九一、護法不容
〖公案原文〗
和州開聖覺老,初參長蘆夫鐵腳,久無所得。聞東山五祖法道,徑造席下。
一日,室中垂問雲:“釋迦彌勒猶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誰?”
覺雲:“胡張三,黑李四。”祖然其語。
時圓悟和尚為座元,祖舉此語似之。
悟雲:“好則好,恐未實,不可放過,更於語下搜看。”
次日,入室垂問如前。覺雲:“昨日向和尚道了。”
祖雲:“道什麼?”
覺雲:“胡張三,黑李四。”
祖雲:“不是,不是。”
覺雲:“和尚為甚昨日道是?”
祖雲:“昨日是,今日不是。”覺於言下大悟。
覺後出世,住開聖,見長蘆法席大盛,乃嗣夫,不原所得。
拈香時,忽覺胸前如搗,遂於痛處發癰成竅,以乳香作餅塞之。久而不愈,竟卒。
〖老人眉批〗
悟道菩薩,能如斯昧卻天良、見利動心、忘卻師恩乎?!
是多生積習深厚,抑見道不徹乎?
昧天良人,護法神亦不寬容。覺其胸前如搗,發癰而卒也。
〖鋸解秤砣〗
開聖覺禪師原先是跟雲門 宗長蘆應夫禪師學禪,學了很久,卻未能相應。
後來聽到了臨濟宗楊歧派五祖法演禪師的道風,便跑到五祖這裏參學。
有一天,他入室參問五祖。五祖問他:“釋迦彌勒猶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誰?”
這當然是說佛性!釋迦世尊參訪六年,最後在菩提樹下 悟到的就是他!
他是“如來智慧德相”,體用一如,超語言,絕思維。
若答個“佛性”,顯然滯體迷用,已曲了也。
覺禪師就沒有曲答佛性,而是直答:“胡張三,黑李四。”五祖肯了他的答語。
當時佛果圓悟禪師是第一座,五祖把覺禪師的答語告訴佛果,佛果說:“這答語好是好,卻未必是他的真實見地,也可能是學來的。不可放過他,讓他再下一語,進一步檢驗檢驗看。”
第二天,覺禪師又入室參問,五祖又問他:“釋迦彌勒猶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誰?”
覺禪師說:“這個問題昨天已經答過了。”他滯在昨天的答案上了。
但是,這“昨日的”裏頭也可能另有話語,也可以先這麼答,進而再轉一語,那就沒有滯在“胡張三,黑李四”上。
五祖要檢驗他,當然要追根刨底,就接著追問:“昨天說什麼了?”覺禪師答:“胡張三,黑李四。”哈哈!果然滯在這裏,這一下狐狸尾巴露出來了。所以五祖說:“不是,不是。”覺禪師還不明白,卻反問:“那您昨天為什麼說是?”
五祖應言點撥:“昨日是,今日不是。”
昨天沒有滯在“佛性”上,所以是;今天卻滯在昨天的話語上,所以不是。
滯就是粘著,非關是不是,只關粘著不粘著。在五祖的點撥下,覺禪師當下大悟。
古人行腳參學,參問諸多禪德。若脫了掛礙,便繼承師父出世說法,以報師恩;若尚未透脫,便繼續行腳參學,以求了徹。當然也有人見道不徹而出世說法,但這瞞不過明眼人的。
覺禪師出世,住持開聖道場,因見長蘆應夫法席大盛、很有名望,承嗣長蘆必然對己有利。他竟昧卻師恩,不承嗣五祖。而去趨炎附勢,承嗣長蘆。
老人發問:“是多生積習深厚,抑見道不徹乎?”縱屬積習深厚,若真悟道,如此昧卻天良,自己也應及時察知啊!他是見道不徹,並非悟道菩薩。老人如是說:“悟道菩薩,能如斯昧卻天良、見利動心、忘卻師恩乎?!”
覺禪師在開堂說法拈香時,忽覺胸前如搗,遂於痛處發癰成竅,以乳香作餅塞之。
治了很久,沒有治好,他就這樣死掉了。
老人評論說:“昧天良人,護法神亦不寬容。覺其胸前如搗,發癰而卒也。”
又隨胡張三,黑李四去
他是阿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