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 頁 (共 664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1, 2025 8:51 am
新老怪
幻化空身即法身:

作個比喻:
「電」與「電器(日光灯)」,電喻空,日光灯喻色,日光灯+電=光,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幻化空身+法身=真如自性起作用。
法身、報身、應化身,自性三身佛,三而一(由用入體),一而三(由體發用)。



法身之體性
法身不是色法,也不是物質,沒有形象,也不會有形體或形狀,也是不可眼見的。
法身的體性是本來清淨的,也沒有任何世間覺受感應的,意即沒有意識 及前五識的六塵覺受。
法身是常,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本來清淨的 但含藏七轉識染污種子。是無形無相,肉眼不可見。因依事顯理故 慧眼能見,能得以親證。



《宗鏡錄》卷40:「事能顯理。用能彰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
故「幻化空身」即法身。如波浪與海水,見波浪則知海,海水遇風則起波浪。
幻化空身是「色身」,四大假和合。

所謂色身:指有形質之身,即肉身。
反之,無形者稱為法身,或智身。乃是佛教一種述語,在一般人叫做身體,它是攬父精母血及四大種的地水火風所構成,而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兩手兩腳之四肢,圓顱方頂,有形有質之一個人的軀殼,謂之色身。 一切飲食起居動作等叫做「生活」,所謂既有這個色身,當然要依賴飲食等各方面來維持生活,才能夠生存於世間,這叫做色身生活。

「四大本空,五蘊(身心)非有」,這是佛陀成道後,對宇宙世間諸法萬象的說明。
法身是三身之一,指佛所證驗的 超越的真理,遍及整個法界

(法身)的字根由,以及(身)所組成。可以理解為「法界真如之身」、「真實身」,即大乘《大般涅槃經》所說的「常」身(常、樂、我、淨)。而藏文,直譯也是「真身」。


在《阿毗達摩》之中,已經提出法身的概念。阿毗達摩認為,釋迦牟尼在八相成道後,進入無餘涅槃。但是佛滅後,只是佛陀的生身消失,他所領悟的法並沒有消失,法存在即佛陀存在,因此佛以法為身,稱之為法身。

在大乘佛教中,進一步發揮,提出三身的概念。
如來藏學派中,以如來藏 作為佛的法身,法身與心識概念合一。

「身」依六識五陰(五蘊)而有,六識五陰 不離法身(色空不異,色→幻化空身,空性→即法身),修行者藉假色身 行如來德行(借假修真),如前言曰:「君不見」,當知!虛靈不滅 俱足道的實性,雖是如此,卻不能 以眼根所見,何以故?實相本無一物。

然而道之實性 卻能藉相現象,因此,天地萬物 皆是道的演化,演化萬相生機皆不離道,「道」能長養萬物,自然能長養天地生靈,因此,宇宙的核心 由道主宰,吾人色身 亦不離道,雖言「道」,亦不可道「道」,何故?
可道非「道」故,故以「法身」曰自性真如之妙,真修行者 若欲自見本性,且由自身見如來,亦因如此,切莫離開自身 向外求作佛,當知!五蘊化作五氣,六根即圓通無礙,一性圓明 依不離此色身。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1, 2025 11:59 am
新老怪
何謂迴光返照呢?

迴者收束六根;
光者,性光;
返者,返迴自性;
照者,覺照也。
只要一分鐘迴光返照,則一分鐘是佛,二六時中,迴光返照,則二六時中,時時刻刻,都是佛菩薩也。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曰:「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的意思,就是用迴光返照的功夫,
讓本性恢復光明,身心靈 就不會受到災殃,因為這是承襲自古以來,聖聖相傳的大道也。
所以道德經 也指出迴光返照 修持的好處。
所以能夠迴光返照,智慧增長,靈性光明,就可以脫離一切苦厄,進入一佛乘,讓靈性長明不滅。

自古以來,無數的修行者,為了了脫生死苦海,出家修行,受到無數無邊的辛苦與考驗,在苦海紅塵之中,受到各種紛擾的塵緣所干擾。
這個正法眼藏的真宗大道,是自古以來,「佛佛唯傳本體,師師秘咐本心」的心印大法,三界以內的眾生,都難以尋覓的無上法寶。
今之能夠得道,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得道以後,你領悟了嗎?蓋得道 只是明師開導性質而已,日後還要用 迴光返照,自修自悟,在本性的地方多下功夫,
這是屬於一佛乘的頓悟法門,一定可以躲脫六道輪迴的羈鎻,而達到超凡入聖,無餘涅槃的境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2, 2025 8:00 am
新老怪
原48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4
四、章句详解 5

原48章
一、原文
王弼本: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傅奕本: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將欲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郭店乙本: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員員之或員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

帛書甲本:
為□□□□□□□□□□□□□□□□□□□□□□□□□□取天下也恒□□□□□□□□□□□□□□□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將欲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帛書乙本: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雲=之有雲以至於無□□□□□□□□□□取天下恒無事及亓有事也□□足以取天□□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將欲取天下,恒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二、注釋辨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從事、謀求。
學:學習。
益:增進、增多。
損:減少、喪失。意指減少自己的心欲、弱化自己的情志、減損自己的不當言行、弱化自己的暴烈活動。亦即在心行方面 不斷減損。需要注意,所謂“為道日損”並非是將所有的心欲言行 全部消除,那樣必定會得出老子主張 人如僵屍甚至人類滅亡的吊詭結論。最為簡便也最為貼合 原意的理解是,以大道為指歸為標準,減損自己的意欲情志、言語行為,亦即無貪欲邪念、無執著固陋、不急躁暴戾、無智計心術、不以教化別人為能事等等。
員: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損”。員、雲(帛書乙本)古屬匣母文部、損古屬心母文部,音近可通。
雲: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損”。
聞:帛書乙本。明白、接受。本字含義略通。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以至於:連詞性結構,一直到。
無為:不以己意己欲事為、不憑自己的喜好做事,不違背事物機理、不強制他人順服。簡言之即因任自然而為。詳見3章、63章分析。
或:郭店乙本。連詞,又。
亡為:郭店乙本。意同“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而:連詞,表示因果或轉折,因而、反而。
“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統治者能夠做到“無為”(即無偏私無貪欲,不以己意率性而為;無強制、不妄作,因順物理人情而為。詳見本書對3章的辨析),於是就會達到無不為的社會效果。

“無為而無不為”是五千文的核心主張之一,具有非常深遠玄妙的意蘊。然自古以來歧見紛呈。其中,各家對“無為”、“無不為”的理解,程度不等地尚能與老子原意接近,但“無為而無不為”整句之意則多有差池。

首先是對“無為”的理解。先秦兩漢文獻中,《文子》和《淮南子》對“無為”多有辨析,也基本合乎老子之意。其餘文獻雖未對“無為”具體界說,但從語用分析,也大致不差。茲將文子和淮南子中對“無為”的闡述抄錄如下:
《文子·道德》:“無為者,守靜也”。
《文子·上義》:“無為者,非謂其不動也,言其從己出也”(《淮南子·主術訓》與此略同)。
《文子·自然》:“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淮南子·修務訓》與此略同)。
  《文子·道原》:“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救也,秉其要而歸之。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原道訓》與此略同)
《淮南子·詮言訓》:“何謂無為?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患,可謂無為矣。夫無為,則得於一也。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文子·道德》與此略同)
《文子》和《淮南子》對“無為”的說明基本合乎老子原意(也不全面)。此外《管子·心術》:“無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這也比較貼近“無為”真意。

其次是對“無不為”的理解。《淮南子·原道訓》對“無不為”有一個簡單說明:“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淮南子》是將“無不為”當成順因事物的天性機理而作為(涵有不以己意強制驅迫之意在內)。物有許多種類,其機制各有差異,順因每一類事物的天性機理(實即“無為”),於是就是“無不為”了。《莊子·至樂》有一段表述也涉及“無不為”:“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莊子》此段是將“無不為”當成“無為”方式下的效果了,即天地無為,但是卻能任由萬物各自以其自性生存活動,達到了無不為的效果(《莊子》此段實則是先秦文獻中對“無為而無不為”的最為恰當的解釋,見下文)。

最後看“無為而不無為”整句的解釋。由於“無為”之意玄奧深遠,未曾深思者時常以為是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作,但這樣一來又怎麼能夠“無不為”呢?於是後世發展出了君王“無為”而臣下“有為”的解釋路徑。其源頭應該是《莊子·天道》的一段:“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但後世在《莊子》基礎上引申發揮的解釋是不正確的(《莊子》此段並非是對“無為而無不為”的解釋)。《呂氏春秋》也有一段表述,可以視為是對“無為而無不為”的闡述,《似順論·分職》:“夫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智,故能使眾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眾能也。能執無為,故能使眾為也。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也。人主之所惑者則不然。以其智強智,以其能強能,以其為強為,此處人臣之職也。處人臣之職,而欲無壅塞,雖舜不能為。”這其實是說君王“無為”而臣下“有為”。東漢荀悅《申鑒·政體》:“無為為之,使自施之,無事事之,使自交之”也可以當成是對“無為而無不為”較為正確的說明。但是最恰當的還是上述《莊子·至樂》的“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天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運演,從不對萬物橫加干涉、驅迫指導,這就是“無為”。然而天地雖然“無為”,萬事萬物卻興盛繁茂,有序化作,這就達到了無不為的結局。倘若天地對萬物干涉驅使,那就是“有為”,可以想見此時絕不會是萬象畢羅、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了。

我們知道大道是“無為”的,即無私無欲、不仁無親,從不強制萬物按照自己的意願生存運演。大道這樣無為,卻形成了各具情態的天地萬物,而且天地萬物都處於有序和諧的狀態中。這就是大道的“無為而無不為”:自身“無為”,導致“無不為”的天然效果。這其實等同于自身“有為”——對每一事物親力親為——從而“無不為”。換言之,大道無為等同于大道具有各種作為;無為導致的無不為之果,就等同于各種作為產生的無不為之效。事實上,無為顯然比具有各種作為更優越,因為無為事實上是無限的、沒有任何限定,因而具有無限的作為,這樣就能夠形成無限多樣的效果而不是有限多樣的結局。
為政治國也應當如大道那樣,統治者“無為”,於是社會自行化作,能夠形成豐富多樣的社會態勢並且有序和諧,富足康樂。這樣的社會其實就是今日所謂的多元社會格局和寬容平等的社會風氣。統治者如果“有為”,即滿足自己需求,以自己的意願偏好驅策民眾,違背物理人情而強制作為,那麼不僅自傷傷人、衝突不已,而且社會生活趨於貧瘠單一。

往舊注老著作中,多數都將“無為而無不為”當成同一個行為者的行為方式(但老子實則是大道和萬物兩種行為者,大道無為故成就了萬千事物,萬千事物根據自身性理運演關聯,成就萬千氣象),因此各種牽強附會的注釋層出不窮。如有些人認為,一個人處於無為的狀態(注家都將無為當成無所事事,無所作為),此時他就具有無所不為的可能性、潛在性。諸如此類的解釋都是荒唐之見,已不須繁證了。
關於“無為而無不為”,可參閱本書對37章的注釋辨析部分,以及本書第三篇老子經濟觀、老子方法論等章節。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取得,獲取,意指贏得天下民心。詳見29章分析。
常:永遠、恒常。
以:介詞,用、憑藉。
無事:不有心事為、不有意從事。有事則指有心造作、有意而為。參見63章分析。
不足以:不能夠用來,不可以用於。
恒:帛書甲本、乙本。永遠。

三、校定及譯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求學日漸進益,修道日漸減損。減損又減損,一直到無所事為。無所事為就能達到 無所不為的效用。贏取天下民心,要永遠採用 不有意為之的方式。一旦採用有意為之的方式,就不能夠贏得民眾歸附。

四、章句詳解
此章講述修道之途。根本的方式 就是減損自己的貪欲和逐求、去除自己的邪行和琦念。亦即以大道為準則和指歸,日益消除不當心行,最後可至於無為之境,這也就是與道合同之境。對於為政治國而言,能做到“無為”則百業俱興、民眾康樂。能做到“無事”,則可贏取民眾信賴和擁戴。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無論是從事於知識學習、還是從事於技藝掌握,都是日漸積累、日益進升。但是修道行道恰恰相反,而是不斷地減少折損。然則減損什麼東西呢?這就是減損自己的情志意欲和行為活動。所謂減損情志意欲,是指減少欲念貪圖、弱化心氣情志,逐漸趨向于無私、無名、無欲等等。所謂減損行為活動,是指減少對外物的逐求佔有、弱化自己的暴躁激烈行為、減少絮絮叨叨的教化訓誡等等。總之以大道為指歸、不斷減損自己的心欲言行。“為道日損”也是自我修養以及煉養合道的根本途徑,見本書修煉養生一章。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這樣不斷減損,最後就到了“無為”之境。“無為”是大道的根本特性,具有深遠而豐厚的意蘊。其基本要旨是不以自己的喜好偏私而去從事作為,不以自己的心意情欲而違背物理人情。即去除私欲、順應理則。對為政治國而言,統治者做到無為,那麼就會有無不為的效果。亦即統治者不為自身利益而謀求強取、順應民心民意、按照萬事萬物的本性機理而處事待物,於是國泰民安、百業興旺。參見37章分析。

無為而無不為:
這是老子非常獨特而玄奧的思想,是從社會治理立論的,蘊涵著管理思想的精髓。統治者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就會形成無所不為的社會效果,這就好象統治者自己能夠無所不能、無所不作一樣。無為是指統治者“無為”,即無偏私、無貪欲、不用智巧、不使強力、不干擾攪動;因循事物自身天性、順從民情人理,不妄自興作施設,不搗亂、不攪合。“無不為”是無所不為、無所不成,是從治理效果而言的,意思是民眾各依天性,達成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相處之道,社會富足,物產豐厚。通過無為而達成的無不為之社會,也是一個多元相容、和諧有序的社會。否則統治者一旦有為,則社會必將趨於單一貧乏,而且必將衝突紛爭不已。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天下意指贏得民心民意、獲得民眾擁戴,並非奪取天下統治權。詳見29章分析。“無事”意同“無為”,是指有心有意、想盡辦法採取措施去從事。老子認為,一當採用“有事”的方式,那就無法獲取民眾的支持,無法讓民眾歸附依從。這是因為有事的方式無非是強力、智謀、宣教、利誘等手段,高明者或可短暫收效,但終非長久之策,何況者方式與大道不合,必將貽害無窮甚至自食惡果。至於拙劣者,大多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傷人且損己,於是世事激蕩,焉能贏得民眾擁戴?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2, 2025 8:20 am
新老怪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七十八冊,建中靖國續燈錄。

經文:郡僚僉請師登座,為人一句望宣揚。
師云:海晏河清。
僧曰:玄關已剖人皆聳,物外高奇鳥道分。
師云:四海歌謠賀太平。

上堂云:大道不遠,至理非遙,動靜卷舒,無非佛事,恁麼說話,笑殺傍觀,且道如何得相應去。
良久,云: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2, 2025 9:24 am
新老怪
門戶一旦打開,本性現前,了了分明,當下即是。
在如是的地方下功夫,就可以無所住,煩惱塵勞皆不能染,此謂見性的功夫也。開啟玄關,當下就可以頓悟自性,顯露善美德性,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六祖壇經說:「思維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
文義禪師得道以後,登上法王座,問大家最上乘的一佛乘法門,你們領悟了嗎?
修行之人,受到磨煉與考驗,但是得道以後,只要二六時中,不離這個⊙,所以吃飯睡覺 無不是道。
文義禪師早上起床,無教可說,因為已經得授心法了,接著下床穿鞋,後臺洗面,堂內持缽喫粥,一天過了,就寢睡覺,睡醒起床,喝茶做功課,見有客人來了 就互相呼喚,時間到了又喫飯,日日相似,有什麼過呢?
在一般人看來,實在好笑,這樣算是修道嗎?
其實道就在最簡單的日常生活尋用間,本性就是金剛不壞身,跌倒沾到泥巴,泥巴污染到禪床,也要自己把禪床的污染清洗乾淨,是如此的自然也。
可見道就在我們的身上,身外無道。
得道以後,只要以本性良心做主,行住坐臥,吃喝拉撒都是道。
六祖壇經曰:「但心清靜,即是如來清靜坐。」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得道以後,能夠自自然然,由本性顯露善美德行,用心去做每一件事,降伏所有的煩惱妄想,心性清靜,無相、無住、無念,靜則修己,動則渡人,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2, 2025 8:20 pm
新老怪
幻化空身+法身=真如自性起作用。
法身、報身、應化身,自性三身佛,三而一(由用入體),一而三(由體發用)。
法身之體性
法身不是色法,也不是物質,沒有形象,也不會有形體或形狀,也是不可眼見的。
幻化身+空身+法身
身,性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