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8 頁 (共 646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12月 28, 2024 12:06 pm
由 新老怪
老子修道祕訣,分成六個層次!
第一法程: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就是制心一處、專注一趣!
中國特有佛家“禪宗”,即以此一招,引領佛教在中國 發展千百年於不墬!
佛教禪宗的“看話頭”就是【載營魄抱一而不離】
“載”就是修道者之“真意”即是佛家言第七末那意,屬“我執”!
“營”即“神魂”!屬“天”!隱喻:道之虛(心、空)!又稱“常無”,!
“魄”即“氣魄”!屬“地”!隱喻:道之實!(物、色)又稱“常有”,
(心、空)道家言(元神)佛家言(修佛真意、攝屬真如)
(色、物)道家言(精氣)佛家言(異熟種子、攝屬法性)!
道家修仙首重,“天”“地”“人”〈三才合一〉。
佛家修佛首重,“佛、真如”“法、法性”“僧、真意”
佛法僧(三皈依)同此之謂也!!
三皈依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12月 28, 2024 8:58 pm
由 妙吉祥如意
佛教強調三皈依,即是佛法僧。
即是講:真如、法性,我執。
等同道家創立的天地人三才。常無、常有、人我。又稱三光!!
老子西升記
萬物無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無明冥,天地常照然。
道氣與三光,念身中所治。彷彿象夢寤,神明忽往來。
啖泊志無為,念思有想意。自謂定無欲,不知持念異。
或氣尚麤盛,自知尚多事。事興則形動,動則外通謀。
謀思危之首,危者將不久。不久將欲衰,衰者將不壽。
以身觀聲名,物事難可聚。以名聲傳號,必為世所誘。
皆坐於貪欲,貪欲為殃咎。貪者為大病,習貪來已久。
合會微漸漬,非緘艾可愈。還身意所欲,清淨而自守。
大聖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常可使無,無常可使有。
.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12月 28, 2024 9:34 pm
由 新老怪
萬物無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無明冥,天地常照然。
道氣與三光,念身中所治。彷彿象夢寤,神明忽往來。
啖泊志無為,念思有想意。自謂定無欲,不知持念異。
或氣尚巖盛,自知尚多事。事興則形動,動則外通謀。
謀思危之首,危者將不久。不久將欲衰,衰者將不壽。
以身觀聲名,物事難可聚。以名聲傳號,必為是所誘。
皆坐於貪欲,貪欲為殃咎。貪者為大病,習貪來已久。
合會微漸漬,非緘艾所可愈。還身意所欲,清淨而自守。
大聖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常可使無,無常可使有。
讚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29, 2024 7:43 am
由 新老怪
道家修仙首重,“天”“地”“人”〈三才合一〉。
佛家修佛首重,“佛、真如”“法、法性”“僧、真意”
佛法僧(三皈依)同此之謂也!!
三皈依,三皈一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29, 2024 8:13 am
由 新老怪
原4章 1
一、原文 1
二、註釋辨析 1
三、校定及譯文 4
四、章句詳解 5
五、基本概念 7
原4章
一、原文
王弼本: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傅奕本:
道盅,而用之又不滿。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帛書甲本:
□□□□□□□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銼亓解其紛和其光同□□□□□或存吾不知□子也像帝之先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子也,象帝之先。
帛書乙本: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佁萬物之宗銼亓兌解亓芬和亓光同亓𪋻湛呵佁或存吾不知亓誰之子也像帝之先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二、註釋辨析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沖:空虛。傅奕本作“盅(chōng)”,亦空虛義。
段玉裁說:“沖,凡用沖虛字者,皆盅之假借”。《說文》:“盅,器虛也”。
而:連詞,表示轉折,相當於“可是、然而”。
用:功用,效用。
之:結構助詞,無實義。
或:好像,似乎。
不:副詞,表示否定。帛書本“弗”義同“不”。
盈:滿溢,窮極。“不盈”意謂無窮無盡。
有:帛書乙本,相當於“或”。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有,猶或也。有與或古同聲而義亦相通”
這句意思是說,“道”雖然空虛無有,但它的效用 卻好似無窮無盡,與45章“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意同。
再者,下文“淵兮,似萬物之宗”,表示“道”廣大深遠,故釋為功用無窮於意為優。
此句也可作另外的解釋,如說“道空虛曠遠,使用它時常常裝不滿”,然裝不滿就是效用無窮意。
至於釋為“道以空虛為用,永遠無窮盡”等等,於意無別。總之,只要不當成道的效用有限皆可。
此句諸傳本文字頗異,但都意味著“道”的功用無有窮竭,不會盈滿而止。不像普通的容器,裝滿了就終止了,就沒用了。
此句亦有不同句讀,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之類。看似有些區別,實則無異。“道沖”則明言“道”乃空虛無有者,“道沖而用之”則是說道以空虛無有的方式起著作用。單獨考察這種不同的斷句,顯然有區別。但老子寫有五千多字,闡述“道”運作方式者常見。故此只要能從五千文來把握,這種區別自可消解。
簡析如下:
“道”以空虛無有的方式起著作用,這是否意味著“道”絲毫不起作用,沒有任何效用呢?
很明顯,並非如此,可參考6章,45章,51章等章節。那“道沖而用之”究是何意?
考諸五千文,約有數條。
其一,“道”的作用沒有人能夠感覺、能夠察識,是隱而不顯、微弱難知者。如40章“弱者道之用”。
其二,“道”的作用非常簡易,甚至是單一,並非百寶箱錦囊袋,含藏著千方百計以應對不同事物。這從“道”對待萬有一視同仁,也可約略推知一二,另如22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等。
其三。“道”並非以自身的“意願”、方式去役使萬有,支配萬物。
這也是世人沒有察知的緣由之一。因此“道沖而用之”並非是說“道”沒有作用,並非是說“道”的作用 是純粹空無。
既然道確實起著作用,那麼不同的句讀下 意蘊實則無別。
也就是說,“道”空虛無有,但他對所有一切都有作用;道以空虛無有的方式 對一切起著作用,這兩類理解在五千文中是同樣的意思(脫離五千文來分析,確然有些差異)。“道”的作用方式就是上面的三條。
淵兮,似萬物之宗:
淵:深邃,廣遠。
兮:語氣助詞,相當於“啊、呀”。帛書本作“呵”,義同。
似:好像,似乎。“似或”:若有若無,似有似無。意謂幽微深隱,難以察知。可與21章“芒忽”、14章“繩繩”相參。
萬物:由下文看,當指所有實在事物,不僅僅是生命物。但在整個五千文中,萬物主要指生命物尤其是動物。
之:助詞,相當於“的”。
宗:祖宗,祖先,宗主。
始:帛書甲本,整理者釋為“似”。
佁(sì):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此處通“似”。
潚(sù):帛書甲本,水深而清,本字含義也可釋通。整理者釋為“淵”。《說文》:“潚,深清也”。
此句“宗”字釋為“祖宗”為宜。有二緣故,一者,老子用了“似”字,二者下文又有“誰、子、象、先”四字。本章多用人事乃至天帝作比喻、象徵,以闡明“道”的古老先在和根本本源之事實。當然,釋為“宗主”也通,先秦社會結構是宗法制,宗主是該宗所有人的依靠和歸屬。
挫其銳:
挫:摧折,損傷。
其:代詞,指“萬物”。
銳:鋒銳,銳刺。
兌:帛書乙本,甲本脫。通“銳”。
亓:帛書乙本,“其”的異體字。
銼:帛書甲本、乙本。銼削,磨損。
解其紛:
解:解開,消解,消除,化解。
紛:糾紛,爭執,雜亂。
芬:帛書乙本,整理者釋為“紛”。
諸傳世本中亦有數本作“忿”者,於意未如“紛”字。
和其光:
和:調諧,協和,融合,會聚。
光:光亮,光輝。
同其塵:
同:會合,等同。
塵:灰塵,塵垢。
𪋻:帛書乙本,同“塵”。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此段與56章重複,近代注家如馬敘倫等 以為錯簡而衍誤,蔣錫昌則認為“覆文為老子特有文體”,非是錯簡而致。
考此章上文言“道”之用,下言“萬物宗”,此段當是細述其“用”,文意相接,原文或即如是。
可惜郭店竹簡無此章,否則可以正其是非。本書校訂文仍從王本。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在宇宙自然方面的具體意指,
見本書第一篇“老子與科學宇宙論”附錄部分;在人生社會方面的具體意指,見本書第五篇社會和治理一章有關節段。
湛兮,似或存:
湛:沉沒不顯,深沉,深隱。此處“湛”同“沉”。有注家釋為“澄清”一類,然此義先秦似未見。
存:存在。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吾:自稱詞,我。
知:知道。
誰:疑問代詞,哪個,誰。
子:孩子,後代。
象:好像,類似。“象”的好像義先秦已見,《尚書·堯典》:“象恭滔天”,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云:“史遷‘象’作‘似’”,又說:“‘象’為‘似’者,《漢書集注》亦云”。《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象吾故袴”。“象”的類似義先秦常見。此二義相通。“象”又通“像”。《說文》:“像,似也”。段玉裁說:“韓非以前或只有像字,無像字”。馬敘倫等認為此章之“象”為“像”。
帝:天帝,上帝,古人想像中的至高天神。
先:祖先。先秦典籍中“先”基本上是時間序列的先在義,但“先”字單用時祖先義也非絕無僅有。《戰國策·趙策二》:“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鮑彪注云:“先,先君”。又如《孝經·感應章》:“修身慎行,恐辱先也”。老子此句既有“誰、子、帝”,則“先”當為“祖先”義。當成“先在”義亦通,實際文意沒有區別。
此句有作“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蔣錫昌、朱謙之等引《廣雅》為據,認為“子”義為“似”。於是此句意謂:我不知“道”和誰相似,他像是天帝的祖先。從喻詞來說,“似”、“象”相應,更為通順,但於意無別。另,“子”的“似”義先秦未見,故此說牽強。本書校訂文仍從王本。
三、校定及譯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空虛無有,可它的作用 卻似無窮無盡。深遠啊,好像萬物的宗祖。消去萬物的鋒銳,化解萬物的糾紛,諧和萬物的光亮,整合萬物的塵垢。
深隱啊,若有若無。我不知道他是誰的後代,但他如同天帝的祖先。
四、章句詳解
此章以比喻、比擬的修辭方式 闡述“道”的作用及其無盡性,同時表明“道”的本根性、先在性。
其中的“似、或、象”等皆是喻詞,並非實指,絕非意指“道”可能有、或許在。
高深莫測的老子 不可能像哲學家那樣 經常前矛後盾,自搧耳光。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大道空虛無有,這空空蕩蕩的東西有用嗎?老子說它的作用永遠沒有終竭,有著永恆的活力,一直對萬事萬物起著作用。
就好像一個大空缸,永遠都裝不滿。這永恆的活力和作用 保證了宇宙的永恆存在。
此段表明“道”的作用無窮盡。
淵兮,似萬物之宗:大道深邃廣遠,天地萬物都由它生成滋養,它就像萬物的老祖宗一樣。
“宗”有宗主、人所歸附者之義。所以,“道”也是萬物所皈依和依靠者(五千文多處都有這樣的意蘊)。
這在下文可以很明顯看出來。此段表明“道”在萬物之前存在,並且是萬物的依靠,是一切存在者得以生存的源泉。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此段闡述“道”對萬物的具體效用。
萬物中有鋒利尖銳者,就會對其他事物產生傷害,所以“道”就消磨、除去該物的鋒利尖銳。
萬物會有糾紛,爭執,“道”則進行化解、消除。
萬物各有其性,有的光彩亮麗,刺目晃眼;有的晦暗不明,陰黯黑郁,“道”則進行融合會通,使其不再刺眼,不復陰晦。
萬物生存時會有塵垢、垃圾,“道”則默默地 充當清掃工人,彙集塵垢,進行處理,當然“道”對萬物和塵垢也是等同對待的,沒有偏向、偏私。
這些擬人化的陳述,倒也確實體現了“道”的效能、功用。
“道”的這些情況 難道不像長輩那樣?難道不像祖宗那樣?
(春秋時期的社會結構 與現今有異,宗法制度是其中主要的架構)。
不過,這一段一方面屬於寫實,我們在下文基本概念一節中分析。一方面又是隱喻,這我們放在本書人生社會的有關章節分析。
湛兮,似或存:
大道深隱不顯,似有若無,似無卻有,綿綿若存,繩繩不斷。此句表明“道”的隱微纖弱特性。可與6章“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同參。
在早前有關研究中,此章的“似、或、象”等被認為是:老子覺得他的“道”或許存在、可能是真實的。
這都是沒有確切領悟五千文的見解。這些研究者對五千文中大量的描述性、
寫實性表述視而不見,對“吾、我”,“何以知”,“不知”等第一人稱的意蘊視若無睹,卻毫無根據地斷言,老子的“道”是想像的產物,是為了某種緣故的虛構,並且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為他們認定的虛構編織原因、緣由。
本書並非是在指責這些學人,因為歷史的侷限、個人學術領域 和學術視野的限定、更早時期研究者的錯誤導向、整個學術界的方 法和觀念等等,交織作用而形成了這種狀況。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當我們問老子,你說的大道究竟怎麼來的,如何產生?老子說:我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但他好像天帝的先祖一樣。這一段比較奇妙,此處略作辨析。
在25章“道”是“先天地生”,“獨立”,“可以為天地母”,“道法自然”。
在6章“道”是“天地根”。在14章“道”是“古始”。因此可以肯定“道”自古以來就獨立自存,生天育地,滋養萬物。
宇宙就是“道”所生成,這毫無疑問。然而“道”又是誰生成的呢?
“道”又從哪裡來?為什麼會有“道”?為什麼“道”是這樣的而不是其他樣?
當我們發揮人世通常的想像 而追問老子時,老子本人也無法回答,他也不知道!
宗教神學、思辨哲學、科學研究都在追尋這個問題,祈求找到答案。
但到目前為止,卻沒有任何令人類滿意的解決,不是信口雌黃就是雲山霧罩,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就是避而不答。
實際上這很可能是人類思維和想像的弊端。老子既然自承他也不知,則本書也無從探索,因為對一個以思維和想像為基礎而發生的、針對實在的不當問題(所問非問,所問不類,猶如問顏色為何沒有重量),是無法作出可行解答的。因此,我們只須明白,“道”從來就有,獨立自存,以其本性,自在永恆。如此即可。
早在商代,“帝”已經是普遍流行的觀念,是商人經常祭祀祈求的至尊神。帝掌管著風雲雷電等天象,令其佈施雨雪。帝也主宰著人間禍福,左右著王朝興衰。後來,死去的商王也有在名字前加“帝”字者,為了區別,原來的至尊神“帝”則稱為“上帝”。上帝一詞在商朝中期已見於甲骨卜辭,今《尚書》中多見。殷人自己的祖宗成為“帝”之後,似乎成了上帝的僕從,依附於上帝,總歸是沒有上帝那樣尊崇和有威勢。周代殷王,“天”的觀念更為流行,但“帝”並未退出天神之列,大致以形體而言叫做“天”,以主宰掌控而言謂之“帝”。天、帝同位,一體兩面,並非兩個不同的神靈。但無論商周,“帝”都是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現,創世者的身份始終沒有確定。
老子說“象帝之先”,這就明確肯定,“道”比人們所畏懼和膜拜的至尊神更為古老,更加久遠,“道”就彷彿似“帝”的先祖那樣。對於祖靈崇拜非常流行的周人而言,這無疑就是說“道”比當時人們所敬奉的“帝”更有威勢、更為尊崇、更為古老。無論就當時還是歷史來看,老子此言都是石破天驚,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的覺醒和宣言,是人類迷茫昏昧狀態中升起的一盞燦爛明燈。五千文與此相應的表述還有60章“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25章“人亦大”等。
那麼“帝”在此處是實指還是虛指?是真的有“帝“呢,擬或僅僅是表達手段,即想讓當時的人們明白“道”的古老性和本根性?這需要結合五千文來看。在老子所有關於人和天地萬物的言述中,我們看不到“帝”的任何蹤影,也看不出關於“帝”的任何隱含的表述甚至暗示,所以老子的宇宙中沒有“帝”的任何地位、任何處所,“帝”在老子這裡消失了,在“道”之中消解了。“帝”被老子推下了神壇,從當時人們曾經認為的真實,變成了先民想像的虛構傳說。或許我們的斷言太過絕對,那麼退一步,即便真的有“帝”,那也是無足輕重的存在,無關宏旨的神靈。
此句也可以這樣理解,當有人質問老子:你的“道”究竟何來?老子說,我也不清楚,但是比你們敬奉的天帝要古老,是你們祈禱的天帝的祖先。
五、基本概念
本章沒有屬於五千文的重要概念,但出現了“道”的另一些特性,並涉及到“道”的作用方式和效用。“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對大道作用的具體闡述,此段又見於56章。在56章,老子主要從社會治理立論,並歸結為“玄同”。
“道”的特性:
1,深邃。包含了此章的淵、湛。意謂深隱廣遠,這依然是從感知角度而言。此一特性與25、21、14、1章有些重複。
2,虛用。意謂“道”的作用不可察覺,好似沒有效用一樣。此可與11章“無之以為用”,45章“大盈若沖,其用不窮”,5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6章“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等相參。這是從“道”的功用而言。
3,活力永恆。這是從運作生養角度而言,意謂生機活力永不衰竭。
4,玄同。這是從“道”對萬物的具體作用而言。本應放在自然論中,但因涉及“道”,故此處先予以簡單分析。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與56章重出。56章作“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又將這種作用統稱為“玄同”。因此,這裡借用老子原文,將“道”對萬物的這些具體作用統歸於“玄同”。應當注意,56章“玄同”主要蘊涵在於人生社會,我們這裡則意指宇宙自然。
由原文42章和1章,我們知道,老子對所有的存在有一個層次劃分。“玄”這個層面約略對應“道”和“一”。五千文中凡與“玄”有關的語詞,如“玄覽、玄德、玄通、玄牝”均可從“道、一”得到理解。
挫其銳:意謂消磨、摧折其鋒利、尖銳,蓋因其對他物有所傷害。但是從機理來看,卻實難解釋。或許因為“道”中之“象”的振動、頻閃,可以消磨尖刺吧,但這似乎有些天方夜譚。總之,如何挫消萬物的鋒銳,我們不清楚。或許老子是借之闡述為政治國之道亦未可知。
解其紛:意謂化解糾紛,消除爭執。與“挫其銳”一樣,從機理上難明其妙。故存而不論。
和其光:意謂融合其光輝,調諧其光芒。與上兩句同樣,其具體機制隱晦莫名。大概“象”乃至“物”的存在及其閃動對“光”有會聚、調和作用,但我們也難以弄清其理。
同其塵:意謂匯聚灰塵,合同塵垢。這一點與39章天清地寧相通,可相參。其具體機理與引力場相似。
這裡有一個問題,“同其塵”是否意謂著“使其塵同”?“同”則意謂同一、等同。如果可以這樣理解,那麼“同其塵”就有一個生物學上的分解問題,在更大的視野中就是實物的分解、轉化,乃至微觀粒子的分解轉化。微觀粒子的分解轉化可以從14和21章的“物、象”關係得到理解,實物的分解轉化當代科學都有論述,“塵”似乎處於中間階層,它的分解轉化似乎不是直接由“道”完成。無論如何,我們知道,“道”對一切都有作用,在“使其塵同”這一理解中,“道”當有間接作用。
儘管我們無法弄清上述“玄同”的具體機理,但“道”對萬物的具體作用還是很清晰的。或許有人覺得老子這裡並非闡述事實,而是表明為政治國之道和修身養性之理,但本書認為應當是對“道”與萬物關係的真實描述,只是我們無法確知其機理罷了。
關於“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純粹物理解釋,見本書“老子與科學宇宙論”一章的附錄部分;在管理實踐方面的意蘊,詳見本書老子方法論、社會與治理兩章。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29, 2024 8:22 am
由 Sherlock
僧是賢聖僧
PS.新台壇目前因系統資源不足暫無法啟用Markdown掛件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29, 2024 9:33 am
由 妙吉祥如意
新老怪 寫: ↑週日 12月 29, 2024 7:43 am
道家修仙首重,“天”“地”“人”〈三才合一〉。
佛家修佛首重,“佛、真如”“法、法性”“僧、真意”
佛法僧(三皈依)同此之謂也!!
三皈依,三皈一
其實三皈依,就是皈依(此一心),眾生(同此一心)就是(真如)(法性)流落於有漏法界,而造就(我執),並流化成就唯識法相(一切有漏心識)。而整個有漏界(物理宇宙),正是從(此一心)所幻化而出!!這便是佛家言:
一切唯心所造的奧義!!也就是,老子的宇宙創生論(
三生萬物),
三就是(真如)(法性)(我執),一切心識流轉(唯識法相)皆由此輾轉而得增長廣大而成就:
老子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解深密經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
.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29, 2024 2:53 pm
由 妙吉祥如意
Viirya 寫: ↑週日 12月 29, 2024 9:51 am
僧乃指志且真自了了他的出家眾
自了是了二執.人我與法我
領眾是為使他也經引導而自了
故僧並非對應我執
我執,就包括:(人我執)與(法我執)
成唯識論
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
人我見。
彼緣異熟識起
法我見。
人我見,法我見,都是(我執)!!
現在是從創生緣起講
一心的(境界理論)做研討,於個人修持的功夫理論無關!!
再說,僧,在佛教法制,就是指出家眾。修佛能夠達到自了了他(心經:菩提薩埵),就已經成為勝義菩薩了。
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己學佛向道之心。而此心正是(真如)(法性)交纏流化的最末流。修佛乃是逆此心流(諸識流注)而上,
先除人我執,再除法我執,二執解除即是無我,無我則融入(真如法性、能所一如),即是證悟一合相得一切種智(
背塵合覺,乃至圓覺)。
成唯識論
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
人我見。
彼緣異熟識
起法我見。
彼緣異熟、無垢識
起平等性智。
.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29, 2024 3:08 pm
由 妙吉祥如意
Sherlock 寫: ↑週日 12月 29, 2024 8:22 am
僧是賢聖僧
PS.新台壇目前因系統資源不足暫無法啟用Markdown掛件
我們可以利用電腦語言之基礎,來闡明理解所謂真如法性於有漏界,輾轉造就唯識法相(
個人此心流轉)的法義現象!!
真如猶如電腦語言之基礎(0)!!
法性猶如電腦語言之基礎(1)!!
所謂(我執)猶如電腦(0)與(1)的糾纏配合,所賦予產生的(定義)!!
電腦銀幕所顯現五彩繽紛的虛擬畫面,若追根究底,豈不就是(0)與(1)而以已。
電腦是透過二進位(0、1)進行資料的儲存和計算,而機器語言就是以二進位的方式直接對電腦下達指令。這些指令是直接透過硬體結構讓電腦擁有這些功能…
老子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29, 2024 4:55 pm
由 Sherlock
楊老哥說得好複製貼上很辛苦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以後可以改用這個
代碼: 選擇全部
[iframe=https://bodhicitta2.eastus2.cloudapp.azure.com/viewtopic.php?p=166837#p166837]699,450,1[/iframe]
參考資料:phpBB • Iframe and BB Code
https://www.phpbb.com/community/viewtopic.php?t=2655979
建議螢幕縮放不大於125%效果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