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禪定學
第三章 禪定的名義、種類及修習次第
天台宗智顗大師對修禪的次第有其獨特的看法,認為修行者依何次第入門修持,應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根性,從止、觀、頓、漸諸門中選擇自己喜歡、容易掌握的一門深入,不必定一個止觀次第的死框框。《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說:
「若論初心學人,隨所欲樂,便宜對治,易入泥洹者,從諸禪方便初門而修,不必定如前一一依次第。」
並把各類人修禪的次第歸納為四種:
第一種,次第。依從止入觀門,循序漸修。一般先從安般數息入門,依次證入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修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十想、八念、八背捨、勝處、一切處、變化、六通、九定、奮迅、超越等諸禪;次從五停心觀如實修觀,觀四諦十六行相,生無漏根、十智等心行慧諸禪,乃至斷惑成聖。屬小乘鈍根弟子所修,從淺至深,不可躐等,不相混濫。
第二種,非次第。頓入觀門或定慧不二之頓悟禪門,不必依從止入觀的次第。指利根頓悟大乘之人,修九種大禪,以聞思慧為前行,直觀諸法實相,直至成佛。
第三種,次第非次第。在從止門入手修習時,從任何一定心中修觀,都有可能頓悟得慧,慧必助長定,這是次第中的非次第。
第四種,非次第次第。頓悟之後,須依次第漸修止。即使依頓悟所得慧修持,成「慧解脫阿羅漢」,仍須依次第修止,證入四禪八定,發六神通。
智顗《小止觀》還說,坐禪過程中,應根據心念的沉浮、粗細等情況,靈活運用止觀二法:
「若初修止時心散亂不可禁制,可修觀,反觀妄念以對治散亂。」
若心起煩惱,應針對所起煩惱而修觀。如此修觀時,若制止散亂的效果不佳,可改用數息法修止。這叫「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
若坐禪中心沉沒昏睡,可修觀對治,使思惟活躍,昏沉即除。若心念輕躁不安,可修止攝之。這叫「對治心浮沉病修止觀」。
雖為對治心沉而修觀,而心不明淨,效果不佳,可試修止以止之,若覺效果好,即用止安心。若雖對治心浮動而修止,覺效果不佳,當試修觀,修觀時覺心神明淨,寂然安穩,即用觀安心,這叫「隨便宜修止觀」。
以止觀對治粗亂心,能入定,但由定之空寂或快樂生偏邪貪著之細心,可修止以止之,止不住時當修觀。這叫「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從止觀二門入定,若定中觀慧微少,應修觀;修觀時雖智慧清明,卻定心微少,此宜修止。以止現二門隨時調心,令定慧均等,這叫「為均齊定慧修止觀」。
這種根據禪定中各層次上心的粗細、浮沉、偏正而隨宜運用止觀二門予以調整,令達定慧均等的說法,本於佛陀三十七道品中「七覺支」的精神,較只強調從一門入而死板制心者,更切實用。修定見道證果的次第,因人的根器利鈍而不定。《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說:「利根者心定便入,亦無的位;鈍根者備經九次第定,定盡方會。」
佛教諸乘諸宗,皆以正見修觀為獲得般若智慧的途徑,多在靜坐中修觀,但開悟發慧乃至證果,不一定必在靜坐中,《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八載,耶輸提比丘觀視於地,婆伽梨比丘觀視於刀,皆「即時心得解脫」。又有比丘於拭擦其皮拖鞋時,忽然發慧解脱。《普見律毗婆沙》卷一載,佛滅度後,阿難從初夜觀身,至中夜未有所得,自省因精勤太過所障,乃停止經行,洗腳準備休息,洗腳後入房坐床上,倚身欲臥,「腳已離地,頭未至枕,於此中間,便得羅漢」。《續高僧傳》卷十七載,天台宗二祖南嶽慧思大師精勤打坐半年,一無所獲,深感慚愧,乃放身倚壁休息,「背未至間,霍(?豁)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捨、陰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在生活中隨處修觀,都有開悟的可能,萬事萬物,都可以成為開悟的助緣。禪宗人尤多因境緣觸發而開悟者,如靈雲見桃花而悟、香嚴鋤地時拋石擊竹而悟等,這當然是長期修觀或參究的結果。
[url=https://bodhicitta2.eastus2.cloudapp.azure.com/viewtopic.php?p=169816#p169816]佛教禪定學[/url]
[size=50]第三章 禪定的名義、種類及修習次第[/size]
天台宗智顗大師對修禪的次第有其獨特的看法,認為修行者依何次第入門修持,應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根性,從止、觀、頓、漸諸門中選擇自己喜歡、容易掌握的一門深入,不必定一個止觀次第的死框框。《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說:
[size=150]「若論初心學人,隨所欲樂,便宜對治,易入泥洹者,從諸禪方便初門而修,不必定如前一一依次第。」[/size]
並把各類人修禪的次第歸納為四種:
第一種,次第。依從止入觀門,循序漸修。一般先從安般數息入門,依次證入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修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十想、八念、八背捨、勝處、一切處、變化、六通、九定、奮迅、超越等諸禪;次從五停心觀如實修觀,觀四諦十六行相,生無漏根、十智等心行慧諸禪,乃至斷惑成聖。屬小乘鈍根弟子所修,從淺至深,不可躐等,不相混濫。
第二種,非次第。頓入觀門或定慧不二之頓悟禪門,不必依從止入觀的次第。指利根頓悟大乘之人,修九種大禪,以聞思慧為前行,直觀諸法實相,直至成佛。
第三種,次第非次第。在從止門入手修習時,從任何一定心中修觀,都有可能頓悟得慧,慧必助長定,這是次第中的非次第。
第四種,非次第次第。頓悟之後,須依次第漸修止。即使依頓悟所得慧修持,成「慧解脫阿羅漢」,仍須依次第修止,證入四禪八定,發六神通。
智顗《小止觀》還說,坐禪過程中,應根據心念的沉浮、粗細等情況,靈活運用止觀二法:
[size=150]「若初修止時心散亂不可禁制,可修觀,反觀妄念以對治散亂。」[/size]
若心起煩惱,應針對所起煩惱而修觀。如此修觀時,若制止散亂的效果不佳,可改用數息法修止。這叫「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
若坐禪中心沉沒昏睡,可修觀對治,使思惟活躍,昏沉即除。若心念輕躁不安,可修止攝之。這叫「對治心浮沉病修止觀」。
雖為對治心沉而修觀,而心不明淨,效果不佳,可試修止以止之,若覺效果好,即用止安心。若雖對治心浮動而修止,覺效果不佳,當試修觀,修觀時覺心神明淨,寂然安穩,即用觀安心,這叫「隨便宜修止觀」。
以止觀對治粗亂心,能入定,但由定之空寂或快樂生偏邪貪著之細心,可修止以止之,止不住時當修觀。這叫「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從止觀二門入定,若定中觀慧微少,應修觀;修觀時雖智慧清明,卻定心微少,此宜修止。以止現二門隨時調心,令定慧均等,這叫「為均齊定慧修止觀」。
這種根據禪定中各層次上心的粗細、浮沉、偏正而隨宜運用止觀二門予以調整,令達定慧均等的說法,本於佛陀三十七道品中「七覺支」的精神,較只強調從一門入而死板制心者,更切實用。修定見道證果的次第,因人的根器利鈍而不定。《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說:「利根者心定便入,亦無的位;鈍根者備經九次第定,定盡方會。」
佛教諸乘諸宗,皆以正見修觀為獲得般若智慧的途徑,多在靜坐中修觀,但開悟發慧乃至證果,不一定必在靜坐中,《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八載,耶輸提比丘觀視於地,婆伽梨比丘觀視於刀,皆「即時心得解脫」。又有比丘於拭擦其皮拖鞋時,忽然發慧解脱。《普見律毗婆沙》卷一載,佛滅度後,阿難從初夜觀身,至中夜未有所得,自省因精勤太過所障,乃停止經行,洗腳準備休息,洗腳後入房坐床上,倚身欲臥,「腳已離地,頭未至枕,於此中間,便得羅漢」。《續高僧傳》卷十七載,天台宗二祖南嶽慧思大師精勤打坐半年,一無所獲,深感慚愧,乃放身倚壁休息,「背未至間,霍(?豁)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捨、陰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在生活中隨處修觀,都有開悟的可能,萬事萬物,都可以成為開悟的助緣。禪宗人尤多因境緣觸發而開悟者,如靈雲見桃花而悟、香嚴鋤地時拋石擊竹而悟等,這當然是長期修觀或參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