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12月 09, 2024 4:22 pm

萬物的生成與死亡

生命物(動物)是由道境之“情”產生的。
“情”在外界引誘或者說影響下有了欲望和逐求,於是吸納外物組建了生命機體。生物(植物)並非地球物質系統的自發演變產物,而是有情生物建構機體的孑遺、半成品。這就是說,生命物(動物)和生物(植物)存在天然的鴻溝,前者的體內涵有“情”(即生命本相,實即“有欲之情”或者說“德”),後者的體內不涵“情”。
原文依據和簡要說明:
五千文對萬物生成的闡述 主要體現在1章、16章、21章、42章和51章。
1章“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有欲、以觀其徼”。這是指動物尤其是人的本來和誕生。“名”指記憶、名辨、分別、辨識,“有名”意指原本真純空無的“情”具有了記憶辨別(“有名”實指機體建構和調理模式,是以記憶形式保存的)。“觀”指呈現、顯現,“徼”指循行和顯相。“常有欲,以觀其徼”是說“情”若永遠有欲,那就呈現出來,沿循不已。結合16章表述,實則就是佛陀的輪回流轉。
16章“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歸根”指回返本源,對人等生命物而言,“根”實指1章的“常有欲”和“有名”。這就是反復生滅、輪回流轉。16章的表述似乎也適用於植物。
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是指生命機體的建構 跟隨著大道的生演歷程。21章帛書本還有“以順眾父”,是指跟隨各個階段物質的生成而演進。
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說纖細實物的產生完成之後,萬物才誕生。
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這是說萬物都由“道”生出,亦即“道”乃萬物本源;萬物都由“德”畜養,亦即生命機體均有“德”,“德”哺育、滋養、調理著生命機體(“德”的養育調理與“道”不同。“道”“是外在的普遍的永恆的。“德”是內在的,僅適用於自身機體和生命歷程);萬物都由實物結合而成,具有形體貌相;萬物的現實情形 乃是環境態勢造就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12月 09, 2024 8:11 a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 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
16章“王乃天”,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必須清楚,這些表述 不是為了人為地 建構社會法理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自性機制的 確當闡明。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白話譯文:
調解了大怨,之後,一定有餘怨,這怎可以說 是完善的結局呢!
因此聖人執拿著債券,卻不向人逼求。有德的人 手拿債券亦無所逼求,無德的人 手拿著租稅章例向人逼索稅租;
自然大道 是無所偏私的,祂永遠幫助 那有德的善人。

藥方:
與其事後還要調節,無寧就不要發生,這要有一點歷史發展的智慧!
還它個本來面目,讓出一片天地,這世界就會變得很美好,不是嗎!
站到裡面去,會很擠;站出去,一切不就都好了嗎?另立新的生長可能!
什麼是「德」,就是讓他覺得有「得」,若老讓人覺得 失去了什麼,這德就不叫德。

河上公章句:
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任刑者失人情,必有怨及於良人也。
言一人吁嗟則失天心,安可以和怨為善也。
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無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為信也。
但刻契之信,不責人以他事也。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
天道無有親疏,唯與善人,則與司契者也。

王弼注:
不明理其契 以致大怨已至 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
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有德之人 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後責於人也。
徹,司人之過也。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一 12月 09, 2024 7:58 a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 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
16章“王乃天”,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必須清楚,這些表述 不是為了人為地 建構社會法理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自性機制的 確當闡明。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白話譯文:
真實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話不真實;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真懂的人不炫博,炫博的人不真懂;聖人不積蓄,他深切體認:盡力助人,反而更富有;盡力給予別人,反而更充足。上蒼的自然之道,利益萬物而無害於萬物。人間的聖人之道,服務大眾 而不與大眾相爭!

藥方:
話要聽真的,不要聽漂亮的;人要交善良的,不要找會說話的;懂了就懂了,不必找那麼多啦啦隊!利他就能利己,這原則是一共利的生長性原則!退到後頭去,讓該上場的上來,舞一番新姿,便會有新的氣象!說了就算了,沒說也不必再說,反正說了還是白說,一切默然可也!

河上公章句:
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滋美之言者,孳孳華詞,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
善者以道修身,不綵文也。辯者謂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
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濁其淵,辯口多言,亡其身。
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多見聞,不知者,失要真也。
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也。既以為人施設德化,己愈有德。
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而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也。
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
聖人法天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下爭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8, 2024 9:21 am

《列祖提綱錄》卷第十七


“傑峰愚禪師因眼病上堂。佛病祖病眾生病。拈向一邊。丹藥妙藥神仙藥。除過一壁。
離卻四大幻身。且道那個是病那個是藥。若向者裡薦得。許汝諸人具一隻眼。
其或未然。老僧分明指出 病源與諸人看。
四大分散時 向何處安身立命。是有病無藥底句。
鎮州蘿蔔 栢樹子 干屎橛 麻三斤。是有藥無病底句。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趙州雲。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是藥病對治底句。
不是心 不是佛不是物。狗子佛性無。是藥病雙忘底句。
a為治眾生心中 五欲八風 煩惱塵勞妄想執著 一切諸病。
b一大藏教 總是濟世醫方。
c一千七百祖師公案 儘是靈丹妙藥。
有病應服藥。無病藥還祛。
眾中還有個漢出來 道。和尚自身不能治。何用治別人。
只向他道。留得一雙青白眼。笑看無限往來人。”

:mrgreen: 留得一雙青白眼。笑看無限往來人。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日 12月 08, 2024 8:25 a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 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
16章“王乃天”,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必須清楚,這些表述 不是為了人為地 建構社會法理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自性機制的 確當闡明。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白話譯文:
勇於表現兇狠果敢的人,勢將帶來殺身之禍;勇於表現不兇狠不果敢的人,才能存活起來。
這兩者有利有害。自然大道 就是厭惡勇於果敢的人,這又有誰知道 它的原因呢?
因此即使是聖人 還是很難了解這道理。
自然大道 不競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 而善於感應,不召喚 而自動到來,
胸懷寬廣 而善於謀畫,上天所布下的天網 雖是寬廣的,稀稀疏疏,卻絲毫沒有漏失!

藥方:
有人激你說「你敢嗎?」,那就厚著臉皮告訴他,「我真的不敢」!
世間事有一自然的奧秘在,真的是疏而不漏,且寬寬心吧!用命令的,不如用說的;
用說的,不如用感應的!「奧秘」不是讓你去認知的,而是讓你去體會的!

河上公章句:
勇敢有為,即殺身也。勇於不敢有為 則活其身。謂敢與不敢也。
活身為利,殺身為害。惡有為也。誰能知天意之故 而不犯。
言聖人之明德,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德 而欲行之乎。
天不與人爭貴賤,而人自畏之。天不言,萬物自動應以時。天不呼召,萬物皆負陰而向陽。
繟,寬也。天道雖寬博,善謀慮人事,修善行惡,各蒙其報也。
天所網羅,恢恢甚太,雖疏遠,司察人善惡無有所失。

王弼注:
必不得其死也。必齊命也。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孰,誰也。言誰能知天下之所惡,意故邪,其唯聖人,夫聖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猶難之也。
天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順則吉,逆則凶,不言而善應也。
處下則物自歸。垂象而見吉凶,先事而設誠,安而不忘危,未召而謀之,故曰,繟然而善謀也。

Re: 公案很難懂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12月 07, 2024 8:27 pm

新老怪 寫: 週六 12月 07, 2024 5:01 pm :mrgreen:
惟禪宗則毫無區別。
黃檗傳心法要曰:
「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又云:「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曰:
「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無漏自性,轉出有漏十二緣起法,第二行支,即是有漏(心識)的緣起!!唯識稱此為(阿陀那識),或(異熟識)!!
從真如角度而言,自性即是真如,從來不生不滅,本具一切知性,而從修佛功夫理論而言,整個有漏法界宇宙即是起因於真如一念無明(所知障),一切心識流轉也是自此一念無明(十二緣起法首支無始無明)而緣起。故破無始無明(得一切種智),即是成佛的最後一著(無上正等正覺)。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阿羅漢,雖盡諸漏脫煩惱障,應知尚有所知障攝無明隨縛,如是無明,應知極遠隨逐有情,唯除諸佛餘皆隨縛。是名無明隨縛殊勝。

故說:所知障,即是真如起一念無明,而隨法性流轉於有漏法界。唯識法相就是在探究此妄心的流轉架構與創生過程真相。
.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12月 07, 2024 5:01 pm

由 心之本性又稱自性 » 週日 11月 24, 2024 3:38 am
心性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謂不變之心體,即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也。
台宗所立四教中別教以下,以心性立為真空,圓教立為心性具十界三千之法。
圓覺經曰:「以淨覺心知覺心性。」
起信論義記中本曰:「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法華玄義四之三曰:「心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
唯識論二曰:「眾生心性二分合成。」
止觀大意曰:「不變隨緣故為心,隨緣不變故為性。」
又心性二字,空宗與性宗等 解說不同。
惟禪宗則毫無區別。黃檗傳心法要曰:
「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又云:「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曰:
「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佛光大辭典]
梵語 citta-prakrti,巴利語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又稱自性。心之本性有清淨、染污,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說,於佛教思想史上為經常論議之事,而以心性本淨說為其主流。原始佛教之心性說,在增支部經典(A.N.I. 5, 6)中雖僅言心(梵 citta,巴同),然就其意義而言,已關乎心之本性問題,亦即主張心之本性清淨。故知原始佛教之心性問題,係以心性清淨說為其主。至部派佛教時,大眾部、分別論者等主張心性本淨;有部等則破之,立心性淨不淨各異說。據異部宗輪論載,大眾部主張心性本淨,雖以客塵隨煩惱之雜染,然非為心之本體。

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說乃繼原始佛教以來之心性本淨說而發展,此乃其特色,並可由此心性本淨說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淨說在初期、中期及後期之大乘經論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淨客塵煩惱之思想型態,此外,並與如來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淨識、阿摩羅識、唯識實性、圓成實性、心體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發展,故大乘經論「心性說」之特色,與部派佛教之諸論書中所言心之本性是淨是染之心理問題有異,而成為解明成佛之可能性、開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質等諸問題之思想依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二、隨想論、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七、順正理論卷七十二、大智度論卷十九、大乘莊嚴經論卷六、辯中邊論卷上、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成唯識論卷二〕 p1402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即吾人永恆不變的心體,亦即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
:mrgreen:
惟禪宗則毫無區別。
黃檗傳心法要曰:
「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
又云:「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曰:
「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
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
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
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Re: 公案很難懂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12月 07, 2024 4:54 pm

新老怪 寫: 週六 12月 07, 2024 4:36 pm16章“公乃王”,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公乃王
是後世版本因儒家思想,對於王權的尊崇而產生的錯字,原版是: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常容:就是證悟真如(常無,欲以觀其妙)後,個人的智慧可以轉成真如根本智,而融入法性之海,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
容乃公
……水滴入海,與大海水同一鹼味。
公乃全
個人如一滴水滴之心量,放開我執而融入大海(法性)後,即是(公而無私),行者也因此放開自我,且因無我而得全體之用。
全乃天
修道若能得全體之用(一切種智),其心量之廣大就與天齊了…
天乃道
人天能合一,也就是成就道果,得道了!!
道乃久,歿身不殆。
道乃是宇宙創生真理,無有時間空間之概念,修道者與道合真,即是成佛了,雖然肉身腐朽,但,其靈性精神卻可與天地同存而不死(歿身不殆)。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12月 07, 2024 4:36 p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 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
16章“王乃天”,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必須清楚,這些表述 不是為了人為地 建構社會法理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自性機制的 確當闡明。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白話譯文:
老想維持著滿盈,倒不如罷了!老想錘煉使銳利,那便不可長保!金玉滿堂,卻不能自守;
富貴驕慢,將自取其咎;功成了、名就了,正該是把身退下來的時候,這是大自然之道啊!

藥方:
張揚就要付出代價,不想付出代價,那且先別張揚。
功成了、名就了,要懂得回來看看自己,不要被拉著在外闖蕩!
金玉多了,不只累贅,而且是敗亂的起點。
大自然之道啊!不是用名號堆疊成的,只是如實而已!

河上公章句:
盈,滿也。已,止也。持滿必傾,不如止也。
揣,治也。先揣之,後必棄捐。嗜慾傷神,財多累身。
夫富當賑貧,貴當憐賤,而反驕恣,必被禍患也。
遺,去聲。咎,音臼。言人所為,功成事立,名跡稱遂,不退身避位 則遇於害,此乃天之常道也。
譬如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樂極則哀。

王弼注:
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 無德無功者也。
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 故不可長保也。不若其已。不可長保也。
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Re: 公案很難懂

妙吉祥如意 » 週六 12月 07, 2024 3:59 pm

以下道德經經文是老子純粹為指導世人修道的秘訣,是整部道德經之心髓,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於佛教的地位等齊!!

道德經
致虛極,守靜篤。
……即是佛家講的禪定。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萬物並作
……老子在此用(萬物)物兩字,就是大乘佛法所揭示的(異熟種子),道家稱此為(精氣)。莊子曰:通天下一氣。
解深密經: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都是講修道者進入虛無靜定中,會感受萬物並作(真氣興起)的現象,
禪宗:疑情成團成片。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曰: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
都是講修道者於靜定中,真氣自然運作的現象。
吾以觀復
就是心經:大乘菩薩觀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復:(背塵合覺)。
瑜伽師地論:由緣真如鏡智,修習多修習、轉依復轉依…
都是指導修佛修道必須從觀照異熟種子(十二緣起行支)起手入門,而背塵合覺。老子曰:玄之又玄…終究渡達眾妙之門,佛家言:一切種子阿陀那識境界。
這也就是道德經講的: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就是講從行支(異熟種子)觀照深入,可以回歸(本心),即是證悟真如。(即是觀入十二緣起首支無始無明住地)終究證悟一真如心。
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曰:不知常妄作凶。
禪宗祖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都是強調,真如乃一切佛法之心眼的真理(真如即是本覺即是佛)故知:
法華經:開佛知見,就是指真如根本智起用(般若)。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主張:依止真如而(溶入)法性之海…
唯有常常時,恒恒時,如來若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法流法行,法住法相,法爾如是~~
佛說十地經、成唯識論
不動地已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遠離一切身、語、意,務安住異熟。法駛流中任運轉故。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