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無有少法可得,便是法不可得
是法皆不可得,所以都平等,無有高下
所以一直重覆,「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為什麼「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呢?
很棒怪道1412 寫: ↑週一 8月 29, 2022 11:22 am 什麼是悲心?
悲心就是我們真的可以將心比心。
悲心就是我們無法看見別人在受苦而心不苦。
你做一個人,是否像人的主要關鍵,就是有沒有惻隱之心?
佛教所講的悲心,範圍非常大,包括看到對方的我慢、看到對方的猜疑心、
嫉妒心很重、很偏激,都可以看到他的苦,照樣可以「將心比心」,進入他的心
去感受。即使看到他對我們不好,我們仍然看到他的不快樂,一個人如果快樂,
就不會對人不好。看到他的不快樂,我不會再計較;看到他的苦,我願意承擔,
願意承擔才叫「悲」。
人的心情不是貪、瞋、癡,就是慈悲喜捨,你選擇讓自己駐留在那一個?看
到對方的無明、貪、瞋、癡苦,可以生瞋,也可以生悲,你選擇那一個?你有沒
有選擇的餘地?能知對方比自己苦,就是悲,悲心不比瞋心好受嗎?何必讓自己
非瞋不可?
不間斷的體會,世間就是六道輪迴,取一個「六道眾生輪迴苦難相」,完全
的將心比心,「要我是他,我也會跟他一模樣」,真正瞭解他,就是完全接受他
的身、口、意,能這樣,才是瞭解他、接受他。靈活進入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學
習去承擔每個人內心的苦。
不間斷的問自己:每天從早到晚、從醒到睡,我們是在選擇離苦﹙寂靜對待﹚?
還是避苦﹙不寂靜對待﹚?
悲心就是一直去看苦,看自己的苦、看世間的苦、看見眾生沒有選擇的苦、
看見眾生以五蘊為「我、我所」、種種欲望衝突的苦,一直去看,一直去感覺?
感覺到眼淚掉下來。
把整個人都泡在苦海無邊裡,泡在對苦的理解裡,事實上你我都在苦海裡,
都在世間的種種欠缺裡,看到苦無法分彼此。
你有十個所愛的人,九個人都很快樂,只要有一個人不快樂,你就很難快樂。
地球上有六十億人口,有三十億人過得很好,但有二十億人都過得很苦,你知道
的話,你能不苦嗎?你要不苦只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冷漠,第二種是慈悲,第
三種是涅槃。但若冷漠,冷漠本身就是苦,你若慈悲,除非是進入慈悲三昧,那
個苦才會過濾掉,但是慈悲三昧也是無常,那個無常也是苦,所以要不苦,只有
涅槃,否則世間就是苦。
世間確確實實有幾十億人在受苦,我們會不知道嗎?我們都知道,我們知道
卻認為那跟我沒有關係,非洲人受苦跟我沒有關係、中南美洲人受苦跟我沒有關
係、別人受苦跟我沒有關係,「跟我沒有關係」那就是「身見」,有這樣的感覺
就是冷漠、就是分別心,這個冷漠、分別心就是苦。
事實上,你越不能感覺到世間的苦,你就越會隨著自己的苦而轉,當你越能
感覺到世間的苦,反而你離繫的力量越強,這就是「習苦生信」,因為你常常泡
在苦海裡、常常泡在眾生的苦難裡,常常取眾生苦難相、常常覺得眾生的苦難跟
我分不開,那樣的一種取相,就是在破我們的身見。
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破身見,身見的最大特徵就是分彼此,你是你、
我是我;你的苦不是我的苦、我的苦不是你的苦,經常在「我、我所」的思維上
做反應,這就是身見。
我們要破身見,不要從見解入手,你分析無我、無我所;分析五蘊非我、非
我所,都不如直接從你的覺受下手,直接去感受面對一個人的苦難,你能否無動
於衷?我們直接來觀想眾生的苦難,我們來思維,這個思維是要去感受的,它不
是很難。
當你感受到的時候,每一個眾生的苦就是你的苦。破身見的時候,就是每一
個眾生的苦就是我的苦;我的苦就是眾生的苦。看見別人在受苦,我們的心很難
微笑、很難不感受到苦;我們若不能微笑,別人見了也很難微笑、很難不感受到
苦,這就是世間苦,都在互相迴向。
所以,悲心就是在看六根觸境當下有沒有苦?最根本、最內在的是看自己有
沒有苦?再看出去對方有沒有苦?整個注意力都是在看苦,和苦的消失。
比如講一句話,心起作意:「這句話跟離苦有什麼關係?」又比如聽一個人
講一些很無聊的話,此時作意:「這已經是苦了」,而不要說:「你講這個好無
聊」,這樣想就是對立、就是世間粗俗的反應,自己起了好惡心,心不能收攝,
就是苦上加苦。
我們能觀到苦,就有一種「不忍之心」,在佛教來講叫「苦能軟堅」,苦能
軟化我們的執著和僵硬,讓我們那種沒有彈性的個性活潑起來,讓我們面對境界
時,心念流暢、能夠迴轉,不會停滯在一個角度看事情。
所以從現在起,有人對你傲慢、有人對你猜疑、有人排斥你、攻擊你、不喜
歡你、和你對立,你看到的是什麼?你是看到對方的苦,也看到自己不能安住的
苦,這樣的苦,已經夠了,你就安住在那裡,不忍再增加一絲一毫,這就是「見
苦即收」,就是「悲心湧現」。
悲心的好處,讓我們的心常常處在一種看到自己的苦、看到別人的苦,感受
到苦是不分彼此的。看到只要有苦,我怎麼去避,那個苦還是在那裡,苦是不能
避的,苦只能離啊!離與避最大的不同是,離來自於自己能安住當下、內心平靜,
轉到一種積極的,想要做一些事來減少世間苦。不但消極的不增加,更積極的想
要幫助,這就是佛教講的「離苦」。
佛教講的悲心就是這樣一種見到眾生苦,內心惻隱悸動、感同身受、完完全
全的接受,卻沒有傷悲,沒有那一種悲傷、挫折、沮喪、憂愁。所有的悲傷、挫
折、沮喪、憂愁,常常都是與自我有關,因為在感受的當下,如果沒有住在過去、
沒有住在未來的話,他是不會生出悲傷、挫折、沮喪、憂愁的,因為這一些都與
比較有關,都有一種人我比較的成分。
悲心只是很單純的看到「苦」是來自貪瞋癡慢疑的不消化,看到每個人都是
做不了主的「境」,去體會「我」不是人,「我」只是一個境界。心苦是因境﹙相﹚
苦,境﹙相﹚若不苦,心也不會苦。離境不是避苦,是轉相,背後原動力是慈悲
心,看到自己的苦與世間互相迴向,心生不忍。
對待自己好像對待過去五蘊已滅的再生人,這個「再生人」從零歲開始,從
誰也不認識誰開始,這是一個歷「劫」歸來卻歷久彌新的五蘊,對此五蘊唯一的
認識是「他還是無明所覆、愛結所繫,還是我慢熾盛,經不起五蓋誘惑」,身為
聖弟子,你如何給他由衷的「建議」「提醒」,幫助他少苦少依。
然後做到待人如己,由衷地站在對方立場與處境,去「設想」對方可以少依
少苦、離依離苦的因緣,在體會對方因緣困難的同時,也看到法界的無所不在,
看到真的有法肚﹙度﹚,只要肯「界相聚」﹙廣結善緣、深結出世緣﹚,只要肯
放下、放鬆,一定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打從心肝底﹙內心最深處﹚願意無條件、
無所求地「協助」走向離苦、離依之道。
////
六道眾生輪迴苦難相,一相無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苦是唯一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