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26, 2022 6:36 pm
說到這裏我們就要先談談 在修法中 常見的幾種錯誤:
(1)很多人誤會了 佛經上所說的功德相。
誦這個經有什麼功德,誦那個經有什麼功德。大家聽到或看到後,著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過來,這個經誦誦,那個經念念。因為趕任務,誦經的時候誦得快,很傷氣。結果,修行沒有修好,毛病倒弄出來了,身體搞壞了。這是誤解了功德之故。功德不在白紙黑字的經文上,而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誦經明白了佛所說的義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後,我們就照著這個義理 和方法去實行,才能從凡夫而跨入佛境。這才是大功德!假如我們光是念、光是誦,而不知佛經的義理,不明白怎麼修法,仍舊在凡夫位踏步不前,那功德從何而來呢?
還有的人雖然懂得了一些義理,卻不肯去實行,不肯去修,只當學問來研究,也是毫無用處的。王陽明先生說:「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可見行的重要。只鑽研或唱念經文 而不事修持,是毫無功德可言的。其次,對於「功德」二字,須有正確的理解。所謂功者是事功,是一種力量,完成一種事業的力量。我們中國人造字是很有講究的。功德的「功」,是工作的「工」加一個力量的「力」,就是我們行事的力量、完成事業的力量。我們由凡夫圓成佛果,不是一個偉大事業的告成嗎?不是一種豐碩事功的完備嗎?如果光是念念誦誦,幾時能成佛呢?
功德的「德」,是德被大千。譬如,一句罵人話,說你這個人缺德,就是指你做了損人利己的壞事。我們要度眾生,有益於眾生,為人類造福,這就是大德。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修成佛果,怎麼去度眾生呢?怎麼能夠利益眾生呢?譬如:一個人掉到江裏快淹死了,而你又不會游泳,也不懂救生術,你怎麼下去救他呢?你不能救他,那麼你的德又在什麼地方呢?所以我們必須照佛經所說的義理去實行,勇猛精進,才能成就佛果,才能度眾生。先自救後救人,先自度後度他。只有自己得度、得救了,才能談得上救他人、度他人。
前面我們已講了,經文是治病的藥,所以,千萬不要執著 在念誦經文的功德相上。更不要把經念一遍,點個紅點點,念滿多少遍,點滿多少紅點,最後把紙燒了,記個什麼功德。不要把念誦的經文 作為存單寄庫。我們學佛是為了了生死,而不是談什麼功德的。一著功德相,即成窠臼,生死不能了了。
(2)還有人認為:既然佛法講一切都是空,一切都不要執著,一切都要放下,那麼就什麼也不要做了。把佛法看成是消極的。錯了!佛法是積極的,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
所謂空者,就是把你的妄心空掉,把你的貪取心空掉,把你的自私心滅掉。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妄想執著,顛倒迷癡而不自知,貪和嗔都是因癡而來的。沒有智慧叫癡。因沒有智慧之故,就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往往是認妄為真,把假相當作實有,猶如烏雲遮日,光明被覆蓋了,於是貪得無厭,追逐外境,造業受報,冤冤枉枉地受生死輪迴之苦。更有甚者,妄動胡為,造殺、盜、淫種種黑業,而感得地獄、餓鬼、畜生的惡果。佛法能度我們出離生死苦海,得大自在。我們就要按照佛經所指導的真理去修行,把我們的迷癡、妄想、無明都去掉,恢復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心。
何為真呢?其實妄即是真。因妄以真起,有真才有妄,如果沒有真,怎麼能起妄呢?
譬如,必須有水,風一吹才起波浪。假如沒有水,風再吹,波浪從何而起呢?這個真不在別處,就在妄處!
真和妄是一個東西,正如波浪 仍是水一樣。因此,我們只要一轉念,不著相,妄就變成真了。
因為我們不識真性,所以才被迷妄所遮,妄動不停。一旦明悟一心,息下狂心,就是菩提。心本無所生。既無所生,何有真、妄之分呢?就因為我們執著了法相,認為世間一切相,形形色色都是有,才分別這好那醜、這真那假。假如你知道 一切相都空無自性,宛如空花水月,不是真實的,無可執取 而徹底放捨,你就於離念處薦取真心,就路回家,不復有真、妄之分了。
所以真和妄,不過是一時 相對的權說,不要認為一定實有。真尚沒有,哪里有妄呢?
佛經在講到這個真心和妄心的時候,有許多人就搞不清楚。
玄沙禪師是宗下的大德。他作了一個偈子:「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這個偈子一出,大家都慌了。識神 是我們所說的魂靈,是假的、是妄心。真如是佛性,是真實不動的。所以不能把識神 當作真如,你必須分別清楚,弄錯了,就生死不了。於是,大家就起了紛爭,識神和真如究竟相差多少?一般人至此 都不敢問津了。真如和識神 相差太遠了,真如是佛性,是不生不滅的;識神是假的,是生生滅滅的。二者怎能相提並論呢?
真實講來,識神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識神。正像前面已經講過的,水就是波,水被風吹了,或被什麼東西鼓蕩就成了波,而波浪本身就是水。
沒有水,波怎麼會起呢?離開了水,波也就沒有了。
這波浪就比方為識神,是動的,一時生起,一時滅掉,是有生滅的,以動為相。
水比方為佛性,始終是平靜的,不是動相,而是靜相。
二者看起來是兩回事,其實是一回事,因為二者 皆以濕為體。
既然我們曉得了佛性和識神、真心和妄心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那麼,我們何妨利用識神、妄心,處處起用呢?假如我們像泥塑木雕一樣 坐在那裏一直不動,又有什麼用處呢?這沒有得自在受用呀!我們最終目的是要成自在無礙、妙用無邊、廣度眾生的活佛,不是死在那裏不動的。
假如一點妙用不起,佛法還有什麼價值呢?所以,修行人不要誤認為,死坐在那裏不動就為好。有些人說這個人功夫真好,坐了七天七夜,十天十夜,或者幾年,幾十年,幾百年……這不是真正的佛法,這是枯木禪,死掉了,變成土、木、金、石了。
《楞嚴經》裏講了十二類生,其中一類生就是土木金石,像爛泥、木頭、石頭、五金礦藏等等。
這就是修法時,不知怎麼修而誤入了歧途之故。所以修道須先明因地,因地不正,果遭迂曲。開始用功,最忌壓制念頭,強制念頭不起。切勿認為一念不生 就是壓念不起。壓成土木金石,就由有情變為無情了。
須知所謂一念不生,並不是一個念頭都沒有,而是念起不隨,生而無住也。
《金剛經》曰:「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要生一個無所住心,要生一個玲瓏活潑心,要生一個不取不捨心。不是不生其心。
不生心,如何起妙用呢?不起妙用,哪還有現在的世界?哪還有什麼淨土佛界?
譬如,《彌陀經》講的西方極樂世界 種種莊嚴、種種美好的境界 亦是阿彌陀佛的真心所顯現的。
佛在說法時,也不是不生心。
所以,我們不能說入滅盡定是正定,那不是正定,那是錯誤的。
真正的佛法是積極的,要起大機大用。佛經上講的道理 都是很正確的,是人生宇宙的真理,是科學,是人生哲學,都是教導我們積極向上,教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等等。這些對當今社會的發展都是有積極作用的。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世法也就是佛法。所以,修行不是脫離現實,而是要在世間對境練心,做心地功夫。世法不通達,做得不圓融,怎麼能夠成佛呢?因此,要修道成佛,做人的道理 必須要首先弄清楚,倘若做人的道理都弄不清楚,人格都不夠,怎麼能夠佛格呢?所以說佛法並非是消極的。
大乘佛法是積極的,是無為的,一切有為法 都虛幻不可得。《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都是夢幻泡影不可得,你還執著地 追求什麼呢?現在世人大都貪得無厭,爭權勢地位,爭名譽財物,無休止地索求,無止境地佔有,甚至為達到私人目的,不擇手段,幹出傷天害理的勾當。其實任你費盡畢生精力,要這要那,爭這爭那,到頭來還不是兩手空空而去,一樣東西都帶不走。反而因造業而受報,在六道輪迴中受苦。有些學佛人,對佛法的真諦不瞭解,只是燒香拜佛,求人天福報。求佛、菩薩保佑他升官發財、健康長壽,為他消災免難、子孫平安等等,甚至把民間的求神占卜,玩弄法術、巫術等封建迷信、烏七八糟的東西都塗到佛法上去,玷污了佛法。
真正的佛法 是無我!改造人們「為我」的私心,以貢獻一己的能力 為眾生服務,為大眾謀福利,為人類多做有益的善事。佛法教導我們 做一切事,須心空無住、任運隨緣,在待人接物、說話辦事、做工作、處理問題時,皆須不為境所轉,不往心裏去,就像別人在做一樣。事情做過以後,事過境遷,心裏空淨淨的,一點東西都沒有,如鳥飛過天空一樣,了無痕跡。
而不可一念不起,像石頭那樣,死在那裏不動。
如此自在無礙地做事情,方才是佛教 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真諦。
中外佛教史上,一些古來大德,就是集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哲學家等等於一身的。佛法博大精深,它不僅闡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同時也講「醫方明」,「工巧明」等。醫方明,就是醫藥發達,以提高我們人類的健康水平。工巧明,就是科學技術發達,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所以說,佛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都起著積極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歐美發達國家、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的有識之士,都省悟到了這一點,在佛教、東方傳統文化中尋求解決當前社會上各種棘手問題的答案。所以說,佛法並不消極,而是積極的。
(3)修法用功有個嚴重的錯誤傾向,就是求神通。
現在一百個修道人 就幾乎有五十雙要求發神通,以此來炫耀自己,而滿足名聞利養的要求,或以為不發神通不算成道。不少人把明心見性 和發神通聯繫到一起,以發神通為明心見性的標準。認為如果是明心見性了,就應該發神通,如果沒有發大神通,那就沒有明心見性。可見,他們並不知道 什麼叫明心見性,怎麼會發神通呢?這二者之間的關係 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些問題 必須要搞清楚。倘若不明白 其中的道理,將會成為修道的一個大障礙。非但修道不成,而且入魔有份。所以,今天要著重講一講這個問題。
從前,異見王(印度的一個皇帝)問婆羅提尊者(成道的菩薩):「何者是佛?」尊者說:「見性是佛。」異見王問:「師見性否?」尊者說:「我見佛性。」王又問:「性在何處?」尊者說:「性在作用。」王問:「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尊者說:「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問:「於我有否?」尊者說:「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又問:「若當用時,幾處出現?」尊者說:「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說:「其八出現,當為我說。」尊者說偈曰:「在胎為身(就是十月懷胎,有身體形成了),出世為人(出生以後,就成為人了),在眼曰見(人生出來,小孩落地了,要睜開眼睛看東西。大家都以為能看東西,是眼睛的作用。即眼球為物鏡,根據光學原理,能看到東西。豈不知,能看東西的實在不是眼球——眼根,而是我們的能見之性。
假如這眼睛 能看東西,那麼,我們一口氣上不來了、死了,但眼睛還在,怎麼就不能看了呢?所以說,這眼睛能見的視覺作用,就是性的作用),在耳曰聞(耳朵能聽到聲音,也不是耳根的作用,而是聞性的作用),在鼻辨香(鼻子能嗅味,香味、臭味等,是嗅性作用),在舌談論(一切語言談論,都是佛性的作用),在手執提(我們手拿東西,做工作等,也都是佛性的作用),在足運奔(兩隻腳走路,也是我們佛性的作用)。」總之,時時處處 無不都是性的作用。
《六祖壇經》云:「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掄刀上陣,亦得見之。」上陣打仗,性命在呼吸之間,他還是了了分明見性的。因為一切作用 都是性的作用。佛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見性了。什麼叫夜睹明星見性呢?星星離我們 何止十萬八千里之遙,可是,這個能見的「見性」呢,還是見得清清楚楚。
這就顯示了性的作用 是廣大無邊的,一切無不都包含在我們的性之中。
「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就是說世界上 再沒有比性更大的東西了,大得無邊無際。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性更小的東西了,小得已沒有內部空間了。
即所謂「放之則彌於六合,收之則退藏於密」。
佛性的作用 就是這麼千變萬化,作用多端。
你曉得世間的一切 都是性的作用,就叫做見性。
所以,婆羅提尊者作了結語:「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前句說的就是性的作用,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所不包。
後句意思是:知道的人,曉得我們的一切作用 都是性的作用,就是見性,就得真實受用;
假如你不明白 這就是見性,而住在事相上,你就蒙受精魂的迷誤,而淪為六道眾生!
你把佛性認作精魂,就不免造業受報,生死輪迴,解脫不了了。
異見王很有根基,聽了婆羅提尊者的開示,馬上就見性悟道了。
今天,大家聽了上述道理以後,如果能夠從這裏悟到本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開悟!這就是見性!你不要以為:「哎呀!這並沒有什麼稀奇特別,沒有什麼玄奇奧妙,也沒發神通,恐怕不是的吧。」因而不敢承當。那麼,我們再來談談什麼是神通?所謂「神」者,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無所不能的佛性所起的妙用。所謂「通」者,就是無阻無隔,暢通無礙。我們凡夫眾生,日常工作,穿衣吃飯,心中無所住著,就是神通。相反,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情,就驚慌失措,患得患失,憂傷悲愁,痛苦難受,處處有阻礙,這就是不通。倘若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去追取,知道妙明真心乃是眾生人人都有的,只要隨緣起用,毫無罣礙,便得無窮受用,則不通而自通矣。
接下來我們講講明心見性和神通的關係。二者之間有根本和枝末的區別。在修法過程中,悟和通是有先後之分的。真正通曉佛法的修道人都以明心見性為先驅,而後才能開發神通。因為一切神通都是佛性本具有的,只因習染深厚,遮蓋了,而發不出來。就像陽光被烏雲所遮一樣,只要將烏雲驅散,陽光就會即時大放。要消除我們的習氣,只有明心見性之後,才有力量。因為這習氣是我們多生歷劫以來養成著相、逐境的習慣,又因我見之故,事事都要符合己見,所以人人都有貪、嗔、癡、慢、疑五大惡習,要一下改掉這多生歷劫養成的舊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明心見性後,於事境中辛勤磨練,勤除習氣。一旦習氣除盡了,烏雲散了,光明自然大放,神通自然大發。所以,明心見性在先,發神通在後。明心見性是根本,神通是枝末。但得本,不愁末。真正見性了,根本具足了,培養它,自然會生起枝葉來,形成大用。這就叫做悟後真修,長養聖胎,這是古來用功的規範,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倘若修法不以明心見性為先,而妄求神通,則是本末倒置,修法不但不會究竟,還有著魔的危險。
佛在世時,五通仙人問佛:「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叫他的名字:「五通仙人。」他答應了一聲。佛說:「那一通,你問我。」這裏我們要講一講,五通仙人缺的究竟是哪一通呢?是漏盡通!什麼叫漏盡通呢?漏者,就像我們的鍋、碗、瓶子,一旦破了,裝東西就會漏掉的。世間法都是有漏法,都不是長久的,都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生滅滅不已的。所謂盡者,就是盡絕、沒有。在前面講有餘涅槃時已講過,我們有兩個大執著:一個是我執,執著有我這個人;另一個是法執,認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由於有這二執,則有兩種生死。執了人我,有我這個人,就有分段生死。執了法我,有法可得,就有變易生死。如果二執都除盡了,煩惱就都沒了,兩種生死也都淨盡了,「有漏」盡絕了,就叫做漏盡通。那麼,為什麼外道得不到漏盡通呢?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佛性,而執著法,認為有法可得,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既然是心外求法,那就沒有漏盡,所以得不到漏盡通。又由於外道修法是壓制念頭,強制入定,認為只有入定以後才能得神通。他們的目的也就是如此。所以,他們可以修得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但終因沒有漏盡通而不究竟。第一,因為這神通是克制得來的,當此生入滅之後,就有失去的危險。第二,因為著相的緣故,執著神通,更有著魔的危險。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要知道,佛和魔不是兩回事,是一物的兩面。所謂佛者,就是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絲毫不著、清淨無所得的覺者。
《心經》說:「以無所得故。」所以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外道是有所得,要得神通。那麼,有所得就不免著相,故不是佛,而是魔。佛和魔是一回事。不是魔之外有佛,佛之外有魔,就在於你有無所求,有無所得。因此,我們修行一定不要著相,先了人我,後除法我,一切都不可得。這樣方能既了了分段生死,又了了變易生死。得了漏盡通,五通自然齊發。最後,就是發了大神通,也不見有神通可得,還是無所得。這才是真正證道!
(1)很多人誤會了 佛經上所說的功德相。
誦這個經有什麼功德,誦那個經有什麼功德。大家聽到或看到後,著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過來,這個經誦誦,那個經念念。因為趕任務,誦經的時候誦得快,很傷氣。結果,修行沒有修好,毛病倒弄出來了,身體搞壞了。這是誤解了功德之故。功德不在白紙黑字的經文上,而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誦經明白了佛所說的義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後,我們就照著這個義理 和方法去實行,才能從凡夫而跨入佛境。這才是大功德!假如我們光是念、光是誦,而不知佛經的義理,不明白怎麼修法,仍舊在凡夫位踏步不前,那功德從何而來呢?
還有的人雖然懂得了一些義理,卻不肯去實行,不肯去修,只當學問來研究,也是毫無用處的。王陽明先生說:「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可見行的重要。只鑽研或唱念經文 而不事修持,是毫無功德可言的。其次,對於「功德」二字,須有正確的理解。所謂功者是事功,是一種力量,完成一種事業的力量。我們中國人造字是很有講究的。功德的「功」,是工作的「工」加一個力量的「力」,就是我們行事的力量、完成事業的力量。我們由凡夫圓成佛果,不是一個偉大事業的告成嗎?不是一種豐碩事功的完備嗎?如果光是念念誦誦,幾時能成佛呢?
功德的「德」,是德被大千。譬如,一句罵人話,說你這個人缺德,就是指你做了損人利己的壞事。我們要度眾生,有益於眾生,為人類造福,這就是大德。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修成佛果,怎麼去度眾生呢?怎麼能夠利益眾生呢?譬如:一個人掉到江裏快淹死了,而你又不會游泳,也不懂救生術,你怎麼下去救他呢?你不能救他,那麼你的德又在什麼地方呢?所以我們必須照佛經所說的義理去實行,勇猛精進,才能成就佛果,才能度眾生。先自救後救人,先自度後度他。只有自己得度、得救了,才能談得上救他人、度他人。
前面我們已講了,經文是治病的藥,所以,千萬不要執著 在念誦經文的功德相上。更不要把經念一遍,點個紅點點,念滿多少遍,點滿多少紅點,最後把紙燒了,記個什麼功德。不要把念誦的經文 作為存單寄庫。我們學佛是為了了生死,而不是談什麼功德的。一著功德相,即成窠臼,生死不能了了。
(2)還有人認為:既然佛法講一切都是空,一切都不要執著,一切都要放下,那麼就什麼也不要做了。把佛法看成是消極的。錯了!佛法是積極的,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
所謂空者,就是把你的妄心空掉,把你的貪取心空掉,把你的自私心滅掉。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妄想執著,顛倒迷癡而不自知,貪和嗔都是因癡而來的。沒有智慧叫癡。因沒有智慧之故,就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往往是認妄為真,把假相當作實有,猶如烏雲遮日,光明被覆蓋了,於是貪得無厭,追逐外境,造業受報,冤冤枉枉地受生死輪迴之苦。更有甚者,妄動胡為,造殺、盜、淫種種黑業,而感得地獄、餓鬼、畜生的惡果。佛法能度我們出離生死苦海,得大自在。我們就要按照佛經所指導的真理去修行,把我們的迷癡、妄想、無明都去掉,恢復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心。
何為真呢?其實妄即是真。因妄以真起,有真才有妄,如果沒有真,怎麼能起妄呢?
譬如,必須有水,風一吹才起波浪。假如沒有水,風再吹,波浪從何而起呢?這個真不在別處,就在妄處!
真和妄是一個東西,正如波浪 仍是水一樣。因此,我們只要一轉念,不著相,妄就變成真了。
因為我們不識真性,所以才被迷妄所遮,妄動不停。一旦明悟一心,息下狂心,就是菩提。心本無所生。既無所生,何有真、妄之分呢?就因為我們執著了法相,認為世間一切相,形形色色都是有,才分別這好那醜、這真那假。假如你知道 一切相都空無自性,宛如空花水月,不是真實的,無可執取 而徹底放捨,你就於離念處薦取真心,就路回家,不復有真、妄之分了。
所以真和妄,不過是一時 相對的權說,不要認為一定實有。真尚沒有,哪里有妄呢?
佛經在講到這個真心和妄心的時候,有許多人就搞不清楚。
玄沙禪師是宗下的大德。他作了一個偈子:「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這個偈子一出,大家都慌了。識神 是我們所說的魂靈,是假的、是妄心。真如是佛性,是真實不動的。所以不能把識神 當作真如,你必須分別清楚,弄錯了,就生死不了。於是,大家就起了紛爭,識神和真如究竟相差多少?一般人至此 都不敢問津了。真如和識神 相差太遠了,真如是佛性,是不生不滅的;識神是假的,是生生滅滅的。二者怎能相提並論呢?
真實講來,識神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識神。正像前面已經講過的,水就是波,水被風吹了,或被什麼東西鼓蕩就成了波,而波浪本身就是水。
沒有水,波怎麼會起呢?離開了水,波也就沒有了。
這波浪就比方為識神,是動的,一時生起,一時滅掉,是有生滅的,以動為相。
水比方為佛性,始終是平靜的,不是動相,而是靜相。
二者看起來是兩回事,其實是一回事,因為二者 皆以濕為體。
既然我們曉得了佛性和識神、真心和妄心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那麼,我們何妨利用識神、妄心,處處起用呢?假如我們像泥塑木雕一樣 坐在那裏一直不動,又有什麼用處呢?這沒有得自在受用呀!我們最終目的是要成自在無礙、妙用無邊、廣度眾生的活佛,不是死在那裏不動的。
假如一點妙用不起,佛法還有什麼價值呢?所以,修行人不要誤認為,死坐在那裏不動就為好。有些人說這個人功夫真好,坐了七天七夜,十天十夜,或者幾年,幾十年,幾百年……這不是真正的佛法,這是枯木禪,死掉了,變成土、木、金、石了。
《楞嚴經》裏講了十二類生,其中一類生就是土木金石,像爛泥、木頭、石頭、五金礦藏等等。
這就是修法時,不知怎麼修而誤入了歧途之故。所以修道須先明因地,因地不正,果遭迂曲。開始用功,最忌壓制念頭,強制念頭不起。切勿認為一念不生 就是壓念不起。壓成土木金石,就由有情變為無情了。
須知所謂一念不生,並不是一個念頭都沒有,而是念起不隨,生而無住也。
《金剛經》曰:「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要生一個無所住心,要生一個玲瓏活潑心,要生一個不取不捨心。不是不生其心。
不生心,如何起妙用呢?不起妙用,哪還有現在的世界?哪還有什麼淨土佛界?
譬如,《彌陀經》講的西方極樂世界 種種莊嚴、種種美好的境界 亦是阿彌陀佛的真心所顯現的。
佛在說法時,也不是不生心。
所以,我們不能說入滅盡定是正定,那不是正定,那是錯誤的。
真正的佛法是積極的,要起大機大用。佛經上講的道理 都是很正確的,是人生宇宙的真理,是科學,是人生哲學,都是教導我們積極向上,教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等等。這些對當今社會的發展都是有積極作用的。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世法也就是佛法。所以,修行不是脫離現實,而是要在世間對境練心,做心地功夫。世法不通達,做得不圓融,怎麼能夠成佛呢?因此,要修道成佛,做人的道理 必須要首先弄清楚,倘若做人的道理都弄不清楚,人格都不夠,怎麼能夠佛格呢?所以說佛法並非是消極的。
大乘佛法是積極的,是無為的,一切有為法 都虛幻不可得。《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既然都是夢幻泡影不可得,你還執著地 追求什麼呢?現在世人大都貪得無厭,爭權勢地位,爭名譽財物,無休止地索求,無止境地佔有,甚至為達到私人目的,不擇手段,幹出傷天害理的勾當。其實任你費盡畢生精力,要這要那,爭這爭那,到頭來還不是兩手空空而去,一樣東西都帶不走。反而因造業而受報,在六道輪迴中受苦。有些學佛人,對佛法的真諦不瞭解,只是燒香拜佛,求人天福報。求佛、菩薩保佑他升官發財、健康長壽,為他消災免難、子孫平安等等,甚至把民間的求神占卜,玩弄法術、巫術等封建迷信、烏七八糟的東西都塗到佛法上去,玷污了佛法。
真正的佛法 是無我!改造人們「為我」的私心,以貢獻一己的能力 為眾生服務,為大眾謀福利,為人類多做有益的善事。佛法教導我們 做一切事,須心空無住、任運隨緣,在待人接物、說話辦事、做工作、處理問題時,皆須不為境所轉,不往心裏去,就像別人在做一樣。事情做過以後,事過境遷,心裏空淨淨的,一點東西都沒有,如鳥飛過天空一樣,了無痕跡。
而不可一念不起,像石頭那樣,死在那裏不動。
如此自在無礙地做事情,方才是佛教 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真諦。
中外佛教史上,一些古來大德,就是集科學家、醫學家、文學家、哲學家等等於一身的。佛法博大精深,它不僅闡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同時也講「醫方明」,「工巧明」等。醫方明,就是醫藥發達,以提高我們人類的健康水平。工巧明,就是科學技術發達,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所以說,佛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都起著積極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歐美發達國家、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的有識之士,都省悟到了這一點,在佛教、東方傳統文化中尋求解決當前社會上各種棘手問題的答案。所以說,佛法並不消極,而是積極的。
(3)修法用功有個嚴重的錯誤傾向,就是求神通。
現在一百個修道人 就幾乎有五十雙要求發神通,以此來炫耀自己,而滿足名聞利養的要求,或以為不發神通不算成道。不少人把明心見性 和發神通聯繫到一起,以發神通為明心見性的標準。認為如果是明心見性了,就應該發神通,如果沒有發大神通,那就沒有明心見性。可見,他們並不知道 什麼叫明心見性,怎麼會發神通呢?這二者之間的關係 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些問題 必須要搞清楚。倘若不明白 其中的道理,將會成為修道的一個大障礙。非但修道不成,而且入魔有份。所以,今天要著重講一講這個問題。
從前,異見王(印度的一個皇帝)問婆羅提尊者(成道的菩薩):「何者是佛?」尊者說:「見性是佛。」異見王問:「師見性否?」尊者說:「我見佛性。」王又問:「性在何處?」尊者說:「性在作用。」王問:「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尊者說:「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問:「於我有否?」尊者說:「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又問:「若當用時,幾處出現?」尊者說:「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說:「其八出現,當為我說。」尊者說偈曰:「在胎為身(就是十月懷胎,有身體形成了),出世為人(出生以後,就成為人了),在眼曰見(人生出來,小孩落地了,要睜開眼睛看東西。大家都以為能看東西,是眼睛的作用。即眼球為物鏡,根據光學原理,能看到東西。豈不知,能看東西的實在不是眼球——眼根,而是我們的能見之性。
假如這眼睛 能看東西,那麼,我們一口氣上不來了、死了,但眼睛還在,怎麼就不能看了呢?所以說,這眼睛能見的視覺作用,就是性的作用),在耳曰聞(耳朵能聽到聲音,也不是耳根的作用,而是聞性的作用),在鼻辨香(鼻子能嗅味,香味、臭味等,是嗅性作用),在舌談論(一切語言談論,都是佛性的作用),在手執提(我們手拿東西,做工作等,也都是佛性的作用),在足運奔(兩隻腳走路,也是我們佛性的作用)。」總之,時時處處 無不都是性的作用。
《六祖壇經》云:「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掄刀上陣,亦得見之。」上陣打仗,性命在呼吸之間,他還是了了分明見性的。因為一切作用 都是性的作用。佛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見性了。什麼叫夜睹明星見性呢?星星離我們 何止十萬八千里之遙,可是,這個能見的「見性」呢,還是見得清清楚楚。
這就顯示了性的作用 是廣大無邊的,一切無不都包含在我們的性之中。
「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就是說世界上 再沒有比性更大的東西了,大得無邊無際。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性更小的東西了,小得已沒有內部空間了。
即所謂「放之則彌於六合,收之則退藏於密」。
佛性的作用 就是這麼千變萬化,作用多端。
你曉得世間的一切 都是性的作用,就叫做見性。
所以,婆羅提尊者作了結語:「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前句說的就是性的作用,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所不包。
後句意思是:知道的人,曉得我們的一切作用 都是性的作用,就是見性,就得真實受用;
假如你不明白 這就是見性,而住在事相上,你就蒙受精魂的迷誤,而淪為六道眾生!
你把佛性認作精魂,就不免造業受報,生死輪迴,解脫不了了。
異見王很有根基,聽了婆羅提尊者的開示,馬上就見性悟道了。
今天,大家聽了上述道理以後,如果能夠從這裏悟到本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開悟!這就是見性!你不要以為:「哎呀!這並沒有什麼稀奇特別,沒有什麼玄奇奧妙,也沒發神通,恐怕不是的吧。」因而不敢承當。那麼,我們再來談談什麼是神通?所謂「神」者,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無所不能的佛性所起的妙用。所謂「通」者,就是無阻無隔,暢通無礙。我們凡夫眾生,日常工作,穿衣吃飯,心中無所住著,就是神通。相反,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情,就驚慌失措,患得患失,憂傷悲愁,痛苦難受,處處有阻礙,這就是不通。倘若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去追取,知道妙明真心乃是眾生人人都有的,只要隨緣起用,毫無罣礙,便得無窮受用,則不通而自通矣。
接下來我們講講明心見性和神通的關係。二者之間有根本和枝末的區別。在修法過程中,悟和通是有先後之分的。真正通曉佛法的修道人都以明心見性為先驅,而後才能開發神通。因為一切神通都是佛性本具有的,只因習染深厚,遮蓋了,而發不出來。就像陽光被烏雲所遮一樣,只要將烏雲驅散,陽光就會即時大放。要消除我們的習氣,只有明心見性之後,才有力量。因為這習氣是我們多生歷劫以來養成著相、逐境的習慣,又因我見之故,事事都要符合己見,所以人人都有貪、嗔、癡、慢、疑五大惡習,要一下改掉這多生歷劫養成的舊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明心見性後,於事境中辛勤磨練,勤除習氣。一旦習氣除盡了,烏雲散了,光明自然大放,神通自然大發。所以,明心見性在先,發神通在後。明心見性是根本,神通是枝末。但得本,不愁末。真正見性了,根本具足了,培養它,自然會生起枝葉來,形成大用。這就叫做悟後真修,長養聖胎,這是古來用功的規範,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倘若修法不以明心見性為先,而妄求神通,則是本末倒置,修法不但不會究竟,還有著魔的危險。
佛在世時,五通仙人問佛:「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叫他的名字:「五通仙人。」他答應了一聲。佛說:「那一通,你問我。」這裏我們要講一講,五通仙人缺的究竟是哪一通呢?是漏盡通!什麼叫漏盡通呢?漏者,就像我們的鍋、碗、瓶子,一旦破了,裝東西就會漏掉的。世間法都是有漏法,都不是長久的,都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生滅滅不已的。所謂盡者,就是盡絕、沒有。在前面講有餘涅槃時已講過,我們有兩個大執著:一個是我執,執著有我這個人;另一個是法執,認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由於有這二執,則有兩種生死。執了人我,有我這個人,就有分段生死。執了法我,有法可得,就有變易生死。如果二執都除盡了,煩惱就都沒了,兩種生死也都淨盡了,「有漏」盡絕了,就叫做漏盡通。那麼,為什麼外道得不到漏盡通呢?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佛性,而執著法,認為有法可得,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既然是心外求法,那就沒有漏盡,所以得不到漏盡通。又由於外道修法是壓制念頭,強制入定,認為只有入定以後才能得神通。他們的目的也就是如此。所以,他們可以修得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但終因沒有漏盡通而不究竟。第一,因為這神通是克制得來的,當此生入滅之後,就有失去的危險。第二,因為著相的緣故,執著神通,更有著魔的危險。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要知道,佛和魔不是兩回事,是一物的兩面。所謂佛者,就是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絲毫不著、清淨無所得的覺者。
《心經》說:「以無所得故。」所以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外道是有所得,要得神通。那麼,有所得就不免著相,故不是佛,而是魔。佛和魔是一回事。不是魔之外有佛,佛之外有魔,就在於你有無所求,有無所得。因此,我們修行一定不要著相,先了人我,後除法我,一切都不可得。這樣方能既了了分段生死,又了了變易生死。得了漏盡通,五通自然齊發。最後,就是發了大神通,也不見有神通可得,還是無所得。這才是真正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