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探長 » 週日 6月 26, 2022 6:40 am
公案100 聖嚴法師著
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溈山靈祐問仰山慧寂:「大地眾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你有什麼方法知道他有沒有本呢?」仰山回說:「我自有勘驗的方法。」當時正好有一僧走過,仰山喊了一聲「闍黎」,僧人聞聲回頭。仰山說:「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業識茫茫,是指眾生在善業惡業之中打滾,一生又一生,在生死苦海中,來來去去,進進出出,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歸宿在何處,也不知道本來面目是什麼,終極目標在哪裡?此即所謂「醉生夢死」。溈山靈祐問仰山慧寂:「一切眾生既是這樣,你可有方法知道他有沒有根本呢?」仰山說他當然有測試的方法。此時正好有位出家人經過面前,仰山就喊了一聲「闍黎(闍黎是對出家人的尊稱,意為「某某師」),僧人聞聲回頭,仰山說:「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仰山勘驗的準則是,如果對方聞聲而不知所措,魂不守舍,就是不知何去何從。僧人被叫喚的聲音所動,表示他已放下自己而被他人影響;既然會被影響,可見他自己的「主人」已不知在哪裡。
這段公案提出兩個層次:第一,未悟之前無本可據,是因為茫然不知所措。第二,悟後之人不需擁有什麼本來面目,如果有眾生需要他,他就反應;沒有人需要,他就不存在。好比深山中的古鐘,本來是沒有聲音的,有人敲才有聲響,敲過之後聲又不存在了。
尚未開悟的人,總是隨著環境的變動而產生有自我存在的反應,如果沒有環境,就不知道自我在哪裡。所以忙碌的時候非常無奈,覺得被工作拖累,不知辛苦所為何來。閒時又覺無聊,無從安置自己的心,必須找個寄託,把自我交給它。這跟嬰兒沒什麼兩樣,嬰兒不是睡覺就是吃吃玩玩,如果沒得吃沒得玩又不想睡覺,那就哭!哭也是寄託。
這不就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嗎?所以這段公案讓我們了解,忙時不要覺得無奈,閒時不要覺得無聊,才不致於隨波逐流,變成茫茫然地不知所以。
業識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有情流轉之根本識也。依根本無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動作之念者。起信論曰:「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然論中二樣用之。一對於他之轉識現識等,一對於分別事識即意識。因之前者當於阿賴耶識中之自體分,後者當於阿賴耶識全體。
[佛光大辭典]
(一)
謂依根本無明之惑而始動本心者,即指有情流轉之根本識。又作業相(梵 karmajātilakśana)、業相識。五意之一,三細之一。據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末之說,相當於
阿梨耶識中之自體分。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七七中):「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入楞伽經卷二、釋摩訶衍論卷四〕
(二)
又作隨業識。即緣業而生之識。指十二支中之識支。〔瑜伽師地論卷九、觀經疏卷二〕 p5503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有業凡夫的識。凡夫有業,所以智就變成了識,聖人沒有業,所以識就轉成了智。
探長隨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自在,無礙,心無罣礙),照見五蘊皆空(超越世出世間),世間(存在,五取蘊,不一,本寂),出世間(不存在,無生,不異,本覺),生滅(根本識)既滅,寂滅現前,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url=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47&cid=34&page=101]公案100 聖嚴法師著[/url]
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溈山靈祐問仰山慧寂:「大地眾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你有什麼方法知道他有沒有本呢?」仰山回說:「我自有勘驗的方法。」當時正好有一僧走過,仰山喊了一聲「闍黎」,僧人聞聲回頭。仰山說:「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業識茫茫,是指眾生在善業惡業之中打滾,一生又一生,在生死苦海中,來來去去,進進出出,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歸宿在何處,也不知道本來面目是什麼,終極目標在哪裡?此即所謂「醉生夢死」。溈山靈祐問仰山慧寂:「一切眾生既是這樣,你可有方法知道他有沒有根本呢?」仰山說他當然有測試的方法。此時正好有位出家人經過面前,仰山就喊了一聲「闍黎(闍黎是對出家人的尊稱,意為「某某師」),僧人聞聲回頭,仰山說:「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仰山勘驗的準則是,如果對方聞聲而不知所措,魂不守舍,就是不知何去何從。僧人被叫喚的聲音所動,表示他已放下自己而被他人影響;既然會被影響,可見他自己的「主人」已不知在哪裡。
[b]這段公案提出兩個層次:第一,未悟之前無本可據,是因為茫然不知所措。第二,悟後之人不需擁有什麼本來面目,如果有眾生需要他,他就反應;沒有人需要,他就不存在。好比深山中的古鐘,本來是沒有聲音的,有人敲才有聲響,敲過之後聲又不存在了。[/b]
尚未開悟的人,總是隨著環境的變動而產生有自我存在的反應,如果沒有環境,就不知道自我在哪裡。所以忙碌的時候非常無奈,覺得被工作拖累,不知辛苦所為何來。閒時又覺無聊,無從安置自己的心,必須找個寄託,把自我交給它。這跟嬰兒沒什麼兩樣,嬰兒不是睡覺就是吃吃玩玩,如果沒得吃沒得玩又不想睡覺,那就哭!哭也是寄託。
這不就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嗎?所以這段公案讓我們了解,忙時不要覺得無奈,閒時不要覺得無聊,才不致於隨波逐流,變成茫茫然地不知所以。
業識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有情流轉之根本識也。依根本無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動作之念者。起信論曰:「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然論中二樣用之。一對於他之轉識現識等,一對於分別事識即意識。因之前者當於阿賴耶識中之自體分,後者當於阿賴耶識全體。
[佛光大辭典]
(一)[color=#FF0000]謂依根本無明之惑而始動本心者,即指有情流轉之根本識。又作業相(梵 karmajātilakśana)、業相識。[/color]五意之一,三細之一。據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末之說,相當於[color=#FF0000][u][b][color=#000000]阿梨耶識中之自體分[/color][/b][/u][/color]。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七七中):「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入楞伽經卷二、釋摩訶衍論卷四〕
(二)[color=#FF0000]又作隨業識。即緣業而生之識。指十二支中之識支。[/color]〔瑜伽師地論卷九、觀經疏卷二〕 p5503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有業凡夫的識。凡夫有業,所以智就變成了識,聖人沒有業,所以識就轉成了智。
探長隨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自在,無礙,心無罣礙),照見五蘊皆空(超越世出世間),世間(存在,五取蘊,不一,本寂),出世間(不存在,無生,不異,本覺),生滅(根本識)既滅,寂滅現前,十方圓明,獲二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