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楞伽經的主張
最需優先處理的是興風作浪的第六識--意識
唯識三十頌
-
- 文章: 6278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唯識三十頌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捨受。
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恒轉如瀑流, 阿羅漢位捨。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為性相。
…(依彼轉緣彼,即是將背上的布袋仔,阿賴耶識,當成主人公。)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并我慢我愛, 及餘觸等俱。
有覆無記攝, 隨所生所繫,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次第三能變, 差別有六種,
了境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別境善煩惱、
隨煩惱不定, 皆三受相應。
初遍行觸等, 次別境謂欲、
勝解念定慧, 所緣事不同。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捨及不害。
煩惱謂貪瞋、 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謂忿、 恨覆惱嫉慳、
誑諂與害憍、 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惛沈、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亂不正知。
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五識身轉。
五識之根本依在一切種子阿陀那識。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捨受。
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恒轉如瀑流, 阿羅漢位捨。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為性相。
…(依彼轉緣彼,即是將背上的布袋仔,阿賴耶識,當成主人公。)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并我慢我愛, 及餘觸等俱。
有覆無記攝, 隨所生所繫,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次第三能變, 差別有六種,
了境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別境善煩惱、
隨煩惱不定, 皆三受相應。
初遍行觸等, 次別境謂欲、
勝解念定慧, 所緣事不同。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捨及不害。
煩惱謂貪瞋、 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謂忿、 恨覆惱嫉慳、
誑諂與害憍、 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惛沈、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亂不正知。
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解深密經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五識身轉。
五識之根本依在一切種子阿陀那識。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