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新老怪 » 週日 2月 23, 2025 8:07 am
原49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4
四、章句详解 5
原49章
一、原文
王弼本: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傅奕本: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渾焉。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咳之。
帛書甲本:
□□□□□□以百□之心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信也□□之在天下𢡁=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
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帛書乙本:
□人無恒心以百省之心為心善□□□□□□□□□□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𦔻人之在天下也欱=焉□□□□□□生皆注亓□□□□□□□□
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聖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二、注釋辨析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常:固定、恒定。
心:心思、心意。
恒:帛書甲本、乙本。恒定。
省: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姓”。
“聖人無常心”,意指聖人沒有 固定的自己的心意。質言之,沒有私心私欲。
他是將老百姓的心意當成自己的心意,與百姓同心同德、同甘共苦。這話看起來簡單明瞭,但是卻具有非常深遠的意蘊。當我們追問如何將百姓心當成自己的心時,問題就突顯出來。首先需要調查瞭解百姓之心,其次要將百姓之心落到實處,亦即轉化為具體的治國舉措。再加上聖人成為統治者乃是民眾推舉擁戴而成,幾方面結合起來,老子理想的民主政體就已經躍然紙上。這些我們在本書第三篇老子民主觀有具體分析。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名詞的善指友善、良善,擅於、擅長,動詞的善指慈愛、親近,亦即善待。這裡的“善者”、“不善者”,既可從五千文的善出發去理解,即善於依道而行者、有才能者,也可從日常所謂的善去理解,即善良。
德善:有兩解。其一,“德”之善。一個有德者、一個依道而行者,不會因為他人的品性和作為而改變自己的品性行為。就象大道那樣,自身性理不易,對萬物一視同仁、沒有分別對待,也沒有因為萬物而改變自身。世人可能無法理解和接受聖人這樣的做派,但這就是洞明宇宙真相、洞徹生命真諦者的做法,是與道合同者的超越境界,是真正的有德者、有道者。這個“德”是五千文主張的“德”,即與道相通、相合的“德”,並非通常所說的“德”。其二,得到(德通得)“善”或有益(德的德惠義)於“善”。聖人這樣對待不善者,將會對不善者發生影響,促使不善者向善靠攏。然“德善”是對“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兩種情形的同一說明,所以此解略有勉強。但此時“善者吾善之”之所以也是“德善”、之所以也是得到善或有益於善,應該是說能夠讓善者之善更為堅定純正。本書認為當以前解為是。
對善者和不善者一視同仁,都慈愛友善,老子認為這才是“德”的“善”,這才是有德者具有的善。這裡就涵有兩個問題。其一,此“德”並非日常所謂的“德”,而是五千文中的“德”、是與大道相應相合的“德”。大道對萬物同樣對待,不因萬物善惡美醜而加以區分。萬物合于大道就順暢,不合于大道就自取敗亡。老子的“德”也是如此,對善者友好,對不善者也友好,不善者如不能被感化而向善,那就自遺其咎。其二,“善”是老子之“德”的具體內容、具體綱目,是“德”的表現之一。不是與“德”對等的概念。
那麼這裡的善者、不善者,是五千文中老子的善者和不善者呢?還是日常所謂的善者和不善者?我們知道,五千文中老子的善與今日所謂的善並不等同(參見8章分析),老子的善是與道相通的善,涵有兩方面意旨,其一是通常所說的善行善心,如此,善者就是具有善心善行的人。其二是擅長、才能,如此,善者就是有能力善於做事的人。老子此處的善者應當同時指謂這兩類人。於是,不善者就是缺乏善心善行者和缺乏能力才幹者。
需要注意,不善並非全同於今日所謂的惡。在老子時代惡主要是醜陋、拙劣義,不主要是罪惡、邪惡義。而且先秦時代並沒有今日倫理領域善惡這樣的二分法。所以此處的“不善”可以理解為在不同方面有所欠缺的普通人。比如缺乏某些能力、缺乏同情心、缺乏助人之行、缺乏德操,為人處事不那麼好、幹活做事不能勝任等一類人。
這倒不是對老子“不善者吾亦善之”有意進行辯解,也非對老子“德善”可能遭到的今人指責預布防線。這是從先秦語詞語義和五千文整體意旨做出的確當推定。五千文有用兵之道,這是對付暴虐無道的侵略者的手段,36章也是對付無法改變的奸佞邪惡之徒的法門。老子不至於糊塗到對那些殘殺民眾、無惡不作、燒殺搶掠、奸邪誣陷者也要慈愛友善。今人看到“不善”立刻就轉到了惡,立馬就聯想到黑社會和屢教不改的無恥殘暴之徒,以為老子的聖人對這類人也是憐愛有加,這實則是大謬不然的誤解。聖人是老子樹立的理想化的治國者,在他治下雖然社會祥和但也保不准有暴虐無道之人、有外敵搶掠,如果聖人沒有高明的應對之法、沒有制服邪惡暴虐之徒的手段,他焉能作為理想的楷模?如果聖人和他的民眾都對暴虐無道者善待而容讓,那只需一個暴虐者,就將聖人和他的民眾打翻在地,永遠成為奴僕。
所以“不善者”的確切意旨是普通人中在能力和德行方面有欠缺的、不怎麼好的人,不包括那些極端情況。老子這裡實則是用聖人的作為,告誡統治者不要對民眾區別對待,而應一視同仁。不要因為這個人有才能(才能多種多樣,人都有一定的長處)就對他高看一眼,不要因為那個人有善行(一輩子總做好事從不做壞事者實在罕見)就對他偏愛有加。統治者如果做出這種分疏,必定在社會中造成離心離德的情況、必定會引起怨氣不滿。
此段之意其實就是今日所謂的平等觀,五千文中最明顯的表述是56章“玄同”,此外由大道的特性也完全可以推出這一點。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名詞的信指誠信、信實,動詞的信指信任,亦即用誠信去對待。
德信:與“德善”一樣,也有兩解,一是德之信,有德者不會因為對方的心行而改易自身的心行。二是得到信或有助於信,即能夠促使不誠信者轉化為有誠信者。然此解對“信者吾信之”不易解釋。本書認為前解更宜。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歙歙:和順貌、協和貌。歙:收縮、收聚,此義似未宜,當通“翕”,和順、和好、協調。歙、翕古屬曉母輯部,音同可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又借為翕”,歙的收聚義如果理解為聖人將民眾聚合、會通起來,也可行,此時歙歙意謂聚攏的樣子。王弼注雲:“歙歙焉,心無所主也”,意指無所偏向、無所偏愛,即沒有自己固有的心意和偏好,此解亦通,唯與歙之本字和借字含義無關。“歙歙”傳世本多作“惵(dié)惵”,蔣錫昌列有近50家。包括河上公本在內也有作“怵怵”,蔣錫昌列有9家。惵字《說文》未收,《玉篇》:“惵,恐懼也”,《廣韻》:“惵,思懼也”。“惵”又同“㥈(dié)”,《集韻》:“㥈,安也”,亦同“怗(tiē)”,《集韻》:“怗,靜也。或從枼”。惵惵和怵怵,往舊均釋作憂懼、恐懼,但於此處之意不甚相合,不可取,當取安、靜義。
渾:混合、混同、渾然一體。渾其心:指將天下民眾之心“渾”之,“其”指代天下。“渾其心”意思是將天下之心整合會通、聚在一起。
其:代詞,指天下民眾。
𢡁(xī):帛書甲本。心熱貌。本字含義似亦未達,當通“翕”,整理者釋為“歙”。“𢡁”從翕得聲,當可通假。
欱(hē):帛書乙本。合會,意同“翕”。整理者釋為“歙”。《正字通》:“欱,翕也”,《太玄經·卷十》:“上欱下欱,出入九虛”,範望注雲:“欱,猶合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注:注入、聚集。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的耳目全都集中于聖人那裡。意指關注聖人的言行,進而效仿之,一如孩童關注大人舉動那樣。
孩:孩童。聖人皆孩之:聖人將百姓當成孩子對待,即愛護、培育。也可理解為聖人使得百姓如同孩子那樣,意指將百姓變得淳樸信實。
屬:帛書甲本。跟隨、跟從、聚集。本字含義亦通,整理者釋為“注”。“屬”取跟隨義時,“其”指代聖人。跟隨聖人的耳目,意指效法聖人的作為,聖人聽什麼,百姓聽什麼,聖人看什麼百姓看什麼。
咳:帛書甲本。通“孩”。
三、校定及譯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沒有自己的心意,將百姓的心意 作為自己的心意。善良者我善待他們,不善良者 我也善待他們,這是有德者的“善”。誠信者我以誠相待,不誠信者我也以誠相待,這是有德者的“信”。
聖人處身于天下,和睦順遂,將天下眾心 凝聚會通。百姓都關注、效仿聖人的言行,聖人象對待孩童那樣愛護他們。
四、章句詳解
此章闡述理想的治國情境。其中“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蘊涵著民主之意,“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蘊涵著平等之意,“為天下渾其心”蘊涵著調諧之意。“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蘊涵著大道原則廣為奉行之意。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沒有自己的私心私欲,不是總圍繞著自己的心欲事為。他是將老百姓的心意當成自己的心意。五千文中的聖人,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統治者。聖人與民眾同心同德、同憂同樂,急民眾之所急、想民眾之所想,民之所欲聖人欲之、民之所願聖人願之,如此等等。這樣的統治者,自然是民眾所喜愛所擁戴的。此段之意與他章表述結合(如66章“天下樂推而不厭”)其實就是民主。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良的人、有才幹的人,聖人善待他們,對他們慈愛友好。不善良的人、沒有才幹的人,聖人也善待他們,對他們也慈愛友好。老子將這種情形稱為“德善”,意指與大道天德相合的“善”,確切講是有德者或有道者具有的“善”。這種善超越了世俗之善,是一種廣泛普適的“善”,是平等待人、不加分疏的“善”,是不因對方的作為而變易自身的“善”。此段之意與他章結合就是五千文的平等觀。
需要注意,“不善者”並不是指作惡多端、為非作歹、欺淩孤寡、詭詐百出、殘害人民這類極端者,而是指普通人中沒有善行、缺乏善心、能力欠缺、沒有長處這一類人,是有各類欠缺不足的人。至於邪惡殘暴這類極端情形,聖人自然會制止和制服他們,而不是通常情況下的善待、友愛。詳見注釋辨析部分,也可參考74章。
聖人對善者不善者一視同仁,對不善者也具有感化效用,對善者更有示範效應。這樣社會將趨向善良和睦而不是分離崩解。如果聖人只對善者友善慈愛,而對不善者鄙視輕賤,那麼社會就趨向分層和離析——自然這就是人類歷史的現實,但與老子的主張可謂背道而馳。20章老子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王本原作“善之與惡”,本書校訂文據出土本改),相去若何”,這就是說世人眼中的差疏不同,實則並非截然分開相差甚遠的兩極。誠然,在概念上、在思想中人們可以那樣認為,但在事實上,所謂善、不善,美、醜等等都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來體現的。此人此時有善心善行而在彼時卻做了不好的事,此人具有此能力卻又欠缺另外的能力,沒有任何十全十美的真實個體,有的只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各有缺陷卻也各有其長的個體。倘若因為此時之善、此類之能而對其善待,那必定就是一種支離破碎,從而導致離心離德,產生怨隙,乃至紛爭訾議,於是無休無止、遞相增衍。所以老子平等待之,這不僅是與大道相合的思想主張,更重要的是基於對現實的洞察和糾正,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作為芸芸眾生的我們未必會真心接受老子這一主張,但有志於證道者自當如此。另外我們也應明白,老子這裡是對統治者而言,是從為政治國方面對統治者的勸誡。所以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大可不必對老子此論耿耿於懷、心有不平。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誠實者、信實者,聖人以誠相待。不誠信者、不信實者聖人也以誠相待。老子說這就是“德信”,即符合大道天德的誠信,準確講是有道者有德者的誠信。這一段比上一段容易理解,也容易被世俗接受。難不成對待不誠信者也要不誠信?對待機巧者也玩弄機詐?如果真是如此,社會很快就陷入爾虞我詐的混亂之境。“信之”意指以誠相待、用誠實信實去對待,不是信任、相信義(否則就成了相信謊言的笨伯。不過理解為信任、相信也無妨。聖人即便被欺蒙而上當,還是繼續相信之,於是施術者將被感化)。當然了,聖人大可繼續相信他但不讓他做事,也不採納他的建議,而是讓那些真正可信的人幹事、採納他們的建議。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聖人身處天下之中,一直和睦柔順,將天下民心彙聚融通,使民心不散不離。將天下民眾聚攏團結、不分裂不紛爭。“其”指代天下民心而不是指代聖人之心。“渾其心”有著深刻意蘊,天下民心既有相通相同之處,比如富足安康、不乏衣食、不受淩辱、不被欺詐等等,也有不同甚至對立之處,比如具體利益的衝突、行為習俗的相異等等。聖人的高明之處在於,能夠將這些既有相同相通的心意又有不同相異的心意融合會通、混合一起、渾然一體,使得天下民眾不起爭執、社會不產生混亂。那麼聖人到底怎麼做呢?老子沒有說,想來應該是求同存異、調諧折中、寬容謙沖之類。實際上,在基本的心意上民眾是一致的,此時取同;在非根本的心意上民眾或有差疏,則予以調理會通。事實上,大道的根本特性就是調諧會通,聖人的作為也是調諧會通,“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不僅是對大道的闡述,更是對調理之法的闡明。五千文許多章節都涉及到這種調諧整治之道。聖人因為與道合同、不偏無私,他的調諧應當是很有效力的。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得到民眾的擁戴和信任,品行端方、德性深厚,所以百姓都看著聖人的舉動言行,聖人聽什麼百姓也去聽什麼,聖人看什麼百姓也就看什麼,聖人怎麼做百姓也跟著怎麼做。百姓跟隨聖人、亦步亦趨。聖人已經成為百姓效法的楷模、成為百姓的指路明燈。今人看到這裡會放聲大笑,但如果仔細考察和深入反思,當今社會這類效法之事,滲入了生活世界的各個領域、各個角落。技術操作、行為實踐、思想觀念、藝術創作等等均有大量仿效採用之事,至於名人效應、追星一族、宗教領袖等事項更是印證。老子此段的意思並不是說聖人步距半米,百姓則拿著尺子比劃,自己也一步半米。而是說聖人的行為方式、處事原則、聖人的技能、思想、態度、心意等等均為百姓所接受和學習。由於聖人是大道的體現,所以大道深入人心,由之社會自然和諧富足。
“聖人皆孩之”這種表述也會令今人心生不快,但是作為體證大道洞悉本真的聖人,顯然有資格這樣看待。實際上此句的真實意思是,聖人象對待孩童那樣愛護、關心和培養民眾,這顯然是大愛大德的體現。聖人對民眾關懷備至、呵護有加,不侮辱、不欺淩、不遺棄、不歧視、不打罵,而是冷暖在心、憂其疾患、助其成長、使其免遭傷害。
原49章 1
一、原文 1
二、注释辨析 1
三、校定及译文 4
四、章句详解 5
原49章
一、原文
王弼本: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傅奕本: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渾焉。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咳之。
帛書甲本:
□□□□□□以百□之心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信也□□之在天下𢡁=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
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帛書乙本:
□人無恒心以百省之心為心善□□□□□□□□□□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𦔻人之在天下也欱=焉□□□□□□生皆注亓□□□□□□□□
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聖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二、注釋辨析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常:固定、恒定。
心:心思、心意。
恒:帛書甲本、乙本。恒定。
省:帛書乙本。本字含義不通,整理者釋為“姓”。
“聖人無常心”,意指聖人沒有 固定的自己的心意。質言之,沒有私心私欲。
他是將老百姓的心意當成自己的心意,與百姓同心同德、同甘共苦。這話看起來簡單明瞭,但是卻具有非常深遠的意蘊。當我們追問如何將百姓心當成自己的心時,問題就突顯出來。首先需要調查瞭解百姓之心,其次要將百姓之心落到實處,亦即轉化為具體的治國舉措。再加上聖人成為統治者乃是民眾推舉擁戴而成,幾方面結合起來,老子理想的民主政體就已經躍然紙上。這些我們在本書第三篇老子民主觀有具體分析。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名詞的善指友善、良善,擅於、擅長,動詞的善指慈愛、親近,亦即善待。這裡的“善者”、“不善者”,既可從五千文的善出發去理解,即善於依道而行者、有才能者,也可從日常所謂的善去理解,即善良。
德善:有兩解。其一,“德”之善。一個有德者、一個依道而行者,不會因為他人的品性和作為而改變自己的品性行為。就象大道那樣,自身性理不易,對萬物一視同仁、沒有分別對待,也沒有因為萬物而改變自身。世人可能無法理解和接受聖人這樣的做派,但這就是洞明宇宙真相、洞徹生命真諦者的做法,是與道合同者的超越境界,是真正的有德者、有道者。這個“德”是五千文主張的“德”,即與道相通、相合的“德”,並非通常所說的“德”。其二,得到(德通得)“善”或有益(德的德惠義)於“善”。聖人這樣對待不善者,將會對不善者發生影響,促使不善者向善靠攏。然“德善”是對“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兩種情形的同一說明,所以此解略有勉強。但此時“善者吾善之”之所以也是“德善”、之所以也是得到善或有益於善,應該是說能夠讓善者之善更為堅定純正。本書認為當以前解為是。
對善者和不善者一視同仁,都慈愛友善,老子認為這才是“德”的“善”,這才是有德者具有的善。這裡就涵有兩個問題。其一,此“德”並非日常所謂的“德”,而是五千文中的“德”、是與大道相應相合的“德”。大道對萬物同樣對待,不因萬物善惡美醜而加以區分。萬物合于大道就順暢,不合于大道就自取敗亡。老子的“德”也是如此,對善者友好,對不善者也友好,不善者如不能被感化而向善,那就自遺其咎。其二,“善”是老子之“德”的具體內容、具體綱目,是“德”的表現之一。不是與“德”對等的概念。
那麼這裡的善者、不善者,是五千文中老子的善者和不善者呢?還是日常所謂的善者和不善者?我們知道,五千文中老子的善與今日所謂的善並不等同(參見8章分析),老子的善是與道相通的善,涵有兩方面意旨,其一是通常所說的善行善心,如此,善者就是具有善心善行的人。其二是擅長、才能,如此,善者就是有能力善於做事的人。老子此處的善者應當同時指謂這兩類人。於是,不善者就是缺乏善心善行者和缺乏能力才幹者。
需要注意,不善並非全同於今日所謂的惡。在老子時代惡主要是醜陋、拙劣義,不主要是罪惡、邪惡義。而且先秦時代並沒有今日倫理領域善惡這樣的二分法。所以此處的“不善”可以理解為在不同方面有所欠缺的普通人。比如缺乏某些能力、缺乏同情心、缺乏助人之行、缺乏德操,為人處事不那麼好、幹活做事不能勝任等一類人。
這倒不是對老子“不善者吾亦善之”有意進行辯解,也非對老子“德善”可能遭到的今人指責預布防線。這是從先秦語詞語義和五千文整體意旨做出的確當推定。五千文有用兵之道,這是對付暴虐無道的侵略者的手段,36章也是對付無法改變的奸佞邪惡之徒的法門。老子不至於糊塗到對那些殘殺民眾、無惡不作、燒殺搶掠、奸邪誣陷者也要慈愛友善。今人看到“不善”立刻就轉到了惡,立馬就聯想到黑社會和屢教不改的無恥殘暴之徒,以為老子的聖人對這類人也是憐愛有加,這實則是大謬不然的誤解。聖人是老子樹立的理想化的治國者,在他治下雖然社會祥和但也保不准有暴虐無道之人、有外敵搶掠,如果聖人沒有高明的應對之法、沒有制服邪惡暴虐之徒的手段,他焉能作為理想的楷模?如果聖人和他的民眾都對暴虐無道者善待而容讓,那只需一個暴虐者,就將聖人和他的民眾打翻在地,永遠成為奴僕。
所以“不善者”的確切意旨是普通人中在能力和德行方面有欠缺的、不怎麼好的人,不包括那些極端情況。老子這裡實則是用聖人的作為,告誡統治者不要對民眾區別對待,而應一視同仁。不要因為這個人有才能(才能多種多樣,人都有一定的長處)就對他高看一眼,不要因為那個人有善行(一輩子總做好事從不做壞事者實在罕見)就對他偏愛有加。統治者如果做出這種分疏,必定在社會中造成離心離德的情況、必定會引起怨氣不滿。
此段之意其實就是今日所謂的平等觀,五千文中最明顯的表述是56章“玄同”,此外由大道的特性也完全可以推出這一點。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信:名詞的信指誠信、信實,動詞的信指信任,亦即用誠信去對待。
德信:與“德善”一樣,也有兩解,一是德之信,有德者不會因為對方的心行而改易自身的心行。二是得到信或有助於信,即能夠促使不誠信者轉化為有誠信者。然此解對“信者吾信之”不易解釋。本書認為前解更宜。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歙歙:和順貌、協和貌。歙:收縮、收聚,此義似未宜,當通“翕”,和順、和好、協調。歙、翕古屬曉母輯部,音同可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又借為翕”,歙的收聚義如果理解為聖人將民眾聚合、會通起來,也可行,此時歙歙意謂聚攏的樣子。王弼注雲:“歙歙焉,心無所主也”,意指無所偏向、無所偏愛,即沒有自己固有的心意和偏好,此解亦通,唯與歙之本字和借字含義無關。“歙歙”傳世本多作“惵(dié)惵”,蔣錫昌列有近50家。包括河上公本在內也有作“怵怵”,蔣錫昌列有9家。惵字《說文》未收,《玉篇》:“惵,恐懼也”,《廣韻》:“惵,思懼也”。“惵”又同“㥈(dié)”,《集韻》:“㥈,安也”,亦同“怗(tiē)”,《集韻》:“怗,靜也。或從枼”。惵惵和怵怵,往舊均釋作憂懼、恐懼,但於此處之意不甚相合,不可取,當取安、靜義。
渾:混合、混同、渾然一體。渾其心:指將天下民眾之心“渾”之,“其”指代天下。“渾其心”意思是將天下之心整合會通、聚在一起。
其:代詞,指天下民眾。
𢡁(xī):帛書甲本。心熱貌。本字含義似亦未達,當通“翕”,整理者釋為“歙”。“𢡁”從翕得聲,當可通假。
欱(hē):帛書乙本。合會,意同“翕”。整理者釋為“歙”。《正字通》:“欱,翕也”,《太玄經·卷十》:“上欱下欱,出入九虛”,範望注雲:“欱,猶合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注:注入、聚集。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的耳目全都集中于聖人那裡。意指關注聖人的言行,進而效仿之,一如孩童關注大人舉動那樣。
孩:孩童。聖人皆孩之:聖人將百姓當成孩子對待,即愛護、培育。也可理解為聖人使得百姓如同孩子那樣,意指將百姓變得淳樸信實。
屬:帛書甲本。跟隨、跟從、聚集。本字含義亦通,整理者釋為“注”。“屬”取跟隨義時,“其”指代聖人。跟隨聖人的耳目,意指效法聖人的作為,聖人聽什麼,百姓聽什麼,聖人看什麼百姓看什麼。
咳:帛書甲本。通“孩”。
三、校定及譯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沒有自己的心意,將百姓的心意 作為自己的心意。善良者我善待他們,不善良者 我也善待他們,這是有德者的“善”。誠信者我以誠相待,不誠信者我也以誠相待,這是有德者的“信”。
聖人處身于天下,和睦順遂,將天下眾心 凝聚會通。百姓都關注、效仿聖人的言行,聖人象對待孩童那樣愛護他們。
四、章句詳解
此章闡述理想的治國情境。其中“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蘊涵著民主之意,“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蘊涵著平等之意,“為天下渾其心”蘊涵著調諧之意。“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蘊涵著大道原則廣為奉行之意。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沒有自己的私心私欲,不是總圍繞著自己的心欲事為。他是將老百姓的心意當成自己的心意。五千文中的聖人,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統治者。聖人與民眾同心同德、同憂同樂,急民眾之所急、想民眾之所想,民之所欲聖人欲之、民之所願聖人願之,如此等等。這樣的統治者,自然是民眾所喜愛所擁戴的。此段之意與他章表述結合(如66章“天下樂推而不厭”)其實就是民主。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良的人、有才幹的人,聖人善待他們,對他們慈愛友好。不善良的人、沒有才幹的人,聖人也善待他們,對他們也慈愛友好。老子將這種情形稱為“德善”,意指與大道天德相合的“善”,確切講是有德者或有道者具有的“善”。這種善超越了世俗之善,是一種廣泛普適的“善”,是平等待人、不加分疏的“善”,是不因對方的作為而變易自身的“善”。此段之意與他章結合就是五千文的平等觀。
需要注意,“不善者”並不是指作惡多端、為非作歹、欺淩孤寡、詭詐百出、殘害人民這類極端者,而是指普通人中沒有善行、缺乏善心、能力欠缺、沒有長處這一類人,是有各類欠缺不足的人。至於邪惡殘暴這類極端情形,聖人自然會制止和制服他們,而不是通常情況下的善待、友愛。詳見注釋辨析部分,也可參考74章。
聖人對善者不善者一視同仁,對不善者也具有感化效用,對善者更有示範效應。這樣社會將趨向善良和睦而不是分離崩解。如果聖人只對善者友善慈愛,而對不善者鄙視輕賤,那麼社會就趨向分層和離析——自然這就是人類歷史的現實,但與老子的主張可謂背道而馳。20章老子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王本原作“善之與惡”,本書校訂文據出土本改),相去若何”,這就是說世人眼中的差疏不同,實則並非截然分開相差甚遠的兩極。誠然,在概念上、在思想中人們可以那樣認為,但在事實上,所謂善、不善,美、醜等等都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來體現的。此人此時有善心善行而在彼時卻做了不好的事,此人具有此能力卻又欠缺另外的能力,沒有任何十全十美的真實個體,有的只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各有缺陷卻也各有其長的個體。倘若因為此時之善、此類之能而對其善待,那必定就是一種支離破碎,從而導致離心離德,產生怨隙,乃至紛爭訾議,於是無休無止、遞相增衍。所以老子平等待之,這不僅是與大道相合的思想主張,更重要的是基於對現實的洞察和糾正,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作為芸芸眾生的我們未必會真心接受老子這一主張,但有志於證道者自當如此。另外我們也應明白,老子這裡是對統治者而言,是從為政治國方面對統治者的勸誡。所以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大可不必對老子此論耿耿於懷、心有不平。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誠實者、信實者,聖人以誠相待。不誠信者、不信實者聖人也以誠相待。老子說這就是“德信”,即符合大道天德的誠信,準確講是有道者有德者的誠信。這一段比上一段容易理解,也容易被世俗接受。難不成對待不誠信者也要不誠信?對待機巧者也玩弄機詐?如果真是如此,社會很快就陷入爾虞我詐的混亂之境。“信之”意指以誠相待、用誠實信實去對待,不是信任、相信義(否則就成了相信謊言的笨伯。不過理解為信任、相信也無妨。聖人即便被欺蒙而上當,還是繼續相信之,於是施術者將被感化)。當然了,聖人大可繼續相信他但不讓他做事,也不採納他的建議,而是讓那些真正可信的人幹事、採納他們的建議。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聖人身處天下之中,一直和睦柔順,將天下民心彙聚融通,使民心不散不離。將天下民眾聚攏團結、不分裂不紛爭。“其”指代天下民心而不是指代聖人之心。“渾其心”有著深刻意蘊,天下民心既有相通相同之處,比如富足安康、不乏衣食、不受淩辱、不被欺詐等等,也有不同甚至對立之處,比如具體利益的衝突、行為習俗的相異等等。聖人的高明之處在於,能夠將這些既有相同相通的心意又有不同相異的心意融合會通、混合一起、渾然一體,使得天下民眾不起爭執、社會不產生混亂。那麼聖人到底怎麼做呢?老子沒有說,想來應該是求同存異、調諧折中、寬容謙沖之類。實際上,在基本的心意上民眾是一致的,此時取同;在非根本的心意上民眾或有差疏,則予以調理會通。事實上,大道的根本特性就是調諧會通,聖人的作為也是調諧會通,“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不僅是對大道的闡述,更是對調理之法的闡明。五千文許多章節都涉及到這種調諧整治之道。聖人因為與道合同、不偏無私,他的調諧應當是很有效力的。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得到民眾的擁戴和信任,品行端方、德性深厚,所以百姓都看著聖人的舉動言行,聖人聽什麼百姓也去聽什麼,聖人看什麼百姓也就看什麼,聖人怎麼做百姓也跟著怎麼做。百姓跟隨聖人、亦步亦趨。聖人已經成為百姓效法的楷模、成為百姓的指路明燈。今人看到這裡會放聲大笑,但如果仔細考察和深入反思,當今社會這類效法之事,滲入了生活世界的各個領域、各個角落。技術操作、行為實踐、思想觀念、藝術創作等等均有大量仿效採用之事,至於名人效應、追星一族、宗教領袖等事項更是印證。老子此段的意思並不是說聖人步距半米,百姓則拿著尺子比劃,自己也一步半米。而是說聖人的行為方式、處事原則、聖人的技能、思想、態度、心意等等均為百姓所接受和學習。由於聖人是大道的體現,所以大道深入人心,由之社會自然和諧富足。
“聖人皆孩之”這種表述也會令今人心生不快,但是作為體證大道洞悉本真的聖人,顯然有資格這樣看待。實際上此句的真實意思是,聖人象對待孩童那樣愛護、關心和培養民眾,這顯然是大愛大德的體現。聖人對民眾關懷備至、呵護有加,不侮辱、不欺淩、不遺棄、不歧視、不打罵,而是冷暖在心、憂其疾患、助其成長、使其免遭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