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深入經藏,漸漸懂
發表於 : 週四 4月 25, 2024 6:59 am
所以有些法友在問問題,例如用真常思想的背景,在問般若的性空內容,
通常我們必須兩種都要仔細的說明.
如果我們只回答一種,通常會不歡而散.樓上末學說的[不敢也不能...],
就是當下不能執守一邊在回應!
通常我們必須兩種都要仔細的說明.
如果我們只回答一種,通常會不歡而散.樓上末學說的[不敢也不能...],
就是當下不能執守一邊在回應!
https://bodhicitta2.eastus2.cloudapp.azure.com/phpBB/
https://bodhicitta2.eastus2.cloudapp.azure.com/phpBB/viewtopic.php?t=62487
以前在學習大智度論,院長在講課時,總會有真常系的法友來"挑戰",「無所得為方便,是菩薩行的善巧──技巧。....」
這應該不是般若系傳統理論的思想。般若->不二(緣起中道,有真空妙有等變形)
釋文: 即唯識所說三性中之「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係遠離「我、法」二執所顯現之真理。
因遠離二執,故稱真空;亦非小乘所謂與「有」相對之「空」,而為一真實之有,故稱妙有。
以真空故,緣起之諸法宛然;以妙有故,因果之萬法一如。
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義。故知真空與妙有非有別異,
一切存在(五蘊)均由各種條件(因緣)和合而成,故無實體(空),
而為假有之存在(有),此均係以世間之觀念而承認其存在者。
此思想不限於唯識學,即以如來藏系之思想,亦如是強調。
佛教之真空並非虛無主義,而係針對現實所發揮之微妙作用。....
印順法師把[世俗與勝義]無礙的內容說得很清楚。天臺教義
真空妙有色心不二等
參照印順法師相關說法
是有別於萬法唯識或唯心(如來藏說)
雖然照這兩系詮釋看來也沒啥問題!?
....依佛法說,世俗與勝義,雖有它的不同,但決不是矛盾到底而衝突的。
依世俗悟勝義,而勝義是不礙於世俗,成立情智和諧的、真俗相成的人生觀,
這是佛教的基本立場。
凡聖~~有空二諦,為大體而基本的方式。但二諦原是聖者所通達的,在聖者的
心境中,也還是可說有二諦的。
凡夫的情執,只知(不能如實知)有世俗而不知有勝義,
聖者則通達勝義而又善巧世俗。
所以從聖者的境界說,具足二諦,從他的淺深上,可分為不同的二諦。
這不是說執世俗實有,可以悟勝義真空。這是說,聲聞學者中,厭離心切而不觀
法法性空者,側重己利而急於悟入無我我所。於悟入我空性時,離執自證,是謂
勝義諦。等到從空出有,起世俗心時,於一切境界中,依舊有實在性現前,是世俗諦。
雖然真悟的聲聞學者,決不因此固執一切法非實有不可,可是在他們的世俗心境中,
是有自性相現前的,與一般凡情所現的,相差不遠,但不執著實有而已。
此二諦是利根聲聞及菩薩,悟入空性時,由觀一切法緣起而知法法畢竟空,是勝義諦。
從勝義空出,起無漏後得智──或名方便,對現起的一切法,知為無自性的假名,如幻
如化。但此為勝義空定的餘力,在當時並不能親證法性空寂,這是一般大乘學者見道的
境地。不但菩薩如此,二乘中的利根,也能如此見。此與前實有真空的二諦不同,此由
後得方便智而通達的,是如幻如化的假名。此又可名為事理二諦,理智通達性空為勝義,
事智分別幻有為世俗。
此無固定名稱,乃佛菩薩悟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一念圓了的聖境。即真即俗的二諦並觀,
是如實智所通達的,不可局限為此為勝義,彼為世俗。但在一念頓了畢竟空而當下即是如幻有,
依此而方便立為世俗;如幻有而畢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為勝義。於無差別中作差別說,與見
空不見有、見有不見空的幻有真空二諦不同。中國三論宗和天臺宗的圓教,都是從此立場而安
立二諦的。此中所說俗諦的妙有,即通達畢竟空而即是緣起幻有的,此與二諦別觀時後得智所
通達的不同。這是即空的緣起幻有,稱為妙有,也不像不空論者把緣起否定了,而又標揭一真
實不空的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