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月 03, 2022 8:41 am
曹源一滴水
刀是用來切割,不是用來磨的,但切割之鋒 卻首先要從磨礪出。主、主之驗,即是磨刀之功,意在藉他人之石,以鋒己之刃。寶刀是用來殺賊,不是用來收藏的,一旦磨好了,就要給它派上用場。古人開悟後,都是先往四方行行腳,與諸方大佬過過招。待妄盡情絕後,即於山間水泮尋個所在,無緣即自度寒暑,有緣則兼善天下。禪門機用之極則,在主驗主,禪門機用之價值,卻在主驗賓。
講到大機大用,就不能不首先說到兩個人,一是咱們的創教之祖 釋迦牟尼佛,另一個則是一切在家修士的楷模 維摩詰大士。當年世尊 甫宣大乘法義,大士即應機而示疾。世尊依次差點十大羅漢、十大菩薩代問彼痴,人人卻盡道 往昔一段因緣,以辭其責。也難怪,眼沒人家毒為輸其機,手沒人家狠 為失其用,機用全失 如何堪受其命耶?
機用並不像許多人想的那樣,一定是什麼機鋒轉語,懂得因材施教 又何嘗不是機用?是以禪有禪機,教有教用,一為減法,一作加法;一為人去粘解縛、抽釘拔楔,一為人解疑答惑、扶正祛邪。本份宗師 為人從無定法,應禪者說禪,適教者言教,或棒喝臨頭,或軟語撫慰,俱只是應病與藥,除瘡療傷而已。
世尊、大士雖俱全機全用,然斯時學眾 多只具教機,未具禪機,發揮的空間 實在有限。禪門大機大用之要旨,實發於西天而旺於東土,尤至五家分燈 方盡展殊妙。
既然主、主之驗為的是日後主驗於賓,講完了前篇的主驗主,今番就再為大眾 舉唱個主驗賓的公案。
公案原文
天台山德韶禪師,於龍牙禪師座下 初悟本來,後又“歷參五十四員善知識,皆法緣未契。最後至臨川,謁法眼,眼一見,深契之。師以遍涉叢林,亦倦於問。一日法眼上堂,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師坐於側,豁然開悟,平生凝滯,渙然冰釋。遂以所悟聞於法眼,眼曰:'汝向後 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大光,吾不如也。”
解:
本公案之意趣,吾等於德韶 首先應從三處著眼。
一是德韶禪師於龍牙座下悟後,本已妙語連珠,機用勃發,這事若放在於今各位身上,早就關起來門來 安安心心地 做自己的養雞專業戶去了,誰還肯繼續四方行腳,老實為人?韶師傅之所以還要遍歷諸方,訪參五十四員善知識,是因為他知道 自己心中尚未穩在。此時他的悟境 與我前番舉過的佛心才禪師、迦那仁波切等人一樣,皆是未到 徹了的路途中光景。我們總說要學古人,這第一點要學的,就是“自知”——不到那畔莫自肯!
韶師傅的兩條腿 再加上五代那個戰亂的年代,光是走這些路 就要吃如許多的苦,受如許多的罪,這事如果放在咱們身上,就是讓你坐飛機,怕是你也沒有 連參五十四員善知識的耐心吧?我們總說要學古人,
這第二點要學的,就是捨身忘軀——不歷萬苦莫回頭!
這第三處著眼的,就是悟道的因緣。德韶在法眼之前 先歷參五十四員善知識,其中定有道眼通明者,只因法緣未契,而徒手自歸。再想昔年連世尊之德 尚度城東老母不得,因緣之事 實在是強求不得的。我們總說要學古人,這第三點要學的,就是隨法緣——不是真師莫依止!
我們再來接著說公案。“一日法眼上堂,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那僧本來是請教本來面目的,但古人問話 不像我們那麼直接,而總要在裡邊 搭個扣拐個彎。曹源乃法眼當時駐錫之地,他是以地代人,以水喻性,藉著問水 好向法眼討個說法。對於這種問話,宗門裡的老師傅一般都應以三種句式:
一是涵蓋乾坤句,二是截斷眾流句,三是隨波逐流句。
1比如你問我“狗子有無佛性?”我若二話不說,對你當頭一喝,管你什麼真妄、有無、迷悟、能所的一概喝退,這就是涵蓋乾坤句。
2我若答有,順著你的語脈而轉,跟著經教的義理而遷,這就是隨波逐流句。
3我若答無,背經教之理,絕現前之思,這就是截斷眾流句。
臨濟說他一喝中 能全具三句,但他真正常用的,還是涵蓋乾坤句。隨波逐流句 用得最老辣、最有心得的,是趙州。
2比如有僧問:“如何是趙州?”州曰:“度驢度馬。”他明明知道人家 問的是你這個人,不是城外的那座橋,但我偏要跟著你的語句轉,來個權實並舉,體用全收。
3而截斷眾流句 最出名的,是馬大師的“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馬祖情知你一口吸不盡西江水,所以這話 是打死也不准備告訴你的。
涵蓋如利斧斷金,管你刀來還是劍往,只消迎面劈下,講究的是個鋼猛。
隨波如太極推手,隨你拳打還是腳踢,只管借力打力,講究的是個脫卸。
截流如飛流急斷,任你浪高還是水急,只教一刀頓斷,講究的是個把定。
禪分五家,雲門、法眼皆擅截流。
雲門的“顧、鑑、咦”惜字如金,常使人摸不著頭腦,妙在一個玄字。
法眼好移位,常以問作答,直教人張口結舌,妙在一個巧字。
如有僧問法眼:“慧超諮和尚,如何是佛?”法眼雲:“汝是慧超。”你問我如何是佛,我卻知道你是慧超!法眼非是不知何者是佛,在那個時代,能出去行腳參訪的,都不是一般人物,人人肚裡的佛法知識、知見皆高如山、深似海,若只在言句上下語,則如馬放南山,再難撥轉。
所以法眼一句“汝是慧超”,當下截流,真乃暢快!
如果誰要把這話 理解成“你慧超而今能聽能說 那個即是佛”,那可就屈死法眼了。
法眼的這般手段之妙處 還可見於另一個公案,有個如則監院 在法眼會中,卻不曾參請入室。一日法眼問云:“則監院何不來入室?”則云:“和尚豈不知,某甲於青林處,有個入頭。”法眼雲:“汝試為我舉看。”則云:“某甲問如何是佛?”林雲:“丙丁童子來求火。”法眼雲:“好語,恐爾錯會,可更說看。”
則云:“丙丁屬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覓佛。”法眼雲:“監院果然錯會了也。”
則不憤,便起單渡江去。法眼雲:“此人若回可救,若不回救不得也。”則到中路自忖雲:“他是五百人善知識,豈可賺我那?”遂回再參。法眼雲:“爾但問我,我為爾答。”則便問:“如何是佛?”法眼雲:“丙丁童子來求火。”則於言下大悟。
以人之刀,殺人之身,這賊 做得可實在是高!
像法眼這等殺在活處、收在放處的作略,對付那些半瓶醋、二把刀,實在有鬼神不測之妙!
與此則不同的是,“曹源一滴水”並未解開 問話那僧的心結,反以隔山打牛之勢,意外成全了旁邊閒坐的德韶,這正應了那句“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老話。東邊日出西邊雨,南山打鼓北山聞。禁城昨日宣御旨,村野草漢獨領恩。呵呵!
法眼的公案 一般都情節簡單,脈絡清楚,沒有太多咀嚼處。
其實非但法眼,即是德山、臨濟、趙州、溈山、雲門、洞山一輩老漢,如果你能真把他的老底探明了,也同樣是家家無多子,戶戶盡空宅。
機之與用,既為體用,亦為表裡。機以用顯,用因機生。無用之機是死,無機之用亂用。禪師家接引後學,表之於外的是用,發之於內的是機。
機不發則無以識其病,用不達則無以化其癰。
十年寒窗苦讀,方衣一朝之錦;千觳羽箭射盡,乃穿百步之楊。
古人所以出得如是棒,行得如是喝,為伊皆從苦寒來!
可有些人不知個中情由,只見山呼的瀟灑,海喝的威風,也時不時地 學人家販驢販馬,掄棒行喝,以為這樣 就算是會得饞殺得雞了,其實這都哪跟哪呀?所以本公案之另一個意趣,是吾等於法眼機用之先,應首從他當年行腳時著眼,看看人家 是怎麼總歷一番寒徹骨,方得梅花撲鼻香的。大苦方能大樂,大失才可大得,法眼如是,他人如是,你我亦當如是。
至於各家風格之異,施設之差,全是自然而成,並無半分造作。所謂同機 而不同用,異用而本同機。昔年洞山參溈山,問曰:“頃聞南陽忠國師 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溈曰:“我這裡也有,只是罕遇其人。”師曰:“某甲未明,乞師指示。”溈豎起拂子曰:“會麼?”師曰:“不會,請和尚說。”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此去澧陵攸縣 有云岩道人,若能撥風瞻草,必為子之所重。”後洞山果於雲巖處 發明斯旨,溈山之機用 豈在雲巖之下耶?
圓悟當初 不明內中細事,錯把“臨濟用事”做實有,去照貓畫虎,礙滯於心,實為大錯!
真得大用,未必時時皆是棒喝,人人盡逞機關。
五祖演,宋代臨濟之高人也,幾番答三佛之話 未嘗不落道理處。雖落道理處,卻又句句盡歸三句,三句總歸一句。欲知如何是那一句,欲知如何是那一句,參!!!
刀是用來切割,不是用來磨的,但切割之鋒 卻首先要從磨礪出。主、主之驗,即是磨刀之功,意在藉他人之石,以鋒己之刃。寶刀是用來殺賊,不是用來收藏的,一旦磨好了,就要給它派上用場。古人開悟後,都是先往四方行行腳,與諸方大佬過過招。待妄盡情絕後,即於山間水泮尋個所在,無緣即自度寒暑,有緣則兼善天下。禪門機用之極則,在主驗主,禪門機用之價值,卻在主驗賓。
講到大機大用,就不能不首先說到兩個人,一是咱們的創教之祖 釋迦牟尼佛,另一個則是一切在家修士的楷模 維摩詰大士。當年世尊 甫宣大乘法義,大士即應機而示疾。世尊依次差點十大羅漢、十大菩薩代問彼痴,人人卻盡道 往昔一段因緣,以辭其責。也難怪,眼沒人家毒為輸其機,手沒人家狠 為失其用,機用全失 如何堪受其命耶?
機用並不像許多人想的那樣,一定是什麼機鋒轉語,懂得因材施教 又何嘗不是機用?是以禪有禪機,教有教用,一為減法,一作加法;一為人去粘解縛、抽釘拔楔,一為人解疑答惑、扶正祛邪。本份宗師 為人從無定法,應禪者說禪,適教者言教,或棒喝臨頭,或軟語撫慰,俱只是應病與藥,除瘡療傷而已。
世尊、大士雖俱全機全用,然斯時學眾 多只具教機,未具禪機,發揮的空間 實在有限。禪門大機大用之要旨,實發於西天而旺於東土,尤至五家分燈 方盡展殊妙。
既然主、主之驗為的是日後主驗於賓,講完了前篇的主驗主,今番就再為大眾 舉唱個主驗賓的公案。
公案原文
天台山德韶禪師,於龍牙禪師座下 初悟本來,後又“歷參五十四員善知識,皆法緣未契。最後至臨川,謁法眼,眼一見,深契之。師以遍涉叢林,亦倦於問。一日法眼上堂,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師坐於側,豁然開悟,平生凝滯,渙然冰釋。遂以所悟聞於法眼,眼曰:'汝向後 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大光,吾不如也。”
解:
本公案之意趣,吾等於德韶 首先應從三處著眼。
一是德韶禪師於龍牙座下悟後,本已妙語連珠,機用勃發,這事若放在於今各位身上,早就關起來門來 安安心心地 做自己的養雞專業戶去了,誰還肯繼續四方行腳,老實為人?韶師傅之所以還要遍歷諸方,訪參五十四員善知識,是因為他知道 自己心中尚未穩在。此時他的悟境 與我前番舉過的佛心才禪師、迦那仁波切等人一樣,皆是未到 徹了的路途中光景。我們總說要學古人,這第一點要學的,就是“自知”——不到那畔莫自肯!
韶師傅的兩條腿 再加上五代那個戰亂的年代,光是走這些路 就要吃如許多的苦,受如許多的罪,這事如果放在咱們身上,就是讓你坐飛機,怕是你也沒有 連參五十四員善知識的耐心吧?我們總說要學古人,
這第二點要學的,就是捨身忘軀——不歷萬苦莫回頭!
這第三處著眼的,就是悟道的因緣。德韶在法眼之前 先歷參五十四員善知識,其中定有道眼通明者,只因法緣未契,而徒手自歸。再想昔年連世尊之德 尚度城東老母不得,因緣之事 實在是強求不得的。我們總說要學古人,這第三點要學的,就是隨法緣——不是真師莫依止!
我們再來接著說公案。“一日法眼上堂,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那僧本來是請教本來面目的,但古人問話 不像我們那麼直接,而總要在裡邊 搭個扣拐個彎。曹源乃法眼當時駐錫之地,他是以地代人,以水喻性,藉著問水 好向法眼討個說法。對於這種問話,宗門裡的老師傅一般都應以三種句式:
一是涵蓋乾坤句,二是截斷眾流句,三是隨波逐流句。
1比如你問我“狗子有無佛性?”我若二話不說,對你當頭一喝,管你什麼真妄、有無、迷悟、能所的一概喝退,這就是涵蓋乾坤句。
2我若答有,順著你的語脈而轉,跟著經教的義理而遷,這就是隨波逐流句。
3我若答無,背經教之理,絕現前之思,這就是截斷眾流句。
臨濟說他一喝中 能全具三句,但他真正常用的,還是涵蓋乾坤句。隨波逐流句 用得最老辣、最有心得的,是趙州。
2比如有僧問:“如何是趙州?”州曰:“度驢度馬。”他明明知道人家 問的是你這個人,不是城外的那座橋,但我偏要跟著你的語句轉,來個權實並舉,體用全收。
3而截斷眾流句 最出名的,是馬大師的“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馬祖情知你一口吸不盡西江水,所以這話 是打死也不准備告訴你的。
涵蓋如利斧斷金,管你刀來還是劍往,只消迎面劈下,講究的是個鋼猛。
隨波如太極推手,隨你拳打還是腳踢,只管借力打力,講究的是個脫卸。
截流如飛流急斷,任你浪高還是水急,只教一刀頓斷,講究的是個把定。
禪分五家,雲門、法眼皆擅截流。
雲門的“顧、鑑、咦”惜字如金,常使人摸不著頭腦,妙在一個玄字。
法眼好移位,常以問作答,直教人張口結舌,妙在一個巧字。
如有僧問法眼:“慧超諮和尚,如何是佛?”法眼雲:“汝是慧超。”你問我如何是佛,我卻知道你是慧超!法眼非是不知何者是佛,在那個時代,能出去行腳參訪的,都不是一般人物,人人肚裡的佛法知識、知見皆高如山、深似海,若只在言句上下語,則如馬放南山,再難撥轉。
所以法眼一句“汝是慧超”,當下截流,真乃暢快!
如果誰要把這話 理解成“你慧超而今能聽能說 那個即是佛”,那可就屈死法眼了。
法眼的這般手段之妙處 還可見於另一個公案,有個如則監院 在法眼會中,卻不曾參請入室。一日法眼問云:“則監院何不來入室?”則云:“和尚豈不知,某甲於青林處,有個入頭。”法眼雲:“汝試為我舉看。”則云:“某甲問如何是佛?”林雲:“丙丁童子來求火。”法眼雲:“好語,恐爾錯會,可更說看。”
則云:“丙丁屬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覓佛。”法眼雲:“監院果然錯會了也。”
則不憤,便起單渡江去。法眼雲:“此人若回可救,若不回救不得也。”則到中路自忖雲:“他是五百人善知識,豈可賺我那?”遂回再參。法眼雲:“爾但問我,我為爾答。”則便問:“如何是佛?”法眼雲:“丙丁童子來求火。”則於言下大悟。
以人之刀,殺人之身,這賊 做得可實在是高!
像法眼這等殺在活處、收在放處的作略,對付那些半瓶醋、二把刀,實在有鬼神不測之妙!
與此則不同的是,“曹源一滴水”並未解開 問話那僧的心結,反以隔山打牛之勢,意外成全了旁邊閒坐的德韶,這正應了那句“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老話。東邊日出西邊雨,南山打鼓北山聞。禁城昨日宣御旨,村野草漢獨領恩。呵呵!
法眼的公案 一般都情節簡單,脈絡清楚,沒有太多咀嚼處。
其實非但法眼,即是德山、臨濟、趙州、溈山、雲門、洞山一輩老漢,如果你能真把他的老底探明了,也同樣是家家無多子,戶戶盡空宅。
機之與用,既為體用,亦為表裡。機以用顯,用因機生。無用之機是死,無機之用亂用。禪師家接引後學,表之於外的是用,發之於內的是機。
機不發則無以識其病,用不達則無以化其癰。
十年寒窗苦讀,方衣一朝之錦;千觳羽箭射盡,乃穿百步之楊。
古人所以出得如是棒,行得如是喝,為伊皆從苦寒來!
可有些人不知個中情由,只見山呼的瀟灑,海喝的威風,也時不時地 學人家販驢販馬,掄棒行喝,以為這樣 就算是會得饞殺得雞了,其實這都哪跟哪呀?所以本公案之另一個意趣,是吾等於法眼機用之先,應首從他當年行腳時著眼,看看人家 是怎麼總歷一番寒徹骨,方得梅花撲鼻香的。大苦方能大樂,大失才可大得,法眼如是,他人如是,你我亦當如是。
至於各家風格之異,施設之差,全是自然而成,並無半分造作。所謂同機 而不同用,異用而本同機。昔年洞山參溈山,問曰:“頃聞南陽忠國師 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溈曰:“我這裡也有,只是罕遇其人。”師曰:“某甲未明,乞師指示。”溈豎起拂子曰:“會麼?”師曰:“不會,請和尚說。”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此去澧陵攸縣 有云岩道人,若能撥風瞻草,必為子之所重。”後洞山果於雲巖處 發明斯旨,溈山之機用 豈在雲巖之下耶?
圓悟當初 不明內中細事,錯把“臨濟用事”做實有,去照貓畫虎,礙滯於心,實為大錯!
真得大用,未必時時皆是棒喝,人人盡逞機關。
五祖演,宋代臨濟之高人也,幾番答三佛之話 未嘗不落道理處。雖落道理處,卻又句句盡歸三句,三句總歸一句。欲知如何是那一句,欲知如何是那一句,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