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與唸佛的是誰、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去,並列為宗門三大話頭,自古以來由此話頭 而開悟之人,不勝枚舉。
“本來面目”首見於六祖慧能,據說慧明同志就是因能行者“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一句而開悟的。
不過古時因為同體字多,這話中的“那”究竟是作現在意義的“哪”還是“那”講,後人頗有歧義,別小看讀音上這微小的差別,因為這事關慧能所用的 究竟是一種什麼接引方法。
“哪”相當於英文的“WHAT”,是疑問代詞,從哪而入者,為話頭禪。
那相當於英文的“THAT”,是肯定代詞,由那入者,即是直示本際的祖師禪。
慧明由哪個字悟入 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慧能這一句,不但開出了禪宗兩條最根本的傳法悟心路徑,而且對我們認識本來面目,影響亦至關至巨。
說到本來面目,大家都知道,不就是佛性、真如、法身、如來藏什麼的嘛。
話是不錯,但這是果位上的本來面目,如果我問你什麼是因位上的本來面目,把它現量 給我指出來看看,怕是沒幾個人做得到。
慧能一系的南宗禪,起初用的都是“那”字,以直示本心來接引學人。從“那”轉成“哪”,把直指本來面目變成參究本來面目,是溈山禪師的功勞。
溈山鼓動香岩 參究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從而激勵其明心發悟的故事,早已成了宗門悟心的經典之作。香岩敢說自己已經悟道,顯然是對本來面目 參出了結果,有了答案。
眾生有沒有本來面目?當然有,否則就是斷滅空了。
可那個本來面目 到底是個什麼樣,香岩卻隻字未提。
這老漢自己吃獨食不要緊,卻急煞了站在樹上 傻看的一堆呆鳥(嗨!看什麼看,這裡邊就包括你)?
原本想從他這兒 撿個現成的便宜,這下到好,大家集體一起歇菜,只好收拾行囊 回去自己參了。
還好!幸虧他沒說破,這個話頭 才能在日後毒倒如許多的人,否則就算香岩 能活到今日,只怕也得讓大家的吐沫星給淹死。
不過,香岩同志不說破的事情,不等於別人不去說破,其實這個話頭的秘密 早就被古人間接洩露過了。曾經一個公案,說以前有個人 參究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因為心勁用得過度,人變都得有點瘋瘋顛顛。一日在路上行走 碰見兄弟兩人正吵架,旁邊勸架的人說:你們父母 當年在世的時候好有面子,現在你們親兄弟 這樣當眾吵架,把祖宗的臉都丟盡了,好沒面目!
那瘋漢無意中聽到個“無面目”,當下打破謎團,豁然大悟。哈哈!原來本來面目 就是無面目,無面目就是本來面目!這話聽著 是不是老大的不對勁?嘿嘿!我早就說過 勝義諦是反邏輯的,因為有個“凡是……就是……”的定理,所以本來面目 就一定不會有面目,有面目的 就一定不是本來面目。
話雖然有點繞口,但是當年那瘋漢 就是這麼悟的,香岩和其他若干同志們 也是這麼悟的,你如果想參這個話頭,將來也得這麼去悟。
細心的人到這兒 可能該站出來問難了:你說本來面目 就是無面目,如果六祖跟慧明用的是讀做去聲的“那”,不是分明在告訴他,那個“不思善、不思惡”的靈知 就是本來面目嗎?
祖師們也常說“即心即佛,即佛即心”,這不是在明確告訴我們,我人當下的一念清淨心就是佛,就是本來面目嗎?這很簡單,因為心 本來就無面目,有面目的就不是心!
其實本來面目是最好見、最容易見的東西,因為無面目,所以就無不面目,無一時、無一處、無一物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就像魚游於水、鳥飛於空一樣自然。
自性本身 無大無小、無形無相、無方無位,沒有面目可得。
但是自性 又能夠生出萬法,它就藏身在一切事事物物的頭上,一切事物的面目 就是它的面目。
一旦我們真正明白了 這個道理,見性一事 就變得太簡單了,簡單到比吃飯喝水還容易,所以我才要說學佛是一件簡單的事。
不過這裡的簡單 只是對會了以後的人說的,而對於不會的人來說,不但不是簡單,簡直就是大大的不簡單。
簡單的事物 之所以變得不簡單,是因為我們錯用了心,找錯了方向,總在棄簡就繁、舍大取小,老想變著法的從無面目中 找出個面目來。
比如有的人總是錯誤的認為 佛性可以被我們用覺知根 現量地感知到,以為當我們打坐時 只要能夠把心定到一定程度,既一念不生,又了了分明,這個時候 就能看到自性了。
還有的人又在合計,什麼時候我坐上坐下來他個爆炸,把身心世界 炸個一干二淨,就剩下個了了靈知留在心頭,這時候我就見性了,你看這都哪的事呀!
老實告訴你吧,不管了了靈知還是了了分明,都是 “有面目”的假面目,只要還有一絲微細的面目可得可見,就絕對沒有見到“無面目”的真面目。
對這個有面目和無面目,我們可以用水來作比喻。水的根本屬性是濕性,這個濕性本身 沒有形象,但是卻能生出水的一切形一切象。
明白這個道理,那麼不管見雲見霧、見雨見雪、見冰見霜,你都見到了濕性。
如果堅持認為 在雲霧雨雪冰霜之外 另有個濕性可得可見,勢必會像那個在水中撈月的猴子,就是撈上一萬年,也撈不出個濕性的。
知道“無面目”才是真面目,接下來的問題 就是它怎麼生出“有面目”的假面目?
前邊講如來藏的時候 我曾經說過,不管佛還是眾生,不管淨土還是穢土,不管涅磐界還是輪回界,都是如來藏的作用,都是如來藏的顯現。
但是如來藏 到底是怎麼顯現凡聖兩界一切現象,無面目 是如何生出有面目的呢?
很簡單,是通過我們的心,一切染淨諸法 都是由我們的心來顯現的。
大家都知道臨濟祖師 講法報化三身時候 是這樣說的:“一念清淨心光是法身佛,一念無分別心光是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心光是化身佛。”
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這裡的關鍵 不是什麼這身那身的,而是“心光”,心的光明,心的光芒。
法報化三身 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心中,所謂三身,就是心的三種狀態。
不光禪宗這樣講,大圓滿也是這種觀點,你看他是這麼說的:
“本體空性 即離戲之法身,光明不滅 即自明報身,一切攝集 即妙力自現之化身。
此三身無別,於基位覺性之中 本自圓成。”
這裡的基位覺性,就是無上大圓滿中的究竟心性,也就是我們本體明淨的心光。
講如來藏的時候我說過,它是一種功能、一種作用,這種功能和作用 必須借助眾生的心,才能將蘊含的能量發揮出來。
打個比方,油好比如來藏,燃燒所產生的光和熱 好比如來藏顯現出的萬法,當下正在燃燒的火 就好比我們的心。
所以說,不但眾生的輪回沉淪界 是由心生的,就是諸佛的涅磐解脫界,也是由心生的。
佛與眾生,在心的本基位上 沒有絲毫的分別,日後的差別,凡聖的懸隔,是基現(由本基顯現)的結果。這就是晉美彭搓法王所說的:
“在第二剎那的基現中,認識並安住於本基實相的是如來,未安住而迷失的即是眾生,這時才產生了 佛與眾生的差別。”
我們不是總喜歡講“明心見性”嗎?道理很明白,欲想見性先須明心,只有明心 才能見性。
而明心的關鍵,就是要認識這個本基,或者說一切眾生的原始覺性。
本基(又名本始基)對我們漢人來說 是個外來詞匯,可能很多人 還沒有聽說過,我根據自己的理解先把它簡單說說。
首先,本基講的是用的根本,不是體的根本。
它是佛性、真如、法身以及如來藏所生起的作用,而不是同體的異名。
真如和本基,是體與用的關系――由真如的明相,生出本基的覺性。
這就好比黃金,金是它的體,光是它的相用,金子並不是光,但光卻由金子而出。
假如我們想見到金子,就先得見到它所發出的光明,見到了光明 也就見到了金子。
如果用金子比喻真如,那麼金子發出的光 就是本基覺性。
我們想認識真如,就先得認識本基覺性,見到了這個覺性,你也就見到了真如。
其次,本基一定要借助身根,由根、塵、識的因緣相合 才能起現。
很多人在認識上有個誤區,因為一講到我們眾生 能思能想、能嗅能嘗的作用 是由佛性而來,就以為佛性本身能夠思想嗅嘗,其實不是這麼回事。
這就好比油 燃燒以後 可以產生光和熱,但油本身 並不是光和熱。
油如果想發光發熱,必須通過火的燃燒,只有通過燃燒,才能把功能 轉化為光和熱的作用。
在這裡,油的燃性 代表非因緣法,好比佛性;
光和熱代表因緣法,好比具體的見聞覺知的功用;
而火 就是將二者 連接起來的那個因緣,好比由身根 而起的本基的覺知性。
在這裡我們可以拿鏡子做比喻。
用來做鏡子的水銀和玻璃,好比眾生如來藏 蘊含的見分和相分;
水銀和玻璃 被加工製作成鏡子,好比眾生由業力和合 所生成的能夠覺知的身根;
鏡子映現出的萬千影像,好比輪回和涅磐兩界的萬法;
而鏡子能夠映照 萬事萬物的這種光明,就好比我們的本基覺性。
從能與所的作用來說,顯然是鏡體生光明,光明生萬象。
但是,如果我們要想認識鏡子的本體,首先得認識什麼是光明,要想認識光明,又必須認識光中的影像。
只要是個鏡子,你見鏡子的同時 就一定見到了光明,見到光明的同時,就一定見到了鏡中的影像。
如果誰不信的話 可以自己試試,離開了鏡子中的影像 你能看見鏡子中的光嗎?
離開了鏡子的光明,你能看見一個 叫做鏡子的東西嗎?
同樣的,就像鏡子 能夠無分別地 映現一切美醜的影像一樣,我們的本基 也可以無分別地 展現涅磐界和輪回界的一切染淨諸法。
本基明相 在涅磐界展現的是佛的三身(四身)――法身、報身、化身(外加自性身)和四智(五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外加法界體性智),
在輪回界 展現的是眾生的八識和各種大小不等、粗細不一的無明惑業。
不管鏡子裡的影像 是美是醜、是好是壞,鏡子的光明 絕不會有半分的變易;
同樣道理,不管涅磐和輪回 兩界的景像是善是惡、是淨是穢,本基的覺性 也絕不會有絲毫的動搖。
瞭解鏡子的人,當然知道影像從光明來,光明從鏡體出。
所以見像的同時 就見到了光明,也就見到了鏡子。
可如果碰上個 從來沒有見過鏡子的人,他會以為鏡子裡的影像不是虛幻的,而是真實存在的。
假如你把鏡子的原理 告訴了他,他很可能會以為 一定是在影像之外 另有一個光明 能夠被他單獨看到,一定是在光明之外 另有一個鏡子 能夠被他單獨看到。
於是他趴在鏡子跟前 仔細地找呀找,總想找到那個在影像之外的光明,在光明之外的鏡子。
你說能找得到嗎?
其實鏡子和我們的心一樣,也是同時具足三身四智的。
鏡子的體 如同法身,鏡子能夠照物的功能 如同報身,所映現的萬千影像如同化身,
而把這三身 展現出來的光明,就如同我們的本基覺性。
大家想想,大圓滿的“此三身無別,於基位覺性之中 本自圓成”這句話,如果我們把它改成“此三體無別,於基位光明之中 本自圓成”,用來形容鏡子,是不是也很合適呀?
至於鏡子的四智怎麼去套,我看就用不著 我再去教了吧?
所以說嘛!就像我們 永遠也不能離開影像 見到光明,離開光明 見到鏡子一樣,
我們也永遠 不能離開萬法見到本基,離開本基見到真如、見到佛性。
本來面目 是無面目的,直接想找個有面目的東西 來當自己的真面目,不管怎麼找都肯定是假的。
幸好所有的假面目 都是由真面目生出來的,那咱們就順藤摸瓜,順著假面目往前推,先由法推到心,再由心的能夠喜怒哀樂 起滅動搖的淺表之性,推到無喜無嗔 無動無搖的本基究竟覺性,那個沒有面目的真面目,自然就現出來了。
只有明白“有” 為什麼能夠生出“無”,才能明白“無”為什麼能夠變出“有”。
你想,連個傻瓜 在見到了鏡子的光明之後,都知道原來誤以為那裡邊 實有的香花牛糞 不過是些虛幻的假象,不再被它欺被它騙。
象各位這樣的人精們 如果見到了本基的覺性之後會如何,還用我說嗎?
後邊的故事釋迦老爺子 早就為你們交代過了,且聽他道: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心經》
“善男子,一切如來 妙圓覺心,本無 菩提及與涅磐,亦無 成佛及不成佛,無 妄輪回及非輪回。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磐;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堂,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會照了諸相,猶如虛空。“―――《圓覺經》
至於說那個 嘗到了甜頭以後的受用,真個好比井底的青蛙 見到大海,哪有喝完的時候?
上次我講國韶禪師的偈子時曾說過,你可以從法性和法相 兩個方面來解釋。
法相是權說,法性才是究竟說。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不是在說別的,就是講臨濟的“心光”,講大圓滿的本基覺性。
如果到了這會 你還要問我那個心光,那個覺性在什麼地方,且聽某甲吼一聲:“嗨!傻瓜,它不是正在你面門放光動地嗎?”
今天說到了本基這玩藝,忽然想起俺那個冒傻氣的小弟弟 屙過一堆屎,說什麼:“佛性本無生,能生乃無明。念頭所起處,正是無明根。”哈哈!虧他還是個學寧瑪的,把自己的老祖宗 居然販賣成了這模樣。得嘞!俺這個哥哥 也撒泡尿陪他玩玩,誰讓俺不做別人的哥哥,非做他的哥哥呢?
佛性無不生,無明非實性。
念頭所起處,是為本始基。
油好比如來藏,燃燒所產生的光和熱 好比如來藏顯現出的萬法,當下正在燃燒的火 就好比我們的心。
油,火 。光和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