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0月 31, 2024 8:47 am
新老怪
回 向 了 也 !


龐行婆,入鹿門寺設齋,
維那請意旨。
婆拈梳子插向髻後,
曰:「回向了也。」便出去。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0月 31, 2024 8:52 am
新老怪
自 由 自 在

衡州華光範禪師,僧問:「靈臺不立,還有出身處也無?」
師曰:「有。」
曰:「如何是出身處?」
師曰:「出。」
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道。」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驗。」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師曰:「自由自在。」
曰:「見後如何?」
師曰:「自由自在。」
問:「如何是佛法中事。」
師曰:「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11月 01, 2024 6:26 am
新老怪
吹燈悟道——禪宗公案307
尺童

德山宣鑑吹燭悟道的公案
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
卻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師。
師擬接,潭復吹滅。
師於此大悟,便禮拜。
潭曰:「子見個甚麼?」
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簡譯:
一天德山在老師旁邊侍立。
師:天黑了,你怎麼不下去?
答:老師晚安。
出去了,沒月亮 伸手不見五指,回來說:外面真黑。
師點燈給他,他剛要接燈,老師一口吹滅。
德山大悟,禮拜感謝老師指點。
師:你看見什麼了?
答:從今天開始,再不懷疑 天下那些老和尚的口舌了。
(果然有開悟這回事)

尺童——迷悟相對,不迷就無疑,則悟。
師考問:你有什麼見解?
答:燈被老師吹滅時,世界都不見了。還能有什麼疑問,沒見執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11月 01, 2024 6:35 am
新老怪
如何是實見處?


潭州報慈藏嶼匡化禪師,
僧問:「心眼相見時如何?」
師曰:「向汝道甚麼?」
問:「如何是實見處?」
師曰:「絲毫不隔。」
曰:「恁麼則見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11月 01, 2024 7:02 am
新老怪
法 無 定 法


四川「文殊院」有一對門聯:
教有萬法,體性無殊,不可取法、捨法、非法、非非法;
佛本一乘,根源自別,故說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

佛陀演說 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正依於眾生的不同根器 所設立的方便法;
猶如小學有小學的課程,中學有中學的課程,大學有大學的課程;
讀小學課程,不等於不學大學課程;小學課程還沒學好,就授與中學課程,
只會給學人帶來挫折感。
在法談中,在談無常法時,常常會有人跳出來說:
「你偏墮在小乘法了﹗」或說:
「佛法是究竟之法,不是無常法。」或說:
「學法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所以會這樣回答,不說他觀察不到各人
學習因緣本來就不相同,各人根機都有差別;他的見地,也必然尚未領會
「體性無殊」的勝義,心中倘執著有「大乘小乘」、有「究竟不究竟」、
有「了義不了義」的分別慨念,不契「中道」諦理。

《中觀論疏》說:
「故大品如化品云:為新發意菩薩說生滅如化,不生不滅不如化,
為久行大士辨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
佛陀對眾生說無常、無我的勝義「空」,是對執著「世間實有」的眾生而說,
旨在令眾生 悟入世間無常、四大無我的般若智慧;
所以佛陀會對初學眾生 說世間是生滅、無常,猶如幻化的現象。
也會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涅槃,不是幻化,不是無常,確實有涅槃可証,
令凡夫生起欣樂涅槃,遠離對世間的執著。但是,佛陀對已親切感受世間無常,
不執於世間煩惱的久習眾生,則說世間如幻,涅槃也是如幻的假名,
意在破除眾生的「法執」。


《入楞伽經》說:「大慧!如來應正遍知,
為諸一切愚癡凡夫,聞說無我、生於驚怖,
是故我說有如來藏;而如來藏無所分別、寂靜無相,
說名如來藏;大慧!未來、現在諸菩薩等,
不應執著有我之相。」
有些眾生無始以來 深執一個我,聽聞了佛陀的「無我義」,
因為害怕會失去了我,也放不下自我,以致無法契入「無我智」;
佛陀為了引導這一類眾生,說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待眾生有所領悟後,
才接著說:
「如來藏並沒有一個相叫如來藏!」
為了避免眾生 因為佛陀說有「如來藏」,
就執著「如來藏是真我」,
於是又強調說:「不應執著有我之相」。
佛陀善觀察我等眾生的學習因緣,
再施以善巧方便,應機說法;
在善巧方便上,也就「法無定法」。
我們聽聞了某種法門,不論「禪門」、「淨門」、
「密法」,在學習上,法門需要一門深入,
但是不能執著此法門最為殊勝,最為無上,勝過一切法門;
若是這樣的執著,就是將法執為「定法」了。
所以法法本無高下,一切高下,都是分別心的產物;
法門若能契應 自己的根性,才是無上妙法。


我們凡夫 因為無始以來的自我執,深根蒂固,總是見空執空,見有執有;
所以《中論》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佛陀演說「諸法畢竟空」,是為了破除 眾生執著現象 為「實有」的偏見;
「離諸見」是破除知見的執著,也是所謂「破除所知障」。
當瞭解了「諸法畢竟空」的法義時,如果因此而執著「諸法畢竟空」
是第一義諦,也一樣墮在「法的執著」,為「所知障」所束縛,不解如來真實義。
禪宗祖師在引導學人 契入如來真實義的方便法,非常靈活;善於運用「法無定法」的妙用。
比如《六祖壇經頓漸品》說: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
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弟子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
弟子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却言無常。
善惡之法 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
乃至窮劫 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 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
《六祖壇經》又說: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
「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
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佛法的修學,從過程到結果,一定會有「禪定現象」與「解脫的結果」;
只是凡夫品嚐到「禪定」與「解脫」的法喜後,就會執著禪定解脫為實有;
逢人會以自我修持沾沾自喜,這沾沾自喜的心念,
就是執著名言慨念 為實有的顯現。


六祖為了破除「分別執著」,
於是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不論禪定解脫」並不是說「不需要修習禪定」,也不是沒有所謂解脫;
而是要眾生不執著 禪定與解脫的名相。
「不二之法」就是不偏墮在一邊,不執在一邊,執著「禪定引生的禪悅」,
就是墮在一邊、執在一邊。

《大智度論》有一段話:
世尊!不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也!」
須菩提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不以二法,亦不以不二法,云何當得一切種智?」
佛言:「須菩提!無所得即是得, 以是得無所得。」
「無所得」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心「無執、無住、自在、無礙」的形容。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11月 01, 2024 4:24 pm
新老怪
研究佛法,就必須明白現前的這一念心 無遠弗屆,能量周沙界。所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惟是一心」。我們必須要悟得 這一念心,才能萬事大休。
德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所以,學佛在於開悟見性。但悟有小悟、大悟,百悟、千悟,有大徹大悟。禪宗祖師說:必須大悟幾百次,小悟幾千次,直到理事圓融了,才算找到了正路,一條坦蕩的光明大道。路是找到了,還要繼續地走下去,其中仍有許許多多的挫折橫逆在我們的眼前,必須克服 重重的困難與險阻,才能到達目的地。

誦經、念佛、禮拜或者是持咒、打坐,修的都是 這一念心能淨、能定,讓自己這一念心能「制心一處」,專注在一個地方,不起妄動;心定了,自然就能 與佛感應道交。眾生的這一念心,妄想太多,想東想西,剎那不住,所以心識不定,煩惱叢生。誦經、念佛、打坐就是要我們迴光返照,斷除自己的無明和煩惱,常常起觀照,煩惱一起,馬上將它伏住。   

須知,這一念心,當不起妄動時 是絕對的,而非相對的境界。修行就是要保持 這一念心能在正定之中,如如不動。
那麼,「心」與「境」合,心就是境,境就是心,
心境一如,當下就入了「一真」法界,沒有生滅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11月 01, 2024 5:07 pm
新老怪
於是,他離開了溈山老人,行腳到了南陽慧忠國師的遺址,就在哪裡住了下來,自食其力,自己種菜、煮飯,過著清閒的日子。
有一天,智閑禪師在菜園裡縟草鋤土的時候,無意中扔掉土裡的一顆小石子,恰巧這顆石子打在竹子上,發出「啪!」的一聲。
剎那間,他就開悟了。
開悟後, 他說了一首偈: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踪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意思是說,當石頭打到了竹子,發出「啪!」的一聲,就在那個剎那際,
這念心聽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絲毫的雜念;
也就是沒有攀緣心,沒有「能」聽 的我,及「所」聽的聲音存在。
若有了「能、所」的存在,就是「知見」的分別。
那麼,這念心 就不清淨了,立即有了分別、執著的妄知妄見,
就像釋迦牟尼佛 夜睹明星悟道時一樣。
當時,他老人家的一念心 是清淨無染的,心裡面 沒有半點的分別:
想著這一顆星 到底距離我們有多遠?或者有多明亮等種種的 雜念妄想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03, 2024 7:03 am
新老怪
這個我佛-禪宗公案309
尺童

東山涼縣集雲岩、
雲巖曰:“什麼處去?”
師曰:“雖離和尚,尚無定處。”
曰:“湖南去?”
師曰:“不。”
曰:“歸鄉去?”
師曰:“不。”
曰:“或早或晚再回來。”
師曰:“等和尚有住處就來。”
曰:“自此一去難得相見。”
師曰:「難得不相見。」(難得成佛,不再回來見人師)
又問雲岩:“和尚百年後 忽有人問還認得老師麼,如何答對?”
雲巖曰:“對他說:只有·這個·才是老師。”
師良久無言。
雲巖曰:「承當·這個·事,大須審細。」(承當·這個·,要極審慎。)
師疑惑不解。後來因為過水見影,大悟雲岩所指。
所以作偈曰:
「切忌從他覓食,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

尺童-這個渠,獨自往,處處逢;今換我,沒有我,契如如。

!問:「朗月當空如何?」(離指見月時 怎麼樣?)
師雲:「猶是階下漢。」(沒入門)
雲:「請師接上階。」(請老師指教)
師雲:「月落了,來相見。」(離了月亮,再來見--佛相也無時再見我佛)
尺童-《金剛經》雲: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04, 2024 9:04 am
新老怪
眾生無佛性-禪宗公案310
尺童

溈山說:“一切眾生皆無佛性。”
鹽官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鹽官手下有二僧到溈山探消息,難以領悟溈山的禪機,生輕慢心。
有一天與溈山話不投機,說:「師兄應該勤學佛法,別認為很簡單!」
於是溈山雙手捧空氣,拋向背後,然後展開兩手 就向二僧要東西,二僧不知怎麼辦才好。
溈山說:「大哥也應該努力學習佛法呀,別認為容易!」然後揚長而去。
二僧於是回鹽官,行三十里,一僧忽然有所省悟:「溈山說,一切眾生皆無佛性,確實對。」就回溈山來了。
另一僧多走了幾裡,過水時也忽然省悟,感嘆:「溈山說,一切眾生皆無佛性。眾生有佛性,他憑什麼說呀?」也回來溈山,長久跟隨溈山左右。

尺童-
「眾生皆有佛性」是眾生地說,「一切眾生皆無佛性」是佛地說。
沩山做手势,是示意抛执著、见执,见解本身是空的,所以要二僧拿出、交出执见。
第一個僧更聰明,很快悟到:溈山是站在佛地的角度說「一切眾生皆無佛性」的,當然對。
第二個僧笨點,過水時突然聯想到彼岸、此岸了,所以感嘆:這哥們是佛呀,憑什麼讓他在眾生角度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呢? ? ?
這個公案有點沉重,所以輕鬆一點——你們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呀!連狗都有嘛! !憑什麼你們不能成佛呀! ! !
哈哈……禪師雲:舉似一物即不中! (你們是狗佛嘛).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04, 2024 9:34 am
新老怪
佛 乘 宗 宗 風
- 弘法四原則


一、佛教世間化:
惠能說:
「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
佛法之弘傳於世,是世出世法一如的,
能悟入當下 即是人間淨土,即是一合相的境界,
當下 即能了生脫死,不必依託於彌陀淨土,否則何處又是歸程呢?
若是心中始終存在著差別、對立相,不能將佛法落實於世間,又如何是佛法呢?
釋迦佛當年於菩提樹下,即正告世人「眾生皆有佛性」,只因不覺 而流轉生死,
眾生未能 將出世法融於世間法中,即是其不覺之一。
時空移轉,至於今日,仍有諸多善人 不解如來真實義,
仍不解佛性之確切真義,仍游走於大、小之間,
仍無法了知 法華一佛乘之旨,誠然令人喟歎!

法無定法,佛住無依處涅槃,非有定處 名之曰淨土,真正的淨土 在自性之中,真正的理事在眾生之中。
茲舉結婚為例,
一切生物的傳承 都是兩性結合以延續後代,但若以為婚姻、小孩是業障,而執意單身以利修行,那生命如何延續?文化又如何傳承呢!


二、佛學科學化:
 
科學引領人類時時步入嶄新的領域,是無庸置疑的,
但科學也是錯誤的累積 ,昨日是今日非,今日是明日非,卻也是不容否認之事。
學佛者所探索的是實相,
非但放諸四海皆準,行諸全法界亦復如是,
而今日之科學對於宇宙大自然 及人體組織之奧妙,仍有諸多死角,理有未知,事有未明。

相對於此,“佛”的定義是什麼呢?
傳統的說法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佛乘宗的說法是:
“理無不知、事無不能、德無不被、
能全用全、時空統一、住於十大一如的大涅槃境界者”,
如此對照,科學與佛學的能用所及、是非曲直自然明瞭。
三界六道眾生 囿於佛性之未開啟,理有未知,事有未明,因此對於內、外法界的奧妙,
在時空無法統一之下,只能作階段性的 了知與探討,
此亦即所謂的「科學」,因此我們或可如此說「科學 是佛學的階段性追尋,佛學 是科學的終極了知」。

三、佛法生活化:
擔柴挑水皆是禪,語默動靜、行住坐臥 亦無不是佛法,佛法在心不在相,一切行處、住處無不是 佛法之範疇、道場,所以佛法生活化 即是融相入性的過程。
俗話說“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佛法何嘗不是如此,
大修行人不避居山野住茅棚,車渠、赤珠、瑪瑙即在家中,不必周遊列國。
又,楞嚴經說「不斷淫慾,不能成佛」,「食肉斷大悲種」,前句種種上已述及,達摩血脈論所言亦多,可自行參考;
後句所言固然成理,只是境界不高,否則南泉禪師斬貓,又是何理?法身菩薩以眾生為自體,
視十法界為家,殺又何殺!食又何食!
相上 雖有其變異,性體 卻是如如不動的。
另外,佛法生活化的過程 亦就是轉識成智的過程,六、七意識因中轉,五、八意識果地轉,因地菩薩修行 以理去轉,而且二六時中 皆在定境,以無念之念,無分別、無對立去實踐,使理事圓融,做一名生活中的大菩薩。

四、佛制現代化:
為人有其道德倫理之規範,學佛有其修行理路之戒律,為僧則有其四分律、菩薩戒等戒律,
而佛乘宗 亦自有其修行操持上的戒規,依性起戒,証道前唯獨一條心戒 ─「無相大戒」,
因為戒體在性,戒德在心,與其琳琅滿目的戒條,滯礙難行,不如直指心性,戒之在心。
又,善惡之分立,依於何事?
戒律 有其時宜性,不可泥古不化,
佛乘宗 是個與現實社會 脈動如一的現代化宗派,
強調身心合一,世出世法一如,無量即一、一即無量,
但是法性雖是亙古不移,法相卻是無時不變的,
所以二千餘年的戒規不合時宜者,
若不因緣於現世律動而有所增減,豈非成了教條主義,以古理廢今事了。
佛乘宗於今弘法,挑起歷史的重擔,要有振衣千仞岡的氣魄,及衣帶漸寬 終不悔的毅力,
屢仆屢起,要能如此 才堪稱佛乘宗的傳人。

佛乘宗四個目標(四大任務)、
一個方法
一、開創人類文化發展的新理路, 宗教、哲學、科學思想於一如。
二、提高人類生命、生活的層次,心懷法界,究竟圓覺,長劫入短劫,即生成就。
三、幫助人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運用自然。
四、於現實社會,令其健康長壽,提高德性淨化人心,使社會做到互助、互愛、安和樂利、
平和安康的人間淨土。


   一個方法:
佛性人人本自具足,能生萬法,而內法界 即是外法界,佛性中具足十大,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十大皆是無量,能全用全,周遍法界,
因此欲貫徹 四大任務,唯有將我、人、眾生的佛性 完全啟發,使內外法界的層次與境界均達於究竟,若能如此即可無事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