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2月 07, 2025 4:54 pm

第十六麻穀振錫

示眾雲。指鹿為馬。握土成金。舌上起風雷。眉間藏血刃。坐觀成敗。立驗死生。且道。是何三昧

舉。
麻谷持錫到章敬。繞禪床三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可曬有禪)
敬雲。是是(且信一半)
谷又到南泉。繞禪床三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來朝更獻楚王看)
泉雲。不是不是(也且信一半)
穀雲。章敬道是。和尚為什麼道不是(棺木裡睜眼)
泉雲。章敬即是。是汝不是(雪上加霜)
此是風力所轉終成敗壞(殺人須見血)

師雲。昔日仰山到中邑謝戒。邑於禪床上拍手雲。阿[口*耶]阿[口*耶]仰從西過東。從東過西。複向中心立。然後謝戒。
邑雲。甚處得此三昧。
仰雲。于曹溪脫印子學來。
邑雲。汝道。曹溪三昧接甚麼人。
仰雲。接一宿覺。
仰複問。和尚甚處得此三昧。
邑雲。馬大師處得此三昧。

蒲州麻谷寶徹禪師。恰如永嘉初見六祖。持錫到章敬。繞禪床三匝振錫一下。卓然而立。也如曹溪脫印子學來。此名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皆從此生。
章敬道。是是。
萬松道。有何不可。
勝默光和尚道。是無可是。非無真非。是非無主。萬善同歸。梟雞晝夜徒自支離。我無三寸。鱉得喚龜。迦葉不肯。一任攢眉。
萬松道。多愁早老。麻谷要與諸方勘同。
麻谷又曾到忠國師處。繞禪床三匝振錫而立。
國師雲。既能如是。何用更見貧道。
穀又振錫。
國師雲。這野狐精出去。
看他賓主相見。有照有用。有首有尾。良由熟處難忘 慣得其便。
又到南泉繞床。振錫依前而立。
南泉卻道。不是不是。
便似曾與章敬廝計會來。
大溈喆雲。章敬道是。落在麻穀彀中。南泉道不是。亦落在麻穀彀中。
大溈即不然。忽有人持錫繞禪床三匝。卓然而立。但向伊道。未到這裡好。與三十棒。
萬松道。不可口行人事。便打。
穀雲。章敬道是。和尚為什麼。道不是。不妨疑著。
泉雲。章敬即是。是汝不是。見機而作。臨險推人。
圓通善國師道。麻穀即是。南泉不是。
此語正如 鄧峰永庵主問僧審奇。汝久不見。何所為。
奇曰。近見偉藏主。有個安樂處。
永曰。試舉似我。奇因敘其所得。
永曰。汝是偉未是。
奇莫測。歸語於偉。
偉大笑曰。汝非 永不非也。
奇走 質于積翠南禪師。南亦大笑。
永聞之作偈曰。
明暗相參殺活機。大人境界普賢知。
同條生不同條死。笑倒庵中老 古錐。
覺範雲。觀其語言。想見當時法喜遊戲之逸韻。
萬松道。麻谷章敬南泉。此興亦不淺。若聞此是風力所轉 終成敗壞。更是好笑。這王老師。不唯把定乾坤。兼有出身之路。
保甯勇和尚頌雲。
顏色規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光新。
及乎入火重烹煉。到了終歸是假銀。
麻穀到此。瓦解冰消。若要冰河發焰 鐵樹花開。須得天童別下一轉語。

頌雲
是與不是(細腰鼓子兩頭打)
好看棬[袖-由+貴](刺頭在裡許了也)
似抑似揚(手抬手捺)
難兄難弟(頭高頭低)
縱也彼既臨時(翻手是雲)
奪也我何特地(覆手是雨)
金錫一振太孤標(脫塵離俗)
繩床三繞閒遊戲(因行掉臂)
叢林擾擾是非生(矮子看戲)
想像髑髏前見鬼(家有白澤之圖 必無如是妖怪)

師雲。此個公案。全在是與不是處。時人盡道。麻谷 被草敬南泉調弄。唯大溈喆道。章敬道是。也落在麻穀彀中。南泉道不是。亦落在麻穀彀中。如金剛寶 處於日中光色無定。
天童道。好看棬[袖-由+貴]。且麻穀落棬[袖-由+貴]。南泉落棬[袖-由+貴]。似抑似揚。難兄難弟。
天童道。一往觀來。似抑似揚。點檢將來。難兄難弟。
東漢陳元方子長文。即陳群也。與季方子孝光。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決。
諮於太丘。太丘即陳寔。元方季方父也。
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此謂章敬左眼半斤。南泉右眼八兩。金錫一振太孤標。
永嘉證道經亦雲。不是標形虛事治。如來寶杖親蹤跡。
雪竇道。古策風高十二門。門門有路空蕭索。
錫杖經雲。十二環者。用念十二因緣修行十二門禪。十二緣易知。十二門。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古策風高。即太孤標也。
六祖亦雲。夫沙門具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大德何方而來 生大我慢。
天童意道。不是標形亦。非我慢。繩床三繞閒遊戲。章敬道是。南泉道不是。叢林擾擾 是非裡走作。若無把定乾坤眼。盡是髑髏前見鬼。
不見。僧問九峰。如何是把定乾坤眼。
峰雲。乾坤在裡許。
僧雲。乾坤眼何在。
峰雲。正是乾坤眼。
僧雲。適來為什麼。道乾坤在裡許。
峰雲。若不恁麼。髑髏前見鬼無數。
萬松這裡有個禁師。卓拄杖一下雲。急急如律令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2月 07, 2025 11:36 am

今立了能度的心,便是我相,
立了所度的眾生心,便是人相,
立了許多法見,如是廣大功德等心,便是眾生相。
眾生即是煩惱的別名,立了這個見,永永要保留。如壽命的不肯布施,舍去這個心是壽者相,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2月 07, 2025 11:00 am

●譬如走路,步步踏著磚走過去,步步不離磚,但總不曾帶走一塊磚去。
如是行云流水,應付世上的事,只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要再添什麼道理,反又迷了。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2月 07, 2025 8:12 am

原45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4
四、章句详解 4

原45章
一、原文
王弼本:原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傅奕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滿若盅,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靖勝熱,知清靖以為天下正。

郭店乙本:
大成若夬其甬不幣大浧若中其甬不 大攷若㑁大成若詘大植若屈喿 蒼青 然清清為天下定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成若詘,大直若屈。燥勝凔,清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帛書甲本:
大成若缺亓用不幣大盈若𥁵亓用不𡩫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 趮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窘。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贏如 ,躁勝寒,靜勝熱,清淨可以為天下正。

帛書乙本:
□□□□□□□□□盈若沖亓□□□□□□□□巧如拙□□□□□□□絀趮朕寒□□□□□□□□□□□□
大成如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辯如訥,大贏如絀。躁勝寒,靜勝熱,知清淨,可以為天下正。

二、注釋辨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至上,究極。“大”作為修飾語,在五千文中多數都是對本根大道的闡明。道的本名、宇宙始源本根的名字,老子稱作“大”。
成:成就,完成,實現。
缺:殘缺,缺陷。
用:功用,效能。
弊:弊端,壞劣。意指效能有限(不能普施)以及效用壞劣。
夬(guài):郭店乙本。通“缺”。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其有死、亡及故有夬者,為補之,勿須待”。
甬:郭店乙本。通“用”。
幣(bì):郭店乙本。通“弊”。整理者釋為“敝”。敝、弊、幣,古音相近,均為月部字。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盈:充滿、飽滿。
沖:空虛。
窮:窮盡、止息。意指效能用盡、效用喪失。
浧:郭店乙本。通“盈”。
中:郭店乙本。通“沖”。
:郭店乙本。同“窮”。整理者注雲:“‘竆’字省形,讀作竆(窮)”。
𥁵(chōng):帛書甲本。通“沖”。沖、盅、𥁵,古音相近可通。
𡩫:帛書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窘”。窘:困窘、貧乏。此處與王本“窮”字意同。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直:平直、端直。
屈:彎曲、曲折。
巧:巧妙、靈巧。
拙:笨拙、拙劣。
辯:善言、巧辯。
訥:木訥、言語遲鈍。
攷(kǎo):郭店乙本。“考”的異體字。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巧”。
㑁(zhuō):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拙”。此字《說文》未收,《廣韻·卷五》:“同上(指上文䂐),短貌”。《集韻·薛韻》:“䂐,古作拙”。
詘(qū):郭店乙本,整理者釋為“絀”,絀:短缺,不足。帛書甲本,整理者釋為“屈”。
郭店本作“大成若詘”。此時如要釋通,“詘”當義為缺少、缺損。然“詘”字此義先秦希見。戰國或秦漢間的《周髀算經》雲:“往者詘,來者信也”。西漢趙爽說:“從夏至南往,日益短,故曰詘”。此“詘”義為減損,但此外無證。“詘”古屬溪母物部,“絀”古屬端母物部,古音相近可通。
傅奕本、范應元本作“大直若詘”。范應元曰:“詘,音屈,枉曲也。太史公司馬談同古本”。《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大直若詘,道固委蛇”,引文作“詘”字。《後漢書·荀韓鐘陳列傳》:“所謂‘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引文作“屈”。“詘”、“屈”古屬溪母物部,音同可通。本書校訂文仍依王本。
植:郭店乙本。本字含義難通,整理者釋為“直”。
:帛書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訥”。
贏:帛書甲本。此字因為要與“ ”義相對,故難索解。諸見紛紜,莫衷一是。茲僅錄整理者注語:“此句僅存一絀字。按絀與贏對言,嚴遵《道德旨歸》此節言‘是以贏而若絀’。甲本有‘大盈如 ’,今據補。《韓詩外傳》引《老子》:‘大直若詘,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其用不屈’。絀與屈通,此句亦可能是‘其用不屈’”。
若作“大贏如絀”,則贏義為伸張,絀義為收縮。再考此段之意,實則是通過對大道性徵的闡述來寓意人事。“大直若屈”指行為方式,“大巧若拙”指才藝技能,“大辯若訥”指言論,因而“大贏如絀”大約是指收益、獲得,亦即土地、財貨、人民乃至民心等資源。“大贏如絀”意謂不斷地獲取、增益,卻好象越發缺失不足。實即統治者收斂自己的貪婪心行(失去自己利益),則整個社會得益,從而自己更得益。
絀(chù):帛書乙本。缺損。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躁:躁動,活動。
勝:勝過,克制。
靜:安靜,安定。
清:單純,純粹。意指簡易不雜。
正:正道,常理。
喿(zào):郭店乙本。本字含義未宜,當通“躁”、“趮”。《說文》:“喿,鳥群鳴也”,此字古亦作“噪”。
:郭店乙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勝”。
蒼: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滄”。滄:寒冷。
青: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靜”。
然: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熱”。
定:郭店乙本。定則、固定。意指不易之理、恒常法則。
趮(zào):帛書甲本、乙本。急行。亦通“躁”。“躁”字《說文》未收,馬敘倫說:“躁,《說文》作趮”。《說文》:“趮,疾也”。有急迫、不安定、躁動等義。從躁、趮文字含義看,老子原文當為趮。本書校訂文仍依王本。
靚:帛書甲本。寂靜,安靜。
炅(jiǒng):帛書甲本。熱。
請:帛書甲本。通“清”。
朕:帛書乙本。通“勝”。
傅奕本作“知清靖(通靜),以為天下正”,帛書整理者的乙本釋文作“知清淨,可以為天下正”。意蘊與王本、郭店本無別,然傅本于文意為順。即明白了清淨之理,則可用此理作為天下正則、常度。

三、校定及譯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至上的完備 好似缺損殘破,但是其效用 卻從不缺失粗劣。至極的充實 好似空虛無有,然而其效能 卻永不窮竭止歇。至為平直 卻像是彎曲,至為巧妙 卻像是笨拙,至為善言卻像是木訥。劇烈運動 能驅除寒冷,安定寧靜 能消散燥熱。清純安靜 是天下正道。

四、章句詳解
此章既是對大道特性的闡述,也蘊涵著大道原則在人生社會的應用,尤其對個人心行修養更為重要。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最完備、最有成就、最有效用的東西 好像殘缺不全、匱乏不足。大道正是這樣 隱而不顯、空虛無有,但是大道的效用 卻從不缺失、從不匱乏,所以成就了天地萬物。人若能奉道守無,那將會有奇效。11章說“無之以為用”,就是此意。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最充實最完滿的東西 好似空空如也,但他的效用 無窮無盡,永不耗盡。4章、6章、11章均有此意。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最平直最端正的東西 好像彎彎曲曲。有兩種解釋。
其一,意指大道生養和調理萬物不是直接地規範、指令。大道從不驅使宰製,任由萬物以其自性運作生衍,於是成就森羅萬象 而不是單一品類,更重要的是萬千事物 雖以其天性生化,卻能有序良好的運行活動(實際上從老子的宇宙論和生命論來看,51章的“勢成之”就已經隱含著自然秩序在內)。也即是說雖然不去制定規則法度(直接規範),但卻比制定規則法度 更有效、更有益(間接作用),這就是為政治國領域的大直若屈。
其二,至為正直 卻似有所枉曲捲曲。意指修道有成者 率真質樸、直道而行,但看起來好像一直在委曲自己、有所枉曲。我們知道,有道者 無欲無求、謙讓處下、不爭寬容,他的心行發乎自然、本乎天德,是非常率直正直的,但這在世人眼中 好似他不敢追求、不敢直面、躲躲閃閃、逡巡不進。兩解均可行,但第二解更合適。

至為巧妙者 好似笨拙不堪。
大道能夠成就天地萬物,應該是最巧妙的東西,但他其實卻非常簡易單純(無),好像什麼都不會。這個最簡單的大道居然能造就千變萬化的事功,當真是難以想像的奇跡。按照通常知見,大道應當包羅萬象,具備各種巧妙法門,每一種法門對應一種事項,但事實上恰恰相反。《易繫辭》:“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就是對老子之意(不僅限於此章,如22章、39章、42章等)的闡發。簡單成就複雜而不是複雜成就複雜,是五千文的基本意蘊之一(參見11章對此意蘊的分析)。這對為政治國、組織管理具有深遠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對個人修養和生活處事也甚有啟發。

最會巧辯 的好象笨嘴笨舌、木訥不善辯。
大道從不辯論、從不辯解,只是運作不已、不斷地養護萬物,但又有誰辯得過他呢?他所做出的成就難道不是最好的辯言嗎?事實勝於雄辯、行為勝於言教,真理不在辯言中、成功在於踐行中。81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此處相通。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劇烈活動能驅除嚴寒,這是因為劇烈活動 可以發熱,但是,安靜平靜 卻能使熱度降下來。一趟拳路使完,渾身熱氣騰騰,要想涼下來就得歇一會、安靜一會。活動能生熱而驅寒、安寧能散熱而清涼,所以老子說清淨 是天下正道、常道。
燥熱和寒冷 分別寓意人生社會領域的 兩種極端勢態、
一種是死寂凝滯、沒有生氣生機,一種是狂亂衝突、良性秩序不存。
兩種極端 都是老子所反對的,而其中道、中和就是“清靜”,則是老子所贊同的。
15章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77章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就涵中和中平之意。

Re: 公案很難懂

Viirya » 週四 2月 06, 2025 11:30 pm

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如華法經云

Re: 公案很難懂

藍海千尋 » 週四 2月 06, 2025 5:53 pm

而來 婆娑世界。謂之出世。即佛出現於世也。
實無佛陀示現婆娑世界。

Re: 公案很難懂

Sherlock » 週四 2月 06, 2025 9:57 am

而來 婆娑世界。謂之出世。即佛出現於世也。
:D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四 2月 06, 2025 7:35 am

原44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2
四、章句详解 3
原44章
一、原文
王弼本:原44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傅奕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郭店甲本:
名與身䈞新身與貨䈞多 與 䈞 是故甚㤅必大 必多 古智足不辱智止不怠可以長舊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帛書甲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帛書乙本:
名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二、注釋辨析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名聲、名分。
親:親近、親密。
貨:財貨、錢幣。
多:勝過、重要。
病:損害、疾苦。
䈞:郭店甲本。通“孰”。
新:郭店甲本。通“親”。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得”。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亡”。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愛:喜好、貪愛。
費:損耗、花費。
藏:儲藏、存儲。
厚:大量、繁多。
㤅(ài):郭店甲本。同“愛”。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費”。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厚”。
:郭店甲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藏”。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辱:羞辱、折辱。
殆:危殆、毀壞。
古:郭店甲本。通“故”。
智:郭店甲本。通“知”。
怠:郭店甲本。通“殆”。
舊:郭店甲本。“舊”的繁體字。

三、校定及譯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望與身體 何者更該親近?身體與財貨 那個更加重要?得到與失去那個 更為有害?
所以,過度喜愛 必有大損失,過分積聚 必有大散亡。知足避免困辱,知止沒有危殆,可保長樂久安。

四、章句詳解
此章指出身體比名聲、財富、權勢、地位等外物更重要、更根本。也就是說生命存在或生命本身才是根本、才是指歸。表明過分貪圖和大量積聚 必定不利於生命自身,告誡世人當知足知止。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分、地位、名聲、名譽這些外界施予的東西與身體相比,哪一個更應關注、哪一個更重要?在老子看來,生命本身自然更重要、更根本,所以,當以身心俱健為中心、為目的。不過在歷史和現實中,這也因人而異。有人認定名分、聲望更重要,甚至捨身以成名。這就是價值和意義取向的差異。但在老子看來,這分明是一種迷執、迷失。五千文人生社會領域的基本宗旨就是,生命自身最重要、最根本。用今日的話說,生命存在是第一價值、至上價值,而人生的意義或指歸,從現實來說是身心康健(如何做到身心康健?其關鍵是修養自身,如不貪不爭、謙讓處下、清心寡欲等,可參閱本書煉養一章,以及與此處類似的表述如50章、75章等),從終極來說是與道合同(與佛教涅槃相通)。

錢財寶物與身體相比,哪一個更重要、更根本?答案也因人而異,五千文的答案自然是身體、生命。有人認為人生的價值就在於擁有財富、權勢、名聲等,財富一類的多寡就是價值的高低,而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指歸,就在於獲取財富名望、就是獲取逐求。這類事情(諸如價值取向、意義目的之類)是無法分辨和相互說服的,也用不著去說服教導,我們只須明確老子的見解主張。願意接受老子主張者自可奉行,反對者亦可自行其是。

有人會說,名分地位、聲望名譽等等,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所以不重要、非根本。但是財貨卻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東西,沒有財貨哪有生命存在?所以老子這看法大有商榷之處。但這是一種誤解。首先,“貨”在先秦主要指金玉珠寶等奢侈性消費品、觀賞品,並非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鹽等。其次,即便將“貨”釋作更為寬泛的“貨物”,即當時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從先秦用例看,也不包括糧食(先秦用谷、百穀)等基本生存物資。再次,從五千文中“貨”分析,都是指奢侈性的珍奇古怪之物,絕非生活必需品。最後,老子沒有說過只需守道奉德就可生命健全。

得到與失去、擁有與散失那個更有害、那個更不利?這個問題,答案是一致的。喪失當然有害無益。那是不是就應當不斷獲取擁有呢?老子豈不是也主張獲取擁有?下文老子做了解釋,即不要貪多過甚,否則得不償失。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老子並不主張不斷獲取擁有,反對執著而貪婪地追求名利財富、權勢地位等。何以故?這是因為,其一,“甚愛必大費”,過分貪愛、過度追求必然大量耗費。在追逐的過程中,必定大費心神、大耗精力。需要付出艱辛勞作,用力爭搶、用心籌畫、言辯詞訟、仇怨相接、紛爭無已,於是身心俱疲、德性日散、不幸者身體受損甚至喪命。天上掉餡餅,究非常事。“甚愛”也意味著要為所愛奉獻付出,如周幽王深愛褒姒,乃至丟了江山社稷。其二,過多的積聚必定會有喪失之事。這事似乎不是必然發生,但至少是時常發生的,何況多藏還需牢守、意味著更多的付出、附加的投入。9章說:“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即此意。
那麼老子是否反對一切擁有追求?是否主張每個人都是窮光蛋,王老五?我們在領會五千文時,一定不要被當今常見的理解方式誤導。這種理解方式可能部分地受了邏輯學的影響,但邏輯學實則是概念領域的清晰劃分及思維方面的推衍通則,不是事實領域的真實法理和運作規則。老子的表述大多數都指涉事實,而不是概念運演。但是,老子的表述實則是很嚴謹的,他說的是“甚愛”和“多藏”,意思是過多、過分、太多、太盛。下文的“知止”和“知足”更可明確這一點。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不要過分貪圖和執著,應當知止知足、適可而止。知足和知止,不僅心身不會過分消耗,也能較好地避免失敗、挫辱、危險、禍患,這樣就可長久存在、長期保有。但是,什麼是知足知止?什麼情況下才知足知止?這沒有確定的標準尺度,全在個人體驗和感受(參見46章分析)。顯然,老子此段以及整章表述,不會對貪婪執拗但又妙言善辯的今人有什麼效用,實際上在歷史上也沒有什麼作用。“人之迷,其日固久”。此章雖然立足于現實,屬於三個層面中的改良層面,但實際上恐怕只有一心向道者、有志于修持者可以採取。但無論對芸芸眾生還是權勢階層,老子的見解可以作為一種參照。當然,那些不怕災殃、不想長久,只求一時痛快和滿足者自應除外。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三 2月 05, 2025 11:32 am

說通及心通。
心通即宗通也。宗通者、即自證殊相之相也。說通者、說法逗機之相也。
○楞伽經三一切佛語心品、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我及諸菩薩 說宗通相。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 通達是相。通達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墜覺相及眾魔外道。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
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相、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
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今得度脫。是名說通相。
大慧、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南巢法惠宏德禪師證道歌註、宗通者、即悟諸佛之心宗也。乃達磨大師 單傳直指之道。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惟在當人 自證自悟、到無證無悟之地。所以從上諸老 遞相出興、向千聖頂□上提持者一著子、俾學者盡得單傳直指之妙、方謂宗通也。
然後命掌藏鑰、披閱一代聖教、備知頓漸秘密 不定之方、藏通別圓之味、方謂說通也。

如日處虛空。
傳心法要上、你但離卻 有無諸法、心如日輪 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 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南巢法惠證道歌註云、宗說既通、定慧均等、方為圓明。唯傳見性法、出世諸佛 欲濟度眾生。捨淨土而來 婆娑世界。謂之出世。即佛出現於世也。餘詳前註。
破邪宗。凡不以見性為宗者、曰邪宗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三 2月 05, 2025 11:25 am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

進退無礙名自在。又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名自在。
○法華經序品、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
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答、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
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云何為邪念。去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問、云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問、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念。是名真念。菩提無所念。無所念者。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只如上說 如許種無念者。皆是隨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體。無二無別。但如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
得無念時、自然解脫。名無念行。
海水一滴 云、直了自心。無性無念。則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腳運奔。六根門頭、無障無礙。六塵堆里、無染無雜。謂之無念行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