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12月 07, 2024 7:21 a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 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
16章“王乃天”,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必須清楚,這些表述 不是為了人為地 建構社會法理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自性機制的 確當闡明。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白話譯文:
要極力的回到虛靈的本心,要篤實的守著 寧靜的元神。讓萬物如其萬物 各自生長,我只靜靜的體會著生命的回歸。一切存在 如此錯雜紛紜的生長著,它們總是個自回復到 自家的生命本源。能夠回復到自家生命本源,這真叫做生命的回歸啊!
回歸生命本身就叫常道,沒體會得常道,胡作非為,那就會產生了禍害。
體會得常道 就會生出包容,體會得包容 就會變得廓然大公,廓然大公 才得周遍完全,周遍完全才能自然天成。
自然天成 就能符合於道,符合於道 也就能悠久無疆,終其一身 也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

藥方:
要相信生命自己 有一回歸與生長的可能,不必造作,不必擔心。虛心吧!由他去吧!
他會自己好好生長的,只要關懷他,不要控制他。
真正的包容 是不必忍受、不必包容,讓他來去自如,如如生長。
「道」是你的道、我的道、他的道,大家的道,它靜靜地等著你。

河上公章句:
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內清淨,至於虛極。守清靜,行篤厚。
作,生也。萬物並生也。言吾以觀見萬物無不皆歸其本也。人當念重本也。
芸芸者,華葉盛。言萬物無不枯落,各復反其根 而更生也。
靜謂根也。根安靜柔弱,謙卑處下,故不復死也。
言安靜者,是為復還性命,使不死也。復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能知道之所常行則為明。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詐,則失神明,故凶也。
能知道之所常行,去情忘欲,無所不包容也。
無所不包容 則公正無私,眾邪莫當。
公正無私,可以為天下王。治身正則形一,神明一,萬共湊已躬也。
能正德合神,明乃與天子。德與天通 則與道合同也。
與道合同乃能長久。能公能天,通天合道,四者純備,道德弘遠,無殃無咎,乃與天地俱,沒不危殆也。

王弼注:
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
動作生長。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
各反其所始也。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
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
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也。
無所不包通也。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
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於 極虛無也。
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有極也。
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 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12月 06, 2024 6:06 pm

月溪法師說如果你開悟的還不肯定,就去找指月錄印證。

當初慧明開悟後也問六祖,還有什麼密意嗎?
六祖回 汝若返照密在汝辺(開悟後自己會產生畢竟空了) 。
慧明如果肯定的話 就不需要問六祖了。

不管誰開悟都必須經過應無所住,才能而生其心。
但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開悟的人 也只有六祖一位大利根。
所以後來的祖師 都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改用機鋒的句子來表示,讓學人容易契入,也可以拿來印證。

比如「三更月正紅」,
三更 是應無所住,月正紅 是而生其心,只有開悟人 才知道開悟當下的情景相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比如「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是說我們進入應無所住當下 是沒有辦法停在那裡,就必須剎那契入本性了,是一氣呵成的。
所以汾陽無德說 為唯須「快見」。

比如「歸鄉盡是兒孫事,祖父從來不出門」,
也許幾年前你看過 ,日久了你也忘了此二句,一日機緣到來,前一句突然升起「歸鄉盡是兒孫事」,
這時此句帶很大的能量,當下內心對世間一切世物 都似死灰,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此時行者想會要念後一句 來完全這對句子,但內心來不及念 出就契入本性了。
這曰末後句。(兒孫是說妄想、思維 ,祖父是說本性 、本心)

這樣相似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在指月裡面 有上百個以上可供我們參研。
有些人有少許證量 就說他開悟的,其實只是某些三昧的證量。
祖師說,「開悟之初沒功用,不覺天然的帝機。」
開悟後必須懸崖 撒手三年以上(畢竟空)息心之後「用」才會出來、先得體後得用。

注。為霖道霈禪師曰,
末後句聲前拋不出。句後覔無蹤。
欲識箇中意。三更月正紅。

Re: 公案很難懂

妙吉祥如意 » 週五 12月 06, 2024 6:01 pm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老子道德經常常利用世間法來指導出世間的修道絕學,且道德經是修道聖人老子的專門著作,所以,要從修道的角度切入,研究解讀道學之始祖(老子書)才是正辦!!

【經文破譯】
『善為士者不武。』
真正富有智慧的武士是不會隨便利用武力去壓制別人的。
……隱喻,善於修道者不靠蠻力。
『善戰者不怒。』
善於爭戰的將領總能保持冷靜不會隨便動怒而失去理智!
……隱喻,善於修道者講究冷靜不躁動。
『善勝敵者不與。』
能夠克敵致勝的常勝軍絕對不會隨便與敵交鋒展現軍力。
……隱喻,善於修道者講究無我而不爭。
『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於領導統馭將士的主帥總是虛懷若谷絕不會氣勢凌人!
……隱喻,善於修道者講究柔弱處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兩軍交戰中能夠善勇而不武、善戰而不怒、善勝而不與、善用而不驕…
豈不就像善於修道德的聖人一樣?無為不爭而“自得”!無我不執而“自生”!如此也才可以達到順應自然、體合天性而獲得修道成就了。

【讀經心得】
這首經文是針對作為一個成功的勇者、主帥的特質作觀察,並藉此導入作為修道者的借鏡!老子修道要旨:為而不爭,謙柔守弱。是此文之開釋重點!
.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12月 06, 2024 5:45 pm

文 喜 和 文 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這是加進來的一個問題,我們把《金剛經》放輕鬆一點,當作是師生問答的記錄,或者當成一個劇本,不要像唸書一樣死板,要把心扉打開一點去瞭解。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如果你夢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雲端上,那你就著魔了;那不是真見佛,你儘管拿石頭去丟他,拿《金剛經》打他,你可以說:是你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跑來幹什麼?

當年有一個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禪師,從小出家,三十幾歲開始參禪,總不能開悟,於是他從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智慧第一,釋迦牟尼佛和許多佛菩薩,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開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場。也有人拜了三年兩年才拜到,為的是要見文殊菩薩。

話說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剛窟,看見一個老頭子牽一頭牛,鬍子白白的,頭髮也是白的,請他到他的茅蓬喝茶,問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從哪裡來的?文喜說南方來的,想求見文殊菩薩。老頭子說:南方佛教怎麼樣?他回答說:南方佛教馬馬虎虎,所以到這裡來,想求見聖人……你們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麼樣?老頭子說: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啊!
其實整個世界人類社會,都是有聖也有魔,都是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文喜問道: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
這老頭子說:前三三與後三三。
這一句話,千年來也沒人知道他講什麼?一般修道的人就講,前三三與後三三,這就是要人修氣脈呀!後面有三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
前面是印堂呀,守竅的靈門關,這裡是什麼關,那裡是什麼關,都是講這個。
其實這個可以作話頭參,前三三與後三三 就是禪宗的話頭。

那麼兩個人談到這裡,老頭子就問文喜佛法,這位文喜和尚卻答不出來;老頭子皺了一下眉頭,叫聲:均提,送客。茅蓬後面出來一個童子就說:法師你請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這個文喜和尚正回頭要道謝,就看到文殊菩薩騎一隻獅子站在空中。
可嘆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見文殊,這時才發現原來與文殊菩薩 當面對談而不自知,真是後悔莫及,痛哭流涕。
以後,文喜發憤努力,終於大徹大悟。
文喜悟了以後,到叢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隊裡所稱的伙伕,大陸上禪林中就叫作飯頭。飯頭的工作很辛苦,一個廟子中千人吃飯,那個大叢林的飯桶,像我這種個子啊,站在鍋裡頭,從外面絕對看不見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飯菜,所用的鍋鏟之重,如果沒有練過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動。
所以少林寺學功夫,只要能燒三年飯,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進鍋去,要攪的時候,要有武功才能轉得動那個鍋鏟。
文喜禪師因為自己悟了道,願意發心 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這就是菩薩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飯的時候,文殊菩薩在飯鍋上現身,還是騎他那隻獅子,在飯鍋上跑圈。
文喜看到文殊菩薩,就是當年在五台山金剛窟 看到的那個老頭子,他拿起鍋鏟一邊就打過去,
一邊嘴裡說: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來這裡幹什麼?你是你,我是我。
文殊菩薩的那個化身 飛到空中一笑,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
苦瓜 當然連根都是苦的啦,這個甜瓜 當然連那個蒂都是甜的。
修行三大劫數,連釋迦牟尼佛 都是做過他的學生的,倒霉了,反被老和尚討厭。
這說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反覆叮嚀。
也就是禪宗祖師們後來說的:“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的道理,這也是修行的無上秘訣。

:mrgreen:
修行三大劫數,連釋迦牟尼佛 都是做過他的學生的,倒霉了,反被老和尚討厭。
這說明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反覆叮嚀。
也就是禪宗祖師們後來說的:“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的道理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12月 06, 2024 4:22 pm

馬祖違和,僧侶探問病情,馬祖說:「日面佛,月面佛。」

禪僧頌雲:
東街柳色拖煙翠,西巷桃華相映紅。
左顧右盼看不足,一時分付與春風。
硃砂鏡裡開顏笑,白玉盤中展腳眠。
大抵人生難得共,得團圓處且團圓。

「日面」是紅彤彤的硃砂鏡,
「月面」是晶亮亮的白玉盤。
天地呈現出氤氳化機,置身其中,抒情主體既是馬祖,也是頌古的創作者 左顧右盼,流連不已。
雖然此景此身皆難得,但他並不是 落寞哀怨,而是「開顏笑」、「展腳眠」,分分秒秒安詳自在,
既沒有感嘆 個體生命的脆弱,也沒有悲傷 自然生命的短促,而只是全身心地 融入眼前的景緻,欣賞它的生機和美麗,以自然之眼 觀自然之景,將天然圖畫 分付春風,使生命境界 昇華到光風霽月的 澄明之境。

「自從舞得三台後,拍拍元來總是歌」《頌古》卷9佛燈珣頌,
一旦感悟了「日面」、「月面」,則生命的分分秒秒 都充滿了詩情畫意。
這就是馬祖對生死的詩意感悟。
生命現象的遷謝,是「雲散水流天地靜,籬間黃菊正爭春」
自得暉頌,
是「雨散雲收後,崔嵬數十峰」,
是「死生生死元無際,月上青山玉一團」,
個體生命雖有遷謝,自性卻清湛澄明,玲瓏亮麗。
「全死中全活,全活中全死」, 只要把握現境,隨處作主,生也全機現,死也全機現,
生死到來之際,就可以「遇茶喫茶,遇飯吃飯」, 就可以出離生死,
「青山元不動,浮雲任去來」, 時時自在,處處安詳,「日面」 「月面」,打成一片: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12月 06, 2024 9:14 am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由 妙吉祥如意 » 週四 12月 05, 2024 5:50 pm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註解:
老子利用(天地)一詞來代表 神明,中土文化自古即有(皇天后土)之言論,古人結婚要拜天地,也是這種以天地為神明的概念。
老子在此首經文,特別為(天地)在道學的角度 做出明確之定義!!
天地 代表心靈,從佛教講就是(真如)。
萬物 代表物性,從佛教講就是(法性)。
故,道德經第一首,開宗明義:
無名(真如、真空),天地之始。
有名(法性、妙有),萬物之母。

直白的講,(天地)即是隱喻無形無狀之(真如),一切心識之根源(唯識實性),
如空谷幽靈神妙莫測,老子又稱此為(谷神不死)!!
真如(天長地久),亙古以來,永恆不變,遍滿宇宙,如如不動,故曰:大自在。
心經: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也正是表法已經證悟(一真如心)的不動地菩薩摩訶薩。
上面經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也就是很清楚的詮釋(真如)的概念…
真如,天長地久,不生不滅,就因為真如無有生滅,如如自在,故老子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後一段經文,與實際修佛修道有關,講的更清楚: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以上就是老子以不同的文字,詮釋佛家講的 無為我(棄除我執、無為法)。
大乘佛法實修,講白了,其實很單純,就是從後天人命五蘊運作,緣取阿賴耶識 為我的八識妄心,
藉由修行 回歸真如法性 一合相而得一切種智,不就是(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嗎!?

:mrgreen:
天地 代表心靈,從佛教講就是(真如)。
萬物 代表物性,從佛教講就是(法性)。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12月 06, 2024 6:31 a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16章“王乃天”,
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
必須清楚,這些表述不是為了人為地 建構社會法理 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 自性機制的 確當闡明。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白話譯文:
善於做勇士的人 不誇奢自己的武力,善於帶兵大仗的人 不輕易被激怒,
善於戰勝敵人的人 不和敵人硬拼,善於用人的人 能謙卑的聆聽屬下的心聲,
這就是不與人爭的美德,這就用了人的真切力量,這就配合了大自然,是古來最高的原則。

藥方:
「對治」很辛苦,要懂得轉圜,留了餘地,才可能轉圜。
「生氣」是下下策,要懂得不生氣,才可能鼓足勇氣,克服困境!
什麼事都自己做,那鐵定會累死;做領導的人,是去領導人做事,不是讓事把自己做死了!
大自然的啟示是:讓該活動的活動,自己還給它個自己!

河上公章句:
言貴道德不好武力。善以道戰者,禁邪於胸心,絕禍於未萌,無所誅怒也。
善以道勝敵者,附近以仁,來遠以德,不與敵爭而敵自服也。
善用人自輔佐者,常為人執謙下也。謂上為之下也,是乃不與人爭之道德也。
能身為人下,是謂用人臣之力。能行此者,德配天也。是乃古之極要道也。

王弼注:
士,卒之帥也。武,尚先陵人也。
後而不先,應而不唱,故不在怒。不與爭也。
用人而不為之,下則力不為用也。

Re: 公案很難懂

妙吉祥如意 » 週四 12月 05, 2024 5:50 pm

新老怪 寫: 週四 12月 05, 2024 7:25 am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白話譯文:
天地是長久的,天地何以能既長且久呢!祇因為祂不偏私地生長著,因此能長久地生長!
聖人了然於心,因此把自己放到後面去,這樣好讓人民 能擺在前面來,把自己放在外頭,好讓人民能在裡頭生存!正因為祂能沒有私心,所以能夠讓每一個人 都成就它自己。

藥方:
要有天地般的心量,不用忍耐,也能長久!「讓開」是最重要的藥方!
別人生長了,你也生長了!成就別人,也就是成就你自己!
私心不一定那麼不好,但要私得起,也要放得下!

河上公章句:
說天地長生久壽,以喻教人也。天地所以獨長且久者,以其安靜施,不責報,不如人居處汲汲求自饒之私,奪人以自與。
以其不求生,故能長生不終也。天下敬之,先以為長。薄己而厚人也。
百姓愛之如父母,神明祐之若赤子,故身常存。
聖人為人所愛,神明所祐,非以其公正無私所致乎。
人以為私者,欲以厚己也。聖人無私 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也。

王弼注: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
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註解:
老子利用(天地)一詞來代表神明,中土文化自古即有(皇天后土)之言論,古人結婚要拜天地,也是這種以天地為神明的概念。
老子在此首經文,特別為(天地)在道學的角度做出明確之定義!!
天地代表心靈,從佛教講就是(真如)。
萬物代表物性,從佛教講就是(法性)。
故,道德經第一首,開宗明義:
無名(真如、真空),天地之始。
有名(法性、妙有),萬物之母。

直白的講,(天地)即是隱喻無形無狀之(真如),一切心識之根源(唯識實性),如空谷幽靈神妙莫測,老子又稱此為(谷神不死)!!
真如(天長地久),亙古以來,永恆不變,遍滿宇宙,如如不動,故曰:大自在。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也正是表法已經證悟(一真如心)的不動地菩薩摩訶薩。
上面經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也就是很清楚的詮釋(真如)的概念…
真如,天長地久,不生不滅,就因為真如無有生滅,如如自在,故老子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後一段經文,與實際修佛修道有關,講的更清楚: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以上就是老子以不同的文字,詮釋佛家講的無為我(棄除我執、無為法)。
大乘佛法實修,講白了,其實很單純,就是從後天人命五蘊運作,緣取阿賴耶識為我的八識妄心,藉由修行回歸真如法性一合相而得一切種智,不就是(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嗎!?

六祖壇經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禪宗祖師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五祖講的(本心)即是真如,即是覺。即是佛。
以是之故,佛教若直接稱覺教、或真如教。也許可以將此(真如、本覺)的法義表達的更清楚更直接。
唯有常常時,恒恒時,如來若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法流法行,法住法相,法爾如是~~
天地(真如)不仁,以萬物(法性)為芻狗。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四 12月 05, 2024 4:20 pm

佛法說開悟,到底悟個什麼?悟的就是 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所謂的這念心,就是自己本具的「覺性」。覺性不動,不假外求,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從來沒有失去過。牠,清淨寂然,具足一切的德能,又能隨緣生一切的萬法。
可惜,世人無知,這一念真心被妄想、分別、執 著障礙住了,以致真心不能顯現。而修行,就是要剔塵除垢,掃除心中的 障礙,將我們自性的般若開發出來,才能成就 圓滿如意的人生。

古人說:「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這裡所謂的「山」,指的就是「靈山」,也就是我們靈明覺知的這念心。這一念心,不要另外去找。
雖然這一念心,被我們的煩惱障、所知障給蒙蔽了,靈山變成了土坵。
只要我們能夠 掃盡心中的塵垢,去除染污,就能揮去陰霾,撥雲見日。
所以祖師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只需靈山塔下修。」

著作者:趙宇威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四 12月 05, 2024 8:57 am

老子常用天地的“自然”寓意人生社會,
如5章“天地不仁”,7章“不自生”,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68章“配天”,16章“王乃天”,9章、73章、77章、81章的“天之道”,79章的“天道”等等。必須清楚,這些表述不是為了人為地建構社會法理而有意虛構,乃是對天地自性機制的確當闡明。
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白話譯文:
大道,恆常變通,是不可名言表述的,像是未雕琢的原木一般!
它精微幽深,天下間沒有誰 能支配它的!
在上位的侯王們 要是能守此自然大道,萬物將會如其萬物,自然生長!
就如同天地乾坤、陰陽之氣,和合相感,自然降下了甘露,不必去命令人民,而它已自然均平!
人們經由名言 去建制這個世界,名言既已構成,那重要的是 要能夠知其所止;
能夠知其所止,這樣才能免除危險!
大道之流布於天下,就好像山川深谷的水 必然流歸大海一般!

藥方:
心靈的治療 不能老在端倪上用工夫,要回到本源,回歸之法,便得剝落語言的執著!
不要強求溝通,要體會靜默!靜默中有真樸的愛,大道之愛!
知其所止,不是在現象上去止住,而是用理想去轉移!
猛然煞車 是會翻車的,要懂得轉個彎,才能活下去!放下它!
放不下,那就放著!放著,用遺忘的方式放著!讓它回到 記憶的海洋中!

河上公章句:
道能陰能陽,能弛能張,能存能亡,故無常名也。
道樸雖小,微妙無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
侯王若能守道無為,萬物將自賓,服從於德也。
侯王動作能與天相應合,天即下甘露善瑞也。
天降善瑞 則萬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調若一也。
始道也有名,萬物也,道無名 能制於有名,無形 能制於有形也。
既,盡也。有名之物,盡有情欲,判道離德,故身毀辱也。
人能去道行德,天亦將自知之。天知之則神靈祐助,不復危殆。
言道之在天下,與人相應和,如川谷與江海 相流通也。

王弼注:
道無形不繫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
樸之為物,以無為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 莫若守樸,夫智者 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
樸之為物,憒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
抱樸無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 而道自得也。
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謂樸散 始為官長之時也。
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 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 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故知止 所以不殆也。
川谷之以求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 而自歸者,
世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

:mrgreen: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