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風吹不動天邊月 雪壓難摧澗底松《普燈錄》
大風一起,塵土飛揚,草木低頭,天空也霎時雲飛霧散。
只有那天上的明月,任憑風吹,巋然不動,悠然高懸。
大雪一降,周圍的樹木不堪重負,或是枝折,或是樹倒,唯有平日歷經風霜的“澗底松”昂然挺拔。
她對雪毫不畏懼,依然保持著鮮亮的綠色,發出松籟之音。
“風吹不動天邊月,雪壓難摧澗底松”
是以月和松為喻,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信念都要毫不動搖,遇到任何困難,意志都要堅定不移,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曾聽過科學評論家、駒澤大學教授丹羽小彌太講授的生物學課程。
先生身材矮小,卻很幹練,講課非常認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十四年前,先生因患口底癌動了大手術,取下頜骨,植入鋼絲替代骨頭,並移植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做成人工頜骨。經過長期與病魔鬥爭,先生終於又回到了講臺。但是癌症並沒有就此甘休,到處轉移,結果不斷地反復著住院、手術、出院的過程。作為一個科學家,先生對病因瞭若指掌,在絕望和痛苦中冷靜地面對自己,發表了頑強與癌症抗爭的記錄。
“開臂欲欠伸,嘴張腮舌疼;咬牙來阻止,不覺淚盈盈。”
先生的驚人鬥志讓人噓唏不已。遺憾的是,1983年9月28日終於走完了最後的人生。
三天后的《朝日新聞》“天聲人語”專欄發表了悼文。
與病抗爭的記錄 對他來說卻是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
只要一陷入思考,臉部的下半部就會發僵,痛苦難耐。左肩上被割去皮膚的地方留下了醒目的疤痕,左臂不能完全抬起,不能和右臂保持平衡,所以寫一會兒就累。
因為過度消瘦,坐的時間一長就疼痛僵硬,每天只能攝取流食的身體難負重荷。
在惡劣的條件下,寫作等於蠶食自己的身體。經管如此仍然筆耕不輟,不正是因為丹羽先生有一雙“科學家的眼睛”嗎?身患癌症,接受手術,在受到癌細胞轉移的威脅中 頑強地聲活,這些不正是他想通過凝視自己的心靈 和身體來驗證 一個科學家的人生模式嗎?
(1983年10月1日朝日新聞)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丹羽先生的悲壯人生 正是“風吹不動天邊月,雪壓難摧澗底松”的境界。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五帝三皇是何物」的話,到這裡算是窺破了,原來是不會,不然不會雲「禍事」。
這裡順便點一下,五帝就是指五蘊,三皇就是指法報化三身。
先看公案:
仰山問僧:近離甚處?
先看宗旨,還知落處麼?若是會道人,得處處明心見性才是,問的處,就是這個性處。
僧雲:廬山。
若道個廬山,也須得仔細探過,或是真知,或是個懵懂漢。
山雲:曾遊五老峰麼?再勘,會五老峰麼?那個不會?那個不曾遊?五老峰就是五蘊。
僧雲:不曾到。勘破了也。
如來藏性,分為不空,空,空不空
亦是指五帝三皇是何物
我們人人身上的自性,如來性藏,一無位真人
我們凡夫俗子,如何來打開心眼,親証三皇
佛門云開慧
胡餅要親嘗啊
後學只因師只見指頭
每天追著文字跑
追影,踏不著,為台山婆笑
這裡順便點一下,五帝就是指五蘊,三皇就是指法報化三身。
先看公案:
仰山問僧:近離甚處?
先看宗旨,還知落處麼?若是會道人,得處處明心見性才是,問的處,就是這個性處。
僧雲:廬山。
若道個廬山,也須得仔細探過,或是真知,或是個懵懂漢。
山雲:曾遊五老峰麼?再勘,會五老峰麼?那個不會?那個不曾遊?五老峰就是五蘊。
僧雲:不曾到。勘破了也。
如來藏性,分為不空,空,空不空
亦是指五帝三皇是何物
我們人人身上的自性,如來性藏,一無位真人
我們凡夫俗子,如何來打開心眼,親証三皇
佛門云開慧
胡餅要親嘗啊
後學只因師只見指頭
每天追著文字跑
追影,踏不著,為台山婆笑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28)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六)
釋迦答辯音菩薩問,說二十五種觀修,現在說到最後一種,即是「圓修三種自性隨順」,亦即三觀齊修。
三觀齊修其實只是一修,因為一切法平等,所以修一法 即是修一切法,上根利器不必追求多法,也不必將法異門 逐門去理解,只入一門,若能究竟現證,便有如同時現證一切法異門。六祖慧能不識字,不能讀經,所以對他來說,根本沒有許多法異門,當人來問法時,他卻有如熟讀經論,甚麼法異門都難他不倒,這便是他通一法門 便能貫通。
三觀齊修,是三觀互相貫通,所以奢摩他 有奢摩他的奢摩他,奢摩他的三摩缽提,奢摩他的禪那;三摩缽提 有三摩缽提的奢摩他,三摩缽提的三摩缽提,三摩缽提的禪那;禪那有禪那的奢摩,禪那的三摩缽提,禪那的禪那。
這便正是甯瑪派觀修的特色。生起、圓滿、生圓雙運三種,交互而成九種,其實還不只此,九種還可以再分,例如奢摩他的奢摩他,就可以分為「奢摩他奢摩他的奢摩他」、「奢摩他奢摩他的三摩缽提」、「奢摩他奢摩他的禪那」,如是便成三九二十七種,再分下去可以無量。
上師依行者的根器,教其修習時,有分、有合、有交替,這便是三觀齊修的理趣。
釋迦答辯音菩薩問,說二十五種觀修,現在說到最後一種,即是「圓修三種自性隨順」,亦即三觀齊修。
三觀齊修其實只是一修,因為一切法平等,所以修一法 即是修一切法,上根利器不必追求多法,也不必將法異門 逐門去理解,只入一門,若能究竟現證,便有如同時現證一切法異門。六祖慧能不識字,不能讀經,所以對他來說,根本沒有許多法異門,當人來問法時,他卻有如熟讀經論,甚麼法異門都難他不倒,這便是他通一法門 便能貫通。
三觀齊修,是三觀互相貫通,所以奢摩他 有奢摩他的奢摩他,奢摩他的三摩缽提,奢摩他的禪那;三摩缽提 有三摩缽提的奢摩他,三摩缽提的三摩缽提,三摩缽提的禪那;禪那有禪那的奢摩,禪那的三摩缽提,禪那的禪那。
這便正是甯瑪派觀修的特色。生起、圓滿、生圓雙運三種,交互而成九種,其實還不只此,九種還可以再分,例如奢摩他的奢摩他,就可以分為「奢摩他奢摩他的奢摩他」、「奢摩他奢摩他的三摩缽提」、「奢摩他奢摩他的禪那」,如是便成三九二十七種,再分下去可以無量。
上師依行者的根器,教其修習時,有分、有合、有交替,這便是三觀齊修的理趣。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29) 淨諸業障問開悟法性
第九位問佛的菩薩是淨諸業障,依問觀修道,則是第八位。上來七位問觀修的菩薩,所問的都是如何觀修圓覺,佛已依次第一一答竟,至說二十五輪為止。現在淨諸業障菩薩問的依然是觀修,但卻轉入另一話題,問佛如何開悟法性。
上來只說覺性,現在卻說到法性,那麼二者又有何區別呢?
所謂覺性,即是覺的本質,當行者起本覺時,便是起了一個功能,覺知如來法身的境界。這境界有種種法異門:如來法身、如來藏(此二者都已包入五經題之內,見前言「圓覺經說甚麼」一文。)還有,不二法門、深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真實等等。一切境界 都為本覺所覺知。所以本覺的性 便即是覺性,這個性 亦是覺的本體、本質。
至於法性,便是說一切諸法的實性。
所謂一切諸法,包含種種不同時空中的 世間一切法。說之為法,即指種種世間的種種分別、戲論,分別與戲論 又根據種種名言句義而來,所以去除了分別戲論、名言句義 而證悟的法性,便是諸法實性。
此為一切諸法的總相,若依相來說,便名之為真如;
依性來說,便依施設如來法身空 而說之為空,是即所謂「本性自性空」;
若依用而說,則可說為大悲、如來法身功德
。因此法性便有 種種不同建立的法異名。
淨諸業障菩薩的問題,是認為眾生因受污染 而不起本覺,若能悟入法性,則當無迷悶而入本覺智境,是故問佛 如何開悟法性,「作將來眼」(為將來眾生作正法眼)。
第九位問佛的菩薩是淨諸業障,依問觀修道,則是第八位。上來七位問觀修的菩薩,所問的都是如何觀修圓覺,佛已依次第一一答竟,至說二十五輪為止。現在淨諸業障菩薩問的依然是觀修,但卻轉入另一話題,問佛如何開悟法性。
上來只說覺性,現在卻說到法性,那麼二者又有何區別呢?
所謂覺性,即是覺的本質,當行者起本覺時,便是起了一個功能,覺知如來法身的境界。這境界有種種法異門:如來法身、如來藏(此二者都已包入五經題之內,見前言「圓覺經說甚麼」一文。)還有,不二法門、深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真實等等。一切境界 都為本覺所覺知。所以本覺的性 便即是覺性,這個性 亦是覺的本體、本質。
至於法性,便是說一切諸法的實性。
所謂一切諸法,包含種種不同時空中的 世間一切法。說之為法,即指種種世間的種種分別、戲論,分別與戲論 又根據種種名言句義而來,所以去除了分別戲論、名言句義 而證悟的法性,便是諸法實性。
此為一切諸法的總相,若依相來說,便名之為真如;
依性來說,便依施設如來法身空 而說之為空,是即所謂「本性自性空」;
若依用而說,則可說為大悲、如來法身功德
。因此法性便有 種種不同建立的法異名。
淨諸業障菩薩的問題,是認為眾生因受污染 而不起本覺,若能悟入法性,則當無迷悶而入本覺智境,是故問佛 如何開悟法性,「作將來眼」(為將來眾生作正法眼)。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日本臨濟禪 公案解
14. 楓葉經霜紅
此句雖然出處不詳,卻在夏季過去深秋來臨之時,在茶座上經常能看到。
去年秋天,為賞京都高雄紅葉,我和幾位施主在一年前就訂好旅館,做了一次京都之旅。天氣雖好,但期盼已久的紅葉卻令人大失所望。問了原因才知道去年氣候反常,日照時間不足,入秋以後氣溫一直不降,結果還沒等到葉紅卻已開始凋零,讓人掃興而歸,至今記憶猶新。據說,如果寒暑溫差不大,就看不到紅葉的絢爛風采。
“楓葉經霜紅”就傳達了這個道理。“楓”即是楓葉,亦稱紅葉。只有經歷嚴霜,楓葉的色彩才能變得鮮紅,否則就看不到美麗的紅葉。這句話不只是在說美麗的紅葉景色,也不是在述說成為紅葉的那種植物生態。而是在說,我們只有像楓葉那樣經歷人生的各種苦難和磨練,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
我們總想選擇一條安逸之路,但是據說戰國時代的武將山中鹿之助為磨練自己,卻向神佛祈禱“給我七苦八難吧”。我們不也需要求助於時間來體驗“風霜”的嚴酷嗎?
“艱難玉汝成”、“愛孩子就讓他出去旅行”,這些話不正說明只有克服一個個艱難困苦,才能深化對人生的理解,才能造就堅忍不拔的性格嗎。
在弊寺附近有一個曹洞宗的寺院叫豪德寺,寺裡有萬延元年(1860)在櫻田門外被水戶浪士暗殺了的井伊直弼之墓。人們通過NHK的電視連續劇《花的生涯》,瞭解了井伊直弼波瀾壯闊的一生。
井伊直弼出生于文化12年(1815),是十一代彥根藩主的第十四個兒子。五歲喪母,十七歲喪父。因為不是嫡子,按照井伊家的家規,要離開藩城移居到北屋敷,每年由藩上支付生活費三百袋大米。後來有大名要收作養子,他和另外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 一起去了江戶,結果弟弟被相中,他只好悻悻而歸。
他將自己的居室 稱為“埋木舍”,所謂“埋木”是指長期埋于水中或地下的木頭,隱喻不為世人所知懷才不遇之意。在此隱居期間,井伊直弼在經濟上 也相當拮据,飽受人間辛苦。
但是即使在這種環境之下,井伊沒有自暴自棄,認為有很多該學的東西,因此勵志學習,提高修養,正如在《埋木舍記》中記述的那樣,“蝸居埋木,志成大業……”。
他參透居合術(日本劍道一流派)之深意,自創一派;在茶道方面,他跟隨片桐宗猿,創立了石州流派,並著有《茶湯一會集》。他還和本居派的國學者長野義言共同潛心于國學研究。
但是不能忘記的是,井伊直弼在充實和提高自己的時候,還進行了禪的修行。據說他從十三歲開始就跟隨彥根清涼寺(曹洞宗)的道鳴、師虔、仙英等歷代和尚參禪,勵志修行。
“大徹大悟之人本已超脫於生死之外,他們為何可以得到不執著於生死的生命呢?”面對仙英和尚的提問,井伊直弼即刻回答:“海底無淵無淺灘,水之源流常不斷”。
和尚聞之,點頭稱讚,和之一偈:
無根水上活飛龍, 排雲開霧出九重
威氣自然無畏處, 靈幽未窺亦無窮
和尚讚歎井伊直弼,把他比喻為活飛龍。說到井伊直弼,人們往往把他視為為“茶人”、“劍人”、“國學者”、“執政官”,其實在禪道上 也有頗深的悟境。
井伊直弼苦節十八年,在第十二代藩主死後,終於成為第十三代藩主登上了歷史舞臺。由於他長年生活在社會底層,深知庶民百姓的想法和生活,因此能在藩政上有所作為,從而得到幕府的認可,最後擔任幕府要職,毅然決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開啟了日本的命運。說來也正是有了“埋木舍”懷才不遇的時代,才有了後來的“井伊直弼”,這話毫不誇張。
井伊直弼的一生就是“楓葉經霜紅”的寫照。
14. 楓葉經霜紅
此句雖然出處不詳,卻在夏季過去深秋來臨之時,在茶座上經常能看到。
去年秋天,為賞京都高雄紅葉,我和幾位施主在一年前就訂好旅館,做了一次京都之旅。天氣雖好,但期盼已久的紅葉卻令人大失所望。問了原因才知道去年氣候反常,日照時間不足,入秋以後氣溫一直不降,結果還沒等到葉紅卻已開始凋零,讓人掃興而歸,至今記憶猶新。據說,如果寒暑溫差不大,就看不到紅葉的絢爛風采。
“楓葉經霜紅”就傳達了這個道理。“楓”即是楓葉,亦稱紅葉。只有經歷嚴霜,楓葉的色彩才能變得鮮紅,否則就看不到美麗的紅葉。這句話不只是在說美麗的紅葉景色,也不是在述說成為紅葉的那種植物生態。而是在說,我們只有像楓葉那樣經歷人生的各種苦難和磨練,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
我們總想選擇一條安逸之路,但是據說戰國時代的武將山中鹿之助為磨練自己,卻向神佛祈禱“給我七苦八難吧”。我們不也需要求助於時間來體驗“風霜”的嚴酷嗎?
“艱難玉汝成”、“愛孩子就讓他出去旅行”,這些話不正說明只有克服一個個艱難困苦,才能深化對人生的理解,才能造就堅忍不拔的性格嗎。
在弊寺附近有一個曹洞宗的寺院叫豪德寺,寺裡有萬延元年(1860)在櫻田門外被水戶浪士暗殺了的井伊直弼之墓。人們通過NHK的電視連續劇《花的生涯》,瞭解了井伊直弼波瀾壯闊的一生。
井伊直弼出生于文化12年(1815),是十一代彥根藩主的第十四個兒子。五歲喪母,十七歲喪父。因為不是嫡子,按照井伊家的家規,要離開藩城移居到北屋敷,每年由藩上支付生活費三百袋大米。後來有大名要收作養子,他和另外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 一起去了江戶,結果弟弟被相中,他只好悻悻而歸。
他將自己的居室 稱為“埋木舍”,所謂“埋木”是指長期埋于水中或地下的木頭,隱喻不為世人所知懷才不遇之意。在此隱居期間,井伊直弼在經濟上 也相當拮据,飽受人間辛苦。
但是即使在這種環境之下,井伊沒有自暴自棄,認為有很多該學的東西,因此勵志學習,提高修養,正如在《埋木舍記》中記述的那樣,“蝸居埋木,志成大業……”。
他參透居合術(日本劍道一流派)之深意,自創一派;在茶道方面,他跟隨片桐宗猿,創立了石州流派,並著有《茶湯一會集》。他還和本居派的國學者長野義言共同潛心于國學研究。
但是不能忘記的是,井伊直弼在充實和提高自己的時候,還進行了禪的修行。據說他從十三歲開始就跟隨彥根清涼寺(曹洞宗)的道鳴、師虔、仙英等歷代和尚參禪,勵志修行。
“大徹大悟之人本已超脫於生死之外,他們為何可以得到不執著於生死的生命呢?”面對仙英和尚的提問,井伊直弼即刻回答:“海底無淵無淺灘,水之源流常不斷”。
和尚聞之,點頭稱讚,和之一偈:
無根水上活飛龍, 排雲開霧出九重
威氣自然無畏處, 靈幽未窺亦無窮
和尚讚歎井伊直弼,把他比喻為活飛龍。說到井伊直弼,人們往往把他視為為“茶人”、“劍人”、“國學者”、“執政官”,其實在禪道上 也有頗深的悟境。
井伊直弼苦節十八年,在第十二代藩主死後,終於成為第十三代藩主登上了歷史舞臺。由於他長年生活在社會底層,深知庶民百姓的想法和生活,因此能在藩政上有所作為,從而得到幕府的認可,最後擔任幕府要職,毅然決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開啟了日本的命運。說來也正是有了“埋木舍”懷才不遇的時代,才有了後來的“井伊直弼”,這話毫不誇張。
井伊直弼的一生就是“楓葉經霜紅”的寫照。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佛以虛空喻藏性,以明暗動靜 清濁霾映等 喻七大之相。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喻藏性體非七大,而不拒七大發揮。
所以者何?是徵,彼太虛空,喻如來藏清淨本然之體,即空如來藏。
日照則明以下,喻藏性隨緣之用,即不空如來藏。
空體本非明暗等相,但日照之時,隨日緣則現明相;
雲聚之時,隨雲緣則現暗相;
風搖之時,隨風緣則現動相;
雨後天晴曰霽,塵土收斂曰澄,霽澄之時,隨霽澄之緣,則現清相;
地氣凝聚之時,隨氣緣則現濁相;
塵土紛飛,隨風雨而下謂之霾,土積之時,隨土緣而成霾相;
水澄之時,隨澄緣則現映相;
虛空本無諸相,而隨日等諸緣 而有明暗等相。
喻如來藏心非七大,但有隨緣之用,故循業發現 七大之相。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喻藏性體非七大,而不拒七大發揮。
所以者何?是徵,彼太虛空,喻如來藏清淨本然之體,即空如來藏。
日照則明以下,喻藏性隨緣之用,即不空如來藏。
空體本非明暗等相,但日照之時,隨日緣則現明相;
雲聚之時,隨雲緣則現暗相;
風搖之時,隨風緣則現動相;
雨後天晴曰霽,塵土收斂曰澄,霽澄之時,隨霽澄之緣,則現清相;
地氣凝聚之時,隨氣緣則現濁相;
塵土紛飛,隨風雨而下謂之霾,土積之時,隨土緣而成霾相;
水澄之時,隨澄緣則現映相;
虛空本無諸相,而隨日等諸緣 而有明暗等相。
喻如來藏心非七大,但有隨緣之用,故循業發現 七大之相。
-
- 文章: 527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此七大之相,或各明各現,或俱明俱現,無非循業發現而已,其相元本虛妄,似有非真;
如日影隨人,又如翳眼 所見空華;
水中無日,空中無華,既無可憑據,更不可以指陳示人。
今有人竟然欲想,邀待空中之華,結成空中之果,豈非迷中倍人?
然則又豈可詰問,空中之果,互相陵滅?
此佛責滿慈所問不當,七大之相,虛妄不實,本無實體,何來互相陵滅,互相不容?
觀性元真,惟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七大之性,元是一真法界,同一妙覺明體,惟妙覺明,更無他物。
此妙覺明心,即是如來藏性,原非水火諸大,但有隨緣之用,故循眾生之業,而現七大之相而已。
猶如明鏡,體非群像,而能現眾像;
又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又豈可復問,互相陵滅,水火不相容乎?
此七大之相,或各明各現,或俱明俱現,無非循業發現而已,其相元本虛妄,似有非真;
如日影隨人,又如翳眼 所見空華;
水中無日,空中無華,既無可憑據,更不可以指陳示人。
今有人竟然欲想,邀待空中之華,結成空中之果,豈非迷中倍人?
然則又豈可詰問,空中之果,互相陵滅?
此佛責滿慈所問不當,七大之相,虛妄不實,本無實體,何來互相陵滅,互相不容?
觀性元真,惟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七大之性,元是一真法界,同一妙覺明體,惟妙覺明,更無他物。
此妙覺明心,即是如來藏性,原非水火諸大,但有隨緣之用,故循眾生之業,而現七大之相而已。
猶如明鏡,體非群像,而能現眾像;
又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又豈可復問,互相陵滅,水火不相容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