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3, 2021 7:53 am
無始無明 又名根本無明,乃我人無始以來,由一念不覺,在本來靈明空寂的性覺體上,所生出之顛倒妄想也。
由本來之無生,而妄見有生;由本來之不滅,而妄見有滅。
如此復有 生死輪迴,六道遷轉,長墮苦海,無有了期,把個大好的天真佛 埋沒在六道裡,寧不冤乎?
其實無明 與真如原是一體,是以六祖慧能大師
直言相告:“煩惱即菩提。”既然煩惱與菩提不二,後世參禪、學禪、悟禪之輩 亦明的個中道理,人人皆說也說得,道也道得,可為什麼 對於菩提正覺 總是難以真實證入呢?
只為吾人 被無明遮蔽太久,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無一時、無一刻不在顛倒中。
人的思想、思維有其慣性,錯誤地、顛倒地事物 接觸久了,就會習以為常,反而會以為它 本來就是如此,只有這樣 才是正確、正常的。0比如我們的眼睛看物,外面的影像經過眼內玻璃晶體的反射,落在視網膜上的圖像是顛倒的,原本在上的投射到下邊,本來在下的 反而變成為上。
但是由於我們從一出生 就是如此,早已習慣顛倒了,如果你讓他把上下倒過來,他反而會手足無措。
這個無始的無明 也是如此,因為長久以來 顛倒慣了,錯誤的觀點 一直被認為是正確的,你就是讓他拋棄、放下,他都不知道 應該如何去放,如何去下手。
由於這種習慣,本來是無明顛倒,我們會覺得是必然的、合理的,
因為它符合 我們邏輯思維的習慣;
本來是真如實性,因為不符合 我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反而被抵制、排斥和否定。
所以說 知道煩惱即菩提,放下即解脫,這是一回事,
而能否證得 這個看似簡單,其實無比深奧的道理,又是另外一回事。
古人總是從心地上 直接指示,告訴你“那個”就是你的真如佛性,就是你的主人公,
可能夠當下契入、直面承當的 又有幾人?
由本來之無生,而妄見有生;由本來之不滅,而妄見有滅。
如此復有 生死輪迴,六道遷轉,長墮苦海,無有了期,把個大好的天真佛 埋沒在六道裡,寧不冤乎?
其實無明 與真如原是一體,是以六祖慧能大師
直言相告:“煩惱即菩提。”既然煩惱與菩提不二,後世參禪、學禪、悟禪之輩 亦明的個中道理,人人皆說也說得,道也道得,可為什麼 對於菩提正覺 總是難以真實證入呢?
只為吾人 被無明遮蔽太久,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無一時、無一刻不在顛倒中。
人的思想、思維有其慣性,錯誤地、顛倒地事物 接觸久了,就會習以為常,反而會以為它 本來就是如此,只有這樣 才是正確、正常的。0比如我們的眼睛看物,外面的影像經過眼內玻璃晶體的反射,落在視網膜上的圖像是顛倒的,原本在上的投射到下邊,本來在下的 反而變成為上。
但是由於我們從一出生 就是如此,早已習慣顛倒了,如果你讓他把上下倒過來,他反而會手足無措。
這個無始的無明 也是如此,因為長久以來 顛倒慣了,錯誤的觀點 一直被認為是正確的,你就是讓他拋棄、放下,他都不知道 應該如何去放,如何去下手。
由於這種習慣,本來是無明顛倒,我們會覺得是必然的、合理的,
因為它符合 我們邏輯思維的習慣;
本來是真如實性,因為不符合 我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反而被抵制、排斥和否定。
所以說 知道煩惱即菩提,放下即解脫,這是一回事,
而能否證得 這個看似簡單,其實無比深奧的道理,又是另外一回事。
古人總是從心地上 直接指示,告訴你“那個”就是你的真如佛性,就是你的主人公,
可能夠當下契入、直面承當的 又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