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兩句法言線上是否查得到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請教兩句法言線上是否查得到

Re: 阿賴耶識 自己攀緣自己

二楞子 » 週三 1月 05, 2022 7:47 pm

大開眼界 寫: 週三 1月 05, 2022 12:08 pm
二楞子 寫: 週二 1月 04, 2022 11:55 am
四識住
梵語 catasro vijñāna-sthitayah,巴利語 catasso viññāna-tthitiyo。又作四識處。謂「識」攀緣於色、受、想、行等四蘊而依住之;

「四識住」講得再深入一點,其實就是「阿賴耶識 自己攀緣自己

《成唯識論》
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


前面我告訴你:阿賴耶識一分為二,成為能取所取。如蛇有二頭
這就是在講:阿賴耶識 自己攀緣自己
能取=第七識觸.受.想.行 都是第七識的心理活動)
所取=前六識前六識猶如明鏡 能顯現森羅萬相
如蛇有二頭這比喻很爛,實在聽不懂啦~~
請不要再用了啦,阿賴耶跟蛇到底有什麼關係?!


唯識法相學19 - 能與所的關係
唯識學談到能所關係,往往都會當成“唯識”,而不是“識而後唯”。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74期2013年1-2月合刊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已經介紹了百法的心所有法──煩惱、隨煩惱等,現在告一段落。因為“心所有法”有涉及到根塵轉識的問題,就產生一個“能、所”的關係;唯識學談到能所關係,往往都會當成“唯識”,而不是“識而後唯”。識而後唯當然緣於唯識,其實唯識的主題,就是以人的自我意識為基礎,建立了自我意識就叫唯識。但是以真正唯識學而言,在佛法中是建立了自我意識後,再從這自我意識去了別,然後肯定,所以它是識而後唯,同樣“能所關係”與這些都有密切的關係,這一段就好好的談能與所相互的關係。

究竟什麼是能、什麼是所?哪些是能、哪些是所?唯識的“識”是了別,也就是認識、辨別,如果把能所當成一個定律,唯識學會搞得一塌糊塗。因為唯識學的能所關係涉及到「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而且心所有法都涉及到能所關係;就讓我們來分析,為什麼能與所不能成為定律式的?先以八識來說,我們曉得五根五塵必須“意”加入後才能轉識,所以前六識是以五根五塵為基礎,意根進入才能轉變為識,這時如果去看六識往往會造成誤會,好像六識一會兒是能、一會兒是所;其實不能這麼看。它的順序一個是從根塵轉識到第八識;另一個是從第八識開始,然後再回到先前的根塵。

以眼耳鼻舌身來說,相對的是色聲香味觸,就五根而言是“能”,以五塵而言是“所”,但是一旦意根進入,原來的能所──也就是根與塵接觸之後的第一順位,第六識的意根就變成“能”,前面的根與塵就變成“所”。再往前推,意根進入完成根塵轉識,進入第七識,前面所轉的六識又稱之為所,第七識稱之為能。再看第七識完成進入第八識,這第八識又是能,第七識又轉變為所,這是從根塵轉識經過意到第七識的末那識,以至第八識的阿賴耶識的一個順位,它的能所關係是這麼看的。

可以發現,這就是唯識學邏輯的第一個:「現行熏種子」的道理;那「種子生現行」呢?能所關係就不一樣!是從第八識蘊藏的資訊,或稱之為種子識,如果涉及到第七識,第八識就是所,第七識就轉變為能。但是當第七識反應到第六識,未進入到根塵之前,這時第七識又轉變為所,第六識又成了能;第六識一旦進入根塵的關係,第六識又變成所,根塵就變成能。如果根不與塵發生關係,在名相上第七識是所,第六識是能;當第六識是所,“根”就是能。如果再涉及塵,根又變成所,塵又變成能,這叫做「種子生現行」的邏輯。

從能所關係來看,一個是從根塵發起,「現行熏種子」的邏輯;一個是「種子生現行」的關係。如果要把握它的基本問題,用什麼方式比較好記呢?那就是從根塵開始進入意,就是現行;如果從第八識開始就屬於種子,否則,會講得很亂。也就是從第八識開始以至到根塵是「種子生現行」,從根塵開始以至到第八識是「現行熏種子」。可以用這種方式比較容易把握:根塵加上意正在造作時就是現行,從第八識開始造作就是種子。但是要瞭解它的能所關係,如果是從現行開始,塵就是所,根是能。進入到意轉為識,根塵是所,意反而成為能;到第七識時,第六識又成為所,第七識就成為能;如果再進入到第八阿賴耶識,第七識又變成所,第八識就成為能,這是以現行來看它的能所關係是如此排列的。

那從種子生現行來看呢?種子的本身以第八識而言就是“所”,為什麼稱為所?因為與第七識發生關係,有了造作行為,也就是造作行為是從第七識開始,為什麼第七識反而成為能,第八識成為所?因為它的條件是來自第八識裡已有的種子,由第七識發揮它的功能,所以第七識是能,第八識反而轉變為所。又為什麼涉及到第六識時,第七識反而變成所,第六識成為能?因為第七識有主宰的能力但是沒有收集資訊的能力,真正的造作是由六根與六塵完成,所以當第七識接觸第六識而發生關係時,第七識變成所,第六識反而成為能。因第六識能收集資訊,當第六根進入到前面的五根,意根又變成所,反而五根變成能。因為意根的本身沒有具備能看、能聽、能嗅、能接觸的條件與能力,所以第六識的意根就變成所,五根就變成能了。

五根與五塵接觸,五根變成所,為什麼五塵反而變成能呢?就要瞭解“根”以眼睛來看,所見是色,色成為能,眼睛所見就成為所。所以根與塵接觸時,根是一個所的關係,反而是塵變成能了。但色或聲香味觸,只是一個存在的現象,眼耳鼻舌身能發揮它的功能,由於是來自“意”的參與,如果意不參與往往根塵相觸,在未轉識之前並沒有能所相應的道理,這一點要特別把握。所以根塵相接觸,如果意不參與,就沒有能與所的關係,也就沒有這種因與果的關係,因為它不產生作用,等於沒有能所,沒有道理的存在。所以依唯識學的邏輯,現行熏種子是從根塵開始,如果是從第八阿賴耶識開始就是種子生現行,它的能所關係,一個是順位、一個逆位,這樣把握才不會把能所關係弄錯!所以為什麼介紹唯識學時,有時連講的人都會口誤。

因為講能所關係,要能把握「現行與種子」的差異,否則沒有辦法說清楚。談能所離不開因與果的關係,也就是說能所還是以因與果為基礎;但是唯識學談因果非指所謂的“因果感報”,而是講能所的條件。如果先從“現行”來看根與塵的接觸,並沒有因果可說,因為不會起變化、生作用,一定要意根進入才會有因、有果。譬如五根與五塵接觸,意根參與了,起變化、產生作用才有因果關係,根是能,塵是所。所以意根未進入,根與塵是沒有能所關係的,搞錯了這一點便離於因果,也就說不通了。

因果是“因什麼”而得到什麼結果,以能所相應來講,“過去因與現在果”或“現在因與未來果”,其中就有“現行”與“種子”的能所關係。於是可以發現,“因”在某一個時候是能,某一個時候是所,就是依於因果關係去認識、辨別而後肯定的。唯識學談邏輯是依於“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來說,而一般說“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其實,於前後沒有關係,只是一個因與果的差別,但涉及能與所相應的不同。談種子因、談現行果,有過去的、現在的、還有未來的,不能忽略三個時段,若只談一世因果,那就不是佛法了。

針對“種子跟現行”的“能與所”關係,需要把握“因”在什麼時候是能?什麼時候是所?同樣的,“果”在什麼時候是能?什麼時候是所?如果把過去、現在、未來的邏輯搞錯了,不僅搞不清唯識學,連佛法都會變成,只是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一世因果論了;認為現在受苦就是過去作惡,變成一期因果。在這裡稍許分析一下,為什麼因果是一個基礎法?因什麼而完成一個結果,因這個結果又再生另一個因,這就是三世因果──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可見依三世因果談道理,涉及到能與所的問題,離不開現行跟種子的關係。依因果而言,種子來自什麼地方一定有它的種子因,如果種子是果,它的因在哪裡?有種子必然就認定它是因,現在的種子因會成為未來的果;現在承受的果是過去因;而過去的因成為種子因,就肯定是現行的果。但是現行的果裡含了一個未來的因,這個怎麼去認識?譬如在果樹上看到一個成熟的果,它的因呢?就看這一個水果本身的本質是什麼?是柳橙或橘子都可以,只要涉及到種子的內容,現在看到的一個水果是一個結果,必來自原來的“因”。因為要有“因”種在地上,因與緣和合才會成樹,才會開花結果。可見現在你見到的是果,它必有一個過去的因,那為什麼現在見到的果也有未來的因?譬如水果,你看到的一個整體是現在的結果,它的未來因在哪裡?就是水果裡的種子。也就是說一個成熟的果同時有一個未來的因,只因為水果裡的種子還沒有因緣和合,還沒種到地上、發芽成樹、開花結果,因此水果裡的種子就是未來因,也可以說含有未來的果,是現在這個果裡存在的因。就可以發現能生是所,這是能所關係。如果不是因為什麼因,絕不可能“能生”什麼!

所以說“所”以因而言,“能”就是能生了。其中能生就有因,但是完成了就又變成果。所以能與所的關係是以因果為基礎,一定要把握是三期因果或三世因果。因為這個世或者期都是講時間、空間,不是一個單獨的時間,也包含了有空間在內。這就是我們對能所的關係的了解,千萬不要認為前面談的能所關係,怎麼一會兒是能,一會兒又是所,這就要看一個是順位、一個是逆位,它關係到一個種子、一個現行。我們知道現行可以承受果,同樣現行也可以造因。過去如此、未來還是如此,這就是談現在、過去、未來三世因果的一個基本理論,佛法不管以哪一個宗派來談,都不可以捨棄三世因果的一個基本原則,但是涉及到這,別忘了能與所的關係。

談到能與所的關係,就要把握“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的道理。沒有種子因就不會有現行果,沒有現行果就不會造作未來因;這三者的確要多花點心思去琢磨。最好用一張紙把這三者列出來,順位是從第八識開始,一直到前面的根塵,這是“種子生現行”。再從根塵開始往後推,就可以發現:原來的第八識開始是種子,而根塵開始就是現行。否則的確僅僅一個“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就會搞亂。原因就是往往以一期因果或一世因果來說,這不可以的!因為裡面還涉及到因與果的本身,“因”同樣有能有所,“果”也有能有所,這是我們要特別把握的。

阿賴耶識 自己攀緣自己

大開眼界 » 週三 1月 05, 2022 12:08 pm

二楞子 寫: 週二 1月 04, 2022 11:55 am
四識住
梵語 catasro vijñāna-sthitayah,巴利語 catasso viññāna-tthitiyo。又作四識處。謂「識」攀緣於色、受、想、行等四蘊而依住之;

「四識住」講得再深入一點,其實就是「阿賴耶識 自己攀緣自己

《成唯識論》
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


前面我告訴你:阿賴耶識一分為二,成為能取所取。如蛇有二頭
這就是在講:阿賴耶識 自己攀緣自己
能取=第七識觸.受.想.行 都是第七識的心理活動)
所取=前六識前六識猶如明鏡 能顯現森羅萬相

Re: 請教兩句法言線上是否查得到

二楞子 » 週二 1月 04, 2022 11:55 am

靜明 寫: 週二 1月 04, 2022 11:43 am 識陰與色陰,都是識住。
拍拍手~~

四識住
梵語 catasro vijñāna-sthitayah,巴利語 catasso viññāna-tthitiyo。又作四識處。謂「識」攀緣於色、受、想、行等四蘊而依住之;分別稱為: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亦即在五蘊之中,第五之識蘊依著於前四之色、受、想、行四蘊,攀緣愛著之,隨增喜貪,且以色、受、想、行等四蘊為其住處;如「色識住」即心識依色蘊生愛著而依住,乃至「行識住」為心識依行蘊生愛著而依住。此一「識住」之情形僅限於有漏之五蘊;若於無漏法中,則無「識住」之作用。又依大毘婆沙論之說,識住僅限於有情生命,而不通於非情之生命。〔雜阿含經卷二、長阿含經卷八、集異門足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七、阿毘曇心論卷五、大乘義章卷八本〕 p1850

Re: 請教兩句法言線上是否查得到

靜明 » 週二 1月 04, 2022 11:43 am

識陰與色陰,都是識住。

Re: 觀世音菩薩用心體聽聲,並非用耳根

大開眼界 » 週二 1月 04, 2022 11:19 am

二楞子 寫: 週一 1月 03, 2022 9:59 pm 斷章取義很厲害。識陰偏偏說色陰

《雜阿含經 58》四大 四大緣。是名色陰
《持人菩薩經》受于四大 而成色陰


眼耳鼻舌身意 是四大(地水火風)所造,故是色陰
下面經文一看就知道 是寫錯。

《增壹阿含經 卷第二十八 (五)》
云何名爲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識陰


應該是:眼耳鼻舌身意識身(六識身)
而不是:眼耳鼻舌身意

Re: 請教兩句法言線上是否查得到

cyc320 » 週二 1月 04, 2022 9:57 am

金剛經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Re: 請教兩句法言線上是否查得到

靜明 » 週二 1月 04, 2022 1:24 am

諸賢!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如是觀陰合會。
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

Re: 觀世音菩薩用心體聽聲,並非用耳根

二楞子 » 週一 1月 03, 2022 9:59 pm

大開眼界 寫: 週一 1月 03, 2022 1:53 pm
二楞子 寫: 週一 1月 03, 2022 1:47 pm 誰告訴您色陰是色法的?

眼識外色。是屬色陰
難道眼識外色,眼識也是心法???
可見,這個「」字 根本不代表心法

《增壹阿含經 5》云何為色陰。所謂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

很清楚,色陰就是指一切「
前六識能呈現影像 聲音....這就是「
斷章取義很厲害。識陰偏偏說色陰。
Screenshot_20220103_214804.jpg

Re: 請教兩句法言線上是否查得到

寂照世間 » 週一 1月 03, 2022 4:44 pm

《中阿含經 卷第七(30)》
諸賢!猶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於空,便生屋名。
諸賢!當知此身亦復如是,因筋骨,因皮膚,因肉血,纏裹於空,便生身名。
諸賢!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眼識不得生。
諸賢!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諸賢!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如是觀陰合會。

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所以者何?
諸賢!世尊說五盛陰從因緣生,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
諸賢!若內耳、鼻、舌、身、意處壞者,外法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意識不得生。
諸賢!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
諸賢!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如是觀陰合會。
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所以者何?
諸賢!世尊說五盛陰從因緣生,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彼厭此過去、未來、現在五盛陰,厭已便無欲,無欲已便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諸賢!是謂比丘一切大學。」

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歡喜奉行。

Re: 請教兩句法言線上是否查得到

cyc320 » 週一 1月 03, 2022 3:08 pm

第七識以緣第八識見分,執為實我之法 (心法)
前六識以緣外境為相分,及以緣第八識相分,執為實我之法(類心法)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