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淨界法師:你的佛號不是帶你到淨土而已!

善知識 » 週四 1月 02, 2025 8:00 pm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個年代人根本沒人會念佛,人人專忘,離佛甚遠,『要如何 →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往生佛國?』

這個年代人會念佛 » 週六 12月 21, 2024 10:51 am

時到今日真的有人專修淨土

不要一直說謊騙人!

完全不相信年輕人會去念佛

老人都沒看到幾個會修〝念佛〞法門

沒給〝現金〞cash 人最好會來?

大部分私底下給〝老一輩〞才有 (小鈔啦)

信仰很自由但〝往生西方佛國淨土〞這種信仰

真的真的真的沒說過這種信仰 (公開場合有點不適合ㄟ)

時到今日真的沒多少人會修淨土宗的念佛法門

而且根本沒有人會談論〝淨土宗〞

淨界法師:都攝六根,少管閒事!

善知識 » 週五 12月 20, 2024 5:39 pm



目錄
00:00 精彩片段
02:25 淨空法師:【都攝六根,少管閒事】
02:52 題目介紹
02:59 第二十七章: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准備,你不可能往生!
06:33 第二十八章: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12:08 第二十九章:自我激勵,思惟暇滿難得!
14:51 第三十章:調整心態比你佛號數目更重要!
24:30 第三十一章:什麼是悲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呢?
29:36 迴向偈

--------------------
 第四卷

  【27】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准備,你不可能往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那麼一般來說我們的菩提心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剛開始先求願菩提心。我們一般來說淨土宗的人比較不強調付出太多的行動,行菩提心,淨土宗這一塊相對保守,因為你一旦行菩提心開出去,你都沒有時間念佛了。所以,相對來說,在淨土宗,一般人來說,先做好心態准備而已,心態准備。

  藏系的佛教很強調行動,因為他求增上生,他不重視處理生死輪回,因為他准備要輪回了,所以他什麼都不怕,所以他偏重在積集資糧。但是淨土宗他今生要處理生死輪回的問題,他必須相對保守。那這個沒有標准答案,沒有說誰對誰錯,這個只是人生他自己的選擇而已,也就是說一個偏重在智增上,一個偏重在悲增上,如此而已。

  所以淨土宗的人他是這樣,淨土宗的人他是把往生淨土放在短期目標,他把圓成佛道放在後面這一塊。但是,淨土宗你要知道,我們可以把實際的行動放在後面,但是你不能沒有這種心態准備,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准備,你不可能往生。

  淨土的法門,我們講過,淨土他這個國土,他一開始的設計,是為佛道設計的,他不是讓你離苦得樂而已。如果淨土法門是離苦得樂,如為了離苦得樂跟聖道沒有關系,那會驚動六方諸佛贊歎嗎?只是為了快樂,阿彌陀佛有需要思維五劫嗎?那麼簡單的結構,難就難在你在快樂當中又要產生聖道的力量,所以他才困難。那你因果要相符合啊,他是為成佛而設計的,你根本沒有做好成佛的准備,你這兩個因果怎麼符合呢?你就不是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為了享受快樂而求生淨土,你的心態不對了。

  所以,我們淨土宗這一塊呢,實際的行動可以暫緩,但是心態的准備不能沒有,這個大家要知道,你至少這個種性要有,你到了淨土你才能夠華開見佛悟無生。所以在這個地方願菩提心,我們偏重在願這一塊。

  【28】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好,我們看第三的如何真正發心。

  那麼當我們已經知道內心的相貌的時候,我們怎麼作自我調整?

  第一個,發出離心;第二個,發菩提心。

  菩提心先從出離心作基礎,有三個:第一個,思惟生死過患;第二個,思惟死殁無常;第三個,思惟暇滿難得。前面兩個都是在思惟這個苦谛,思維苦谛。我們先看第二個。

  這個思惟死殁無常,它所對治的是對今生生命的五欲的愛取,今生愛取的對治。身世無常,幻緣虛假,人世間很多的快樂都是不安穩的。那麼不安穩開出三個條件:

  第一個,多諸辛勞,不得閒暇。諸欲求時苦,在追求的過程,你付出了辛苦,得到以後,多諸怖畏,不得安穩;失去以後,多諸憂惱,不得自在。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今生的快樂不是我們的皈依處,不是皈依處,因為它有這種辛勞、怖畏、憂惱的過失,有這麼多的過失。你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你所得到的快樂,這個得不償失。

  第二個,我們思惟未來生命的這種痛苦。就是說,有些人他把今生的修學,所有的希望寄托到來生,這個也有問題了。因為你來生的快樂,它有惑業苦的問題,你福報很大,變成大國王,你的福報會刺激你的煩惱起惑,帶動你造業,到了第三生,你就痛苦了。所以,這個惑業苦在你的福報當中,福報夾帶著惑業苦,惑業苦也夾帶著福報,互相牽引,到最後,增長你的生死業力。所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那麼來生的快樂也是不足以期待的,所以,在佛法的角度,人生無解,人生無解。不管今生來生,無解。人生只有趕快離開三界才有把握有解,你只要說在三界裡面找到快樂的答案,其實沒有答案。你看古人從五千年找到現在都沒有答案,你怎麼可能找到答案。

  所以,佛陀一句話就說出來了,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個房子起火了,無解了,無解了,沒辦法救了。

  你看,佛陀他在《智度論》裡講一個譬喻說:他說,有一個人很有錢,他房子蓋得很大,結果起火了,起火以後呢?有兩個人,一個人啊,一個是愚癡的眾生,就拿水去潑那個火,結果,他把這個水潑火的時候,當然不可能救火,他怎麼救得了呢?結果他反而被燒死了;這個有智慧的人,把這個房子放棄了,他把裡面的珍寶救出來了,他用這個珍寶又蓋了個房子。這個譬喻諸位聽得懂嗎?

  對!就是說人生無解。

  但是你裡面的珍寶,你內心的世界,你如果善於運用,我們這樣講好了,人生你只要向外攀緣就無解了,向外攀緣,三界火宅;向內心中去找,功德莊嚴,就有解了。所以人生有沒有解,答案是不一定了。你選擇向外攀緣,追求快樂的感受,你的人生目標只要設定在我要享受人生,你就完了,真的你就完了,你今生的痛苦就很難避免了,因為你向外攀緣了。如果你說,我要把人生拿來歷練,向內,有解,人生有解。

  所以就是說,你只要向外攀緣,那就是三界火宅。三界火宅就是說,這個房子已經沒有救了,這個破壞太厲害了,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所以,通過這兩個觀察,從這個死殁無常跟生死過患當中,我們產生了出離心。


  【29】自我激勵,思惟暇滿難得!

  其實出離心這兩個是夠了,第三個是干什麼呢?第三個是一種自我激勵,思惟暇滿難得。暇滿有哪兩個暇滿呢?

  第一個,人道的暇滿。就是說,我們無量劫來在三界當中流轉,大部份的時間都在三惡道待過,我們都沒有時間來做一個生命的改變,就一天過一天的過著。現在得到了人身,我們有人道的智慧,是改變的時候到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佛乘難聞。那麼,你有這個心態,你要有方法了。修學不是意氣用事就可以成辦,你有這個想法,你還得有方法。佛乘難遇,你遇到了大乘佛法的住世,你遇到了淨土法門的住世,就更為殊勝。

  第三個,暇滿難得。這個暇滿就是人身沒有障礙。這個障礙在佛法說兩個障礙:第一個,外在的色身障礙,你沒有重大的病痛,比方說,盲聾瘖啞。這個修行人你的六根裡面,耳根很重要,你眼睛看不到東西比較沒關系,因為佛法很多的傳遞都靠音聲,你耳根聽不到,那產生障礙了,因為佛法的宣說都靠音聲。在蕅益大師說兩個根很重要:第一個眼根,第二個耳根。你說我舌頭都嘗不到東西,沒關系,這個可以修行不影響。但是眼根,尤其是耳根更為重要。因為你跟善知識之間的學習,你要聽佛號的聲音,完全靠耳根。

  所以你沒有這種八難,第一個色身沒有太大的障礙,第二個內心當中沒有起邪見,起煩惱沒關系,不能起邪見,你沒有遇到外道的誤導產生顛倒的知見,那麼你就是暇滿,沒有內外的障礙。

  所以,我們無量劫的生命當中經過這麼多的流轉,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就是說,你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從這個地方跳出去的機會到了。假設我們沒有把握,那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

(due to space constraint, 講記可能不完整)

視頻摘自:淨土教觀學苑
製作:善知識工作室
Youtube: / @amtb-io

#buddhism #淨界法師 #善知識 #念佛 #佛法 #淨宗學會 #淨土 #mahayana #唯識學 #淨土宗 #心理學 #佛教智慧 #佛教
章節

查看全部

Re: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不是我不小心 » 週五 11月 22, 2024 1:23 pm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糟老頭 » 週四 9月 19, 2024 8:45 pm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這是念佛圓通章所教導的念佛方法;都攝六根一句,也是修學一切法門的要訣,意思就是讓我們習慣在外攀緣的心回家
儒教亦復如此,孟子日: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也是找回在外流連忘返的心
印光大師偈: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清醒,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
六根是跟六塵接觸的平台,關卡,防護不週,心就會被六塵污染,遺失清淨自性,故喻為賊

在阿含經有一段世尊教導如何修根的開示
意思大約如下:
有一個異教徒來拜訪世尊
世尊問,你師父教導你們如何修根的
異教徒回答,我師父教導我們不要看,不要聽
世尊說若如是,則只有盲者跟聾者能夠做到不要看,不要聽
接著世尊開示,在我法中有三個層次的修根方法
第一種是當根塵接觸後,有了合意不合意的感受,並衍生出愛憎分別取捨時,感到慚愧,能迅速用適當方法對治,調伏,這是修學者的修根
第二種是當根塵接觸後,有了合意不合意的感受,在愛憎分別將生時,能迅速遠離捨棄,這是賢聖者的修根
如儒家講:遏意惡於動機,慎心物於隱微
第三種是當根塵接觸後,不管合意不合意,能正視他,並保持覺知,專注,寧靜,平和,內心不為順境違緣外境所干擾,這是解脫者的修根

禪家講,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淨家講;打破人我是非關,六字弘名老實念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