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竇頌:
句裡呈機劈面來,
這東門西門 南門北門裡呈了什麼機
?雪竇雲:
東西南北門相對。
這機原來在相對門裡,雪竇雲:機轉二頭走。所以劈面來答 東門西門南門北門,
「這只是」-趙州,
雪竇用劈面 來呈現這法身,表示速度之快「如擊石火,似閃電光。」
又雲:爍迦羅眼絕纖埃。
爍迦羅眼是梵文,換之漢語譯文金剛眼,禪語管不容針,私通車馬,就是金剛眼代言詞,
雪竇祖師比喻為:絕纖埃。
東西南北門相對,無限輪錘擊不開。為什麼無限輪錘 擊不開呢?
因為這門 是相對的,彼此相對依存,缺一不可。
相對法是世法 稱為俗諦,
而出世法是絕對法 稱為真諦,
真諦與俗諦不二 是第一義諦。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6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即心」,講的就是 現前凡夫五蘊身心之中,那個意識虛妄分別的執取之心,
此意識妄執的心 就是佛。
經云:「一切眾生,貪欲恚痴,諸煩惱中, 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
凡夫的心與佛心,本 來無二,如冰與水,拳與掌之間的關係一樣,
唯有表相的不同而已,實質上卻沒有分別。
如果能徹悟此心,即可大用現前,大機圓應,泯除凡聖的差別,拔除生死的根源。
到那時,就能見到「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當下就能徹證「全心即佛,全佛即心」。
一切萬物,無非自心所現,都是此心的妙用,所謂「心即萬法,萬法 即心」;
心不小,萬法也不大,故而才有「芥子納須彌」之說。
所以,大 小無礙,猶如古德所說「以大千土作一粒粟,將一粒粟作大千土」,就是這個道理。
此意識妄執的心 就是佛。
經云:「一切眾生,貪欲恚痴,諸煩惱中, 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
凡夫的心與佛心,本 來無二,如冰與水,拳與掌之間的關係一樣,
唯有表相的不同而已,實質上卻沒有分別。
如果能徹悟此心,即可大用現前,大機圓應,泯除凡聖的差別,拔除生死的根源。
到那時,就能見到「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當下就能徹證「全心即佛,全佛即心」。
一切萬物,無非自心所現,都是此心的妙用,所謂「心即萬法,萬法 即心」;
心不小,萬法也不大,故而才有「芥子納須彌」之說。
所以,大 小無礙,猶如古德所說「以大千土作一粒粟,將一粒粟作大千土」,就是這個道理。
-
- 文章: 526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禪家多俊傑-禪宗公案315
尺童
三位從虎邊走過。
泉問歸宗:“剛才見的老虎像什麼?”
宗曰:“像貓兒。”
宗卻問師,
師曰:“像狗子。”
又問南泉,泉曰:“我見是個大蟲。”
尺童——
南泉下套:剛才你們看見老虎起什麼「見」呀?
歸宗:像貓。 (貓見,歸宗墮落成貓)
師:像狗。 (變成狗了)
南泉給謎底:「我見」是吃人老虎。
師半夏上黃檁山,見蘗看經。
師曰:“我將謂是個人,元來是唵黑豆老和尚。”
尺童-
本來以為黃檁是明白人,原來是吃黑豆的老和尚。
(開玩笑,說吃黑字或紙上求法如吃貨,啥也不懂--懂的就不太看經尋覓了,得意忘言了)
師問仰山:涅盤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
仰山:都是魔說。
師感嘆:以後沒人能奈何你了! (佛都奈何不了你了)
仰山問: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處麼。
(開悟也就剎那間,然後即歇息,那還怎麼做、怎麼住世、怎麼行道?)
答: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得了正法眼,遍地都是道。)
!因普請鋤地次,有僧聞鼓聲,舉起鋤頭,大笑歸去,
師雲:「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後喚其僧問:「你今日見甚道理?
雲:「某甲早晨未吃粥,聞鼓聲歸吃飯。
簡譯:
一僧因聞鼓聲,頓悟無生,興奮得高舉起鋤頭,大笑而去。
師知其頓悟:高舉鋤頭的姿態、豪爽大笑而歸,真如俊傑!這和觀音悟道的原理一樣呀。
後來叫來僧問:你今天見什麼道理了?
答:早晨沒吃飯,餓呀,結果聽到開飯鼓聲,高興壞了。
師哈哈大笑,印可了這傻X!禪
尺童-各位留神:這哥們不傻,已經大徹大悟! !
尺童
三位從虎邊走過。
泉問歸宗:“剛才見的老虎像什麼?”
宗曰:“像貓兒。”
宗卻問師,
師曰:“像狗子。”
又問南泉,泉曰:“我見是個大蟲。”
尺童——
南泉下套:剛才你們看見老虎起什麼「見」呀?
歸宗:像貓。 (貓見,歸宗墮落成貓)
師:像狗。 (變成狗了)
南泉給謎底:「我見」是吃人老虎。
師半夏上黃檁山,見蘗看經。
師曰:“我將謂是個人,元來是唵黑豆老和尚。”
尺童-
本來以為黃檁是明白人,原來是吃黑豆的老和尚。
(開玩笑,說吃黑字或紙上求法如吃貨,啥也不懂--懂的就不太看經尋覓了,得意忘言了)
師問仰山:涅盤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
仰山:都是魔說。
師感嘆:以後沒人能奈何你了! (佛都奈何不了你了)
仰山問: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甚處麼。
(開悟也就剎那間,然後即歇息,那還怎麼做、怎麼住世、怎麼行道?)
答: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得了正法眼,遍地都是道。)
!因普請鋤地次,有僧聞鼓聲,舉起鋤頭,大笑歸去,
師雲:「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
後喚其僧問:「你今日見甚道理?
雲:「某甲早晨未吃粥,聞鼓聲歸吃飯。
簡譯:
一僧因聞鼓聲,頓悟無生,興奮得高舉起鋤頭,大笑而去。
師知其頓悟:高舉鋤頭的姿態、豪爽大笑而歸,真如俊傑!這和觀音悟道的原理一樣呀。
後來叫來僧問:你今天見什麼道理了?
答:早晨沒吃飯,餓呀,結果聽到開飯鼓聲,高興壞了。
師哈哈大笑,印可了這傻X!禪
尺童-各位留神:這哥們不傻,已經大徹大悟! !
-
- 文章: 526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我們必須明白,道不在經文之中,能說的就不是道。
道,是「平常心」,誠如祖師所說的喫茶吃餅,就是道。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玄妙難懂,讓人有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如果,我們從《金剛經》的發起序中去深入的話,就不難了解它的道理。《金剛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經文,講的只是世尊平日著衣、持缽、走路、乞食、打坐的事情,既無什麼特立獨行,也沒有超群顯異的事,所說的只不過是日常生活的種種情形而已。
雖然,日常生活的一些行為,是那麼的平凡,但卻顯示 出世尊以身作則,
用身教 代替言教來教導僧眾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語默動靜之中,皆能如理如法,念念清淨;
也就是在一切境緣當中,能時時作主,任運自在,心無掛礙。
佛陀世尊所示範的 就是無上的實相義理,雖無言說,卻道盡了一切的妙法。
道,是「平常心」,誠如祖師所說的喫茶吃餅,就是道。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玄妙難懂,讓人有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如果,我們從《金剛經》的發起序中去深入的話,就不難了解它的道理。《金剛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經文,講的只是世尊平日著衣、持缽、走路、乞食、打坐的事情,既無什麼特立獨行,也沒有超群顯異的事,所說的只不過是日常生活的種種情形而已。
雖然,日常生活的一些行為,是那麼的平凡,但卻顯示 出世尊以身作則,
用身教 代替言教來教導僧眾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語默動靜之中,皆能如理如法,念念清淨;
也就是在一切境緣當中,能時時作主,任運自在,心無掛礙。
佛陀世尊所示範的 就是無上的實相義理,雖無言說,卻道盡了一切的妙法。
-
- 文章: 526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古德說:「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白雲,比喻功德、善法;
黑雲,代表惡業、罪愆。
不管是黑雲,還是白雲,皆會障礙視線, 讓飛鳥迷失歸巢的方向。
學道也是一樣,不僅惡業會障礙我們的修行,如果執著善法,也會障蔽我們的功德法身,讓我們迷失了菩提歸家之路。
修行的目的 就是要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無論是動靜閒忙、行住坐臥,
順境逆境、或身處苦樂憂喜的境界之中,都要能做得了主,不隨境生心。
讓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透過念佛、誦經、持戒、參禪等方 式,始終解脫自在,
了解「動靜皆是虛妄,日用一切現成。」
因為實相的 性體,本自圓成,豈可言說?一念心 清淨即是!
白雲,比喻功德、善法;
黑雲,代表惡業、罪愆。
不管是黑雲,還是白雲,皆會障礙視線, 讓飛鳥迷失歸巢的方向。
學道也是一樣,不僅惡業會障礙我們的修行,如果執著善法,也會障蔽我們的功德法身,讓我們迷失了菩提歸家之路。
修行的目的 就是要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無論是動靜閒忙、行住坐臥,
順境逆境、或身處苦樂憂喜的境界之中,都要能做得了主,不隨境生心。
讓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透過念佛、誦經、持戒、參禪等方 式,始終解脫自在,
了解「動靜皆是虛妄,日用一切現成。」
因為實相的 性體,本自圓成,豈可言說?一念心 清淨即是!
-
- 文章: 526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清者,一炁也;
濁者,萬物也。
動者,神也;
靜者,形也。
太上言道 以一氣為萬物之祖,祖為源也。人神以一形為舍,故合為基本也。形不得神不能動,神不得形不能存。神為主人,形為舍基 此二句大底言 道炁為萬物之本,分其清靜。清者元氣,濁者 萬物之形也。人能以神動保固其形,故為萬物之基源。故云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白雲翁曰:不濁無以見其清,不清無以見其濁。無一炁而不能生萬物,無萬物不能分一氣。故曰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文中子曰:至清則見濁,此清者濁之源;至動則思靜,此動者靜之基也。修真之士,以一氣養神,故清;以五味養腹,故濁。則神要動而順,形以靜而安形,此乃清濁動靜之道也。此經還有驗也。
答曰:昔唐人袁通,天水人。自幼年好道,專誦《太上老君清靜經》,日誦七七遍。年至二十,被祿山驅為軍戰,忽失陣而敗。袁通乃走,不知來路,遂於山叢之閒不得食,其困不能興,唯誦此《清淨經》,無力可誦以待死。忽有一碧衣童子,持一盂飯來與食之。袁通食之,其香味不可名狀。食其滿足矣,其童子曰:真人以清氣養其清腹,凡人以外物養其濁腹;真人以氣運神而安其靜,凡人以亂神敗精而樂其形。汝自幼好道而能堅,至念《太上老君清靜之經》,已有道果,太上而使贈也,從玆以充餐,用神為道,更不食矣。乃今黑簿落名,朱陵排號,清淨之道更不虛矣。道罷,忽然不見。袁通從此不食,乃得六通之慧。至於宋哲宗之朝猶在。唐玄宗時事,五百年問,面若三十歲許。常遊洛汭之間,唯只念《清淨》之經,人不見其飲食。人呼之清淨先生。若人有患,不唯遠近之疾,以手摩娑,人皆無有不者。後又被人呼摸著效。後至汴京門外,高聲曰:你待亂,我不亂;你待濁,我不濁。你東西,安能活?從得道,五百年,斬卻邪魔神快樂。乘雲駕鶴背,朝玉帝天官,永住逍遙閣。道畢,自有仙鶴從天而飛下。先生急上鶴背,冉冉乘雲而去。人皆俯仰而瞻之。從空墜下紙一張,
其上寫曰:清淨道生。道生數十律。
論曰:大道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雖不知不見,修之者實有道焉。
太上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故道降而為元氣,清而為濁之源;動而為靜之基。一清一濁,而通大道。故袁通能至誠,悟《太上清靜經》,終為上昇而列仙。宜乎哉。
清者,一炁也;
濁者,萬物也。
動者,神也;
靜者,形也。
太上言道 以一氣為萬物之祖,祖為源也。人神以一形為舍,故合為基本也。形不得神不能動,神不得形不能存。神為主人,形為舍基 此二句大底言 道炁為萬物之本,分其清靜。清者元氣,濁者 萬物之形也。人能以神動保固其形,故為萬物之基源。故云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白雲翁曰:不濁無以見其清,不清無以見其濁。無一炁而不能生萬物,無萬物不能分一氣。故曰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文中子曰:至清則見濁,此清者濁之源;至動則思靜,此動者靜之基也。修真之士,以一氣養神,故清;以五味養腹,故濁。則神要動而順,形以靜而安形,此乃清濁動靜之道也。此經還有驗也。
答曰:昔唐人袁通,天水人。自幼年好道,專誦《太上老君清靜經》,日誦七七遍。年至二十,被祿山驅為軍戰,忽失陣而敗。袁通乃走,不知來路,遂於山叢之閒不得食,其困不能興,唯誦此《清淨經》,無力可誦以待死。忽有一碧衣童子,持一盂飯來與食之。袁通食之,其香味不可名狀。食其滿足矣,其童子曰:真人以清氣養其清腹,凡人以外物養其濁腹;真人以氣運神而安其靜,凡人以亂神敗精而樂其形。汝自幼好道而能堅,至念《太上老君清靜之經》,已有道果,太上而使贈也,從玆以充餐,用神為道,更不食矣。乃今黑簿落名,朱陵排號,清淨之道更不虛矣。道罷,忽然不見。袁通從此不食,乃得六通之慧。至於宋哲宗之朝猶在。唐玄宗時事,五百年問,面若三十歲許。常遊洛汭之間,唯只念《清淨》之經,人不見其飲食。人呼之清淨先生。若人有患,不唯遠近之疾,以手摩娑,人皆無有不者。後又被人呼摸著效。後至汴京門外,高聲曰:你待亂,我不亂;你待濁,我不濁。你東西,安能活?從得道,五百年,斬卻邪魔神快樂。乘雲駕鶴背,朝玉帝天官,永住逍遙閣。道畢,自有仙鶴從天而飛下。先生急上鶴背,冉冉乘雲而去。人皆俯仰而瞻之。從空墜下紙一張,
其上寫曰:清淨道生。道生數十律。
論曰:大道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雖不知不見,修之者實有道焉。
太上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故道降而為元氣,清而為濁之源;動而為靜之基。一清一濁,而通大道。故袁通能至誠,悟《太上清靜經》,終為上昇而列仙。宜乎哉。
-
- 文章: 526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世人都說世間虛妄,眾生在迷。世間的現象無非都是因緣生法,了不可得。《中論》云:一切法非自生,亦不從他生,也非共生,也不是無因而生;換句話說,世間一切現相的產生,必須是因緣和合,仗境而生。可惜,世人無知,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所以,起惑造業受報於三界六道之中,不停地流轉,所謂「惑業苦」三,循環不息。應知,萬法虛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當根塵相觸時,幻妄情生,念念遷流,心隨境轉,遇悲 則憂,逢喜即樂。如果,能夠了悟萬法唯心的道理,知道世間的萬物皆是 自性隨緣而生,十法界不出一念心性之外,所謂「心是心作」。若能明了這個道理,即是「見性」。見性之人,知道朗朗乾坤,猶如夢中境界,無有一法真實,了不可得,不可執著。
既然,「法界唯心,心即法界」,何來凡聖的差別?有差別是眾生的境界。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它是湛然寂靜之相;只因眾生有迷悟的不同,所以才有凡聖的差別。一切法,都是清淨心中之物。如果,能夠了解心境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就不生虛妄之相。
我們的見聞覺知,是「覺性」的作用。當根塵接觸的時候,如鏡照物一般,物來即照,物去不留,照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著一點痕跡。只要不在境上生心,覺性就能現前。
修行人,必須從悟起修,了解真心不動,本無增減,非從外得。若能超情離見、破相離相,就能超越兩邊,不與諸塵作對,也不與萬法為侶, 這一念心,就能從相對的境界中,入絕對清淨的法界。此時,即能與菩提 妙明真心相應。當下,就能體悟煩惱即菩提,無常即常,唯我獨尊,真正達到自在清涼的法界。
既然,「法界唯心,心即法界」,何來凡聖的差別?有差別是眾生的境界。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它是湛然寂靜之相;只因眾生有迷悟的不同,所以才有凡聖的差別。一切法,都是清淨心中之物。如果,能夠了解心境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就不生虛妄之相。
我們的見聞覺知,是「覺性」的作用。當根塵接觸的時候,如鏡照物一般,物來即照,物去不留,照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著一點痕跡。只要不在境上生心,覺性就能現前。
修行人,必須從悟起修,了解真心不動,本無增減,非從外得。若能超情離見、破相離相,就能超越兩邊,不與諸塵作對,也不與萬法為侶, 這一念心,就能從相對的境界中,入絕對清淨的法界。此時,即能與菩提 妙明真心相應。當下,就能體悟煩惱即菩提,無常即常,唯我獨尊,真正達到自在清涼的法界。
-
- 文章: 5260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念佛非大乘-禪宗公案316
有法師問:念佛是有相大乘,禪師如何看?
師曰:無相都不算大乘,何況有相?經雲:取相凡夫,隨宜為說。
又問:願生淨土,不知道真有淨土麼?
師曰: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為淨土;譬如生國王家,決定紹王業,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
又問:常聽說道,不知道什麼人能看見?
師曰:有慧眼者能看見。
曰:非常喜歡大乘,怎麼學成?
師曰:悟即得,不悟不得。
曰:如何得悟?
師曰:可以諦觀(觀真諦)。
曰:像什麼東西? (觀什麼呀?像什麼?)
師曰:不像任何東西。
曰:應該是絕對空吧。
師曰:空無極限。
曰:那是有吧。
師曰:有而無相。
曰:我不悟,怎麼樣?
師曰:你不悟,也沒人勉強。
又問:佛法在於三際麼? (三際:內外中)
師曰:見在無相,不在其外;應用無窮,不在於內;中間無住處,三際不可得。
曰:此言大混。 (這話太模糊含混)
師曰:你正說「混」字時,在內外麼?
曰:弟子研究了一下,內外無蹤跡。
師曰:若無蹤跡,上面那句話明顯不模糊。
曰:怎麼才能作佛?
師曰:心即佛,心作佛。
曰:眾生入地獄,佛性入不入?
師曰:如今正作惡時,還有善麼?
曰:無。
師曰:眾生入地獄,佛性也一樣。 (暗示眾生入地獄時,佛性已不存,如作惡時善無蹤跡)
曰:不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麼?
師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經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僧問:什麼是佛?
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
曰:什麼是法身?
師曰:心是法身,謂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起信論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依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又問:為什麼說有大經卷,內在一微塵?
師曰:智慧是經卷。經雲: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內在一微塵中。一塵者,是一念心塵也,故雲一念塵中,演出河沙偈,時人自不識。
又問:何名大義城?何名大義王?
師曰:身為大義城,心為大義王。經雲:多聞者善於義,不善於言說;言說生滅,義不生滅;義無形相,在言說之外;心為大經卷,心為大義王。若不了了識心者,不名善義,只是學語人也。
又問:般若經雲:度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盤。又雲: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兩段經文,如何融會貫通?前人後人都說:實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我常因此存疑不能明白,請老師說說。
師曰:九類眾生,一身俱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潤為濕生,倏起煩惱為化生。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若了念念心體空,名為度眾生也。智者於自本際上度於未形(未成型眾生,代指無明、煩惱等抽象的九類眾生),未形既空,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僧問:言語是心麼?
師曰:言語是緣,不是心。
曰:離緣什麼是心?
師曰:離言語無心。
曰:離言語既無心,這個心到底是什麼?
師曰:心無形相,非離言語、非不離言語,心常湛然,應用自在。祖師雲: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問:什麼是定慧同等同時學?
師曰:定是體,慧是用;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即出家就別尋言逐語,行住坐臥,都是你真性作用,什麼處與道不相應?只要安住一會兒休歇了。若不隨外境之風,(真)性水常自湛湛(通透明徹)。無事時多珍重!
有法師問:念佛是有相大乘,禪師如何看?
師曰:無相都不算大乘,何況有相?經雲:取相凡夫,隨宜為說。
又問:願生淨土,不知道真有淨土麼?
師曰:經雲: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為淨土;譬如生國王家,決定紹王業,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
又問:常聽說道,不知道什麼人能看見?
師曰:有慧眼者能看見。
曰:非常喜歡大乘,怎麼學成?
師曰:悟即得,不悟不得。
曰:如何得悟?
師曰:可以諦觀(觀真諦)。
曰:像什麼東西? (觀什麼呀?像什麼?)
師曰:不像任何東西。
曰:應該是絕對空吧。
師曰:空無極限。
曰:那是有吧。
師曰:有而無相。
曰:我不悟,怎麼樣?
師曰:你不悟,也沒人勉強。
又問:佛法在於三際麼? (三際:內外中)
師曰:見在無相,不在其外;應用無窮,不在於內;中間無住處,三際不可得。
曰:此言大混。 (這話太模糊含混)
師曰:你正說「混」字時,在內外麼?
曰:弟子研究了一下,內外無蹤跡。
師曰:若無蹤跡,上面那句話明顯不模糊。
曰:怎麼才能作佛?
師曰:心即佛,心作佛。
曰:眾生入地獄,佛性入不入?
師曰:如今正作惡時,還有善麼?
曰:無。
師曰:眾生入地獄,佛性也一樣。 (暗示眾生入地獄時,佛性已不存,如作惡時善無蹤跡)
曰:不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麼?
師曰: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經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僧問:什麼是佛?
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
曰:什麼是法身?
師曰:心是法身,謂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起信論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依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又問:為什麼說有大經卷,內在一微塵?
師曰:智慧是經卷。經雲: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內在一微塵中。一塵者,是一念心塵也,故雲一念塵中,演出河沙偈,時人自不識。
又問:何名大義城?何名大義王?
師曰:身為大義城,心為大義王。經雲:多聞者善於義,不善於言說;言說生滅,義不生滅;義無形相,在言說之外;心為大經卷,心為大義王。若不了了識心者,不名善義,只是學語人也。
又問:般若經雲:度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盤。又雲: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兩段經文,如何融會貫通?前人後人都說:實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我常因此存疑不能明白,請老師說說。
師曰:九類眾生,一身俱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潤為濕生,倏起煩惱為化生。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若了念念心體空,名為度眾生也。智者於自本際上度於未形(未成型眾生,代指無明、煩惱等抽象的九類眾生),未形既空,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僧問:言語是心麼?
師曰:言語是緣,不是心。
曰:離緣什麼是心?
師曰:離言語無心。
曰:離言語既無心,這個心到底是什麼?
師曰:心無形相,非離言語、非不離言語,心常湛然,應用自在。祖師雲: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僧問:什麼是定慧同等同時學?
師曰:定是體,慧是用;從定起慧,從慧歸定;如水與波,一體更無前後;名定慧等學。即出家就別尋言逐語,行住坐臥,都是你真性作用,什麼處與道不相應?只要安住一會兒休歇了。若不隨外境之風,(真)性水常自湛湛(通透明徹)。無事時多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