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由 輕舟 »
佛法【性】事有無:
從以下經文歸納整理得知,性之一事,乃指物法之中不二的部分。
如眼見明暗及種種色,如是見性非因明暗及種種色有,名為自有,非因緣作,但見性之所以名為見性,是建立在見這件事上,其餘一切不二之性皆同此理,如人性、獸性、植物性、動物性、車子有機動性、房屋有遮敝隱密性、陽光有明性,月亮有陰暗性,地水火風四大七大種性各有其性,法法各有不二之性,人心也有,所有不二之性的統稱就叫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名涅槃中道。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見性不離見事而有,聞性不離聞事而有,地水火風性不離地水火風事而有,心性不離心事而有,善惡性不離善惡事而有,真如性不離萬法而有,如是一切性皆不離一切法而有,如虛空性虛通無礙,若離虛空,喚什麼叫虛通無礙性?
以為有個性獨立於萬法之外,且自有,就是梵我外道論。
結論:
一切諸法不二之性是佛法有自性義,
一切諸法緣起性空是佛法無自性義。
諸法因緣生滅,雙具有性無性義。
因作用而說有因作用而顯示的自性,作用因緣生故說無自性。
參閱資料—————————————————
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楞嚴經》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壇經》
人由六種元素組成:堅性、濕性、暖性、動性、空與識。
「問:地、水、火、風何相?何業?
答:堅是地相,持是地業。
濕是水相,攝是水業。
煖是火相,熟是火業。
動是風相,長是風業。」——《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地」即物質的堅性,作用是任持;「水」即物質的濕性,作用為攝聚;「火」即物質的煖性,作用為熟變;「風」為物質的動性,作用為增長。
[0598b16] ◎納衣梵志復作是言:「瞿曇!如瞿曇所說無量世中作善、不善,未來還得善不善身。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瞿曇說,因煩惱故,獲得是身。若因煩惱獲得身者,身為在先?煩惱在先?若煩惱在先,誰之所作?住在何處?若身在先,云何說言因煩惱得?是故若言煩惱在先,是亦不可;若身在先,是亦不可;若言一時,是亦不可。先、後、一時,義俱不可,是故我說一切諸法皆有自性,不從因緣。
[0598b25] 「復次瞿曇!堅是地性、濕是水性、熱是火性、動是風性、無所罣礙是虛空性,是五大性非因緣有,若使世間有一法性非因緣有,一切法性亦應如是非因緣有。若有一法從於因緣,何因緣故,五大之性不從因緣?瞿曇!眾生善身及不善身獲得解脫,皆是自性,不從因緣。是故我說一切諸法自性故有,非因緣生。——《大般涅槃經 第40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體之義,因之義,不改之義也。
唯識述記一本曰:「性者體也。」探玄記十八曰:「性是因義。」
大乘義章一曰:「性釋有四義:一者種子因本之義,二體義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別為性。」
智度論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
傳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
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同下曰:「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
禪源諸詮三曰:「良由此宗(禪宗)所說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故應目為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