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頁 (共 613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10, 2024 8:17 am
新老怪
一個已回到家的人
--- Osho


人是一顆包含有偉大潛力的種子:
人是佛性的種子,
每個人都是生而為一個佛。
人不是生而為一個奴隸,而是生而為一個主人。
但很少人實現他們的潛力。
而為什麼有數百萬的人,
無法領略到他們的潛力的原因在於:
他們理所當然地 以為他們已經擁有它了。
生命只是一個去成長,去成長、去開花的可能性。
生命本身 是空的;除非你具有創造力,
否則你無法充實它、使它圓滿。

你在你的心裏面 有一首歌必須被唱出來;
你有一支舞蹈必須被舞出來,但這個舞蹈是看不見的,
而這首歌—你甚至還未聽到它。
它深深地藏在 你存在裏最內在的核心;
你必須被帶到表面上,它必須被表達出來。
那就是「自我實現」的意思。
非常難得看到一個人 將他的生命蛻變成一個成長,
將他的生命蛻變成一個 自我實現的長途旅程,
而變成他所應該是的,在東方我們稱呼那樣的人 為佛,
在西方我們稱呼那樣的人 為基督。
「基督」這個字的意思,
確實就是「佛」這個字的意思:
一個已回到家的人。
  
我們全都是在尋找家的流浪者,
但這個追尋非常地無意識 — 在黑暗中摸索,
不是很確切地覺知到 我們是在摸索什麼,
我們是誰?我們要往哪去?
我們一直像一塊漂流的木頭,
我們一直保持是偶然的。
這之所以會成為可能是因為:
數百萬圍繞在你身邊的人 都是在同一艘船上,
而當你看到那麼多人 都在做和你一樣的事情時,
那時你認為你一定是正確的 —
因為數百萬的人 不可能會是錯的。
那是你的邏輯,而那個邏輯基本上是錯的。
  
非常難得看到一個人是對的;
非常難得看到一個領悟到真理的人。
數百萬的人過著一種欺瞞、
過著一種假裝出來的生活。
他們的存在都只是表面上的;
他們活在週邊,完全沒有意識到中心。
而中心 包含所有一切;中心 是神的國度。
朝向佛性,朝向實現你無窮的潛力的第一步,
就是去認知到:
至今為止 你一直在浪費你的生命,
至今為止 你一直保持完全是無意識的。
開始成為有意識的,那是到達佛性的唯一方法。
它是費力的、它是艱困的。
保持偶然是容易的;那不需要任何聰明才智,
因此,那是容易的。任何笨蛋都會 —
而所有的笨蛋 都已經在做了。

成為偶然是容易的,
因為你從未感到 要為任何發生的事情負責。
你可以總是將責任丟到別人身上:
命運、神、社會、經濟、國家、教會、母親、父親、雙親……
你可以一直將責任 丟到別人身上去;因此那是容易的。
成為有意識的意思,
是將整個的責任 挑在你自己的肩膀上。
成為負起責任的是佛性的開始。
當我使用「負起責任」這個詞時,我不是以一般在使用,
隱含負起義務的意思在使用它。
我在使用它真正的、根本的含意:
反應的能力— 那是我的意思。
唯有當你是有意識的,才可能會有反應的能力。
如果你是熟睡的,你怎麼可能反應?
如果你是睡著的,鳥兒會一直歌唱,但你不會聽到,
而花朵會繼續綻放,而你永遠不會感覺到它們
正灑落到存在中的美、芬芳和喜悅。
  
成為負責的意味成為警覺的、有意識的。
成為負責的意味成為留意的。
盡你所能的帶著覺知行動。
即使是一件小小的事 — 走在街上、吃東西、洗澡
— 都不應該機械式的做,而是要帶著 全部的意識去做。
慢慢地,小動作變成發光的,
不久後,這些發光的小動作一直在你內在彙聚,
而到最後爆發。種子已經爆發,潛力已被實現。
你不再是一顆種子,而是一朵蓮花,
一朵金色的蓮花,一朵千瓣蓮花。
那是偉大的恩典的一刻,佛陀稱它作涅盤 —
一個已經到達的人。
現在再也沒有需要 去達成的,再也沒有地方要去。
你可以休息,你可以放鬆 — 旅程結束。
在那一刻無限的喜悅升起,很大的狂喜誕生。
但一個人必須從最開頭開始……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11, 2024 6:51 am
新老怪
智慧似火、得意忘言-禪宗公案317


13、講華嚴座主問:禪師信無情是佛不?
大珠師曰:不信。若無情是佛,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也應勝於活人。經雲: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馬上就死算了,應該作佛去。

14、有法師問:持般若經,最多功德,師信這個麼?
師曰:不信。
曰:如果這樣,《靈驗傳》十多卷,裡面的故事都不可信了。
師曰:生人持孝道,自然有感應,不是白骨能有感應。經是文字紙墨,文字紙墨性空,何處有靈驗?靈驗是因為持經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試著將一卷經放在桌上,無人受持,看有沒有靈驗?

15、僧問:不知一切名相及法相、語言與沉默,如何貫通領會,才能得無前後(無前後,得無差別、平等法、平等覺)?
师曰:一念起时,本来无相无名,怎么说有前后?不明白名相本净,妄想有前有后。这个名相关口,非智慧钥匙不能打开;执著中道的病在中道,执著二边的病在二边,因为不知道现时应用是无等等法身(无上平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灭,埋没正智;或断烦恼,或求菩提,反而背离般若智慧。

16、人問:律師為什麼不信禪?
師曰:理幽難顯,名相易持;不見性者,所以不信;若見性者,號之為佛;識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遠人,人遠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覺。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無心相。迷人執物守我為己,悟人般若 應用現前。愚人執空執有生滯,智人見性了相靈通。幹慧辯者口疲,大智體了心泰。菩薩觸物斯照,聲聞怕境昧心。悟者日用無生,迷人見前隔佛。

17、人問:如何得神通?
師曰:神性靈通,遍週沙界,山河石壁,去來無礙;剎那萬裡,往返無蹤;火不能燒,水不能溺;愚人自無心智,欲得四大飛空。
經雲:取相凡夫,隨宜為說;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實相體空,喚作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故雲功德法身。即此法身,是萬行之本,隨用立名,實而言之,只是清淨法身也。

18、人問:一心修道,過去業障能消滅不?
師曰:不見性人,消滅不了;若見性人,如日照霜雪。又見性人,猶如積草 與須彌山一樣,只用一星之火 就能燃燒盡;業障如草,智慧似火。
曰:怎麼知道業障已盡?
師曰:見前心,通達前後生的事,猶如對面觀瞧;前佛後佛,萬法同時。
經雲: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其實會明白,業障本是道場,成道時 業障自然同於一切智)

19、有行者問:如何能住正法?
師曰:求住正法者也是邪,因為法無邪正。
曰:怎麼才能作佛?
師曰:不用捨眾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經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
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法超越語言文字,不用數句中求;法不是過去、現在、未來,不可以因果中契合;法超越一切,不可比較、對照;法身無象,應物現形,不是離世間而解脫。
僧問:什麼是般若?
師曰:你懷疑不是般若的說說看!
又問:如何見性?
師曰: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
又問:如何是修行?
師曰: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詳,即是修行;大用現前,即是無等等法身。
又問:性中有惡不?
師曰:此中善亦不立。
曰:善惡俱不立,何處用心?
師曰:將心用心,是大顛倒。
曰:怎麼做是對的?
师曰:不执著怎么做,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对。

20.人問:有人乘船,船底撞死螺蜆,是人有罪、還是船有罪?
師曰:人船兩無心,是你有罪(你背個有罪妄想);譬如狂風折樹損命,(因為兩無心,所以)沒有作罪與受罪的;世界之中,就是眾生受苦處。

21、僧問:不明白那些情勢、指境勢、語默勢,乃至揚眉動目等禪宗技巧,怎麼靈光一閃就悟解?
師曰:這些都不離見性;會用妙法的人,動寂俱妙;心真的人,說不說都真;會道的,行住坐臥都是道;人因為迷了自性,才萬種疑惑滋生。
又問:什麼是法有宗旨?
師曰:隨便立題,就有意義,文殊立足無住根本(無住根本是宗旨),建立一切法。
曰:與太虛一樣?
師曰:你怕與太虛一樣?
曰:怕。
師曰:真明白怕,就不入太虛。
(這句很深,指一些落空、執空的修行者,不知道落空的可怕)
又問:言語無法表達的東西,怎麼解?
师曰:你有什么无法言语表达的疑问?
(没有问怎么解?可以引申或理解 为无解是解。问者执著于解或见解,其实无解也是一种解法。)

22、有宿德十餘人同問:經雲:破滅佛法。未審佛法可破滅否?
師曰:凡夫外道,說佛法可破滅,二乘人說不可破滅,我正法中 無此二見。若論正法,不只凡夫外道,未至佛地者,二乘也是惡人。
又問:真法幻法 空法非空法,各有種性不?
師曰:法雖無種性,應物俱現;心幻也,一切俱幻,若有一法不是幻者,幻即有定;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義不立;迷時人逐法,悟時法由人;如森羅萬象,至空而極;百川眾流,至海而極;一切賢聖,至佛而極;十二分經,五部毘尼,五圍陀論,至心而極;心者是總持之妙本,萬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無住涅盤,百千萬名,都是心的別名。
又問:如何是幻?
师曰:幻无定相,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机关木人,如阳焰,如空华,俱无实法。
又問:何名大幻師?
師曰:心名大幻師,身為大幻城,名相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無有幻外事。凡夫不識幻,處處迷幻業。聲聞怕幻境,昹心而入寂。菩薩識幻法,達幻體,不拘一切名相。佛是大幻師,轉大幻法輪,成大幻涅盤;轉幻生滅,得不生不滅;轉河沙穢土,成清淨法界。

23、僧問:為什麼不准誦經,叫作客人說話?
師曰: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誦,是學舌鸚鵡,所以不許。
曰:不可離文字言語 還有別的意思?
師曰:你這樣說,也是學舌。
曰:同是語言,為什麼偏不許誦經?
師曰:汝今諦聽,經有明文,我所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得意者 越於浮言,悟理者超於文字;法過語言文字,何向數句中求?是以發菩提者,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亦猶得魚忘筌,得兔忘睇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11, 2024 7:12 am
新老怪
本地風光與只管打坐


法門無量,行門更是千差萬別。
禪 宗 ─ 有安般禪、如來禪、祖師禪等等數不盡的禪法,
有看話頭、參公案無數的行門。
念佛法門 ─ 有持名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
持名念佛 ─ 有唱誦、金剛誦念種種善巧。
法門無量,歸元不二,同証菩提;
行門萬別,契根契機,即是妙法。

一位禪宗老師提倡二個法門,
一是「本地風光」,二是「只管打坐」。
前者是心法的方向,以解脫的果地境 為所緣方向;
後者是偏重於當下明覺的行門方向,
這二個法門 都必須具備 已勝解緣起性空之理趣。

本地風光

「本地風光」是心的本來面目,是心的實相,是解脫境的描述,
其境安祥自在、無憂無怖。「本地風光」遇緣能現無量妙用,
餓時知吃飯,渴時即飲茶,隨緣普應恆沙妙德,展現隨緣應對、
利樂有情,所以說「非空」。

「本地風光」清淨無染,猶如太虛,不染風雨雷電;
任它森羅萬象,現象生時,虛空未增一分,現象滅時,
虛空未減一毫,如如清淨,故說「非有」。

「本地風光」乃有情眾生 皆本來具足,無欠無缺,隨緣觸目所見,
「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偏偏眾生 無始來的攀緣習性,
令心不安份的妄動,遇境即攀緣染著 在情境上,當下失去本地風光。

要回到本地風,就要時時反觀覺察 自己的攀緣與執著、染著,
發現習性 盲動生起時,若能當下立即放下它,放下即自在,
自在無礙 即是回到本地風光的面目。
要發覺習性 潛在的盲動,一定要讓心 先處在寂靜上,
猶如平靜的水湖,若投下小石子,即浮現出水紋,
若在大海浪中,投下石頭,也是看不到水紋,在煩惱的流轉中,
心已迷失在貪瞋痴中,隨波逐流,無法發現 波浪下的輕安、寂靜。

修本地風光時,同時要養成 心性寂靜的個性,亦名之「勤修禪定」,
有了寂靜的個性,才能從寧靜中 發現煩惱的妄動水紋,要能發現,
才能知道要去放下它,放下是靠智慧,才能究竟無礙,
不能只用遠離的方式,否則只會是伏住,不相契「本地風光」。

比如看清「杯中蛇影」的真相,心中的恐懼 就自然的消除,
而不能只是不去想它就沒煩惱;要具足看清的智慧,
必須具備通達「五蘊皆空」、「諸法畢竟空」的般若理趣,
才能在對境中,不被無明妄動所迷惑,方能止息妄動,
逐漸相契「諸法實相」,回到心的「本地風光」。

未具備諸法畢竟空的知見前,在行門上,讀誦大乘般若經與祖師語錄
是必要的,比如楞嚴經、金剛經、心經之類經典,或永嘉証道歌、
信心銘、普照禪師的《修心訣》之類論典,從般若空的熏習,
領悟:
「欲除煩惱重增病, 趨向真如亦是邪。」 ─ 張拙 見道偈
能依此方向 而趣入本地風光,已具般若空慧後,
在生活對境中,唯是「莫污染」,不除妄想、不求真。


只管打坐

日本道元禪師,到中國獲得曹洞宗的真傳後,回到日本提倡了
「只管打坐」的禪法,從「只管打坐」的行門來映輝「默照禪」。
「只管打坐」並不是說 只有在靜坐中體驗禪,比如《止觀坐禪法要》
也說修止觀遍於行、住、坐、臥中,不是只存於坐姿,有句說︰
「打坐不一定會成佛,成佛一定要打坐。」
打坐也是最適合 修止觀的下手處;所以「只管打坐」並非不限於坐姿。
就「打坐」的本質,含有一心、清明、無雜、明覺、活在當下的特性,
「只管打坐」即是坐斷分別取捨、憎愛染著,只管明覺、只管活在當下。

大智度論說:
「若菩薩摩訶薩: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
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
如是知,即是活在當下現量境,沒有分別妄想、染污作意。
為了扭轉 頑強的攀緣習性,「只管」在初習者,是強力作意
來緣住所緣的方便,只管活在當下,就在「只管」下,
強力伏住了攀緣習性。
能伏住習性,定力才能慢慢增長,有了禪定,才能進一步,
深化「只管打坐」契應般若空慧,契應般若後的「只管打坐」
即是「如是知」。

三三昧是「空三昧、無作三昧、無相三昧」。

解脫境 同時具足這三種特性,三三昧又稱三解脫門,
亦即由其中一個方便,都能直契解脫,要去強說分別的話,
「無作三昧」、「無相三昧」在描述解脫境的寂靜體性;
「空三昧」則在描述解脫境的覺照妙能。

解脫境具足三三昧,為讓我們對解脫的本質 有所了解,故一說為三。
a本地風光行門,偏向於「無作三昧、無相三昧」入手,把修証方向 放在止息無明妄動,顯現心的自在、無礙、隨緣任運。

b 而只管打坐行門,則偏向於「空三昧」入手,行、住、坐、臥,
觸緣所現,都消融在明覺的畢竟空中,
所以「本地風光」與「只管打坐」同是趣向解脫門,二者互為體用,乃是一體兩面,
為了開顯善巧方便,一說為二;在學習的運用上,也就可以交互運用。
一切行門方便,都能依於「只管」而入於行門堂奧,比如念佛者,
就只管念佛,只管「句句分明、念念入心」,只管信佛言不虛、
只管發願往生淨土。
拜經為行門時,就只管拜經,字字分明、動作分明,
合掌、彎身皆在只管之下,展現心性妙用。

初學念佛法門時,無法安住當下,無法「只管念佛」,念不了幾秒鐘,
就被妄念牽著走,失去了正念,只要從「只管」下工夫,
就能慢慢 扭轉頑劣的攀緣習性,能慢慢看清 自己的無明是怎麼生起的,
並由「只管」找到扼要的行門下手處,從只管活在當下,
息落身心活動的名言、習性,而後 只管心性的覺照。
「息妄」與「顯真」二者是一體兩面,妄心息滅,真心自然顯露,
猶如雲散,月光法爾光耀;從只管中消磨妄想習性,本地風光法爾顯露。

本文引用自: 唐岐部落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1月 12, 2024 8:10 am
新老怪
拿來明朝——禪宗公案318


1、有客問:律師、法師、禪師誰最高明?
大珠師答:所以叫律師,啟智慧法藏,傳壽命遺風,洞明持犯而如理開合,秉威儀而行軌範,承接古典作四果初因;如果不是大德長老,誰敢擅接宗乘?
法師呢,雄居獅子座,口若懸河,對無數大眾,啟發玄意、鑿開大眾玄關,開啟智慧妙門,等同三佛在世、施法轉輪,如果不是龍象大德再來,誰敢承當?
禪師嘛,提取精要,直了心源,出沒開合,縱橫應物,全依事理,頓見如來,拔生死深根,獲現前三昧;如不安禪靜慮,到更高妙處都會茫然。隨機授法,三學雖殊,得意忘言,一乘何異?故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諸眾生。
客曰:和尚深達佛旨,得無礙辯。
又問:儒道釋三教,是同是異?
師曰:大器量人用之,三無不同,小根機者執之,分別差異;總之,一性起三用,小聰明見差別、成三不同;迷悟由人,不是教有異同。

2、講唯識的道光座主問:禪師用何心修道?
師曰: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
曰:既然無心可用,無道可修,為什麼每日聚眾 勸人學禪修道?
師曰:老僧連立錐之地都沒有,在什麼地方聚眾?老僧無舌,何時勸人來?
曰:禪師當面說瞎話。
師曰:老僧都沒有舌頭勸人,怎麼說瞎話?
曰:我自知不會禪師邏輯。
師曰:老僧也不會。(這段辯論,大珠確實有點理虧,與夏蟲語冰了。)
尺童——無心無道時,誰在水中漂?無心、唯不二,聚散豈有別。

3、講華嚴志座主問:為什麼不印可“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鬱黃華無非般若”?
師曰:法身無象、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華而顯相,不是因為黃華翠竹、才有智慧法身。故經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如果黃華是般若智慧,智慧就屬於無情;翠竹如果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豈不是要供起來,哪能砍殺利用呢)?座主會麼?
曰:沒明白。
師曰:如果是見性人,說是合理,說不是也會合理,就事論事,不執著是非、對錯;
如果沒見性人,說翠竹執著翠竹,說黃華粘滯黃華,說法身執著法身,說般若卻不知道般若;所以都成了狡辯、爭高下的抬槓。
志禮謝而去。

4、人問:將心修行,多久得解脫?
師曰:心修,好像洗一塊泥團的污垢;智慧玄妙,本來不重新出生,大妙用當下就可以運用,與煉多久無關。(泥團喻般若智慧,智慧得了就像從泥團上 洗下了一點泥,馬上就解脫一點或一個方面)
曰:凡夫會這樣妙用、解脫麼?
師曰:見性了 就不是凡夫,頓悟上乘,超凡越聖。迷人論凡論聖,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說事說理,悟人大用無方。迷人求得求證,悟人無得無求。迷人期遠劫證(妄想修幾大劫後才證之類),悟人頓見。

5、維摩座主問:經云:彼外道六師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知所墮,汝亦隨墮;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謗於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今請禪師明為解說。
師曰:迷從六根知見,稱為你順從六師學習;心外求佛,叫外道;有物可施捨,不叫福田;生(善惡、悲喜等)心受供,墮三惡道;你要能謗佛,是不求佛;毀法,是不執著從法中得(福利);不與大眾隨波逐流,是不求僧家好處;終不得滅度的意思,是智用不失當下;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便得法喜禪悅之食。

6、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號稱一字法門,不知這位是否真會?
師曰:如鸚鵡學舌,沒有自己的話,因為沒有智慧;譬如將水洗水,將火燒火,都沒有意義。
人問:言與語,有無區別?
師曰:一回事,說言成句子叫語。比如靈辯滔滔不絕,如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妙語機關多),如圓器之傾珠(大圓球傾洩出一堆小圓珍珠);所以廓(包容)萬象,口若懸河;剖乎義海,此是語也。言者一字表心也,內著玄微,外現妙相,萬機撓而不亂,清濁混而常分,齊王猶慚大夫之辭,文殊尚嘆淨名之說,今之常人,雲何能解?

7、源律師問:禪師常說即心是佛,純粹胡扯;經說,達到一地菩薩水平,分身百佛世界,二地增於十倍;禪師試現神通看!
師曰:你自己是凡是聖?
曰:是凡。
師曰:既是凡僧,哪能問那麼高的境界?經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高下心生,即背離了佛的智慧)
又問:禪師常說若悟道,當下身便解脫,也是扯淡!
師曰:有人一生為善,忽然偷個東西,這人是賊不?
曰:是。
師曰:如果了了見性,為什麼不是當下解脫?
曰:現在必然不可能,須經三大阿僧祗劫才行。
師曰:阿僧祗劫還有數麼?(諷刺人了——你呀,多少劫也解脫不了。)
源抗議:將賊比解脫,這什麼道理呀?
師曰:你自已不明白道,不可以障礙一切人解;自眼不開,怪一切人見物。
源氣壞了,邊走邊罵:老東西空活那麼大歲數,無道渾人一個!
師曰:即行去者是汝道?(你這個道,挺醜陋。)

8、講止觀慧座主問:禪師能辨認出魔麼?
師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我正法中沒這些事。
曰:一心三觀義又如何?
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於其中間,還有另外的心起觀?
曰:禪師不明白止觀。
師曰:座主明白?
曰:明白。
師曰:如智者大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住止沒生死,住觀心神亂,是應該將心止心、還是起心觀 觀?如有心觀,是常見法;如無心觀,是斷見法;亦有亦無,成二見法;請座主仔細說看!
曰:如果這麼問,都沒法說了。
師曰:因為從來沒有止觀這個方法 能真正成立!
(因為從究竟意義上來說,止觀屬於造作,如前論述。當然普通人,畢竟還是得先從一些造作開始,無為法畢竟不是人人都馬上能上手)

9、人問般若大不?
師曰:大。
曰:多大?
師曰:無邊際。
曰:般若小不?
師曰:小。
曰:多小?
師曰:看不見。
曰:般若智慧在哪?
師曰:到處都是。

10、維摩座主問:經云:諸菩薩各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是究竟意麼?
師曰:不究竟,聖維摩如果只是說默,第三卷還囉嗦什麼?
座主良久曰:請禪師說維摩未說的究竟之意。
師曰:如經第一卷,是引眾呼十大弟子 住心。第二諸菩薩各說 入不二法門,以言顯於無言;
文殊以無言,顯於無言,維摩不以言,不以無言。所以默然停止說話。第三卷,從默然起說,又顯神通作用,座主會麼?
曰:奇怪為什麼這樣!
師曰:也不是這樣!
曰:為什麼又不是?
師曰:因為破人執著慣性,所以這樣說;如果根據經文意思,只說色心空寂,令見本性;
教人暫時以偽入真,不向言語紙墨上 討胡思亂想,只要會淨名兩字即可;
淨者本體也,名者跡用也;從本體起跡用,從跡用歸本體;體用不二,本跡非殊。所以古人道:本透雖殊、不思議一也,一亦非一;若識淨名兩字假號,還說什麼究竟與不究竟?無前無後,非本非末,非淨非名,只示眾生本性不思議解脫。若不是見性人,終身不見理。

11、僧問:萬法皆空,識性也如此;譬如水泡,一散更無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無;何處更有識性?
師曰:泡因水有,泡散水也無了?身因性起,身死哪是性也滅?
曰:既然有性,拿出來看。
師曰:你信有明朝麼?
曰:信。
師曰:拿明朝來看。
曰:明朝確實有過,現在就沒有。
師曰:明朝拿不出來,不是沒有明朝;你自己不見性,不能說無性;今天看見著衣吃飯,行住坐臥,當面都不認識(性),實在愚迷;你想見明朝,和今天無差別;其實是用性滅性,萬劫也見不到;又如有人看不見太陽,但不是沒有太陽。

12、講青龍疏座主問:經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禪師如何體會?
師曰:因為般若智慧本體 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這叫無法;
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河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
故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尺童——
這段回答 有極精密的漏洞存在,智慧(般若)本性清靜對,但達摩血脈論中的“無一物可得”的意思是“無一物 能永遠固定成立,所以說是不可得(不可執著)”。
另外其實智慧本體 就是萬物現象,凡夫分別見二,悟時唯見一心,一心既是智慧別名。


維摩經的“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的意思,實質是——說“不執著萬法,沒有什麼可執著的”,這叫說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1月 12, 2024 8:15 am
新老怪
一朝相連,永不分離


我們都生活在全像式的宇宙中,
一朝相連,永不分離。
於是我們在此 ─
在「萬物」的偉大全像圖裡。
萬物全都是無量分身的「另我」……
這一切,是一場全宇宙的演出,
劇中除了無量的我,別無其他!

科學家、作家、神祕者
伊薩克.班托夫

一 沙 一 世 界;
一 花 一 天 堂;
掌 中 握 無 垠;
剎 那 即 永 恆。

英國詩人、神祕家
威亷.布雷克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1月 12, 2024 8:39 am
新老怪
文準禪師說:「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文準禪師這句話在標榜什麼呢?
水的盡頭好像沒有路了,也就是你修行到內心習氣毛病都滅了,好像是無可修了,「水窮盡」
可以說悟入空無,這個時候坐下 來看看天空,虛空之間的雲現出來,「雲」可以代表有相,在修空觀的時候,不喜歡內心 有一法起滅,有一法起滅的話,就覺得很不舒服,
這樣逼得你的想法、觀念都放下以後,已經走到山窮水盡處了,此時就反而要坐下 來休息休息,看看天上浮起的雲,也就是說觀 有相之榮枯,坐觀世間事的成敗。

按語說:證至無我、法兩執,再來觀看時雲興起。
走到水窮處,無我、無法的執著都沒有了,到這個境界 才能夠轉回頭,
再來觀看 有時雲會興起,有時卻是晴空萬里無雲,
這不是說修行一開頭就修有相法的,是證到空以後 再回過來觀看有相,
也就是讓空、有能融合,才能夠 圓滿菩提自性。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1月 13, 2024 5:06 pm
新老怪
超越自然-禪宗公案


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化么?
大珠师曰:有变化。
三藏曰:禅师错了。
师反问:三藏有真如么?(你、宋三藏有真如么?)
曰:有。
师曰:如果没有变化,是凡僧。没听说过真明白人,能转变三毒为三净戒,转六识为六神通,转烦恼为菩提,转无明为大智慧;真如如果不变化,三藏是自然外道。
三藏曰:如果这样,真如应该是有变化。
师曰:若执真如有变化,也是外道。
问:禅师刚才说真如有变化,如今又说不变化,到底怎么才对?!
师曰:如果真实见性的人,如摩尼珠发光,说变也对,说不变也对。如果是没见性的人,听说真如变化,就认定变化;听说不变,就执著不变。
三藏感叹:南禅一宗,真是深不可测!

有道人問:世間有法超越自然麼?
師曰:有。
曰:何法超過?
師曰:能知自然者。
曰:元氣是道麼?
師曰:元氣是元氣、道是道,兩回事。
曰:如果是這樣,則應有二。
(道一分為二,有貶低大珠及佛法不究竟、是二乘法的意味)
師曰:知無兩人。
(能知自然的、知道的、比道家高的,只此一(佛)家。反擊!)
又問:什麼是邪?什麼是正?
師曰:心逐物為邪,物從心為正。



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麼?
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飢來吃飯,困來即眠。
曰:任何人者這樣,和老師有什麼不一樣?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索取;睡時不肯睡,千般計校;所以不一樣。
律師啞口無言。

師上堂曰:你們應該好好做 無事可做人,胡作亂造、披枷帶鎖的干什麼? !每天從早忙到晚,說我參禪學道、要解開佛法,如此做一點不沾邊。
只是追逐聲色,什麼時候到頭?
貧道聽馬祖說:你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從那時就萬事皆休,自己財寶,隨身享用,可謂快活;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遍十方界,沒有一粒微塵 不是自家財寶;但自仔細觀察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然現前,不要疑慮,不用尋思、不用尋覓,心性本來清淨。
故《華嚴經》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又淨名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若不隨聲色動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無事。散會!不要久立於此,諸位多珍重!
這天無數大眾聚集,久久不散去。
師曰:你們為什麼還不散去?貧道已經坦誠相告,毫無保留,你們怎麼不如貧道一樣休去?還懷疑什麼?不要用錯心,枉費氣力,如果還有疑情,大家儘早提問。
於是法淵問: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什麼是一體三寶?願師垂示。
師曰: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為僧,即是一體三寶。經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身口意清淨,名為佛出世;三業不清淨,名為佛滅度;
喻如嗔時無喜,喜時無瞋,唯是一心,實無二體。
本智法爾(自然)無漏現前,如蛇化為龍,不改其鱗;
眾生回心作佛,不改其面。性本清淨,不待修成,有證有修,即同增上慢者;
真空無滯,應用無窮,無始無終,利根頓悟,用無等等,即是阿耨菩提;
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
無相即是實相法身;
性相體空,即是虛空無邊身;
萬行莊嚴,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者,乃是萬化之本,隨處立名,智用無盡,名無盡藏。
能生萬法,名本法藏,擁有一切智,名有智慧。
萬法歸如,名如來藏。
經雲: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又雲:世間一切生滅法,無有一義不歸如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1月 13, 2024 5:39 pm
新老怪
般若 與 分別識
禪學大師: 鈴木大拙 晚年


「般若」與「分別識」的闗係:
在感官與智力世界,我們應用分別識;
這個世界的特色 是二元性,因為有見者 與被見者之分,這兩者是對立的。
在般若中,這個分別卻不存在;
見者與被見者是同一的;
見者就是被見者,而被見者就是見者。
般若不屬於分別識的範疇,
因此凡是從分別識 所引生出來的判斷一概不能用之於般若。
在般若直觀中 沒有一與多之分,沒有全體與部份之分。
般若是整體在那裏的;
即使當它顯露在由分別識所做的每個肯定與否定中時,
它都是整體不分的。分別識之為分別識,就在其將自身偏於極端,
但般若 卻從不喪失它的整體性。
般若是整體對其自身的自我知識,而分別識則忙碌於各個部份。

般若 是統合原理,分別識 總是分析性的。

分別識 沒有般若做為支援,就不能發生作用;
部份永遠是整體的部份,部份 永不能靠它們自己存在,
否則它們 就不再是部份 ─ 它們甚至會不存在。
分別識所行的是分化,而由於使每個個體 和其他的個體不相關連,
分別識 乃使得它們都成為無常者,而受制於因果業報律。
由於般若,一切法可以從一個統一的觀點而觀之, 並獲得新生與意義。
般若恒尋求最大限量的統一,因之沒有更超乎於此的統一。
因此它所做的表現或陳述,自然超乎分別識的領域。

分別識 要將這些表現和陳述 置於智性分析之下,
試圖在其中依照它自己的尺度,發現某些可解之物。
但分別識顯然無法達到目的,
因為般若開始於分別識所不能透見之處。
分別識,由於是分別原理,永不能見到般若的統一,
而由於分別識的本性使然,它總不能進入般若之境。

般若要它的命令「迅速」被領悟,
而不給我們以反省 或分析的時間。
由於這個原因,般若 常被喻之為電光石火。
「快」並不意指時間的程式;
它意謂直接,不做思考,不允許中間命題,
不允許從前題到結論的程式。
般若是純粹的行動,純粹的體驗。
在般若直觀中,直觀的物件 絕不是由艱困的
推理過程所假定出來的一個概念;
它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
它永不把自己 附著於任何特殊的物件。
般若直觀的方法,可以有無限的變化,
因此對於禪師所提出的一個問題,
在做回答時,也可以有無限的變化,
這些回答,永遠不是定形的。
要從分別識的思考方法去瞭解事務,
則只能在肯定與否定之間 擇取其一,
而不能既是肯定又是否定。
但從般若直觀而言,卻並非如此。

禪師所要求的 超乎肯定與否定,
就某種意義而言,完全被忽視,
而在另一種意義而言,卻完全沒有被忽視。
然則兩種回答都是對的;
這完全要看你 是否有般若直觀而定。
如果你有,你可以用當時最適合你的方式,
來表達你的看法。你甚至可以把拄杖折成兩段;
你可以把它從禪師手上 拿過來丟在地上;
你可以拿著它走開;你可以像一個劍士一般 把它揮舞。

還有更多的方式,來表明這根拄杖的「秘密」。
分別識 除非化為般若直觀,就不能做到這一點。
在所有這些答案中,都含有一個關鍵之處,而去了悟這個關鍵,便是:

【般若直觀】。

分別識的基礎是般若,是般若使得分別識以分別原理而運作,
因為若沒有某種東西 行合一作用,分別作用 就是不可能的。
除非有某種東西 存在於主體與客體之下,做它們的基礎,
但又既不是主體亦不是客體,則主體與客體之分 就是不可能的。
這個基礎乃是主體與客體可以在其中運展的場所,
是使得主體 可同客體分離,而客體可同主體分離之處。
如果這兩者沒有任何關連,則我們甚至 不能說它們是分離的或對立的。
在主體中必有客體的成份,在客體中必有主體的成份,
這乃是使得兩者之分別與關連 成其為可能之處。

般若 沒有預先想好的方法;
當需要時,它從自身將它們創造出來。
方法學這個觀念 不能用之於它,目的論亦不能用之於它─
但這並不意謂 它是反覆無常和不識規律的。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它確實是不顧規律,
因為般若 是自身的創造者,它是出自其自由意志而自行創造的。
分別識 是從般若發出,般若藉分別識而運作。
從分別識的觀點來看,般若當然是有目的的,是有方法論點,
但我們必須記得,般若 並不受分別識的統御,這即是說:
般若不被非般若所統御,
而由於般若 是其自身的創造者,它的世界乃是:
常新而永不重覆的。


上文節錄自鈴木大拙‧【禪學隨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1月 13, 2024 8:04 pm
新老怪
我們這個清淨的心 就像一面鏡子,它只是會照外境而已;
我們講「聲波」,是用聞性來聞,空體依它(聲波)而起自性,開始起了聞性,這鏡子直接就現聲波,因為它是現量,所以直接測量出 聲波現在這裡面,然後聞性聞知後 要產生法相了,法性起法相而現相。
這個聲波 怎麼來的呢?是我們的耳識 依這個現量來的,認知及了知其聲。
能感知所來的就是因緣,然後到我們心地 映照以後,開始產生聞性,聞性本來是不存在的,現在因為聲波因緣 來才現出來,最後耳識 依第八識本來而現這個境,
耳識只是了知其聲,不會說這個好不好,聲音吵雜不吵雜,它沒有思意,
它只有知此聲音,聲音滅後 此法相也滅,本來這是個生滅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1月 14, 2024 7:04 am
新老怪
律宗多落空——禪宗公案320


有律宗師法明對大珠說:禪宗人多落空。
答:正是律宗多落空。
法明大驚:怎麼是我們落空?
答:經論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憑空設立,記錄聲音,建立假名詞句等,本來是空(假立、依它而立,本來無自無有)。你執著言教理論本身(執著紙指,不得真月),豈不落空?
法明:禪師落空不?
師曰:不落空。
曰:為什麼你不落空?
師曰:文字等皆從智慧而生,智慧隨時應用廣大,哪會落空。
法明曰:故知一法不達,不名悉達。
(原來悉達多的名字 是這麼回事呀——都達到,都明白
師曰:律師不僅落空,還亂解釋釋迦牟尼名相(喬達摩-悉達多)。
法明怒問:錯哪了?
師曰:律師不瞭解印度人發音,怎麼亂說?
曰:請禪師指出法明錯處。
師曰:悉達是梵語!
(悉達多,梵語:薩婆曷刺他悉陀。中國意譯:一切義成。舊譯悉達多,是不標準的省略音譯。)
律師雖認錯,但還是憤憤不平。
又問:佛說經律論,讀誦依教奉行,為什麼不能見性?
師曰:如瘋狗狂吞,獅子咬人(無論是吞還是咬,都是吃的目的);經律論本意 是理解後運用的(用),讀誦是學法、理解法(學)。
法明又曰: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氏麼?
師曰:阿彌陀姓憍屍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
曰:出自哪本經集?
師曰:出陀羅尼集。
法明禮謝讚歎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