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意思差不多
自心有煩惱很難不自覺
自心空寂就很難自覺不對勁
佛陀學會非想非非想處定
還能自覺不是究竟
不然那來佛教可流傳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即心即佛,也可以說是有情眾生 一般例行性的生活,諸如在一切日用當中,穿衣、吃飯、走路、講話,或嬉笑怒罵的 這一念心。這一念心就是道、就是法、就是佛。如果,我們離開了日常生活 點點滴滴的行為,還要去哪裡求佛、覓心,與求道呢?那無疑是日中找影、緣木求魚,本末倒置,不切實際罷了!所以說:「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不可以以心更求心」;也就是不可以騎牛還覓牛,正所謂「自己是佛不肯作,還另外再去求佛,再去求法一樣。」
黃檗禪師又說:「學道之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這一句話開示我們,凡事只要能夠當下「無心」,不執著於眼前 種種的境界相,使我們現前的 這一念心,能夠清淨無染,達於無念,就能與「道」相應;換句話說,如果我們 能從日常生活中,直下承當,遇事觸境時,不取不捨、不亢不卑,能以平常心 面對一切的境緣,做到「安心處於逆境,靜心處於順 境」,堅定正念,使我們的「覺性」不動,則當下就是「如如佛」。
行者修行,若欲在一切作息動用、語默動靜之中,如穿衣、吃飯、走路、睡覺,或者是迎賓送客、嬉笑怒罵之間,都能「無心」,也就是於一切法「無所住」,就能與我們的覺性相應。
然而,想要做到「直下無心,默契而已」,卻不是一般常人 所能為的。所以,祖師菩薩苦心意旨地開示我們要修「定」、修「慧」,要能夠「定慧」等持,做到「體用」一如,不著「空有」兩邊的邪知邪見。因為修行 絕不是一句空話,說說而已,修行必須 是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從真實心中去做的事情。若只說不做,則成了「口頭三昧」偏於空,或者雖做而不明其理,即落於「執事昧理」;兩者皆偏於一隅,並非中道。
修行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悟道;一是修道。悟道屬於理,而修道則屬於事。若不能理事圓融,著於兩邊,就不能與「道」相應。
黃檗禪師又說:「學道之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這一句話開示我們,凡事只要能夠當下「無心」,不執著於眼前 種種的境界相,使我們現前的 這一念心,能夠清淨無染,達於無念,就能與「道」相應;換句話說,如果我們 能從日常生活中,直下承當,遇事觸境時,不取不捨、不亢不卑,能以平常心 面對一切的境緣,做到「安心處於逆境,靜心處於順 境」,堅定正念,使我們的「覺性」不動,則當下就是「如如佛」。
行者修行,若欲在一切作息動用、語默動靜之中,如穿衣、吃飯、走路、睡覺,或者是迎賓送客、嬉笑怒罵之間,都能「無心」,也就是於一切法「無所住」,就能與我們的覺性相應。
然而,想要做到「直下無心,默契而已」,卻不是一般常人 所能為的。所以,祖師菩薩苦心意旨地開示我們要修「定」、修「慧」,要能夠「定慧」等持,做到「體用」一如,不著「空有」兩邊的邪知邪見。因為修行 絕不是一句空話,說說而已,修行必須 是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從真實心中去做的事情。若只說不做,則成了「口頭三昧」偏於空,或者雖做而不明其理,即落於「執事昧理」;兩者皆偏於一隅,並非中道。
修行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悟道;一是修道。悟道屬於理,而修道則屬於事。若不能理事圓融,著於兩邊,就不能與「道」相應。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即心」,講的就是現前凡夫 五蘊身心之中,那個意識虛妄分別的 執取之心,此意識妄執的心 就是佛。經云:「一切眾生,貪欲恚痴,諸煩惱中, 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
凡夫的心 與佛心,本來無二,如冰與水,拳與掌之間的 關係一樣,唯有表相的不同而已,實質上卻沒有分別。
如果能徹悟此心,即可大用現前,大機圓應,泯除凡聖的差別,拔除生死的根源。
到那時,就能見到「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
當下就能徹證「全心即佛,全佛即心」。
凡夫的心 與佛心,本來無二,如冰與水
凡夫的心 與佛心,本來無二,如冰與水,拳與掌之間的 關係一樣,唯有表相的不同而已,實質上卻沒有分別。
如果能徹悟此心,即可大用現前,大機圓應,泯除凡聖的差別,拔除生死的根源。
到那時,就能見到「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
當下就能徹證「全心即佛,全佛即心」。
凡夫的心 與佛心,本來無二,如冰與水
-
- 文章: 527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我們不妨打個不很形象的比喻,給你一根竹筒 讓你向爐灶裡吹氣,當中間的竹節 沒有打通時,你用嘴無論如何使勁 也是吹不過去的,假如找根鐵棍 通個洞氣才能吹過去。這個竹節比喻無明,竹節未通 喻無明未破,用鐵棍通竹節 即譬如皆修法以破無明。及至將竹節穿出個小孔,此時竹筒雖已打通,空氣可以吹過,但其間尚有阻礙,吹起來並未通暢。此即如剛剛打開初關 豁破無明時節,雖真心已明 實相已現,心中仍會存有諸多阻隔與掛礙,這種隱隱潛藏的不自在的感覺,或名之曰光不透脫,或稱之為尚有落處。
初破參者如暗室點明燈,於漆黑一片處 頓見滿屋光輝現前,萬般景象 突然現前,一時目不暇接,除了歡喜哪裡還能顧及其它?待喜心平息之後 再細細觀察時,方發現還有許多角落 其實燈光並未照到。
此時我們不可說其未見光明,畢竟滿屋的桌椅板凳等等 已然是歷歷在目;亦不可說 其已徹見光明,總歸還有諸多角落 依然處於暗影之中。 \
這種亦明亦不明的感覺 我將之稱為“霧裡看花”,乃是由初關至重關所必經的過程,亦為踏破末後一著最緊要的關節。
初破參者如暗室點明燈,於漆黑一片處 頓見滿屋光輝現前,萬般景象 突然現前,一時目不暇接,除了歡喜哪裡還能顧及其它?待喜心平息之後 再細細觀察時,方發現還有許多角落 其實燈光並未照到。
此時我們不可說其未見光明,畢竟滿屋的桌椅板凳等等 已然是歷歷在目;亦不可說 其已徹見光明,總歸還有諸多角落 依然處於暗影之中。 \
這種亦明亦不明的感覺 我將之稱為“霧裡看花”,乃是由初關至重關所必經的過程,亦為踏破末後一著最緊要的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