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定慧等持、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
法住智是甚麼?很簡單,就是所謂的(般若):
緣生如幻,從無住本(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立一切法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
法住智是甚麼?很簡單,就是所謂的(般若):
緣生如幻,從無住本(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立一切法
-
- 文章: 6280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六祖講的就是真空妙有。即是所謂(涅槃智)的了。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2536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緣生如幻,從無住本(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立一切法 稱名大乘的見道位,
大乘的修習位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稱名無生法忍,
而大乘所稱的修習再修習是名如如,皆可統稱般若......
大乘的修習位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稱名無生法忍,
而大乘所稱的修習再修習是名如如,皆可統稱般若......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略說法界。若假若實有八十七法。彼復云何。謂心所有法有五十三。始從作意。乃至尋伺為後邊。法處所攝色有二種。謂律儀不律儀所攝色。三摩地所行色。不相應行有二十四種。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不和合。無為有八事。謂虛空。非擇滅。擇滅。善不善。無記法。真如不動想受滅。如是無為廣八略六。若六若八平等平等。
復次法界或立一種。謂由意所行義。或立二種。謂假所攝法。非假所攝法。或立三種。謂有色無色及有為無為。或立四種。謂有色假所攝法。無色心所有所攝法。無色不相應假所攝法。無色無為假非假所攝法。或立五種。謂色心所法。心不相應行。善無記無為。或立六種。謂受想。相應行。不相應行。色無為。或立七種。謂受想思。染污不染污。色無為。或立八種。謂善不善無記受想行色無為。或立九種。謂由過去未來等差別。或立十種。謂由十種義。一隨逐生義。二領所緣義。三取所緣相義。四於所緣造作義。五即彼諸法分位差別義。六無障礙義。七常離繫義。八常非離繫義。九常無顛倒義。十苦樂離繫義。非受離繫義及受離繫義如是。若內若外六處所攝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
大乘的修習位為能善分別諸法相(盡所有性),於第一義而不動(如所有性) ,稱名無生法忍,
復次法界或立一種。謂由意所行義。或立二種。謂假所攝法。非假所攝法。或立三種。謂有色無色及有為無為。或立四種。謂有色假所攝法。無色心所有所攝法。無色不相應假所攝法。無色無為假非假所攝法。或立五種。謂色心所法。心不相應行。善無記無為。或立六種。謂受想。相應行。不相應行。色無為。或立七種。謂受想思。染污不染污。色無為。或立八種。謂善不善無記受想行色無為。或立九種。謂由過去未來等差別。或立十種。謂由十種義。一隨逐生義。二領所緣義。三取所緣相義。四於所緣造作義。五即彼諸法分位差別義。六無障礙義。七常離繫義。八常非離繫義。九常無顛倒義。十苦樂離繫義。非受離繫義及受離繫義如是。若內若外六處所攝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
大乘的修習位為能善分別諸法相(盡所有性),於第一義而不動(如所有性) ,稱名無生法忍,
-
- 文章: 6280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凡夫俗識,即是此(真如本心)於阿賴耶識境界(自相)上所發起的作用。例如,網友在網路上做交流,就是所謂的(文字般若)
菩薩般若,即是此(真如本心)於異熟識上所發啟起的作用(自共相),例如,六根互用,五大神通的展現即是。
諸佛圓覺,即是此(真如本心)於阿陀那識展現的一切種智。
所謂心識的流化(智慧心識流轉),講白了就是(真如)與(法性)的互動糾纏……
從法性講心理與物理的特性,都是由虛無>精細>粗糙,一路發展。
從真如而言,不染一法,而能遍一切處(能生萬法),意思就是有法的地方,就有真如。(也唯有空無一法、不染一法的真如根本智,才能包容一切法、成就一切法。)
(真如)遍一切法,真如有靈性(知性),故有(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之名言。
真如又稱覺,又稱佛。成佛即是圓覺。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知,所謂修佛,即是修覺,覺即真如。(真如)禪宗五祖稱之為本心(一切心之所本也),故五祖有句名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禪宗入門首重開悟明心,就是先證真如(本心、根本智)並啟發(般若、後得智)。後得智即是金剛經講的(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顧名思義,即是將來要成就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本心、真心也。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不住於萬法就是講真如。
而生其心,即是生起真如般若智用。
.
菩薩般若,即是此(真如本心)於異熟識上所發啟起的作用(自共相),例如,六根互用,五大神通的展現即是。
諸佛圓覺,即是此(真如本心)於阿陀那識展現的一切種智。
所謂心識的流化(智慧心識流轉),講白了就是(真如)與(法性)的互動糾纏……
從法性講心理與物理的特性,都是由虛無>精細>粗糙,一路發展。
從真如而言,不染一法,而能遍一切處(能生萬法),意思就是有法的地方,就有真如。(也唯有空無一法、不染一法的真如根本智,才能包容一切法、成就一切法。)
(真如)遍一切法,真如有靈性(知性),故有(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之名言。
真如又稱覺,又稱佛。成佛即是圓覺。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知,所謂修佛,即是修覺,覺即真如。(真如)禪宗五祖稱之為本心(一切心之所本也),故五祖有句名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禪宗入門首重開悟明心,就是先證真如(本心、根本智)並啟發(般若、後得智)。後得智即是金剛經講的(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顧名思義,即是將來要成就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本心、真心也。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不住於萬法就是講真如。
而生其心,即是生起真如般若智用。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80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何謂法住智,即是依真如,行於法界的智慧。
首楞嚴經對法界有詳實的介紹。修佛唯有在法界歷練才能圓滿一切種智。
楞伽經云:於色(法)界成佛,無色界、欲界不得成佛。
大乘入楞伽經
緣於本住法, 我及諸如來;
於三千經中, 廣說涅槃法。
欲界及無色, 不於彼成佛;
色界究竟天, 離欲得菩提。
境界非縛因, 因縛於境界;
請問,找到法寶了沒!?
.
首楞嚴經對法界有詳實的介紹。修佛唯有在法界歷練才能圓滿一切種智。
楞伽經云:於色(法)界成佛,無色界、欲界不得成佛。
大乘入楞伽經
緣於本住法, 我及諸如來;
於三千經中, 廣說涅槃法。
欲界及無色, 不於彼成佛;
色界究竟天, 離欲得菩提。
境界非縛因, 因縛於境界;
請問,找到法寶了沒!?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6280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以下就是於第八不動地菩薩證悟究竟涅槃(一真如心)的基礎上,進行修習復修習,轉依復轉依的大乘佛法實修。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八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舍利子!
有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得四靜慮及四無量、四無色定,於九等至次第超越,順逆入出自在遊戲,非諸聲聞、獨覺等境。
是菩薩摩訶薩有時入初靜慮,
從第初靜慮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第二靜慮,
從第二靜慮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第三靜慮,
從第三靜慮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第四靜慮,
從第四靜慮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空無邊處定,
從空無邊處定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識無邊處定,
從識無邊處定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無所有處定,
從無所有處定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定,
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初靜慮。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諸等至方便善巧,次第超越自在遊戲,然於其中無染無著。
心經云:修佛達到八地,不染一法之現證,即是滅盡定,也就是實證一真如心,亦即是究竟涅槃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八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復次,舍利子!
有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得四靜慮及四無量、四無色定,於九等至次第超越,順逆入出自在遊戲,非諸聲聞、獨覺等境。
是菩薩摩訶薩有時入初靜慮,
從第初靜慮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第二靜慮,
從第二靜慮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第三靜慮,
從第三靜慮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第四靜慮,
從第四靜慮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空無邊處定,
從空無邊處定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識無邊處定,
從識無邊處定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無所有處定,
從無所有處定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定,
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初靜慮。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諸等至方便善巧,次第超越自在遊戲,然於其中無染無著。
心經云:修佛達到八地,不染一法之現證,即是滅盡定,也就是實證一真如心,亦即是究竟涅槃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2536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緣於本住法, 我及諸如來;
於三千經中, 廣說涅槃法。
欲界及無色, 不於彼成佛;(了達法住智)
色界究竟天, 離欲得菩提。(了達無學位、涅槃智、究竟涅槃)
境界非縛因, 因縛於境界;(未達佛菩提道 )
於三千經中, 廣說涅槃法。
欲界及無色, 不於彼成佛;(了達法住智)
色界究竟天, 離欲得菩提。(了達無學位、涅槃智、究竟涅槃)
境界非縛因, 因縛於境界;(未達佛菩提道 )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練禪(鍊禪)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觀練熏修四種禪之一。謂九次第定(四禪,四無色,及滅受想定,亦云滅盡定)也。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種禪
(名數)一世間禪,
二出世禪,此有觀練熏修之四種。
觀禪有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之四種。觀為觀照之義,明觀照不淨等之境,故名為觀。
練禪者,九次第定也。練為鍜練之義,前之觀禪,行用未調練,出入之中間,尚雜異念,此禪自淺至深,順次鍜練四禪滅盡定,不雜異念,故名為練。又以無漏鍜練有漏,故名為練。俱舍名之為雜修靜慮。但彼局於四禪。今為通練八地也。
熏禪者,獅子奮迅三昧也。熏,為熏熟自在之義,前之九次第定,但能得順次入,未得逆次出,今順逆自在如師子奮迅,進退自在。又能除異念之間雜如師子奮訊而拂塵土,故名為師子奮迅三昧。
修禪者超越三昧也。修為修法之義,更修治前定使之精妙也。前之熏禪,雖逆順隨意。但次第無間出入,未得超越自在出入。更修治前定,方得超越遠近(如自初地至三地為近超,乃至至滅盡定為遠超云),出入自在,故名為超越。
此觀練熏修之四種禪,雖是緣有為法之事禪。而能離欲過,不俟觀諦理。以是能發無漏智,故總稱為出世間禪。但依小乘,則俱舍成實皆是觀有為法之事禪。故是為有漏禪。彼宗無漏智,局於觀謗理之理觀也。問若以發無漏智,而名為出世禪,如彼未至中間之二定乃四禪下三空之九地,亦依之而發無漏,亦可稱為出世間禪,何以彼為世間禪耶?答九地發無漏智,非單用其定而發,但以此定為所依,必觀謗理,方發無漏智。九想等不然。直以之發無漏智也。故不得為例。
三出世間上上禪,
////
心解脫,慧解脫,皆具九次第定,最初差別在惡不善法?!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觀練熏修四種禪之一。謂九次第定(四禪,四無色,及滅受想定,亦云滅盡定)也。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種禪
(名數)一世間禪,
二出世禪,此有觀練熏修之四種。
觀禪有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之四種。觀為觀照之義,明觀照不淨等之境,故名為觀。
練禪者,九次第定也。練為鍜練之義,前之觀禪,行用未調練,出入之中間,尚雜異念,此禪自淺至深,順次鍜練四禪滅盡定,不雜異念,故名為練。又以無漏鍜練有漏,故名為練。俱舍名之為雜修靜慮。但彼局於四禪。今為通練八地也。
熏禪者,獅子奮迅三昧也。熏,為熏熟自在之義,前之九次第定,但能得順次入,未得逆次出,今順逆自在如師子奮迅,進退自在。又能除異念之間雜如師子奮訊而拂塵土,故名為師子奮迅三昧。
修禪者超越三昧也。修為修法之義,更修治前定使之精妙也。前之熏禪,雖逆順隨意。但次第無間出入,未得超越自在出入。更修治前定,方得超越遠近(如自初地至三地為近超,乃至至滅盡定為遠超云),出入自在,故名為超越。
此觀練熏修之四種禪,雖是緣有為法之事禪。而能離欲過,不俟觀諦理。以是能發無漏智,故總稱為出世間禪。但依小乘,則俱舍成實皆是觀有為法之事禪。故是為有漏禪。彼宗無漏智,局於觀謗理之理觀也。問若以發無漏智,而名為出世禪,如彼未至中間之二定乃四禪下三空之九地,亦依之而發無漏,亦可稱為出世間禪,何以彼為世間禪耶?答九地發無漏智,非單用其定而發,但以此定為所依,必觀謗理,方發無漏智。九想等不然。直以之發無漏智也。故不得為例。
三出世間上上禪,
////
心解脫,慧解脫,皆具九次第定,最初差別在惡不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