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 頁 (共 614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2月 03, 2022 8:27 am
由 新老怪
俱胝一指(蕭平實《入不二門:公案拈提集錦》)
金華山俱胝和尚。師初住庵,有尼名實際者到庵,戴笠執錫,繞師三匝雲:“道得即拈下笠子。”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師曰:“日勢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師又無對。尼出後,師歎曰:“我雖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擬棄庵往諸方參尋知識。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山,將有大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也。”旬日,天龍和尚到庵,師乃迎禮,具陳前事。天龍豎一指而示之,師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參學僧到,師唯舉一指,無別提倡。
有一童子於外被人詰曰:“和尚說何法要?”童子豎起指頭。歸舉似師,師以刀斷其指頭,童子叫喚走出,師召一聲,童子回首,師卻豎起指頭,童子豁然領解。
星雲法師解釋此一公案雲:《“你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笠帽”,其實,真理並非可說,若有言語,皆非真理。俱胝的無言,不是不說,只是想說 而不知如何說。一有思想分別,則離禪更遠。當然能夠對機一說,相似一說,或能溝通彼此。即天龍禪師豎出一指,俱胝禪師方知真理是一,此外無二亦無三。從此以一指傳授學人。沙彌依樣葫蘆,妄豎一指,使禪落於無知的形相,而俱胝禪師的一剪,剪斷他的形相,從有形到無形,從有相到無相,以此會歸於禪心,因此沙彌也能契入了。》(佛光《大機大用》頁54、55)
平實雲:星雲法師於此一段話中,已然顯露其落處了也!如其所言:“一有思想分別,則離禪更遠。”已經明說星雲——佛光禪師——之明心“悟處”,亦是離念靈知心,不離第六意識心之範疇;亦是效法常見外道,同以覺知心保持一念不生,作為真實心,根本不想求證 第八識如來藏也!是故更道:“天龍禪師豎出一指,俱胝禪師方知真理是一,此外無二亦無三。從此以一指傳授學人。”如是等語,完全誤會天龍禪師之意,亦誤會俱胝之悟處,有何禪悟證量可言?有何禪法 正知見可言?直似俗人附庸風雅者 說禪道禪也!
世儈俗人效法清士作詩對聯,往往令人噴飯:“一行徵雁向南飛(徵雁與蒸雁同音)”,世儈俗人對曰:“十隻烤鴨望北走。”如今星雲大師欲學禪師拈提公案,以示身證,故示清高;卻不料則則公案拈提,俱成禪門作家口中之笑譚,有何悟處可說?有何清高之相?便似世儈俗人對聯,道出“十隻烤鴨望北走”之語一般,豈有二致?此非有智之人所當行者。
爾星雲法師 雖有世智辯聰,長袖善舞,能將世間法 舞得團團轉,迷惑多少世間 未悟底眾生;然而到此地步,卻無用武之處,蒙混不得也!故說禪門向來深似海,竟無涯底可探,唯除已破牢關者。且將俱胝一指公案拈來天下人眼前一提,看有什麼入處,使得俱胝平生 只用此一著度人?
金華山俱胝和尚 初住庵時,有一尼師名實際者到庵參訪,戴笠執錫,威儀齊整,於俱胝禪師面前繞行三匝示敬,然後開口道:“和尚若道得,我就拈下笠子。”如是三問,俱胝禪師皆不能對答。那尼師見俱胝禪師不會禪,舉足便欲離去,俱胝禪師曰:“日勢稍微晚了一些,即將暗了,且留一宿,明日再行。”本待藉此留住那尼師,一夜可以共談,或得入處亦未可知。不料那尼師卻開口道:“你如果講得出來,我就留下來在這裡過夜。”俱胝禪師仍然不能對答,那尼師眼見機鋒不能相合,留下來過夜 亦無話可說,必定格格不入,話不投機,便舉足離去。
尼師出門而去之後,俱胝禪師歎曰:“我雖有丈夫之身形,但是卻無丈夫之氣慨。”如是感嘆之後,便擬次日棄庵,前往諸方參尋善知識。其夜眠夢之中,山神卻告之曰:“不須捨離此山,將有大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也。”經過十日左右,果然天龍和尚到庵相看,俱胝禪師久候而得,遠遠見得天龍禪師走來,乃搭衣持錫、具足威儀迎禮入內,將前時尼師探望之公案一一具足陳說。天龍禪師聞得俱胝老 實陳述之後,知他是個誠懇老實之人,有心為他,乃豎起一指而舉示之,俱胝禪師當下大悟。自此一悟之後,凡有參學禪宗之僧人到訪,俱胝禪師皆是唯舉一指,並無別法再作提倡。
俱胝禪師座下 有一童子服侍左右。那童子一日出外辦事,被人詰曰:“你家和尚說何法要?”那童子雖則未悟,平日常見俱胝禪師度人時 只是豎起一指,當時便作西施效顰之舉:豎起指頭。回來之後便將此事禀報俱胝禪師,不料俱胝禪師聽聞之後,卻捉住童子手,取刀砍斷童子示人之指頭;童子負痛,叫喚暴走而出,俱胝禪師向伊身後大喚一聲:“童子!”那童子聞喚回首時,俱胝禪師卻又豎起指頭,那童子因此一指之下,豁然領解,親證本心。
只如星雲大師與座下學人,常年談禪說道,卻悟不得,因何天龍和尚豎起一指,俱胝禪師便得悟去?此中究竟有什麼關節?此際天下一切大師與學人 不可不探也!又如俱胝和尚砍了童子一指,童子暴走而去時,俱胝禪師向伊背後 大喚童子,卻是什麼心行?
那童子聞喚,轉身回首,兀自懵懂,及至俱胝禪師豎起一指時,卻得會去!且道佛法利與害在什麼處?
後來玄沙師備禪師 聞得此一公案,便向大眾道:“我當時若見,拗折他指頭。”又是何意?玄覺禪師聞得玄沙有如是語,便拈向天下 自道已悟之老宿們:“且道玄沙恁麼道,意作么生?”
雲居山錫禪師 聞道此一公案 及玄沙禪師之語,也拈來考問天下稱悟之老宿們:“只如玄沙恁麼道,是肯伊不肯伊?若肯,何言拗折他指頭?若不肯,俱胝過在什麼處?”
如今平實憫爾佛光禪師 未悟言悟之大妄語罪,欲爾證悟之後 速作實相懺,以免大妄語罪,便為大師下個腳註雲:“欲會麼?莫管玄沙拗不拗折他指頭,莫管雲居禪師所問 肯不肯底語,但自每日佛前懺悔,懺悔之後便又撫掌。如是十年行之不已,便得會去。”若會得真,便知不在指頭上、不在手掌上、不在一個真理上,從此以後,諸方祖師 對此公案評論之疑訛,便都煙消雲散。爾佛光禪師來日若會,何妨且來正覺講堂相見?待見了,方知 是不相見!
(蕭平實《入不二門:公案拈提集錦》)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2月 03, 2022 8:36 am
由 新老怪
俱胝一指(蕭鏡玄《夢觀莊嚴金鬘疏》第十講·公案互參)
蕭鏡玄《夢觀莊嚴金鬘疏》第十講·公案互參
俱胝一指。又作俱胝豎指、一指頭禪。此公案述唐代俱胝和尚 對參學者僅豎一指,別無餘言。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一載,俱胝初住庵時,有尼師名實際,戴笠執錫繞師三匝言:'道得即拈下笠子。'如是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師云:'日勢稍晚,且留一宿。'尼答:'道得即宿。'師又無對。尼去後,師心大慚,起大疑及勇猛精進之心。其後,天龍和尚至庵,師即迎禮,具陳前事,天龍豎一指示之,師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學者參問,師唯舉一指,無別提唱。有一童子於外亦學和尚豎指,歸而舉似師,師以刀斷之,童子哀叫走出。師喚童,童子回首,師豎起指頭,童子豁然而悟。師將示寂,謂眾曰(大五一·二八八上):'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示寂。蓋宇宙所有森羅萬象,均以真如為體,故論其體性即平等一如,一現象之實體即為萬象之實體,萬象之實體不外一現象之實體。俱胝之一指,即是全宇宙;全宇宙之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盡入此一指之內。
[碧巖錄第十九則、從容錄第八十四則、無門關第三則、五燈會元卷四]
很多人說看不懂。大家的文言文功力實在是遜。看不懂這個還參什麼?看不懂這個文言文 也就看不懂佛經原典。需知四方求佛法,不如苦修文言,在三藏中尋覓。昔日六祖不識字,卻能破參。於是今人也不顧文化知識,真以為沒有任何文化 也能修佛法。
大家要知道,六祖的秘意是說,參禪不要執著於句下。再者說當年 六祖雖然不識字,但是他是當時的人,生活在那個環境中,當時禪師們說的話 他們都聽得懂。如今過了上千年了,早就改白話文了。你連文言文也不會讀,甚至不知道公案中 禪師在說什麼東西,你怎麼參呢?就算解釋成白話文,你也是一頭霧水,更何況本身文言文你已經讀不懂了,參鬼啊。
俱胝一指。唐代俱胝和尚對來參訪他的學人,只是豎起一根手指,不再說話。根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一載,當初俱胝和尚住在庵中時,有一個叫實際的女尼禪師,戴著斗笠圍繞俱胝三圈說:“道得即摘下斗笠”這樣問了三次,俱胝和尚無言以對。女尼便去了。俱胝說:“天色已晚了,留在這裡過一晚上而已”。女尼道:“道得便留宿”俱胝還是無言以對。俱胝心裡十分慚愧,當時就起了大疑心和勇猛精進之心。後來天龍禪師來到這裡。俱胝和尚把以前的事情說了,然後向他請示佛法大意。天龍禪師豎起一指,俱胝當下大悟。後來,凡是有參訪俱胝和尚的修行人,他不說別的,只是豎起一根手指。有一次俱胝有事不在,有學人來參訪俱胝。俱胝門下一個沙彌童子學俱胝豎起一根手指,為學人做開示。俱胝歸來後,童子將這件事情告訴俱胝,俱胝用刀將童子手指切斷,童子哀號著離開。俱胝喚童子歸來,童子回來後,師問:“如何是佛法大意?”俱胝舉起一根手指,這時童子豁然而悟。後來豁然而悟。後來老和尚圓寂前,對眾人說:“我得天龍一指禪,一生受用不盡”
我們來看看那個小沙彌未悟時,是否和玄則很像,他們的墮處 幾乎一樣,未悟言悟,抱著一池死水,還以為是活水。這樣的人 過去有很多,現在也不少,這些人沒有大極大用,沒有千變萬化,接引學人的能耐,只是一句老話說到頭,像什麼“我是不修而修,修而不修”“玩法皆是佛法”“佛法是善,善待一切”“學佛先學會做人”云云。
其實這些話,話意本身並沒有錯,相反還很對。但是一旦成為藉口就不好了。六祖曾經教人開悟:“不思善,不思惡”。禪宗教導的是讓人明心見性,而不是讓你在宗門教下來學做人,學做君子。誠然做人很重要,但那是最基礎的東西,是應該早就做好的事情,而不是在宗門教下來學做人。
我不反對 佛教勸人為善,但是學佛法 學到一定層次 還停留在布施等上面就不好了,六大波羅蜜,按照十住菩薩的道次第,前面就要修布施、精進、禪定、忍辱、持戒、最後就是般若。當我們開始修般若次地的時候,如果還有人 老抱一個人天善法 在哪里大談特談,是於法,於第一義諦無緣的。那個時候就算你的德行 成為孔子那樣的聖人,只是一味談做人,十劫也無緣見第一義。
學佛要疑。君不見,玄則是如何開悟的?先是勝解自己開悟,後起大疑。放下自己一直抱持不放的死水,方能見到妙用。俱胝禪師門下的小沙彌 如何開悟的?先是照貓畫虎,胡亂舉指,後來指被俱胝所斷,又是一句:“如何是佛”雙雙舉指,還是一指。
問佛法大意,回答便是舉起一根手指。所表徵的正是“萬法歸一”,但是一歸何處呢?
明了了一歸何處,才是明白這一則公案的真意。
一,西方哲學也講一,一是沒有長短,沒有部分、整體、沒有粗細的,可以說是一個質點。
也就是用一來形容真如。但是他到底是什麼,卻沒有說。
為什麼不說?為什麼不明說真如?因為如果明說真如是什麼,當說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在說真如的對象了,而並非談論真如本身。我們需要的 不是真如的對象,而是真如本身。如果是求真如對象,那廁所裡面的大便也是真如變的,那我們把大便供奉起來好嗎?萬像只是詮釋真如的對象,而真如則是背後無相的本體。豎起一根手指,這是一個機鋒 非常陡峭的接引,意在引導人們 思考真如本身 和真如對象的關係。
而後來那個小沙彌,也伸出一根手指,但是卻被一刀切斷。他最後也悟了。為什麼呢?因為他並不懂得剛才說的道理。當他的手指被切斷的瞬間,他的智慧觀照到他心中的這根手指,乃是執著,而並非真如。雖然都是舉手指,但是心不同。當他的手指被切掉,反而由這個外緣斬斷了“執著的真如心”,故而開悟。
這斷指後的“如何是佛”和玄則 後來重投清涼,复答“丙丁童子來求火”又有何異呢?明眼人,明心人早就能看出來。未明心人 依然在句下成批撲倒,死於句下。無緣第一義諦。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2月 03, 2022 8:49 am
由 新老怪
俱胝豎指(萬松行秀《從容庵錄》)
示眾雲。一聞千悟。一解千從。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克的簡當處。試拈出看。
【舉】俱胝和尚凡有所問。只豎一指(費許多氣力作麼)。
師云。婺州金華山俱胝禪師。初庵於天台。有尼名實際。到來頂笠執錫。繞師三匝曰。道得即拈下笠子。三問。胝並無對。際便去。胝曰。日勢稍晚。且留一宿。際曰。道得即宿。胝又無對。際去後。胝自歎曰。我雖處丈夫形。而無丈夫之氣。擬棄庵諸方參學去。其夜山神告曰。師不須離此山。將有大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也。果旬日天龍和尚至。師罄誠迎禮。具陳前事。天龍豎指示之。胝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僧到。唯舉一指。無別提唱。所畜童子。於外被人詰曰。和尚說何法要。童子豎起一指。歸舉似胝。胝以刀斷其指。童子叫呼走出。胝召一聲。童子回首。胝卻豎起一指。童子忽然領悟。胝將順世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示滅。
萬松道。好與截卻指頭。
長慶代云。美食不中飽人吃。
萬松道。不貪香餌味。可謂碧潭龍。
玄沙云。我當時若見。與拗折指頭。
萬松道。不唯與童子雪冤。抑亦與後人出氣。
玄覺雲。且道。玄沙恁麼道。意作么生。
萬松道。果然疑著。
雲居錫雲。只如玄沙恁麼道。肯伊不肯伊。若肯何言拗折指頭。若不肯俱胝過在甚麼處。
萬松道。過在肯不肯。
先曹山雲。俱胝承當處莽鹵。只認得一機一境。一種是拍手拊掌。是他南園奇怪。
萬松道。水中擇乳須是鵝王。
玄覺又云。且道。俱胝還悟也未。若悟。為甚麼說承當處莽鹵。若不悟。又道用一指頭禪不盡。且道。曹山意旨在甚麼處。
萬松道。曲高和寡。期遇知音。
後來嘉山來禪師。在鎮府西天寧。人問。鐵牛和尚塔何在。山以手指之。忽然省發。
乃成頌云。鐵牛鐵牛。更莫別求。有人問我。豎起指頭。
萬松道。雖是承當莽鹵。要且不借傍來。不見。明招獨眼龍 問國泰深禪師。古人道。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作么生拈卻三行咒。泰豎起一指。
招雲。不因今日。爭識得這瓜州客。
萬松道。假令患狀殊。先須療其本。參同契。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可謂夜深認得來時路。不待天明便出關。
佛國頌云。問答機緣豈易酬。無錢難作好風流。心中有事說不得。只向忙中豎指頭。若要作好風流說心中事。更參天童和尚。
頌云。
俱胝老子指頭禪(縮卻驢蹄)。
三十年來用不殘(至今蹺手亂下)。
信有道人方外術(這裡使不著)。
了無俗物眼前看(猶嫌少在)。
所得甚簡(逼塞乾坤)。
施設彌寬(不消一捏)。
大千剎海飲毛端(不留涓滴)。
鱗龍無限落誰手(天童猶在)。
珍重任公把釣竿(不妨驚人手段)。
師复豎起一指雲。看(慚惶殺人)。
師云。萬古常空一朝風月。豈止三十年用不殘。莊子大宗師篇。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若無方外之術。爭得世出世間 全在一指頭上見徹根源。
古詩道。眼前無俗物。多病也身輕。
天童近取諸身。唯用一指。簡易之道。要而不繁。
維摩毛吞大海 名小不思議經。
華嚴。塵含法界 名大不思議經。
楞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又云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輪。
莊子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驚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燀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製浙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所謂。釣竿斫盡重栽竹。不計功程得便休。後來接得斷指童子。國泰[王+舀]別峰相見。嘉山來誤入桃源。今日天童頌後。又豎一指雲。看。柏山大隱和尚道。大小天童隨人腳跟走。
五祖演和尚舉。僧問投子。如何是十身調禦。子下禪床立。
還有僧問老僧。亦下禪床立。為甚卻依樣畫貓兒。待我計較成即說向爾。
是知。俱胝指頭。一回飲水。一回著噎。
教萬松別作個甚麼向當。擲下拂子云。一任諸方點檢。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卷六)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2月 03, 2022 11:07 am
由 次草
新老怪 寫: ↑週四 2月 03, 2022 8:27 am
俱胝一指(蕭平實《入不二門:公案拈提集錦》)
金華山俱胝和尚。師初住庵,有尼名實際者到庵,戴笠執錫,繞師三匝雲:“道得即拈下笠子。”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師曰:“日勢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師又無對。尼出後,師歎曰:“我雖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擬棄庵往諸方參尋知識。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山,將有大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也。”旬日,天龍和尚到庵,師乃迎禮,具陳前事。天龍豎一指而示之,師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參學僧到,師唯舉一指,無別提倡。
有一童子於外被人詰曰:“和尚說何法要?”童子豎起指頭。歸舉似師,師以刀斷其指頭,童子叫喚走出,師召一聲,童子回首,師卻豎起指頭,童子豁然領解。
星雲法師解釋此一公案雲:《“你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笠帽”,其實,真理並非可說,若有言語,皆非真理。俱胝的無言,不是不說,只是想說 而不知如何說。一有思想分別,則離禪更遠。當然能夠對機一說,相似一說,或能溝通彼此。即天龍禪師豎出一指,俱胝禪師方知真理是一,此外無二亦無三。從此以一指傳授學人。沙彌依樣葫蘆,妄豎一指,使禪落於無知的形相,而俱胝禪師的一剪,剪斷他的形相,從有形到無形,從有相到無相,以此會歸於禪心,因此沙彌也能契入了。》(佛光《大機大用》頁54、55)
平實雲:星雲法師於此一段話中,已然顯露其落處了也!如其所言:“一有思想分別,則離禪更遠。”已經明說星雲——佛光禪師——之明心“悟處”,亦是離念靈知心,不離第六意識心之範疇;亦是效法常見外道,同以覺知心保持一念不生,作為真實心,根本不想求證 第八識如來藏也!是故更道:“天龍禪師豎出一指,俱胝禪師方知真理是一,此外無二亦無三。從此以一指傳授學人。”如是等語,完全誤會天龍禪師之意,亦誤會俱胝之悟處,有何禪悟證量可言?有何禪法 正知見可言?直似俗人附庸風雅者 說禪道禪也!
世儈俗人效法清士作詩對聯,往往令人噴飯:“一行徵雁向南飛(徵雁與蒸雁同音)”,世儈俗人對曰:“十隻烤鴨望北走。”如今星雲大師欲學禪師拈提公案,以示身證,故示清高;卻不料則則公案拈提,俱成禪門作家口中之笑譚,有何悟處可說?有何清高之相?便似世儈俗人對聯,道出“十隻烤鴨望北走”之語一般,豈有二致?此非有智之人所當行者。
爾星雲法師 雖有世智辯聰,長袖善舞,能將世間法 舞得團團轉,迷惑多少世間 未悟底眾生;然而到此地步,卻無用武之處,蒙混不得也!故說禪門向來深似海,竟無涯底可探,唯除已破牢關者。且將俱胝一指公案拈來天下人眼前一提,看有什麼入處,使得俱胝平生 只用此一著度人?
金華山俱胝和尚 初住庵時,有一尼師名實際者到庵參訪,戴笠執錫,威儀齊整,於俱胝禪師面前繞行三匝示敬,然後開口道:“和尚若道得,我就拈下笠子。”如是三問,俱胝禪師皆不能對答。那尼師見俱胝禪師不會禪,舉足便欲離去,俱胝禪師曰:“日勢稍微晚了一些,即將暗了,且留一宿,明日再行。”本待藉此留住那尼師,一夜可以共談,或得入處亦未可知。不料那尼師卻開口道:“你如果講得出來,我就留下來在這裡過夜。”俱胝禪師仍然不能對答,那尼師眼見機鋒不能相合,留下來過夜 亦無話可說,必定格格不入,話不投機,便舉足離去。
尼師出門而去之後,俱胝禪師歎曰:“我雖有丈夫之身形,但是卻無丈夫之氣慨。”如是感嘆之後,便擬次日棄庵,前往諸方參尋善知識。其夜眠夢之中,山神卻告之曰:“不須捨離此山,將有大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也。”經過十日左右,果然天龍和尚到庵相看,俱胝禪師久候而得,遠遠見得天龍禪師走來,乃搭衣持錫、具足威儀迎禮入內,將前時尼師探望之公案一一具足陳說。天龍禪師聞得俱胝老 實陳述之後,知他是個誠懇老實之人,有心為他,乃豎起一指而舉示之,俱胝禪師當下大悟。自此一悟之後,凡有參學禪宗之僧人到訪,俱胝禪師皆是唯舉一指,並無別法再作提倡。
俱胝禪師座下 有一童子服侍左右。那童子一日出外辦事,被人詰曰:“你家和尚說何法要?”那童子雖則未悟,平日常見俱胝禪師度人時 只是豎起一指,當時便作西施效顰之舉:豎起指頭。回來之後便將此事禀報俱胝禪師,不料俱胝禪師聽聞之後,卻捉住童子手,取刀砍斷童子示人之指頭;童子負痛,叫喚暴走而出,俱胝禪師向伊身後大喚一聲:“童子!”那童子聞喚回首時,俱胝禪師卻又豎起指頭,那童子因此一指之下,豁然領解,親證本心。
只如星雲大師與座下學人,常年談禪說道,卻悟不得,因何天龍和尚豎起一指,俱胝禪師便得悟去?此中究竟有什麼關節?此際天下一切大師與學人 不可不探也!又如俱胝和尚砍了童子一指,童子暴走而去時,俱胝禪師向伊背後 大喚童子,卻是什麼心行?
那童子聞喚,轉身回首,兀自懵懂,及至俱胝禪師豎起一指時,卻得會去!且道佛法利與害在什麼處?
後來玄沙師備禪師 聞得此一公案,便向大眾道:“我當時若見,拗折他指頭。”又是何意?玄覺禪師聞得玄沙有如是語,便拈向天下 自道已悟之老宿們:“且道玄沙恁麼道,意作么生?”
雲居山錫禪師 聞道此一公案 及玄沙禪師之語,也拈來考問天下稱悟之老宿們:“只如玄沙恁麼道,是肯伊不肯伊?若肯,何言拗折他指頭?若不肯,俱胝過在什麼處?”
如今平實憫爾佛光禪師 未悟言悟之大妄語罪,欲爾證悟之後 速作實相懺,以免大妄語罪,便為大師下個腳註雲:“欲會麼?莫管玄沙拗不拗折他指頭,莫管雲居禪師所問 肯不肯底語,但自每日佛前懺悔,懺悔之後便又撫掌。如是十年行之不已,便得會去。”若會得真,便知不在指頭上、不在手掌上、不在一個真理上,從此以後,諸方祖師 對此公案評論之疑訛,便都煙消雲散。爾佛光禪師來日若會,何妨且來正覺講堂相見?待見了,方知 是不相見!
(蕭平實《入不二門:公案拈提集錦》)
但自每日佛前懺悔,懺悔之後便又撫掌。如是十年行之不已,便得會去。
===
依照老蕭的實力
十個十年也無法開悟
他出了一本書
達賴-玩盡天下的女人
甚麽是天下的女人都搞不懂
還能懂到一指禪
真感謝天下有如此癡的可愛的人
每當心情不適時
想起這本書
總能釋懷
感謝菩薩示現
惠我良多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2月 03, 2022 9:58 pm
由 新老怪
無門直指 第十三節 本來面目
六祖告惠明大師曰:『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後來說法時,又曰:『若僅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迷人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又曰:『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永覺曰:『或問:睡著一醒。無有妄想時如何?有人答:這個就是父母未生前說不得的。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乎?正謂:此也。愚謂:睡醒無想或落無記,則全體無明也。可指之謂本來面目乎?(《唯識》雲: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及悶絕,意識常現起。)且教中有五無心位。皆無善惡二念。可指為本來面目乎?至於六祖示明上座者,其旨甚別,當惠明請法之際,非無記也。當惠明(聞六祖問: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返照之際,又非無記也。既非無記,則離善惡二念,非本來面目而何?』(解脫長者:永覺此語,為六祖不思善惡語,註解得很清楚。所謂:已息諸緣之後,必須不成斷滅,方為諸佛所傳心體。並非僅僅念絕也。學者不妨試試,把念頭暫停片刻,觀察自己是否變成一無所有的斷滅頑空?你當下覺到不成斷滅,那個是什麼?不許昭昭靈靈。)
荷澤與拓拔書曰:『和尚與侍郎今日說:自己身心修行,與諸佛菩薩心同不同。若得同,即於佛法中得佛法分。若不得同,即生空過。問:若為得解?答:但得無念即是解。問:若為生是無念?答:不作意是無念。無念體上自有智命,本智命即是實相。諸佛菩薩用無念,以為解脫法身。見此法身,恆沙三昧,一切諸波羅密悉皆具足。侍郎與神會今日同學般若波羅密,得與諸佛菩薩心不別。今於生死海中得與諸佛菩薩一念相應。即於一念相應處修行,即是知道者。即是見道者。即是得道者。……但莫作意,心自無物,即無物心,自性空寂。空寂體上,自有本智。謂:智以照用。……但莫作意,自當悟入。』
又:張燕公問:『禪師常說:無唸法。勸人修學。未審無唸法有無?』答:『「無念。不言有,不言無。」言其有者,即同世有。言其無者,即同世無。是以無念,不同有無。』問:『喚作是物?』答:『不喚作是物。』問:『作勿生是?』答:『亦不作勿生是,以無念不可說。今言說者,為對問故。若不對問,終無言說。譬如明鏡,若不對像,鏡中終不現像。今言現像者,為對物故,所以現像。』問:『不對像照?』答:『今言照者,不言對與不對。俱常照。』問:『既言無形像,復無言說,一切有無,皆不可立。今言照者,復是何照?』答:『今言照者,以鏡明,故有此性。以眾生心淨,故有大智慧光,照無余世界。』問:『作沒生得見無物?見無物,喚作是物?』答:『不喚作是物。』問:『既不喚作是物。何為佛性?』答:『見不見無物,是真見常見。』又:嗣道王問:『無唸法是凡人修?是聖人修?若是聖人法,何勸凡夫修無唸法?』答:『無唸法是聖人法。凡夫修無唸法,即非凡夫。』問:『念與真如有何差別?』答:『無差別。』問:『既無差別。何故言念真如?』答:『言其念者,真如之用。真如者,念之體。以是義故,立無念為宗。若見無念者,雖具見聞覺知而常空寂。』又:答遠法師曰:『見無念者,六根無染。見無念者,得向佛智。見無念者,名為實相。見無念者,中道第一義諦。見無念者,恆沙功德,一時等備。見無念者,能立一切法。見無念者,即攝一切法。』
玉琳琇曰:『世尊付囑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代有賢聖,傳持慧命。或示言下便了。或示久參契悟。總之,欲人知本來是佛,各各證自本來面目而已。凡信有此事者,皆親受靈山記莂來。於本來面目一聞即達者,更無工夫可作。(讀者:此指未悟以前的工夫,見道前事。非指修道緣事。)
若不能言下證得,本自圓滿,本自清淨,本自解脫,本自靈異,一了百了,一通萬通。切須於一切處一切時,將一切有思有為境界,皆作文彩已彰之事。看無思無為之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四威儀皆可參,要以坐為正。動靜閒忙皆可參,要以閒靜為正。雖以坐為正,行住臥不得力,坐亦不得力。雖以閒靜為正,忙動不得力,閒靜亦不得力。若於行住臥與忙動得力,到坐時閒靜時更得力,若坐時閒靜時得力,於行住臥及忙動時,自然得力。所謂:「行住坐臥 動靜閒忙,打作一片。工夫得到一片。時節若至,其理自彰,自然不求 悟而自悟矣。」於忙時不可厭忙。於有事時 不可怕事。事忙須耐煩理事,理事至周至到,極有精彩。「或正理事中 或理事後猛提雲:此我或思善時也。或思惡時也。不思善不思惡時,本來面目如何?
此古人所謂:急處一提。於此,若能一念回光,即同諸聖。」
即古人所謂:「逢緣薦取相應捷」也。
豈動靜打作兩橛,「就體消停得力遲」者,可同年而語哉!若動中不善用心,靜中必然悠悠忽忽,動靜兩失之矣。然要動中得力,須時刻痛念人命在呼吸間。生死之際,斷不容偽。無一毫假借處,無一毫靠傍處。用不得一毫氣力,用不得一點心思。若非早證本來面目,安能得大自在,與諸佛諸祖 同證不生不滅大安樂法門?雖然,說證說悟,不過對迷而言。踏著本來田地,悟之一字,亦無所用。以鏡智為宗,出三種生,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雪竇雲:「本是釣魚船上客,偶除須發著袈裟。佛祖位中留不得,夜來依舊宿蘆花。」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中,莫存知解。』
藥山坐次。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麼?』山曰:『思量個不思量的。』曰:『不思量的如何思量?』山曰:『非思量。』
僧問雲水:『何謂本來面目?』答曰:『有什麼說,即非本來也。』又曰:『會者處處是,否者處處非。』又曰:『無有處處有。』問曰:『本來有面目否?』答曰:『有面目。』問:『如何是?』曰:『三際心斷已。』問:『本來面目有形相否?』答:『若言有形相,連汝也是。』問:『如何是本來面目?』答:『舉物豎拳盡無他。』問:『有身有此舉,無身將何舉?』答:『無身處處舉。』問:『若無身體,面目在何處?』答:『在虛空。』又問:『天塌地空,在何處安身?』答:『正是安身之時也,處處現長舌。』
仰山謂第一座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作麼生?』座曰:『正恁麼時,是某甲放身命處。』仰曰:『何不問老僧?』座曰:『正恁麼時,不見有和尚。』仰曰:『扶我教不起。』
雲居膺經旬不赴堂應齋,洞山問其故。居曰:『每日自有天人送食。』山曰:『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汝晚間來。』居晚至,山召膺庵主。居應諾。山曰:『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麼?』居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尋覓不見。如是三日,乃絕。(解脫長者:雲居這個境界,與上段第一座答仰山的話完全相同。這才是不思善不思惡時的真正『本來面目。』)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2月 03, 2022 10:19 pm
由 輕舟
新老怪 寫: ↑週四 2月 03, 2022 9:58 pm
無門直指 第十三節 本來面目
六祖告惠明大師曰:『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後來說法時,又曰:『若僅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迷人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又曰:『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永覺曰:『或問:睡著一醒。無有妄想時如何?有人答:這個就是父母未生前說不得的。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乎?正謂:此也。愚謂:睡醒無想或落無記,則全體無明也。可指之謂本來面目乎?(《唯識》雲: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及悶絕,意識常現起。)且教中有五無心位。皆無善惡二念。可指為本來面目乎?至於六祖示明上座者,其旨甚別,當惠明請法之際,非無記也。當惠明(聞六祖問: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返照之際,又非無記也。既非無記,則離善惡二念,非本來面目而何?』(解脫長者:永覺此語,為六祖不思善惡語,註解得很清楚。所謂:已息諸緣之後,必須不成斷滅,方為諸佛所傳心體。並非僅僅念絕也。學者不妨試試,把念頭暫停片刻,觀察自己是否變成一無所有的斷滅頑空?你當下覺到不成斷滅,那個是什麼?不許昭昭靈靈。)
荷澤與拓拔書曰:『和尚與侍郎今日說:自己身心修行,與諸佛菩薩心同不同。若得同,即於佛法中得佛法分。若不得同,即生空過。問:若為得解?答:但得無念即是解。問:若為生是無念?答:不作意是無念。無念體上自有智命,本智命即是實相。諸佛菩薩用無念,以為解脫法身。見此法身,恆沙三昧,一切諸波羅密悉皆具足。侍郎與神會今日同學般若波羅密,得與諸佛菩薩心不別。今於生死海中得與諸佛菩薩一念相應。即於一念相應處修行,即是知道者。即是見道者。即是得道者。……但莫作意,心自無物,即無物心,自性空寂。空寂體上,自有本智。謂:智以照用。……但莫作意,自當悟入。』
又:張燕公問:『禪師常說:無唸法。勸人修學。未審無唸法有無?』答:『「無念。不言有,不言無。」言其有者,即同世有。言其無者,即同世無。是以無念,不同有無。』問:『喚作是物?』答:『不喚作是物。』問:『作勿生是?』答:『亦不作勿生是,以無念不可說。今言說者,為對問故。若不對問,終無言說。譬如明鏡,若不對像,鏡中終不現像。今言現像者,為對物故,所以現像。』問:『不對像照?』答:『今言照者,不言對與不對。俱常照。』問:『既言無形像,復無言說,一切有無,皆不可立。今言照者,復是何照?』答:『今言照者,以鏡明,故有此性。以眾生心淨,故有大智慧光,照無余世界。』問:『作沒生得見無物?見無物,喚作是物?』答:『不喚作是物。』問:『既不喚作是物。何為佛性?』答:『見不見無物,是真見常見。』又:嗣道王問:『無唸法是凡人修?是聖人修?若是聖人法,何勸凡夫修無唸法?』答:『無唸法是聖人法。凡夫修無唸法,即非凡夫。』問:『念與真如有何差別?』答:『無差別。』問:『既無差別。何故言念真如?』答:『言其念者,真如之用。真如者,念之體。以是義故,立無念為宗。若見無念者,雖具見聞覺知而常空寂。』又:答遠法師曰:『見無念者,六根無染。見無念者,得向佛智。見無念者,名為實相。見無念者,中道第一義諦。見無念者,恆沙功德,一時等備。見無念者,能立一切法。見無念者,即攝一切法。』
玉琳琇曰:『世尊付囑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代有賢聖,傳持慧命。或示言下便了。或示久參契悟。總之,欲人知本來是佛,各各證自本來面目而已。凡信有此事者,皆親受靈山記莂來。於本來面目一聞即達者,更無工夫可作。(讀者:此指未悟以前的工夫,見道前事。非指修道緣事。)
若不能言下證得,本自圓滿,本自清淨,本自解脫,本自靈異,一了百了,一通萬通。切須於一切處一切時,將一切有思有為境界,皆作文彩已彰之事。看無思無為之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四威儀皆可參,要以坐為正。動靜閒忙皆可參,要以閒靜為正。雖以坐為正,行住臥不得力,坐亦不得力。雖以閒靜為正,忙動不得力,閒靜亦不得力。若於行住臥與忙動得力,到坐時閒靜時更得力,若坐時閒靜時得力,於行住臥及忙動時,自然得力。所謂:「行住坐臥 動靜閒忙,打作一片。工夫得到一片。時節若至,其理自彰,自然不求 悟而自悟矣。」於忙時不可厭忙。於有事時 不可怕事。事忙須耐煩理事,理事至周至到,極有精彩。「或正理事中 或理事後猛提雲:此我或思善時也。或思惡時也。不思善不思惡時,本來面目如何?
此古人所謂:急處一提。於此,若能一念回光,即同諸聖。」
即古人所謂:「逢緣薦取相應捷」也。
豈動靜打作兩橛,「就體消停得力遲」者,可同年而語哉!若動中不善用心,靜中必然悠悠忽忽,動靜兩失之矣。然要動中得力,須時刻痛念人命在呼吸間。生死之際,斷不容偽。無一毫假借處,無一毫靠傍處。用不得一毫氣力,用不得一點心思。若非早證本來面目,安能得大自在,與諸佛諸祖 同證不生不滅大安樂法門?雖然,說證說悟,不過對迷而言。踏著本來田地,悟之一字,亦無所用。以鏡智為宗,出三種生,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雪竇雲:「本是釣魚船上客,偶除須發著袈裟。佛祖位中留不得,夜來依舊宿蘆花。」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中,莫存知解。』
藥山坐次。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麼?』山曰:『思量個不思量的。』曰:『不思量的如何思量?』山曰:『非思量。』
僧問雲水:『何謂本來面目?』答曰:『有什麼說,即非本來也。』又曰:『會者處處是,否者處處非。』又曰:『無有處處有。』問曰:『本來有面目否?』答曰:『有面目。』問:『如何是?』曰:『三際心斷已。』問:『本來面目有形相否?』答:『若言有形相,連汝也是。』問:『如何是本來面目?』答:『舉物豎拳盡無他。』問:『有身有此舉,無身將何舉?』答:『無身處處舉。』問:『若無身體,面目在何處?』答:『在虛空。』又問:『天塌地空,在何處安身?』答:『正是安身之時也,處處現長舌。』
仰山謂第一座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作麼生?』座曰:『正恁麼時,是某甲放身命處。』仰曰:『何不問老僧?』座曰:『正恁麼時,不見有和尚。』仰曰:『扶我教不起。』
雲居膺經旬不赴堂應齋,洞山問其故。居曰:『每日自有天人送食。』山曰:『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汝晚間來。』居晚至,山召膺庵主。居應諾。山曰:『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麼?』居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尋覓不見。如是三日,乃絕。(解脫長者:雲居這個境界,與上段第一座答仰山的話完全相同。這才是不思善不思惡時的真正『本來面目。』)
專心致力於傾聽了解需求時即【無念】,這時是昭昭靈靈的大智慧在運轉,了解需求自然做出反應,此性天生不假外求擬向。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4, 2022 7:24 am
由 新老怪
俱胝豎指(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俱胝和尚,凡有詰問,唯舉一指。
後有童子,因外人問,和尚說何法要?童子亦豎指頭。
胝聞,遂以刃斷其指,童子負痛,號哭而去。
胝復召之,童子回首。胝卻豎起指,童子忽然領悟。
胝將順世,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受用不盡。」
言訖示滅。
【語譯】
舉凡有人來問及佛法,俱胝和尚都不加以回答,唯舉一指。
有一天,俱胝和尚出遊,有外人來,問及和尚說些什麼法要?
一名尚未持沙彌戒的近住侍童,依樣葫蘆,學俱胝和尚豎起一指,以示回答。
俱胝和尚知道後,以刀斬斷侍童的手指,侍童負痛,號哭而去。
俱胝和尚喊他回來,侍童回頭,和尚豎起一指,侍童忽然領悟。
俱胝和尚臨命終時,對徒眾說:「我得到天龍大師的一指頭禪,一生受用不盡。」說完後就死了。
【評唱】
無門曰:「俱胝並童子悟處,不在指頭上。若向者裡見得,天龍同俱胝並童子,與自己一串穿卻。」
【語譯】
無門說:「俱胝和童子所悟之處,並不在指頭上。如果向這裡著眼,悟入的話,你就知道天龍、俱胝、童子,甚至連你自己在內,都被一條無形的繩子貫穿著。」
【頌曰】
俱胝鈍置老天龍 利刃單提勘小童
巨靈抬手無多子 分破華山千萬重
【語譯】
俱胝就是因為魯鈍,才會接受天龍老兒的處置。利刃斷指這一招,也只對小童有效。
俱胝一指,有如巨靈以神力 劃開千萬重的首陽山和華山,使黃河奔騰入海。
【附參資料】
一、俱胝和尚
唐代僧。生卒年、俗姓、鄉籍等均不詳。屬南嶽懷讓之系統。常誦俱胝(準胝)觀音咒,世人遂稱之俱胝。
嘗止於浙江婺州金華,後因無以答复實際尼之質問,遂起勇猛精進之心。
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龍禪師到庵,師乃迎禮具陳其事,天龍豎一指而示之,師當下大悟。
其後凡有參學僧前來問法,師皆豎一指以答之,世稱「俱胝一指」、「一指禪」。
於入寂前,嘗謂(大五一?二八八上):「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景德傳燈錄卷十一、五燈會元卷四、祖堂集卷十九、無門關第三則〕[1]
二、俱胝豎指
禪宗公案名。又作俱胝豎指、一指頭禪。
此公案述唐代俱胝和尚 對參學者 僅豎一指,別無餘言。
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一載,俱胝初住庵時,有尼師名實際,戴笠執錫遶師三匝言(大五一?二八八上):「道得即拈下笠子。」如是三問,師皆無對。
尼便去。
師云:「日勢稍晚,且留一宿。」
尼答:「道得即宿。」師又無對。
尼去後,師心大慚,起大疑及勇猛精進之心。
其後,天龍和尚至庵,師即迎禮,具陳前事,天龍豎一指示之,師當下大悟。
自此凡有學者參問,師唯舉一指,無別提唱。
有一童子於外亦學和尚豎指,歸而舉似師,師以刀斷之,童子哀叫走出。
師喚童,童子回首,師豎起指頭,童子豁然而悟。
師將示寂,謂眾曰(大五一?二八八上):「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示寂。
蓋宇宙所有森羅萬象,均以真如為體,故論其體性 即平等一如,一現象之實體 即為萬象之實體,萬象之實體不外一現象之實體。
俱胝之一指,即是全宇宙;全宇宙之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盡入此一指之內。
也就是華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指。
每一個生命 都如此的絕對、唯一、尊嚴、驚奇的一指。
每一個人要如此去尊重已靈,重視自我生命的超絕孤獨,進而去尊重每一個眾生的生命,我即眾生的生命,我即眾生,眾生即我。
如此莊嚴的生命問題,應該以一顆敬畏虔誠的心,自己徹徹底底地覺悟、體證,怎能如童子般依樣畫葫蘆效仿所得?
所以俱胝禪師才要以大慈悲的利劍,來勘破童子的迷妄。俱胝的一指,真是千古的一指。
〔碧巖錄第十九則、從容錄第八十四則、無門關第三則、五燈會元卷四〕
(心平如願《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4, 2022 7:28 am
由 新老怪
俱胝豎指(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舉:俱胝和尚凡有詰問,唯舉一指;後有童子,因外人問:和尚說何法要?童子亦豎一指頭。胝聞,遂以刃斷其指,童子負痛,號哭而去;胝復召之,童子回首,胝卻豎起指,童子忽然領悟。胝將順世,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受用不盡,言訖示滅。
無門曰:俱胝並童子悟處,不在指頭上,若向者裡見得,天龍同俱胝並童子,與自己一串穿卻。
頌曰:俱胝鈍置老天龍,利刃單提勘小童,巨靈抬手無多子,分破華山千萬里。
野老曰:
俱胝一指,戲耍了多少人,可憐童子愚昧,也想戲耍於人,殊不知頑童玩火,那結果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古德指月,其意在月,若不會意,其指必罪;若因指得月,則其功在指!
因此,宗下為“指”之機,往往認作貽毒;
俱胝為指,已耗去多少時光,心中之痛,怎容童子受指之害?斷其指 不正是釜底抽薪,最有效的辦法麼!
然而,話雖如是,畢竟俱胝斷童子指,童子忽然領悟了些什麼?
行者大德!可曾見多少忙碌之人,往往於忙碌之餘,有人問:“吃飯了也未?”此刻,被問的人,必然是“哦!”的一聲;試問:他忽然領悟了些什麼?您能說出?說的可對?
大德!高山山高,深水水低,畢竟不是親身體會了 所能識得的;您說是嗎?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4, 2022 7:39 am
由 新老怪
俱胝豎指(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第二)
垂示雲:一塵舉,大地收;一花開,世界起;只如塵未舉、花未開時,如何著眼?
所以道:如斬一綟絲,一斬一切斬;如染一綟絲,一染一切染。
只如今便將葛藤截斷,運出自己家珍。
高低普應,前後無差,各各現成。
儻(倘若)或未然,看取下文。
【一九】舉:
俱胝和尚,凡有所問,【有什麼消息?鈍根阿師。】
只豎一指。【這老漢也要坐斷天下人舌頭!熱則普天普地熱,寒則普天普地寒,換卻天下人舌頭。】
若向指頭上會,則辜負俱胝;若不向指頭上會,則生鐵鑄就相似。會也恁麼去,不會也恁麼去,高也恁麼去,低也恁麼去,是也恁麼去,非也恁麼去。所以道:一塵才起,大地全收;一花欲開,世界便起;一毛頭獅子,百億毛頭現。
圓明道:“寒則普天普地寒,熱則普天普地熱。”山河大地,下徹黃泉;萬象森羅,上通霄漢。且道,是什麼物,得恁麼奇怪?若也識得,不消一捏。若識不得,礙塞殺人。
俱胝和尚,乃婺州金華人。初住庵時,有一尼,名實際,到庵直入,更不下笠,持錫繞禪床三匝,雲:“道得即下笠。”如是三問,俱胝無對,尼便去。俱胝曰:“天勢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胝又無對,尼便行。胝歎曰:“我雖處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遂發憤要明此事,擬棄庵往諸方參請。打疊行腳,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來日有肉身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不須去。”果是次日,天龍和尚到庵,胝乃迎禮,具陳前事。天龍只豎一指而示之,俱胝忽然大悟。是他當時鄭重專注,所以桶底易脫。後來凡有所問,只豎一指。
長慶道:“美食不中飽人吃。”
玄沙道:“我當時若見,拗折指頭。”
玄覺雲:“玄沙恁麼道,意作么生?”
雲居錫雲:“只如玄沙恁麼道。是肯伊,是不肯伊?若肯伊,何言拗折指頭?若不肯伊,俱胝過在什麼處?”
先曹山雲:“俱胝承當處莽鹵,只認得一機一境,一等是拍手撫掌,見他西園奇怪。”
玄覺又云:“且道俱胝還悟也未?為什麼承當處莽鹵?若是不悟,又道平生只用一指頭禪不盡。且道曹山意在什麼處?”
當時俱胝實然不會,及乎到他悟後,凡有所問,只豎一指。
因什麼千人萬人,羅籠不住,撲他不破?
爾若用作指頭會,決定不見古人意。這般禪易參,只是難會。
如今人才問著,也豎指豎拳,只是弄精魂。也須是徹骨徹髓,見透始得。
俱胝庵中有一童子,於外被人詰曰:“和尚尋常以何法示人?”童子豎起指頭,歸而舉似師。俱胝以刀斷其指,童子叫喚走出。俱胝召一聲,童子回首。俱胝卻豎起指頭,童子豁然領解。且道見個什麼道理?及至遷化,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平生用不盡。要會麼?豎起指頭,便脫去。”
後來明招獨眼龍 問國泰深師叔雲:“古人道,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作么生與他拈卻三行咒?”深亦豎起一指頭。招雲:“不因今日,爭識得這瓜州客。”且道,意作么生?
秘魔平生,只用一杈。打地和尚,凡有所問,只打地一下。後被人藏卻他棒,卻問:“如何是佛?”他只張口。亦是一生用不盡。
無業雲:“祖師觀此土 有大乘根器,唯單傳心印,指示迷塗。得之者不揀愚之與智、凡之與聖,且多虛不如少實。大丈夫漢,即今直下休歇去、頓息萬緣去。超生死流,迥出常格,縱有眷屬莊嚴,不求自得。”
無業一生,凡有所問,只道:“莫妄想。”
所以道,一處透,千處萬處一時透。一機明,千機萬機一時明。如今人總不恁麼,只管恣意情解,不會他古人省要處。他豈不是無機關轉換處?為什麼只用一指頭?須知俱胝到這裡,有深密為人處。要會得省力麼?
還他圓明道:“寒則普天普地寒,熱則普天普地熱。”山河大地,通上孤危,萬象森羅,徹下嶮峻。什麼處得一指頭禪來?
對揚深愛老俱胝,【癩兒牽伴,同道方知。不免是一機一境。】
宇宙空來更有誰?【兩個三個。更有一個,也須打殺。】
曾向滄溟下浮木,【全是這個。是則是,太孤峻生。破草鞋有什麼用處!】
夜濤相共接盲龜。【撈天摸地,有什麼了期!接得堪作何用?據令而行,趕向無佛世界。接得阇黎,
一個瞎漢。】
雪竇會四六文章,七通八達。凡是誵訛奇特公案,偏愛去頌。
“對揚深愛老俱胝,宇宙空來更有誰。”
今時學者,抑揚古人,或賓或主,一問一答,當面提持,有如此為人處。所以道,
“對揚深愛老俱胝”。
且道雪竇愛他作什麼?自天地開闢以來,更有誰人,只是老俱胝一個。若是別人,須參雜。唯是俱胝老,只用一指頭,直至老死。時人多邪解道:“山河大地也空,人也空,法也空,直饒宇宙一時空來,只是俱胝老一個。”且得沒交涉!
“曾向滄溟下浮木”,
如今謂之生死海,眾生在業海之中,頭出頭沒,不明自己,無有出期。俱胝老垂慈接物,於生死海中,用一指頭接人,似下浮木接盲龜相似,令諸眾生得到彼岸——
“夜濤相共接盲龜”。
法華經云:“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無沒溺之患。”大善知識接得一個如龍似虎底漢,教他向有佛世界,互為賓主;無佛世界,坐斷要津。接得個盲龜,堪作何用?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第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2月 04, 2022 7:47 am
由 新老怪
俱胝豎指(明超《無門關夾注》)
俱胝,梵文ko ? i的音譯,當代漢音應為勾帝(帝為捲舌音),是古印度數字系統內最大的數字,意譯千萬,有時泛指不確切的龐大數字。閩南語“俱胝”的發音為“ kū ti”。廣東話“俱胝”的發音為“俱[geoi1]胝[dai1]”。《俱舍論》卷十二:“如彼經言,有一無餘數始為一,十一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
俱胝禪師,南獄懷讓派下禪僧,生平傳記不詳。會昌五年,武宗下令廢佛毀釋,俱胝因為持誦俱胝(準提)觀音咒“南無颯哆喃,三藐三勃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而躲過兵難,所以專以持吟俱胝觀音咒為修持,並且以俱胝為名號,人稱俱胝和尚,而其本名不為人知。
俱胝和尚凡有詰問,唯舉一指。後有童子(童子,古代指未成年的僕役)因外人問:“和尚說何法要?”童子亦豎指頭。胝聞(俱胝和尚聽說了這件事),遂以刃斷其指。童子負痛,號哭而去。胝復召之。童子回首,胝卻豎起指。童子忽然領悟(開悟)。胝將順世(順應世間生死規律,離開人間),謂眾曰:“吾得天龍(《祖堂集》載:'天龍和尚嗣大梅,未睹行錄(事蹟紀錄),不決(不清楚)化緣始終(一生弘法度生事業的始終情況)。'由此可知,俱胝和尚得法於天龍禪師。而天龍則馬祖道一的弟子大梅法常禪師的法嗣)
一指頭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一指頭禪”條:公案名。盡天盡地悉攝盡於一指頭上之意。
景德傳燈錄第十一: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有尼名實際,到庵。戴笠子執錫繞師三匝雲:“道得即拈下笠子!”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師曰:“日勢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師又無對。尼去後,歎曰:“我雖處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擬棄庵往諸方參尋。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山,將有大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也。”果旬日,天龍和尚到庵。師乃迎禮,具陳前事。天龍豎一指而示之,師當下大悟。自此凡有參學僧到,師唯舉一指,無別提唱。有一童子於外被人詰曰:“和尚說何法要?”童子豎起指頭,歸而舉似師。師以刀斷其指頭,童子叫喚走出,師召一聲,童子回首,師卻豎起指頭,童子豁然領解。師將順世,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言訖示滅。),一生受用不盡。”言訖(說完)示滅(示現死亡而入涅磐。佛教中證得四果阿羅漢的聖人,往往在死亡之時,把自己的身體 以神通力量焚為灰燼,完全停止一切生命活動,而表現其結束生命輪迴的修行成就,這種永遠停止生活輪迴之苦的行為稱為涅磐,中文的意思則叫做滅、入滅、寂滅、止息。後世則把佛教僧人 乃至佛教修行者的死亡統稱為入滅)。
無門曰:“俱胝並(和)童子悟處(開悟的因緣條件),不在指頭上。若向者裡見得,天龍同俱胝並童子,與自己一串穿卻(穿成一串。意思是超越一切名相的差別,達到平等無差別的悟的境界)。”
頌曰:
俱胝鈍置(《祖庭事苑》【鈍置】條:“下當作躓,音致,礙不行也。”)老天龍,利刃單提勘小童。巨靈抬手(《祖庭事苑》【巨靈】條:《郭緣生述徵記》雲:“華山與首陽本一山,河神巨靈擘開以通河流,故掌跡存焉。”)無多子(沒有多少秘密),分破華山千萬重。
頌文大意:俱胝膽大妄為,完全不把他的師父天龍和尚 傳給他的禪門心法當一回事,隻手單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毒辣手段,砍掉了小小少年豎起的手指,以此來勘驗這位少年 是不是真正的了悟 禪門心法的要旨。他像力大無比巨靈神 舉起巨掌,手起掌落,把華山和首陽山 一劈兩半,這種威震天地的力量 固然讓人目瞪口呆,其實佛法只是平常,並沒有多少秘密。
(明超《無門關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