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irya 寫: ↑週二 2月 11, 2025 11:18 pm
略應是動詞
動詞的略有治理.減少.捨棄.簡化之意
略彼諸行.致心一處?
瑜伽師地論 卷51
復次,阿賴耶識所攝持順解脫分及順決擇分等善法種子,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脫分等善根與流轉相違故。所餘世間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轉更明盛。
復次,依此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故,
薄伽梵說:有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有意界、法界、意識界。由於阿賴耶識中有種種界故。又如經說惡叉聚喻。由於阿賴耶識中有多界故。
復次,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
略彼諸行:就是六識不用,不起分別。修觀行者(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於阿賴耶識中聚積生起之善法種子,此聚積之(異熟種子)不會被攝入五蘊薰習機制,而成就阿賴耶識煩惱等流習氣……
以無分別心聚積之異熟種子,不落入六識煩惱習氣等流諸行界(五蘊薰習機制)。
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脫分等善根(此乃背塵合覺生起之異熟種子)
與流轉相違故。
依此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故:意思阿賴耶識就是源自於(一切種子)之流轉,因緣際會所成就的末流染雜封包(故論曰: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
有些法師看不懂論文法義,直接將(個人阿賴耶識)等同(一切種子),是很外行可笑的錯誤知見。
解深密經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
阿賴耶識就是源自於(一切種子阿陀那識)之流轉,借由各自人命五蘊薰習,因緣際會,所成就的末流染雜諸行界(資訊封包)。
彌勒菩薩曰: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
轉滅:修佛真意(末那識)轉依異熟種子境界,脫離阿賴耶識之巢窟,即是心解脫(布袋和尚公案,放下布袋)。
成唯識論 卷三
又不動地以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
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
緣此(異熟)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
永捨阿賴耶名,名,不可註解成(名子),而是講阿賴耶識的名狀、內涵、行相。
某自掰為玄奘再來的(法煮)很搞笑的將佛法實修功夫證量,證解阿賴耶識(心解脫),腦筋急轉彎說:阿賴耶識只是改個名字???
![🙄](//cdn.jsdelivr.net/gh/twitter/twemoji@latest/assets/svg/1f644.svg)
![🤣](//cdn.jsdelivr.net/gh/twitter/twemoji@latest/assets/svg/1f923.sv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