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公案很難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2月 22, 2025 8:20 pm

幻化空身+法身=真如自性起作用。
法身、報身、應化身,自性三身佛,三而一(由用入體),一而三(由體發用)。
法身之體性
法身不是色法,也不是物質,沒有形象,也不會有形體或形狀,也是不可眼見的。
幻化身+空身+法身
身,性起作用。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2月 22, 2025 9:24 am

門戶一旦打開,本性現前,了了分明,當下即是。
在如是的地方下功夫,就可以無所住,煩惱塵勞皆不能染,此謂見性的功夫也。開啟玄關,當下就可以頓悟自性,顯露善美德性,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六祖壇經說:「思維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
文義禪師得道以後,登上法王座,問大家最上乘的一佛乘法門,你們領悟了嗎?
修行之人,受到磨煉與考驗,但是得道以後,只要二六時中,不離這個⊙,所以吃飯睡覺 無不是道。
文義禪師早上起床,無教可說,因為已經得授心法了,接著下床穿鞋,後臺洗面,堂內持缽喫粥,一天過了,就寢睡覺,睡醒起床,喝茶做功課,見有客人來了 就互相呼喚,時間到了又喫飯,日日相似,有什麼過呢?
在一般人看來,實在好笑,這樣算是修道嗎?
其實道就在最簡單的日常生活尋用間,本性就是金剛不壞身,跌倒沾到泥巴,泥巴污染到禪床,也要自己把禪床的污染清洗乾淨,是如此的自然也。
可見道就在我們的身上,身外無道。
得道以後,只要以本性良心做主,行住坐臥,吃喝拉撒都是道。
六祖壇經曰:「但心清靜,即是如來清靜坐。」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得道以後,能夠自自然然,由本性顯露善美德行,用心去做每一件事,降伏所有的煩惱妄想,心性清靜,無相、無住、無念,靜則修己,動則渡人,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2月 22, 2025 8:20 am

出處:新纂續藏經第七十八冊,建中靖國續燈錄。

經文:郡僚僉請師登座,為人一句望宣揚。
師云:海晏河清。
僧曰:玄關已剖人皆聳,物外高奇鳥道分。
師云:四海歌謠賀太平。

上堂云:大道不遠,至理非遙,動靜卷舒,無非佛事,恁麼說話,笑殺傍觀,且道如何得相應去。
良久,云: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牆。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六 2月 22, 2025 8:00 am

原48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4
四、章句详解 5

原48章
一、原文
王弼本: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傅奕本: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將欲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郭店乙本: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員員之或員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

帛書甲本:
為□□□□□□□□□□□□□□□□□□□□□□□□□□取天下也恒□□□□□□□□□□□□□□□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將欲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帛書乙本: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雲=之有雲以至於無□□□□□□□□□□取天下恒無事及亓有事也□□足以取天□□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將欲取天下,恒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二、注釋辨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從事、謀求。
學:學習。
益:增進、增多。
損:減少、喪失。意指減少自己的心欲、弱化自己的情志、減損自己的不當言行、弱化自己的暴烈活動。亦即在心行方面 不斷減損。需要注意,所謂“為道日損”並非是將所有的心欲言行 全部消除,那樣必定會得出老子主張 人如僵屍甚至人類滅亡的吊詭結論。最為簡便也最為貼合 原意的理解是,以大道為指歸為標準,減損自己的意欲情志、言語行為,亦即無貪欲邪念、無執著固陋、不急躁暴戾、無智計心術、不以教化別人為能事等等。
員:郭店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損”。員、雲(帛書乙本)古屬匣母文部、損古屬心母文部,音近可通。
雲: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損”。
聞:帛書乙本。明白、接受。本字含義略通。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以至於:連詞性結構,一直到。
無為:不以己意己欲事為、不憑自己的喜好做事,不違背事物機理、不強制他人順服。簡言之即因任自然而為。詳見3章、63章分析。
或:郭店乙本。連詞,又。
亡為:郭店乙本。意同“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而:連詞,表示因果或轉折,因而、反而。
“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統治者能夠做到“無為”(即無偏私無貪欲,不以己意率性而為;無強制、不妄作,因順物理人情而為。詳見本書對3章的辨析),於是就會達到無不為的社會效果。

“無為而無不為”是五千文的核心主張之一,具有非常深遠玄妙的意蘊。然自古以來歧見紛呈。其中,各家對“無為”、“無不為”的理解,程度不等地尚能與老子原意接近,但“無為而無不為”整句之意則多有差池。

首先是對“無為”的理解。先秦兩漢文獻中,《文子》和《淮南子》對“無為”多有辨析,也基本合乎老子之意。其餘文獻雖未對“無為”具體界說,但從語用分析,也大致不差。茲將文子和淮南子中對“無為”的闡述抄錄如下:
《文子·道德》:“無為者,守靜也”。
《文子·上義》:“無為者,非謂其不動也,言其從己出也”(《淮南子·主術訓》與此略同)。
《文子·自然》:“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淮南子·修務訓》與此略同)。
  《文子·道原》:“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萬物之變,不可救也,秉其要而歸之。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原道訓》與此略同)
《淮南子·詮言訓》:“何謂無為?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患,可謂無為矣。夫無為,則得於一也。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文子·道德》與此略同)
《文子》和《淮南子》對“無為”的說明基本合乎老子原意(也不全面)。此外《管子·心術》:“無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這也比較貼近“無為”真意。

其次是對“無不為”的理解。《淮南子·原道訓》對“無不為”有一個簡單說明:“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淮南子》是將“無不為”當成順因事物的天性機理而作為(涵有不以己意強制驅迫之意在內)。物有許多種類,其機制各有差異,順因每一類事物的天性機理(實即“無為”),於是就是“無不為”了。《莊子·至樂》有一段表述也涉及“無不為”:“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莊子》此段是將“無不為”當成“無為”方式下的效果了,即天地無為,但是卻能任由萬物各自以其自性生存活動,達到了無不為的效果(《莊子》此段實則是先秦文獻中對“無為而無不為”的最為恰當的解釋,見下文)。

最後看“無為而不無為”整句的解釋。由於“無為”之意玄奧深遠,未曾深思者時常以為是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作,但這樣一來又怎麼能夠“無不為”呢?於是後世發展出了君王“無為”而臣下“有為”的解釋路徑。其源頭應該是《莊子·天道》的一段:“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但後世在《莊子》基礎上引申發揮的解釋是不正確的(《莊子》此段並非是對“無為而無不為”的解釋)。《呂氏春秋》也有一段表述,可以視為是對“無為而無不為”的闡述,《似順論·分職》:“夫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智,故能使眾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眾能也。能執無為,故能使眾為也。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也。人主之所惑者則不然。以其智強智,以其能強能,以其為強為,此處人臣之職也。處人臣之職,而欲無壅塞,雖舜不能為。”這其實是說君王“無為”而臣下“有為”。東漢荀悅《申鑒·政體》:“無為為之,使自施之,無事事之,使自交之”也可以當成是對“無為而無不為”較為正確的說明。但是最恰當的還是上述《莊子·至樂》的“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天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運演,從不對萬物橫加干涉、驅迫指導,這就是“無為”。然而天地雖然“無為”,萬事萬物卻興盛繁茂,有序化作,這就達到了無不為的結局。倘若天地對萬物干涉驅使,那就是“有為”,可以想見此時絕不會是萬象畢羅、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了。

我們知道大道是“無為”的,即無私無欲、不仁無親,從不強制萬物按照自己的意願生存運演。大道這樣無為,卻形成了各具情態的天地萬物,而且天地萬物都處於有序和諧的狀態中。這就是大道的“無為而無不為”:自身“無為”,導致“無不為”的天然效果。這其實等同于自身“有為”——對每一事物親力親為——從而“無不為”。換言之,大道無為等同于大道具有各種作為;無為導致的無不為之果,就等同于各種作為產生的無不為之效。事實上,無為顯然比具有各種作為更優越,因為無為事實上是無限的、沒有任何限定,因而具有無限的作為,這樣就能夠形成無限多樣的效果而不是有限多樣的結局。
為政治國也應當如大道那樣,統治者“無為”,於是社會自行化作,能夠形成豐富多樣的社會態勢並且有序和諧,富足康樂。這樣的社會其實就是今日所謂的多元社會格局和寬容平等的社會風氣。統治者如果“有為”,即滿足自己需求,以自己的意願偏好驅策民眾,違背物理人情而強制作為,那麼不僅自傷傷人、衝突不已,而且社會生活趨於貧瘠單一。

往舊注老著作中,多數都將“無為而無不為”當成同一個行為者的行為方式(但老子實則是大道和萬物兩種行為者,大道無為故成就了萬千事物,萬千事物根據自身性理運演關聯,成就萬千氣象),因此各種牽強附會的注釋層出不窮。如有些人認為,一個人處於無為的狀態(注家都將無為當成無所事事,無所作為),此時他就具有無所不為的可能性、潛在性。諸如此類的解釋都是荒唐之見,已不須繁證了。
關於“無為而無不為”,可參閱本書對37章的注釋辨析部分,以及本書第三篇老子經濟觀、老子方法論等章節。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取得,獲取,意指贏得天下民心。詳見29章分析。
常:永遠、恒常。
以:介詞,用、憑藉。
無事:不有心事為、不有意從事。有事則指有心造作、有意而為。參見63章分析。
不足以:不能夠用來,不可以用於。
恒:帛書甲本、乙本。永遠。

三、校定及譯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求學日漸進益,修道日漸減損。減損又減損,一直到無所事為。無所事為就能達到 無所不為的效用。贏取天下民心,要永遠採用 不有意為之的方式。一旦採用有意為之的方式,就不能夠贏得民眾歸附。

四、章句詳解
此章講述修道之途。根本的方式 就是減損自己的貪欲和逐求、去除自己的邪行和琦念。亦即以大道為準則和指歸,日益消除不當心行,最後可至於無為之境,這也就是與道合同之境。對於為政治國而言,能做到“無為”則百業俱興、民眾康樂。能做到“無事”,則可贏取民眾信賴和擁戴。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無論是從事於知識學習、還是從事於技藝掌握,都是日漸積累、日益進升。但是修道行道恰恰相反,而是不斷地減少折損。然則減損什麼東西呢?這就是減損自己的情志意欲和行為活動。所謂減損情志意欲,是指減少欲念貪圖、弱化心氣情志,逐漸趨向于無私、無名、無欲等等。所謂減損行為活動,是指減少對外物的逐求佔有、弱化自己的暴躁激烈行為、減少絮絮叨叨的教化訓誡等等。總之以大道為指歸、不斷減損自己的心欲言行。“為道日損”也是自我修養以及煉養合道的根本途徑,見本書修煉養生一章。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這樣不斷減損,最後就到了“無為”之境。“無為”是大道的根本特性,具有深遠而豐厚的意蘊。其基本要旨是不以自己的喜好偏私而去從事作為,不以自己的心意情欲而違背物理人情。即去除私欲、順應理則。對為政治國而言,統治者做到無為,那麼就會有無不為的效果。亦即統治者不為自身利益而謀求強取、順應民心民意、按照萬事萬物的本性機理而處事待物,於是國泰民安、百業興旺。參見37章分析。

無為而無不為:
這是老子非常獨特而玄奧的思想,是從社會治理立論的,蘊涵著管理思想的精髓。統治者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就會形成無所不為的社會效果,這就好象統治者自己能夠無所不能、無所不作一樣。無為是指統治者“無為”,即無偏私、無貪欲、不用智巧、不使強力、不干擾攪動;因循事物自身天性、順從民情人理,不妄自興作施設,不搗亂、不攪合。“無不為”是無所不為、無所不成,是從治理效果而言的,意思是民眾各依天性,達成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相處之道,社會富足,物產豐厚。通過無為而達成的無不為之社會,也是一個多元相容、和諧有序的社會。否則統治者一旦有為,則社會必將趨於單一貧乏,而且必將衝突紛爭不已。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天下意指贏得民心民意、獲得民眾擁戴,並非奪取天下統治權。詳見29章分析。“無事”意同“無為”,是指有心有意、想盡辦法採取措施去從事。老子認為,一當採用“有事”的方式,那就無法獲取民眾的支持,無法讓民眾歸附依從。這是因為有事的方式無非是強力、智謀、宣教、利誘等手段,高明者或可短暫收效,但終非長久之策,何況者方式與大道不合,必將貽害無窮甚至自食惡果。至於拙劣者,大多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傷人且損己,於是世事激蕩,焉能贏得民眾擁戴?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2月 21, 2025 11:59 am

何謂迴光返照呢?

迴者收束六根;
光者,性光;
返者,返迴自性;
照者,覺照也。
只要一分鐘迴光返照,則一分鐘是佛,二六時中,迴光返照,則二六時中,時時刻刻,都是佛菩薩也。
道德經第五十二章曰:「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的意思,就是用迴光返照的功夫,
讓本性恢復光明,身心靈 就不會受到災殃,因為這是承襲自古以來,聖聖相傳的大道也。
所以道德經 也指出迴光返照 修持的好處。
所以能夠迴光返照,智慧增長,靈性光明,就可以脫離一切苦厄,進入一佛乘,讓靈性長明不滅。

自古以來,無數的修行者,為了了脫生死苦海,出家修行,受到無數無邊的辛苦與考驗,在苦海紅塵之中,受到各種紛擾的塵緣所干擾。
這個正法眼藏的真宗大道,是自古以來,「佛佛唯傳本體,師師秘咐本心」的心印大法,三界以內的眾生,都難以尋覓的無上法寶。
今之能夠得道,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得道以後,你領悟了嗎?蓋得道 只是明師開導性質而已,日後還要用 迴光返照,自修自悟,在本性的地方多下功夫,
這是屬於一佛乘的頓悟法門,一定可以躲脫六道輪迴的羈鎻,而達到超凡入聖,無餘涅槃的境界。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2月 21, 2025 8:51 am

幻化空身即法身:

作個比喻:
「電」與「電器(日光灯)」,電喻空,日光灯喻色,日光灯+電=光,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幻化空身+法身=真如自性起作用。
法身、報身、應化身,自性三身佛,三而一(由用入體),一而三(由體發用)。



法身之體性
法身不是色法,也不是物質,沒有形象,也不會有形體或形狀,也是不可眼見的。
法身的體性是本來清淨的,也沒有任何世間覺受感應的,意即沒有意識 及前五識的六塵覺受。
法身是常,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本來清淨的 但含藏七轉識染污種子。是無形無相,肉眼不可見。因依事顯理故 慧眼能見,能得以親證。



《宗鏡錄》卷40:「事能顯理。用能彰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
故「幻化空身」即法身。如波浪與海水,見波浪則知海,海水遇風則起波浪。
幻化空身是「色身」,四大假和合。

所謂色身:指有形質之身,即肉身。
反之,無形者稱為法身,或智身。乃是佛教一種述語,在一般人叫做身體,它是攬父精母血及四大種的地水火風所構成,而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兩手兩腳之四肢,圓顱方頂,有形有質之一個人的軀殼,謂之色身。 一切飲食起居動作等叫做「生活」,所謂既有這個色身,當然要依賴飲食等各方面來維持生活,才能夠生存於世間,這叫做色身生活。

「四大本空,五蘊(身心)非有」,這是佛陀成道後,對宇宙世間諸法萬象的說明。
法身是三身之一,指佛所證驗的 超越的真理,遍及整個法界

(法身)的字根由,以及(身)所組成。可以理解為「法界真如之身」、「真實身」,即大乘《大般涅槃經》所說的「常」身(常、樂、我、淨)。而藏文,直譯也是「真身」。


在《阿毗達摩》之中,已經提出法身的概念。阿毗達摩認為,釋迦牟尼在八相成道後,進入無餘涅槃。但是佛滅後,只是佛陀的生身消失,他所領悟的法並沒有消失,法存在即佛陀存在,因此佛以法為身,稱之為法身。

在大乘佛教中,進一步發揮,提出三身的概念。
如來藏學派中,以如來藏 作為佛的法身,法身與心識概念合一。

「身」依六識五陰(五蘊)而有,六識五陰 不離法身(色空不異,色→幻化空身,空性→即法身),修行者藉假色身 行如來德行(借假修真),如前言曰:「君不見」,當知!虛靈不滅 俱足道的實性,雖是如此,卻不能 以眼根所見,何以故?實相本無一物。

然而道之實性 卻能藉相現象,因此,天地萬物 皆是道的演化,演化萬相生機皆不離道,「道」能長養萬物,自然能長養天地生靈,因此,宇宙的核心 由道主宰,吾人色身 亦不離道,雖言「道」,亦不可道「道」,何故?
可道非「道」故,故以「法身」曰自性真如之妙,真修行者 若欲自見本性,且由自身見如來,亦因如此,切莫離開自身 向外求作佛,當知!五蘊化作五氣,六根即圓通無礙,一性圓明 依不離此色身。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五 2月 21, 2025 8:36 am

原37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6
四、章句详解 6

原37章
一、原文
王弼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傅奕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靖,天下将自正。

郭店甲本:
𧗟亙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勿𨟻自𢡺𢡺而𨿜 将贞之以亡名之 夫亦𨟻智足智以朿万勿𨟻自定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帛书甲本: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𢡺=而欲□□□□□□□之以无=名=之=楃=夫将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帛书乙本: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二、注释辨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常:恒常、永远。
无为:不成心造作、不有意事为、不为了自己的生存 而运演活动、不因为自己的喜好偏私 而造作事为。
可简单归结为两方面,一是不因私欲而有意造作、图谋。二是顺应机理法则,不违背、不干涉,任凭万物以其自性而生存活动。参见3章、64章辨析部分,细致辨析见本书第三篇“老子经济观”一节。
无不为:无所不为、无所不成。为:营造、作为、施为,此处的准确含义是成就、造就。我们知道,所有事物均为大道衍生和养育。但大道并未指使宰制、更未教导指令,他是让万物按其天性自为自在。所以“无不为”绝不是说大道可以干任何事情、能够作任何事情——比如他可以象日月那样运转、可以象天地那样降下甘露、可以象蛔虫那样在生物肚子里活动,如此等等——而是说大道能够成就任何事情、能够造就任何事情、能够培植出各具情态机理的万千事物。大道为何能“无不为”?就是因为大道“无为”。如果大道“有为”,那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的万千事物了。统治者如能效法大道,那么民众自然安康、社会生气勃勃,有序和谐、长治久安。《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较为贴近老子之意。
𧗟:郭店甲本。“道”的古体字。
𠀕:郭店甲本。通“恒”。
亡:郭店甲本。通“无”。
恒:帛书甲本、乙本。永远。

“道常无为”帛书两本并作“道恒无名”,郭店本出土前,有人以为老子原作“道恒无名”,但郭店本一出,却与王本等传世本同,足证帛书本有误,当然更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在战国时代传本文字已经有异了(详见本书绪论部分“道德经传本的几个问题”一节)。
郭店本、帛书两本均无“而无不为”,亦有人认为“而不无为”乃后世所增。但帛书本48章当有“无不为”(帛书两本48章均有残损,然整理者的补缀是正确的)。48章是讲述修道之法,最高境界就是“无为”,因此可以确定“无为而不无为”也是大道的特点。此外先秦西汉道家文献都有“无为而不无为”这样的表述或类似的说法。也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支持。
事实上,“而无不为”的有无,对此章之意以及五千文意旨而言,没有任何增益或减损。大道是无为的,但却无所不立、无所不成,因其“无为”故可滋育和成就万事万物。因此单凭五千文相关表述,我们依然可以推定“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大道的基本特性。

早前注家对“无为”的理解大多正确,但对“无不为”则时常偏离老子原意。有两种较大的理解,兹简述如下。
一是将“无不为”当成大道自己可以直接作成任何事情,此非老子本意。老子的意思是大道无为,但可以滋生出万千事物、可以造就各具情态的森罗万象。一个是直接造作、自主制造,一个是间接效果、因应万物。老子的意思是后者,即自己以无为的方式却达到无不为的结果。具体见上文分析。
正是在这种错误的理解中,有人将“无不为”当成潜在性、可能性、潜能等等。打个比方,你什么都没干,这时你就具有干任何事的可能。你正在干某事,那就无法作其他事。这在逻辑和事实上都是正确之见,但却完全不是老子之意,乃是将行为主体做了混淆。在老子这里,大道和万物是不同的行为主体,大道无为,故能有万物的各种自然运演和万千情态。而潜在性、可能性这类理解,却是说大道无为,故大道有作任何事情的可能性。
“无为而无不为”也可这样看待。从大道自身审视,大道没有任何情志心欲,不是有意地去制造万事万物,不是成心地让此物如此、让彼物那般,这就是“无为”。然从结果审视,万事万物都由大道生成和养育,各具情态、不一而同,这就好象大道能够制造每一样东西且赋予不同性情那样,这就是“无不为”。

二是臣下有为(此解本与此处经文无关,放在此处辨析是为了消除这一不合五千文“无不为”和“有为”的理解)。这是从《庄子》就开始的错误之见。《庄子·天道》:“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在宥》:“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这两段不是对老子原文的注解,而是自行阐发,并且对“有为”的用法用意与老子截然不同(老子的“无为”是不因己意而生造,“有为”则是满足己意而生造,《天道》篇的“有为”实则意指做事、干事,不是老子所说的“有为”,《天道》篇的“无为”之意较为模糊,似乎是说君王什么都不用干、不去干,若此就与老子的“无为”大异其趣)。《庄子·天道》的这类意思被宋徽宗在注解74章时做了发挥,不过响应者不太多,批评者倒有不少。总之,臣下有为是不合五千文意旨的解释。
关于“无为而无不为”,可参阅本书对48章的分析,另见本书“老子法则观、老子方法论”等章节。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守:奉守、保持。
自:自行、自己。
化:运作、化作、转化、感化。有两方面意指,一是按其自性运作演化,这是主要意指。二是乖离自性天德者被感化。
勿:郭店甲本。通“物”。
𨟻:郭店甲本。通“将”。
𢡺:郭店甲本、帛书甲本。字书未见,整理者释为“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欲:贪欲、邪念。参见3章分析。
作:兴作、发作。“欲作”有两解,一是欲望产生,即各类贪欲兴作起来。二是想要造作生事。由下文“无欲”和“不欲”看,当以前解为是。
吾:我。“吾”字,文献用例中都是第一人称,然在此费解。好像老子自己有多大神通似的,但遍考五千文,实无此意。宗教信徒们自然可以就此大做文章,好为神灵、神通广开生路,为自己的祖师浓墨重彩。同样费解的还有74章的“吾得执而杀之”。郭店本无“吾”字,然通行本和帛书本俱有。本书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吾”字为衍文或讹误。二是一种表达方式,是用第一人称表示第二人称,意思是你们,你。犹如一个驯化统治者的导师启发他的学生们:你们看,在这等情形下,我会这样干。
镇:安定、安抚、震慑、慑服。意指用大道化解引导,使其安宁而归服。《说文》:“镇,博压也”。“博”义难晓,王筠《说文释例》:“谓其镇压者广博也”。段玉裁则以赌局说之,学者皆言其非。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一切经音义屡引作‘压也’,篇韵(指玉篇、广韵)注同,则博字乃后人加,非局戏也”。本指用重物压住,以免乱动。有压制、抑制、镇服、震慑、安定、抚慰等义。先秦文献多“镇”、“抚”连用,一般用于国家社稷。镇字单用时,主要是压制义,如《国语·周语上》:“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此处老子是说以大道“镇”之,而五千文又无压制主张,因而当指用大道化导,使其内心顺服,贪欲消解。然3章又有“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似又表明老子亦有震慑、慑服之意旨。但3章并非以威势、严峻而慑服之,而是指自己德性深厚,民风亦醇厚朴实,有欲者、兴作者根本不敢轻举妄动,自行打消妄为的念头和举动。
以:介词,用。
无名之朴:指大道。“镇之以无名之朴”是说用大道去感化、化解他们的贪欲邪念。“无名之朴”也可能是指原始本真的心灵(即天德、德性),此时“镇之以无名之朴”大意是说自身见素抱朴,使其内心深处受到感化,即让他们明晓大道、心悦诚服,从内心深处打消贪欲邪念。“无名”和“朴”都是对大道性征、天德自性的表述。如32章“道常无名”,41章“道隐无名”,1章“无名,万物之始”,32章“朴虽小”,28章“复归于朴”等。因此将“无名之朴”理解成大道、天德是确当的。再者,由1章和21章看,“无名”是对本真心灵(情)的阐述之语,“朴”在人生社会领域又是本真原初、质朴实在等意旨,因而“无名之朴”可以是指心灵深处、内心深处,实即天德自性。

“镇之以无名之朴”是指用“无名之朴”去安定有贪欲邪念者,使他们消除内心贪欲和各种不正邪曲的意欲。若将“无名之朴”理解为大道,则“镇之以无名之朴”有两层意思,首先,统治者必定应奉道不失,如此社会安定祥和。有贪欲邪念者无法蛊惑人心,他们的言行意愿没有人响应,于是自然而然消除了贪欲邪念,回归正道。此外,由于天下有道、社会安定祥和,这对有贪欲邪念者是一种无形的压制、压力,使他们不敢随意造次,贪欲邪念只存在于他们的内心而不会张扬于外。这也就是“镇”的震慑、慑服义。其次,统治者奉道不失、行为端方,则有贪欲邪念者将逐步被感化。五千文多有这样的表述,如2、19、28、43、54章等。此外,统治者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用大道化导之,亦即宣讲大道,使他们晓明宇宙真相、明白人生真谛,于是贪欲消失、邪念不生。16章说“知常容,容乃公”,65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2章说“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均涵此意。
如果将“无名之朴”理解为天德、心灵,则“镇之以无名之朴”从文法看略有不畅,但从意旨看却甚通,是说自心素朴率真、诚实不虚,以此去感化他们、安定他们。由于自身心境无法让别人直接察知,所以实则是说通过言、行而使得对方心悦诚服,从而弃除贪欲邪念。这实则与上面一致无别,但却突出了自身在心灵、情欲、言论、行为方面与道相合、质朴信实的特性。也意味着对于有贪欲邪念者,不应以强制强力制服压制,而应使其内心受到感化、自觉自愿地消除贪欲邪念,复归正道。

总之,无论将“无名之朴”理解为大道还是天德、心灵,“镇之以无名之朴”都是指自身行道守道,以此去感化、教育有贪欲有邪念者,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打消邪念贪图。而不是用强制压服的手段迫使他们放弃或隐瞒自己的贪欲邪念。只有这样,才是长久有益之途。

𨿜(yù):郭店甲本。本字含义不通,整理者释为“欲”。
:郭店甲本。字书未见,整理者释为“作”。
:郭店甲本。字书未见,整理者释为“朴”。
贞:正、使端正。整理者释为“镇”。贞、正古通,此处作动词,义为使其正直、使其端正。整理者释为“镇”,虽通,但不如本字恰当。
阗:帛书乙本。充满,填塞。本字含义亦通,整理者释为“镇”。《说文》:“阗,盛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假借为填”,填:填充、充满。古籍中镇字亦作填,三字音近互通。填充义在此可通,意指用大道填塞有欲者的内心,实际用大道化解训导之,与上文镇字意通、但无震慑、压制义。
从各本用字看,郭店本的“贞”最贴合老子原意。传世本“镇”字容易误解为压制、镇压。帛书乙本“阗”字稍好。本书校订文从郭店本,并将“贞”改为“正”。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将:将会、将要。
无欲:没有贪欲,没有邪念。
智:郭店甲本。通“知”。
足:郭店甲本。满足、足够。
辱:帛书甲本、乙本。耻辱、玷污、挫辱。本字含义似有未达,整理者释为“欲”。辱为日母屋部字,欲为喻母屋部字,音近可通。辱的本字含义约略可通,但最好从统治者角度理解,统治者用大道化导有欲者,于是两不相伤,自然不会有羞辱挫败之事。如果用其他方式,比如智计强力,那就可能导致不了之局,统治者自己也将遭受羞辱挫败。若从社会势态而言,辱当为玷污、污秽,有欲者无法污染影响到别人。若从有欲者来看,不辱意指他们不会受到羞辱耻辱,但此解十分勉强不可取。因此,如果用“辱”字本义,当从统治者角度理解,亦即从治理的演变效果去理解。
帛书两本俱作“镇(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文义衔接紧密,也不易误解。
但本书校订文仍依王本。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不欲:不再产生贪欲,没有了各种欲念。
以:连词,以致。
静:安宁、清净。意指各类贪欲不再滋生。
自:自行、自己、自动。
定:安定、平定。
朿(cì):郭店甲本。本字含义不通,整理者释为“静”。此字释文诸家有别,但当以整理者释读为胜。15章“浊以朿者”,此“朿”即读为“静”。
万物:郭店甲本。各类事物,与通行本“天下”以及帛书本的“天地”意通。
情:帛书甲本。本字含义不通,通“静”。
正:帛书甲本、乙本。平正、端正、公正。

三、校定及译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正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大道永远不有意事为,但他却无所不能成就。侯王如果能够持守大道,万物将自然演化。
演化中贪欲滋生,我将用“无名之朴”使其端正。
他受到“无名之朴”的感化,就将不再产生贪欲邪念。没有贪欲邪念 则安宁不乱,天下会自然平定。

四、章句详解
此章阐明人生社会领域、尤其是为政治国领域基本原则、根本方式。“无为而无不为”既是大道特性,也是治国纲要。蕴涵着极为深远玄奥的机理。统治者守道无为,就会形成无不为的情景,即人民以其天性自然而然地生存活动,富饶丰足、气象万千,各行各业,兴旺发达。这比统治者各种各样的“有为”更有益处、更加有效。在自然运演中,如果有贪欲邪念等不正常事态,此时更当以身作则、坚定不移地奉守大道以期感化和引导,再辅之以宣讲大道、弘扬天德等方式,使得贪婪邪曲者自觉自愿地从内心深处消除不当意欲、去除不当行为。如此天下太平、民众安康。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意指不有意兴作,不故意事为。大道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偏向喜好,自然而然、无心造作,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和满足自己的意愿而造作运演,这就是“无欲、无私、无名、无事”。大道也不宰制、不据有、不役使、不支配,他没有让万物这样或那样,而是任凭万物以其自性运作活动,这是“不有、不执、不争、不宰”。总归起来,五千文中“无为”之意可分为两方面意旨,一是去除自我意欲偏好,不凭自己的喜好厌憎而有意造作、施为。二是顺应万事万物的天性法则,任其自处而不加干扰、不予强制。大道永远都是这样的“无为”,但是他却造就了天地万物,万千气象。这就表明大道自身虽然“无为”,但却具有造就森罗万象的功业、效用,因此可以说大道又是无所不为、无所不成的。
大道采取无为(不有意、不宰制)的方式,却达到了无不为(万事万物各具情态,繁复多样)的结果,这正是大道的基本特点,这一意蕴也贯穿于五千文之中,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脉络。需要注意“无不为”不是说大道自身能够直接做任何事、具有做任何事的潜质,而是说大道能够成就、滋育万事万物,就如同大道亲自作为那样。需要特别注意,“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僵死不动、凝固呆滞。这从大道的无穷生机、永恒运作很容易确定。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王公将相们如果能够象大道那样“无为”,那么社会将会自然运作,万象毕罗且有序和谐;社会将丰富充实,事态万千、各有不同但民众富足安康。守道不失、自然无为是老子为政治国领域的核心主张,事实上多数章节都可视为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阐述,是对守道抱一、天下自化的详细阐释。“万物”实指人类社会,但也可能包括自然界万物,若此,则此段也涵有天人关系的意蕴。“守”指持守不离、保持不失,即依道而行、永不离弃。五千文所有针对统治者的表述,全都围绕着统治者必须自己持守大道、坚定不移,绝没有统治者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只让别人奉行之意。这一基本特点往旧注家倒是大多能明其意,反倒是当今注家常有忽略,由此滋生出许多本不该有的荒唐解读。
侯王守道不离,这就是说,首先要清心寡欲、质朴信实,没有贪图和邪念,没有私利和偏好,不以自己的偏爱意愿去治理事为,不以自己的利益名望而剥夺天下苍生,其次要顺应事物和民众的常情常理,不可违逆、不可造次,更不能强制驱使、强力压制。实际上可归结为两点,其一是自我修养、自觉敛止,其二是因任自然、不予干扰。这些我们在本书第三篇和第五篇等篇章进行归纳,此不详述。
有人会质疑说,老子此段是对大道进行比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这里蕴涵着十分深奥的关于人类心灵的根本性机理,详见本书老子德性论、老子方法论等章节。

化而欲作,吾将正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但是世事难料,即便统治者自己奉道而行,天下民众也闻风响应、守道奉德,可是还会有人滋生出各类贪欲贪求、产生各类不当邪曲之念,有序和谐中忽然就有了扰动不谐的情形。这怎么办呢?老子说我将用“无名之朴”来使他们端正平定,让他们息止贪欲、打消邪念。“吾”不是意指老子自己,乃是一种表述方式,实际意思是你、你们,即奉道守德的统治者。“无名之朴”实指大道、也指天德(大道和天德是融贯无异的),老子用这个短语,是在突出其原始本真、质朴无华、处下不争、不图虚名的信实真朴之特性。
那么如何用“无名之朴”亦即大道天德去“正之”?
老子这里没有明述,但从65、62、19、43、54章等表述分析,无非是两点,一是统治者奉道守德、以身作则,如此有贪欲者将被感化。二是统治者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阐扬大道,让有贪欲有邪念者明于本真本根、大道天德,于是从内心深处消除贪欲邪念。在老子这里,最为关键的或者说最为根本的方式,是让其自觉、觉醒,即从心灵深处自动自愿地消除贪欲邪念,而不是采取强力和智谋压服迫使。后者只能有一时之效,绝非长久之途。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合适的时候,他们的贪求邪念还会化为实际行动。一旦他们明白了大道天德,就会自觉地消除贪欲邪念,这就是“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之意。

王本等传世本原作“镇之以无名之朴”,“镇”绝非镇压、制服义,而是安定、抚慰义,某种意义上也有震慑、慑服的意蕴。帛书乙本作“阗(填充)之以无名之朴”,意即用大道填充他们的心灵,也就是让他们明白、接受、信服大道,这样贪欲邪念自然消除且不再滋生。详见上面注疏辨析部分。
有辩者会说,统治者既然已经奉道守德,民众也被其所化,怎么可能还会有人产生贪欲邪念呢?但事态演进、万物生化总会有一些偶然或扰动。老子对此洞若观火,这里其实暗含着有序和谐状态下的偶然扰动乃至突变的意蕴。解决的方式不是别的,就是坚定地守道而行,以此去感化、去化解。大道是最好的调谐器,奉道而行自然有大效。也有人会说,天下有道时有人滋生贪欲贪求、产生邪念邪曲,那就表明此类人大有问题,何必那么费事劳心地去感化、去化解?何况有些人天性执拗固陋、邪曲天生,感化能有效果吗?他们愿意接受大道、自觉消除贪欲邪念吗?还不如直接制裁之,他们如果过分就干脆干掉,岂非直截了当、效果更佳?但这是世俗常见的方式,却非老子主张的根本方式。详见74章分析。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当那些人明白大道,自觉地将贪欲邪念消除之后,他们自然会安静平和,不再去贪图逐求、不再有邪恶之念。如此,社会安定、和谐安康。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四 2月 20, 2025 10:45 am

宗門雜錄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 文字,教外別傳,附囑摩謌迦葉。

宗門雜錄曰:「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 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 文字教外別傳,附囑摩謌迦葉。」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四 2月 20, 2025 7:47 am

原35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2
三、校定及译文 3
四、章句详解 3

原35章
一、原文
王弼本: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傅奕本:
執大象者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郭店丙本: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大樂與餌 客止古道□□□淡可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聖之不足𦖞而不可既也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帛書甲本:
執大象□□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帛書乙本:
執大象天下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亓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二、注釋辨析

執大象,天下往:
執:執持、保有。意指奉行大道、遵守大道。
大象:弘大的景象。指大道。
“象”是道中的兩類存在之一,此處用大象代指大道。
往:歸往、去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害:傷害、損害。
安:安定、安全、安適。
平:公平、平正、平等。
太:通“泰”。康寧、順利、暢達。
坪:郭店丙本。平坦。本字含義未達,整理者釋為“平”。
大:郭店甲本、帛書甲本、乙本。通“泰”。

樂與餌,過客止:
樂:音樂。泛指一切令人愉悅的東西。
餌:飲食。泛指滿足口腹之欲、身體所需的東西。
過:過往、路過。
客:客人,旅客。
止:止步、逗留。
:郭店丙本。字書未見,整理者釋為“過”。
格:帛書甲本、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客”。客古屬溪母鐸部,格古屬見母鐸部,音近可通。
有人以為“樂與餌,過客止”,是老子主張鐘鳴鼎食、韶樂美酒,這樣就連過客 都被吸引過來,這恰恰與老子之意相反。
前文“執大象,天下往”是說抱道而行,天下歸往,已經非常明確地 指出如何作為,天下民眾才能歸往,此處又講“樂與餌,過客止”明顯是批評當時現實。
宴樂美食,只能讓匆匆過客暫時留步,如果不能繼續提供,那過客就一溜煙 自顧自地跑路了。
需要注意過客這個詞,既然是客,那他的家 就不在這裡,吃完喝完就完事兒。
“樂與餌,過客止”有著非常深刻的意味。後世歷史和近當代現實,無不印證了這一洞見。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出口:說出來、說出口。
淡:味道淡薄。
不足:不能夠、不足以。
既:盡、完。“用之不足既”意謂永遠用不盡,效用無窮無盡。
古:郭店丙本。通“故”。
可:郭店丙本。當通“呵”。
聖:郭店丙本。本字含義未達,當通“聲”,義為聽。
𦖞(wén):郭店丙本。同“聞”。

三、校定及譯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執持大道,天下歸往。來歸又沒有傷損,則安寧、公平、康泰。
妙樂美食,只有過客止步。
大道一講出來,淡而無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其效用 無窮無盡。

四、章句詳解
此章講述依道而行、妙用無窮。批評了當時奢華無度的現實,指出用財貨玩樂等手段 收買人心只有一時之效,絕非長久之計。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大象”即“大道”,“象”是道中兩類存在之一,此處用大象代指大道。
守道不離、依道而行,於是天下來歸。
民眾來歸 且又不受傷害,於是安寧安定、不會離開,公平端方、沒有歧視,社會安康、富足長樂。
“往而不害”並非是告誡統治 不要去傷害來歸的民眾,而是說統治者 依道而行,這樣的治理本身 就不會對來歸的民眾 造成傷害。
“安”意指安寧不躁動、安定不離亂、安適不危險。
“平”意指公平無偏私、公正不無邪佞、平等無歧視。
“太”意指順利無坎坷、安康無匱乏。此段屬於三個層面中的理想層面。

樂與餌,過客止:
與“執大象”相反,統治者卻用音樂美食招徠民眾、籠絡臣僚,這怎麼能長久呢?除非能夠一直提供。所以,當統治者宴飲完畢,無法繼續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時,一眾食客自然一哄而散、去而不返,於是統治者門前冷落車馬稀。此段主要是針對統治上層拉攏臣屬的做派。這是歷代統治上層的常用手段,然而為利來者無利可圖時就別有打算,為名來者名位不升就心生怨怠。以名利結合者以名利分手、因名利而結盟也因名利而成仇,此乃世間常情。何況以名利財貨收買,往往買到假冒偽劣、濫竽充數之屬,買到的是曲學阿世、自私貪婪、魚肉百姓而遂己欲的蠹蟲饕餮之輩,買到的是無德無才、欺名盜世、結黨營私、陷害忠良的無恥奸佞之徒,他們是為了名利而來,本質上就涵有敗國毀家的因素。國家有事,他們要麼無能應對,要麼各奔東西,事實上統治者的江山大半毀在這些人手裡。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大道與美食妙樂不同,沒有味道、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是它效能廣大、效用持久。統治者當以大道吸引人們、收買臣屬。這樣招到麾下的都是向道而進之輩,都是同志、同德,他們與統治者一起奉道不失,如此國家焉會敗亡?天下怎會大亂?

Re: 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 週三 2月 19, 2025 10:50 am

第三第四代道盤
人心造作天意離
傳承不遂天心憂
諸天仙佛打幫助

人心私意誤全局
使得道盤難傳承
上天不得佈暗樁
圓通古佛領命凡

:mrgreen:人心私意誤全局
所有的宗教,最初教主 皆依慈悲心渡眾,最終傳承者 以私心敗亡。
大道公平無私,如日普照。
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佛道有別嗎
可名,非常名,名
說眾生 即非眾生,是名眾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