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如何是「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Re: 如何是「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勿忘初心 » 週一 4月 08, 2024 8:44 pm

補充說明「善取空」及「惡取空」

瑜伽師地論 卷第三十六

云何復名善取空者?

謂由於此彼無所有,即由彼故正觀為空(遍計空);復由於此餘實是有(依他有),即由餘故如實知有。如是名為悟入空性,如實無倒。謂於如前所說一切色等想事、所說色等假說性法,都無所有,是故於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說性法說之為空。於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為餘?謂即色等假說所依。如是二種皆如實知。謂於此中實有唯事,於唯事中亦有唯假;不於實無起增益執,不於實有起損減執。不增不減、不取不捨,如實了知如實真如離言自性。如是名為善取空者,於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達。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惡取空者
亦於所知境界迷惑,亦謗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墮諸惡趣。

云何名為惡取空者。

謂有沙門或婆羅門。由彼故空亦不信受。於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為惡取空者。何以故。《《 由彼故空彼實是無。於此而空此實是有。由此道理可說為空。「若說一切都無所有。何處何者何故名空。亦不應言由此於此即說為空。」是故名為惡取空者。》》

Re: 如何是「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勿忘初心 » 週一 4月 08, 2024 8:43 pm

補充說明「善取空」及「惡取空」

瑜伽師地論 卷第三十六

云何復名善取空者?

謂由於此彼無所有,即由彼故正觀為空(遍計空);復由於此餘實是有(依他有),即由餘故如實知有。如是名為悟入空性,如實無倒。謂於如前所說一切色等想事、所說色等假說性法,都無所有,是故於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說性法說之為空。於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為餘?謂即色等假說所依。如是二種皆如實知。謂於此中實有唯事,於唯事中亦有唯假;不於實無起增益執,不於實有起損減執。不增不減、不取不捨,如實了知如實真如離言自性。如是名為善取空者,於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達。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惡取空者
亦於所知境界迷惑,亦謗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墮諸惡趣。

云何名為惡取空者。

謂有沙門或婆羅門。由彼故空亦不信受。於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為惡取空者。何以故。《《 由彼故空彼實是無。於此而空此實是有。由此道理可說為空。「若說一切都無所有。何處何者何故名空。亦不應言由此於此即說為空。」是故名為惡取空者。》》

Re: 如何是「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勿忘初心 » 週一 4月 08, 2024 7:35 pm

菩蕯道不是靠感性 !更不是爛慈悲,不是有句話〈慈悲生禍患,方便生下流〉乃需要有智慧,故言「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否則和世間慈善事業有何不同 ?差別就在〈覺〉不覺。
否則;自己都愚痴了!還能自利(度)利(度)他 ?!

菩薩必需有此覺,才能在世間慈善事業和佛法中菩薩道分開來。那菩薩道又在哪?也乃在世間慈善事業裡。僅在覺不覺。因此;菩薩法能令眾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可以使眾人覺悟。但一般慈善掌業不能!(僅人天功德)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是方便立個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也正是究竟體證實相而矣。實相有相耶?!實相乃無相!因為知道一切法;看清楚法乃由眾因緣生,但法法之中,何來有法的自性?何來有法的自體?所以法法都無其自性、無其自體;這即稱之實相,那我等所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不能違背這樣的理體 !不是嗎?!
所以;有沒有「定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沒有!!
這才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䔄提心),!
這才叫〈覺〉。那我們可以發嗎?
當然可以!!重點在覺不覺而矣!不是在那個〈相〉,我們說不是嗎?!菩薩道不興人爭,講我;講無我都可以,但眾生就在我和無我之間計較執著。

所以我們不知有無定法叫菩提心?而發菩提心,而不清楚這慈悲心,菩提心的道理,不能順向這個覺?
那我們發慈悲心,菩提心想度化眾生?
佛說如此之下我等非菩薩!自己都乃愚痴了還能自覺覺他嗎?難到要一盲引眾盲?!

佛講五戒十善的智慧背後,乃是應人天說五戒十善,背後仍是甚深〈緣起法〉作基礎的。修五戒可逐步而成佛;所以《十住毘婆沙論》云十善可以人天,十善可以聲聞,十善可緣覺,十善可以成佛。為何?全因緣起法。
所以如沒此基礎正知見;而修學佛法!我們能知現在所學是世間法,還是佛法?然而很多人修〈空〉,誤將一切都不起〈分別〉叫修空?很多人不知何謂「無想定」!何謂「非想非非想定」?在瑜伽師地論有這一描述,如不看後面的解釋,乍看宛如我們一般學佛人所認知的「空」!但實際確是名為「惡取空」!

偏偏知道世間緣起,而自己認知違背緣起法。明明知道不能惡取空,而自己偏向其坑跳。發菩提心偏偏背離菩提心!

是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這不是在玩弄文字。非也,僅在破執而矣。
不要只停留在表相,要滦究它的內涵。
一切法不可得,因不可得故而方便說;既是方便說哪裡是究竟!?所以應〈依義不依語〉故須明瞭佛法真實義。

不應〈住〉;住即執取。因它不長久,只能随〈緣〉應對「色香味觸法」。不是頑強的掋抗而是智慧的朗照。
所謂〈無所住〉;〈不住〉不是一個穩定的東西使我們抓得到,因它是變化的所以;我們就必須將它視以變化不定的心態看待它。無常的事物不能以常來看待。不是常來當〈常〉一定使人生煩惱痛苦,它本質是成住壞空;生住異滅。

金剛經云⇒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
那到底是什麼?!
比如;我們修〈戒定慧〉,是因為有〈貪瞋痴〉,沒有貪瞋痴就修不來戒定慧。所以在堅持戒定慧時也在保留著貪瞋痴?!
夢中的貪瞋痴以夢中的戒定慧來對治,也只增強自我的夢而矣,不是嗎?
真正的戒定慧為何?知道夢中的貪瞋痴實不可得,如實才叫戒定慧。
既然夢中的貪瞋痴不可得,夢中的戒定慧豈又可得?僅在方便對治可以,究竟實不可得,這才稱之戒定慧。否則那個戒定慧實乃繼續顛倒而矣。
無實無虛乃是破我們對〈實虛〉的定位。不是使我們落入渺茫而飄忽不定的心,因為法無實無虛。〈實〉我們以什麼來論實?我們稱實相;是因為能方便引導我等眾生,不是又在此分別虛和實的二分法。二分法豈是真實法!
當我們心中有了一個真實法,是否心中立即有了二分法想,隨之虛實想(分別真實/非真實法)
比如→是與非,善舆惡,好與壞。是不是如此?!因為只要有個法被我們肯定存在,後頭的一切都可能再產生。
此生故彼生;故有了虛實。(落入相對法/二分法)。法法相續從不間斷,現在的相之外,在更之前也有此生故彼生;來生出無量的此生彼生,就呈現出這世界。有了我就有你,有了眾生相就有了壽者相。有了法就有時間相,有了時間相就有無常相。有了無常相我等就從此執著了常相。有這常無常相就又掉落另個非常非無常的坑!
我等眾生即是如此,佛告訴我們緣起性空!但我們也是照樣執!

所以佛說〈依義不依語〉不是推給某經之某段如何說?而是自己真的領受其義了嗎?
空義在哪?我們不能掉入虛實,因為因緣法中實無一切法可得;又何論虛與實?當我們講虛和實的時候,須要有一個法。但那個法我們定不定得出(是定法嗎?)?我們豈能說它虛或實?!諸法實相實.無虛實。

我們無法離開時間相,是執著〈有〉法。一旦執著有法,就有生滅;有生滅就有成住壞空,就離不開時間相。想要離開時間相就必須遠離對法的愛執。
對法實際的執著。

所以;與其叫大家該如何從一樓一樓學,不如随順眾人因緣來的善巧才是吧。

Re: 如何是「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寂照世間 » 週日 4月 07, 2024 7:21 am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2
解諸法品第四之餘

5.「世尊!何謂大悲?」 (法門)
佛言:「如來以三十二種大悲救護眾生。何等三十二?

01.一切法無我,而眾生不信不解,說有我生;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02.一切諸法無眾生,而眾生說有眾生;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03.一切法無壽命者,而眾生說有壽命者;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04.一切法無人,而眾生說有人;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05.一切法無所有,而眾生住於有見;如來於此而起大悲。
► 顯示劇情透露

Re: 如何是「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cyc320 » 週六 4月 06, 2024 11:16 am

若有要理解可多多益善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電火 » 週六 4月 06, 2024 3:14 am

金剛經: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兩晚只說一句話"猜一字

Re: 如何是「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勿忘初心 » 週五 4月 05, 2024 11:15 pm

善哉如是。

一切賢聖者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無為法如何有差別 ?!

無為法不會有差別!如仍有差別想;豈能叫無為法!

偅在愚痴程度差別!
講白了即,即是越不笨的人段數越高!僅看得愈是透徹罷了。

何謂愚痴?即在不可得處執著為有,即叫愚痴;本不可得處不去執著則叫智慧。不可得即無為法,在不可得當中越能究竟體會不可得的真實義。
為何 ?!
一切法法本來寂静,
所以一切聖賢因看到不可得的程度差別,而有不同。
(故有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登地菩薩~不動地菩薩差別)

一切法的實相為眾緣生不可得,此不可得無為法即名實相。

Re: 如何是「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逍遙 » 週五 4月 05, 2024 10:29 pm

其實金剛經除了一開頭講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還有四相掛上菩薩的名稱(有四相者即非菩薩),只有這兩點跟大乘有直接相關之外,後面整篇說的,內容精髓全是解脫道,當然你也可以說解脫是菩薩的基本配備,所以金剛經說的還是屬於菩薩道,這樣說我也沒話說

在金剛經裡,是如何除四相的?
不外就是非字
例如即非世界,即非微塵,即非莊嚴,即非大身
不管是非世界,非微塵,非莊嚴,非大身..總稱一句“非相”
所以才會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最後,甚至還引申出“實相”---是實相者,即是”非相”
所以若有人說整部金剛經只是在解釋一個字---“非”
其實並不為過

然而以上,非字全部的內容(其實金剛經的非,就是性空的空)
到頂了,就是達於解脫道而已
也沒有對忍有概念的或是其他的論述
所以最多只能算是菩薩道的起手式

以上,並不是說金剛經不好
金剛經的特點是在般若系裡
它反而可以說是最詳細,最鉅細靡遺詳述離相的解脫道的經典

Re: 如何是「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勿忘初心 » 週五 4月 05, 2024 9:35 pm



〈忍〉不是壓抑!不是強壓下來!也不是如駝鳥般的逃避。而是要能化解、調理。

面對緣境,如果沒有忍的修養,一定是直覺反應,五蘊(色→受→想→行→識^)一氣呵成。緣起是什麼,過程、結果就是什麼,毫無調整的空間(假使百千刼,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如果有忍,即而有緩衝,想行之間才能建立起〈間隔〉,經覺知和觀照來產生空相。依於這一段間隔與空相,去多方面及深入的想,衡量利弊得失,研究、分析、認識,進而有所體會發現。這些發現不一定都能了生脫死,成就道業,至少行之後,缺失會減少許多。

《密嚴經》說:「名是徧計執,相是依他起。」《楞伽經》則說:「相、名是妄想自性(徧計所執),妄想是緣起自性(依他起性),正智、如如是成自性(圓成實性)。」二者雖同是唯識經典,前者為相宗,後者被歸類為性宗,故所說有差別。而《瑜伽師地論》說:「若於依他起,遠離徧計執,當體即是圓成實。」又說:「徧計所執是『相無自性性』;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性』。」依《楞伽經》的解釋,所謂相,就是眼識乃至意識所照的色乃至法。依相立名,是為名。也就是語言文字。為什麼語言文字是「相無自性性」,於萬事萬物,為它取名字,而起言說,所以名是強加上去的,是假立的,是客不是主。名歸名,萬事萬物歸萬事萬物,不會說火就冒火燒口,談水就出水濕衣,講錢就有錢,言車便有車,所以無自性。

然而,即使懂得這些道理,沒有實際的修行,一遇順境、逆緣,人的貪瞋之心一起,忍無可忍,仍造口業。正如古人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親行。」口業又細分為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經典說妄言乃至惡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畜生。」
俗話說:「利劍傷人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別人的恭維、讚歎,就夠我飄飄然很久了。對惡言咒罵,就像少了一塊肉那樣的難受,且怨氣難消。

在《解深密經》在詮釋六波羅密的內容時,曾謂「忍」有三種,即:

〈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
〈諦察法忍〉。

其中,「耐怨害忍」是指忍受無知眾生對菩薩的侮辱與迫害。「安受苦忍」是指在行菩薩道時,必須忍耐所面臨的種種自然界的災患與苦難。這兩種「忍」,都與平常所謂的「忍耐」相同,比較容易理解。
至於「諦察法忍」則是指對諸法實相的清晰觀察。能透視諸法實相(真如)的空、無自性與無生,亦即具有這種觀照諸法實相的智慧,而且此心也安住(確信、認可)在這種實相境界之中,這就是「諦察法忍」的深意。所以,「諦察法忍」其實也可以為「無生法忍」一詞做另一角度的說明。
從「諦察法忍」的角度來觀察,其中的「忍」,是指觀察諸法實相的智慧,也指具有這種智慧之後,此心對其中理趣的「安住」,亦即對那種道理,內心所具有的確信不移的心境。這種忍可以稱之為「法忍」。其與忍耐他人迫害的「生忍」是不同層次的。

所以;〈忍〉也是有著無限層次,也就是「修養」一樣,有無限多層次。「修養」到那裡,標準也隨之改變。

詮釋「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整個「過程」。「過程」本身是一種變化。修行的「過程」在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故有無限多的層次。
完全是「絕對」,也就是說「脫離了相對法」。相對法都「不圓」,但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是人,只要依「當下的我」去做修正。

發現真的有「無限多層次」。既然「無限多」,當然就沒有「一個」標準。

譬如「傷害到我的自尊」,這個「自尊」又是什麼?人人的「標準」都不同!以一個學佛的人來說,就看領悟多少?看破放下多少?修養有多少而有不同。光一個「傷害到自己的什麼?」就够我們依之層層突破,參之不盡了。

又如:

「傷害到我的感情」,「我的感情」是什麼?

「傷害到我的利益」,「我的利益」是什麼?

再提升一層:

「傷害到我的修養」,「我的修養」是什麼?

更提升一層:

「傷害到『我』」,「我」是什麼??

所以 !!
善與惡、是與非、對或錯、迷與悟、又是什麽呢 ?

如此就是從「諦察法忍」的角度來觀察,我們說不是嗎?!

Re: 如何是「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勿忘初心 » 週五 4月 05, 2024 9:33 pm



人心畢竟是依內境(內心世界),緣外塵境(色、聲、香、味、觸、法)透過眼耳鼻舌身的感覺產生念頭、感知、感官知覺下塑造「我、我所」行為造作染著固定制約。這些造作皆以習性、經驗養成等來判斷它的善惡好壞,苦樂悲歡,而且前念後念輾轉相續念念遷流地散亂著。因為您我大家這都是日常在這般習以為常,固定及僵化的模式,當然無法切斷這樣的慣性制約,當然無法認出「覺知」。因為〈想〉→〈行〉之間乃如電光一刹那般即完成的。我們的意念、言語甚至行為立即形成。
比如一句「你再說一便」?
語氣高低,我們聽者感受一定不同!
如果對方天生大嗓門呢?自己莫名的瞋心又從何而來?習氣早已成自然。

但是「覺知」「觀照」該如何培養。
可沒那容易!
平時非得有「定」的培養!

〈定〉即是將平時我們這一念心是「心猿意馬」的「到處向外攀緣」,在色聲香味觸分別執著拉回來。
所謂依藉「所緣」來安止,就是要利用感官所接受的諸多信息來做為〈助緣〉,來安住這隻心猴,讓心有一個可以依止的對境(所緣境)而穩定下來而不再散亂(最具代表性即「九心住」)。心在此之下是非常敏銳的,一有雜念妄想是如照妖鏡下無所遁形。

覺知心無形中即強大起來。在日常中就能在人事中的塵境裡〈想〉→〈行〉之間能有覺(知)察出、觀照出自己的「不善心所」即將發動!而將之制止。這不正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嗎?!

我們可別認為「觀照覺知力」很輕易得。那我們就太小看自己的業力習氣了。
佛法中的〈三無漏學〉可不是隨便說說!!先持「戒」;藉由持戒來〈防非止犯〉如五戒十善(身三口四意三)制約自己之行為,再來調伏〈自我〉不燥動,能「安住」之下,才能產生覺知觀照力。

無我,這個〈無〉並不是「沒有」。人在日常怎能沒有「情感」對應人事?又不是木頭石雕?要達心行皆止的勝境也不是一日可及!可見這個〈我〉,可不得了。昔日佛陀出世之時即云 :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也不是自我催眠般不負責任地逃避的〈強忍〉〈壓抑〉下的不分別。倘若什麼事都不管,都不分別,豈非越弄越糊塗?不執著不分別者,乃是「任病」!非佛法也。

小弟認為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如果解為不要執著汝我。
那我請問您:「既然無我相,誰人講金剛經,無人相,誰人聽金剛經」?
是故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壽者相的所有的〈無〉,乃是突破原來的〈業我〉,逐漸清淨看清自已的虛妄;自己的顛倒。如能培養出這樣的能力,那恭喜您,您將智慧日日增長!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