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8, 2024 5:34 am
妙吉祥如意
(佛教大公案)

舍利弗盜法,於500年後還業債,早被世尊授記,其發生於羅馬之受難場景詡詡如生,舍利佛亦因此而創立起西方最大宗教(天主基督教)而引導人類文明…
佛法確實不可思議也!!

BBC 紀錄片證明 「耶穌是佛教徒」在西藏法勝寺修行得道!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8, 2024 7:06 am
新老怪
知音-禪宗公案323
尺童

雖然趙州是南泉的得意弟子,但可以說是兩人是禪道知音。二人機鋒應對非常多,不懂的看得迷亂,雲山霧照,明白人就覺得很有趣味。
舉幾段…
!趙州問南泉:「異即不問,如何是類?」泉以兩手托地。
師便踏倒,卻歸涅盤堂內, 叫:“悔!悔!”泉聞,乃令人去問:“悔個什麼?”
師雲:“悔不更與兩踏。”
……
南泉從浴室過,見浴頭燒火,問雲:「作什麼?」
雲:「燒浴。」
泉雲:「記取來,喚水犛牛浴。」浴頭應諾。
至晚間,浴頭入方丈,泉問:「作什麼?」
雲:「請水犛牛去浴。」
泉雲:「將得繩索來否?」浴頭無對。
師來問訊泉,泉舉似師。
師雲:「某甲有語。」
泉便雲:「還得繩索來麼?」師便近前驀鼻便拽。
泉雲:“是即是,太粗生。”
……
!南泉一日掩卻方丈門,便把灰圍卻門外,問僧雲:「道得即開門。」
多有人下語,並不契泉意。
師雲:「蒼天!蒼天!」泉便開門。

……
簡譯:
趙州問:異類的類什麼意思?
南泉學狗爬。
趙州一腳將老大喘趴在地上,然後就回涅槃堂,一邊走一邊念叨:真後悔!真後悔!
南泉讓人去問:後悔什麼呀?
答:應該多踹幾腳。
……
南泉經過浴室,見浴頭燒火,問:幹嘛呢?
答:燒洗澡水。
南泉說:記住,叫“水牛浴。”
浴頭稱是。晚上可能悟到了什麼,去見南泉方丈。
南泉問:幹嘛來了?
答:請水牛洗澡。
Q:帶牛繩了麼?
浴頭不會回答。
南泉問趙州:這個你怎麼看?
答:某甲話裡有話。 (南泉你在玩機鋒)
問:你能牽制住我(老泉水牛)麼?
趙州一把揪住南泉鼻子 玩命拽。
南泉告饒:是這個意思,但你這孫子也太粗魯了。

……
有一天,南泉關上方丈室門,但把香灰在門外灑了一圈,告訴群僧:說明白什麼意思就開門。
許多人胡亂猜測,都沒被南泉認可。
於是趙州答:蒼天呀!蒼天!
南泉這才開門。
……
尺童-
第一段:趙州弄個異類妄想圈套,引誘老大鑽。南泉沒留神,玩興大發,鑽入狗類中學爬。結果被趙州踹了一腳。然後又留了個「悔、悔」妄想套,結果南泉又上當了,所以趙州說:你怎麼又來找踹呀?

第二段:浴頭悟到了南泉以泉字,自稱水牛。於是去叫時不稱方丈,叫南水牛洗澡。但沒悟到怎麼作主(怎麼制服萬相煩惱),所以南泉說:你有作主的本事麼?趙州呢?拽南泉(主人與牛)的妄想,南泉告饒。

第三段:南泉暗示──別煩(問)我,我是死的,都變灰了。
所以提示:我說也說不明白神馬意思。
於是趙州點透:那就只能問蒼天了--
蒼天,蒼天!請回答,地瓜,地瓜,我是馬鈴薯、我是馬鈴薯…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8, 2024 7:28 am
新老怪
佛 乘 宗 宗 風
- 弘法四原則


一、佛教世間化:
惠能說:
「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

佛法之弘傳於世,是世出世法一如的,
能悟入當下即是人間淨土,即是一合相的境界,
當下 即能了生脫死,不必依託於彌陀淨土,
否則何處又是歸程呢?
若是心中 始終存在著差別、對立相,
不能將佛法 落實於世間,又如何是佛法呢?
釋迦佛當年於菩提樹下,
即正告世人「眾生皆有佛性」,只因不覺 而流轉生死,
眾生未能將出世法 融於世間法中,即是其不覺之一。
時空移轉,至於今日,仍有諸多善人 不解如來真實義,
仍不解 佛性之確切真義,仍游走於大、小之間,
仍無法了知 法華一佛乘之旨,誠然令人喟歎!

法無定法,佛住無依處涅槃,
非有定處 名之曰淨土,
真正的淨土 在自性之中,
真正的理事 在眾生之中。
茲舉結婚為例,
一切生物的傳承 都是兩性結合 以延續後代,
但若以為婚姻、小孩是業障,而執意單身 以利修行,
那生命如何延續?文化又如何傳承呢!


二、佛學科學化:
  
科學引領人類 時時步入嶄新的領域,是無庸置疑的,
但科學 也是錯誤的累積 ,昨日是今日非,今日是明日非,
卻也是不容否認之事。學佛者所探索的是實相,
非但放諸四海皆準,行諸全法界 亦復如是,
而今日之科學 對於宇宙大自然 及人體組織之奧妙,
仍有諸多死角,理有未知,事有未明。

相對於此,“佛”的定義是什麼呢?
傳統的說法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佛乘宗的說法是:
“理無不知、事無不能、德無不被、
能全用全、時空統一、住於十大一如的 大涅槃境界者”,
如此對照,科學與佛學的能用所及、是非曲直 自然明瞭。

三界六道眾生 囿於佛性之未開啟,
理有未知,事有未明,因此對於內、外法界的奧妙,
在時空無法統一之下,只能作階段性的 了知與探討,
此亦即所謂的「科學」,因此我們或可如此說
「科學是佛學的階段性追尋,佛學 是科學的終極了知」。

三、佛法生活化:

擔柴挑水皆是禪,語默動靜、行住坐臥 亦無不是佛法,
佛法在心不在相,一切行處、住處無不是佛法之範疇、道場,
所以佛法生活化 即是融相入性的過程。
俗話說“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佛法何嘗不是如此,
大修行人 不避居山野住茅棚,車渠、赤珠、
瑪瑙即在家中,不必周遊列國。

又,楞嚴經說「不斷淫慾,不能成佛」,
「食肉斷大悲種」,前句種種上已述及,達摩血脈論 所言亦多,
可自行參考;後句所言固然成理,只是境界不高,
否則南泉禪師斬貓,又是何理?法身菩薩以眾生為自體,
視十法界為家,殺又何殺!食又何食!
相上雖有其變異,性體 卻是如如不動的。

另外,佛法生活化的過程 亦就是轉識成智的過程,
六、七意識因中轉,五、八意識果地轉,因地菩薩修行以理去轉,
而且二六時中皆在定境,以無念之念,無分別、無對立去實踐,
使理事圓融,做一名生活中的大菩薩。

四、佛制現代化:

為人有其道德倫理之規範,學佛有其修行理路之戒律,
為僧 則有其四分律、菩薩戒等戒律,
而佛乘宗亦自有其修行操持上的戒規,依性起戒,
証道前唯獨一條心戒 ─「無相大戒」,
因為戒體在性,戒德在心,與其琳琅滿目的戒條,
滯礙難行,不如直指心性,戒之在心。

又,善惡之分立,依於何事?
戒律 有其時宜性,不可泥古不化,
佛乘宗 是個與現實社會 脈動如一的現代化宗派,
強調身心合一,世出世法一如,無量即一、一即無量,
但是法性 雖是亙古不移,法相 卻是無時不變的,
所以二千餘年的戒規 不合時宜者,
若不因緣於現世律動 而有所增減,豈非成了教條主義,
以古理廢今事了。
佛乘宗於今弘法,挑起歷史的重擔,
要有振衣千仞岡的氣魄,及衣帶漸寬 終不悔的毅力,
屢仆屢起,要能如此才堪稱佛乘宗的傳人。


佛乘宗四個目標(四大任務)、一個方法
四個目標:
一、開創人類文化發展的新理路,
統一宗教、哲學、科學思想於一如。
二、提高人類生命、生活的層次,心懷法界,
究竟圓覺,長劫入短劫,即生成就。
三、幫助人類 改變自然,征服自然,運用自然。
四、於現實社會,令其健康長壽,提高德性淨化人心,
使社會做到互助、互愛、安和樂利、
平和安康的人間淨土。


   一個方法:
佛性人人本自具足,能生萬法,
而內法界即是外法界,佛性中具足十大,
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
十大皆是無量,能全用全,周遍法界,
因此欲貫徹四大任務,唯有將我、人、眾生的佛性 完全啟發,
使內外法界的層次 與境界均達於究竟,若能如此 即可無事不辦。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8, 2024 7:43 am
新老怪
禪師說:「頭在什麼處?」
若不妄執一切人、我、眾生相,不妄執一切法相,那麼頭 在什麼地方,意即放下一切法時,心如如不動,當不為境所迷,那有個頭 會迷失掉?
都是妄執一切相的人,才會迷失掉。
沒聽說一個修無為法的人 會著魔,都是一些喜歡神通、異能,或前生修有為諸法,所留存有習氣的人,才會著魔 而認一切法為真,認一切法為真 就不能得解脫知見。
按語說:一切本幻有,在觀空智察照下,還有頭可入迷?還有幻影可以去認麼?
若行者能自主性地 觀一切法空,這是順因緣。
若有冤親債主糾纏,很難真實自在地 來觀一切法空,那就要多誦經、拜佛、拜懺,以諸佛、菩薩的威德力,幫你來化解 一切的災殃。
久而久之,也能自在如如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9, 2024 8:25 am
新老怪
蝦子跳出鬥-禪宗公案304


文遂禪師禮謁法眼禪師,說自己研究《首楞嚴經》,所寫疏注深契經旨。
法眼禪師問道:楞嚴豈不是有八還義?
文遂禪師道:是。
法眼禪師道:明還甚麼?
文遂禪師道:明還日輪。
法眼禪師又問:日還甚麼?
端師子頌曰:
'八還之教垂來久,自古宗師各分剖,
直饒還得不還時,也是蝦跳不出鬥'。
八還:
1、明還日輪;2、暗還黑夜;3通還​​六根;4、塞還牆壁;
5、分別還見;6、空還頑虛;7、昏還抑鬱;8、淨還澄清。
簡譯:
法眼:楞嚴經有八還?
答:是。
問:光明還在什麼?
答:還在太陽。
Q:太陽還於什麼?
答不出來了。

尺童代答-還於大自然。
離開經文,許多法師或大師就不會了,如蝦子跳不出鬥。其實他們如瞎子摸像一樣,根本不懂經文所指,雖然口若懸河,但落不到正點上。
有個鬼問尺童:那麼請問大師:自然還於什麼?
答:還於一心。
問:一心還於什麼?
答:一心還於無還。
問:無還是什麼東西?
答:它不是東西。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29, 2024 8:36 am
新老怪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慧能弟子 ─ 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
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人耶?無心人耶?
若無心人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
若有心人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無之心。」
策云:「不見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
問曰:「師嗣誰耶?」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
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
師憫其遠來,遂垂開決。
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 都無影響。
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
「隍禪師今日得道。」
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0月 30, 2024 6:27 am
新老怪
前三三與後三三-禪宗公案305
尺童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尺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無為。樂! ! !
雪寶禪師作了首偈頌:
“千峰盤曲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
堪笑清涼多少眾,前三三與後三三。”
請問:文殊菩薩為什麼說,前三三與後三三?

无著跏趺坐入定,被一牧牛老人吆喝声惊醒,无著礼拜,问:“长者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我是從山中來的。」老人回答。
接著反問他:“你呢?你準備到什麼地方去呢?”
答:「想到金剛窟去,卻找不到路徑。」(想到金剛境界,至高境界)
老人說:“那麼,何妨到敝舍休息片刻,喝一點茶?”
无著就跟着老人到家后,老人再问无著:“你从何方来?”
  答:“南方。”
 老人問:“南方佛法 多少人受持戒律?”
  答:“三百或五百。”
  无著反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答:“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問:“有多少眾?”
  老人答:“前三三後三三。”
……
离开时童子相送,无著趁机问孩童说:“刚才主人说的前三三与后三三,是多少数目呢?”
孩童回答他:“大德!”
无著回應:“是”
童曰:“是多少?金剛背後的。”
无著心中茫然,又再问孩童:“请问你,金刚窟在什么地方?”
孩童忽然用手指指背后:“这个是般若寺。”
当无著回头看的时候,孩童与寺都消失了。这时他才知 文殊显圣,只见山色苍苍,密密的林木郁郁的样子,一时悲伤、怅惘、留恋、钦慕,种种情绪涌上心头。
後來雪寶禪師作了首偈頌:
“千峰盤曲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
堪笑清涼多少眾,前三三與後三三。”

體光老和尚開示錄《二十一》
「前三三與後三三」。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 祭雲居山道膺祖師的時候,才把這個事說明白,他說五台山那個前三三與後三三,就是前面有三百三十個祖師,後面還有三百三十個祖師,前面這三百三十個祖師 我已經記好了,後來的三百三十個祖師後人再來記。

尺童-虛去一世英名,被體光捅了個窟窿。
   雪寶問:前三三與後三三,是多少呀?
   童子喝:大德!
   受驚隨口:是!
   童子提示:是多少?雪寶金剛背後的。
大家如果細看前面問話,有兩句問答:
   老人問:“南方佛法 多少人受持戒律?”
   答:“三百或五百。”
尺童:這個“三百或五百”,將“百”與“五”字拆解開來,實質就是前三三與後三三!
這個又有什麼意義或隱喻呢?
還是用文殊老人自己的話來提示大家吧…
 “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mrgreen:“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混雜,同居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0月 30, 2024 7:22 am
新老怪
能 所 俱 泯
吳言生


「水月相忘」是禪者審美直覺論的特徵,其根本特徵是能所俱泯。
表達這一觀照的範型,是天衣義懷法語:
「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禪者通過直覺觀照,以體證遍佈宇宙的自性,就形成了直覺境。
它的關鍵是 保持主體心靈的空靈自由,即無住生心。
象徵、吟詠無住生心的,

有「急水上打球」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80則:
僧問趙州:「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
趙州云:「急水上打球子。」
僧復問投子:「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
子云:「念念不停流。」
初生孩子,雖然有六識,眼能見耳能聞,並不去分別好惡長短、是非得失。
學道之人 要像嬰孩那樣,眼見色如盲等,
耳聞聲似聾,如癡似兀,才是真正的受用處。
在急水中行船,坐在船上的人 有一種錯覺,
誤認為水是靜止的。由意識所衍生的諸法 也是如此。
趙州的答語 跟這些譬喻一樣,急水上打球,轉眼就流過。
那僧又問投子,投子說:“ 念念不停流。”
嬰孩六識,雖然不起執著作用,卻念念不停地遷流,如急水之駛。
雪竇頌云:
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端。
茫茫急水打球子,落處不停誰解看?

“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端。”
修行者到了這種境界,就跟嬰兒一樣,雖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對六塵卻不加分別,這就是“無功用行”。
不過雖然是無功用,卻依舊山是山水是水。
因為趙州、投子都是宗師,故兩人都深明其意。

“茫茫急水打球子,落處不停誰解看?”
上句頌投子道“念念不停流”,
下句引導讀者仔細觀看:
湍急的河水,表面似乎靜止不動,但是把球子 丟在上面,刹那間就流走了,這就是靜中有動。
禪者如魯如愚,像是一潭死水,實際上 卻是一湍急流,
這便是“悟了同未悟”的風範神儀,是受過洗煉的向上境界。
對此投子 以一念一念流轉不停來表示,念念正念相續,
在無心的狀態下,一瞬一瞬都是正念。 

此詩通過對公案情景的 生動再現,引導人們 對公案自身進行體證。
六識無功的境界,是淵深莫測的境界,只有宗師 才能達到。
為了避免讀者 受自己評判的干擾,雪竇在詩中 以反詰的句式,
啟發讀者開啟般若慧眼,“觀看”急水浮球的“落處”。

表達、吟詠無住生心的,還有“ 三種病人 ”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88則:
玄沙示眾云:
“ 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
忽遇三種病人來,作麼生接?
患盲者,拈槌豎拂,他又不見;
患聾者,語言三昧,他又不聞;
患啞者,教伊說,又說不得,且作麼生接?
若接此人不得,佛法無靈驗。”

僧請益雲門,雲門云:“ 汝禮拜著。”
僧禮拜起,雲門以拄杖至,僧退後,
門云:“ 汝不是患盲。”
復喚近前來,僧近前,
門云:“ 汝不是患聾。”
門乃云:“ 還會麼?”
僧云:“ 不會。”
門云:“ 汝不是患啞。”僧於此有省。


玄沙所說的三種病人,並非指肉體上的盲、聾、啞,
而是指昧於真見、真聞、真語之人。
諸佛出世,旨在教化 被無明所障,而迷失本心之人,
故玄沙說 如果接引不了這類人,佛法就沒有靈驗。
公案的後半部分,僧用玄沙的話向 雲門請益,
雲門以直接動作作答,絲毫不給其僧 分別思量的機會,
促使他當下明白,自己本來就是 不盲、不聾、不啞之人。
迷失的凡夫,本來具有真如佛性,
由於見聞覺知妄起分別,迷頭認影,沿門乞食,
以致於有眼而盲、有耳而聾、有口而啞。

公案,旨在超越見聞覺知的 分別妄想,撥落見塵 明見性,
蕩除妄心見本心,以契入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實相無相境界。
雪竇頌,則翻出新境。
頌云:
盲聾喑啞,杳絕機宜。
天上天下,堪笑堪悲。
離婁不辨正色,師曠豈識玄絲。
爭如獨坐虛窗下,葉落花開自有時。

“ 盲聾喑啞,杳絕機宜。”
見與不見,聞與不聞,說與不說,雪竇全都予以破除,
使得障蔽本心 而形成的盲聾喑啞見解、機宜計較,總用不著,然後才是向上一路的
真盲、真聾、真啞,無機無宜。

“ 天上天下,堪笑堪悲。”
堪笑者是啞卻不啞,是聾卻不聾
( 雖然達到 無分別般若智的聾啞,心裏 卻歷歷孤明 );
堪悲 者明明不盲卻盲,明明不聾卻聾。
( 雖然有正常的感覺器官,卻溺於聲塵色塵,而使聞見之性 聾盲 )

“離婁不辨正色,師曠豈識玄絲。”
離婁乃黃帝時著名的明目者,能在百步外 明察秋毫之末,卻不能辨“正色”,不瞎而瞎;
師曠是春秋時著名樂師,
能辨音以知吉凶,隔山聞蟻鬥,卻不能聆辨“玄絲”,不聾卻聾。
正色、玄絲,縱是離婁、師曠 也辨識不得。
那些囿於分別情識、淪喪天然本真之人,縱然目明如離婁,
耳聰如師曠,也無法辨正色、聆玄絲,進行對大道的體證。
雪竇此詩,用反形手法,在理性與悟境間,
壘起了一道銀山鐵壁,
並指出悟者 應有的態度:既不作離婁,也不作師曠,

“ 爭如獨坐虛窗下,葉落花開自有時 ”。
到此境界,見似不見,聞似不聞,說似不說,饑餐困眠,任他葉落花開。
葉落時是秋,花開時是春,各各自有時節 ( 圓悟語 )。 


表達水月相忘禪悟觀照的 還有“花如夢”公案及頌古。
《碧岩錄》第40則:
陸亙大夫,與南泉語話次,
陸云:“ 僧肇法師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甚奇怪。”
南泉指庭前花,召大夫云:
“ 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

陸亙是南泉的久參弟子,一天提出:
“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兩句話,認為很奇特。
“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是僧肇《肇論》中的名句。
僧肇此語的思想 基礎是 ─ 般若空觀。
依佛教的說法,天地、萬物和我 都是因緣所生,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由於其性本空,具有可變性,因而在不同的條件下,有著不同的變化,
這也就是宇宙萬有,生生不息的原因。
不論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其性皆空,
因此都具有共同的屬性。
然而,對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的理性認知,不等於 真參實證。
陸亙的問話,並沒有超出 經教的道理。
南泉替他指出要害,以破除他的無明窠窟,
指著庭前花對陸亙說:
“ 當一個人清淨到了極點,整個身心 充滿了光明,
寂照時 涵蓋整個虛空,再回頭來看這株花,仿佛是夢中所發生的事。”
這句話就像引人 走到萬丈的懸崖上,然後把他推下,以斷絕他的命根。
詩意謂映現在我們感官上,見聞覺知 到的物象,並不是事物自身的真相;
山河大地映在我們眼簾上的姿態,僅是鏡中之影,而不是山河的原形。

人們的見聞覺知,由於受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
所站的立場不同,所得到的觀感也不同。
所以僅僅憑見聞覺知,想體達物的真相,是根本辦不到的,
好像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到廬山的形象 也就大異其趣。
要體證如如不動的 本來面目,就不能在“ 鏡中觀 ”。
但既然“ 不在鏡中觀 ”,到底要在什麼地方觀?
這就要求參禪者:
立在萬籟俱寂的絕塵之境上,斷滅心機意識的作用,使心靈渣滓盡化,如同澄潭。
心境雙泯,能所不立,才能體證到:萬物一體的如如。
這是揚棄了感覺,而臻於清澄的心境,始能體證到的境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0月 30, 2024 9:26 am
新老怪
按語說:既見應有塵境始可見,當然有左、右角。
但本體空相,何有所見。行者若有所見,即非本性空也,是應緣的一面。
一個真開悟的行者,才有禪的境界。何謂禪的境界?
很多人認為「禪是不可說,能說的不是禪。」其實,禪的境界 是行者的心能見、能聞、能心知,此種境界的能知 就是禪的境界,故說禪是 心的動相。
禪境不是不能說,是不屑一說,一說出其境,就代表您有法的執著,就是無解脫的知見。
故真正禪者 是禪心多多,且能對境心不起,進而無一法可說,這樣就是真禪定。
若所知境 不能無黏,即是不能得定,是有禪無定,是謂散亂。
在神經病院裡 不難找到此種似瘋不瘋,似病非病的人,他們所說的境界,似真非真,似假非假,除了修行過來人 能體知他們感知的真假之外,而醫生雖不知此種境況,只能從藥物來控制他們面境 不能得定的心,以調治其心 不要亂動。

禪師問說:既有所見,是見左角?還是見右角?僧無對。
此僧 因未徹底見性,故理念 還不是很清楚,故經禪師如此一問,便傻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按語說:本性是實相、空相、無所有相,故應無所見,有見 定非本性也,可說是應緣後的心法。

禪師自代答說:「見無左右!」
若真見性者 即能見空性,若見性再回凡者,雖見有相後能無著,也可說不屑提出一說,也是見無左右。不管悟「空性」或悟「空有不二」者,都能以此句 來說明見無左右,不住一法即無左右。
按語說:若見左角、右角,均非本性空相。
若不得一法,不可一覺,乃是人牛兩相融之境。
前段在說明 修行者要以修空為究竟,得悟空 才能得真解脫,才不會像世間禪的行者,所得者為有為定,非無為、無黏的解脫知見。
但行者修證到空後,也不能執空 為最究竟,還是要進一步 找回佛性不空的 如來藏性,才能證得「空有不二」的境界,圓滿菩提 自性的本來功能。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0月 31, 2024 8:38 am
新老怪
一真一切真——禪宗公案306
尺童


大梅和尚嗣馬大師。……因一日問: “如何是佛?”
馬師云: “即汝心是。”
師進云:“如何保任?”
師云:“汝善護持。”……
因至大梅山下,便有棲心之意。乃求小許種糧,一入深幽,更不再出。
後因鹽官和尚出世,有僧尋拄杖迷山,見其一人,草衣結髮。
……僧問:“師於馬祖處,得何意旨?”
師云: “即心是佛。”……其僧歸到鹽官處,具陳上事。
鹽官……遂令數人,教依舊路,斫山尋覓,如見,云:“馬師近日道: ‘非心非佛。”
其數人依鹽官教問。
師云:“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鹽官聞而嘆日: “西山梅子熟也。汝曹可往彼,隨意採摘去。”

簡譯:
大梅參馬祖:如何是佛?
答:你心即是。
問:如何保任(如何保持佛的解脫自在)?
答:你細心守護。
於是入大梅山自在去了。
後來鹽官出世講法,有個僧人找枴杖迷路,見大梅長髮草衣,如同野人。
問:老師從馬祖那,得了什麼道?
答:這個心就是佛。
僧回去後,對鹽官說了這個事。鹽官叫幾個人去試探。
問:馬祖現在升級法門了,叫“非心非佛”。
答:不管他什麼“非心非佛”,我只管這個“即心即佛”。
鹽官感嘆:大梅成熟了,你們可以向他請教去,隨意滿足法味。

尺童——
真會、真悟了就不疑。大梅決不是得少為足,而是得真無偽了。
一真一切真,更無半點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