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Re: 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Viirya » 週三 9月 29, 2021 10:32 pm

三世諸佛眾生,同以此一自性清淨心為體。
所以必須如實認識它

Re: 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寂照世間 » 週三 9月 29, 2021 6:10 pm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6 冊 No. 1924 大乘止觀法門

大乘止觀法門卷第一
((❶止觀依止:))

①初出眾名者。
此心即是1.自性清淨心。又名2.真如。亦名3.佛性。復名4.法身。又稱5.如來藏。亦號6.法界。復名7.法性。如是等名無量無邊。故言眾名。

②次辨釋名義。
  問曰。云何名為1.自性清淨心耶。
答曰。此((自性清淨))心無始以來,雖為無明染法所覆。而性淨無改。故名為淨。何以故。
無明染法。本來與((自性清淨))心相離故。
云何為離。謂以無明體是無法,有即非有。以非有故,無可與((自性清淨))心相應。故言離也。既無無明染法與之相應。故名性淨。中實本覺,故名為心,故言自性清淨心也。

  問曰。云何名為2.真如。
答曰。一切諸法,依此((自性清淨))心有,以((自性清淨))心為體。
望於諸法,法悉虛妄有即非有。對此虛偽法,故目之為真。
又復諸法雖實非有,但以虛妄因緣,而有生滅之相。
然彼虛法生時,此((自性清淨))心不生;諸法滅時,此((自性清淨))心不滅。不生故不增,不滅故不減。以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名之為真。
三世諸佛及以眾生,同以此一((自性清))淨心為體。

凡聖諸法自有差別異相,而此真心無異無相,故名之為如。
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實如是,唯是一((自性清淨))心;故名此一心,以為真如。若((自性清淨))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實亦不如是,即為偽異相也。是故起信論言。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此義故,自性清淨心,復名真如也。
慧思禪師說,慧思大師說。
三世諸佛眾生,同以此一自性清淨心為體。

不相信與諸佛同體之人,是你小看了自己。

Re: 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Viirya » 週五 8月 27, 2021 10:24 pm

關於毘鉢舍那有幾種(類).解深秘經是這麼說的..
世尊。毘鉢舍那凡有幾種。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有相毘鉢舍那。二者尋求毘鉢舍那。三者伺察毘鉢舍那。
云何有相毘鉢舍那。謂純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云何尋求毘鉢舍那
。謂由慧故遍於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了故。作意思惟毘鉢舍那。云何伺察毘
鉢舍那。謂由慧故遍於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證。得極解脫故。作意思惟毘鉢
舍那。


關於奢摩他有幾種(類).解深秘經是這麼說的..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幾種。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即由隨彼無間心故。當知此中亦有三種。復有八種。謂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各有一
種奢摩他故。復有四種。謂慈悲喜捨四無量中。各有一種奢摩他故。

第一類有三種..由隨彼無間心故。隨是接著.相續不斷.隨前說的三種毘鉢舍那各有一種奢摩他.一者有隨相毘鉢舍那的奢摩他。二者隨尋求毘鉢舍那的奢摩他。三者隨伺察毘鉢舍那的奢摩他。
第二類有八種..謂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各有一種奢摩他故.
第三類有四種..謂慈悲喜捨四無量中。各有一種奢摩他故.

Re: 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Viirya » 週三 8月 25, 2021 11:05 pm

關於止觀是異是同.解深秘經也給了這樣的答案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與毘鉢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毘鉢舍那所緣境心為
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毘鉢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
緣唯識所現故。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
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
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
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

Re: 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Viirya » 週三 8月 25, 2021 10:58 pm

※從觀入止
解深秘經教導從止入觀..如經云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
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
善男子。非毘鉢舍那作意。是隨順毘鉢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可見."得身心輕安"是修習止觀基本功課.到達長時安住的功夫.就可引發身心輕安.如經云
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Re: 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Viirya » 週三 8月 25, 2021 10:14 pm

這四所緣分別在相對於唯識五位中的後四位證得.依據解深秘經的說法
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
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彼於先時由得奢摩他毘鉢舍那故。
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彼於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
邊際所緣。復於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即於如是三種所緣作意思惟。譬如有人以其
細楔出於麁楔。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內相故。一切隨順雜染分相皆悉除遣。
相除遣故麁重亦遣。永害一切相麁重故。漸次於彼後後地中。如煉金法陶煉其心。乃
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滿所緣。善男子。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
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前段經文..
彼於先時由得奢摩他毘鉢舍那故。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應是指加行位
彼於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邊際所緣。是指見道位
漸次於彼後後地中。如煉金法陶煉其心。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滿所緣。是指過修道位入究竟位.

所作成辦所緣在該經並未定義.又翻譯為作成滿所緣.但其毫氣與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非常類似

Re: 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Viirya » 週二 8月 24, 2021 10:45 pm

關於事邊際.瑜珈師地論是這麼說的.
云何事邊際性?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云何名為盡所有性?謂色蘊外,更無餘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餘受想行識;一切有為事,皆五法所攝;一切諸法,界處所攝;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如是名為盡所有性。
云何名為如所有性?謂若所緣是真實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
如是若所緣境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總說為一事邊際性。


關於盡所有性.如所有性.解深秘經則是這麼說的
世尊。修奢摩他毘鉢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云何知法。云何知義。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彼諸菩薩。由五種相了知於法。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別。五者知總。
善男子。彼諸菩薩由十種相了知於義。一者知盡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能取義。四者知所取義。五者知建立義。六者知受用義。七者知顛倒義。八者知無倒義。九者知雜染義。十者知清淨義。善男子。
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淨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是名此中盡所有性。如五數蘊。六數內處。六數外處。如是一切。
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復七種。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三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唯是識性。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諦。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別真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清淨真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奢摩他毘鉢舍那。所攝受慧平等平等。


兩相研讀參照.概念更為清楚.

Re: 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cyc320 » 週一 8月 23, 2021 3:04 pm

《從心溝通》學習接納與誠懇 - 白色謊言該不該說?
聖嚴法師著

白色謊言該不該說?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人們往往不得不選擇說謊,例如,親人得了絕症,但是為了怕他驚恐、失去生存的意志,所以安慰他,身體的狀況不過是些小毛病,只要醫治就能痊癒。類似這種「白色謊言」,到底是不是妄語呢?
   佛教所說的妄語,可以分為三類:「大妄語」、「小妄語」和「方便妄語」。「大妄語」是自己尚未證悟卻宣稱已經證悟,尚未成佛就自稱是佛;沒有看到佛菩薩卻說親眼看到;自己不是已經解脫的阿羅漢,但是為了欺騙信徒,得到信徒的供養和恭敬,妄稱自己是古佛再來、大菩薩化身,或是阿羅漢轉世等,這些都是大妄語,是很嚴重的罪過。
  除了大妄語以外,其他的妄語都屬於「小妄語」。小妄語是指自己所說的話不是真正經歷過、聽到或見到的事;而且這些話說了以後,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還可能損及他人,或是對自己有利,卻造成他人的損失,這種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妄語,也不應該說。
  至於「方便妄語」也就是所謂的白色謊言,本身無傷大雅,也不會傷害別人,甚至對聽話的人來說,反而是一種幫助、一種誘導,讓對方不至於感到難堪,還會覺得很愉快。像是前面提到的,為了安慰病人所說的謊話,雖然是妄語,只要不過度誇大其辭,還是可以接受的。
   方便妄語有時候是有需要說的,例如,有人被歹徒追殺,正好逃到你家裡來,如果歹徒問你有沒有看到這個人,為了救人,你應該說:「沒有看到。」如果歹徒不相信地說:「我明明看到他逃進你家裡,你怎麼說謊?」這時你就得謹慎回答,一定要想個好方法來幫助受害者,否則他就會有生命危險;在這種緊迫情況下,方便妄語便不得不說。
  照道理說,做人應該實話實說,但有時候實話很容易傷人。尤其是家人之間,因為關係很親密,常常忽略了彼此的基本 尊重與禮節,於是見面時便隨口批評:「你怎麼這麼不修邊幅,衣服穿得邋邋遢遢,真是糟蹋衣服!」或許說的是實話,但聽起來很傷人,所以這種話不要脫口而出,必須視狀況而定。
  也有一些人,即使面對素不相識的人也心直口快,已經傷害別人還不自覺,所以說任何話之前,都要謹慎思考。
   說話前要先拿捏說話的時機,什麼時機說出來力量最強?是否能幫助對方,或只是徒增對方的煩惱?另外也要考慮,如果現在不說,將來會不會就沒有機會說?以至於對方永遠都不知道要改進。當然,說話也要看對象,要看對方當時的心情如何,如果說了實話以後,會讓他覺得沒面子,以至於怨你一輩子,那麼最好還是不要說。
  言語本身並沒有好壞,端看個人的智慧,如果使用得當,可以幫助溝通;反之,則會讓人產生煩惱。

Re: 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寂照世間 » 週一 8月 23, 2021 2:50 pm

《大乘止觀法門》卷3
❸次明第三止觀體狀。


①對((染濁))分別性,以明止觀體狀者。
先從觀入止。
所言觀者。當觀五陰及外六塵。隨一一法悉作是念。我今所見此法謂為實有。形質堅礙本來如是者。但是意識有果時無明故。不知此法是虛。以不知法是虛故。即起妄想執以為實。

是故今時意裡確然將作實事。復當念言。無始已來由執實故。於一切境界起貪瞋癡。造種種業招生感死。莫能自出。作此解者。即名觀門。

作此觀已復作此念。我今既知由無明妄想,非實謂實故流轉生死,今復云何仍欲信此癡妄之心,是故違之。強觀諸法,唯是心相虛狀無實。猶如小兒,愛鏡中像謂是實人。然此鏡像體性無實。但由小兒心自謂實。謂實之時即無實也。我今亦爾。以迷妄故非實謂實。設使意裡確然執為實時。即是無實。猶如想心所見境界,無有實事也。

復當觀此。能觀之心亦無實念。但以癡妄謂有實念,道理即無實也。如是次第以後念破前念。猶如夢中所有憶念思量之心,無有實念也。作此解故執心止息,即名從觀入止也。

復有知諸法無實,故反觀本自謂為實時,但是無明妄想,即名從止起觀。若從此止徑入依他性觀者,即名從止入觀。
這裏直接用夢喻來解釋,更容易明白。
一切人事物,如夢中所見,不離自性清淨心。

※從觀入止
強觀五陰六塵,如夢中人之五陰六塵。
山河大地人事物,如同夢中所見之人事物。
夢中之五陰.色聲香味觸法,皆是夢中人所見虛妄不實之相。而我今所見此諸法謂為實有,形質堅礙本來如是者,但是意識有果時無明故,不知此五陰六塵法是虛妄故。即起妄想執以為實。

是故今時意裏確然當作實事。復當念言。無始時來,由執實故,於一切五陰六塵境界起貪嗔癡,造種種業招生感死,莫能自出。作此解者,即名觀門。
作否定此執五陰六塵為實有之觀故,復作是念。我今既知由無明妄想,非實謂實故流轉生死。
今日又如何繼續相信此癡妄執實之心,是故違之。強觀諸法唯是心相,如夢如幻虛妄無實。猶如小孩,愛鏡中像誤以為實人。然此鏡中幻像體性無實,但由小孩心自謂有謂實。謂實謂有之時,即無實無有也。
我今也是如此,以迷妄故,五陰六塵非實謂實,假設意裏確實認為實有時,即是非實非有。如同想心所見境界,無有實事也。

而所見諸法如夢幻十喻,即是所見如夢幻。因此與之相對的能見之心,亦如夢幻。所以能見之心亦復不實,故稱能見之心亦無實念。但以顛倒夢想謂有實念,能見所見即無實也。如此用後念破前念,如同夢中人所有憶念思量分別之心,都是虛妄不實的。作此見解時,執著之心得到止息,即名從觀入止也。

Re: 諸法生或不生(大乘止觀)

Viirya » 週日 8月 22, 2021 11:25 pm

止觀是能緣.凡是能緣必有所緣的境事.止觀所緣的境事.依據世尊在解深秘經中的開示.約有四種..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如世尊說四種所緣境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者無分別
影像所緣境事。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

緊接著慈氏菩薩問佛言
於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毘鉢舍那所緣境事。幾是俱所緣境事。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鉢舍那所緣
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