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2月 22, 2025 1:59 pm

善哉、善哉~~

古人心性質朴,社會民風也單純,故修佛求道不乏大成就者,高真聖者輩出。

老子道德經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Sherlock » 週六 2月 22, 2025 7:28 am

佛教禪定學
第三章 禪定的名義、種類及修習次第
天台宗智顗大師對修禪的次第有其獨特的看法,認為修行者依何次第入門修持,應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根性,從止、觀、頓、漸諸門中選擇自己喜歡、容易掌握的一門深入,不必定一個止觀次第的死框框。《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說:

「若論初心學人,隨所欲樂,便宜對治,易入泥洹者,從諸禪方便初門而修,不必定如前一一依次第。」

並把各類人修禪的次第歸納為四種:

第一種,次第。依從止入觀門,循序漸修。一般先從安般數息入門,依次證入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修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九想、十想、八念、八背捨、勝處、一切處、變化、六通、九定、奮迅、超越等諸禪;次從五停心觀如實修觀,觀四諦十六行相,生無漏根、十智等心行慧諸禪,乃至斷惑成聖。屬小乘鈍根弟子所修,從淺至深,不可躐等,不相混濫。

第二種,非次第。頓入觀門或定慧不二之頓悟禪門,不必依從止入觀的次第。指利根頓悟大乘之人,修九種大禪,以聞思慧為前行,直觀諸法實相,直至成佛。

第三種,次第非次第。在從止門入手修習時,從任何一定心中修觀,都有可能頓悟得慧,慧必助長定,這是次第中的非次第。

第四種,非次第次第。頓悟之後,須依次第漸修止。即使依頓悟所得慧修持,成「慧解脫阿羅漢」,仍須依次第修止,證入四禪八定,發六神通。

智顗《小止觀》還說,坐禪過程中,應根據心念的沉浮、粗細等情況,靈活運用止觀二法:

「若初修止時心散亂不可禁制,可修觀,反觀妄念以對治散亂。」

若心起煩惱,應針對所起煩惱而修觀。如此修觀時,若制止散亂的效果不佳,可改用數息法修止。這叫「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

若坐禪中心沉沒昏睡,可修觀對治,使思惟活躍,昏沉即除。若心念輕躁不安,可修止攝之。這叫「對治心浮沉病修止觀」。

雖為對治心沉而修觀,而心不明淨,效果不佳,可試修止以止之,若覺效果好,即用止安心。若雖對治心浮動而修止,覺效果不佳,當試修觀,修觀時覺心神明淨,寂然安穩,即用觀安心,這叫「隨便宜修止觀」。

以止觀對治粗亂心,能入定,但由定之空寂或快樂生偏邪貪著之細心,可修止以止之,止不住時當修觀。這叫「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從止觀二門入定,若定中觀慧微少,應修觀;修觀時雖智慧清明,卻定心微少,此宜修止。以止現二門隨時調心,令定慧均等,這叫「為均齊定慧修止觀」。

這種根據禪定中各層次上心的粗細、浮沉、偏正而隨宜運用止觀二門予以調整,令達定慧均等的說法,本於佛陀三十七道品中「七覺支」的精神,較只強調從一門入而死板制心者,更切實用。修定見道證果的次第,因人的根器利鈍而不定。《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說:「利根者心定便入,亦無的位;鈍根者備經九次第定,定盡方會。」

佛教諸乘諸宗,皆以正見修觀為獲得般若智慧的途徑,多在靜坐中修觀,但開悟發慧乃至證果,不一定必在靜坐中,《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八載,耶輸提比丘觀視於地,婆伽梨比丘觀視於刀,皆「即時心得解脫」。又有比丘於拭擦其皮拖鞋時,忽然發慧解脱。《普見律毗婆沙》卷一載,佛滅度後,阿難從初夜觀身,至中夜未有所得,自省因精勤太過所障,乃停止經行,洗腳準備休息,洗腳後入房坐床上,倚身欲臥,「腳已離地,頭未至枕,於此中間,便得羅漢」。《續高僧傳》卷十七載,天台宗二祖南嶽慧思大師精勤打坐半年,一無所獲,深感慚愧,乃放身倚壁休息,「背未至間,霍(?豁)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捨、陰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在生活中隨處修觀,都有開悟的可能,萬事萬物,都可以成為開悟的助緣。禪宗人尤多因境緣觸發而開悟者,如靈雲見桃花而悟、香嚴鋤地時拋石擊竹而悟等,這當然是長期修觀或參究的結果。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2月 22, 2025 1:46 am

cyc320 寫: 週五 2月 21, 2025 10:58 am 首楞嚴經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勝義無自性性

老子曰: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忌諱「梵、我一如」
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就是講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觀行般若波羅蜜多)。
唯施是畏:最怕修佛者(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此生起妄念,又落後天妄識施為中(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Sherlock » 週三 2月 19, 2025 12:49 pm

佛教禪定學
禪定的異稱之一「止觀」,是梵語奢摩他、毗婆舍那意譯之合璧。奢摩他(梵śamatha)意譯「止」,《寶雲經》謂奢摩他乃「心一境性」。《六門教授習定論》解釋:「謂據其心寂止之處,心得凝住,依止於定,此定即是凝心住處,故名奢摩他。」實際上以止為定的同義語。但奢摩他並不包括一切定,《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六據《解深密經》等,謂奢摩他唯指初禪未到地定以上的定境,得奢摩他的標準是心恆安住一緣,並得身心輕安,如《修次中編》云:「外境散亂既止息已,於內所緣恆常相續任運而轉,安住歡喜輕安之心,是名奢摩他。」毗婆舍那(梵vipaśyanā),意譯「觀」,《寶雲經》解釋毗婆舍那為「正觀察」,指以佛法正見觀察。《解深密經》卷三謂毗婆舍那是在奢摩他定心中,對於禪定所緣的影像進行思惟:「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婆舍那。」據《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解釋,此經所說「能正思擇」,指思擇諸法的「盡所有性」──一切性相力用因果等;「最極思擇」,指思擇諸法的「如所有性」──即諸法真如、普遍共具的體性:思擇,即進行理性思惟。「周遍尋思」,指用「有分別慧」(有概念、意識活動)思擇諸相;「周遍伺察」,指在意識深層對真如進行深細的思察、體究,雖然未必有明確的推理活動,意識的指向卻向真如單向尋究,就像人雖然不在心裡念叨,卻有目的地在等待著什麽(伺)。《清淨道論》比喻尋思與伺察說:「猶如擊鐘,最初置心於境為尋;以細義與數數思惟性,猶如鐘的餘韻,令心繼續為伺。」總之,修觀,是在禪定中用佛教的哲學觀(「聞思慧」)和思想方法,進行理性思惟及深度的體究,其思察的內容攝於諸法的真實,包括諸法盡所有性(真如)和如所有性(一切差別相)。《菩提道次第論》卷六謂正在修毗婆舍那時,只叫做「隨順修習毗婆舍那」,不能叫毗婆舍那,只有修到證得所觀的真理時,始名毗婆舍那。

佛教強調須止觀雙修,《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謂若修止、修觀或止觀雙運,即是菩薩靜慮自性。止屬修定,為小乘三學中的增上定學和大乘六度中的禪那度所攝;觀屬修慧,屬小乘三學中的增上慧學和大乘六度中的般若度所攝。定慧二度,實際上皆主要在坐禪中修,尤其真正堪斷煩惱的「修慧」,更是通過坐禪修觀而得。《成實論》卷十五謂「初慧名觀,後名為慧」,意謂用從經論中學得的聞思慧修觀名觀,修觀所證的修慧方為真正的智慧。因此,止觀,常被視為定慧的同義語。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一即說禪那「皆定慧之通稱也」,「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太虛《中國佛學》云:「禪那雖可名定,而定中有觀有慧方為禪那之特義,故禪那亦名禪觀。」

瑜伽(梵yoga)在婆羅門教、印度教那裡,是對以禪定為主的修養體系的總稱。佛學也沿襲這一概念,以瑜伽為禪定及整個修行道的通稱,印度僧伽羅叉所造的一部講小乘禪法的書,梵文題為「瑜伽遮羅浮迷」(yogācārabhūmi),意為瑜伽師的修持次第。後來東晉覺賢譯的一本同樣題目的書,乾脆譯瑜伽為禪,稱《禪經》。佛學釋瑜伽意為「相應」,即與某種東西契合一致。窺基《唯識述記》釋瑜伽之相應,有與境、行、理、果、所化機感相應五義,而「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這在五相應義中屬與理(真如理)相應,為瑜伽之狹義。佛教諸乘諸宗專習禪定者,多稱「瑜伽師」、「瑜伽士」、「瑜祇尼」(女性),若就廣義言,則境、行、理、果、所化機感五義,其實包羅了佛教的全部修學體系,《瑜伽師地論》等重要佛學論典,就是以瑜伽師的修習次第為綱來展開全部佛教教義,最勝子釋云:「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密乘的修行道(密法)或禪法,更多稱為瑜伽,有四部瑜伽之分。密乘傳入漢地後,瑜伽漸成為密法的專稱,南宋以後,社會上把當時時流傳的密法中之持咒、放燄口施食等法稱為瑜伽,行其事的僧人稱「瑜伽僧」,並被明太祖敕定為僧的一種。此後顯教的禪定便不大稱瑜伽了,而隨禪宗的盛行,「禪」則變成了禪宗與禪宗之禪的專稱。直到現在,一提「禪學」,不少佛教內外人士便會認為僅指禪宗之學。實則漢語佛典中的禪學,原指廣義的禪定之學,也指修學禪定的人。

*紅字標示部分應為誤植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妙吉祥如意 » 週五 2月 14, 2025 2:08 pm

當創生科學的發展達到量子力學(一切種子阿陀那識)(老子曰:眾妙之門)的層次,那麼,更深入宇宙原意識(瓔珞經云:空理智心、真如根本智)(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的探究,也就順理成章了!!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Viirya » 週四 2月 13, 2025 6:15 pm

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有多功
依功能作用之異而賦予不同名稱
所以解深密經以「亦名」稱之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妙吉祥如意 » 週三 2月 12, 2025 3:50 pm

成唯識論卷三
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乃一切法真實種子。

1、能執持諸法種子。故曰:真相識(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2、能執受色根依處。故曰:阿陀那識隨逐執持(一切眾生)身心。
3、能執取結生相續。故曰:阿陀那識一切法真實種子。為依止,為建立故,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
.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妙吉祥如意 » 週三 2月 12, 2025 3:06 am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
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世尊於阿含經之開示,即是講凡夫思維,受制於五蘊,故無法超脫阿賴耶識……
經云: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根據以上經文理解,十二緣起之(識支)指的就是(阿賴耶識)。
解深密經,曰:
此識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由此可見阿賴耶識,為紀錄個人一期生命之資訊封包,有侷限性,與肉身同安危,純屬凡夫妄心(末那識)之所執境界,不可高推聖解,而混淆佛法正見,尤其論及唯識法相,更需嚴謹慎重。

有關導師著作對於阿陀那識與第七莫那識的探討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17847
妙吉祥如意 - 週一, 2015-03-16 09:02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或註冊 瀏覽次數:29734

由於古今佛學界對於玄奘唯識法相宗之傳承未能領受重視,以至於當今台灣佛教大德如印順導師,在論述阿陀那識之行相,都充滿疑惑,對於唯識法相之倫理架構,無法清楚交代,探究其原因,不就是受限於八識論,而對於(第九一切種子阿陀那識)存在有所排斥,而竟然將阿陀那識誤解成(第七末那識)!😱
解深密經,曰:
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
一切種子阿陀那識,是一切法真實種子,為有漏宇宙萬法之緣起,故曰:隨逐執持一切眾生之身心。

成唯識論卷三
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
無性有情不能窮底故說甚深。趣寂種性不能通達故名甚細。是一切法真實種子。緣擊便生轉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瀑流。凡即無性。愚即趣寂。
.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妙吉祥如意 » 週三 2月 12, 2025 1:23 am

Viirya 寫: 週二 2月 11, 2025 11:18 pm 略應是動詞
動詞的略有治理.減少.捨棄.簡化之意
略彼諸行.致心一處?
瑜伽師地論 卷51
復次,阿賴耶識所攝持順解脫分及順決擇分等善法種子,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脫分等善根與流轉相違故。所餘世間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轉更明盛。
復次,依此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故,薄伽梵說:有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有意界、法界、意識界。由於阿賴耶識中有種種界故。又如經說惡叉聚喻。由於阿賴耶識中有多界故。
復次,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

略彼諸行:就是六識不用,不起分別。修觀行者(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於阿賴耶識中聚積生起之善法種子,此聚積之(異熟種子)不會被攝入五蘊薰習機制,而成就阿賴耶識煩惱等流習氣……
以無分別心聚積之異熟種子,不落入六識煩惱習氣等流諸行界(五蘊薰習機制)。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脫分等善根(此乃背塵合覺生起之異熟種子)與流轉相違故。

依此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故:意思阿賴耶識就是源自於(一切種子)之流轉,因緣際會所成就的末流染雜封包(故論曰: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
有些法師看不懂論文法義,直接將(個人阿賴耶識)等同(一切種子),是很外行可笑的錯誤知見。

解深密經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

阿賴耶識就是源自於(一切種子阿陀那識)之流轉,借由各自人命五蘊薰習,因緣際會,所成就的末流染雜諸行界(資訊封包)。
彌勒菩薩曰: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
轉滅:修佛真意(末那識)轉依異熟種子境界,脫離阿賴耶識之巢窟,即是心解脫(布袋和尚公案,放下布袋)。

成唯識論 卷三
又不動地以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異熟)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

永捨阿賴耶名,名,不可註解成(名子),而是講阿賴耶識的名狀、內涵、行相。
某自掰為玄奘再來的(法煮)很搞笑的將佛法實修功夫證量,證解阿賴耶識(心解脫),腦筋急轉彎說:阿賴耶識只是改個名字???🙄🤣
.

Re: 莫讓玄奘大師法相宗失傳

Viirya » 週二 2月 11, 2025 11:18 pm

略應是動詞
動詞的略有治理.減少.捨棄.簡化之意
略彼諸行.致心一處?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