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8, 2024 9:21 am

《列祖提綱錄》卷第十七


“傑峰愚禪師因眼病上堂。佛病祖病眾生病。拈向一邊。丹藥妙藥神仙藥。除過一壁。
離卻四大幻身。且道那個是病那個是藥。若向者裡薦得。許汝諸人具一隻眼。
其或未然。老僧分明指出 病源與諸人看。
四大分散時 向何處安身立命。是有病無藥底句。
鎮州蘿蔔 栢樹子 干屎橛 麻三斤。是有藥無病底句。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趙州雲。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是藥病對治底句。
不是心 不是佛不是物。狗子佛性無。是藥病雙忘底句。
a為治眾生心中 五欲八風 煩惱塵勞妄想執著 一切諸病。
b一大藏教 總是濟世醫方。
c一千七百祖師公案 儘是靈丹妙藥。
有病應服藥。無病藥還祛。
眾中還有個漢出來 道。和尚自身不能治。何用治別人。
只向他道。留得一雙青白眼。笑看無限往來人。”

:mrgreen: 留得一雙青白眼。笑看無限往來人。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8, 2024 8:25 a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 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
16章“王乃天”,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必須清楚,這些表述 不是為了人為地 建構社會法理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自性機制的 確當闡明。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白話譯文:
勇於表現兇狠果敢的人,勢將帶來殺身之禍;勇於表現不兇狠不果敢的人,才能存活起來。
這兩者有利有害。自然大道 就是厭惡勇於果敢的人,這又有誰知道 它的原因呢?
因此即使是聖人 還是很難了解這道理。
自然大道 不競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 而善於感應,不召喚 而自動到來,
胸懷寬廣 而善於謀畫,上天所布下的天網 雖是寬廣的,稀稀疏疏,卻絲毫沒有漏失!

藥方:
有人激你說「你敢嗎?」,那就厚著臉皮告訴他,「我真的不敢」!
世間事有一自然的奧秘在,真的是疏而不漏,且寬寬心吧!用命令的,不如用說的;
用說的,不如用感應的!「奧秘」不是讓你去認知的,而是讓你去體會的!

河上公章句:
勇敢有為,即殺身也。勇於不敢有為 則活其身。謂敢與不敢也。
活身為利,殺身為害。惡有為也。誰能知天意之故 而不犯。
言聖人之明德,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德 而欲行之乎。
天不與人爭貴賤,而人自畏之。天不言,萬物自動應以時。天不呼召,萬物皆負陰而向陽。
繟,寬也。天道雖寬博,善謀慮人事,修善行惡,各蒙其報也。
天所網羅,恢恢甚太,雖疏遠,司察人善惡無有所失。

王弼注:
必不得其死也。必齊命也。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孰,誰也。言誰能知天下之所惡,意故邪,其唯聖人,夫聖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猶難之也。
天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順則吉,逆則凶,不言而善應也。
處下則物自歸。垂象而見吉凶,先事而設誠,安而不忘危,未召而謀之,故曰,繟然而善謀也。

Re: 公案很難懂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12月 07, 2024 8:27 pm

新老怪 寫: 週六 12月 07, 2024 5:01 pm :mrgreen:
惟禪宗則毫無區別。
黃檗傳心法要曰:
「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又云:「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曰:
「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無漏自性,轉出有漏十二緣起法,第二行支,即是有漏(心識)的緣起!!唯識稱此為(阿陀那識),或(異熟識)!!
從真如角度而言,自性即是真如,從來不生不滅,本具一切知性,而從修佛功夫理論而言,整個有漏法界宇宙即是起因於真如一念無明(所知障),一切心識流轉也是自此一念無明(十二緣起法首支無始無明)而緣起。故破無始無明(得一切種智),即是成佛的最後一著(無上正等正覺)。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阿羅漢,雖盡諸漏脫煩惱障,應知尚有所知障攝無明隨縛,如是無明,應知極遠隨逐有情,唯除諸佛餘皆隨縛。是名無明隨縛殊勝。

故說:所知障,即是真如起一念無明,而隨法性流轉於有漏法界。唯識法相就是在探究此妄心的流轉架構與創生過程真相。
.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12月 07, 2024 5:01 pm

由 心之本性又稱自性 » 週日 11月 24, 2024 3:38 am
心性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謂不變之心體,即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也。
台宗所立四教中別教以下,以心性立為真空,圓教立為心性具十界三千之法。
圓覺經曰:「以淨覺心知覺心性。」
起信論義記中本曰:「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法華玄義四之三曰:「心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
唯識論二曰:「眾生心性二分合成。」
止觀大意曰:「不變隨緣故為心,隨緣不變故為性。」
又心性二字,空宗與性宗等 解說不同。
惟禪宗則毫無區別。黃檗傳心法要曰:
「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又云:「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曰:
「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佛光大辭典]
梵語 citta-prakrti,巴利語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又稱自性。心之本性有清淨、染污,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說,於佛教思想史上為經常論議之事,而以心性本淨說為其主流。原始佛教之心性說,在增支部經典(A.N.I. 5, 6)中雖僅言心(梵 citta,巴同),然就其意義而言,已關乎心之本性問題,亦即主張心之本性清淨。故知原始佛教之心性問題,係以心性清淨說為其主。至部派佛教時,大眾部、分別論者等主張心性本淨;有部等則破之,立心性淨不淨各異說。據異部宗輪論載,大眾部主張心性本淨,雖以客塵隨煩惱之雜染,然非為心之本體。

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說乃繼原始佛教以來之心性本淨說而發展,此乃其特色,並可由此心性本淨說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淨說在初期、中期及後期之大乘經論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淨客塵煩惱之思想型態,此外,並與如來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淨識、阿摩羅識、唯識實性、圓成實性、心體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發展,故大乘經論「心性說」之特色,與部派佛教之諸論書中所言心之本性是淨是染之心理問題有異,而成為解明成佛之可能性、開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質等諸問題之思想依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隨想論、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七、順正理論卷七十二、大智度論卷十九、大乘莊嚴經論卷六、辯中邊論卷上、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成唯識論卷二〕 p1402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即吾人永恆不變的心體,亦即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
:mrgreen:
惟禪宗則毫無區別。
黃檗傳心法要曰:
「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又云:「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曰:
「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Re: 公案很難懂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12月 07, 2024 4:54 pm

新老怪 寫: 週六 12月 07, 2024 4:36 pm16章“公乃王”,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公乃王
是後世版本因儒家思想,對於王權的尊崇而產生的錯字,原版是: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常容:就是證悟真如(常無,欲以觀其妙)後,個人的智慧可以轉成真如根本智,而融入法性之海,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
容乃公
……水滴入海,與大海水同一鹼味。
公乃全
個人如一滴水滴之心量,放開我執而融入大海(法性)後,即是(公而無私),行者也因此放開自我,且因無我而得全體之用。
全乃天
修道若能得全體之用(一切種智),其心量之廣大就與天齊了…
天乃道
人天能合一,也就是成就道果,得道了!!
道乃久,歿身不殆。
道乃是宇宙創生真理,無有時間空間之概念,修道者與道合真,即是成佛了,雖然肉身腐朽,但,其靈性精神卻可與天地同存而不死(歿身不殆)。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12月 07, 2024 4:36 p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 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
16章“王乃天”,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必須清楚,這些表述 不是為了人為地 建構社會法理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自性機制的 確當闡明。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白話譯文:
老想維持著滿盈,倒不如罷了!老想錘煉使銳利,那便不可長保!金玉滿堂,卻不能自守;
富貴驕慢,將自取其咎;功成了、名就了,正該是把身退下來的時候,這是大自然之道啊!

藥方:
張揚就要付出代價,不想付出代價,那且先別張揚。
功成了、名就了,要懂得回來看看自己,不要被拉著在外闖蕩!
金玉多了,不只累贅,而且是敗亂的起點。
大自然之道啊!不是用名號堆疊成的,只是如實而已!

河上公章句:
盈,滿也。已,止也。持滿必傾,不如止也。
揣,治也。先揣之,後必棄捐。嗜慾傷神,財多累身。
夫富當賑貧,貴當憐賤,而反驕恣,必被禍患也。
遺,去聲。咎,音臼。言人所為,功成事立,名跡稱遂,不退身避位 則遇於害,此乃天之常道也。
譬如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樂極則哀。

王弼注:
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 無德無功者也。
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 故不可長保也。不若其已。不可長保也。
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Re: 公案很難懂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12月 07, 2024 3:59 pm

以下道德經經文是老子純粹為指導世人修道的秘訣,是整部道德經之心髓,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於佛教的地位等齊!!

道德經
致虛極,守靜篤。
……即是佛家講的禪定。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萬物並作
……老子在此用(萬物)物兩字,就是大乘佛法所揭示的(異熟種子),道家稱此為(精氣)。莊子曰:通天下一氣。
解深密經: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都是講修道者進入虛無靜定中,會感受萬物並作(真氣興起)的現象,
禪宗:疑情成團成遍。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曰: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
都是講修道者於靜定中,真氣自然運作的現象。
吾以觀復
就是心經:大乘菩薩觀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復:(背塵合覺)。
瑜伽師地論:由緣真如鏡智,修習多修習、轉依復轉依…
都是指導修佛修道必須從觀照異熟種子(十二緣起行支)起手入門,而背塵合覺。老子曰:玄之又玄…終究渡達眾妙之門,佛家言:一切種子阿陀那識境界。
這也就是道德經講的: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就是講從行支(異熟種子)觀照深入,可以回歸(本心),即是證悟真如。(即是觀入十二緣起首支無始無明住地)終究證悟一真如心。
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曰:不知常妄作凶。
禪宗祖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都是強調,真如乃一切佛法之心眼的真理(真如即是本覺即是佛)故知:
法華經:開佛知見,就是指真如根本智起用(般若)。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主張:依止真如而(溶入)法性之海…
唯有常常時,恒恒時,如來若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法流法行,法住法相,法爾如是~~
佛說十地經、成唯識論
不動地已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遠離一切身、語、意,務安住異熟。法駛流中任運轉故。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12月 07, 2024 7:21 a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 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
16章“王乃天”,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必須清楚,這些表述 不是為了人為地 建構社會法理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自性機制的 確當闡明。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白話譯文:
要極力的回到虛靈的本心,要篤實的守著 寧靜的元神。讓萬物如其萬物 各自生長,我只靜靜的體會著生命的回歸。一切存在 如此錯雜紛紜的生長著,它們總是個自回復到 自家的生命本源。能夠回復到自家生命本源,這真叫做生命的回歸啊!
回歸生命本身就叫常道,沒體會得常道,胡作非為,那就會產生了禍害。
體會得常道 就會生出包容,體會得包容 就會變得廓然大公,廓然大公 才得周遍完全,周遍完全才能自然天成。
自然天成 就能符合於道,符合於道 也就能悠久無疆,終其一身 也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

藥方:
要相信生命自己 有一回歸與生長的可能,不必造作,不必擔心。虛心吧!由他去吧!
他會自己好好生長的,只要關懷他,不要控制他。
真正的包容 是不必忍受、不必包容,讓他來去自如,如如生長。
「道」是你的道、我的道、他的道,大家的道,它靜靜地等著你。

河上公章句:
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內清淨,至於虛極。守清靜,行篤厚。
作,生也。萬物並生也。言吾以觀見萬物無不皆歸其本也。人當念重本也。
芸芸者,華葉盛。言萬物無不枯落,各復反其根 而更生也。
靜謂根也。根安靜柔弱,謙卑處下,故不復死也。
言安靜者,是為復還性命,使不死也。復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能知道之所常行則為明。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詐,則失神明,故凶也。
能知道之所常行,去情忘欲,無所不包容也。
無所不包容 則公正無私,眾邪莫當。
公正無私,可以為天下王。治身正則形一,神明一,萬共湊已躬也。
能正德合神,明乃與天子。德與天通 則與道合同也。
與道合同乃能長久。能公能天,通天合道,四者純備,道德弘遠,無殃無咎,乃與天地俱,沒不危殆也。

王弼注:
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
動作生長。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
各反其所始也。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
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
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也。
無所不包通也。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
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於 極虛無也。
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有極也。
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 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12月 06, 2024 6:06 pm

月溪法師說如果你開悟的還不肯定,就去找指月錄印證。

當初慧明開悟後也問六祖,還有什麼密意嗎?
六祖回 汝若返照密在汝辺(開悟後自己會產生畢竟空了) 。
慧明如果肯定的話 就不需要問六祖了。

不管誰開悟都必須經過應無所住,才能而生其心。
但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開悟的人 也只有六祖一位大利根。
所以後來的祖師 都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改用機鋒的句子來表示,讓學人容易契入,也可以拿來印證。

比如「三更月正紅」,
三更 是應無所住,月正紅 是而生其心,只有開悟人 才知道開悟當下的情景相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比如「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是說我們進入應無所住當下 是沒有辦法停在那裡,就必須剎那契入本性了,是一氣呵成的。
所以汾陽無德說 為唯須「快見」。

比如「歸鄉盡是兒孫事,祖父從來不出門」,
也許幾年前你看過 ,日久了你也忘了此二句,一日機緣到來,前一句突然升起「歸鄉盡是兒孫事」,
這時此句帶很大的能量,當下內心對世間一切世物 都似死灰,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此時行者想會要念後一句 來完全這對句子,但內心來不及念 出就契入本性了。
這曰末後句。(兒孫是說妄想、思維 ,祖父是說本性 、本心)

這樣相似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在指月裡面 有上百個以上可供我們參研。
有些人有少許證量 就說他開悟的,其實只是某些三昧的證量。
祖師說,「開悟之初沒功用,不覺天然的帝機。」
開悟後必須懸崖 撒手三年以上(畢竟空)息心之後「用」才會出來、先得體後得用。

注。為霖道霈禪師曰,
末後句聲前拋不出。句後覔無蹤。
欲識箇中意。三更月正紅。

Re: 公案很難懂

妙吉祥如意 » 週五 12月 06, 2024 6:01 pm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老子道德經常常利用世間法來指導出世間的修道絕學,且道德經是修道聖人老子的專門著作,所以,要從修道的角度切入,研究解讀道學之始祖(老子書)才是正辦!!

【經文破譯】
『善為士者不武。』
真正富有智慧的武士是不會隨便利用武力去壓制別人的。
……隱喻,善於修道者不靠蠻力。
『善戰者不怒。』
善於爭戰的將領總能保持冷靜不會隨便動怒而失去理智!
……隱喻,善於修道者講究冷靜不躁動。
『善勝敵者不與。』
能夠克敵致勝的常勝軍絕對不會隨便與敵交鋒展現軍力。
……隱喻,善於修道者講究無我而不爭。
『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領導統馭將士的主帥總是虛懷若谷絕不會氣勢凌人!
……隱喻,善於修道者講究柔弱處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兩軍交戰中能夠善勇而不武、善戰而不怒、善勝而不與、善用而不驕…
豈不就像善於修道德的聖人一樣?無為不爭而“自得”!無我不執而“自生”!如此也才可以達到順應自然、體合天性而獲得修道之終極成就了。

【讀經心得】
這首經文是針對作為一個成功的勇者、主帥的特質作觀察,並藉此導入作為修道者的借鏡!老子修道要旨:為而不爭,謙柔守弱。是此文之開釋重點!
.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