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5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總在空中。世人性空、

大智度論三十一、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來相續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火停久、水則還冷。諸法性亦如是。未生時 空無所有、如水性常冷。諸法眾緣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熱。
又云、性空有二種。一者於十二入中 無我無我所。是聲聞論中說。摩訶衍法說、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十二入性無故空。復次、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說無我無我所。如是應當知 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餘法。以是故眾生空 法空終歸一義、是名性空。
又三十六、性空者、一切諸法性、本末常自空。何況現在。因緣常空、何況果報。
又云、空者性自空、不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則不名性空。
又四十六、何等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是性非聲聞辟支佛作。非佛所作。亦非餘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性空。
新老怪
文章: 55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

進退無礙名自在。又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名自在。
○法華經序品、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
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答、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云何為邪念。去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問、云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問、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念。是名真念。菩提無所念。無所念者。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只如上說 如許種無念者。皆是隨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體。無二無別。但如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得無念時、自然解脫。
新老怪
文章: 55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愚人誤兔之耳為角、此以喻物之必無也。
○楞嚴經、無則同於龜毛兔角。
○智度論一、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免角龜毛常無。
○同十二、又如兔角龜毛、亦但有名而無實。正見名出世、勝鬘經、非顛倒見、是名正見。
○華嚴經三十、正見牢固、離諸妄見。
○超出世間 而修淨行 謂之出世。
○金剛三昧經一、令彼眾生 獲得出世果。
○智度論一、一人出世、多人蒙慶。邪見名世間。非正見曰邪見。
○註維摩經不二品、什曰、世間、三界也。
新老怪
文章: 55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兔耳如角形
是為軟實物
兔何必求角
迅跳為先
三洞為妙
新老怪
文章: 55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原27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2
三、校定及译文 5
四、章句详解 5

原27章
一、原文
王弼本:原27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 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 而不可解。是以聖人 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傅奕本:
善行者無徹跡;善言者無瑕謫;善計者無籌策;善閉者,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人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物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帛書甲本:
善行者無勶跡□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以檮𥮥善閉者無 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恒善㤹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𢘊明故善□□□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𦄿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𢘊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乎大迷,是謂妙要。 

帛書乙本:
善行者無達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以檮 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𦄿約而不可解也是以𦔻人恒善㤹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曳明故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亓師不愛亓資雖知乎大迷是胃眇要
善行者無達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𦄿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曳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乎大迷,是謂妙要。

二、注釋辨析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擅長,善於。
轍跡:車輪碾出的痕跡。轍:車痕。跡:尋跡、追蹤。《說文》無轍字,《說文新附》有,徐鉉注雲:“轍,車跡也。從車,徹省聲。本通用徹,後人所加”。
言:言論、講述。《說文》:“直言曰言,論難(一說當作論議)曰語”。言在先秦是指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和思想見解,是主動的陳述表白。與“語”(回復別人問話或相互間言語交流),議(品議、評論)、論(分析、剖析)、辭(訟辯、辯解)、說(解釋、闡述)等有些區別。
瑕:過錯,毛病。
摘:指斥,指摘。
數:計數,計算。
籌策:計算用的竹碼。籌;籌碼,計算。策:謀算,計算用的小籌碼。
勶:帛書甲本。本字含義不通,當通“轍”。
適:帛書甲本、乙本。通“謫”,謫:責備,指責。
檮(chóu):帛書甲本、乙本。通“籌”。
𥮥(zhuó):帛書甲本。籌策。整理者釋為“策”。
達:帛書乙本。通“轍”。達、轍古屬定母月部,音同可通。“達”有大路義,“達跡”也可認為是路上痕跡、行走的腳印。
:帛書乙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閉:關門,關閉。
關楗:門閂,機關。關:門閂。楗:木栓。
開:開門,開啟。
結:打結,纏縛。
約:束縛,纏結。
解:解脫,打開。
:帛書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關”。
籥(yuè):帛書甲本、乙本。同“鑰”,直閂,門鎖。
𦄿(mò):帛書乙本。繩索。
以上兩段寓意有點隱晦。但從下文並結合五千文他章 以及整體意蘊看,卻是清楚的。主旨無非是說,應效仿大道,自然而然,這樣反而會取得 良好的效果。而用智計、憑強力、借財貨、仗名言等等,進行欺蒙、逼使、誘惑、訓導,雖也有其果效,但不過一時之策,即便收一時之效,難保長久。此終非善途,也與大道悖離。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救:救助,救護。
棄:捨棄,遺棄。
物:外物,萬物。物在此可以認為是指人,但老子人和物並舉,當指人之外的萬物。如果在領悟上機械點,這裡就有人與自然關係的意味。《莊子·天下》雲:“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同書《齊物論》雲:“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一府,死生同狀”。實際上從終極的大道觀之,人及各種生命物,乃至無生命物是等同的,大道一視同仁,沒有偏重。人、萬物、天地自然共生同存,相互依賴。對自然萬物的關切實則是對人自身的關切。善待自然萬物,是人類的根本性課題。老子的思想是從大道立論推衍的,所以他對自然萬物的關切毫不奇怪。參見本書宇宙自然中有關討論。
聲人:帛書甲本。同“聖人”。
𦔻人:帛書乙本。同“聖人”。
㤹(jiù):帛書甲本、乙本。同“救”。
恒:帛書甲本、乙本。義同“常”,永遠。
財:帛書甲本、乙本。財物,材料。亦通“才”,才能。

此段帛書本和王本文字差異明顯。
王本的“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帛書本作“物無棄財”。
《淮南子·道應訓》:“故老子曰:‘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是謂襲明’”。
《文子·自然》有雲:“故人無棄人,物無棄材”。看來,老子原文當有“物無棄財(材、物)”。
這種差異,本書認為有兩種可能情況。
一是帛書本和王本或許漏了一段,補足之後是“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人無棄人,物無棄財(材、物)”。
另一種可能是,原文本作“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人無棄人,物無棄財(材、物)”。我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一》:“傅奕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四句,古本無有,獨得於公耳。”今見傅奕本作“常善救人,故人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物無棄物”,與晁公武所言略有不同,當是後來增改。
此段若單依帛書本,可將“是謂曳明”綜合考慮,則是“是以聖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曳明”。但無論怎樣,此段的意思不變,都是不要因為人、物有缺點就忽視乃至遺棄,不要因為人、物有不好 就將他們拋棄甚至廢除。這一意蘊從下文更可明晰。
帛書本的“物無棄財”,財是材用、材料義,“物無棄財”文字含義是不應遺棄萬物的材用。也就是說凡物都具有自己的材用,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惡、甚至因為自己的蒙昧(與下文的襲明相對)輕易離棄他們。要善於發現其長處用處。這從下文的“明”和“資”可進一步確定。
本書校訂文仍依王本。

是謂襲明:
襲:因襲,沿循,參照。指承襲某東西(原則)或據其推衍。
明:光明,明達。意指體證、領悟永恆普遍的常道之後的洞明通達、無惑無礙。換言之,是對真常之道的認知、洞明。所以,簡單說,“明”就是思想觀念中的無遮常道。襲明:文字含義是承襲光明。意指根據“明”行為活動,即將思想中的無遮常道應用于人生社會、化作具體的生活實踐原則。
簡言之,“襲明”就是常道的具體運用、現實應用。
“襲明”之後的方法方式,是與大道一貫會同的。“明”是五千文中認知、實踐的重要概念。參見52章和本書第三篇老子認知論等章節的有關分析。
胃:帛書甲本、乙本。通“謂”。
𢘊(shēn):帛書甲本。當通“伸”。引申、伸展。《說文》:“伸,屈伸。從人申聲”。“𢘊”字《說文》未收,首見《集韻》。與“伸”均收入真部。二字由申得聲,可通。
曳(yè): 帛書乙本。拖曳、牽引。意指引申、引用。《說文》:“曳,曳曳也”。段玉裁注雲:“曳曳,雙聲,猶牽引也”。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善人:善於修道的人,擅長奉道而行者。
不善人:不善於依道而行者,離道背道而行者。五千文中的善人並非今所言的善良者、有德者、善人、好人。不善人也非如今所言的惡人、壞人、奸邪者、罪惡者。不過,老子的善人和今日所言善人也有交合,不善人與今日所言壞人也有交合。關於“善人”,詳見79章分析。此處只需清楚,老子的善人和通常的善人不全相同即可。
師:老師、榜樣、取法。
資:資用、資財。鏡鑒、戒鑒。
齎(zī):帛書甲本。同“資”。
這一段是老子辯證法的一個體現。謂雙方相對相依、相互作用。不善人 應將善人當成教師去效法學習。善人應當將不善人 視作鏡鑒警示、反面教材而汲取教訓。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貴:珍視、敬重。
愛:喜愛、慈惠。
智:聰明、機敏。
迷:迷亂、迷失。
要妙:緊要,關鍵,玄奧之所在。要:綱要、關鍵。妙:隱微。
亓:帛書甲本、乙本。“其”的異體字。
唯:帛書甲本。通“雖”。雖然,儘管。
知:帛書甲本。通“智”。
眯:帛書甲本。通“迷”。
眇要:帛書甲本。意同“要妙”。眇:微細。

老子將“貴師愛資”當成人生社會的“要妙”,當代人或許覺得誇大其辭。
但事實上這確屬關鍵所在。在歷史和現實社會中,人們因為各種才能、德行、學識、財富、權勢、信仰有別,從而相互間疏遠、遺棄、鄙視、仇恨、對抗,乃至形成相應的社會群體 甚至階層,引發惡性衝突、社會悲劇。
但是聖人給我們做出了表率,他從不遺棄人,不會因為人的缺點不足,失誤過錯而拋棄之,這顯然 也與大道相合。老子之道是一種趨向和睦合作的 良性社會的坦途,只有證得終極真相者才可能具有老子這樣的深遠洞見 和玄奧主張。

三、校定及譯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於行路 沒有車痕可尋,善於言述 沒有紕漏指謫,善於計算 不用籌碼測度,善於關閉 不用門栓 卻無法打開,善於纏結 不用繩索卻無法解脫。
因此,聖人總是善於救助世人,而不會遺棄世人。總是善於救濟萬物,而不會離棄萬物。
這就叫做“襲明”(洞明常道後的 因循應用)。
所以,“善人”(善於依道而行者),是“不善人”(不善於依道而行者)的教師,“不善人”是“善人”的戒鑒。
不珍重其教師,不愛護其戒鑒,雖具智識實屬大迷,這是玄奧而根本的原則。

四、章句詳解
此章以生活中的事項 和聖人的作為,闡明愛憐友善、寬容大度、不應分離對立的道理。
老子將這個道理 稱為“襲明”,意即深明大道 而依循實施。繼之又批評了 違背大道的不當行為,指出“師”、“資”各具其用,不應單憑自己好惡而離棄“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此段所述看似難以索解,實則很清楚。因為這是對大道的描述,此由下文“聖人”和“襲明”可證。

善於行路,沒有車痕可循。
這不是說鬼鬼祟祟、隱秘行蹤,而是說如同大道 那樣雖然效用多端、養成萬物,但人們卻毫無覺察。這一方面是由於大道輕柔和緩、不自張揚、對萬物不加宰製和驅使;
另一方面是由於大道“繟然而善謀”(73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聖人與道合同,雖然做了許多好事,但人們無跡可尋。
先秦典籍《鶡冠子》有“夜行”一章,即此意。但是世人卻與此相反,巴不得突顯自己的存在和才能、恨不能讓人投注欽佩敬仰的目光。那些無道的治國者,時常養癰成患後才出手清理,藉以表現自己的強大和魄力。奇怪的是,這居然常能贏得 受害者的讚揚和感恩。更有奸佞者,常將世事 搞得亂七八糟,然後出頭露面 收拾殘局,這就博得滿地頌歌。諸如此類都是悖離大道的方式,有道之人自然不取。

善於言論,沒有漏洞和瑕疵讓人指摘。
這當然不是左右逢源、可此可彼的囫圇話,也不是貌似嚴謹實則破綻百出的哲學論證,更非有意製造的無懈可擊的奇談怪論。善言就是象大道那樣的言論,也即不言、無言,這才是“言”的最高境界。這可能有些難以理解,但五千文中有大量這種難以領會的表述。簡言之,以世俗標準做出的許多兩極評判恰好同一于大道之中,比如大道最為尊貴但也至為卑微、至為廣大但也至為細微,至為善良但也最不善良(比如他也生養罪惡者、暴虐者而不是將其根絕消滅),至為無私卻也最能成其私,最善調理卻是最不善於調理(即不予調理),如此等等。人們為何要言?無非是表達自己的心意情感、見解主張,以望他人瞭解和贊同,但大道卻是以“行”代“言”,“言”在“行”中。聖人明于此,又對世間之言的弊端洞悉無疑,故而以身行道、以身作則,民眾跟隨效仿、亦步亦趨,這是最好的“言”,比喋喋不休的千言萬語更有效用、更有益處。

善於計算不用借助於各類工具、善於謀劃根本不須費心。
這方面大道是人們最好的榜樣。“天之道”,“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73章),世人徼繞苛察、機關算盡卻常常將自己算了進去,大道從不算計,可又有誰比他算計的更好呢?這正是“大智若愚”的體現、是無智勝有智的體現,自然而然、無為無欲,依順自性和萬物法則,何須算計弄智?

善於閉鎖 根本不需要門閂木杠、不需要在鎖鑰上下功夫。
這一句略有不明,可以有不同解釋。主要的意旨應該是敞開大門,任人出入。緊鎖門戶是為了防範盜賊,是為了守住自己的東西。但如果象大道那樣,無私無己、供養萬物,而萬物自動歸附、必定複歸,那不就所有的東西還屬於大道?於是什麼都沒有失去。這與“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一樣都是喻指統治者當依道而行,惠澤蒼生。不要當守財奴、只顧自己索取和佔有而不管民眾疾苦——這樣的話,無論守護的多麼堅固,必定要喪失,9章說“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就涵有此意。若理解為室內空空,似也可通。意思是自己不擁有、不積聚而奉獻於天下,這是最好的鎖閉,但兩解差別不大。

善於捆綁,不用繩子去纏縛 但沒有人解得開。
這是從為政治國領域而言的。統治者唯恐民眾離心離德、遷往他處(春秋時代常有“民潰”,也即今日叛離。80章“不遠徙”即指此),唯恐臣屬對己不忠、自謀私利,於是千方百計搜腸刮肚地搞出種種措施,或強力逼壓、或教訓規誡、或小恩小惠、或裝出可憐相(“餘一人、不榖、孤”等君王用詞或有此用意),但這些並非長久有效之法。當效法大道,行道修德、愛臣親民、利助天下,那麼誰原意離你而去呢?君王奉道守德,就好比形成一個巨大的引力場,所有東西都被吸引前來歸附,沒有什麼能跑得出去,根本不需要耗費心力去控制、去纏縛。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聖人體道明德,奉道而行。他永遠善於救助世人、利澤蒼生,所以沒有任何人離開聖人遠去。更重要的是,聖人從不遺棄世人,不因自己的喜好偏愛或親近或疏遠、或施恩或厭棄,不因世人的好壞智愚而有所選擇、而有所區別對待。聖人對待人的這種方式完全與大道對待萬物的方式相同。“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略有不明。應該是對待自然萬物的方式,這就涵有自然與人類關係的重要意蘊,意即善待自然萬物,不應損毀傷害。如果將“物”的範圍縮小,那就是對待生活物資或者說資財資源的方式,意即不應浪費毀損。
“明”是對大道天德或者說永恆真理的認知洞明,是沒有絲毫疑礙不清的明朗暢達。“襲明”就是對這種體認的因襲運用,意即大道原理在人世間的應用。大道永遠善於利助萬物,從不厭離萬物、拋棄萬物,無論萬物是好是壞、是美是醜、是智是愚。聖人“知常”而“明”(16章“知常曰明”),守道不離,所以從不厭棄人和物。

顯然,世俗中的我們恐怕難以接受 這一深奧之理。但這裡恰恰體現了老子悲天憫人的深遠情懷,恰恰體現了洞明宇宙真相、體證生命本真的有道之人與世俗的疏異。老子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正是非常清楚流俗之見與洞明之見的分野和差疏。
老子此見雖然常人難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在幾大宗教中比如佛教,則與老子相通一致。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善人指善於行道修德的人,不僅指品行好、也指有才藝,與我們今日僅僅指品德方面的善不同。有德、有才乃至德才兼備者,是寡德、無才者的教師,前者奉道守德,身體力行,為不善人做出表率。寡德、無才甚至德才俱無者,則是前者的誡鑒,從反面給前者提供教誡和警示。
但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今日看來,老子這話已經沒有現實效用了。善人以身作則的示範化導,對不善人來說成為純粹的戲劇化表演,何能有“師”的效應?而所謂的善人也發生了變異或退化,不再將不善人的悲劇當成訓誡,而視為滑稽加以嘲笑。至於不善人,已經更趨不善,不僅不貴其師反倒視若愚昧荒唐;對於與他們同類的不善人,反加欽服甚至拜而為師。那些不幸失敗的不善人,反而成為不善者從事不善事務的誡鑒資糧了。
但是真正有志於道者不會被世風所惑。他們定當依然故我、行道不已。雖然不可能有感化效果、不可能有社會效應,但是獨善其身則是其堅定不移的信念,故能守道不離、踐行不失。老子後學如莊子一派,大概就是有感于世風不古,遂不再尋求社會實踐,而專注於追求個人養煉和精神超越。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看起來就在老子時代,也有“不貴其師、不愛其資”的事實。於是老子進一步告誡說,倘若如此,那麼雖然聰明絕頂、聰慧超群,卻不過是不折不扣的超級大迷糊,是真正的糊塗蟲。正因聰明反而愚蠢,這是所有聰明人的悲劇。這樣的世俗聰慧,若從“明”來審視,實際上比世俗中愚者更愚蠢,距離大道也更遠,更難以自拔覺醒。大智慧與小聰明就體現在這裡。老子說這是至為關鍵之所在,即一定要貴其師而愛其資。
藍海千尋
文章: 5990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世間與菩提不一不異。

若不離世間(蘊),菩提(本性)不自顯。

是故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此說但方便。(造成錯解機率極大)

離世菩提自顯。


既然“離世菩提自顯”(離世當下即證菩提),何來“覓”之說?



‘’離世‘’與‘’菩提顯‘’同時發生,一個離世證菩提的聖智豈會再“覓”???????

離世覓菩提....此事不可能發生。
若有離世猶覓菩提者,非真離世。



千萬別錯解成:菩提並非離世能證得(在世間才能證得菩提)
Viirya
文章: 3314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Viirya »

菩提四智
這四智不是用以孤芳自賞
而是菩提大願的實踐
空有佛性而不大用等於無
實踐於世間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759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道德經第二十四首﹕襲明 〈原 27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經文導讀】
太上開釋道家修道法則重在性命雙修,心物合一的境界是修道證道的最終目的,是以聖人不棄人不棄物!
本首經文之破譯應從道術功夫理論這個角度切入探討。
襲明,承襲修道之法制,依止於(明)也。
老子講的(明)即是佛家言:(開悟),無二無別。
老子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禪宗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彌勒曰:由緣真如智境,修習復修習…
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襲明)(識自本心)都是指證悟一切法止息的(空性真如)而依止修習(般若波羅密多)。

【經文破譯】
『善行無轍跡』
修道入門練氣為先,而真氣之運行,行其所行,止其所止;修道之人純任自然,動靜不失其時,前不知其所出,後不知其所往。太上曰:『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遠者出于無極之外,不能窮也;近在于己,人不見之。』故曰:『聖人處無為之事!』
『善言無瑕謫』
修道重在心領神會,所謂真法無法,無法可說即是真法,道本無言,言者自失。老子曰:『聖人行不言之教!』
『善數不用籌策』
聖人待人接物,計之以理,度之以情,順理而施,知情而止,宜多則多,當少則少,何需勞用籌策?至於修道功夫,靜養數息亦應數而無數,歸心守一,方合無為之妙!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積精累氣為修道第一要務,所以老子教導修士:塞其兌,閉其門,神氣融融洽洽,內守於丹田方寸之地!知其榮,守其辱,元和自然內蘊,谷神自養。雖無關鍵而不可開矣!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真神真氣之相交,氣包神而凝,神戀氣而定,性命相依,心物交合!此段功夫修煉法程最重自然無為,若有勉強撮合即不然矣,無法持之以久, 所以老子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因此修證大道之聖人,體悟真常之道,其名(不去),佛言:(如來)。人人皆有如來道種,修之即得!聖人以普渡眾生為己任,人我一體,故無棄人而常善救人。修道以得一則萬事畢,一即為心物之源,有道聖者與萬物為一體,物我同原,焉能棄物?故無棄物而常善救物矣。
聖者這種濟物利人的無私情操,都是於明心見性後所承襲證悟的真常道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修先天真道以元神為主為善者,以凡身情識慾念為累為不善者;但是元性真神如果沒有凡身肉體性命焉能有所依怙?所以說修道雖然重視元神(真如)為導師,但是也不能沒有肉身情識(諸法種子)作為修道之資材道糧!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修道乃性命雙修,修士如果不知道去珍貴這導師(真如本心),不知道去愛惜這真氣資材(法性種子),能說他是知所修道的聰明人嗎?其實是大大的迷糊了!!
以上所提及的這些性、命、心、物合修的觀念才是道家修煉的最高妙之法制啊!

【讀經心得】
本首經文純粹是從修道功夫理論作開釋,文章前面數句修道妙言,皆是行家心印,對修道內行之人讀來自然心領神會!文人學者僅從字面上勉強作詮釋,總是無法得其道味!
此章所言:『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善人隱喻蓮花〈真心〉,不善人隱喻污泥〈肉身情識〉,其中奧義在佛家經典《維摩詰所說經》裡有極精采之解說,現在把祂摘錄下來與讀者共享: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礙為種、四顛倒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維摩詰曰:『何謂也。』
文殊師利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蓮子)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蓮華)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何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萬用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維摩詰所說經》曰: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此言二乘人著重無我修定,就像將種子栽培於半空中,而不得蓮花也,何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
真心真性必須從肉身情識中去修練,這就是老子本經文所言:『故善人(蓮華)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淤泥)者,善人之資。』『貴其師(蓮華),愛其資(淤泥)。』仍是修道『要妙』啊!

《六祖壇經》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藍海千尋
文章: 5990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自在所欲生
藍海千尋
文章: 5990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六祖壇經》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不存在煩惱

眾生即煩惱,煩惱不去,菩提不顯。

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應解作:
煩惱不是菩提(非一),煩惱實不存在,煩惱之體即菩提(非異)。

‘’無二無別‘’唯指:菩提。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