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10月 25, 2024 8:00 am
洞山三公斤(原覺法師《碧巖錄》公案義解)
《碧巖錄》公案【一二】——洞山三斤
原文:
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山雲。麻三斤。
義解一:
「麻三斤」怎麼會是佛呢?這則公案從字面上看,是沒有給人留任何思考餘地的。
因為要表達的內容,根本不在字面意思上,但是還必須透過字面的意思體現出來。
我前面講過,如果擺脫了相對的束縛,任何一句話 都可以具足無量義的,任何一個物體,都是可以具足 一切物體的性質與特點的。
達到這個境界,回答:「麻三斤」又有何不可呢?
四斤、五斤也無所謂!換作大豆、棉花也一樣並無不妥呀!
而且有問就有答,這是多麼天然的有感就應得啊!
縱橫無礙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被洞山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大家明白了嗎?
義解二:
對禪機,並不是問東答西,驢唇硬要對馬嘴。
雖然從表面上看,好像答與問沒什麼關係,其實都是一一對應的。
例如:人家要是問「什麼是佛」?你回答“我去吃飯”,這就是答非所問。
這種對法 雖然也不與佛法衝突,但畢竟太低俗了,沒有藝術美感,這樣的禪機很難讓人產生興趣,也不利於佛法的流傳。
如果問的內容屬於事物,回答的時候,要嘛說出一個具體事物;
要嘛就說出一個具體道理。
如果回答脫離了這個範圍,那就離題了。
但是,有的禪機問話,是屬於堪驗對方,心是否會被境轉的。
如果回答的 與問的剛好一致,那就等於心被對方的境給轉了;
如果回答跑題了,雖然沒有被境轉,但又有失威力。
因為,這樣等於沒回答問題,或是回答錯了呀!
但是,「麻三斤」這個公案,重點不是堪驗對方,心是否會被境轉的。
所以在這方面,要求就可以不用太嚴格了。
其實「麻三斤」這個答案,一樣也做到了 沒有被轉的效果了。
因為這個答案裡 沒有一點佛的痕跡,所以沒被境轉。
否則,無論回答“有佛”還是“無佛”,都是被轉了。
答「有佛」是被正轉了;答「無佛」是被反轉了。
問「什麼是佛?」問的是一物,答也必須是一物。
「麻三斤」又正好是一物。所以,就像對聯一樣,剛好對上了。
這個公案最容易使人誤解的,就是會理解成世間萬物都是佛。
隨便說出任何一物都可以,這是受了「佛無所不在,又處處都不在」、「一切都是佛,又一切都不是」等理論的影響了。
其實,這兩個理論都是方便說,是不究竟的。
如果說一切都是佛,為什麼沒有人去找磚頭、石頭學習,去求它保佑呀?
有的法師在註解時說:當時洞山正在稱麻,所以就答:「麻三斤」。
試想:洞山當時已經開悟了,這樣的活兒 自有小和尚去做的,根本用不著他親自去做呀!
即使是親自在稱麻,周圍也有很多景物的,為什麼偏要說「麻三斤」呢?
所以,這種說法 是站不住腳的。
公案大多都是來自於現實,寫成書又都是經過藝術加工過的,但與偽造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為這畢竟是智慧的結晶呀!這個公案一樣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為什麼回答要用「麻」呢?
因為麻的顆粒微小,數量繁多,難以數清。
「麻」比喻不思議境界,也比喻雜亂無章的煩惱,也比喻無明妄動。
而「三」代表的是三界,也代表法、報、化三身。
同時也代表從「麻」這個不思議境界妄動出來的萬物,「三」也代表一切數。
為什麼要用「斤」而不用兩或鬥呢?
「斤」與「金」是諧音,「金」代表貴重。
為什麼會貴重呢?因為洞山不但達到了不思議境,也能駕馭不思議境生成萬物了。
同時,也能隨心所欲地駕 馭所生出的萬物了。
萬物一旦出現,就等於有了固定的形態與特徵了,就相當於稱上的定盤星,有了精確的標尺了。
這樣,才能有形形色色的萬物呀!
所以,「麻三斤」代表的是萬物從無到有的全過程,這就等於把佛的一切都介紹出來了。
另外,他也可以隨便說出一樣東西,例如:石頭或木頭。
但並不是說石頭、木頭真的是佛。而是透過他隨便任指一物的瀟灑從容,所體現出其縱橫無礙、無拘無束的能力。這個能力 正好就是佛解脫無礙的境界。
我們應該透過答案的本身 看背後的內容,可很多人 卻只看到石頭了。
我們既要透過答案,還要不能離開答案,沒有答案 就不能顯出這一切呀!
這就是不即不離。
另外,“什麼是佛”這個問題,在禪宗公案裡 出現的頻率是最多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有的回答是干屎厥的,這樣的回答屬於是應機的,但並不究竟,其主要目的是為了 破徒弟們執著有佛的習氣。
雖然以此為主,但在開悟人眼裡,這個答案仍然是完美的。
因為只要開悟,就會明白“一即一切”,縱橫無礙的道理。
就是任何一物,都可以具足 萬物的一切功能與特點,這又正好是佛的特點。
所以透過答案,還是能見到 佛的本質的。
《碧巖錄》公案【一二】——洞山三斤
原文:
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
山雲。麻三斤。
義解一:
「麻三斤」怎麼會是佛呢?這則公案從字面上看,是沒有給人留任何思考餘地的。
因為要表達的內容,根本不在字面意思上,但是還必須透過字面的意思體現出來。
我前面講過,如果擺脫了相對的束縛,任何一句話 都可以具足無量義的,任何一個物體,都是可以具足 一切物體的性質與特點的。
達到這個境界,回答:「麻三斤」又有何不可呢?
四斤、五斤也無所謂!換作大豆、棉花也一樣並無不妥呀!
而且有問就有答,這是多麼天然的有感就應得啊!
縱橫無礙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被洞山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大家明白了嗎?
義解二:
對禪機,並不是問東答西,驢唇硬要對馬嘴。
雖然從表面上看,好像答與問沒什麼關係,其實都是一一對應的。
例如:人家要是問「什麼是佛」?你回答“我去吃飯”,這就是答非所問。
這種對法 雖然也不與佛法衝突,但畢竟太低俗了,沒有藝術美感,這樣的禪機很難讓人產生興趣,也不利於佛法的流傳。
如果問的內容屬於事物,回答的時候,要嘛說出一個具體事物;
要嘛就說出一個具體道理。
如果回答脫離了這個範圍,那就離題了。
但是,有的禪機問話,是屬於堪驗對方,心是否會被境轉的。
如果回答的 與問的剛好一致,那就等於心被對方的境給轉了;
如果回答跑題了,雖然沒有被境轉,但又有失威力。
因為,這樣等於沒回答問題,或是回答錯了呀!
但是,「麻三斤」這個公案,重點不是堪驗對方,心是否會被境轉的。
所以在這方面,要求就可以不用太嚴格了。
其實「麻三斤」這個答案,一樣也做到了 沒有被轉的效果了。
因為這個答案裡 沒有一點佛的痕跡,所以沒被境轉。
否則,無論回答“有佛”還是“無佛”,都是被轉了。
答「有佛」是被正轉了;答「無佛」是被反轉了。
問「什麼是佛?」問的是一物,答也必須是一物。
「麻三斤」又正好是一物。所以,就像對聯一樣,剛好對上了。
這個公案最容易使人誤解的,就是會理解成世間萬物都是佛。
隨便說出任何一物都可以,這是受了「佛無所不在,又處處都不在」、「一切都是佛,又一切都不是」等理論的影響了。
其實,這兩個理論都是方便說,是不究竟的。
如果說一切都是佛,為什麼沒有人去找磚頭、石頭學習,去求它保佑呀?
有的法師在註解時說:當時洞山正在稱麻,所以就答:「麻三斤」。
試想:洞山當時已經開悟了,這樣的活兒 自有小和尚去做的,根本用不著他親自去做呀!
即使是親自在稱麻,周圍也有很多景物的,為什麼偏要說「麻三斤」呢?
所以,這種說法 是站不住腳的。
公案大多都是來自於現實,寫成書又都是經過藝術加工過的,但與偽造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為這畢竟是智慧的結晶呀!這個公案一樣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為什麼回答要用「麻」呢?
因為麻的顆粒微小,數量繁多,難以數清。
「麻」比喻不思議境界,也比喻雜亂無章的煩惱,也比喻無明妄動。
而「三」代表的是三界,也代表法、報、化三身。
同時也代表從「麻」這個不思議境界妄動出來的萬物,「三」也代表一切數。
為什麼要用「斤」而不用兩或鬥呢?
「斤」與「金」是諧音,「金」代表貴重。
為什麼會貴重呢?因為洞山不但達到了不思議境,也能駕馭不思議境生成萬物了。
同時,也能隨心所欲地駕 馭所生出的萬物了。
萬物一旦出現,就等於有了固定的形態與特徵了,就相當於稱上的定盤星,有了精確的標尺了。
這樣,才能有形形色色的萬物呀!
所以,「麻三斤」代表的是萬物從無到有的全過程,這就等於把佛的一切都介紹出來了。
另外,他也可以隨便說出一樣東西,例如:石頭或木頭。
但並不是說石頭、木頭真的是佛。而是透過他隨便任指一物的瀟灑從容,所體現出其縱橫無礙、無拘無束的能力。這個能力 正好就是佛解脫無礙的境界。
我們應該透過答案的本身 看背後的內容,可很多人 卻只看到石頭了。
我們既要透過答案,還要不能離開答案,沒有答案 就不能顯出這一切呀!
這就是不即不離。
另外,“什麼是佛”這個問題,在禪宗公案裡 出現的頻率是最多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有的回答是干屎厥的,這樣的回答屬於是應機的,但並不究竟,其主要目的是為了 破徒弟們執著有佛的習氣。
雖然以此為主,但在開悟人眼裡,這個答案仍然是完美的。
因為只要開悟,就會明白“一即一切”,縱橫無礙的道理。
就是任何一物,都可以具足 萬物的一切功能與特點,這又正好是佛的特點。
所以透過答案,還是能見到 佛的本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