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聽說樓主曾經被舊台壇禁止發言

軟體之美 » 週五 11月 19, 2021 9:28 am

原因不信大乘? :P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薄伽梵住世時

證契大乘經卷上(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盧遮那藏經)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摩羅耶頂大山勝處——園林廣茂,池流皎潔,諸大持明遊華栖託,靈神所居、非人所履,獲果仙通上成就[5]域——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大聲聞,所作已辦,所謂超度一切婆羅凡夫等地,其名曰:長老阿若憍陳如、阿說視多、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乾連,如是等而為上首;復與大菩薩眾,一切皆是極超越者,一切菩薩三昧陀羅尼咸證現前自在無礙,住於一切菩薩之地,其名曰:聖者彌勒菩薩、大慧菩薩、勝慧菩薩、堅慧菩薩、寂慧菩薩、無盡慧菩薩、無邊慧菩薩、海慧菩薩、安慧菩薩、無垢慧菩薩、智慧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皆獲授記,各於世界成正等覺而轉法輪。及餘諸大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仙通鬼神,種種形貌、種種衣服、種種冠飾,持種種仗、種種幢幟、俱來聽法咸在會坐。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Viirya » 週四 11月 18, 2021 11:39 pm

圓光佛學學報有一篇名為初期大乘教團之研究-大乘「佛塔教團」說之考察.是由釋性一法師著作
根據其考研.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依然難下定論
連結在此.有興趣善知識請自行下載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 ... 146299.pdf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隨機談 » 週四 11月 18, 2021 10:46 pm

何時才出現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乘菩薩僧團呢?
感覺上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的,當然是在印度本土,而中國呢?
則到處都是吧

其實僧團本來就不分大小乘的,是修行的出家僧行為,才是造成分別的原因
而戒律其實也是不大會變的,小乘戒尚且做不到,如何受更大的菩薩戒?
菩薩戒更多的是心戒,光心想或及動機不正,就可能已犯戒了,則成佛難矣
好處是菩薩戒是不能捨的,永遠都在,直至成佛,犯了戒,罪業更重沒錯,但也因為因果永遠在
所以最後終將成佛

出家僧的目標,是成佛的話,則屬於大乘僧人,如全僧團的人都是,那麼就是大乘僧團
當然也可另稱為是菩薩僧團
出家僧的目標,是成阿羅漢或獨覺的話,則屬於小乘僧人,如全僧團的人都是,則是小乘僧團
另外大乘僧團,是大小乘的經典都要讀的,也許內容有不一致處,但大乘僧人是知道其原因的
而小乘僧團,對大乘經典則是大多不認同,更不可能去修習,這是顯而易知的

那麼真正意義上的大乘僧團成立會在哪?
當然在印度才對,就是一個大大的僧團,學的都是大乘佛法理論,而小乘的僧人
大概會受不了的,因想法及修習差太多了,就只能他處修習去吧

但有這種僧團嗎?當然有,所謂的主流派是也,當印度流行大乘佛法時,到處都有
至於是哪一團才是最先?研究這個答案,應該沒有意義的

但最有名及影響力最大的,就是那爛陀寺,這個大乘僧團,最多人時,都超過萬人之上
有名了幾百年,持續了幾百年,也可能長期都是印度最大僧團?
至於文獻呢?這很多的,到處都有,連中國玄奘法師及義淨法師的著作,都有詳細描寫

附上維基百科,百度百科及一些網址連結,自行參考即可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9%82% ... 0%E5%AF%BA
https://baike.baidu.hk/item/%E9%82%A3%E ... BA/5274316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24/240276.html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漫步的犀牛 » 週四 11月 18, 2021 2:05 pm

感謝諸友提供資料。

在 印順導師的著作中,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第三節 戒‧定‧慧

在這一節中,印順導師衡定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

......總之, 大乘佛法,到龍樹時代,並沒有菩薩僧團的存在。龍樹時,「出家菩薩,總說在比丘、比丘尼中 」(34),出家菩薩是不離傳統僧團的。

這個結論,包含太多信息,此處不予討論。

所以,犀牛才想了解 ~ 既然龍樹時代,都沒有大乘菩薩僧團,那何時才出現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乘菩薩僧團呢? !

雖然沒有進一步的資料,

依然感謝諸友費心張羅收集。

平安 喜樂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探長 » 週二 11月 16, 2021 10:04 pm

Fw: [分享] 南傳斯里蘭卡-大乘遺跡 (Buduruvagala)
https://pttstudy.com/buddha/M.1625323729.A.B48.html

在公元一、二世紀,印度的許多僧侶絡繹不絕地來到無畏山寺,他們代表了當時印度的各種佛教宗派。無畏山寺的僧侶們對印度傳來的大乘、小乘教義都進行研究,思想比較活躍。

斯里蘭卡佛教史上第一次出現大乘佛教是在沃哈拉格國王(209—231)時期。當時,因為無畏山寺的僧侶們宣稱他們的教義才符合佛陀的本意。國王派宰相卡比拉去調查,結果發現無畏山寺的經書確實與大寺不同,還有大批「外杜量」經典著作。國王一怒之下,把這些經書全部焚毀了。這對無畏山寺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到公元三世紀中期戈達巴耶國王時,兩派的鬥爭又激烈起來。

戈達巴耶在位時間是從公元309年到322年,這時無畏山寺的僧侶們又開始大力宣揚「外杜量經」,弘傳大乘佛教理論。寺中一個名叫烏西利亞的長老擔心這樣會招致從前的不幸,於是帶領三百學生離開了無畏山寺,到達西納寺(南寺)去住。後來有一名叫做薩格拉的長老當了這一派的大長老,因此人們都稱這一派為薩格拉派。

公元六世紀初,有一位到印度去的商人帶回了《法界經》,這是一部依據《法華經》編寫的大乘經典。

七世紀末,大乘佛教大師金剛智來到無畏山寺傳教,他的學生不空金剛曾作為斯里蘭卡國王的特使訪問中國。公元九世紀中期,「黑衣派」也傳到了斯里蘭卡,他們的袈裟不是黃色,而是黑色,這是一個屬於大乘密教的教派。綜合來看,大乘佛教在其歷史上占據了長期統治地位。

來源:中國佛教協會《法音》雜誌,梵林文化整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v3bryyq.html

圖檔
https://www.ces.org.tw/main/mission/cou ... -lanka.htm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Viirya » 週二 11月 16, 2021 9:38 pm

根據日本學者考證.大乘戒的成立應該起源於華嚴經.該經十地品第二離垢地已言及菩薩應行十善.離十惡.對一切眾生應起利益心.安樂心.慈悲心等.並令一切眾生住於正見.遠離惡道.此三事即是菩薩持戒的本分.
摘自聯經出版社.梵網經.ISBN 978-957-08-4105-3 前言 p. v.
............................................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Viirya » 週二 11月 16, 2021 9:17 pm

根據這篇文獻.龍樹菩薩本來有成立菩薩僧團的意圖.但最後還是選擇暫緩
請看這篇文獻的 p.2
https://announce.ndhu.edu.tw/message_4/ ... %B9%98.pdf

文曰
(龍樹欲)「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異」。
......
龍樹出家時,佛像初興,舍利塔(śarīra-stūpa)代表了佛,與僧寺相連,由比丘僧管理。龍樹在佛塔出家,就是在僧寺中出家。「初期大乘」經的傳出,雖與部派佛教的三藏不同,但「初期大乘」是重法而輕律的,還沒有成立菩薩僧團,所以大乘而出家的,還是在部派的僧寺中出家。也就因此,龍樹出了家,先讀聲聞乘的三藏。龍樹論所引的律典,多與《十誦律》相同,所以傳說龍樹於說一切有部([A224]Sarvāstivāda)出家,大致是可信的。後來,龍樹在雪山(Himālaya)的一處佛寺中,讀到了大乘經。雪山在印度北部的邊境;
《般若》等大乘經,起於南方而大成於北方,在雪山地區讀到大乘經,是合於事實的。龍樹有「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也就是有別立大乘僧伽的意圖。但沒有實現這一理想,可能是為了避免諍論,或被誤會為叛離佛教。


成立大乘僧團者乙事.或可將龍樹菩薩排除
根據網站上的資料.學者推估被譽為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一位大乘論師--龍樹菩薩--生於西元150~250年之間.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軟體之美 » 週二 11月 16, 2021 8:47 pm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印光大師述般若念佛會編輯

(一)問 佛世時雖分有菩薩比丘二眾,比丘形雖異俗,持戒一依佛制,結夏時,雖離佛獨居,亦尚無何等標記,持犯不過各藏蠟人一枚以誌之耳矣。夫然,則求戒之制,固非始於佛世時也明矣。今人既多以戒疤有無判別僧俗。則戒疤關於僧也,蓋亦重焉。且戒之數必十二者,畢竟於法有何所表?今世僧人,對此絕有如其所從來者。若不明其出處及其作用,將焉以答外難?無智陋僧,又焉知戒之可重耶? 答 佛初成道,即說梵網經,菩薩戒。至於比丘戒,乃因有犯而制。何得說:「求戒之事,非始於佛世」乎?至於坐夏之法,特用蠟人以驗其戒力之全否。此不過表示人各宜嚴持淨戒而已。如世之行功過格者,居心,動念,行事,其善惡畢記。其記者,為防非止惡,力修善行耳。非以記為行善止惡之必要也。能時時省察,不記亦無礙。不省察,記亦無益。自己持戒之全缺,自己豈有不知?雖不用蠟人之驗,能自瞞乎?自既不能瞞,則佛,菩薩,神通聖人,與天,地,鬼,神,皆不能瞞。所暫能瞞者,唯人耳。而人縱能瞞,戒德允著與不著,人亦可得而知。是則人亦不能瞞矣。但期著力於持戒,不必定欲取驗於蠟人也。汝既受過戒,開示苦行,令然身臂指供佛。以凡夫未得忍,但止然香而已。此語,楞嚴六卷末,四種清靜明誨中,已說。梵網,法華,皆有其說。汝不在然香供佛上作道理,在戒疤上作道理,既成語捨本逐末。然末世眾生,事事作假。由有此戒疤,分別受戒與否。今則普通剃髮,疤之標幟,固屬要緊,其數乃隨人發心,何必問其所表?但知此然香供佛,乃然身臂指之一少分之苦行而已。北京傳戒,然臂香,不然頂香。有南京參學者,則補然頂香。今則唯然臂香,斷斷不可。以俗人悉光頭故。未聞北京已改其然香章程與否?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隨機談 » 週一 11月 15, 2021 9:28 pm

其實大小乘之爭,本就是無聊,本就是謗法,請注意一下因果?
大小乘不同,理所當然,但都是佛法,因根機志趣不同,事實不同,本所當然
就以人世間而論,每人智慧都會一樣?身體狀況也會一樣?一切的一切什麼時候相同過?
所以既然會不同,是理所當然,那麼該什麼就會是什麼,爭的目的為何?

大小乘,乘的意思就是車,大車或小車都是譬喻的名詞而已
這原無任何褒貶義,這種稱呼在佛經的經文中就有,並非是學佛人所創
但遇到末法時,又有誰得道了?
所以不管大小乘,因都是俗人,有誰斷了我見?既然都沒有,要分別你我他,當然就有褒貶義了

是否有菩薩僧團?這又是一種分別知見吧?
印度大乘法流行時,大部分僧團,就是菩薩僧團,因為你認同及學的法,就是大乘法
佛經中說想成佛之法,就是大乘法,其實仍就是一般僧團,戒律等或其他有變嗎?
其實幾乎都沒有,但心量大了,想法及做法當然會有所不同,這就是大小乘法的不同
稱自己叫菩薩僧團,附佛外道居多,貢高我慢,這非大乘法所認同?

僧伽是否一定要受菩薩戒?
好像沒聽過吔?可受可不受,如不想成佛,受菩薩戒幹嘛?
想成佛的,就算不出家,在家也可受菩薩戒的,佛弟子百百種,一切都有因緣的


菩薩戒與一般僧戒有衝突?
這很少吧,如有的話,很容易解的,就開遮持犯而已?
解脫道的,以自己解脫為主,妨礙的皆不得犯,犯了則難入涅槃
但菩薩戒不是,菩薩是學佛的行為的,是自性涅槃,證得本性本來空寂即是涅槃
而外相的生滅是幻相,因本無生滅,故無煩惱,永遠在世度眾,亦無度眾之相
雖眾生確實能見佛菩薩之生滅,但佛菩薩並無此生滅,仍是涅槃,所以根本沒差

菩薩戒剛開始時,以度眾為主,並非以自己解脫為主,所以是以心戒為主
因眾生利益在前,所以一些戒律與僧戒些許不同,但其不同處,如是為了自己,就是犯戒
所以區分仍是很容易的,想太多是沒有用的,想成佛的自然會去修,一切都是法爾如是

Re: 史上第一個大乘僧團,出現在何時?!

cyc320 » 週一 11月 15, 2021 8:28 pm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 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 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源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運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