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2月 05, 2025 8:05 am
原33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3
四、章句详解 3
原33章
一、原文
王弼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傅奕本: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帛书甲本: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有力也自胜者□□□□□□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帛书乙本:
知人者知也自知明也朕人者有力也自朕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亓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二、注释辨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了解,识察。
智:聪明,智慧。
明:明鉴,明达。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胜过、制服。自胜:战胜自己。意指制服自己的贪欲、情绪、意愿等等。
强:强健、坚强。
朕:帛书乙本。本字含义不通,整理者释为“胜”。丁山《说文阙义》有段考证(见古文字诂林第7册)说:“是𦨶(朕)之古音犹在东冬部”。若是,则朕、胜音近可通。俞樾《庄子平议》:“朕当读为胜。胜本从朕声,故得通用”。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足:充实、充足。
富:富足、富裕。
行:行动、作为。
志:志向、志气,意愿、意志。
五千文中“强”字多为贬义,但此章的“强”都是褒义。因为从上下文看,此章所述都是褒扬之意。由于上一段“强”是指制服自己的各种意愿、情欲、心机、贪婪,所以“强行者”当意指自我制服之后的行为者,老子认为这才是“有志”。所以,“强行者有志”是说能够制服自我志向、而依据大道天德的行动者,才是真正有志向。简言之,克制自我、向道而行才是真正的有志向者。假如需要严格按照原文表述也可这样解释,“强”义为强力、尽力,“行”意谓合于大道天德的行为活动,“强行”即竭力、强力向道而行。于是,此句意思是说坚定不移地相向而行才是真有意有志向者。两解于意无别。在一种更为宽泛地、不考虑老子思想主旨的理解中,也可当成凡是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的就是有志向者。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失:离去、离弃、失去。
所:处所、居所。意指生存之本。
亡:消亡、消失。“亡”亦通“忘”。
寿:长久、长寿。
忘:帛书甲本、乙本。忘记、遗忘。
此段的“亡”亦可通“忘”。盖身死不消亡显非指肉体长存,必是指事功、声名常在不去,为后世所记忆所承续。不过“亡”字义宽,有事功不消义,而这事功就包含了所建立的方法原则、思想理论等。所以“死而不亡”意指身死而所建立的法度、思想、事功等仍为后代传承和享用。而“忘”义为遗忘,只涉及记忆与否。本书校订文仍从王本。
后世道教徒颇有在“死而不亡”上大做文章者,作为成仙思想之依据,均与老子之意乖离。如《想尔注》云:“道人行备,道神归之,避世讬死,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如李荣《道德真经注》:“修道者以百年将尽之身,获万劫无期之寿,此亦死而不亡也”。但是,王弼云:“身没而道犹存”,李约《道德真经注》:“人能行道以利天下,所垂法则制度皆生于神识机智,一成之后,万古传之,是身死形谢而神长存,故曰寿也”。这都是确当之解。
三、校定及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鉴识他人是聪慧,了知自我是明达。战胜他人是有力,制服自我是雄强。自觉充足者才富有,勉力行道者有意志。不离丧根基者长久,死而不消失者长寿。
四、章句详解
此章主要涉及个人修养,是箴言规诫。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深知明见他人的是有智慧之人,能够清醒地认识自我者才是明通。这个“明”虽非“知常曰明”(16章)那样的洞明本真,但应该相通相仿。常人最难的就是自知自明,即便偶有自知自明,但道行不深。略有外诱如赞扬吹捧就飘飘然,略有不顺如批评坎难就怀疑自己、丧失信心,这都不是真正的自知自明。真正的自知自明是不会被外界的扰乱而昏然的。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他人的强者无非是力气足、身体壮,能够战胜自我的才是真正的强者。所谓战胜自我,是指克制自己的各种情欲意气、情绪波动、贪执嗜好等内在心欲方面的东西,也就是克制自我心欲、不被外境引动。自胜也是最难做到的,古语有云,外贼易去、心贼难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老子此句之意的佐证。有志于道者,必须能够自胜,否则难有进境。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的人总会感觉充实富有,无论在外人眼中是贫是富,只要自己能够知足,那就会常感充足、不觉匮乏。反之,欲无止境则永远觉得贫穷不足。此句可与46章等章节的“知足”相参。力行不止、向道而进,这才是真正的有志向。老子这里的强行是指强力向道而行、坚定践行大道。他认为大道才是人应当趋近的目标,才是终极指归、最终归宿。坚定不移地向道奋进,才是有志者之当为、之所为。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所”指人的生存之本、人的依据凭靠,实则意指大道天德。依道而行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长生久视。离弃大道、难以长久。其身虽死,但其造就的法度、事功、精神、思想能够为后世所享受、所尊奉、所传承、所纪念,就好像此人还在世一样。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可以千秋万载、惠泽后人。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3
四、章句详解 3
原33章
一、原文
王弼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傅奕本: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帛书甲本: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有力也自胜者□□□□□□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帛书乙本:
知人者知也自知明也朕人者有力也自朕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亓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二、注释辨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了解,识察。
智:聪明,智慧。
明:明鉴,明达。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胜过、制服。自胜:战胜自己。意指制服自己的贪欲、情绪、意愿等等。
强:强健、坚强。
朕:帛书乙本。本字含义不通,整理者释为“胜”。丁山《说文阙义》有段考证(见古文字诂林第7册)说:“是𦨶(朕)之古音犹在东冬部”。若是,则朕、胜音近可通。俞樾《庄子平议》:“朕当读为胜。胜本从朕声,故得通用”。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足:充实、充足。
富:富足、富裕。
行:行动、作为。
志:志向、志气,意愿、意志。
五千文中“强”字多为贬义,但此章的“强”都是褒义。因为从上下文看,此章所述都是褒扬之意。由于上一段“强”是指制服自己的各种意愿、情欲、心机、贪婪,所以“强行者”当意指自我制服之后的行为者,老子认为这才是“有志”。所以,“强行者有志”是说能够制服自我志向、而依据大道天德的行动者,才是真正有志向。简言之,克制自我、向道而行才是真正的有志向者。假如需要严格按照原文表述也可这样解释,“强”义为强力、尽力,“行”意谓合于大道天德的行为活动,“强行”即竭力、强力向道而行。于是,此句意思是说坚定不移地相向而行才是真有意有志向者。两解于意无别。在一种更为宽泛地、不考虑老子思想主旨的理解中,也可当成凡是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的就是有志向者。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失:离去、离弃、失去。
所:处所、居所。意指生存之本。
亡:消亡、消失。“亡”亦通“忘”。
寿:长久、长寿。
忘:帛书甲本、乙本。忘记、遗忘。
此段的“亡”亦可通“忘”。盖身死不消亡显非指肉体长存,必是指事功、声名常在不去,为后世所记忆所承续。不过“亡”字义宽,有事功不消义,而这事功就包含了所建立的方法原则、思想理论等。所以“死而不亡”意指身死而所建立的法度、思想、事功等仍为后代传承和享用。而“忘”义为遗忘,只涉及记忆与否。本书校订文仍从王本。
后世道教徒颇有在“死而不亡”上大做文章者,作为成仙思想之依据,均与老子之意乖离。如《想尔注》云:“道人行备,道神归之,避世讬死,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如李荣《道德真经注》:“修道者以百年将尽之身,获万劫无期之寿,此亦死而不亡也”。但是,王弼云:“身没而道犹存”,李约《道德真经注》:“人能行道以利天下,所垂法则制度皆生于神识机智,一成之后,万古传之,是身死形谢而神长存,故曰寿也”。这都是确当之解。
三、校定及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鉴识他人是聪慧,了知自我是明达。战胜他人是有力,制服自我是雄强。自觉充足者才富有,勉力行道者有意志。不离丧根基者长久,死而不消失者长寿。
四、章句详解
此章主要涉及个人修养,是箴言规诫。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深知明见他人的是有智慧之人,能够清醒地认识自我者才是明通。这个“明”虽非“知常曰明”(16章)那样的洞明本真,但应该相通相仿。常人最难的就是自知自明,即便偶有自知自明,但道行不深。略有外诱如赞扬吹捧就飘飘然,略有不顺如批评坎难就怀疑自己、丧失信心,这都不是真正的自知自明。真正的自知自明是不会被外界的扰乱而昏然的。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他人的强者无非是力气足、身体壮,能够战胜自我的才是真正的强者。所谓战胜自我,是指克制自己的各种情欲意气、情绪波动、贪执嗜好等内在心欲方面的东西,也就是克制自我心欲、不被外境引动。自胜也是最难做到的,古语有云,外贼易去、心贼难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老子此句之意的佐证。有志于道者,必须能够自胜,否则难有进境。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的人总会感觉充实富有,无论在外人眼中是贫是富,只要自己能够知足,那就会常感充足、不觉匮乏。反之,欲无止境则永远觉得贫穷不足。此句可与46章等章节的“知足”相参。力行不止、向道而进,这才是真正的有志向。老子这里的强行是指强力向道而行、坚定践行大道。他认为大道才是人应当趋近的目标,才是终极指归、最终归宿。坚定不移地向道奋进,才是有志者之当为、之所为。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所”指人的生存之本、人的依据凭靠,实则意指大道天德。依道而行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长生久视。离弃大道、难以长久。其身虽死,但其造就的法度、事功、精神、思想能够为后世所享受、所尊奉、所传承、所纪念,就好像此人还在世一样。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可以千秋万载、惠泽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