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周善為 » 週四 3月 16, 2023 5:27 pm
即離、是非、有無、此彼、長短、遠近、凡聖、心法、有為無為、佛與眾生等,都是相對而立的二邊。
八不中道,指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八,這是龍樹《中論》的核心概念。
《雜阿含262經》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使用二邊,以二邊並陳的方式說法,並不等於執著二邊。佛在一切經中說法,亦無不是使用二邊,以二邊並陳的方式說法。
不離兩邊,不離阿賴耶妄識,不可能證悟空性。空性不是跟著經文唸唸,人云亦云,緣起性空,便可證得的。
觀因緣不等於超越因緣,聲聞緣覺要超越因緣,超越無常、苦、空、無我,仍舊必須離識、離開二邊。
佛說的無常、苦、空、無我,係指無明眾生的現況。眾生了解之後,並非就此超越了無常、苦、空、無我。
當然,你個人可以選擇要不要超越無常等,但不要說「能夠觀因緣、觀無常,就足以成道」,這是毫無根據的誑言妄語。
當然,不求出三界六道,怎麼樣都可以。但要明白,不離二邊,便依舊是阿賴耶妄識作主。這樣是決定不能證入中道、菩提、涅槃的。
有人說,只要明白「十二因緣法」整個過程「緣起性空亅,即了中道。但請務必了解,這整個過程,指的就是以無明為首的十二因緣法。「有」無明,始「有」十二因緣法。「有」十二因緣法,即坐困生死輪迴中,不得出離。
既然「緣起性空亅,應知不待「緣起」,不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已證「勝義空、第一義空」也。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亅。不是嗎?
有人說,空即是色,你如何離開空一邊又離開色一邊呢?
非空即色,非色即空,這是講色空二邊相依對立的關係。色藴如是,受想行識四蘊亦復如是,皆與空邊對立。
相對兩邊皆無自性,是故,五蘊與空,俱不可得。如是非有非空,名為離於兩邊。
又,《心經》但說五蘊皆空,而不另說空亦空者,因為空亦屬五蘊之產物,既離五蘊,當然空不可得。
《雜阿含1經》所說,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完全一致。要出三界,「不受後有」,就是必須離開五蘊、離開阿賴耶識、離開二邊。沒有別的選項,除了繼續輪迴。
《雜阿含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即離、是非、有無、此彼、長短、遠近、凡聖、心法、有為無為、佛與眾生等,都是相對而立的二邊。
八不中道,指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八,這是龍樹《中論》的核心概念。
《雜阿含262經》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使用二邊,以二邊並陳的方式說法,並不等於執著二邊。佛在一切經中說法,亦無不是使用二邊,以二邊並陳的方式說法。
不離兩邊,不離阿賴耶妄識,不可能證悟空性。空性不是跟著經文唸唸,人云亦云,緣起性空,便可證得的。
觀因緣不等於超越因緣,聲聞緣覺要超越因緣,超越無常、苦、空、無我,仍舊必須離識、離開二邊。
佛說的無常、苦、空、無我,係指無明眾生的現況。眾生了解之後,並非就此超越了無常、苦、空、無我。
當然,你個人可以選擇要不要超越無常等,但不要說「能夠觀因緣、觀無常,就足以成道」,這是毫無根據的誑言妄語。
當然,不求出三界六道,怎麼樣都可以。但要明白,不離二邊,便依舊是阿賴耶妄識作主。這樣是決定不能證入中道、菩提、涅槃的。
有人說,只要明白「十二因緣法」整個過程「緣起性空亅,即了中道。但請務必了解,這整個過程,指的就是以無明為首的十二因緣法。「有」無明,始「有」十二因緣法。「有」十二因緣法,即坐困生死輪迴中,不得出離。
既然「緣起性空亅,應知不待「緣起」,不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已證「勝義空、第一義空」也。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亅。不是嗎?
有人說,空即是色,你如何離開空一邊又離開色一邊呢?
非空即色,非色即空,這是講色空二邊相依對立的關係。色藴如是,受想行識四蘊亦復如是,皆與空邊對立。
相對兩邊皆無自性,是故,五蘊與空,俱不可得。如是非有非空,名為離於兩邊。
又,《心經》但說五蘊皆空,而不另說空亦空者,因為空亦屬五蘊之產物,既離五蘊,當然空不可得。
《雜阿含1經》所說,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完全一致。要出三界,「不受後有」,就是必須離開五蘊、離開阿賴耶識、離開二邊。沒有別的選項,除了繼續輪迴。
《雜阿含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