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賊,我識得你也!
拈完了末後句,就不能不說說向上事。本來末後無句,向上無事。昔者文殊才起佛見,即貶身於鐵圍之外,獅子前番拿著末後說事,本已身墮草窠,而今若再強拈 向上之句,更直教自家門前的石獅子 也要大笑三日!
可話雖如是,怎奈末世眾生 心性多疑,你若定言上邊無事,人家卻要疑著你在此地 無銀三百兩。所以思來想去,既然無句之末後 已經叨弄出了許多事,俺也就只好向石上栽回花,旱地行把船,把這無事之向上再掰開了說道說道。
向上這事,你說複雜,它確實複雜,從初見實相 到究竟成佛,理者向上之理,事者向上之事。地地無非向上,位位總歸末後,就是釋迦親來 也說之難盡。你說簡單,它確實簡單,一句“但盡凡心,不求聖解”,即已攝盡其事,更教阿爺向何處開口去?
凡心者,有無、生滅、迷悟、真假、凡聖、好壞等一切二邊 二取之見是。所以向上 即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即向上,若於此外別求向上,盡屬龜毛兔角之邪心用事。
不二之事,說時容易,行時難。首先你必須明心見性,證悟實相,因為空性 是匯歸不二的根本。離開根本,你是沒有資格 說向上的。見性一事雖然重大,但還只是破初參,所明者也只是一些“下邊事”,從最初之下,到最末之上,大致要歷經以下幾個階段:
一、迷悟歷歷,凡聖兩端,靈龜過處,行跡宛然;
二、雖知有向上,然不明何為向上,靈龜曳尾,更添掃跡;
三、悟得向上之理,未能盡入向上之事,靈龜化龍,其形雖亡,其聲依稀;
四、不落兩邊,不住中間,不聞其聲,不滅其形,和光同塵,同塵和光。
今兒個俺就舉圓悟的公案,為大家說說 裡邊的悄悄事。
公案原文:
“圓悟一日請益臨濟四賓主,師曰:'也只個程限,是什麼閒事?'又云:'我這裡 卻似馬前相撲,倒便休。'
“師謂圓悟曰:'你也盡好,只是有些病。'悟再三請問:'不知有什麼病?'師云:'只是禪忒多。'悟云:'本為參禪,因什麼卻嫌人說禪?'師云:'只似尋常人說話時多好?'時有僧便問:'因甚嫌人說禪?'師云:'惡情棕!'
“師一日問圓悟 無縫塔話,悟罔然,直從方丈至三門方道得。師云:'你道得也'。悟云:'不然,暫時不在,便不堪也。'
“三佛一日相謂曰:'老和尚只是乾爆爆地,往往說心說性不得。'因請益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師曰:'譬如清楚摩尼寶珠,映於五色,五色是數,摩尼是佛身。
圓悟謂二老曰:'他大段會說,我輩說時費多少功夫,他只一兩句便了,分明是個大蟲。'
師聞之,乃曰:'若說心說性,便是惡口。'
又曰:'貓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屍之德。所謂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若不如是,盡是弄泥團漢。'”
“演遷五祖,師執寺務。方建東廚,當庭有嘉樹,演曰:'樹子縱礙,不可伐。'師伐之。演震怒,舉杖逐師。師走闢,忽猛省曰:'此臨濟用處也。'遂接其杖曰:'老賊,我識得你也!'演大笑而去。自爾命分座說法。”
欲會向上,先得明白下邊的事——要真破初參,於自性、實相得真實的見處與定解。
教門謂此為大乘見道,為初登聖位;宗門謂為開悟,為見性成佛。
圓悟當年禮覲五祖前,曾參訪多位名震一方的大德名宿,彼等咸指其為法器(呵呵!如此壓良為賤,就不怕魔昧了人家好男女麼?)。
後參演公,“盡其機用,祖皆不諾。乃謂祖強移換人,出不遜語,忿然而去。(此正見五祖為人不凡處)”。再後經一番寒熱病打,乃悟前非,病癒尋歸,終於檀郎聞聲處 徹悟本來。祖乃遍謂山中耆舊曰:“我侍者參得禪也”(歸家方識慈父心)。
列位須得明白,演和尚此時印證圓悟,只是於初關門前略開一線,非是印可他 已經會得向上事。
學人破此關門,為師者為做印證,放他一馬,這是從釋迦佛開始立下的不成文之規矩。
所以,當六祖唱出 何期自性如何如何的小曲時,五祖即以祖傳衣缽相傳;
當雍正三見章嘉時,佛爺即許其已得“自在”;
當演公和尚寶惜一時放下,白雲即為其起舞慶賀。
因為彼等已經親見法身,證根本智,而今而後踏毘盧爺爺頂上行,他日證成真實圓滿之正等大覺佛果,端賴有這一著。
但此事雖然奇特,畢竟只為初到法身邊,除釋迦佛爺自己,他後世兒孫 再無第二人能於這一悟之下徹底了手。初出爐的生鐵 要經千錘百煉方成大器,圓悟大事雖明,末後未了,五祖頂門有眼,哪會不明內中之事?他此時不說破,是在等合適的機會,只要你不是千徹百了的漢,狐狸尾巴 就早晚要露出來。你看,當圓悟一日 請益臨濟四賓主句時,這不自己就送上門來了?
我在拈提(十七)中大略講過四賓主,此與三玄三要、四料簡共為臨濟的看家之寶。臨濟學人想研究研究自家的珍寶,本沒什麼,換了別人五祖 說不定還真要給他好好說道說道,但對圓悟卻不那麼,因為他知道這裡有大魚可釣!
你不是問我 四賓主嗎?這簡單:“也只個程限,是什麼閒事?”
又云:“我這裡卻似馬前相撲,倒便休。”臨濟的三樣看家寶 若落在咬文嚼字的人手裡,他能給你碼出幾篇專著,因為那裡邊的道道實在太多。
可是在臨濟那裡,也不過就是些閒家具,本就是拈黃葉為止小兒哭耳。
所以五祖說“也只個程限……我這裡卻似馬前相撲,倒便休。”四賓主的密意 分明已為他說破了,若能於這話會取,自然不會 再被臨濟那老漢瞞。本來話到這份上 已經說得夠明白了,可惜勤把子老兄 卻偏不肯醒醒,其實別說他不肯醒,即今各位磨牙漢誰又醒了?
圓悟醒沒醒,演爺當然知道,所以他才又敲打圓悟說:“你也盡好,只是有些病。”
圓悟一听就毛了,乃再三請問:“不知有什麼病?”
師云:“只是禪忒多。”這個禪忒多,就是前一句的註腳,因為你這個東西忒多,所以才有四賓主之問。禪忒多其實只是現象,根本原因是圓悟的法見太深,此見不除 是無法行得向上路的。
趙州曰:“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因為佛為法見,一法立,必法法立。
既立佛,則必立眾生;既有覺,則必有不覺。如是則乾坤不安矣!
當然趙州這話也有落處,你若抓著“不喜”做文章,放口去咬,那老漢亦不妨以之為虎口橫身句,卻也可以上演一場欲縱故擒的好戲。
再一難再二,五祖的話都說到這份上,換個稍微伶俐的 也該明白幾分了,可圓悟這個悶葫蘆還是不開竅。接著問:“本為參禪,因什麼卻嫌人說禪?”呵呵!你看這瞎漢,土都埋八丈深了,他還沒睡醒哪!參禪為悟佛心,真悟佛心,應知佛本無心。
佛既無心,自當無禪;若本無禪,何必有事沒事地 故意纏來纏去,總搞些此地 無銀三百兩的勾當?所以五祖再一次開導他:“只似尋常人說話時多好?”
圓悟禪多,是因為心中有物,有物則必有隔礙,越有隔礙 則必越想表現得心無隔礙,那禪自然想不多都不行。真了的人一法不立,心量廣大曠若太虛,如是舉止自然本份,出語定然平常。看到這 我倒真想對壇子上那些養雞養鴨的專業戶說一句:“只似尋常人 說話時多好,何必講話時嘴裡總要叼著條雞腿?”
俗話說“凡事不過三”,但圓悟幾次三番 卻硬是闖不過這一關。“三佛”中最伶俐者尚且如此,可見此事實非易與耳。這不,當演和尚“一日問圓悟無縫塔話,悟罔然,直從方丈至三門方道得”。師云:“你道得也”。悟云:“不然,暫時不在,便不堪也。”
無縫塔話 出自南陽慧忠國師的公案,今日不作拈評。圓悟既然下得轉語,卻並未因此而自肯,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若“暫時不在,便不堪”能也。圓悟所以日後有救,全在有這一句自知,若換作我等,只怕好聽的話才入耳,早就飄飄然了吧?我敢說,“暫時不在”壇上諸人十有九個 要理解為觀照、保任的念頭、功夫,以為人家圓悟 是觀照在時能堪,若不在即不能堪。莫錯會,圓悟此言 雖然也是一種功夫,但那是提持的功夫,而非觀照的功夫。
我給你打個比方,假設一個窮小子 在路上無意間 撿了個金元寶,一不留神成了富人。他肯定要想:既然做了富人,自然就應該有個富人的樣。於是說話做事 就總要拿出個富人的派頭,這個拿出來的勁,就叫提持。但既然是提持,就有提得起來時,也有提忘了的時候。勁拿得足時,也許裝得還能有幾分象,一旦忘了裝,窮漢的酸臭像 就會不知不覺流露出來。若是真正的大財主,便不用這般造作,人家只管想什麼說什麼,自然句句 合著自己的身份、地位。這裡邊的差別看似無何,實則大矣!
“暫時不在 便不堪”,是路途功夫,真到家人 自不會出這般洋相。
有個南塔光湧禪師參仰山時,山問:“汝來作麼?”師曰:“禮覲和尚。”山曰:“還見和尚麼?”曰:“見。”山曰:“和尚何似驢?”師曰:“某甲見和尚亦不似佛。”山曰:“若不似佛,似個什麼?”師曰:“若有所似,與驢何別?”山大驚曰:“凡聖兩忘,情盡體露。吾以此驗人二十年,無決了者,子保任之。”山每指人曰:“此子肉身佛也。”你看,這就是真寶貴人的作派。
有的人可能會說:“這有什麼希奇的,如是答話我亦會得。”真的?也許別人信你,我卻不信。若是仰山當時闢面問我些佛手、驢腿的話,估計我也要直從方丈至三門 方能道得個,像人家那樣於石光電火之間 張口即來,直令堂頭大爺 也大驚失色,肯定沒那本事。此事難就難在 一要向者未聞,二要接口而出,非真到凡聖兩忘,情盡體露,是絕然不行的。仰山至人,斷無錯語!
什麼人說什麼話,圓悟不解上邊事,自然就要墮下邊行。若果真是個本分人,守著演和尚這樣的大佬只消日日說些尋常話,比什麼不好,可他們卻偏要 整出點不平常的事來。這不,三佛一日相謂曰:“老和尚只是乾爆爆地,往往說心說性不得。”因請益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梨子本來是拿來吃的,若遇著不知梨子為何物者,對他說說梨子的味道、營養,讓他生起對梨子的信心,以及栽培的方法等等,原無不可。一旦吃過後,若還在以嘴上說的道理論短長,辨高低,寧不謬乎?
所以五祖曰:“譬如清楚摩尼寶珠,映於五色,五色是數,摩尼是佛身。”說心說性 乃教家方略,為的是接引初機,禪家偶爾為之雖無不可,但終不是份內事。故趙州說:“經有經師,律有律師,論有論師,爭奈老僧何?”捕鼠須遣貓,擒兔方縱鷹。你們大佛小佛的 本為擒兔而來,盤桓坊間 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我若整天再為你等說心說性,淨傳些捕鼠的伎倆,就算對得起你們的人,也對不起你們 吃的干糧不是?但撲兔之鷹未必不能捕鼠,要么我不出爪,出則必定一擊必殺!
見識了演老爹的撲鼠神技,圓悟謂二老曰:“他大段會說,我輩說時費多少功夫,他只一兩句便了,分明是個大蟲。”呵呵!傻兄弟,此時才明白,不覺得已遲八刻了麼?
師聞之,乃曰:“若說心說性,便是惡口。”
又曰:“貓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屍之德。所謂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若不如是,盡是弄泥團漢。”
說到這兒 我就不能不再提醒各位一句,宗門三關理雖不有,事本不無。欲破其關 須明至理,欲盡其事鬚髮真悟,嘴上的功夫再好,頂多不過說他個 天女散花,地湧金蓮,於那邊的事 卻全無半分用處。五祖都把道理講到這份上了,圓悟能一點不懂?顯然不會。但懂得再多,只要事上未到,也是枉然!
還好,圓悟到底不是個 白吃乾飯的主。後來演和尚遷居五祖之庭,命其執掌寺務。在建廁所的時候,發現門前有株 長得不錯的樹木,演公發話了:“樹子縱礙,不可伐。”大好的一棵樹,就算礙著點事,只要沒影響爾等出入,用不著砍伐。看到這估計你 一定想起歸宗菜園子裡的那齣戲了吧?不光你,我猜圓悟也一定想起來了,所以“師伐之”。不讓伐的話雖然同是一出,但理由並不一樣。歸宗那裡是當伐而不讓伐,五祖這裡是 不當伐而不讓伐。該伐不伐理應吃棒,不該伐的伐了自然也應吃棒。於是“演震怒,舉杖逐師”,你這個不聽話的東西,今日本和尚若不打你,等明兒個你還不得上房揭瓦?
甭管五祖為什麼要打,反正那棒子 打在頭上的滋味不會好受,圓悟心想“眼下還是三十六計先走了再說。”到底是年輕人,心快腳也快。跑著跑著,忽猛省曰:“此臨濟用處也。”遂接其杖曰:“老賊,我識得你也!”演和尚遂大笑而去,自爾命分座說法。呵呵!傻小子 今日總算躍得龍門也。
列位還知道 何為臨濟用處麼?
若道四賓主與三玄三要、四料簡是臨濟用處,當時廟裡的阿師 哪個不知,何人不曉,圓悟何必等待今日才會?若道棒喝 是臨濟用處,那年代連路邊賣茶蛋的大媽亦知道,五祖何不也令彼分座說法?什麼?你問我這是為何?嘿嘿!俺獅子前邊話 已經講太多了,到這兒卻要賣個官子 留給各位自己參,誰參透了誰得與圓悟把手共行,豈不快哉!
宗門有奇特,謂有向上事。宗門無奇特,謂向上無事。燈錄公案千七百則,密意總在奇不奇特處,精華亦只在奇不奇特處。禪之三關,初時不許你開口,末後無你開口處,故奇特不奇特,只在中間會得。仰山拂子,巖頭末後,會也奇特,不會也奇特,會與不會總奇特!
“至道無難,唯嫌撿擇”。生死是撿擇,迷悟是撿擇,凡聖是撿擇,撿擇歇處佛事歇。
“至道無難,貴在撿擇”。生死是撿擇,迷悟是撿擇,凡聖是撿擇,撿擇盡處佛事成。
靈龜曳尾處,方知向上事。靈龜亡跡處,方行向上事。
龜行而不知落跡,雖跨聖門,未免聖墮,為聖中凡。
行而曳尾掃跡,舊跡雖亡 又添新跡,為聖中賢。
至身亡而跡滅,光和而塵同,方為聖中聖。
向上無事 只提半分,向上有事 方堪全提。
故釋迦無事,不妨廣開 八萬四千法門;六祖無事,爾乃演述十品《壇經》;
老人無事,正好常與諸人 說心說性。
圓悟不識 臨濟用處,出語不免禪多,既識臨濟用處,下筆自然多禪。
一部《碧巖講錄》,篇篇皆為禪話;二卷《圓悟心要》,書書無不話禪。
若有人問獅子,爾且知圓悟禪話、話禪今在何處?這簡單,只在你等諸人的眼裡、耳裡、口裡、心裡,只是不在圓悟的筆頭上,呵呵……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386
- 註冊時間: 週四 7月 08, 2021 8:33 pm
Re: 公案很難懂
開題上座老婆心切令人讚歎!!由 新老怪 » 週二 12月 21, 2021 10:39 am
上一篇講“悉有即佛性”,是想讓大家明白 性在作用,以期從用證體,由相見性,溯本還源。但是僅僅知道一切悉有即是佛性,這只能算是理解,還不等於證悟,在天台六即中,只位當名字即。本篇獅子謹就自己的一知半解,與諸君共同探討一下 我們怎樣由悉有 來證知佛性,也即如何從理即經觀行即入相似即,把對佛性的理解從理性變為感性、從理論成為實證。
大家都知道,見性這回事,從來都是說時容易做時難,如果沒有真實地證到,就是把個三藏十二部背得滾瓜爛熟,也管不得半分用。其實所謂的難不外乎三點:
一是非直觀性,佛性 無法從對心色二法的直接觀察中而找出。首先佛性不是色,任何一種色體,不管是粗是細是微細,都不是佛性。
其次佛性不是心,任何一種心態,不管是動是靜,是喜是怒,也都不是佛性。因為“我今不是渠。”
二是非邏輯性,佛性無法通過思辨得到。你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去推論,中間必然會發生“斷裂”,從而得出一個否定的結論,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言語不能到,思量不能及。”不論你如何去思,怎樣去想,都無法對佛性思想出個所以然。所以古人在開悟了以後 常常會說:“老僧鼻孔大頭朝下”,“原來師姑是女人作的。”這些聽起來讓人莫名其妙的話。
三是非試驗性,佛性無法通過實驗證明。我們經常喜歡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生活在科學時代的我們,習慣於用科學的方法來驗證一切事物,技術的進步使人們有理由相信,自然界所有未知的領域都會陸續為我們打開神秘的面紗。可是不管科學如何進步,偏偏“佛性”這個東西,用任何物理的、化學的、醫學的和心理學的方法,都無法證實它的存在。
正是因為佛性 在人們正常思維狀態下的 這種不可思議性,所以一切眾生 才會執迷於事物虛幻的表象,無法認識自心本性的真實面目,在三界的火宅中 沉淪不已。人類由於在思維習慣上 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從所謂的邏輯性、合理性,對生命本身 自然會得出斷與常 這兩種錯誤見解。佛陀的偉大,就在於他老人家能夠打破眾生固有的思維定式,把我們從所謂正常的、正確的、邏輯的、合理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實驗的、解析的研究模式中解放出來,使我們通過證見自己本有的 靈明覺性,而打碎桎梏在心靈上的枷鎖,最終獲得精神上徹底的解放。
既然佛性 即不能用心去思量,也不能用技術手段來驗證,那麼我們怎樣 才能“見到”它呢?
-
- 文章: 532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獨釣寒江雪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禪所倡導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最極圓頓法門。與圓教所提倡的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並無二致。以絕待真心 離言絕相,非可言說,是以妙高峰頂不是人間,凡有言說 皆非實義,從來諸佛諸祖 亦不立言說。但如不假文辭,一切眾生終無由知 如來本覺心地,是以第二峰頭 略許商量,如此方有獅子與諸位理論處。
於今時值末法,人心不比從前,尋個真實悟道的人 尚且是甚難之事,阿誰又能做到頓修、頓悟、頓證?古時禪宗祖師 見學人雖於指示之下,可以頓領玄旨,暗契如來本心,但於修證 依然不無漸次之階,遂私通車馬,設三關次第,以表其說。三關之說 不知始於何時,其前後之界定 也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說法。比較著名的黃龍三關 和高峰三關,只是三種勘驗人的手段,並非為示深淺漸次而立,有的祖師因此否認其存在。但是如果從自古以來諸禪德 修證的情況看,此前後進修之階次 是客觀存在的,與現今時人之參學關係尤甚,故獅子以為 實有深入探討之必要。
所謂三關者,乃指:初關、重關、牢關。
獅子以為,破初關者,為打破根本無明,證見本有佛性,明即心即佛之旨,約當於見道位;
破重關者,為斷除見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八品見惑),掃淨理邊的疑惑和障礙,認清歸家之程途,約當修道位;
破牢關者,為斷除思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一品思惑),除滅一切微細流注,至究竟果地成就,約當證道位。
宗下所討論的見地,以破初關為初有所明,以破重關為穩妥透徹,至於牢關以後 因其已見齊諸佛,故只論行履,不復言及於見,所以有末後一句 只到牢關之說。
牢關以後 非我等初心境界,祖師至此亦無開口之處,但只眾口一詞“向上一著,千聖不傳”。學人若非欲略知一二,在《恒河大手印講義》臨濟三玄三要的上要部分.
破初參者遽見實相,無始以來 千斤重擔一時放下,內心喜悅 無以言表,是為初心歡喜地(乃就通教而言,非圓教之初地)。此時學人如果不察,極易於無相之至理 生起有相之認知,產生新的執著。當年袁煥仙先生的友人 在信函上向其感慨:現在才知道,除了自性是真的,其它皆是虛妄。
師當即予以斥責,並引《六祖壇經上》:“不見一物 存物見,大似浮雲 遮日面”以開導。
由此初關人 於不明就理間,容易落入兩種窠臼:
一者光影,掉在初打開時 所伴之而來的 超然的體驗中出不來;'
二者概念,對本無所得之理 生有所得之心,恆以審思比量一切事物。
至於初悟之人 由於內心喜悅故,自然而然 會透出一股狂傲之氣,言語之間 總以開悟者自居,被人所不理解甚至厭惡,此乃人人幾乎必經之過程,久久自可平息。
破初參者 只是初見法性,根本智雖然已得,但後得智未得。
此時觀察各種事物 好像霧裡看花,雖見其形,難睹其真。學人於此亦容易犯二種毛病:
第一種人因為自己對許多事物的理解 還不是很透徹,總在懷疑自己所見不真,是不是另有什麼道理 自己沒有見到,沒有明了,在沒完沒了的猶豫、矛盾當中倍感煎熬。
第二種人不知這 只是初到法身邊,以為無上大道 不過如此,就此放手逍遙去也。
前幾年本宗即出過一些此類狂徒,遭到法師的嚴辭痛罵!本人在前邊的文章中講過,
破初關以後 所見雖然與佛不別,但無始妄情 不能當下頓破,這種理邊的障礙 需要反复思量審查,才能發現破除,不是簡單做做保任即能解決的。
古人於悟後 還要到處參訪,就是要讓大祖師幫助看看,某甲還有什麼毛病 自己沒有發現,您幫著找出來,我好回去改。所以說公案裡的故事 不全是幫人開眼的,更有幫人明眼的!
初悟人還容易犯的一種毛病,就是以能不能打機鋒、下轉語來證明、衡量自己是否已經開悟了。
剛才說過破初參 只是證根本智,得素法身,無盡妙用 需逐漸顯發。
下轉語用的是後得智,有的人可以很快得到,有的人則可能需要歷經很久以後才行。
曾有同修對我講:“師兄,我現在什麼道理都懂(不是簡單的解悟,而是真悟了),可就像茶壺煮餃子,怎麼都倒不出!”這種人就好似困在深潭里的蛟龍,眼見四周的田土需要水,可它上下翻騰 就是倒不出,即使偶爾濺上幾滴 也管不了大用。
所謂轉語 乃是悟心人講出的悟心話,決不像某些人想的,只要說幾句出格的話就是,那隻能騙騙門外漢,若遇上識路的人,三言兩語 就把你引到陰溝裡去了。因此既然叫它轉語,首先必須是悟了的人 道的才行,其次要像大河決堤一樣,一句出口,則萬千轉語 皆會下得,偶爾碰上的一二句 根本不算數!就好比剛才是的蛟龍,何時等到把潭邊的堤岸沖開,一池清水噴薄而出說,那龍才能騰空而去。
在下 上網不過十餘日,也算見識了不少的禪客,說句得罪人的話,大多是在玩文字遊戲。有的人下語看似驚奇,那不過是聰明伶俐,記持而成,並非從自家胸襟中流出,縱有驚人之語,又與本分事何干?現在不妨舉一個現成的公案,讓大家體會一下 禪客中常見的毛病。
獅子某日 與人酬對間,有禪客出來下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踪滅,孤州蓑立翁――冷!”
這老兄似有入處,卻也道得 孤峰頂上的景象。要說文才是很不錯的,只是下語太直、太露,大似個沿街叫賣郎!獅子此時 看他有如水中靜止的魚,究竟如何 還需再行勘過始得。於是回他:“有大乘名,無大乘心,黑山背後 少人煙。”
這魚兒 究竟是透網金鯉,還是尋常的浪里白挑兒,先得把水攪混。
再者他的語中 過於冷寂,有落入死功夫的可能,希望能為之增加幾分活力。
你看他道:“既無名,也無心,但是卻識得冷熱。”
道個無名無心,雖然有順語下搭之嫌,但也還算不錯。因為我們的自性 無形無相,周遍法界;我們的絕待真心 含融萬物,總括諸法。此性無可表,此心亦無可名,“說似一物即不中”,
如果硬要用一個 具體的名目來稱之,則立時即死在句下。可是後面的話 問題就來了,既然已經說無名無心了,卻非要指出那個東西 識得冷熱,在畫好的蛇下面 還要再添上幾支腳。他的意思是在說,能知冷熱的不是我們的肉團心,而是我人本具的佛性,他已經見到這個佛性了。
這個老兄 知道萬法非我,識心亦非我,只有自性 才是我們的主人翁。
話看起來不錯,可是他表示的意思,其實大有毛病。
萬法由自性而生,自性也須依萬法而顯,離性固然無相,離相也同樣無性。
在《楞嚴經》世尊引導阿難七處徵心,八還辨見,告訴他自性 並不在某一個具體的器官裡。
隨後又告訴一切根、身、器界等等 皆是如來藏,自性不在別處,就在你面前的一切事物上,所謂“百草頭上祖師意”也。
如果只認冷熱以外的那個能知,那麼能知的自性,和所知客體 自然又成了兩個東西,如此則又回到錯以識神作主人的老路上去。
這看似微小的差別,實乃是天地之隔,此一句錯了,則前邊任你曾下多麼精彩的語言,也總歸是錯。
就像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鏈,有一個環節斷了,則整條鍊子 即不成其為鎖鏈。
獅子看他落在這裡,乃出言相救:“只要你心中 還有個知冷熱的在,就是下萬千轉語,也只是個門外漢!”
無奈這老兄到此時 還不惺惺,還在順著語脈往下跑,他說獅子:“果然門外漢,連個幼獅亦不是!”
這位仁兄把自己 活活埋入八丈深的地下,再也動彈不得。
公案既是學人 檢測自己的舞台,也是善知識 接引後進的極好機會,若於祖師言下 一瞬間當下會取,自可得無盡受用。前次提到的南泉勘庵主公案,那庵主因為腳跟不點地,眼睛不亮,故被南泉瞞過,若是心機快捷之人,於南泉道出“賺我來!”時豁然醒悟,驀地轉身,即不負那老賊探水一場。
古人機鋒打得好,那是他心中 計較已盡,再無半毫纖塵,是以答語張口即來,全無一絲造作。
現在人乃是為禪而禪,一兩句轉語 亦須百般計較,千般思索。
古人句句發自心田,故出口盡成妙諦,現在人 字字皆須揣摩,雖下語妙而總不相干。
修行最要者全在老實二字:你若真有悟處,雖然不會下語,別人亦埋沒不得你。
你若不會,即使禪機打得再好,別人亦高抬不了你,何況即使說得幾句順口溜,與生死更無半分乾系!
獅子這樣講 恐怕會得罪一些人,真實目的 乃是希望大家 通過對公案的學習,了解古人心行之所在,以認清進修之方向,若語有不當,還望諸位見諒!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禪所倡導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最極圓頓法門。與圓教所提倡的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並無二致。以絕待真心 離言絕相,非可言說,是以妙高峰頂不是人間,凡有言說 皆非實義,從來諸佛諸祖 亦不立言說。但如不假文辭,一切眾生終無由知 如來本覺心地,是以第二峰頭 略許商量,如此方有獅子與諸位理論處。
於今時值末法,人心不比從前,尋個真實悟道的人 尚且是甚難之事,阿誰又能做到頓修、頓悟、頓證?古時禪宗祖師 見學人雖於指示之下,可以頓領玄旨,暗契如來本心,但於修證 依然不無漸次之階,遂私通車馬,設三關次第,以表其說。三關之說 不知始於何時,其前後之界定 也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說法。比較著名的黃龍三關 和高峰三關,只是三種勘驗人的手段,並非為示深淺漸次而立,有的祖師因此否認其存在。但是如果從自古以來諸禪德 修證的情況看,此前後進修之階次 是客觀存在的,與現今時人之參學關係尤甚,故獅子以為 實有深入探討之必要。
所謂三關者,乃指:初關、重關、牢關。
獅子以為,破初關者,為打破根本無明,證見本有佛性,明即心即佛之旨,約當於見道位;
破重關者,為斷除見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八品見惑),掃淨理邊的疑惑和障礙,認清歸家之程途,約當修道位;
破牢關者,為斷除思惑(非單指小乘的八十一品思惑),除滅一切微細流注,至究竟果地成就,約當證道位。
宗下所討論的見地,以破初關為初有所明,以破重關為穩妥透徹,至於牢關以後 因其已見齊諸佛,故只論行履,不復言及於見,所以有末後一句 只到牢關之說。
牢關以後 非我等初心境界,祖師至此亦無開口之處,但只眾口一詞“向上一著,千聖不傳”。學人若非欲略知一二,在《恒河大手印講義》臨濟三玄三要的上要部分.
破初參者遽見實相,無始以來 千斤重擔一時放下,內心喜悅 無以言表,是為初心歡喜地(乃就通教而言,非圓教之初地)。此時學人如果不察,極易於無相之至理 生起有相之認知,產生新的執著。當年袁煥仙先生的友人 在信函上向其感慨:現在才知道,除了自性是真的,其它皆是虛妄。
師當即予以斥責,並引《六祖壇經上》:“不見一物 存物見,大似浮雲 遮日面”以開導。
由此初關人 於不明就理間,容易落入兩種窠臼:
一者光影,掉在初打開時 所伴之而來的 超然的體驗中出不來;'
二者概念,對本無所得之理 生有所得之心,恆以審思比量一切事物。
至於初悟之人 由於內心喜悅故,自然而然 會透出一股狂傲之氣,言語之間 總以開悟者自居,被人所不理解甚至厭惡,此乃人人幾乎必經之過程,久久自可平息。
破初參者 只是初見法性,根本智雖然已得,但後得智未得。
此時觀察各種事物 好像霧裡看花,雖見其形,難睹其真。學人於此亦容易犯二種毛病:
第一種人因為自己對許多事物的理解 還不是很透徹,總在懷疑自己所見不真,是不是另有什麼道理 自己沒有見到,沒有明了,在沒完沒了的猶豫、矛盾當中倍感煎熬。
第二種人不知這 只是初到法身邊,以為無上大道 不過如此,就此放手逍遙去也。
前幾年本宗即出過一些此類狂徒,遭到法師的嚴辭痛罵!本人在前邊的文章中講過,
破初關以後 所見雖然與佛不別,但無始妄情 不能當下頓破,這種理邊的障礙 需要反复思量審查,才能發現破除,不是簡單做做保任即能解決的。
古人於悟後 還要到處參訪,就是要讓大祖師幫助看看,某甲還有什麼毛病 自己沒有發現,您幫著找出來,我好回去改。所以說公案裡的故事 不全是幫人開眼的,更有幫人明眼的!
初悟人還容易犯的一種毛病,就是以能不能打機鋒、下轉語來證明、衡量自己是否已經開悟了。
剛才說過破初參 只是證根本智,得素法身,無盡妙用 需逐漸顯發。
下轉語用的是後得智,有的人可以很快得到,有的人則可能需要歷經很久以後才行。
曾有同修對我講:“師兄,我現在什麼道理都懂(不是簡單的解悟,而是真悟了),可就像茶壺煮餃子,怎麼都倒不出!”這種人就好似困在深潭里的蛟龍,眼見四周的田土需要水,可它上下翻騰 就是倒不出,即使偶爾濺上幾滴 也管不了大用。
所謂轉語 乃是悟心人講出的悟心話,決不像某些人想的,只要說幾句出格的話就是,那隻能騙騙門外漢,若遇上識路的人,三言兩語 就把你引到陰溝裡去了。因此既然叫它轉語,首先必須是悟了的人 道的才行,其次要像大河決堤一樣,一句出口,則萬千轉語 皆會下得,偶爾碰上的一二句 根本不算數!就好比剛才是的蛟龍,何時等到把潭邊的堤岸沖開,一池清水噴薄而出說,那龍才能騰空而去。
在下 上網不過十餘日,也算見識了不少的禪客,說句得罪人的話,大多是在玩文字遊戲。有的人下語看似驚奇,那不過是聰明伶俐,記持而成,並非從自家胸襟中流出,縱有驚人之語,又與本分事何干?現在不妨舉一個現成的公案,讓大家體會一下 禪客中常見的毛病。
獅子某日 與人酬對間,有禪客出來下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踪滅,孤州蓑立翁――冷!”
這老兄似有入處,卻也道得 孤峰頂上的景象。要說文才是很不錯的,只是下語太直、太露,大似個沿街叫賣郎!獅子此時 看他有如水中靜止的魚,究竟如何 還需再行勘過始得。於是回他:“有大乘名,無大乘心,黑山背後 少人煙。”
這魚兒 究竟是透網金鯉,還是尋常的浪里白挑兒,先得把水攪混。
再者他的語中 過於冷寂,有落入死功夫的可能,希望能為之增加幾分活力。
你看他道:“既無名,也無心,但是卻識得冷熱。”
道個無名無心,雖然有順語下搭之嫌,但也還算不錯。因為我們的自性 無形無相,周遍法界;我們的絕待真心 含融萬物,總括諸法。此性無可表,此心亦無可名,“說似一物即不中”,
如果硬要用一個 具體的名目來稱之,則立時即死在句下。可是後面的話 問題就來了,既然已經說無名無心了,卻非要指出那個東西 識得冷熱,在畫好的蛇下面 還要再添上幾支腳。他的意思是在說,能知冷熱的不是我們的肉團心,而是我人本具的佛性,他已經見到這個佛性了。
這個老兄 知道萬法非我,識心亦非我,只有自性 才是我們的主人翁。
話看起來不錯,可是他表示的意思,其實大有毛病。
萬法由自性而生,自性也須依萬法而顯,離性固然無相,離相也同樣無性。
在《楞嚴經》世尊引導阿難七處徵心,八還辨見,告訴他自性 並不在某一個具體的器官裡。
隨後又告訴一切根、身、器界等等 皆是如來藏,自性不在別處,就在你面前的一切事物上,所謂“百草頭上祖師意”也。
如果只認冷熱以外的那個能知,那麼能知的自性,和所知客體 自然又成了兩個東西,如此則又回到錯以識神作主人的老路上去。
這看似微小的差別,實乃是天地之隔,此一句錯了,則前邊任你曾下多麼精彩的語言,也總歸是錯。
就像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鏈,有一個環節斷了,則整條鍊子 即不成其為鎖鏈。
獅子看他落在這裡,乃出言相救:“只要你心中 還有個知冷熱的在,就是下萬千轉語,也只是個門外漢!”
無奈這老兄到此時 還不惺惺,還在順著語脈往下跑,他說獅子:“果然門外漢,連個幼獅亦不是!”
這位仁兄把自己 活活埋入八丈深的地下,再也動彈不得。
公案既是學人 檢測自己的舞台,也是善知識 接引後進的極好機會,若於祖師言下 一瞬間當下會取,自可得無盡受用。前次提到的南泉勘庵主公案,那庵主因為腳跟不點地,眼睛不亮,故被南泉瞞過,若是心機快捷之人,於南泉道出“賺我來!”時豁然醒悟,驀地轉身,即不負那老賊探水一場。
古人機鋒打得好,那是他心中 計較已盡,再無半毫纖塵,是以答語張口即來,全無一絲造作。
現在人乃是為禪而禪,一兩句轉語 亦須百般計較,千般思索。
古人句句發自心田,故出口盡成妙諦,現在人 字字皆須揣摩,雖下語妙而總不相干。
修行最要者全在老實二字:你若真有悟處,雖然不會下語,別人亦埋沒不得你。
你若不會,即使禪機打得再好,別人亦高抬不了你,何況即使說得幾句順口溜,與生死更無半分乾系!
獅子這樣講 恐怕會得罪一些人,真實目的 乃是希望大家 通過對公案的學習,了解古人心行之所在,以認清進修之方向,若語有不當,還望諸位見諒!
-
- 文章: 532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在《楞嚴經》世尊引導阿難七處徵心,八還辨見,告訴他自性 並不在某一個 具體的器官裡。
隨後又告訴一切根身器皆是如來藏,自性不在別處,就在你面前的一切事物上,所謂“百草頭上祖師意”也。
如果只認 冷熱以外的那個能知,那麼能知的自性,和所知客體 自然又成了兩個東西,如此則又回到錯以識神作主人的老路上去。
這看似微小的差別,實乃是天地之隔,此一句錯了,則前邊任你曾下多麼精彩的語言,也總歸是錯。
就像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鏈,有一個環節斷了,則整條鍊子 即不成其為鎖鏈。
獅子看他落在這裡,乃出言相救:“只要你心中 還有個知冷熱的在,就是下萬千轉語,也只是個門外漢!”
1自性並不在某一個 具體的器官裡。
2一切根、身、器界等等皆是如來藏
隨後又告訴一切根身器皆是如來藏,自性不在別處,就在你面前的一切事物上,所謂“百草頭上祖師意”也。
如果只認 冷熱以外的那個能知,那麼能知的自性,和所知客體 自然又成了兩個東西,如此則又回到錯以識神作主人的老路上去。
這看似微小的差別,實乃是天地之隔,此一句錯了,則前邊任你曾下多麼精彩的語言,也總歸是錯。
就像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鏈,有一個環節斷了,則整條鍊子 即不成其為鎖鏈。
獅子看他落在這裡,乃出言相救:“只要你心中 還有個知冷熱的在,就是下萬千轉語,也只是個門外漢!”
1自性並不在某一個 具體的器官裡。
2一切根、身、器界等等皆是如來藏
-
- 文章: 532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祖師直示,豈有如許多蹊徑?只貴向上人 聊聞舉著,剔起便行。
明眼人覷來,早是鈍置。
古者道「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吾不與也」,個個須是舉一明三,目機銖兩 轉轆轆地疏通俊快,始稱提持。豈不見 良遂見麻谷,第一番見,谷便入方丈閉卻門,渠疑著。
及至第二次,谷驟步去菜園裏,渠便瞥地。
乃謂谷曰:「和尚莫謾良遂,若不來見和尚,洎被十二本經論 賺過一生。」
看渠恁地不妨省力。
既歸,謂徒曰:「諸人知處,良遂總知;良遂知處,諸人不知。」
信知渠知處 有不通風,諸人卒未薦得,可謂真獅子兒。
要作他家種草,直須更出他一頭地始得。
明眼人覷來,早是鈍置。
古者道「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吾不與也」,個個須是舉一明三,目機銖兩 轉轆轆地疏通俊快,始稱提持。豈不見 良遂見麻谷,第一番見,谷便入方丈閉卻門,渠疑著。
及至第二次,谷驟步去菜園裏,渠便瞥地。
乃謂谷曰:「和尚莫謾良遂,若不來見和尚,洎被十二本經論 賺過一生。」
看渠恁地不妨省力。
既歸,謂徒曰:「諸人知處,良遂總知;良遂知處,諸人不知。」
信知渠知處 有不通風,諸人卒未薦得,可謂真獅子兒。
要作他家種草,直須更出他一頭地始得。
-
- 文章: 5325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古人得旨之後,向深山茆茨石室折腳鐺子煮飯吃,十年二十年大忘人世,永謝塵寰。
今時不敢望如此,但只韜名晦迹,守本分,作個骨律錐老衲,以自所契所證,隨己力量受用,消遣舊業,融通宿習。
或有餘力,推以及人,結般若緣,煉磨自己腳跟純熟,譬如閑荒草裏 撥剔一個半個同知有,共脫生死,轉益未來,以報佛祖深恩。
抑不得已,霜露果熟,推將出世,應緣順適,開拓人天,終不操心於有求,何況依倚貴勢 作流俗阿師舉止──欺凡罔聖、苟利圖名、作無間業?
縱無機緣,只恁麼度世,亦無業果,真出塵羅漢也。
僧問天皇:「如何是戒、定、慧?」
皇云:「我這裏無恁閑家具。」
又問德山:「如何是佛?」
山云:「佛是西天老比丘。」
又問石頭:「如何是道?」
答云:「木頭。」
「如何是禪?」
云:「碌磚。」
僧問雲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答云:「餬餅。」
又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云:「庭前柏樹子。」
又問清平:「如何是有漏?」
答云:「笊籬。」
又問:「無漏?」
答云:「木杓。」
問三角:「如何是三寶?」
答云:「禾粟豆。」
是皆前世本分宗師 腳踏實地 本分垂慈之語。
若隨他語,即成辜負;若不隨他語,又且如何領略?
除非具金剛正眼,即知落處耳!
今時不敢望如此,但只韜名晦迹,守本分,作個骨律錐老衲,以自所契所證,隨己力量受用,消遣舊業,融通宿習。
或有餘力,推以及人,結般若緣,煉磨自己腳跟純熟,譬如閑荒草裏 撥剔一個半個同知有,共脫生死,轉益未來,以報佛祖深恩。
抑不得已,霜露果熟,推將出世,應緣順適,開拓人天,終不操心於有求,何況依倚貴勢 作流俗阿師舉止──欺凡罔聖、苟利圖名、作無間業?
縱無機緣,只恁麼度世,亦無業果,真出塵羅漢也。
僧問天皇:「如何是戒、定、慧?」
皇云:「我這裏無恁閑家具。」
又問德山:「如何是佛?」
山云:「佛是西天老比丘。」
又問石頭:「如何是道?」
答云:「木頭。」
「如何是禪?」
云:「碌磚。」
僧問雲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答云:「餬餅。」
又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云:「庭前柏樹子。」
又問清平:「如何是有漏?」
答云:「笊籬。」
又問:「無漏?」
答云:「木杓。」
問三角:「如何是三寶?」
答云:「禾粟豆。」
是皆前世本分宗師 腳踏實地 本分垂慈之語。
若隨他語,即成辜負;若不隨他語,又且如何領略?
除非具金剛正眼,即知落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