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復問何因緣故.施設如是所應學事.但有六數?
經云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二因緣故:一者、饒益諸有情故;二者、對治諸煩惱故。
當知前三饒益有情,後三對治一切煩惱。
前三饒益諸有情者,謂諸菩薩由布施故,攝受資具饒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損害逼迫惱亂,饒益有情;由忍辱故,於彼損害逼迫惱亂堪能忍受,饒益有情。
後三對治諸煩惱者,謂諸菩薩由精進故,雖未永伏一切煩惱,亦未永害一切隨眠,而能勇猛修諸善品,彼諸煩惱不能傾動善品加行;由靜慮故,永伏煩惱;由般若故,永害隨眠。」
當以佈施.持戒.忍辱饒益諸有情
慈悲心
-
- 文章: 1348
-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慈悲心
佛法必需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否則便不可能有饒益的功德,如何將出世間的理論,融合在入世的生活,由入世間的生活實行,來回向驗證出世間的道理,是修行人的最大功課。
我們要體認,如果沒有雜染,ㄧ切有情眾生不用經過修行,便可自然解脫了;如果沒有清淨,那麼,再怎麼修也不會有解脫的果。但是,雜染、清淨本體還是空,所以說,ㄧ切萬法皆空。但空性中仍有其差別,世俗將其安立為有相及無相,這種安立就稱異門,在究竟義上,有相及無相都有其空性,其真實為離有離無離異離一,也就是中論所說的八不中道。我們不要在生活中去執有或執無,要善用有無去圓滿所緣。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前人所說:「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我們在修行中,不要去否定世俗名相的安立,有、無只是異門,是修行的所依,但我們也不能執著於名相之上,因其有究竟的空性。
所以,說有是讓修人能直下承擔,承擔因果的緣起,此有故彼有;說無是令修人能放下執著,看清諸法實相,實無真實之苦,而能解脫煩惱。
我們要體認,如果沒有雜染,ㄧ切有情眾生不用經過修行,便可自然解脫了;如果沒有清淨,那麼,再怎麼修也不會有解脫的果。但是,雜染、清淨本體還是空,所以說,ㄧ切萬法皆空。但空性中仍有其差別,世俗將其安立為有相及無相,這種安立就稱異門,在究竟義上,有相及無相都有其空性,其真實為離有離無離異離一,也就是中論所說的八不中道。我們不要在生活中去執有或執無,要善用有無去圓滿所緣。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前人所說:「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我們在修行中,不要去否定世俗名相的安立,有、無只是異門,是修行的所依,但我們也不能執著於名相之上,因其有究竟的空性。
所以,說有是讓修人能直下承擔,承擔因果的緣起,此有故彼有;說無是令修人能放下執著,看清諸法實相,實無真實之苦,而能解脫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