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新老怪 » 週五 2月 21, 2025 8:36 am
原37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6
四、章句详解 6
原37章
一、原文
王弼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傅奕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靖,天下将自正。
郭店甲本:
𧗟亙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勿𨟻自𢡺𢡺而𨿜 将贞之以亡名之 夫亦𨟻智足智以朿万勿𨟻自定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帛书甲本: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𢡺=而欲□□□□□□□之以无=名=之=楃=夫将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帛书乙本: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二、注释辨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常:恒常、永远。
无为:不成心造作、不有意事为、不为了自己的生存 而运演活动、不因为自己的喜好偏私 而造作事为。
可简单归结为两方面,一是不因私欲而有意造作、图谋。二是顺应机理法则,不违背、不干涉,任凭万物以其自性而生存活动。参见3章、64章辨析部分,细致辨析见本书第三篇“老子经济观”一节。
无不为:无所不为、无所不成。为:营造、作为、施为,此处的准确含义是成就、造就。我们知道,所有事物均为大道衍生和养育。但大道并未指使宰制、更未教导指令,他是让万物按其天性自为自在。所以“无不为”绝不是说大道可以干任何事情、能够作任何事情——比如他可以象日月那样运转、可以象天地那样降下甘露、可以象蛔虫那样在生物肚子里活动,如此等等——而是说大道能够成就任何事情、能够造就任何事情、能够培植出各具情态机理的万千事物。大道为何能“无不为”?就是因为大道“无为”。如果大道“有为”,那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的万千事物了。统治者如能效法大道,那么民众自然安康、社会生气勃勃,有序和谐、长治久安。《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较为贴近老子之意。
𧗟:郭店甲本。“道”的古体字。
𠀕:郭店甲本。通“恒”。
亡:郭店甲本。通“无”。
恒:帛书甲本、乙本。永远。
“道常无为”帛书两本并作“道恒无名”,郭店本出土前,有人以为老子原作“道恒无名”,但郭店本一出,却与王本等传世本同,足证帛书本有误,当然更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在战国时代传本文字已经有异了(详见本书绪论部分“道德经传本的几个问题”一节)。
郭店本、帛书两本均无“而无不为”,亦有人认为“而不无为”乃后世所增。但帛书本48章当有“无不为”(帛书两本48章均有残损,然整理者的补缀是正确的)。48章是讲述修道之法,最高境界就是“无为”,因此可以确定“无为而不无为”也是大道的特点。此外先秦西汉道家文献都有“无为而不无为”这样的表述或类似的说法。也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支持。
事实上,“而无不为”的有无,对此章之意以及五千文意旨而言,没有任何增益或减损。大道是无为的,但却无所不立、无所不成,因其“无为”故可滋育和成就万事万物。因此单凭五千文相关表述,我们依然可以推定“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大道的基本特性。
早前注家对“无为”的理解大多正确,但对“无不为”则时常偏离老子原意。有两种较大的理解,兹简述如下。
一是将“无不为”当成大道自己可以直接作成任何事情,此非老子本意。老子的意思是大道无为,但可以滋生出万千事物、可以造就各具情态的森罗万象。一个是直接造作、自主制造,一个是间接效果、因应万物。老子的意思是后者,即自己以无为的方式却达到无不为的结果。具体见上文分析。
正是在这种错误的理解中,有人将“无不为”当成潜在性、可能性、潜能等等。打个比方,你什么都没干,这时你就具有干任何事的可能。你正在干某事,那就无法作其他事。这在逻辑和事实上都是正确之见,但却完全不是老子之意,乃是将行为主体做了混淆。在老子这里,大道和万物是不同的行为主体,大道无为,故能有万物的各种自然运演和万千情态。而潜在性、可能性这类理解,却是说大道无为,故大道有作任何事情的可能性。
“无为而无不为”也可这样看待。从大道自身审视,大道没有任何情志心欲,不是有意地去制造万事万物,不是成心地让此物如此、让彼物那般,这就是“无为”。然从结果审视,万事万物都由大道生成和养育,各具情态、不一而同,这就好象大道能够制造每一样东西且赋予不同性情那样,这就是“无不为”。
二是臣下有为(此解本与此处经文无关,放在此处辨析是为了消除这一不合五千文“无不为”和“有为”的理解)。这是从《庄子》就开始的错误之见。《庄子·天道》:“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在宥》:“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这两段不是对老子原文的注解,而是自行阐发,并且对“有为”的用法用意与老子截然不同(老子的“无为”是不因己意而生造,“有为”则是满足己意而生造,《天道》篇的“有为”实则意指做事、干事,不是老子所说的“有为”,《天道》篇的“无为”之意较为模糊,似乎是说君王什么都不用干、不去干,若此就与老子的“无为”大异其趣)。《庄子·天道》的这类意思被宋徽宗在注解74章时做了发挥,不过响应者不太多,批评者倒有不少。总之,臣下有为是不合五千文意旨的解释。
关于“无为而无不为”,可参阅本书对48章的分析,另见本书“老子法则观、老子方法论”等章节。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守:奉守、保持。
自:自行、自己。
化:运作、化作、转化、感化。有两方面意指,一是按其自性运作演化,这是主要意指。二是乖离自性天德者被感化。
勿:郭店甲本。通“物”。
𨟻:郭店甲本。通“将”。
𢡺:郭店甲本、帛书甲本。字书未见,整理者释为“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欲:贪欲、邪念。参见3章分析。
作:兴作、发作。“欲作”有两解,一是欲望产生,即各类贪欲兴作起来。二是想要造作生事。由下文“无欲”和“不欲”看,当以前解为是。
吾:我。“吾”字,文献用例中都是第一人称,然在此费解。好像老子自己有多大神通似的,但遍考五千文,实无此意。宗教信徒们自然可以就此大做文章,好为神灵、神通广开生路,为自己的祖师浓墨重彩。同样费解的还有74章的“吾得执而杀之”。郭店本无“吾”字,然通行本和帛书本俱有。本书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吾”字为衍文或讹误。二是一种表达方式,是用第一人称表示第二人称,意思是你们,你。犹如一个驯化统治者的导师启发他的学生们:你们看,在这等情形下,我会这样干。
镇:安定、安抚、震慑、慑服。意指用大道化解引导,使其安宁而归服。《说文》:“镇,博压也”。“博”义难晓,王筠《说文释例》:“谓其镇压者广博也”。段玉裁则以赌局说之,学者皆言其非。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一切经音义屡引作‘压也’,篇韵(指玉篇、广韵)注同,则博字乃后人加,非局戏也”。本指用重物压住,以免乱动。有压制、抑制、镇服、震慑、安定、抚慰等义。先秦文献多“镇”、“抚”连用,一般用于国家社稷。镇字单用时,主要是压制义,如《国语·周语上》:“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此处老子是说以大道“镇”之,而五千文又无压制主张,因而当指用大道化导,使其内心顺服,贪欲消解。然3章又有“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似又表明老子亦有震慑、慑服之意旨。但3章并非以威势、严峻而慑服之,而是指自己德性深厚,民风亦醇厚朴实,有欲者、兴作者根本不敢轻举妄动,自行打消妄为的念头和举动。
以:介词,用。
无名之朴:指大道。“镇之以无名之朴”是说用大道去感化、化解他们的贪欲邪念。“无名之朴”也可能是指原始本真的心灵(即天德、德性),此时“镇之以无名之朴”大意是说自身见素抱朴,使其内心深处受到感化,即让他们明晓大道、心悦诚服,从内心深处打消贪欲邪念。“无名”和“朴”都是对大道性征、天德自性的表述。如32章“道常无名”,41章“道隐无名”,1章“无名,万物之始”,32章“朴虽小”,28章“复归于朴”等。因此将“无名之朴”理解成大道、天德是确当的。再者,由1章和21章看,“无名”是对本真心灵(情)的阐述之语,“朴”在人生社会领域又是本真原初、质朴实在等意旨,因而“无名之朴”可以是指心灵深处、内心深处,实即天德自性。
“镇之以无名之朴”是指用“无名之朴”去安定有贪欲邪念者,使他们消除内心贪欲和各种不正邪曲的意欲。若将“无名之朴”理解为大道,则“镇之以无名之朴”有两层意思,首先,统治者必定应奉道不失,如此社会安定祥和。有贪欲邪念者无法蛊惑人心,他们的言行意愿没有人响应,于是自然而然消除了贪欲邪念,回归正道。此外,由于天下有道、社会安定祥和,这对有贪欲邪念者是一种无形的压制、压力,使他们不敢随意造次,贪欲邪念只存在于他们的内心而不会张扬于外。这也就是“镇”的震慑、慑服义。其次,统治者奉道不失、行为端方,则有贪欲邪念者将逐步被感化。五千文多有这样的表述,如2、19、28、43、54章等。此外,统治者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用大道化导之,亦即宣讲大道,使他们晓明宇宙真相、明白人生真谛,于是贪欲消失、邪念不生。16章说“知常容,容乃公”,65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2章说“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均涵此意。
如果将“无名之朴”理解为天德、心灵,则“镇之以无名之朴”从文法看略有不畅,但从意旨看却甚通,是说自心素朴率真、诚实不虚,以此去感化他们、安定他们。由于自身心境无法让别人直接察知,所以实则是说通过言、行而使得对方心悦诚服,从而弃除贪欲邪念。这实则与上面一致无别,但却突出了自身在心灵、情欲、言论、行为方面与道相合、质朴信实的特性。也意味着对于有贪欲邪念者,不应以强制强力制服压制,而应使其内心受到感化、自觉自愿地消除贪欲邪念,复归正道。
总之,无论将“无名之朴”理解为大道还是天德、心灵,“镇之以无名之朴”都是指自身行道守道,以此去感化、教育有贪欲有邪念者,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打消邪念贪图。而不是用强制压服的手段迫使他们放弃或隐瞒自己的贪欲邪念。只有这样,才是长久有益之途。
𨿜(yù):郭店甲本。本字含义不通,整理者释为“欲”。
:郭店甲本。字书未见,整理者释为“作”。
:郭店甲本。字书未见,整理者释为“朴”。
贞:正、使端正。整理者释为“镇”。贞、正古通,此处作动词,义为使其正直、使其端正。整理者释为“镇”,虽通,但不如本字恰当。
阗:帛书乙本。充满,填塞。本字含义亦通,整理者释为“镇”。《说文》:“阗,盛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假借为填”,填:填充、充满。古籍中镇字亦作填,三字音近互通。填充义在此可通,意指用大道填塞有欲者的内心,实际用大道化解训导之,与上文镇字意通、但无震慑、压制义。
从各本用字看,郭店本的“贞”最贴合老子原意。传世本“镇”字容易误解为压制、镇压。帛书乙本“阗”字稍好。本书校订文从郭店本,并将“贞”改为“正”。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将:将会、将要。
无欲:没有贪欲,没有邪念。
智:郭店甲本。通“知”。
足:郭店甲本。满足、足够。
辱:帛书甲本、乙本。耻辱、玷污、挫辱。本字含义似有未达,整理者释为“欲”。辱为日母屋部字,欲为喻母屋部字,音近可通。辱的本字含义约略可通,但最好从统治者角度理解,统治者用大道化导有欲者,于是两不相伤,自然不会有羞辱挫败之事。如果用其他方式,比如智计强力,那就可能导致不了之局,统治者自己也将遭受羞辱挫败。若从社会势态而言,辱当为玷污、污秽,有欲者无法污染影响到别人。若从有欲者来看,不辱意指他们不会受到羞辱耻辱,但此解十分勉强不可取。因此,如果用“辱”字本义,当从统治者角度理解,亦即从治理的演变效果去理解。
帛书两本俱作“镇(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文义衔接紧密,也不易误解。
但本书校订文仍依王本。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不欲:不再产生贪欲,没有了各种欲念。
以:连词,以致。
静:安宁、清净。意指各类贪欲不再滋生。
自:自行、自己、自动。
定:安定、平定。
朿(cì):郭店甲本。本字含义不通,整理者释为“静”。此字释文诸家有别,但当以整理者释读为胜。15章“浊以朿者”,此“朿”即读为“静”。
万物:郭店甲本。各类事物,与通行本“天下”以及帛书本的“天地”意通。
情:帛书甲本。本字含义不通,通“静”。
正:帛书甲本、乙本。平正、端正、公正。
三、校定及译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正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大道永远不有意事为,但他却无所不能成就。侯王如果能够持守大道,万物将自然演化。
演化中贪欲滋生,我将用“无名之朴”使其端正。
他受到“无名之朴”的感化,就将不再产生贪欲邪念。没有贪欲邪念 则安宁不乱,天下会自然平定。
四、章句详解
此章阐明人生社会领域、尤其是为政治国领域基本原则、根本方式。“无为而无不为”既是大道特性,也是治国纲要。蕴涵着极为深远玄奥的机理。统治者守道无为,就会形成无不为的情景,即人民以其天性自然而然地生存活动,富饶丰足、气象万千,各行各业,兴旺发达。这比统治者各种各样的“有为”更有益处、更加有效。在自然运演中,如果有贪欲邪念等不正常事态,此时更当以身作则、坚定不移地奉守大道以期感化和引导,再辅之以宣讲大道、弘扬天德等方式,使得贪婪邪曲者自觉自愿地从内心深处消除不当意欲、去除不当行为。如此天下太平、民众安康。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意指不有意兴作,不故意事为。大道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偏向喜好,自然而然、无心造作,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和满足自己的意愿而造作运演,这就是“无欲、无私、无名、无事”。大道也不宰制、不据有、不役使、不支配,他没有让万物这样或那样,而是任凭万物以其自性运作活动,这是“不有、不执、不争、不宰”。总归起来,五千文中“无为”之意可分为两方面意旨,一是去除自我意欲偏好,不凭自己的喜好厌憎而有意造作、施为。二是顺应万事万物的天性法则,任其自处而不加干扰、不予强制。大道永远都是这样的“无为”,但是他却造就了天地万物,万千气象。这就表明大道自身虽然“无为”,但却具有造就森罗万象的功业、效用,因此可以说大道又是无所不为、无所不成的。
大道采取无为(不有意、不宰制)的方式,却达到了无不为(万事万物各具情态,繁复多样)的结果,这正是大道的基本特点,这一意蕴也贯穿于五千文之中,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脉络。需要注意“无不为”不是说大道自身能够直接做任何事、具有做任何事的潜质,而是说大道能够成就、滋育万事万物,就如同大道亲自作为那样。需要特别注意,“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僵死不动、凝固呆滞。这从大道的无穷生机、永恒运作很容易确定。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王公将相们如果能够象大道那样“无为”,那么社会将会自然运作,万象毕罗且有序和谐;社会将丰富充实,事态万千、各有不同但民众富足安康。守道不失、自然无为是老子为政治国领域的核心主张,事实上多数章节都可视为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阐述,是对守道抱一、天下自化的详细阐释。“万物”实指人类社会,但也可能包括自然界万物,若此,则此段也涵有天人关系的意蕴。“守”指持守不离、保持不失,即依道而行、永不离弃。五千文所有针对统治者的表述,全都围绕着统治者必须自己持守大道、坚定不移,绝没有统治者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只让别人奉行之意。这一基本特点往旧注家倒是大多能明其意,反倒是当今注家常有忽略,由此滋生出许多本不该有的荒唐解读。
侯王守道不离,这就是说,首先要清心寡欲、质朴信实,没有贪图和邪念,没有私利和偏好,不以自己的偏爱意愿去治理事为,不以自己的利益名望而剥夺天下苍生,其次要顺应事物和民众的常情常理,不可违逆、不可造次,更不能强制驱使、强力压制。实际上可归结为两点,其一是自我修养、自觉敛止,其二是因任自然、不予干扰。这些我们在本书第三篇和第五篇等篇章进行归纳,此不详述。
有人会质疑说,老子此段是对大道进行比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这里蕴涵着十分深奥的关于人类心灵的根本性机理,详见本书老子德性论、老子方法论等章节。
化而欲作,吾将正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但是世事难料,即便统治者自己奉道而行,天下民众也闻风响应、守道奉德,可是还会有人滋生出各类贪欲贪求、产生各类不当邪曲之念,有序和谐中忽然就有了扰动不谐的情形。这怎么办呢?老子说我将用“无名之朴”来使他们端正平定,让他们息止贪欲、打消邪念。“吾”不是意指老子自己,乃是一种表述方式,实际意思是你、你们,即奉道守德的统治者。“无名之朴”实指大道、也指天德(大道和天德是融贯无异的),老子用这个短语,是在突出其原始本真、质朴无华、处下不争、不图虚名的信实真朴之特性。
那么如何用“无名之朴”亦即大道天德去“正之”?
老子这里没有明述,但从65、62、19、43、54章等表述分析,无非是两点,一是统治者奉道守德、以身作则,如此有贪欲者将被感化。二是统治者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阐扬大道,让有贪欲有邪念者明于本真本根、大道天德,于是从内心深处消除贪欲邪念。在老子这里,最为关键的或者说最为根本的方式,是让其自觉、觉醒,即从心灵深处自动自愿地消除贪欲邪念,而不是采取强力和智谋压服迫使。后者只能有一时之效,绝非长久之途。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合适的时候,他们的贪求邪念还会化为实际行动。一旦他们明白了大道天德,就会自觉地消除贪欲邪念,这就是“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之意。
王本等传世本原作“镇之以无名之朴”,“镇”绝非镇压、制服义,而是安定、抚慰义,某种意义上也有震慑、慑服的意蕴。帛书乙本作“阗(填充)之以无名之朴”,意即用大道填充他们的心灵,也就是让他们明白、接受、信服大道,这样贪欲邪念自然消除且不再滋生。详见上面注疏辨析部分。
有辩者会说,统治者既然已经奉道守德,民众也被其所化,怎么可能还会有人产生贪欲邪念呢?但事态演进、万物生化总会有一些偶然或扰动。老子对此洞若观火,这里其实暗含着有序和谐状态下的偶然扰动乃至突变的意蕴。解决的方式不是别的,就是坚定地守道而行,以此去感化、去化解。大道是最好的调谐器,奉道而行自然有大效。也有人会说,天下有道时有人滋生贪欲贪求、产生邪念邪曲,那就表明此类人大有问题,何必那么费事劳心地去感化、去化解?何况有些人天性执拗固陋、邪曲天生,感化能有效果吗?他们愿意接受大道、自觉消除贪欲邪念吗?还不如直接制裁之,他们如果过分就干脆干掉,岂非直截了当、效果更佳?但这是世俗常见的方式,却非老子主张的根本方式。详见74章分析。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当那些人明白大道,自觉地将贪欲邪念消除之后,他们自然会安静平和,不再去贪图逐求、不再有邪恶之念。如此,社会安定、和谐安康。
原37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6
四、章句详解 6
原37章
一、原文
王弼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傅奕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靖,天下将自正。
郭店甲本:
𧗟亙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勿𨟻自𢡺𢡺而𨿜 将贞之以亡名之 夫亦𨟻智足智以朿万勿𨟻自定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帛书甲本: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𢡺=而欲□□□□□□□之以无=名=之=楃=夫将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帛书乙本: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二、注释辨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常:恒常、永远。
无为:不成心造作、不有意事为、不为了自己的生存 而运演活动、不因为自己的喜好偏私 而造作事为。
可简单归结为两方面,一是不因私欲而有意造作、图谋。二是顺应机理法则,不违背、不干涉,任凭万物以其自性而生存活动。参见3章、64章辨析部分,细致辨析见本书第三篇“老子经济观”一节。
无不为:无所不为、无所不成。为:营造、作为、施为,此处的准确含义是成就、造就。我们知道,所有事物均为大道衍生和养育。但大道并未指使宰制、更未教导指令,他是让万物按其天性自为自在。所以“无不为”绝不是说大道可以干任何事情、能够作任何事情——比如他可以象日月那样运转、可以象天地那样降下甘露、可以象蛔虫那样在生物肚子里活动,如此等等——而是说大道能够成就任何事情、能够造就任何事情、能够培植出各具情态机理的万千事物。大道为何能“无不为”?就是因为大道“无为”。如果大道“有为”,那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的万千事物了。统治者如能效法大道,那么民众自然安康、社会生气勃勃,有序和谐、长治久安。《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较为贴近老子之意。
𧗟:郭店甲本。“道”的古体字。
𠀕:郭店甲本。通“恒”。
亡:郭店甲本。通“无”。
恒:帛书甲本、乙本。永远。
“道常无为”帛书两本并作“道恒无名”,郭店本出土前,有人以为老子原作“道恒无名”,但郭店本一出,却与王本等传世本同,足证帛书本有误,当然更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在战国时代传本文字已经有异了(详见本书绪论部分“道德经传本的几个问题”一节)。
郭店本、帛书两本均无“而无不为”,亦有人认为“而不无为”乃后世所增。但帛书本48章当有“无不为”(帛书两本48章均有残损,然整理者的补缀是正确的)。48章是讲述修道之法,最高境界就是“无为”,因此可以确定“无为而不无为”也是大道的特点。此外先秦西汉道家文献都有“无为而不无为”这样的表述或类似的说法。也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支持。
事实上,“而无不为”的有无,对此章之意以及五千文意旨而言,没有任何增益或减损。大道是无为的,但却无所不立、无所不成,因其“无为”故可滋育和成就万事万物。因此单凭五千文相关表述,我们依然可以推定“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大道的基本特性。
早前注家对“无为”的理解大多正确,但对“无不为”则时常偏离老子原意。有两种较大的理解,兹简述如下。
一是将“无不为”当成大道自己可以直接作成任何事情,此非老子本意。老子的意思是大道无为,但可以滋生出万千事物、可以造就各具情态的森罗万象。一个是直接造作、自主制造,一个是间接效果、因应万物。老子的意思是后者,即自己以无为的方式却达到无不为的结果。具体见上文分析。
正是在这种错误的理解中,有人将“无不为”当成潜在性、可能性、潜能等等。打个比方,你什么都没干,这时你就具有干任何事的可能。你正在干某事,那就无法作其他事。这在逻辑和事实上都是正确之见,但却完全不是老子之意,乃是将行为主体做了混淆。在老子这里,大道和万物是不同的行为主体,大道无为,故能有万物的各种自然运演和万千情态。而潜在性、可能性这类理解,却是说大道无为,故大道有作任何事情的可能性。
“无为而无不为”也可这样看待。从大道自身审视,大道没有任何情志心欲,不是有意地去制造万事万物,不是成心地让此物如此、让彼物那般,这就是“无为”。然从结果审视,万事万物都由大道生成和养育,各具情态、不一而同,这就好象大道能够制造每一样东西且赋予不同性情那样,这就是“无不为”。
二是臣下有为(此解本与此处经文无关,放在此处辨析是为了消除这一不合五千文“无不为”和“有为”的理解)。这是从《庄子》就开始的错误之见。《庄子·天道》:“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在宥》:“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这两段不是对老子原文的注解,而是自行阐发,并且对“有为”的用法用意与老子截然不同(老子的“无为”是不因己意而生造,“有为”则是满足己意而生造,《天道》篇的“有为”实则意指做事、干事,不是老子所说的“有为”,《天道》篇的“无为”之意较为模糊,似乎是说君王什么都不用干、不去干,若此就与老子的“无为”大异其趣)。《庄子·天道》的这类意思被宋徽宗在注解74章时做了发挥,不过响应者不太多,批评者倒有不少。总之,臣下有为是不合五千文意旨的解释。
关于“无为而无不为”,可参阅本书对48章的分析,另见本书“老子法则观、老子方法论”等章节。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守:奉守、保持。
自:自行、自己。
化:运作、化作、转化、感化。有两方面意指,一是按其自性运作演化,这是主要意指。二是乖离自性天德者被感化。
勿:郭店甲本。通“物”。
𨟻:郭店甲本。通“将”。
𢡺:郭店甲本、帛书甲本。字书未见,整理者释为“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欲:贪欲、邪念。参见3章分析。
作:兴作、发作。“欲作”有两解,一是欲望产生,即各类贪欲兴作起来。二是想要造作生事。由下文“无欲”和“不欲”看,当以前解为是。
吾:我。“吾”字,文献用例中都是第一人称,然在此费解。好像老子自己有多大神通似的,但遍考五千文,实无此意。宗教信徒们自然可以就此大做文章,好为神灵、神通广开生路,为自己的祖师浓墨重彩。同样费解的还有74章的“吾得执而杀之”。郭店本无“吾”字,然通行本和帛书本俱有。本书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吾”字为衍文或讹误。二是一种表达方式,是用第一人称表示第二人称,意思是你们,你。犹如一个驯化统治者的导师启发他的学生们:你们看,在这等情形下,我会这样干。
镇:安定、安抚、震慑、慑服。意指用大道化解引导,使其安宁而归服。《说文》:“镇,博压也”。“博”义难晓,王筠《说文释例》:“谓其镇压者广博也”。段玉裁则以赌局说之,学者皆言其非。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一切经音义屡引作‘压也’,篇韵(指玉篇、广韵)注同,则博字乃后人加,非局戏也”。本指用重物压住,以免乱动。有压制、抑制、镇服、震慑、安定、抚慰等义。先秦文献多“镇”、“抚”连用,一般用于国家社稷。镇字单用时,主要是压制义,如《国语·周语上》:“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此处老子是说以大道“镇”之,而五千文又无压制主张,因而当指用大道化导,使其内心顺服,贪欲消解。然3章又有“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似又表明老子亦有震慑、慑服之意旨。但3章并非以威势、严峻而慑服之,而是指自己德性深厚,民风亦醇厚朴实,有欲者、兴作者根本不敢轻举妄动,自行打消妄为的念头和举动。
以:介词,用。
无名之朴:指大道。“镇之以无名之朴”是说用大道去感化、化解他们的贪欲邪念。“无名之朴”也可能是指原始本真的心灵(即天德、德性),此时“镇之以无名之朴”大意是说自身见素抱朴,使其内心深处受到感化,即让他们明晓大道、心悦诚服,从内心深处打消贪欲邪念。“无名”和“朴”都是对大道性征、天德自性的表述。如32章“道常无名”,41章“道隐无名”,1章“无名,万物之始”,32章“朴虽小”,28章“复归于朴”等。因此将“无名之朴”理解成大道、天德是确当的。再者,由1章和21章看,“无名”是对本真心灵(情)的阐述之语,“朴”在人生社会领域又是本真原初、质朴实在等意旨,因而“无名之朴”可以是指心灵深处、内心深处,实即天德自性。
“镇之以无名之朴”是指用“无名之朴”去安定有贪欲邪念者,使他们消除内心贪欲和各种不正邪曲的意欲。若将“无名之朴”理解为大道,则“镇之以无名之朴”有两层意思,首先,统治者必定应奉道不失,如此社会安定祥和。有贪欲邪念者无法蛊惑人心,他们的言行意愿没有人响应,于是自然而然消除了贪欲邪念,回归正道。此外,由于天下有道、社会安定祥和,这对有贪欲邪念者是一种无形的压制、压力,使他们不敢随意造次,贪欲邪念只存在于他们的内心而不会张扬于外。这也就是“镇”的震慑、慑服义。其次,统治者奉道不失、行为端方,则有贪欲邪念者将逐步被感化。五千文多有这样的表述,如2、19、28、43、54章等。此外,统治者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用大道化导之,亦即宣讲大道,使他们晓明宇宙真相、明白人生真谛,于是贪欲消失、邪念不生。16章说“知常容,容乃公”,65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2章说“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均涵此意。
如果将“无名之朴”理解为天德、心灵,则“镇之以无名之朴”从文法看略有不畅,但从意旨看却甚通,是说自心素朴率真、诚实不虚,以此去感化他们、安定他们。由于自身心境无法让别人直接察知,所以实则是说通过言、行而使得对方心悦诚服,从而弃除贪欲邪念。这实则与上面一致无别,但却突出了自身在心灵、情欲、言论、行为方面与道相合、质朴信实的特性。也意味着对于有贪欲邪念者,不应以强制强力制服压制,而应使其内心受到感化、自觉自愿地消除贪欲邪念,复归正道。
总之,无论将“无名之朴”理解为大道还是天德、心灵,“镇之以无名之朴”都是指自身行道守道,以此去感化、教育有贪欲有邪念者,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打消邪念贪图。而不是用强制压服的手段迫使他们放弃或隐瞒自己的贪欲邪念。只有这样,才是长久有益之途。
𨿜(yù):郭店甲本。本字含义不通,整理者释为“欲”。
:郭店甲本。字书未见,整理者释为“作”。
:郭店甲本。字书未见,整理者释为“朴”。
贞:正、使端正。整理者释为“镇”。贞、正古通,此处作动词,义为使其正直、使其端正。整理者释为“镇”,虽通,但不如本字恰当。
阗:帛书乙本。充满,填塞。本字含义亦通,整理者释为“镇”。《说文》:“阗,盛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假借为填”,填:填充、充满。古籍中镇字亦作填,三字音近互通。填充义在此可通,意指用大道填塞有欲者的内心,实际用大道化解训导之,与上文镇字意通、但无震慑、压制义。
从各本用字看,郭店本的“贞”最贴合老子原意。传世本“镇”字容易误解为压制、镇压。帛书乙本“阗”字稍好。本书校订文从郭店本,并将“贞”改为“正”。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将:将会、将要。
无欲:没有贪欲,没有邪念。
智:郭店甲本。通“知”。
足:郭店甲本。满足、足够。
辱:帛书甲本、乙本。耻辱、玷污、挫辱。本字含义似有未达,整理者释为“欲”。辱为日母屋部字,欲为喻母屋部字,音近可通。辱的本字含义约略可通,但最好从统治者角度理解,统治者用大道化导有欲者,于是两不相伤,自然不会有羞辱挫败之事。如果用其他方式,比如智计强力,那就可能导致不了之局,统治者自己也将遭受羞辱挫败。若从社会势态而言,辱当为玷污、污秽,有欲者无法污染影响到别人。若从有欲者来看,不辱意指他们不会受到羞辱耻辱,但此解十分勉强不可取。因此,如果用“辱”字本义,当从统治者角度理解,亦即从治理的演变效果去理解。
帛书两本俱作“镇(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文义衔接紧密,也不易误解。
但本书校订文仍依王本。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不欲:不再产生贪欲,没有了各种欲念。
以:连词,以致。
静:安宁、清净。意指各类贪欲不再滋生。
自:自行、自己、自动。
定:安定、平定。
朿(cì):郭店甲本。本字含义不通,整理者释为“静”。此字释文诸家有别,但当以整理者释读为胜。15章“浊以朿者”,此“朿”即读为“静”。
万物:郭店甲本。各类事物,与通行本“天下”以及帛书本的“天地”意通。
情:帛书甲本。本字含义不通,通“静”。
正:帛书甲本、乙本。平正、端正、公正。
三、校定及译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正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大道永远不有意事为,但他却无所不能成就。侯王如果能够持守大道,万物将自然演化。
演化中贪欲滋生,我将用“无名之朴”使其端正。
他受到“无名之朴”的感化,就将不再产生贪欲邪念。没有贪欲邪念 则安宁不乱,天下会自然平定。
四、章句详解
此章阐明人生社会领域、尤其是为政治国领域基本原则、根本方式。“无为而无不为”既是大道特性,也是治国纲要。蕴涵着极为深远玄奥的机理。统治者守道无为,就会形成无不为的情景,即人民以其天性自然而然地生存活动,富饶丰足、气象万千,各行各业,兴旺发达。这比统治者各种各样的“有为”更有益处、更加有效。在自然运演中,如果有贪欲邪念等不正常事态,此时更当以身作则、坚定不移地奉守大道以期感化和引导,再辅之以宣讲大道、弘扬天德等方式,使得贪婪邪曲者自觉自愿地从内心深处消除不当意欲、去除不当行为。如此天下太平、民众安康。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意指不有意兴作,不故意事为。大道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偏向喜好,自然而然、无心造作,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和满足自己的意愿而造作运演,这就是“无欲、无私、无名、无事”。大道也不宰制、不据有、不役使、不支配,他没有让万物这样或那样,而是任凭万物以其自性运作活动,这是“不有、不执、不争、不宰”。总归起来,五千文中“无为”之意可分为两方面意旨,一是去除自我意欲偏好,不凭自己的喜好厌憎而有意造作、施为。二是顺应万事万物的天性法则,任其自处而不加干扰、不予强制。大道永远都是这样的“无为”,但是他却造就了天地万物,万千气象。这就表明大道自身虽然“无为”,但却具有造就森罗万象的功业、效用,因此可以说大道又是无所不为、无所不成的。
大道采取无为(不有意、不宰制)的方式,却达到了无不为(万事万物各具情态,繁复多样)的结果,这正是大道的基本特点,这一意蕴也贯穿于五千文之中,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脉络。需要注意“无不为”不是说大道自身能够直接做任何事、具有做任何事的潜质,而是说大道能够成就、滋育万事万物,就如同大道亲自作为那样。需要特别注意,“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僵死不动、凝固呆滞。这从大道的无穷生机、永恒运作很容易确定。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王公将相们如果能够象大道那样“无为”,那么社会将会自然运作,万象毕罗且有序和谐;社会将丰富充实,事态万千、各有不同但民众富足安康。守道不失、自然无为是老子为政治国领域的核心主张,事实上多数章节都可视为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阐述,是对守道抱一、天下自化的详细阐释。“万物”实指人类社会,但也可能包括自然界万物,若此,则此段也涵有天人关系的意蕴。“守”指持守不离、保持不失,即依道而行、永不离弃。五千文所有针对统治者的表述,全都围绕着统治者必须自己持守大道、坚定不移,绝没有统治者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只让别人奉行之意。这一基本特点往旧注家倒是大多能明其意,反倒是当今注家常有忽略,由此滋生出许多本不该有的荒唐解读。
侯王守道不离,这就是说,首先要清心寡欲、质朴信实,没有贪图和邪念,没有私利和偏好,不以自己的偏爱意愿去治理事为,不以自己的利益名望而剥夺天下苍生,其次要顺应事物和民众的常情常理,不可违逆、不可造次,更不能强制驱使、强力压制。实际上可归结为两点,其一是自我修养、自觉敛止,其二是因任自然、不予干扰。这些我们在本书第三篇和第五篇等篇章进行归纳,此不详述。
有人会质疑说,老子此段是对大道进行比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这里蕴涵着十分深奥的关于人类心灵的根本性机理,详见本书老子德性论、老子方法论等章节。
化而欲作,吾将正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但是世事难料,即便统治者自己奉道而行,天下民众也闻风响应、守道奉德,可是还会有人滋生出各类贪欲贪求、产生各类不当邪曲之念,有序和谐中忽然就有了扰动不谐的情形。这怎么办呢?老子说我将用“无名之朴”来使他们端正平定,让他们息止贪欲、打消邪念。“吾”不是意指老子自己,乃是一种表述方式,实际意思是你、你们,即奉道守德的统治者。“无名之朴”实指大道、也指天德(大道和天德是融贯无异的),老子用这个短语,是在突出其原始本真、质朴无华、处下不争、不图虚名的信实真朴之特性。
那么如何用“无名之朴”亦即大道天德去“正之”?
老子这里没有明述,但从65、62、19、43、54章等表述分析,无非是两点,一是统治者奉道守德、以身作则,如此有贪欲者将被感化。二是统治者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阐扬大道,让有贪欲有邪念者明于本真本根、大道天德,于是从内心深处消除贪欲邪念。在老子这里,最为关键的或者说最为根本的方式,是让其自觉、觉醒,即从心灵深处自动自愿地消除贪欲邪念,而不是采取强力和智谋压服迫使。后者只能有一时之效,绝非长久之途。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合适的时候,他们的贪求邪念还会化为实际行动。一旦他们明白了大道天德,就会自觉地消除贪欲邪念,这就是“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之意。
王本等传世本原作“镇之以无名之朴”,“镇”绝非镇压、制服义,而是安定、抚慰义,某种意义上也有震慑、慑服的意蕴。帛书乙本作“阗(填充)之以无名之朴”,意即用大道填充他们的心灵,也就是让他们明白、接受、信服大道,这样贪欲邪念自然消除且不再滋生。详见上面注疏辨析部分。
有辩者会说,统治者既然已经奉道守德,民众也被其所化,怎么可能还会有人产生贪欲邪念呢?但事态演进、万物生化总会有一些偶然或扰动。老子对此洞若观火,这里其实暗含着有序和谐状态下的偶然扰动乃至突变的意蕴。解决的方式不是别的,就是坚定地守道而行,以此去感化、去化解。大道是最好的调谐器,奉道而行自然有大效。也有人会说,天下有道时有人滋生贪欲贪求、产生邪念邪曲,那就表明此类人大有问题,何必那么费事劳心地去感化、去化解?何况有些人天性执拗固陋、邪曲天生,感化能有效果吗?他们愿意接受大道、自觉消除贪欲邪念吗?还不如直接制裁之,他们如果过分就干脆干掉,岂非直截了当、效果更佳?但这是世俗常见的方式,却非老子主张的根本方式。详见74章分析。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当那些人明白大道,自觉地将贪欲邪念消除之后,他们自然会安静平和,不再去贪图逐求、不再有邪恶之念。如此,社会安定、和谐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