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斷滅空
對於空的解釋,所處境界不同,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

同樣都說空就是無物:
1.三界眾生不解常住法,以無常法修空,就會進入所謂“頑空”“斷滅空”。
原因就是以“無常法”修“常住法”所造成的結果。

三界眾生無能從生滅(無常)心解脫而起修空(常住體)。

導致本是常住體的空被修成‘非常住’空”。

以無常心修出來的空就是無常空。

換言之,明明執有蘊法而說空(體)...這叫頑空。

以凡愚心修空,自認圓滿證空 ,所證之空稱斷滅空(明明還未從“有”解脫故稱斷滅)。

2.出了三界的常住位菩薩 ,能依常住法修空(常住體)

所修出來的空方是常住,常住故,所證空是真。

空(體)的真實義就是:空無一物。

只因境界不同,修出來的空結果有別,跟空的定義無關。
反而,執“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人,肯定就是凡愚,才有可能踏入頑空跟斷滅空之境@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楞嚴經》「返照觀心」與祖師禪的互相印證
財富禪

一、《楞嚴經》開示的'六根解脫'中的'返照觀心':
1、《楞嚴經》卷四,佛言: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這裡“脫粘內伏,伏歸元真”,“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指的就是「觀心」-'內六根'不去觀'外六塵',而去'返觀'內部之'能覺之心'。

2.《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雲: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裡“不自觀'音',以觀'觀者'”,指的就是“觀心”
——'耳根'不去觀'音聲',而去'返觀'內部之'能覺之心'。

3.《楞嚴經》卷六,文殊菩薩雲: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盤門」。
——這裡“何不自聞'聞'?”與“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指的就是“觀心”
——'耳根'不觀'音聲',而去'返觀'內部之'能覺之心'。


二、祖師禪對『返照觀心』的印證
4、達摩祖師《二入四行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明佛心宗,等無差誤,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這裡“心如牆壁”,主要還是《楞嚴經》上的'往內返照觀自心'意思。但是,往下看,以後的祖師主要就不是講這一層意義了。
達摩祖師《二入論》》(二入四行論):http://tieba.baidu.com/p/1084285689

5、達摩祖師《觀心論》(《破相論》) 雲:「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這裡“觀心”,一語雙關,既含有《楞嚴經》上的'往內返照觀自心'意思,還有另一種意思:「般若,心心不異」--「觀一切皆是自性,本無一物,無可染著」。
達摩祖師《破相論》(觀心論):http://tieba.baidu.com/p/1084351999

6、《六祖壇經》:
a「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b「與汝說者即非秘密,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這是六祖在正式出山前,在路上對惠明的開示,如同'牛初乳',極為珍貴,而人皆不識。
a六祖前一句是講佛性:「這『能思的』才是佛性」;
六祖後一句講“返照自心”,一語雙關,既含有《楞嚴經》上的'往內返照觀自心'意思,還有另一b種意思:就是“觀一切皆是自性,本無一物,無可染著」。祖師禪這兩種修法都講。

7.《臨濟錄下卷》,臨濟祖師雲:
「你欲識得'祖佛'麼,只你面前聽法底是。
學人信不及,便向外馳求。設求得者,皆是文字名相,終不得他活祖意。此時不遇,萬劫千生輪回三界,狥好惡境掇去,驢牛肚裡生。道流。約山僧見處,與釋迦不別,每日多般用處,欠少甚麼?六道神光 未曾間歇。若能如是見得,即是一生無事人。
——這裡直指佛性,即心是佛。臨濟祖師主要就不講「返照觀心」了。

相反,若不見性人修「返觀內照」以圖成佛,反為臨濟祖師所排——
臨濟祖師雲:
「有一般瞎禿子,飽吃飯了,便坐禪、觀行,把捉念漏。你若著心看靜,舉心外照,徹心內澄,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
「是你如今與麼聽法的人作么生?擬修地、證他,莊嚴他?渠且不是修底物,不是莊嚴得底物。若教他莊嚴你,一切物即莊嚴得,你且莫錯!」

8、六祖已經主要是 直指覺性了:
《六祖壇經》中,六祖離開五祖途中,對惠明的那句開示:「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 本來面目。」
— 六祖這是直指覺性,讓他先認取這'能覺的'是心。此時只是啟發初機,還沒講般若第一義
(一外物切皆是自心,這個在六祖正式出山以後才講了)
——所以六祖又說:「與汝說者即非秘密」。
緊接著,六祖說:「汝若返照,密在汝邊」--這就是直指「觀心法門」。


三、'觀心'法門的原理:
《楞嚴經》的'六根解脫'中,佛菩薩所強調的'觀心'法門的原理是:
返照觀自心-不要覺知那些妄塵,去覺知你這'能覺知的'(自性),這是你本佛。這樣只觀自心就能遍見一切。

這個說法:
--似乎與祖師禪、《六祖壇經》說的“六根雖有見聞覺知,都不染著”之說看似矛盾——既然六根'不由前塵所起知見',六根有什麼見聞覺知?
--似乎與《楞嚴經》卷二至卷四說的「真妄不二、一體自性」之說,看似矛盾--既然一切都是自性,怎麼又把外境當做'妄塵'了。
--也似乎與《楞嚴經》卷一說的「心不在內」之說有矛盾──既然心不在內,脫黏內伏、往內返照什麼? 。

其實也不矛盾。這是因為:
1、祖師禪說的“六根雖有見聞覺知,都不染著”,這是另一種修法——“般若觀,心心不異質、一體自性觀”——“觀一切皆是自性,本無一物,無可染著」。就這樣“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無修真修,也能證果。但是快慢要看個人根器了。
祖師禪祖師禪講的“觀心”,似乎是一語雙關的。兩個意思都有:
第一個意思:「返觀內照」--『往內返照觀自心'。這與《楞嚴經》卷四到卷六開示的'六根解脫'裡的'脫粘內伏'的返觀內照的含義相同;
第二種含義:“般若,心心不異”—— 「觀一切皆是自性,本無一物,無可染著」。這與《楞嚴經》卷二到卷四開示的'一且皆是自性'的般若真理,原理相同。

2、真妄不二,即真即妄。說'境相'是'真'是'妄',其實都可以。原理是:
自心被自心覺知到,似乎是有個形相的。其實心外沒有相,是自心見自心了,迷惑不知而產生幻覺,所以說'心境不二'、都是自心而已,不是“有個'能覺之心'、心外另有個'所覺之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月輪品第三,佛陀說:(我坐菩提樹下,降魔成等正覺,)“我見心體,如月輪形” 。
——自心被自心覺知到,似乎是有個形相的。其實沒有相,'心境不二'、都是自心而已,不是“有個'能覺之心'、心外另有個'所覺之境'。

3、楞嚴經說'心不在內',然而又可以 隨順俗諦說'心在內':
心境若有對待,則心境都是'妄'了,所以楞嚴經才說“心不在內”。
若心境無對待,則此能覺之心 便是自性。此心即你'能見度',非是'見聞覺知',所以又可以隨順俗諦說'心在內'。
經與祖師皆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自己'能覺之心'就是佛性。這個'能覺之心'自己當然可以知道,只是無法對人描述。
因為能描述的都是'所覺之境'。雖然'心境不二,都是自心',但一描述境界,眾生都只執迷到外境界上去了。
——所以婆羅提尊者說:識者知是佛性(知此心與境一如故),不識者 喚作精魂(把此心與外境當做兩個物故)。


四、《楞嚴經》的'六根解脫'與'返照觀心'法門非常重要,不可偏廢
《楞嚴經》卷二到卷四開示的'一且皆是 自性'的般若真理。
但是《楞嚴經》卷四到卷六,講實修法要的時候,又重點講了「觀心」—'內六根'不去觀'外六塵',而去'返觀'內部之'能覺之心'。這樣來'速證'果位。

祖師禪也開示過「返照觀心」。但是,祖師禪講的“觀心”,似乎是一語雙關的。兩個意思都有:
第一個意思:「返觀內照」--『往內返照觀自心'。這與《楞嚴經》卷四到卷六開示的'六根解脫'裡的'脫粘內伏'的返觀內照的含義相同;
第二種含義:“般若,心心不異”—— 「觀一切皆是自性,本無一物,無可染著」。這與《楞嚴經》卷二到卷四開示的'一且皆是自性'的般若真理,原理相同。

祖師禪雖然這兩種修法都講到了,達摩祖師的時候,還是一佛乘為宗,兼攝以上二種修法的。
但是,從六祖到臨濟祖師,主要還是講的第二種含義——“般若,心心不異”,無修真修。
祖師禪對於第一種意義——「返觀內照」的修法,卻往往是僅僅提到過,然後就一筆帶過了。
六祖以來,主要還是直指佛性,即心是佛,對'觀心法門'略有提及,未作重點。
臨濟祖師講法,絲毫沒有二乘禪法的影子。臨濟祖師主要就不講「返照」了。相反,若不見性人修「返觀內照」以圖成佛,反為臨濟祖師所排摒。
二乘人不懂般若真理,用觀心法門 只能得到二乘三摩地,卻無法證大乘菩薩的無生忍。

當然,若通達般若真理以後,一佛乘人也可以用「返照觀心」之法,入三摩地、證無生忍。
這時,就不能簡單看做'二乘禪法'了,而是三乘通用,可以幫助速證果位-「即事舍塵勞,非是長修學」(《楞嚴經》卷六文殊菩薩語)。
這是佛陀、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三位佛菩薩(都是古佛再來的)所共同強調的,萬萬不可偏廢。


《佛遺教經》是佛講經49年以後,'當度者已度,未度者已經種下佛緣,當輾轉得度',於是佛陀準備入涅磐。這是佛在入涅磐之前的中夜,對諸比丘弟子最後的教導。
禪門中著名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來自《佛遺教經》中的一句:“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這句話在禪修中 則是指要一心一意地、專心地去「返照觀心」
(當然,這不單是講'坐禪打坐'的法門,也包括'專心念佛'等法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c93c8901013j0o.html

==================

《楞嚴經》卷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這個修法,是可以包含了「返照觀心」的兩種意義的
(包括了祖師禪的無修真修的修法):
第一種意義:「返觀內照」--『往內返照觀自心'。這與《楞嚴經》卷四到卷六開示的'六根解脫'裡的'脫粘內伏'的返觀內照的含義相同;
第二種含義:“般若,心心不異”—— 「觀一切皆是自性,本無一物,無可染著」。這與《楞嚴經》卷二到卷四開示的'一且皆是自性'的般若真理,原理相同。

《楞嚴經》卷八:
「雲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幹有其慧,名'幹慧'地。」
【財富禪註:『根境不偶』:六根對外境六塵不染著,而能入三摩地。
進而六根互用、證'無生法忍'。這是'利根回心大阿羅漢'、轉入菩薩乘的初步境界。
雖然自己離欲,有了圓明智慧,還沒有潤澤眾生,所以叫'幹慧地'(卷十又叫作'菩薩金剛幹慧')。還要去度眾生,逐漸經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幹慧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妙覺(如來)',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
。 。 。 。 。 。
(往下講'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楞嚴經》卷十: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財富禪註:這與卷八互相呼應。
能入三摩地,進而六根互用、證'無生法忍'。這是'利根回心大阿羅漢'、轉入菩薩乘的初步境界。有了圓明智慧,還沒有潤澤眾生,所以叫'乾慧地'、'菩薩金剛乾慧'。
還要去度眾生,逐漸經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幹慧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妙覺(如來)',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

=================================

領悟般若真理的菩薩 證入'無生忍',果位是'初地'還是'八地'?
1、二乘人的'無生忍':
二乘人以四諦法 證的果位也叫'無生忍',但與大乘菩薩 通達般若真理後證的'無生忍',其領悟的境界 是不一樣的:
1)、《大智度論卷八十六》載:於'聲聞'之'八人地'乃至'已辦地'、'闢支佛地'等'觀四諦'一切智斷,僅得'菩薩無生法忍'之部分。

'苦集滅道'之'四諦',實乃分別諸法實相之'一諦'。以'聲聞'為鈍根,故'觀四諦'而得道;
(——註:二乘人能安住四諦法,證到六根互用,就算二乘聖人'無生忍'了。 )
以'菩薩'為利根,故'直觀諸法實相'而入道。 (——註:菩薩明了般若真理,證到六根互用,才算聖果菩薩的'無生忍'。)
由此可知,'無生法忍',即'聲聞於入見道位時 參見四諦之理';菩薩則於'入初地時 諦認諸法無生無滅之理',以'住不退地'。

2)、另據《大智度論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這是領悟般若真理的'菩薩的無生忍'。
《大乘義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 '——這個說法其實是包含了'二乘四諦法的無生忍'。


2、菩薩的'無生忍'在什麼'菩薩地'位:

1)、據《華嚴經十地品》:'七地'菩薩(遠行地),方才超越羅漢、辟支佛的勢力;七地菩薩多做'他化自在天'(六欲天)天主。
——所以,阿羅漢論法力,已達六地、七地菩薩之間;但論度眾生的智慧和功德,還很不足,還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菩薩位'逐一修起。
按:魔王波旬即現任六欲天主。 《維摩詰經不思議品第六》雲:(維摩詘語大迦葉)「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 ——註:'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即是下面所說的十地以上'等覺'菩薩。
——於是,以《華嚴經十地品》的說法推理:
領悟般若真理的菩薩 證入'無生忍'以後,其果位有可能即可到達'八地'菩薩的境界;再證入'如來不思議境界',即是'等覺'菩薩。

2)、另外一種說法:根據《楞嚴經卷八》:『(初地菩薩)覺通如來,於大菩提,善得通達'。推測,'初地菩薩'至少是 通達般若真理的。
——因此推理:領悟般若真理的菩薩 證入'無生忍'以後,其果位有可能即'初地菩薩',直接超越了二乘聖人轉大乘必須經過的'幹慧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等'四十四心'。
地上菩薩 再證入'如來不思議境界',即是'等覺'菩薩。

3、結論:
領悟般若真理的菩薩 證入'無生忍'以後,其果位究竟是'八地'還是'初地'菩薩,這兩種說法,佛門內部大德 暫都還不能下結論,但是公認'至少是地上菩薩'。
廣東佛協副會長、寶林禪寺方丈釋弘滿大師在
《淺談六祖慧能和神秀禪偈的修學體會》一文中,也是說:「神秀的境界還在小乘阿羅漢,而慧能的頓悟,已達到了大乘地上菩薩的果位了」。
《淺談六祖慧能與神秀禪偈的修學體會》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後人都認作一切皆無,連我都無了,竟成了一斷滅世界。
這種狀況根本不存在。

如果斷滅空的解釋如上說 ,那不會有任何眾生會進入斷滅空。
換言之:二乘人灰身滅智是不存在的。

佛菩薩證得“覺”,其餘一切非佛菩薩眾生都是“識‘’的奴隸,
不是覺就是識,不會有既無覺又無識的眾生。
也就是上說情況不可能發生。〕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九、百折不撓

〖公案原文〗
葉縣省和尚,嚴冷枯淡,衲子敬畏之。
浮山遠、天衣懷在眾時,特往參。時正值雪寒,省訶罵驅逐,以至將水潑旦過,衣服皆濕。其他僧皆怒而去,惟遠、懷並疊敷具整衣,複坐於旦過中。
省到,訶曰:“你更不去,我打你!”遠近前雲:“某二人數千里,特來參和尚禪。豈以一杓水潑之便去!若打殺也不去。”
省笑曰:“你兩個要參禪,卻去掛搭。”續請遠充典座。

  眾苦其枯淡。省偶出莊,遠竊鑰匙,取油面,作五味粥。粥熟,省忽歸赴堂。粥罷,坐堂外,令請典座。遠至,首雲:“實取油面煮粥,情願乞和尚責罰。”省令算所直,估衣缽還訖。打三十拄杖出院。遠舍於市中,托道友解免,省不允。又曰:“若不容歸。秖乞隨眾入室。”亦不允。一日出街次,見遠獨于旅邸前立,乃雲:“此是院門房廊,你在此住許多時,曾還租錢否?”令計所欠追取。遠無難色,持缽於市,化錢還之。省又一日出街,見之持缽,歸為眾曰:“遠真有意參禪。”遂呼其歸。

〖老人眉批〗
  今日能有此百折不撓參禪修道者乎?!難怪遠禪師後來成大器也。

〖鋸解秤砣〗
葉縣歸省禪師道眼通明,性情卻是嚴厲、冷淡、枯寂,很多人都怕他。
浮山法遠(後承嗣葉縣省)、天衣義懷(後承嗣雪竇顯)兩人去參葉縣省的時候,正值那裏人多。當時是冬天,下著大雪,天氣很冷。葉縣省和尚趕人離開,不但罵,而且用水潑過道,把大家的衣服都潑濕了。好多人都對省和尚的這些做法頗為不滿,相繼離去。只有浮山遠、天衣懷二人不走,你不讓住房子,我們就整理好衣物被褥住在過道裏,在過道裏打坐。葉縣省和尚趕他們走,厲言厲色地說:“你們若還不走,我就打你們!”浮山遠上前答話:“我們兩個跑了數千里,特地來跟您學禪。怎麼能因為被潑了一勺水就走啊!您要打就打,打死了也不走!”省和尚笑了:“既然你們兩個要參禪,那就去掛單吧。”於是兩人就住下了。後來省和尚又請浮山遠作了典座。

  大眾的生活很清苦,遠典座趁老和尚不在家,偷鑰匙取出油面,給大家做了一頓五味粥,改善改善生活。誰知道粥剛做好,老和尚就回來了,這事被發現了。大家吃完了五味粥,老和尚坐在堂外,叫人去把遠典座找來。浮山遠只好過來自首,請求責罰。老和尚叫人算算這頓五味粥值多少錢,把浮山遠的衣服用具估個價格賠上,打了三十拄杖,趕出廟去。遠托人求情,老和尚不准。又求老和尚說:“不住廟,只去聽禪,可不可以?”老和尚也不准。有一天,老和尚出門,看見遠禪師在廟前走廊下站著,就向遠索取站走廊的租賃費。浮山法遠面無難色,到大街乞錢還給他。
老和尚看見法遠在大街乞錢還債,回來對大家說:“看來他是真心學禪。”就准許他又回到寺院裏來。
  老人感歎“今日能有此百折不撓參禪修道者乎?!”,稱讚法遠禪師:“難怪遠禪師後來成大器也。”浮山法遠禪師後來不僅繼承了葉縣歸省禪師(臨濟宗)的衣缽,而且深明曹洞宗的宗旨,接續了曹洞宗的香火。若非成大器者,焉能如是!
他與曹洞宗的因緣 大致如下:
  浮山法遠和琅琊慧覺(前面提到過,承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二位禪師,曾在曹洞宗大陽警玄禪師座下 盤桓很久,深明洞上宗旨。
大陽警玄禪師曾感歎說:“興洞上一宗,非遠即覺也。”然而,他二人都是臨濟宗的子孫,無法繼承曹洞宗的衣缽。
  據《五燈會元》記載:大陽警玄禪師年八十,歎無可以繼者,遂作偈,並皮履,布直裰,寄浮山遠禪師,使為求法器。
偈曰:“楊廣山頭草,憑君待價焞。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
偈尾雲:“得法者潛眾十年,方可闡揚。”遠拜而受之。
  許多年後,浮山法遠禪師 終於給大陽警玄禪師 找到了一個出類拔萃的繼承人——投子義青。
  《五燈會元》雲:青原下十世,大陽玄禪師法嗣,舒州投子義青禪師,青社李氏子。七齡穎異,往妙相寺出家,試經得度。習百法論。未幾歎曰:“三祇塗遠,自困何益?”乃入洛聽華嚴,義若貫珠。嘗讀諸林菩薩偈,至即心自性,猛省曰:“法離文字,寧可講乎。”即棄,游宗席。

  時圓鑒禪師(即浮山法遠)居會聖岩,一夕,夢畜青色鷹,為吉徵。屆旦師來,鑒禮延之。令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因緣。經三載,一日問曰:“汝記得話頭麼?試舉看。”師擬對,鑒掩其口。師了然開悟,遂禮拜。鑒曰:“汝妙悟玄機邪?”師曰:“設有也須吐卻。”時資侍者在旁,曰:“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師回顧曰:“合取狗口。若更忉忉,我即便嘔。”自此複經三年,鑒時出洞下宗旨示之,悉皆妙契。付以大陽頂相皮履直裰,囑曰:“代吾續其宗風,無久滯此。善宜護持。”

遂書偈送曰:
“須彌立太虛,日月輔而轉。
群峰漸倚他,白雲方改變。
少林風起叢,曹溪洞簾卷。
金鳳宿龍巢,宸苔豈車碾。”
令依圓通秀禪師。
  師至彼無所參問,唯嗜睡而已。執事白通曰:“堂中有僧日睡,當行規法。”通曰:“是誰?”曰:“青上座。”通曰:“未可,待與按過。”通即曳杖入堂,見師正睡。乃擊床呵曰:“我這裏無閑飯與上座,吃了打眠。”師曰:“和尚教某何為?”通曰:“何不參禪去。”師曰:“美食不中飽人吃。”通曰:“爭奈大有人不肯上座。”師曰:“待肯,堪作甚麼?”通曰:“上座曾見甚麼人來?”師曰:“浮山。”通曰:“怪得恁麼頑賴。”遂握手相笑,歸方丈。由是道聲籍甚。初住白雲,次遷投子。
  義哉!浮山法遠禪師。難怪老人贊為“成大器”者!
  ………………………………
  相關E_mail:
  1.偈曰:“楊廣山頭草,憑君待價焞。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
  *楊廣山頭草,憑君待價焞。——大陽警玄禪師年八十,歎無可以繼者,遂作偈,並皮履,布直裰,寄浮山遠禪師,使為求法器。
  *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得法者潛眾十年,方可闡揚。

  2.“須彌立太虛,日月輔而轉。群峰漸倚他,白雲方改變。少林風起叢,曹溪洞簾卷。金鳳宿龍巢,宸苔豈車碾。”
  *須彌立太虛,日月輔而轉。——須彌喻佛法,日月喻各宗各派。
  *群峰漸倚他,——他二人都是臨濟宗的子孫,無法繼承曹洞宗的衣缽。
  *白雲方改變。——無可以繼者,遂作偈,並皮履,布直裰,寄浮山遠禪師,使為求法器。
  *少林風起叢,曹溪洞簾卷。——雖然分支不同,但都是禪宗一脈。
  *金鳳宿龍巢,——令依圓通秀禪師。
  *宸苔豈車碾。——師至彼無所參問,唯嗜睡而已。執事白通……

  3.鑒曰:“汝妙悟玄機邪?”師曰:“設有也須吐卻。”
時資侍者在旁,曰:“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
師回顧曰:“合取狗口。若更忉忉,我即便嘔。”
  *汝妙悟玄機邪?——你開悟了麼?
  *設有也須吐卻。——掃除悟跡。
  *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用這種語言說開悟。——言語道斷。
  *合取狗口。若更忉忉,我即便嘔。——這種語言也須掃卻。——心行路絕。
  上述三點是啥意思?
  (編者注:“*”後為 lvm 老師對三個問題所做的回答。)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佛遺教經》是佛講經49年以後,'當度者已度,未度者已經種下佛緣,當輾轉得度',於是佛陀準備入涅磐。這是佛在入涅磐之前的中夜,對諸比丘弟子最後的教導。
禪門中著名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來自《佛遺教經》中的一句:“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這句話在禪修中 則是指要一心一意地、專心地去「返照觀心」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這句話在禪修中 則是指要一心一意地、專心地去「返照觀心」

錯解!

制心一處....何‘’心‘’?何‘’處‘’?

也不想想凡愚用的是什麼心?所制之處為何處?

凡愚只能制凡愚心於蘊(妄)處,那能辦什佛事?
Sherlock
文章: 1071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Sherlock »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淨空老法師的口頭禪
離四句絕百非
兩邊不立
中道不存

大乘
以方便為究竟
一切法皆是佛法
空拳誑小兒黃葉止啼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地震啦! 快去躲好
(藏身法界)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大乘
以方便為究竟
一切法皆是佛法
空拳誑小兒黃葉止啼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誘進小兒可也。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有人就是不相信,大地會振動
有人就是不相信,大海會倒灌
新老怪
文章: 5270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出處: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楞嚴法璽印禪師語錄。

經文:佛祖玄關悟得真,好登華座報君親,天花錯落菩提樹,始見披緇有異人。

【經文釋義】:
嘉興大藏經第二十八冊,楞嚴法璽印禪師語錄,對得授佛祖玄關一竅的尊貴與殊勝,有一番極為深入淺出的描述,內容如下:
「佛祖玄關悟得真」:
玄關是自性佛祖所居住的地方,得授佛祖玄關以後,要開悟玄關竅裏面的真人,是真事不虛的自性主人翁。
「好登華座報君親」:
得道以後,要好好修道辦道,行功立德,等待功德圓滿以後,回到上天,證得華美的蓮臺寶座,以報答天地君親師五恩。
「天花錯落菩提樹」:
得道以後,人天歡喜,上天的仙女,高興的將天花,散落在自性菩提樹上,歡喜讚嘆。
「始見披緇有異人」:
得道以後,神人歡喜,人天看到原來 身穿袈裟的修行人,已經得道了,跟一般的人完全不一樣。
藍海千尋
文章: 5505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藍海千尋 »

有人就是不相信,大地會振動
有人就是不相信,大海會倒灌
絕大多數人都相信:佛有吃飯,睡覺,還會出血,死亡。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