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7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第二步驟: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既然能夠修到「入流亡所」,心念清淨,別無雜染。那麼此時冷氣機聲 還聽得到嗎?有人叫你吃飯還知道嗎? 當然聽見也知道,但不為所動。外界來來去去的聲響,了然於心,但都與己毫無關係,絕不干擾,「所入既寂」,所聽進來的音聲 皆是寂滅相,明明白白,清清淨淨。

這三句是說因「入流亡所」的不斷訓練。功夫漸深,在聞性中 此時已沒有任何可聽的對象(「所已寂」),也沒有了耳根和外界接觸的現象(「入已寂」);聞性中清清淨淨,但並不昏沈 或木然而無知覺(因此說「了然」,此時感覺到的 既沒有動的形相(聲因動而來),也沒有「靜」的形相(與動相對的靜)。 在這個階段,已經是「定」的境界了。不過「定」有程度的深淺,要一層層的深入,現在還只能說是初定的境界。在這境界中,前面指出的五項妄想執著—「我」、 「聞性」、「聞」、「聽」及「聲」,還只能說去掉了「聲」及「聽」。可是因為去掉了「聲」「聽」這兩妄想執著,人類的許多苦痛,已經可以減去很多。世人能 到此境界,已能夠有很多的快樂自在的受用。此時腦子中「聞」的作用還在。觀世音到此境界,並不停止,而是努力深入推究,使「定」的程度 日益加深。

用功的過程是 能聽的聽性 聽所聽的聽性,一直聽,聽到所聽的聽性 都沒有(亡所),仍不停止,還一直聽下去,為什麼聽性沒有了?雖是沒有了,還是再聽下去,把都沒有能所的能聽聽性,當做所聽的聽性,再聽下去,聽到極點了,就寂靜到動塵境沒 有了,靜塵境也沒有了,連自己的聽性 也寂靜到沒有了,叫「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既寂』之寂,不是靜境之寂,乃是動靜二 塵,到此俱寂之境,動塵與靜塵俱解。『了然不生』即了達動靜二相,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所入既寂」。我們的心往裡面收,收到不動的境界,到達最高的定。
「寂」就是不動的境界,既然已經不動,這個時候「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聽到聲音,這是動相;現在聽不見外面的聲音,這就是靜相,表示我們的心 已經靜下來了。這個時候如果產生執著,也不對。喜歡這個清淨、喜歡這個安定,認為這個地方很不錯,就著靜-執著靜境為實有。這時雖然打坐的時候 感覺很舒服,但是忽然聽到一點聲音,或是聽到有人走路的聲音,馬上就會嚇一跳,就會受不了,會覺得聲音很討厭、很可惡,就會起煩惱、不耐煩,這是著靜。所以動是塵,靜也是塵,靜也不能執著。

聽到聲音是動相,沒有聽到聲音是靜相,就證明動也是相、靜也是相,現在不執著動和靜,這念心就從聲塵、色塵、味塵上解脫出來。所以雖然得到靜境,靜境也不貪著,因為靜境 本來就是如此,如果貪著靜境,又是一個妄想,又是塵勞境界,所以不執著動的境界、也不執著靜的境界。執著就是貪,不貪就是不執著。「了然不生」,不知道有動相,也不知道有靜相。

再由這了無所聞的 寂滅中進修,有聲與無聲 動靜兩種境象,都瞭然無礙,卻一念不生。我們耳朵 聽到有聲音是動相,注意聽到「沒有聽到的」叫做靜相,動相與靜相 都是生滅相對法,道不在動相與靜相上。聲音來聽見動相,聲音沒有了聽到靜相;有時當我們很靜的時候,忽然又來聲音,馬上又聽到動相,動靜只是現象的不同。我們能聽動相與能聽靜相的,不在聲音本身,更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所不在,而心理卻明明白白,沒有動過。動來知道動,靜來知道靜,能知道動與靜 這個沒有動過,生而不生,用而不用。

3.3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第三步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如是」行人如前所述繼續用功,以反聞照性之力,使心心寂靜,「漸」漸「增」勝,定功轉深, 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
「聞所聞盡」:聞性者,即成耳根之體性,如六結之巾體。此時能「聞」的第六識已不起分別,「所聞」的聞境也沒有了,由於第六識 不攀緣了知六塵,使前五識成為現量,沒有能受所受,沒有能見所見,其餘嘗所嘗,嗅所嗅,覺所覺,知所知,亦復皆「盡」,破虛有 所明而亳無實體的 受陰妄想,解根結,超越見濁,所謂「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已得人我空。

因為聲塵 是我們所聽到的,咱們能聽到的是耳根。現在聲塵的動靜兩結齊消,所剩下的只是能聞的耳根,這根也是結。
根與塵相對了然不生,就沒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內相也隨之而同盡。
於是「泯然豁然,無復內外,即根盡之相」。於是破了根結,又進一步了。

此時先得人空。「盡聞不住」,
所聞能聞俱盡,就是「盡聞」。由於智慧,所以能覺。覺照,照到這個根塵俱空。現根塵俱盡 唯剩一覺,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墮無為深坑,所以「不住」。唯當加功再進,透過此關。當能聞與所聞,都消除之後,根同塵都一齊迥然脫落,當前出現的是 清湛純一 沒有邊際的境界。這個境界 正是自己所覺到的。

既有所覺,必有能覺,能覺即是能觀照這個境界的智慧,有能覺與所覺,這就又是一層能所。
「盡聞」是能聞與所聞的盡除,破了根結。達到根塵齊泯的境界,能照這個境界的是能覺,屬於般若。若住於這個「盡聞」的境界,還有能覺與所覺,能覺的智 與所覺的境相對,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對,仍是障礙。不能吝惜此智,都應捨棄,來破除法執。「根塵雙泯,為盡聞處。而亦不住盡聞之覺,更增觀行。根塵既泯,而此觀智亦亡。故「覺所覺空」,於是破了覺結。

聞到最高的境界,連聞也不執著。前面離開了動相、靜相,這時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寂然不動、不攀緣了。這個境界是好嗎?
不一定是好,所以還要繼續用功,繼續漸增到六根歸一,六根變成一根。
「聞所聞盡」,聞到最後的盡頭,六根變成一根,這時候就有些感應,有些境界。繼續再用功,不執著,
「盡聞不住」,不住在六根上,六根歸一的境界 還是不執著。不住在這個境界,又是個什麼境界呢?只有覺性存在,能聽這念心存在,六根都不存在了。因為這念心 不但脫離了動相、靜相,而且根也不執著了,根結也解了。所以依根解結,動是一個結、靜是一個結,六根也是一個結。六根都不執著、不住,又是一個什麼境界?
就是一個覺,覺就是覺性,就是靈知靈覺。

3.4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第四步驟: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空」謂仍舊用功到「覺所覺」覺到空之境界。「覺」謂能空「覺所覺 覺到空」之空智,由此空智,而空彼能覺所覺,若妄覺未空盡,空覺未極圓時,空覺性上 有未極圓之空相在,亦有知未極圓之空心在;此宛然有能空心生,即是八識中 第七識種子,名為生滅根元,處在行陰區宇中,
是為能空與所空,二俱宛在,若住此空,吝惜空理,不肯放捨,即是愛理之法愛,還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參究能空依靠誰?究而極之,則空相滅,知空相之心亦滅,空覺高極圓滿時,稱「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即解空結,破行陰,超眾生濁。

意識滅,五根對塵,洞然照了,不起分別,故觀諸山河大地,猶如明鏡照物,應物而現,亳無分別,而不黏於心,唯一精明真心,此想陰盡,生滅法之根元體性「行陰」從此 披露,得見十方十二類眾生之生滅,畢竟克盡其類,為六色根和五塵境 依正二報之究竟轉變之開關,以幽深隱微之習氣生滅 為行陰根本。如定中人 不免爪生髮長,仍 是清擾細遷,故知盡生而不盡滅,仍在行陰邊際,而一切滅定,都不是究竟。今由反聞定力,使幽深隱微妄想的第七識種子習氣,都不再擾動,如波瀾滅,化為澄水,而歸於元澄湛寂之第八識,則生死因盡,眾生生死果滅。

行人皆已得正知,凝明正心,但餘迷未盡,執著生滅之元的行陰為勝性,故起計度,亡失本修,並不知行陰盡後,還有識陰,識陰盡後,才是不擾不動之真如;
故於其能觀八萬劫眾生事之悟境起迷執,落入斷見、常見,或亦斷見亦常見,或執有執空等狂解邪見,以為是涅槃,認妄為真,惑菩提性;
或證六 欲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卻妄計為常、樂、我、淨之涅槃,而成各種外道同類。
皆由行人於行陰上 用心計度,由自心邪思惟 而墮自心之魔,非由受先外道之教所致,自作深孽,未證言證,自言登聖,即成大妄語,墮無間獄。故行人 不許於行陰上用心求得,或有所得,亦不以為究竟。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不起妄計,則可以銷息邪見。心魔不起,一味精研,無諸障礙,直趨無上之道。

3.5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第五步驟: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行人始終不起狂解,常住圓定,繼續用功 到能空和所空都滅了,滅境現前,宛爾有個能滅心,即是第八識,然此乃是對生言滅,仍是相對的滅,滅非真滅,正是識陰區域,非 有非無 而體性空寂,迷背真性,故還要再追 能滅者是誰?一直追到生滅之「滅結」也滅下去,超然於「生滅既滅」不生不滅的佛性出現了,叫「寂滅現前」。

當行陰盡,識陰顯露,內既無能入之根,外無所入之塵,根塵脫節,內外湛明,故能深達十方世界,十二類生 各自受命之根本元由。業因已銷,業果不召之時,若能再加用 功,止觀並進,運用金剛智力,銷鎔六根之門,令合於唯一圓融清淨寶覺,則耳、鼻、舌、身、意 都能見物,開則六根互通於鄰根,眼能見色,且能聞聲、嗅、嘗、 觸、覺知,互用清淨;十方世界 及與身心,蕩然不復更有,全是自己心光,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山河大地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之相滅,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禪宗六祖惠能開示志誠說:「要到實在沒有一法可得的境界,才能在自性上 隨順建立萬法。已經見性的人 要建立『佛 身』、『菩提』、『涅槃』、『解脫知見』等佛法名稱也可以,不立也可以。生死去來,自由自在,無所滯礙,當用之時 隨緣作用,當說之時 隨緣應答;普現一切化身 而所作所答不離自性,就得『自在神通』和『遊戲人間』了,這就叫作見性。」

3.6 耳根圓通修証法門第六步驟: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忽然超越之下文,皆稱全體所起之大用也。斷惑雖經無量劫,見性只在一念間,故曰「忽然超越」。以世出世法俱解脫,破凡夫我執 而超越世間,破三乘法執 而超越出世間, 行人入三摩地,我法雙空,俱空亦復不生,故得「超越世出世間」。
此時十方世界所有諸法,都是行人 自性光明,一切如來所證圓滿清淨、微妙光明本心,都在一念 心中,稱為「十方圓明」。
於此斷惑證真間,獲得二種殊勝,位次等覺菩薩,往上則與諸佛相合,往下則與眾生相合,顯利他之德。本覺妙心,生佛體同,本無差別;
因眾生迷而不覺,非失成失;
菩薩修德有功,破五陰,解六結,證本覺,非獲而獲。
因為「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故能興慈運悲,拔苦與樂,現三十二應身,十四無畏,入俗利生。眾生迷此本覺妙心,造業流轉,不能自拔,唯有仰求菩薩慈悲加被;而菩薩證此本妙心,正是眾生所迷,
眾生 是菩薩心 中之眾生,菩薩 是眾生心中之菩薩,眾生之悲傷苦惱,亦是菩薩之悲傷苦惱,故曰「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是顯修證之功。菩菩乘一心三觀之力,修行至此,己去泥純水,永斷無明,而於寂滅,精妙己圓;故能超越 凡夫世間法,同時超越 二乘出世間法。因為識陰 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以其生滅境界甚為微細,如急流水,望之恬靜,實非無流;
迷之則作業流轉,悟之則根結盡解。
眾生迷故,依圓成實性,起依他起性,及遍計執性,妄計我及我所,於眾生世間,生椠縛想,於器世間,不能超越,故為世間所障;
二乘 滯寂沉空,亦為出世間所隔,故妙體不圓,妙智不明。

今觀音菩薩,悟萬法唯心,故能法解脫已,俱空不生,於生滅滅已,寂滅的識陰現前之際,百尺竿頭重進步,憑觀行力,破識陰,解滅結,與真如理性相應,徹底取消藏識中微細生滅,使識陰之阿賴耶識,變成佛果白淨識,故能超越 世間凡夫所執之有,同時超越出世間二乘所執之空,而得識性圓明,周遍法界。

以下經文言:「身心世界,如吠琉璃,內含寶月,名識陰盡。」即今此文中所說:十方圓明,亦是證得大圓鏡智。故能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入於如來妙莊嚴果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以觀音菩薩自說:我得佛心,證於究竟。

如果你能把握住 觀音修証法門,慢慢轉化 向內聽聲音,達到一念不生,身體氣脈自然起變化,定力也增加了。因念頭完全靜止,呼吸不往不來,自然腿就容易打通。坐著舒服極 了,不想下座,動也不想動了。到此時,形而上的道體 自然完全呈現了,突然超越世間出世間 所有的境界。十方世界 立即洞徹圓明,(十方 代表整個空虛宇宙)豈止是天人合一,完全圓滿 清淨一體了。

「十方」者,指沒有一個固定的中心點, (沒有「我」,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圓」是圓滿不缺,無所不及,無有邊際;
而「明」則是無有障礙。這是用人類的語言文字,勉強表達本性的境界。
「十方圓明」不但說明在本性之外,再找不到任何一物;沒有佛,沒有眾生,而且連虛空也找不到。這就是佛學經書裏的所謂「本性」,所謂「體」;也叫做「佛性」、 「如來藏」、「真如」都代表這同一的境界。
新老怪
文章: 527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由 電火 » 週三 5月 01, 2024 9:53 pm

一切眾生畢竟成佛
佛者有淨土.有菩薩.有眾生
每個人的累世因緣有護法神
或未登地菩薩

舉頭三尺有神明
可修成人天乘
菩薩乘
或ㄧ佛乘
師兄
佛者有淨土.有菩薩.有眾生
則落入有邊啊
有邊則屬於化城境界
有,無,空的三觀
是去我執法執的方便
淨土法渡一切人
到化城再進階
新老怪
文章: 527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張拙〈見道偈〉
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紫柏禪師,有一次聽見有僧人念張拙的《見道偈》,當到“斷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時,
禪師說:“錯了!應該是’斷除妄想方無病,趣向真如不是邪’。”
僧云:“你錯他不錯。”
禪師大疑,從此以後,每到一個地方,就把這兩句話寫下來,掛在牆壁上,行住坐臥都在參究這個問題,最後參至頭面俱腫。一日吃完齋飯後,禪師突然開悟,頭面之腫立消。
(參之又參,廢寢忘食,全神貫注,幾至無念。持之有恆,開悟只在一瞬間。)

●究竟來講,不管是斷除妄想,還是趨向真如,在勝義諦中 都是不存在的,
“斷除妄想增重病,趨向真如亦是邪”,
真正到了這種境界時 (明心見性了),既沒有真如,也沒有妄想,既沒有斷,也沒有不斷,凡是分別均為戲論。
新老怪
文章: 527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究竟来讲,不管是断除妄想,还是趋向真如,在胜义谛中 都是不存在的,
“断除 妄想增重病,趋向 真如亦是邪”,
真正到了这种境界时(明心见性了),既没有真如,也没有妄想,既没有断,也没有不断,凡是分别 均为戏论。

:mrgreen:凡是分别 均为戏论。
是法平等,上下一貫
如同在水中劃十字架
實無所得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真是了義
新老怪
文章: 527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天命明師開啟玄關金鎖以後,點傳師在前面劃一個圓圈○,再點一點⊙,這就是收束六根六識,歸回自性清靜的無極本體,本性不再被六根六塵所束縛,能夠解脫自在。
因為自性無形無相,是生命能量體,是磁場,好像電一樣,雖然看不見,但是妙用無窮。
例如自性能量 在於眼耳鼻舌身意時,眼耳鼻舌身意,就發揮它的作用,能看、能聽、能聞、能味、能觸、能思。
當自性受激盪到恆沙世界時,自性就跑到恆沙世界去。
自性生命 修持到能量強烈,受到激蕩時,就產生自性光明。
●法身 雖然無形無相,卻有無窮無盡的能量,報身 是自性的光明,化身 是一切法界的識相,自性能量無形無相,本不生滅。
得道之人,當要捨識用根,於見性而離見,不執相也。能夠剝離六根中 所有積聚五蘊的污垢,才能親證 自性的常寂光,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一切相,即見如來。
所以性理心法 就是要讓眾生開啟正知正見,明心見性,成就無上菩提也。
新老怪
文章: 527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空與不空——智證之四十三 (2012-02-29 08:57:08)轉載▼

《起信論》曰:
真實空者,從本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離一切法差別相故,無有虛妄分別心故。應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有無相,非非有無相,非一相,非異相。略說以一切眾生妄分別心所不能觸,故立為空。
據實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無,能遮亦無故。言真實不空者,由妄念空無故,即顯真心常恆不變,清淨圓滿,故名不空。亦無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離念智之所證故。


傳曰:
予觀江西馬祖而下諸奇衲,如汾州、南泉、歸宗、百丈,皆冠絕一時,然說法與諸祖議論冥契者,百丈又冠諸衲,嘗曰:“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若與諸染法相應,名天、人、二乘界。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平等心量,處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虛妄、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無計,一切不拘,去留無礙。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此論與馬鳴所示無所優劣,然深信而親證者,首山唸法華、舜峰欽禪師尤昭著者也。


一般人說空或者理解空,無非三種意思:
一、從來沒有的東西,可以說是空。譬如三個頭的人、烏龜毛、兔子角。
二、曾經有過的東西,現在沒有了,可以說是空。譬如原來這裡有一堆柴,現在燒完了,空了。我原來有兩千萬,現在都沒有了,帳戶上空空如也。
三、別的地方或許有,這個地方沒有,是空。譬如說這個瓶子是空的,沒有什麼東西在裡面;這間屋子裡沒有人,屋子是空的。但並不妨礙其它地方 有東西或有人,只是這個瓶子和這間屋子裡沒有。
第一種空是始終空,過去、現在及未來都不會有;
第二種空,是先有而後空,是斷滅空;
第三種空是相待空,只是相待於其它處的有而說此處空。

佛法說空,都不同於如上三種。佛法說空,是為了遮妄顯真。
眾生無明顛倒,不知諸法 皆屬緣起,並非有實 在的自體,而處處執以為實有,因此執著而生種種煩惱痛苦。
諸佛菩薩憐憫之,為其開示說,你所見非實,只是假有,如陽焰,如鏡花如水月,實際是空的,不是真的水,不是真的花朵和月亮。這樣說空,是因為不真故說空,是為了遮其執為實有之非。這樣說空,既有遮妄之功,也有顯真之能。
如果只是為遮妄而遮妄,並不能顯真,則一切法破後 將陷入茫茫蕩蕩 無所有之空中,如方廣道人一樣。遮妄的目的 其實正在於顯真,如同散盡烏雲 正是為了能日出一樣。
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能 直接表顯真的 而要遮顯呢?”
答案是真不可說,不能用語言道,如果勉強要說,也只能說非生非滅,非空非有,非來非出,非斷非常等等,所以不得不說 空以顯不空,遮妄以顯真。

所謂空者,即諸法是;所謂不空者,即法身是。但法身 若按世俗的眼光看,也是不可見的,也可說是空的,但真實義中,法身 是不空的。這個意思,《大乘起信論》那段話說得非常醒目!
禪宗所證悟者,也並不背離此理。覺范禪師認為,馬祖下諸位大老 都能證說此義,尤其是百丈禪師那段話,應該是《起信論》最好的註釋。於此也可見,禪並不悖教。並不像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樣,禪是一回事,教法又是另外一回事。
其實,凡諸佛菩薩 所說之教理,證悟者 無不一一證實之。
新老怪
文章: 527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三四、世間因果

〖公案原文〗
  許知可,毗陵人,嘗獲鄉薦,省闈不利而歸。舟次吳江平望,夜夢白衣人謂曰:“汝無陰德,所以不第。”
知可曰:“某家貧,無資可以饋人。”
白衣曰:“何不學醫,吾助汝智慧。”
知可輒寤,歸踐其言,果得盧扁之妙。凡有病者,無問貴賤,診候與藥,不受其直。病夫填門,無不愈者。後舉,又中鄉評,赴春官。
艤舟平望,夢前白衣人相見,以詩贈之曰:“施醫功大,陳樓間阻。殿上呼臚,喚六作五。”思之不悟其意。
後登第唱名,本第六,因上名殿試不祿,遂升第五、乃在陳、樓之間。方省前讖也。

〖鋸解秤砣〗
  這是一則世間因果故事:
  毗陵人許知可,考取功名落榜了,便乘船回家。船到平望這個地方時,晚上夢見一個白衣人對他說:“你沒有積下陰德,所以考不中。”許知可說:“我家裏窮,沒有錢救濟別人,怎麼積陰德呀?”白衣人說:“你學醫給人治病吧,我來幫助你。”許知可回去以後,學醫成功,治病不要錢。病人盈門,沒有治不好的。

  後來許知可又乘船去趕考,船到平望,又夢見了那個白衣人,給他說了一首詩:“施醫功大,陳樓間阻。殿上呼臚,喚六作五。”他不知道是啥意思。考試完了,他本來排在第六名,因他前面有一位沒通過皇上的面試,他就成了第五名(喚六作五)。第四名是姓陳的、第六名是姓樓的,他正好在陳、樓之間(陳樓間阻)。他這時才省悟白衣人之詩意了。
  這個故事跟“了凡四訓”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當世因果。然而,這當世因果卻也未離開三世因果。試想:那白衣人不去幫助別的落榜舉子,卻單單來幫助他,這也是前世種下的因呐。
新老怪
文章: 527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自性的主人翁

古蘭經第二章第二十一節曰:「人們哪!事奉你們的主,那造化你們和你們以前的主,冀使你們戒慎。」

(按:國家的主就是總統,一縣之主是縣長,一家之主是家長,一身之主是靈性,靈性是居住在明師所指點的地方,找到了我們的主~靈性,做事存天理現良心,戒慎恐懼,恐怕造罪而犯錯也。)

古蘭經第二章四十六節曰:「那般人切知 他們是將遇見主的,是將歸返於他的。」

(按:遇見主,主就是得了自性主人翁,自性的主宰,他是居住在玄關一竅裡面,找到了自性的主人翁,歸返於他,若能努力勤修,積功累德,待功德圓滿,就可以返回天堂之義也)。諸位前賢,你找到自性的主人翁了嗎﹖ 如果沒有,請急速訪求明師之指點,就可以找到了。
新老怪
文章: 527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行者!奶媽養兒子,希望歸希望,編織出來的的 究竟不是事實!
如果,親娘抱過去叫一聲,“我的寶貝!”您說,誰敢吭一句“不是”?
因為事實勝於雄辯,否認也是徒然!
何況血親出自“我”體,是可以經得起科學考證的。

  (白雲禪師《碧岩錄探討》)

:mrgreen: 娘親
新老怪
文章: 5273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三六、外道種性


〖公案原文〗
  照覺禪師,自泐潭移虎溪,乃赴王子淳觀文所請。開堂後,百廢並舉。升堂、小參、入室,無虛日。嘗言:“晦堂、真淨、同門諸老,秖參得先師禪,不得先師道。”
  師曰:
  蓋照覺以“平常無事,不立知見解會”為道,更不求妙悟。卻將諸佛、諸祖、德山、臨濟、曹洞、雲門真實頓悟見性法門為“建立”,《楞嚴經》中所說“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為膈上語,亦是“建立”。
以古人談玄說妙為禪,誣誷先聖,聾瞽後昆,眼裏無筋,皮下無血之流。隨例顛倒,恬然不覺,真可憐憫。
  《圓覺經》雲:“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又雲:“末世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豈虛語哉!
  所以真淨和尚小參雲:“今時有一般漢,執個平常心是道,以為極則。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大盡三十日、小盡二十九。並是依草附木,不知不覺,一向迷將去。忽若問他‘我手何似佛手?’便道:‘是和尚手。’‘我腳何似驢腳?’便道:‘是和尚腳。’‘人人有個生緣,哪個是上座生緣?’便道:‘某是某州人氏。’是何言歟!且莫錯會。凡百施為,秖要平常一路子以為穩當。定將去、合將去,更不敢別移一步,怕墮落坑塹。常時一似生盲底人,行路一條杖子,寸步拋不得,緊把著,憑將去。”
  晦堂和尚謂學者曰:“爾去廬山無事甲裏坐地去!”
  而今子孫,門如死灰,良可歎也。

〖老人眉批〗
  參禪第一須明師指示,不得明師,縱令曆劫多生,亦不能豁開正眼!但今之修道者,大多是唯益多聞,不求正悟,所遇師友,又多邪見,欲其不墮坑落塹,成外道種姓,安可得哉!?
  修道即如是之難,太死,坐在無事甲裏,固不是;太活,隨語生解,更非是也。然則為何而後可哉?曰:先求妙悟見性,然後隨分勤除妄習,直至皮膚脫落盡,惟露一真實!

〖鋸解秤砣〗
  照覺禪師曾說過,跟他自己同門的真淨、晦堂(黃龍祖心)等諸位禪師,只參得先師(黃龍慧南)禪,並沒有得黃龍的宗旨。
  本書《宗門武庫》的作者 大慧宗杲評論說:照覺以平常無事為道,不立知見、不容解會,更不思進取、不求妙悟。諸佛、諸祖、德山、臨濟、曹洞、雲門……一脈相承的真實頓悟見性法門,照覺斥之為“建立”。
《楞嚴經》雲:“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照覺斥之為膈上語,說這也是“建立”。
還說古人談禪是談玄說妙,攻擊古人是誣誷先聖、聾瞽後昆、眼裏無筋、皮下無血之流。照覺說話這麼離譜,他自己卻恬然不覺,真是可憐憫者啊!

  大慧禪師引用《圓覺經》裏的話:“末世眾生 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圓覺經》裏又說:“末世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看看照覺的言論,豈不是“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麼!經中之言不虛呀。
  真淨和尚在小參時說過:“現在有一種人,執著‘平常心是道’,認為這是終極的真理。在他們看來: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這都是依草附木之輩,不知不覺地迷進去了。你若問他‘我手何似佛手?’他便說:‘是和尚手。’再問他‘我腳何似驢腳?’他便說:‘是和尚腳。’第三問:‘人人有個生緣,哪個是上座生緣?’(這連續三問,號稱‘黃龍三關’)他便答道:‘我是某州人氏。’這是哪門子答語呀!他們誤解了黃龍先師的禪,他們認為做什麼都要一路平常,以為那樣做才穩當,不敢移動一步,怕墮落坑塹。這些人平常就象瞎子一樣,寸步也離不開拐杖。他們緊抓著‘平常心’不放,像是生怕別人搶去。”
  晦堂和尚也曾對學人說過:“你們去廬山無事甲裏坐地去!”廬山無事甲,就是指照覺的見解呀!
  接著,大慧禪師評論說:到現在,照覺一門,子孫寥落,冷如死灰,可悲可歎哪!
  老人評論說:“參禪第一須明師指示,不得明師,縱令曆劫多生,亦不能豁開正眼!”是啊,若遇上象照覺這樣的師父,怎能豁開正眼呢!

  老人感歎今時:“但今之修道者,大多是唯益多聞,不求正悟,所遇師友,又多邪見,欲其不墮坑落塹,成外道種姓,安可得哉!?”現今去聖時遙,照覺之輩多,而晦堂、真淨少。學人若不能識得明師,倒不如持執一句佛號、安穩生西為妥。

  接著,老人開示說:“修道即如是之難,太死,坐在無事甲裏,固不是;太活,隨語生解,更非是也。然則為何而後可哉?
曰:先求妙悟見性,然後隨分勤除妄習,直至皮膚脫落盡,惟露一真實!”
照覺是太死的,坐在無事甲裏,這固然不對。
然而,太活也不行,隨著語脈妄生理解,那就更不對了。怎麼樣才可以呀?
老人為我們指出了一條直路:先打開本來見性,悟後不可鬆懈,再勤除妄執之習氣,直至皮膚脫落盡,惟露一真實。

  嗚呼!照覺也曾“百廢並舉。升堂、小參、入室,無虛日。”只是昧卻了一真實,而今人則多是皮膚脫不盡哪!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