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討論一下

發表於 : 週五 10月 25, 2024 4:14 pm
勿忘初心
以下為牛哥(漫步的犀牛)所問 :

狀況 :
打坐時,腿腳、痠、麻、癢、腫、痛、痙攣、電刺...各種酸爽的物理刺激正一波波襲來。

問題 : 你不想半途而廢地下座,反而選擇在坐中克服這些痠、爽等各種覺受,進而提升這一坐的品質、乃至智的提升。

你該怎麼作呢 ?

舉例 :

例1: 如何利用腳痠腿麻,鎮伏五蓋/任一蓋 ?

例2: 如何利用腿痛痙攣,進而轉換成身心喜樂?

例3: 又如何面對這種又幹又痛,趁勢殺出血路,從憤青脫身成為一位心能平等、寂靜、而能捨離的善旁觀者呢 ?

(這是一種層次的平等捨/upekkhe,也是傳說中的不迎不拒/不思善、不思惡/練達正直柔軟的極光淨者)

例4: 其他。例繁不及備載。

======

牛哥,小弟怠慢了 !
依你的提問,小弟簡單回答。

如果已排除上座之處,空氣有流通(窗戶不緊閉)、上座前有作熱身操(如太極功操)、不勉強双盤/單盤與否。

除此之外主要有二
一、呼吸
二、氣脈


1) 以南傳内觀襌修作切入⇒

安般念
呼吸方式「錯誤」則易生。

在《無礙解道》、《清淨道論》等皆有描述該如何〈呼吸〉。

《相應部》《長部經》《比丘律》和《清淨道論》中皆有所明載「長呼吸、短呼吸」。
但是!
南傅有些教授師們卻對眾教導「自然呼吸法」或「長短不重要」的開示。對「呼吸」產生,有所分岐。

依據南傳《長部經》所說:

就像一個旋盤工(手拉胚)在做一個陶的時候,正知長轉;或正知短轉之時;比丘亦如是正知,長入息時知道其為長入息,短入息時知其為短入息。

如不瞭解這段「經文」之義,不妨親自走一趟〈陶窯〉親自練習一下〈手拉胚〉的作業,用自己的手或腳來轉動旋盤(轆轤),DIY並實際體驗一下「作一個長轉」和「作一個短轉」的力道時,是不是要由自己的手腳控制或調整施力的大小 ?
那麼,依據經文這樣明確的教導,禪者的「入、出、息、長、短」是否也要由禪者清清楚楚地自行調整 ?
這樣的呼吸還能說是「自然呼吸」或「長短不重要」嗎 ?

2)《氣脈》。


(中醫講攸關五藏六脈、神經/氣血/動能~~等)

雖然南傳/禪宗及部份教下不談氣脈,然而不談氣脈,並不代表對氣脈的否定或不存在;只是忽略擱置!
身心乃互相影響的;身是「標」,心才是「本」。
故心通,則脈通;然而脈通了,心未必就通。
心通就是「調心」→呵五欲!!
心漸清(持戒)了,脈(身)也漸通不阻障塞。
故如執意先打通氣脈,再來調心,那就成為本末顛倒。

所以就如祖師說:⇒

該打牛 ?還是該打車?

當然是打牛,而非打車。
不過,想打牛就能打到牛嗎?!。
因此常說:禪是上根利智的人修的。很多人不要說打到牛,就是要看到牛(尤其在脈障顯現時,要直接調心,恐有困難。)都不是那麼容易。因為牛代表心,而心對某些人而言,卻是非常抽象的。如果他打不到牛,你又不淮他打車,他便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如痠痛痲癢、冷熱通塞、嘔氣震動、姆指間像觸電的感覺、腰背自然挺直;甚至大哭大笑,手舞足蹈,打拳,翻跟斗等)。那就先調身(健康)。

有人有了覺受到「氣」,甚至能導引起氣,但是這皆是〈表脈〉而已!
而且。不但皆在這關卡中瞎費力氣瞎忙白作功夫、且更容易在此走火入魔。

是故唯有用「攝心」的方式,不須刻意引導,只須讓它《自自然然》去順其自然調整!!

如此才是既省事又安全的抉擇。

以上;拙供参考

Re: 討論一下

發表於 : 週五 10月 25, 2024 5:14 pm
勿忘初心
又如何面對這種又幹又痛,趁勢殺出血路,從憤青脫身成為一位心能平等、寂靜、而能捨離的善旁觀者呢 ?

(這是一種層次的平等捨/upekkhe,也是傳說中的不迎不拒/不思善、不思惡/練達正直柔軟的極光淨者~~~~~
~~~~~~~~~~~~~~廻盪中

牛哥還是牛哥~~~真是血性方剛漢子

難怪!!
小弟近日之獅子吼又所為何來?!
放心!!小弟仍是那初心小弟 ⇒

在家白衣有何「職責 」耶 ?!

要不要《護法》。全憑自己發不發心 !
或是;冷眼旁觀、事不關己!

所謂 → 《 體、用、相、境 》

外顯忿怒(相),
為何有此舉?發心為何 ?(用)
是否為真瞋嗎?亦是清凈心不動(體)
事過了放下了嗎?還是仍背著?(境)

Re: 討論一下

發表於 : 週六 10月 26, 2024 5:55 pm
漫步的犀牛
勿忘學友,

學友的說法,犀牛沒有意見。

只要學友滿意、能不離八正道即可。

以下,則是犀牛不同角度的看法 :

1. 安般念

入出息念,重點不在呼吸,而是在 "" ! "" ,把注意力放在每個呼吸、無論長短粗細強弱,保持正念即可。

我們只是客觀的看著呼吸,不必下去跟他玩,容易玩出問題。(犀牛經驗過這種無謂的後遺症)

自然呼吸為主,能讓禪修者柔軟、練達、適業等。

自然地調整呼吸,則適合在穩定之後,給自己下達功課,以便觀察集、滅、味、患、離..等現象。

強行地控制呼吸,或可拉自己一把,讓過於陷入定根過強精進根沉寂的困頓狀態,趁著控制呼吸,策勵精進根的奮起、遠離昏沉、其他不善的無聲襲擊。

2. 氣脈。

犀牛擱置這個問題,因為這與解脫沒啥關係。

3. 其他。

個人認為,無論是走上座部的各種禪法、或是中國禪宗的各種參法,最眩惑、最引人入迷、最容易自毀根基的,

無非是.... 各種身體粗重感的消失、各種心喜身樂內身外境感的消失、各種如幻似真的聲音影像的出現...。

一旦自己炫砲了,立馬就歪樓可惜了。

4. 如何藉由腿痠腳麻、血肉折磨、分筋錯骨的折磨中,如何技巧地,把痛苦轉換成提升的契機 ?!

這在林住禪者、安般禪者、不淨禪者,乃至修色遍、隨念....或是禪宗各派參禪弟子,都會常常碰到。

身體技巧: 換姿勢、經行、跑香、挨香板...乃至各種按摩,都行。 打坐,就是要穩定、適業

心理技巧 :如何把者種身心絞肉機般的痛苦,轉到集、滅、味、患、離、無常、苦、無我、厭、離、捨...等等解脫之道, 這才是重點。

=====

平安喜樂

Re: 討論一下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28, 2024 10:03 pm
勿忘初心
牛哥法安吉祥

1) 安般念之呼吸,在上座部教法上本就存在分岐,但這的確出自〈經〉〈論〉〈律〉的「明確記截」。
(在《無礙解道》、《清淨道論》等。
《相應部》《長部經》《比丘律》皆有所明載。)

更何況上座部不是非常講究要依《經律論》的嗎?!

2) 氣脈;本就存在眾人身體中。

3)同意牛哥所說,很多人一旦在禪修有了各種〈境〉(含音聲)就以為有所「聖/解」!
殊不知這些仍是「色陰」範圍中的〈妄境〉而矣。

想要「入門」,乃要破《色陰》!
才能入的了門!!

而不是在色陰裡打轉,流其忘(妄)返;迷失自我。(五陰中每一陰皆有十種魔障)
故稱⇒五十陰魔

更何況自古有警語⇒

不作聖心 ,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不作聖心,就是不要自「以為」自己功夫到家了,我已證果開悟了,在妄境中生自慢心;便易内魔(五蘊)招引外魔。一旦執著貪圖(其實僅色陰妄想),才導致著魔的。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便容易走火入魔。人若貪求途中景色而流連〈妄〉返、被小境界玩弄,便容易誤入歧途。


另外,襌修不一定得双盤/單盤坐,散盤或坐在椅子上也是可以。另外如經行(腳步的落下及提起⇒身、受念處)、跑香;甚至連〈掃地〉都能修念處。不是嗎?!

Re: 討論一下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04, 2024 12:00 pm
漫步的犀牛
學友,

論典,可以參考,但是得要很小心。

犀牛雖然也學習上座部教法,但是並非一味師從清淨道論,而是...不合經典者,一概擱置。

甚至,認為清淨道論,是得琢磨琢磨,不建議初學一頭栽入。

至於學友的一些觀點,

犀牛也不置可否,只要學友能自證清涼,就好了!

那,凡夫基本功.....清涼。(鎮伏五蓋,就稱得上凡夫的清涼了。)

犀牛是這麼認為的 :

學佛一定有風險,身心投入有賺有賠,禪修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平安喜樂

色陰如何發生?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08, 2024 12:51 pm
大開眼界
由 勿忘初心 » 週一 10月 28, 2024 10:03 pm

想要「入門」,乃要破《色陰》!
才能入的了門!!
絕大多數人只知道色陰是指:四大(地水火風), 一切色法
這種認知法 沒辦法幫助你破色陰

破色陰 就應該先去了解「色陰如何發生」,
這樣你才懂得如何阻止色陰發生

《雜阿含經 68》
縁眼及色, 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縁觸生受。縁受生愛。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
如是縁耳鼻舌身意。縁意及法, 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縁觸生受。縁受生愛。如是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中阿含經 卷第七(30)》
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
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


「色集」就是指:色陰的發生
雜阿含經說, 因為一開始有「根塵識三和合」這個動作, 於是就發動了色陰。
有了色陰, 受想行陰便接腫發生

中阿含經更直接說, 根塵識三者和合 就是色陰
﹋﹋﹋﹋﹋﹋﹋﹋﹋﹋﹋﹋﹋﹋﹋﹋﹋﹋﹋﹋﹋﹋﹋﹋﹋﹋﹋
現在已知,色陰是由[根塵識三和合]這個動作 所發動。
因此想斷色陰, 就不能讓[根塵識和合]這個動作發生

很多人一定會說, [根塵識三和合]是人們的日常生活, 怎可能斷?
沒錯, 所以說, 斷[根塵識三和合] 是屬於修禪定的事
修禪定 才能做到 斷[根塵識三和合]

所以順便在這裡忠告 不修禪定的人, 別再妄想你破得了色陰

滅色陰的修法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08, 2024 1:40 pm
大開眼界
.
破色陰 應該這樣練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精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應住眼處。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不住眼耳鼻舌身意, 就表示缺少六根的配合, [根塵識和合]就不能成立。
至於如何做到: 不住眼耳鼻舌身意?
靠練止觀(專注一處),就能辦到

《解深密經 卷第一》
眾生為相縛 及彼麁重縛
勤修止觀 爾乃得解脫


欲解脫「相縛」,就必須修止觀
「相」就是色陰

修止觀不只能破色陰, 而是能破五陰
以上只是講修行大綱; 止觀如何練,才是大學問

Re: 討論一下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13, 2024 3:45 pm
勿忘初心
漫步的犀牛 寫: 週三 12月 04, 2024 12:00 pm 學友,

論典,可以參考,但是得要很小心。

犀牛雖然也學習上座部教法,但是並非一味師從清淨道論,而是...不合經典者,一概擱置。

甚至,認為清淨道論,是得琢磨琢磨,不建議初學一頭栽入。

至於學友的一些觀點,

犀牛也不置可否,只要學友能自證清涼,就好了!

那,凡夫基本功.....清涼。(鎮伏五蓋,就稱得上凡夫的清涼了。)

犀牛是這麼認為的 :

學佛一定有風險,身心投入有賺有賠,禪修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平安喜樂

牛哥所言;小弟不置可否。
只因小弟不是上座部弟子,上座部的教法爭議小弟也無權置喙。

〈清凉〉。
牛哥你指的是 → 暫伏/降伏《五蓋》吧?!

不鐠!無論是南傳、漢傳、藏傳教法上講到《清凉》,必定
意味稍許或已具足五襌支。

相反的就是⇒《五蓋》

五蓋的出現,意味著心缺少喜、樂、定、尋與伺。 這五個善心所是初禪的五支,它們是成就修觀不可或缺的部分, 每個禪支都能對治特定的蓋,而每一蓋都是 襌支的障礙。

五力的〈平衡〉!!
是决不能或缺的!!

你同意嗎?!

Re: 討論一下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15, 2024 10:02 am
漫步的犀牛
勿忘初心 寫: 週五 12月 13, 2024 3:45 pm
〈清凉〉。
牛哥你指的是 → 暫伏/降伏《五蓋》吧?!

不鐠!無論是南傳、漢傳、藏傳教法上講到《清凉》,必定
意味稍許或已具足五襌支。

相反的就是⇒《五蓋》

五蓋的出現,意味著心缺少喜、樂、定、尋與伺。 這五個善心所是初禪的五支,它們是成就修觀不可或缺的部分, 每個禪支都能對治特定的蓋,而每一蓋都是 襌支的障礙。

五力的〈平衡〉!!
是决不能或缺的!!

你同意嗎?!
學友,

Q1: 牛哥你指的是 → 暫伏/降伏《五蓋》吧?!

A1: 是的,沒錯

Q2: 每個禪支都能對治特定的蓋,而每一蓋都是 襌支的障礙。五力的〈平衡〉!!是决不能或缺的!!你同意嗎?!

A2: 就字面上而言,不同意都不行

但就實務面來說,卻有一些出入

就好比 ~ 一般說來,尋對治昏睡、伺對治疑、喜對治嗔....等等。

但是,實際上,學友可以可試試看,真的是否如此?!

當禪修者把尋、伺,的定義,看成 :

,乃是專注力的集中 (就像瞄準鏡準星,對準靶心)
,則是上述專注力的維持 (就像手撐住槍托)

那麼,此際,禪修者的內心狀態,是一種高度凝結、且具有全然的排他性的一種品質

因為凝結又排他的狀態,所以....昏睡、法疑、都生不出、進不去。

這似乎是一種"純粹" 的狀態,

有人稱讚祂....無心或是無念

有人讚美祂....念頭死、法身活、一念不生

這種 "純粹"......幾乎是八宗共主、十方法界共許

===========

上述所言,沒錯吧 !

如果稍微研讀過原始經典的禪修者看到這裡,應該頭皮有點發麻了 !

因為,他結合實務操作地回想剛剛的凝結、排他

再對照經典中記載的 "自在"。(e.g.AN4.35,對婆羅門的開示)

禪修者意會到.....他剛剛或許走到地雷區了。

那是........外道式婆羅門式的禪修法


(為什麼? 自我檢測一下 : 這種凝結式排他性的禪那,能在動態的行動中產生嗎? 簡單說,能在尾牙宴唱唱跳跳中辦到嗎?

佛陀的正定之道,卻可以在行、住、座、臥中,各種動態狀況中,達成正定。)
====

所以,犀牛的看法是:

禪支對治五蓋,犀牛不反對這樣的 "敵對法式" 的搭配說明。

但是,實際上,或許未必。

關鍵點在於 : 尋伺的語意,後代論典的尋伺語意,比較接近婆羅門,與 佛陀不太一樣。

如果照原始經典的描繪,

,是有特定意向引導的念頭 (對,就是一種念頭引導,是許多禪修者,感到大逆不道的念頭)

呢 ? 就是審批、審視、評估..這樣的意思。(這就是後期論典,分別智的濫觴)

===

就先說到這裡,這不太容易消化,

因為對沒經驗者,會感到咬文嚼字,自己會產生許多不切實際的文字聯想。

對於有經驗者,則是.....當頭沒禮貌地打了一巴掌、會很肚爛

(肚爛之處 : 禪修者當然會感到肚爛,照你犀牛這樣一說,請問 : 剛剛的從游絲凝結成精閃的似相,我還要處理嗎? 要分析似相的色法成分嗎? 這.....業處,你說該怎麼處理? 就算練過出入自在,這種轉彎,就像鐵達尼號要在1000公尺內急轉彎,衝擊大不大? 就算轉彎了、跳過名色分別智心清淨、見清淨,又如何回溯緣起? 怎麼達到緣攝受智、自證度疑清淨呢? ......這問號,可能一路打到底了,怎麼辦呢?)

所以,先到此。

正所謂 : 學佛一定有風險,身心投入有賺有賠,禪修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所修的禪定不究竟, 因為缺這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31, 2024 12:08 pm
大開眼界
漫步的犀牛 寫: 週日 12月 15, 2024 10:02 am (為什麼? 自我檢測一下 : 這種凝結式排他性的禪那,能在動態的行動中產生嗎? 簡單說,能在尾牙宴唱唱跳跳中辦到嗎?

佛陀的正定之道,卻可以在行、住、座、臥中,各種動態狀況中,達成正定。)
若無實證,不會明白佛的禪定 為何與一般人不同

佛陀能在行住座臥維持正定, 是因為祂已經修出「摩尼珠」
一旦修出「摩尼珠」, 就不會再消失
有「摩尼珠」,才能通往涅槃界

一般人修禪定 在定中到什麼境界,通常都是暫時性的,出定後就沒有了
所以並不究竟

但若練出「摩尼珠」, 出定後 並不會消失不見
佛陀隨時能維持正定, 因為祂有「摩尼寶珠」

南傳小部《本生經》
「...磨此摩尼寶珠,然摩尼珠為野豬之毛所磨,益形光亮透明。
野豬今不知可為之術,向苦行者尋問使寶珠失去光澤方便之術,於菩薩近傍頂禮,坐於一方唱最初之二偈:
我等三十來洞穴  習慣住此七年間
有時我等作思考  試圖消去此珠光
摩而又重磨  珠光只愈清
我問婆羅門  爾知如何行?

菩薩聞彼等言,唱第三之偈:
寶珠之貴  非毘琉璃
清淨無污  難消其光
野豬!汝等且去  速離此場」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34n ... _aroun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