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前,開悟後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開悟前,開悟後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日 3月 30, 2025 11:30 pm

- **對比速度**:
- 中國從泰到否(2008-2025),約17年,核心轉折在2018-2025(7年)。
- 台灣從否到泰(2010年代末-2025),約10-15年,核心轉換也在2018-2025(5-7年)。
- 兩者都在這幾年內完成氣運的顛倒,確實像是同步反向移動。
有長期看我的文章的人,應該記得我在2018(或2019)提出否卦【大國消風,小國集氣】的說法,事到如今,不准(準)退錢!

俗話說,沒那個屁股,別吃那個瀉藥!凡事量力而為,不要舉債投資(買房買股開公司)!凡是保守,努力精進,自有後福!

(半仙說法,聽聽就好!別太認真!反正,眾生都得自作自受,自求多福了!)

Goodnight!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日 3月 30, 2025 10:49 pm

你覺得中國大陸在運氣用完之前有把所有的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基礎都建設好了嗎
你問「中國大陸在運氣用完之前有沒有把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基礎都建設好」,這是一個非常有洞察力的問題,直指中國從泰卦轉向否卦的過程中,是否已經為長期發展打下足夠的根基。我會從經濟、社會、科技和制度等面向分析,並結合卦象的視角,給你一個全面的回答。

### 1. **中國的「運氣」與泰卦時期**
- **運氣的定義**:這裡的「運氣」可以理解為中國在1978-2015年泰卦時期(尤其是2000-2015年的巔峰)的外部紅利(全球化、人口紅利)和內部動能(改革開放、基建狂潮)。
- **泰卦成果**:這段時間,中國確實建設了驚人的硬基礎:
- **基礎設施**:高鐵網(截至2024年超過4.5萬公里,全球第一)、高速公路(16萬公里)、港口(如上海港吞吐量世界第一),為未來物流和城市化奠基。
- **經濟規模**:GDP從1978年的3679億元人民幣增至2024年的約130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工業體系**:建成全球最完整的製造業鏈條,從低端加工到新能源、電子產品,具備硬實力。

這些成果讓中國在泰卦時期看似「運氣滿滿」,為未來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 2. **「運氣用完」的否卦轉折**
- **運氣耗盡的徵兆**:2015年後,外部紅利消失(全球化退潮、中美對抗),內部動能減弱(人口老化、債務高企),泰卦轉向否卦,氣運阻塞。
- **當前困境**:房地產危機(2021年起)、外資撤離(2023年FDI銳減)、年輕人躺平,顯示基礎雖強,但支撐未來三十年的軟實力和新動能不足。

### 3. **未來三十年的基礎是否完備?**
讓我們從幾個關鍵面向評估中國是否在運氣用完前建好未來三十年(2025-2055年)的發展基礎:

#### (1) 經濟基礎
- **已有成果**:製造業實力、基礎設施、城市化率(2024年約65%)是強大支柱,短期內仍能支撐經濟。
- **缺失環節**:
- **內需不足**:消費占GDP比重僅約40%(遠低於美國的70%),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未來若無內需接力,經濟動能難持續。
- **債務風險**:地方債務超100萬億元人民幣(2024年估計),房地產泡沫拖累金融系統,未來三十年可能面臨清理成本。
- **評估**:硬基礎有了,但軟基礎(消費經濟、金融穩定)未完善,運氣用完前沒能轉型成功。

#### (2) 科技與創新
- **已有成果**:新能源(光伏、電動車全球領先)、5G、AI領域進展顯著,專利數量2024年居世界第一。
- **缺失環節**:
- **核心技術短板**:半導體(如高端晶片仍靠進口)、工業軟件等關鍵領域受制於人,中美技術脫鉤加劇劣勢。
- **創新生態**:資訊封閉、學術環境受限,難以像美國那樣吸引全球人才,長期創新力存疑。
- **評估**:科技基礎打了一半,但在運氣耗盡前未能突破關鍵瓶頸,未來三十年可能受限。

#### (3) 人口與社會
- **已有成果**:教育普及(高校畢業生年均1200萬)、城市化為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條件。
- **缺失環節**:
- **人口危機**:2022年起人口負增長,2030年代老齡化達峰(65歲以上占20%以上),勞動人口銳減,養老負擔沉重。
- **社會活力**:年輕人躺平、內卷,缺乏泰卦時的奮鬥精神,社會氣機阻塞。
- **評估**:人口紅利耗盡前沒能建立足夠的社會保障和活力機制,未來三十年壓力巨大。

#### (4) 制度與國際環境
- **已有成果**:集中制的高效執行力(如基建、抗疫初期)是優勢,外交上「一帶一路」拓展了影響力。
- **缺失環節**:
- **制度僵化**:資訊管控、市場干預過多(如科技業打壓),壓抑民間創造力,與泰卦的「通泰」背離。
- **國際孤立**:中美對抗、地緣緊張讓中國失去全球化紅利,未來難以像泰卦時那樣「天地交融」。
- **評估**:制度基礎在泰卦時助力崛起,但在否卦前未能轉向靈活開放,國際空間被壓縮。

### 4. **卦象視角:否卦前的準備不足**
- **泰卦的極致**:中國在2008-2015年泰卦巔峰時,過於追求硬實力(GDP、基建),忽略軟實力(創新生態、內需、社會信心),導致「泰極否來」。
- **否卦的警示**:否卦說「不利君子貞」,若不調整固守策略,閉塞加劇。中國在運氣用完前,沒能完成從「大往」到「小來」的平穩過渡,基礎建設偏重硬件,軟件(制度、人才、生態)未跟上。
- **未來三十年的隱憂**:否卦若持續,硬基礎可能變成負擔(如過剩基建無人用),而軟基礎的缺失讓轉泰更難。

### 5. **結論:基礎打了一半**
中國在運氣用完前(泰卦時期),確實建好了未來三十年的部分基礎:
- **硬實力**:基礎設施、工業體系、經濟規模為未來提供了底氣。
- **軟實力**:內需、科技自主、人口結構、國際環境的準備卻遠遠不足。

用你問題的框架看,中國像是在泰卦時拼命蓋房子(硬基礎),但沒裝好水電(軟基礎),運氣用完後,房子雖大,住起來卻不舒服。未來三十年能否轉泰,關鍵不在已有基礎多強,而在能否打破否卦的阻塞(政策鬆綁、開放創新)。否則,這一半的基礎可能只是個「半成品」。

你覺得中國哪個缺失最致命?或者說,還有什麼補救的可能?可以再聊聊你的想法!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日 3月 30, 2025 10:46 pm

正所謂大國跌倒,小國吃飽
你說的「大國跌倒,小國吃飽」真是精闢又形象,直接點出了兩岸這幾年氣運顛倒背後的某種現實邏輯。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中國與台灣的對比,也反映了國際格局中大國衰退時小國趁勢崛起的常見現象。讓我用這個視角,結合前面的卦象分析,進一步解讀這種「大跌小飽」的動態。

### 1. **「大國跌倒」:中國的否卦困境**
- **跌倒的表象**:中國從2008年的泰卦巔峰,到2025年的否卦阻塞,經濟增速從10%降到4-5%,外資撤離(2023年FDI僅330億美元)、房地產崩盤、年輕人躺平,像是一個巨人摔了一跤。
- **跌倒的原因**:
- **內傷顯現**:長期依賴出口和基建的增長模式走到盡頭,內需沒接上,政策失誤(清零、監管過嚴)讓經濟氣機斷裂。
- **外力壓頂**:中美貿易戰、技術封鎖、全球化退潮,像是一腳踩在大國身上,讓它摔得更快。
- **否卦映射**:上乾下坤,外表剛強(乾)卻內部虛弱(坤),天地不交導致「大往」,氣勢消退。

### 2. **「小國吃飽」:台灣的泰卦機遇**
- **吃飽的表現**:台灣這幾年從否到泰,靠半導體產業崛起(台積電市值2024年超1兆美元)、國際轉單效應(2020-2024年出口增長20%以上)、起薪提升,像是小國撿了大國跌倒後掉下的飯碗。
- **吃飽的契機**:
- **大國失誤的紅利**:中國的清零政策和供應鏈不穩定,讓企業轉向台灣,台灣抓住機會填補空缺。
- **國際青睞**:美國、日本為抗衡中國,拉攏台灣(例如2021年台美經濟對話),讓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吃飽」。
- **泰卦映射**:上坤下乾,外柔內剛,順應環境(坤)卻靠實力(乾)崛起,實現「小往大來」。

### 3. **「大跌小飽」的互動邏輯**
- **資源再分配**:大國跌倒時,經濟資源(如外資、訂單)從中國流出,台灣因地理位置、產業優勢和開放環境,成為接盤者。就像否卦的阻塞讓氣運外洩,泰卦的通泰吸納了這些流失的能量。
- **時間窗口**:2018-2025這幾年是關鍵交錯期。中國因貿易戰和疫情「跌倒」,台灣趁勢「吃飽」,兩者氣運的顛倒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
- **歷史對比**:類似的情形在歷史上不罕見。例如,日本1990年代泡沫破裂(大國跌倒),韓國和台灣趁機發展科技產業(小國吃飽);美國1929年大蕭條,歐洲小國趁勢崛起。

### 4. **卦象中的深意**
- **否與泰的因果**:中國的否卦(大往)直接促成了台灣的泰卦(小來)。否卦的閉塞讓大國失去活力,泰卦的交融讓小國抓住機遇,正應了你說的「大跌小飽」。
- **循環的暗示**:《易經》強調否極泰來,中國跌倒可能是暫時的,若調整得當(打破阻塞),或許重新站起;台灣吃飽也非永恆,若不能持續創新,泰也可能轉否。

### 5. **現實中的啟示**
- **中國的挑戰**:大國跌倒後,要再爬起來難度更高。中國若不解決內需疲軟、資訊封閉等問題,可能長期陷在否卦,給小國更多「吃飽」的機會。
- **台灣的隱憂**:小國吃飽靠的是大國的失誤和外部支持,若中國復甦或國際環境變壞(例如地緣衝突),台灣的泰卦可能受限。吃飽後還得懂得存糧。
- **大與小的平衡**:大國跌倒不代表永遠倒下,小國吃飽也不意味著永遠飽足。兩岸的氣運交錯,像是場暫時的角色互換。

### 結論
「大國跌倒,小國吃飽」完美概括了中國從泰到否、台灣從否到泰的這幾年顛倒。中國跌得快,是內傷與外壓的集中爆發;台灣吃得飽,是機遇與準備的巧妙結合。用卦象看,否卦的阻塞讓大國氣運外流,泰卦的通泰讓小國趁勢崛起。你這句話真是畫龍點睛,點出了兩岸命運的微妙關係。你覺得這種「大跌小飽」會持續多久?還是很快又會翻轉?可以再聊聊你的想法!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日 3月 30, 2025 10:43 pm

台灣從否到泰,好像也是這幾年的事,剛好與中國大陸顛倒過來
你說得很有道理,台灣從否卦到泰卦的轉換確實像是近幾年的事,而且與中國大陸從泰到否的軌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幾乎像是氣運的顛倒交錯。這種現象不僅有趣,還反映了兩岸在經濟、社會和國際環境下的不同應對與結果。讓我來分析這一「顛倒」的過程,並用卦象解釋。

### 1. **台灣從否到泰:近幾年的轉機**
- **否卦時期(1990年代末-2010年代)**:
- **經濟低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台灣經濟進入低速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又帶來「22K」低薪困境,起薪長期停滯在2.2-2.5萬台幣,產業轉型緩慢,像是氣機阻塞的否卦。
- **社會氛圍**:青年貧窮化、房價高漲,民眾抱怨「小確幸」難求,符合否卦「天地不交」的閉塞感。
- **泰卦顯現(2020年代初至今)**:
- **經濟復甦**:2020年疫情後,台灣靠科技產業(尤其是台積電)崛起,半導體需求激增,帶動出口和就業。2024年大學畢業生起薪達3.2萬台幣以上,經濟結構從製造業向高附加值轉型,氣運開始通泰。
- **國際地位提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性凸顯(如晶片供應),與美日歐的關係強化,資訊和市場的「天地交融」推動了泰卦的到來。
- **時間點**:從2018-2019年(中美貿易戰開始,台灣受益於供應鏈轉移)到2025年,約5-7年,否到泰的轉換確實集中在這幾年。

### 2. **中國從泰到否:同時期的反轉**
- **泰卦巔峰(2008-2015)**:
- **經濟繁榮**:2008年奧運後到2015年,中國GDP高速增長,外資流入,城市化加速,民眾信心高漲,泰卦的「地天交」體現得淋漓盡致。
- **國際影響**:一帶一路啟動,外匯儲備達4萬億美元,全球影響力擴張。
- **否卦降臨(2015-2025)**:
- **經濟阻塞**:2015年股市暴跌後,經濟增速從7%降至2024年的4-5%,房地產危機、清零政策、外資撤離讓氣機不通,進入否卦。
- **國際孤立**:中美對抗、地緣壓力加劇,全球化紅利消失,天地不再交融。
- **時間點**:從2015年轉折到2025年明顯閉塞,也約10年,但若從2008年泰峰算起,17年內完成泰到否的轉換。

### 3. **兩岸顛倒的時間重疊**
- **交錯的關鍵期(2018-2025)**:
- **中國下行**:2018年貿易戰開啟,2020-2022年清零政策重創經濟,2023年起外資加速撤離,否卦徵兆集中顯現。
- **台灣上行**:2018年起受益於貿易戰(企業回流、轉單效應),2020年疫情管控成功提升國際形象,2021-2024年半導體熱潮推動經濟,泰卦氣運在這幾年成型。
- **對比速度**:
- 中國從泰到否(2008-2025),約17年,核心轉折在2018-2025(7年)。
- 台灣從否到泰(2010年代末-2025),約10-15年,核心轉換也在2018-2025(5-7年)。
- 兩者都在這幾年內完成氣運的顛倒,確實像是同步反向移動。

### 4. **卦象解讀:否與泰的互動**
- **否卦與泰卦的對立**:
- 中國的否卦(上乾下坤):外強內弱,政策剛硬(乾)卻壓抑內部活力(坤),經濟與社會阻塞。
- 台灣的泰卦(上坤下乾):外柔內剛,順應國際環境(坤)卻靠科技實力(乾)崛起,氣運通泰。
- **顛倒的象徵**:否卦說「大往小來」,中國的大勢消退;泰卦說「小往大來」,台灣的小勢上升。兩岸氣運像是卦象的鏡像反轉。
- **交互影響**:中國的否(外資撤離、供應鏈外移)間接促成了台灣的泰(轉單效應、國際青睞),而台灣的泰也反襯了中國的否,形成鮮明對比。

### 5. **為何如此「顛倒」且集中於這幾年?**
- **外部催化劑**:
- **中美博弈**:2018年貿易戰是轉折點,中國受壓,台灣得利。美國的技術封鎖讓中國否卦加深,同時台灣因晶片優勢進入泰卦。
- **疫情效應**:2020年中國清零政策拖累經濟,台灣則因防疫成功和半導體需求暴增,加速否到泰的轉換。
- **內部條件**:
- **中國失速**: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內需未及時接力,政策失誤(清零、監管收緊)讓泰卦迅速崩解。
- **台灣轉機**:長期累積的科技基礎(台積電等)在關鍵時刻爆發,開放社會加速調整,抓住機遇進入泰卦。
- **時間壓縮**:全球化逆轉和地緣衝突讓轉換周期從三十年壓縮到10-15年,兩岸的否與泰在這幾年集中顯現。

### 6. **「顛倒」的啟示**
- **氣運交錯**:中國從泰到否的「快崩」和台灣從否到泰的「快起」,像是歷史的對仗。中國的阻塞(否)為台灣提供了機會(泰),而台灣的小泰也因中國的大否更顯突出。
- **短暫與否**:這幾年的顛倒可能是階段性的。若中國調整得當(打破阻塞),否或許提早轉泰;若台灣錯失窗口(例如地緣風險),泰也可能回否。

### 結論
台灣從否到泰與中國從泰到否,確實在這幾年(2018-2025)形成了顛倒對比。中國的泰卦因內外壓力快速崩解,台灣則靠科技與國際機遇迅速轉泰,兩者核心轉換都集中在短短5-7年內。這與傳統三十年循環不同,反映了當前全球變局的加速效應。你說得對,這種顛倒太巧了,像是否與泰的即時交替。你覺得這只是短暫現象,還是會持續下去?可以再聊聊你的看法!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日 3月 30, 2025 10:41 pm

中國從泰到否,是否崩的有點太快了點
你提到中國從泰卦到否卦是否「崩得有點太快」,這個觀察很敏銳。確實,從表面上看,中國經濟和社會氣運從繁榮(泰卦)轉向閉塞(否卦)的速度似乎超乎預期,尤其對比其過去幾十年的崛起軌跡。讓我從卦象、歷史和現實角度分析這個「快崩」的現象,並探討背後的原因。

### 1. **泰卦到否卦的轉換邏輯**
- **泰卦(地天交)**:天地交融,氣運通泰,象徵繁榮、和諧。中國在1978-2008年的改革開放時期,經濟年均增長近10%,外資湧入,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堪稱泰卦的高峰。
- **否卦(天地不交)**:氣機阻塞,發展受阻。從2015年左右開始,經濟增速放緩、外資撤離、社會活力下降,進入否卦的徵兆。
- **轉換特徵**:《易經》中,泰卦到否卦的轉變往往是內部積弊與外部壓力交織的結果。爻辭說「泰極否來」,繁榮到極點後,若不調整,必然走向閉塞。但這種轉換通常是漸進的,而中國似乎在短時間內顯露疲態。

### 2. **從泰到否的時間跨度**
- **泰卦巔峰**: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全球金融危機應對可視為中國泰卦的高點。當時中國GDP超越日本(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突破4萬億美元,內外信心達到頂峰。
- **否卦顯現**:2015年股市暴跌、資本外流標誌著轉折,之後清零政策(2020-2022)、房地產危機(2021年起)、外資撤離(2023-2024年加劇)加速了閉塞態勢。從2008到2015僅7年,從2015到2025不過10年,總共15-17年就從泰轉否,確實比典型的三十年循環快得多。

### 3. **為何「崩得太快」?**
中國從泰到否的快速轉換,可以從內外因素解釋:
#### 內部積弊
- **經濟結構失衡**:過去的泰卦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房地產、基建),內需和創新不足。房地產泡沫(恆大2021年違約)爆破後,連鎖反應拖垮地方財政和消費,阻塞了經濟氣機。
- **政策僵化**:清零政策的長期執行(2020-2022)重創中小企業和民眾信心,與泰卦的「通泰」背道而馳。之後監管收緊(對科技業、教培業的打壓)進一步壓抑活力,加速轉向否卦。
- **人口紅利消失**:2010年代勞動人口開始下降,老齡化提前到來(2030年代將達峰值),不像泰卦時期的人口紅利支撐增長。

#### 外部壓力
- **中美對抗**:2018年貿易戰開啟後,美國對華技術封鎖(華為、中芯國際受限)和關稅打擊出口,切斷了中國與全球的「天地交融」。這與否卦的「不交」高度吻合。
- **供應鏈轉移**:疫情後,企業加速將製造業轉向越南、印度等地,外資撤離(2023年FDI僅330億美元,遠低於2010年代),讓中國失去泰卦時的國際支持。
- **地緣政治孤立**:俄烏戰爭後,中國與西方的關係惡化,進一步加劇外部閉塞感。

#### 速度的催化劑
- **集中制的雙刃劍**:中國的集中體制在泰卦時高效推動增長(如基建狂潮),但在危機時也放大錯誤影響。例如,清零政策的全面執行和突然放開,短時間內造成經濟與社會的劇烈震盪。
- **全球化的逆轉**:2008年後全球化退潮,中國未能及時轉向內需驅動,外部環境從助力變成阻力,加速了否卦的到來。

### 4. **「太快」的表象與真相**
- **表面快崩**:從2008年泰卦巔峰到2025年否卦明顯,17年看似短暫,對比日本(1990年泡沫破裂到2010年代低迷,約20-30年)或美國(1929-1950年代復甦,約20年),確實顯得急促。
- **實際漸進**:但細看轉折並非一夜之間。2012年經濟增速已從10%降至7%,2015年股市崩盤是警訊,清零和房地產危機只是催化劑。泰到否的內傷早在十多年前累積,只是近期集中爆發,讓人覺得「太快」。
- **否卦的階段性**:當前可能是否卦初期(阻塞顯現),若不調整,可能進入更深的否(經濟長期低迷),但若政策轉向,也可能縮短否的時間。

### 5. **卦象的啟示**
- **泰極否來**:中國的泰卦過於依賴外力(出口、外資)和硬實力(基建),未培養內在柔性(消費、創新),導致「極」後快速轉否。否卦說「不利君子貞」,若不改變固守策略,閉塞會加劇。
- **對比台灣**:台灣的泰到否(1990年代末低薪)用了約10年,否到泰(2020年代復甦)也約10-15年,轉換較平緩,因為體量小、調整靈活。中國體量大,轉向的慣性也大,崩得快也可能是這種規模效應。

### 結論
中國從泰到否確實「崩得有點太快」,從2008年巔峰到2025年閉塞,約15-17年,比典型的三十年循環短得多。這是內部結構失衡(經濟單腿走路、政策僵化)和外部壓力(全球化逆轉、中美衝突)共同加速的結果。表面上看是急速崩塌,實則內傷已積累多年,近期只是集中顯現。否卦提醒,若不打破阻塞(內改外通),這種「快崩」可能只是開始。你覺得哪個因素最關鍵?可以再聊聊你的看法!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日 3月 30, 2025 10:39 pm

從否到泰卦,這個氣運是否會走三十年的大循環才會翻轉
你問從否卦到泰卦的氣運是否需要三十年的大循環才能翻轉,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將《易經》的卦象與歷史或經濟周期結合來探討,確實能提供一些啟發。我會從否卦到泰卦的轉換邏輯出發,結合兩岸的實際情況,分析這個「三十年循環」的可能性。

### 1. **否卦到泰卦的轉換**
- **否卦(天地不交)**:如前所述,否卦是閉塞、停滯的狀態,上乾下坤,陰陽不通,代表事物發展受阻。
- **泰卦(地天交)**:泰卦是第十一卦,上坤下乾,天地交融,陰陽和諧,象徵通泰、繁榮。爻辭說「小往大來」,小勢退去,大勢興起,是否卦的反轉。
- **轉換關鍵**:從否到泰,意味著打破阻塞,讓天地重新交融。這種轉變需要內外條件改變,比如政策調整、社會活力恢復或外部環境改善。

### 2. **三十年循環的歷史參考**
《易經》本身並未明確規定轉卦的時間,但歷史上許多經濟或社會大循環確實以三十年為一個大致週期,這可能與世代更替(一代人約25-30年)或經濟結構調整的時間尺度有關:
- **中國歷史**:從1949年建國到1978年改革開放,大約三十年,從封閉(否)走向開放(泰);改革開放後到2008年金融危機,又約三十年,經濟高速增長(泰)後開始面臨挑戰(轉向否)。
- **台灣經驗**:1960年代經濟起飛到1990年代民主化成熟,約三十年,從低收入(否)到中產社會(泰);1990年代末到2020年代,又約三十年,從22K低薪(否)逐步轉向科技強勢(泰)。
- **全球案例**:西方經濟也有類似周期,如1929年大蕭條到1950-60年代戰後繁榮(約三十年),從否到泰的轉換。

三十年循環並非鐵律,但確實常見,可能因為它涵蓋了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革新和社會心態轉變所需的時間。

### 3. **中國:從否到泰需三十年嗎?**
- **當前否卦狀態**:如前文分析,中國經濟放緩(外資撤離、起薪低)、資訊閉塞、年輕人躺平,符合否卦的阻塞特徵。這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逐步顯現,約2015年起更明顯(例如資本外流、房地產泡沫)。
- **轉向泰卦的條件**:
- **內部**:需要政策鬆綁(減少監管、啟動內需)、社會信心恢復(年輕人不再躺平)。
- **外部**:國際環境改善(如中美關係緩和、全球需求回升)。
- **三十年假設**:若從2015年算起(經濟增速放緩的轉折點),到2045年約三十年。這期間,中國可能經歷人口老化(2030年代高峰)、技術轉型(如AI、新能源),若能突破結構性困境(否極),或許進入新的繁榮期(泰卦)。
- **可能性**:三十年不一定是精確數字,但考慮中國經濟體量大、轉型複雜(從製造業到創新經濟),加上地緣政治壓力,這個時間跨度合理。歷史上,1978-2008年的「泰」用了三十年,當前「否」的調整也可能需要類似時長。

### 4. **台灣:從否到泰的軌跡**
- **過去的否**:1990年代末到2010年代初的22K時期,經濟停滯、薪資不漲,類似否卦的閉塞。
- **已現泰象**:近年靠科技業(台積電等)帶動,起薪提升、國際地位上升,已有「小往大來」的趨勢,接近泰卦的氣運。
- **三十年循環**:從1990年代末算起,到2020年代中期(約2025-2030年),約三十年,台灣似乎已走完從否到泰的過程,比中國更快,因為經濟體小、調整靈活,且資訊開放加速了轉型。
- **未來展望**:若泰卦持續,台灣可能在2030年代鞏固全球供應鏈地位,但若外部壓力(如地緣衝突)加劇,也可能短暫回否。

### 5. **兩岸氣運的交錯**
- **中國(大消)**:目前在否卦,氣運下行,若按三十年循環,可能到2040-2050年才見泰卦。這需要內部改革和外部緩和,否則阻塞更久。
- **台灣(小長)**:已接近泰卦,氣運上升,但規模小,無法完全獨立於中國周邊環境。若中國長期陷於否,台灣的泰也可能受限。
- **交互影響**:否卦和泰卦的轉換不是孤立的,中國若轉泰(經濟復甦),可能帶動台灣更強;反之,中國若深陷否,台灣的小泰也難持久。

### 6. **卦象的哲學啟示**
- **否極泰來**:否卦強調困境非永恆,但轉泰需時。《易經》說「三陽開泰」,從否到泰要逐步積累陽氣(活力、創新)。中國可能需三十年累積,台灣則因已有陽氣(開放、科技)更快轉換。
- **時間彈性**:三十年是大致參考,實際翻轉取決於人為努力和外部機遇。中國若主動打破阻塞(如開放資訊、刺激內需),可能提早到泰;台灣若錯失機會,也可能回否。

### 結論
從否到泰的氣運翻轉,三十年確實是一個合理的歷史循環參考。中國目前在否卦,若從2015年起算,可能到2045年前後轉泰,需三十年調整結構性問題;台灣已接近泰卦,從1990年代末算起,約2025-2030年完成轉換,符合三十年軌跡。但這不是宿命,而是取決於政策、社會和國際環境的互動。你覺得兩岸哪個因素最可能加速或延緩這個循環?可以再聊聊你的想法!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日 3月 30, 2025 10:32 pm

用否卦解釋這種大(中國)消小(台灣)長的現象
你提到用《易經》的「否卦」來解釋「大(中國)消、小(台灣)長」的現象,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視角。《易經》中的卦象確實可以用來比喻經濟、社會或歷史的變遷,我會根據否卦的特質,結合兩岸當前的經濟與社會趨勢,給你一個解釋。

### 1. **否卦的基本含義**
- **卦象**:否卦是《易經》第十二卦,上乾(天)下坤(地),象徵「天地不交」,即陰陽阻塞、氣機不通。乾為陽剛、創造力,位於上;坤為陰柔、順承,位於下,兩者無法交融。
- **意涵**:否卦代表閉塞、停滯、事物發展受阻的狀態。爻辭中提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意思是大勢衰退(大往)、小勢上升(小來),整體氣運不暢。
- **哲學意義**:否極泰來,否卦也暗示閉塞到極點後會轉向新生,但當下是困難時期。

### 2. **「大(中國)消」的解釋**
將否卦套用到中國的情況,可以從經濟與社會的「閉塞」來看:
- **經濟停滯(大往)**:中國過去幾十年是「大勢」,經濟高速增長,外資湧入,工程師薪資從二十年前的3,000-5,000元人民幣(當時算高薪)到如今大學生起薪回落到3,000-4,000元(購買力卻大不如前)。這正符合否卦「大往」的衰退意象,外資撤離、內需不振、就業市場阻塞,氣勢不再如前。
- **資訊閉塞**:中國的資訊管控(防火長城、媒體審查)讓民眾難以與外部世界「交融」(天地不交),年輕人即使翻牆知道真相,也因社會壓力沉默,形成內部氣機不通。
- **否卦的隱喻**:中國目前像是處在否卦的上乾——外表仍強硬(乾為剛),但內部坤地柔弱,經濟活力減退,年輕人「躺平」反映順應困境的無力感。

### 3. **「小(台灣)長」的解釋**
台灣的情況則對應「小來」,在否卦的閉塞中找到生機:
- **經濟轉型(小來)**:台灣從「22K」低薪時期走出,靠科技產業(如台積電)崛起,起薪逐步提升到2024年的3.2萬台幣以上。雖然整體經濟規模小於中國,但展現了「小勢上升」的韌性。這就像否卦中,坤地雖柔順,卻有潛在生長力。
- **開放交融**:台灣社會資訊自由,與國際接軌(天地交融的潛質),不像中國被困在否卦的閉塞。這種開放讓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找到定位,吸引投資,逐步擺脫低薪困境。
- **否卦的啟示**:台灣像是從否卦的困境中尋求轉機,雖然不如中國「大」,但在小範圍內實現了增長,符合「小來」的卦意。

### 4. **「大消小長」的卦象解讀**
- **天地不交的對比**:中國(大)目前像否卦的上乾,表面剛強,但內部阻塞(經濟放緩、資訊封閉),氣勢外洩(大往)。台灣(小)則像下坤,順應環境調整,在閉塞中找到生長點(小來)。
- **時間演變**:否卦強調「否極泰來」,中國的「大消」可能是暫時的,經濟若能突破結構性困境(比如內需啟動、政策鬆綁),或許能轉向新生。而台灣的「小長」則是穩扎穩打,靠既有優勢逐步累積。
- **象徵意義**:否卦中的「大往小來」不一定是絕對的衰亡,而是氣運的轉換。中國的「大」在消退中調整,台灣的「小」在增長中蓄力,兩者都在各自的軌道上應對挑戰。

### 5. **心態與社會的映射**
- **中國的否**:年輕人起薪低、躺平心態,反映內部氣機不通,民眾知道真相卻不說,像是否卦中的「匪人」(不利環境)壓抑了創造力。
- **台灣的轉**:台灣人走過22K沒「唏哩嘩啦」,靠社會彈性適應,像是在否卦的閉塞中找到出路,逐步走向「泰卦」的潛質。

### 結論
用否卦解釋「大(中國)消、小(台灣)長」,可以看作中國正處於否卦的「大往」階段,經濟與社會氣運受阻,表面強大卻內部閉塞;而台灣則在「小來」中緩慢成長,靠開放與調整找到生機。否卦提醒我們,這種狀態不是永恆的,中國若能突破阻塞,或許重現「大勢」;台灣若持續蓄力,也可能從「小長」走向更大的舞台。你覺得這個解釋怎麼樣?想不想再用其他卦象看看兩岸的未來?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日 3月 30, 2025 10:23 pm

二十年前大陸的一般工程師月薪大概也在台幣一兩萬左右我記得沒錯的話,應該是台灣工程師的一半左右,只是對他們來說已經很多了。如今,大陸大學畢業生起薪三千四千,好像回到二十年前。不過想想,我們也曾經走過那段22K的年代,不是嗎?也沒看多少台灣人哭得唏哩嘩啦的
你提到二十年前大陸工程師的月薪和大陸如今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對比台灣當年的「22K」現象,這個話題很有意思,既反映了兩岸經濟發展的軌跡,也帶出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社會心態。讓我來梳理一下這些數字背後的背景,並回應你的觀察。

### 1. **二十年前大陸工程師薪資:台幣1-2萬**
- **背景確認**:2000年代初(約2003-2005年),中國大陸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尤其在沿海城市如上海、深圳。一般工程師(比如製造業或初級軟體工程師)的月薪在人民幣3,000-5,000元之間,按當時匯率(約1人民幣=4台幣),換算成台幣約12,000-20,000元,跟你記憶的「一兩萬」吻合。
- **對比台灣**:當時台灣工程師的起薪約在台幣3-4萬(視產業而定,例如科技業可能更高),確實是大陸的兩倍左右。但台灣生活成本(尤其房租、物價)也比大陸高,實際購買力差距沒那麼大。
- **大陸心態**:對當時的大陸工程師來說,月薪幾千人民幣已經很可觀,因為內地平均工資可能只有1,000-2,000元,他們屬於中高收入群體。而且,2000年代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機會多,很多人對未來有信心,覺得「已經很多了」。

### 2. **如今大陸大學畢業生起薪:人民幣3,000-4,000**
- **現況**:2025年,大陸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確實在人民幣3,000-4,000元左右(約台幣9,000-12,000元),尤其在非一線城市或傳統行業。根據2024年的數據(智聯招聘報告),全國本科生平均起薪約5,000元,但考慮通貨膨脹和競爭加劇,低端職位常跌到3,000-4,000元。
- **經濟背景**:這和近年大陸經濟放緩有關——房地產低迷、科技業裁員、外資撤離導致就業市場供過於求。2024年大學畢業生超過1,200萬,失業率一度達20%以上,起薪自然被壓低。
- **回到二十年前?**:表面上看,起薪數字和二十年前差不多,但考慮通貨膨脹(人民幣購買力下降約2-3倍),今天的3,000-4,000元遠不如當年的3,000-5,000元。加上房租、生活成本暴漲,年輕人壓力更大。

### 3. **台灣的「22K」年代**
- **回顧**:2008年金融危機後,台灣進入「22K」時期(月薪22,000台幣,約當時人民幣5,500元),尤其文科生或非熱門產業的畢業生常拿這薪資。當時也被批評為「低薪困境」,但科技業(如台積電)工程師起薪仍可達3-4萬。
- **社會反應**:你說「沒看多少台灣人哭得唏哩嘩啦」,確實,台灣人當時抱怨歸抱怨(例如「青年貧窮化」話題),但整體適應力強。原因可能是:1) 台灣經濟已成熟,生活基礎設施完善,低薪也能勉強過活;2) 社會有言論自由,抱怨成了出口,不像大陸只能悶著。
- **走出22K**:如今台灣起薪已提升,2024年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約台幣3.2萬(科技業更高),反映經濟結構轉型和勞動市場改善。

### 4. **兩岸對比與心態**
- **經濟周期的相似性**:大陸今天的低起薪和台灣當年的22K有點像,都是經濟轉型期的陣痛。台灣走過了從製造業到高科技的路,大陸現在則面臨從「世界工廠」到內需轉型的挑戰。
- **心態差異**:
- **大陸年輕人**:今天的3,000-4,000元起薪讓不少人感到絕望,網上流行「躺平」「內卷」詞彙,反映對未來的不信任。二十年前的工程師則充滿希望,因為經濟在起飛。
- **台灣人**:22K時期雖有不滿,但社會氛圍相對開放,民眾更能自我調適,加上台灣生活成本漲幅不如大陸劇烈,抱怨多於絕望。
- **生活壓力**:大陸一線城市房租動輒2,000-3,000元,3,000元起薪幾乎活不下去;台灣22K時,房租約5,000-8,000元,勉強能生存。

### 5. **反思「哭得唏哩嘩啦」**
- **大陸的沉默**:大陸年輕人未必不「哭」,只是這種情緒被壓抑。網路審查和社會壓力讓他們不敢大聲抱怨,只能私下吐槽或「躺平」。二十年前的樂觀已不復見。
- **台灣的韌性**:台灣人走過22K,靠的是社會彈性和個人調整,沒「唏哩嘩啦」也許是因為有發聲空間,不像大陸年輕人被困在結構性困境中。

### 結論
二十年前大陸工程師的台幣1-2萬和今天大學生的3,000-4,000元,表面數字相近,實則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時代氛圍——從上升期的希望到如今的低谷壓力。台灣的22K則是另一種低薪經驗,卻因社會環境不同,走出了相對平穩的路。你說得對,我們都走過那段低薪歲月,但大陸年輕人今天的困境似乎更沉重。你有沒有聽到現在大陸年輕人私下怎麼說他們的薪資?可以再聊聊!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日 3月 30, 2025 10:12 pm

那時候大陸人看到台灣的新聞,天天有人在立法院打架,都說好恐怖。
你提到那時候大陸人看台灣新聞,看到立法院天天有人打架,覺得「好恐怖」,這真是個很有趣的切入點,反映了當時兩岸民眾認知上的巨大反差,也揭示了資訊傳播背後的文化和政治差異。讓我來回顧這個場景,並分析大陸人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

### 1. **立法院打架的背景**
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台灣的立法院確實以「亂鬥」聞名,尤其在重大法案或選舉爭議時:
- **經典畫面**:議員們推擠、扔鞋、潑水,甚至拳腳相向。例如,2004年「319槍擊案」後的選舉爭議,立法院內衝突頻發;2006年審議軍購案時,藍綠議員大打出手,這些畫面常被台灣媒體直播。
- **原因**:這反映了台灣民主化初期的激烈對抗,藍綠陣營(國民黨與民進黨)立場分明,議會成了政治角力的舞台。加上媒體渲染,打架成了「民主亂象」的標誌。

這些畫面透過衛星電視傳到大陸,對沒見過議會民主的大陸民眾來說,確實是震撼的視覺衝擊。

### 2. **大陸人的反應:恐怖與困惑**
上海人偷偷看台灣新聞,說「好恐怖」,背後有幾層心理和背景:
- **秩序的對比**:當時大陸的治理模式強調穩定和集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是井然有序的「橡皮圖章」,從沒見過議員公開衝突。立法院的打架對比之下顯得混亂失控,讓人聯想到無政府狀態。
- **民主的陌生感**:大陸民眾沒經歷過議會民主,對這種公開爭鬥缺乏理解。他們可能覺得「這就是民主嗎?太亂了」,甚至認為台灣的制度不如大陸的「和諧」。
- **誇張的解讀**:台灣媒體為了收視率,常放大衝突畫面,給人印象是「天天打架」。大陸人沒上下文,可能誤以為台灣社會整體動盪,而非只是議會的特殊現象。

### 3. **私下的真實想法**
你說他們知道但不說,私下可能還有更豐富的反應:
- **好奇與羨慕**:有些人可能覺得打架雖然恐怖,但也意味著議員敢表達意見,不像大陸一切被控制。例如,當時有上海人私下說過「台灣人真敢講話」,透露出對自由的某種嚮往。
- **嘲笑與優越感**:另一些人可能覺得台灣民主「低級」,認為大陸的集中制更高效。這種看法在今天大陸網路上也很常見,比如有人評論「台灣民主就是鬧劇」。
- **對比生活**:上海作為經濟中心,當時已頗為繁榮,民眾可能一方面覺得台灣政治亂,另一方面又好奇台灣的生活方式(比如新聞裡的街頭採訪、選舉熱鬧)。

### 4. **對比今天的認知**
今天大陸年輕人翻牆看台灣,立法院打架的印象依然存在,但反應有所不同:
- **淡化驚訝**:隨著網路時代的曝光,許多人知道這是台灣議會的「傳統」,不再那麼「恐怖」,甚至覺得是政治表演的一部分。
- **轉向經濟視角**:現在大陸人更關注台灣的經濟競爭力(比如台積電)而非政治亂象,對立法院打架的興趣降低,可能覺得「老掉牙了」。
- **民族主義濾鏡**:部分年輕人受宣傳影響,看到台灣新聞會直接聯繫到「台獨」,對立法院的爭鬥可能被解讀為「分裂勢力內鬥」,而不是單純的民主現象。

### 5. **「好恐怖」的深意**
上海人當年說「好恐怖」,表面是對打架的驚訝,深層卻是對陌生制度的本能反應。這種反應也折射出資訊封閉帶來的認知鴻溝:他們看到的是片面畫面(打架),卻難以理解背後的民主機制(多元意見的碰撞)。這和今天年輕人翻牆看到國際新聞後的困惑有點類似——知道表面現象,但缺乏全面解讀的能力。

### 結論
那時候大陸人看台灣立法院打架,覺得「好恐怖」,既是對混亂場面的直觀感受,也是對未知政治模式的陌生與排斥。他們私下可能有更多想法(好奇、羨慕或不屑),但公開不說,和今天的翻牆年輕人一樣,保持沉默是常態。你當時有沒有聽到他們私下聊些什麼有趣的評論?如果有,說來聽聽,我可以再延伸分析!

Re: 開悟前,開悟後

dodo » 週日 3月 30, 2025 10:12 pm

如今與年輕人都翻牆出來也是一樣的
你說「如今與年輕人都翻牆出來也是一樣的」,我猜你是想說,今天年輕人翻牆獲取資訊的行為,和當年上海人偷偷看台灣節目有某種相似之處——都是在封閉環境下尋求外部視野,但又保持低調、不公開表達。我完全同意這一點,這種現象確實有延續性,但也有時代變化的新特徵。讓我來分析一下當今年輕人翻牆的情況,並對比過去。

### 1. **翻牆的普遍性與工具**
- **技術演進**:二十多年前,上海人用「小耳朵」接收衛星訊號,現在年輕人用VPN(虛擬私人網路)或Shadowsocks等工具翻牆,門檻更低,手機就能操作。常見的翻牆軟件如NordVPN、ExpressVPN在年輕人間頗為流行。
- **使用規模**:雖然沒有官方統計,但根據一些研究(如2023年《中國數字時代》報告),估計中國有數百萬人定期翻牆,尤其集中在城市年輕人(18-35歲)、學生和科技從業者。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因國際化程度高,翻牆比例可能更高。
- **動機**:和當年看台灣節目類似,今天年輕人翻牆主要是為了看被封鎖的內容,如YouTube、Twitter、Google,或者獲取娛樂資源(Netflix、遊戲),但也有不少人關注國際新聞、政治評論。

### 2. **「知道但不說」的延續**
就像你當年看到的上海人,今天的年輕人翻牆後同樣傾向於沉默:
- **自我審查**:即使知道外媒對中國的報導(如經濟放緩、外資撤離),他們很少在微信、微博上公開討論,因為這些平台有實時監控,發言可能被舉報或封號。
- **私下交流**:年輕人可能在小圈子(如Telegram群組、Discord)分享翻牆看到的資訊,但公開場合仍保持低調。例如,有人可能在私聊中討論BBC對新疆問題的報導,但不會在公開場合提及。
- **風險意識**:政府近年加強對翻牆的打擊(如2021年《數據安全法》實施後,VPN被進一步限制),年輕人很清楚公開談論敏感話題的後果。

### 3. **與過去的不同之處**
雖然行為模式相似,今天的年輕人面對的環境和心態與二十多年前有明顯差異:
- **資訊爆炸**:當年上海人看台灣節目是少數窗口,今天翻牆能接觸到的資訊量更大,從TikTok到Reddit,內容五花八門。這讓年輕人對國際政經的認知潛力更高,但也更容易迷失在資訊洪流中。
- **民族主義影響**:當年民眾對外部資訊多是好奇,今天的年輕人受「厲害了我的國」宣傳影響,對外媒報導常帶懷疑態度。例如,看到彭博社報導中國經濟數據放緩,他們可能覺得是「西方抹黑」,而不是反思內部問題。
- **實用主義心態**:不少年輕人翻牆不是為了政治覺醒,而是為了實用需求(學英語、下載軟件、追劇)。這和當年上海人看台灣節目時的「求知欲」有點不同。

### 4. **外資撤離的例子**
你之前提到外資撤走,年輕人翻牆可能知道更多細節:
- **看到的真相**:他們可能在Twitter上看到特斯拉將部分產能轉移到印度,或在彭博社讀到蘋果供應鏈向越南遷移的原因(成本、地緣風險)。
- **反應相似**:即使知道這些,他們不會公開說出來,可能私下抱怨「經濟不好找工作」,但不會質疑官方「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說法。這和當年上海人知道台灣選舉卻不談論的沉默很像。

### 5. **「一樣」的深層含義**
你說「也是一樣的」,我覺得這指向一種結構性的不變:無論是二十多年前的衛星天線還是今天的VPN,中國民眾在資訊封閉環境下總有突破的渴望,但這種突破往往是隱秘的、個人的,不會轉化為公開的行動或改變。原因在於:
- **社會壓力**:從「不說政治」到「不惹麻煩」的文化根深蒂固。
- **管控升級**:無論技術怎麼變,政府的監控手段也在進化,從查封衛星天線到封禁VPN,始終讓民眾保持謹慎。

### 結論
今天的年輕人翻牆出來,和當年上海人偷偷看台灣節目,確實有「一樣」的影子——對外部世界的窺探,以及隨之而來的沉默。他們可能比當年知道更多,但這種「知道」依然停留在個人層面,很少挑戰大環境。這種現象既是資訊管控的結果,也是自我保護的選擇。如果你還有當年的具體回憶(比如上海人私下說了什麼),或者想聊現在年輕人的某個行為,我很樂意再深入探討!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