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老農夫

再來看看被某人誤解的一部份經文: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我們來看如何誤解:
一、「垂得」的問題:有人說佛是「頓悟成佛」的。「什麼時候能覺」其實佛也不知道,所以不能說「垂得」。
A、看到這樣無知的說法 真讓人覺得好笑。大通智勝佛成佛的因緣已定,照理降魔軍後,二障己除,應該很快就會成佛,所以用「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B、過去佛已經記事「何時大通智勝佛」將會成佛,這是必然的事。
◆大般涅槃經:「諸佛如來 誠言無二,若言如來有二言者 無有是處。」又說「汝今當知如來所說真實無二。‥‥ 聲聞緣覺所記莂者。則有二種或虛或實。如目犍連在摩伽陀國遍告諸人。卻後七日天 當降雨時竟不雨。」

C、這是在說 過去的歷史,那會不知 大通智勝佛『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譬如明思宗即位,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思宗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清世祖順治帝 福臨「將得」天下。而且「任何人都可說」,因為這是過去的歷史,誰都知道。

二、「破魔軍」的問題:他的問題是「雲何破魔軍已」?他認為佛未成佛前 可以入「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定境比魔王高太多,魔王哪有辦法去擾亂他?
看他這樣的說法,根本不瞭解「止觀」,也可能沒修過「止觀」,否則不會有如此離譜的看法。
參禪是要修止觀,「在定中無法修觀,修觀時根本不定中」,也就是說佛不在「無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中修觀,所以魔王哪裡沒有辦法去擾亂他呢?

我們看看解深密經所說的「觀」:
◆ 解深密經:「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 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 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鉢舍那。」
觀是要「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所以不在定中。

三、「將心待悟」的問題:瞎掰的人 根本沒把經文看清楚:大通智勝佛「結跏趺坐,身心不動」。既然「身心不動」,那能說「將心待悟」「焦急地等成佛」呢?「將心待悟」「焦急地等成佛」,就不是「身心不動」啦!

四、「諸天請佛說法」的問題:
有人認為「諸天請佛說法,乃希望說法之後 天眾能增加」,這真的就是諺語所說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楞嚴經雲:「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華嚴經:「(初地歡喜地)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捨離。‥‥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
諸天天王,即是菩薩。即使初地菩薩也是「現形一切眾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怎麼會那麼自私的「希望說法之後 天眾能增加」呢?自私的人揣測別人的心「也都是自私的」。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老農夫
「覓心了不可得」就開悟了嗎?(一)

◇◇指月錄:
光(神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師曰:「將心來與汝安。」
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白話文:神光說:「諸佛無上微妙道理可以讓我知道嗎?」祖師回答說:「諸佛法印不是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神光說:「我的心無法寧靜,求師給我安心的方法。」祖師說:「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神光說:「心無形象,要找到心是不可能的。」祖師說:「我把你的心安好了。」

有很多人因為神光找不到心,無心可安,所以都說神光開悟了。
但是另外有一個德山公案,也找不到心,卻沒人說德山開悟了。
如果德山沒找到心是沒開悟,那麼神光「覓心了不可得」一樣不表示開悟。
因此說「神光覓心了不可得是開悟」的人,應該是不知什麼叫「開悟」。所以一樣沒開悟。
指月錄另有記載神光開悟的公案。

我們來看德山宣鑑公案:
◇◇指月錄:
(德山宣鑑禪師)遂擔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婆指擔曰:「這箇是甚麼文字?」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箇心?」師無語。

◎白話文:
德山挑著青龍疏鈔離開四川,到澧陽的路上,看見一個老婆子在賣餅,他就卸下肩上的擔子休息,想去買餅做為點心,老婆子指著德山的擔子說:「這個是什麼文章?」德山說:「青龍疏鈔。」老婆子說:「講的是那一部經呢?」德山說:「金剛經。」老婆子說:「我有一個問題,你如果答得出來,我佈施你點心;如果答不出來,請到別處去買點心。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不明白長老要點的是那一個心?」德山聽了啞口無言。

德山一樣也是「找不到心」,但是並沒有開悟。因此「覓心了不可得」並不表示就是開悟了。神光的開悟,另有其他公案。
同安察禪師也說:「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但是有人卻硬說「無心便是道」。

我再來看經典上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楞嚴徵心。佛問阿難,心目所在。七處徵心,阿難都不見心之所在。
◇◇楞嚴經:
楞嚴經:「我心何獨供養如來,‥‥‥,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

阿難一樣找不到心,但佛陀並沒說阿難開悟了。
為什麼神光覓心了不可得,很多人就急忙為神光印證,說神光開悟了呢?真是奇怪?
因此,急忙印證此時的神光 已經開悟悟的人,有沒有開悟呢?令人懷疑!

如此說來,「覓心了不可得」到底表示開悟或沒開悟呢?
五祖法演禪師對「覓心了不可得」作了評論:
◆五祖法演禪師 提到二祖安心公案,說:「白雲(法演的師父)當時若見,好與三十棒。何故?他人見,將謂說安心法。畢竟如何?菩薩龍王行雨潤,遮身向上數重雲。」
五祖法演禪師說:「如果白雲師父當時看見,他會好好的痛打他三十棒。為什麼呢?因為別人會誤認為是真正的安心法門。覓心了不可得 究竟的意義如何呢?
菩薩龍王在下雨普潤大地時,龍的身上 有數層的雲遮住。」
龍身被數層雲遮住,見得到龍嗎?
◆慧門勝禪師:「金風一夜催人老。吹落梧桐教誰掃。驀然飛在五乳峰。波斯拈起當作寶。」(慧門勝)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老農夫
什麼是開悟?悟什麼呢?


◆六祖曰:「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所以,覺悟自心,見真如本性,見常住真心,不入生死輪轉。才是開悟。
◆楞嚴經:「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楞伽經:「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 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彼人不知去、來、現在諸佛 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1 有人說「眾生本來無心」 。
但是楞嚴經、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六祖壇經、大乘起信論‥‥‥都說眾生有心,有真心,不是沒有心。
眾生如果無心,楞嚴經說「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所以如果說「眾生本來無心」,那是斷滅邪見!
◎因為「用諸妄想」,攀緣執著,所以不悟真心。不悟常住真心 故有生死輪轉。離開妄想攀緣的虛妄心,才能見常住真心。悟了常住真心 也就是見常住真心,就是開悟。
執著於真心之外 一切法的無常變化,無常性,就是計著心外境界,取心外境。
楞伽經說「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2 有人認為「見一切法的無常性、無我性」就是悟了見性了。
◎楞伽經說「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愚痴凡夫 不實妄想」,一切法是妄想而有,妄想中的一切法的 流轉變化,也是妄想。妄想中見一切法 或緣起法的無常、無常性,還是妄想;簡言之,妄想的無常變化,還是妄想。
◎大般若經說「一切法,如夢所見」,夢中一切法的流轉變化、無常性,還是在夢中。
◎圓覺經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猶如空花,從空而有」,虛空花的流轉變化、無常性,還是虛空花。
◆楞嚴經:「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開悟的人,就像睡醒的人,說夢中的事。一個人縱使心再精明,也不可能 取得夢中的東西。
緣起法是夢中的事,「緣起的空」也是夢中的事。
認為「緣起的空」是悟境、是佛性,就是把夢境當作實有。把夢中的東西當作實有,不是很荒謬嗎?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老農夫
如何見常住真心。

A、離開妄想攀緣的六塵。

◆楞嚴經:「若離前塵 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攀緣前塵的就是第六意識。離開前塵,第六識沒有生起因緣,此時不是斷滅空 也不是無記,有分別性的,就是真心。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此如來藏 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為不淨。」
如來藏本性清淨,但因為六塵所污染,攀緣執著心外 所顯現境界,用諸妄想,此想不真 故輪轉生死。
所以只要拿掉客塵煩惱 就能顯現清淨如來藏,而煩惱是與第六、七識相應,但一般凡夫 及二乘都見不到第七識,而且第七識 是因意識的攀緣六塵而生,所以只要離開六塵,第六識不再攀緣,就能顯現 清淨如來藏。(楞伽經說 滅受想定 還是不離第六意識。)
◆大乘入楞伽經:「意識分別境界 起執著時,生諸習氣 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 思量隨轉。」
◆楞伽經:「七識流轉不滅。所以者何?彼因攀緣諸識生故。」
第七識是因第六識的攀緣六塵,「生諸習氣長養藏識」而生。所以只要離開六塵,第六識的這個這妄想攀緣止息,就能顯現清淨如來藏。
◆楞嚴經:「若汝執吝 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 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佛陀告訴阿難說:如果你堅持能分別、能認識感受,能有所瞭解了知的性能,一定是心───即真心,那麼這個「真心」,應該離開所攀緣的六塵───「色、聲、香、觸、法」,另外有一個完全體性。
楞嚴經說了一個重要邏輯:
◆楞嚴經:「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楞嚴經說,只要我們在心裡 細細揣摩,如果離開六塵,還有分別性,那就是我們的真心。
如果我們檢驗的分別性,離開了六塵n就沒有一個完全體性,那麼這個分別性,只是分別前塵的影像。
但六塵 不是永遠存在的,所以離開了六塵,分別六塵的心 也就消失了,如果把「分別六塵的心」認為是真心,那麼你的法身,將隨著六塵消失而斷滅,那麼誰來修證 無生法忍?

(這裡也說明了 一個重要觀念「塵非常住」,如果「性不離相,相不離性」,六塵變滅時,心性也就沒有了,誰來修證 無生法忍?而且這裡也說明了「相是斷滅的」,不是「不斷不常」。)
也就是說:所謂「真心是離開了六塵、第六識,另有一完全體性。」,
套用「性、相」的說法,就是「離相有心性」。
1 有人說「性不離相,相不離性」,「離相沒有心性」。但六塵必定斷滅成無所有,如此說來「心性也必定斷滅」,那就無法修證 無生法忍!那就是斷滅邪見!
2 所以有人說「離相沒有心性」,或是「性不離相,相不離性」、「離開前塵就沒有心性」,這個觀念與佛陀的教導完全相反,楞嚴經說這種說法「即波旬說。」
◆楞嚴經:「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3 有人說「既證無我,必與解脫相應也。」。但所主張的「性不離相,相不離性」不合邏輯,與經典背道而馳,卻強行灌輸給眾生,這是最大的我。

B、離開攀緣的第六識。

◆楞嚴經:「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第六識所攀緣的六塵 及攀緣妄想的第六識,都是障蔽 如來藏的塵垢,二者都遠離了,法眼即時清明,成就無上的覺悟。
所以是「離開前塵 及妄想攀緣的意識 才見真心」。

1 有人說:「心性由相的變化 流轉來凸顯」。
楞嚴經說得很清楚:「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塵垢離開了 才能法眼清明。是「離開塵垢」才成無上知覺,不是由「相的變化流轉來凸顯」。
是「想相、識情」「二俱遠離」,看清楚些,不是「相的變化來凸顯」。
也不是「離相沒有心性」,更不是「性不離相」!
◆楞嚴經:「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看清楚一點,根塵既銷,覺明才成圓妙。圓妙不是由根塵凸顯,是根塵既「銷」了,才成圓妙,是「離開前塵才見真心」,不是「離開前塵 就沒有心性」,別再瞎掰了!

2 有人又說「離開前塵 沒有心性」。
但是心性又不是有為法,更不是物。有為法才有「無常變化」,怎麼可能「離開前塵沒有心性」呢?錯得太離譜了!
◆六祖壇經:「師(六祖)曰:什麼物?恁麼來?懷讓禪師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華嚴經、金剛經說離開第六意識,就能見如來智慧,見常住真心:
◆華嚴經:「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第六識就是妄想執著,離開第六識,離開妄想執著,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自然現前。不離開第六識 想見真心,那是痴人說夢。
◆大乘入楞伽經:「彼諸佛法 皆離分別,已出一切分別戲論,非如色相,(佛法)唯智能證,為令眾生得安樂故而演說法,以無相智 說名如來。是故如來 以智為體,智為身故,不可分別,不可以所分別,不可以我人眾生相分別。何故不能分別?以意識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如來)離能分別,亦離所分別。」
意識是分別,如來是不分別,用分別心 去見真心,是見不到的,所以要離開意識,離開分別心,才能見到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說「不應住色生心」,住,大家都知道,是執著、攀緣的意思。執著、攀緣色塵所生的心,是什麼心呢?大家都會說虛妄心,但虛妄心 是籠統的說法,真正的「攀緣色塵所生的心」,是什麼心呢?
◆解深密經:「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 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也就是說 攀緣色塵 產生的心 是第六意識。
◆解深密經:「有識。耳鼻舌身 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與五識俱,或因了別 差別境相 有意識生。」

也就是說因攀緣六塵 而有五識的生起,在五識生起的同時同境,有意識同時生起。
攀緣執著六塵的虛妄心 就是第六識。
同樣的,金剛經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攀緣「色、聲、香、味、觸、法」而生的心,也就是第六意識。
◎「應無所住」不攀緣六塵,虛妄的第六意識 就無緣產生,也就是說「妄心不起」。妄心不生起,這時「而生其心」是什麼心呢?
此時既不是斷滅,也不是無記,也不是妄心的那個心,就是真心,楞嚴經說 有分別性的就是真心。
◆金剛經云:「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楞嚴經:「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 楞嚴經說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就是真心。不離開前塵、攀緣前塵「色、聲、香、味、觸、法」而生的心,則是第六意識、虛妄心。
不住六塵,不攀緣前塵而生的心,即是楞嚴經所說的「真心」。

◎也就是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真心。
◆六祖壇經:「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六祖壇經:「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六祖聽五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他悟的是「自性、本心、真如本性」,也就是「真心」。是「不攀緣六塵 而生的心」,不是悟「緣起的空、無常空」。

C、反聞聞自性,圓成無上道。

◆楞嚴經云:「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又云:「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
◆指月錄:
玄沙因鏡清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箇入路。」
師曰:「還聞偃谿水聲否?」
曰:「聞。」
師曰:「是汝入處。」

系南禪師頌云:
風飄碎玉千峰雪,雨滴巖花萬國春;
堪聽偃溪流水意,潺潺終日不聞聞。

◎思量即不中用。
◆ 六祖壇經:「祖一日喚諸門人‥‥‥各作一偈,來呈吾看。‥‥‥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有人說:既「思量即不中用」,則何必更待作偈呢?
顯然他不知道 什麼是見性,什麼是見「常住真心」,要如何見「常住真心」,也沒見到「常住真心」。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老農夫
什麼是見性呢?

◆六祖曰:「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六祖壇經:「無上菩提,須得言下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不生不滅。」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彼人不知 去來現在 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楞伽經:「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 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楞嚴經云:「汝等當知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所以見性 是見真如本性,見常住真心。也就是見如來藏,見佛性、第一義、勝義。
本心。不是某些人所說的「無常性」,或「緣起性空」的「空性」。
楞嚴經說眾生「用諸妄想」所以見不到「常住真心」,故有輪轉。思量就是妄想境。
所以思量 就見不到「真如本性」。

◆解深密經:「夫如來者,非心意識 生起所顯。」
◆解深密經:「我說勝義 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 是諸異生展轉所證。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湧。我說勝義 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勝義境是開悟境界,是「超過一切尋思境相」,思量是見不到的。所以要「頓見真如本性」,見常住真心,思量即不中用。
在作偈之前若不見性,如何作偈?何況既然見了常住真心,也不一定要第六意識來思惟作偈。「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所以由所作的偈子,就可看出有沒有見性。同樣的,從對開悟偈子的解釋,也可以瞭解一個人有沒有開悟。如果真悟了,對於悟境一定瞭若指掌,對描寫悟境的祖師公案,也一定身歷其境,那有不清楚明白的?
聲聞緣覺 不知有如來藏、第七識,他們認為五蘊空了,也就是根境識滅了 就是涅槃。
所以認為 能思議的、能作偈的 一定要用第六識,他們不知如來藏、真心也有見聞覺知。
「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但是,要見真如本性,更要離開 妄想執著的 第六意識。

我們就看看楞嚴經的說法:
◆楞嚴經:「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無目而見,無耳而聽,非鼻聞香,異舌知味,無身覺觸,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由楞嚴經可以知道,不用六根,不用第六識,一樣有見聞覺知。
楞嚴經雲「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雲何不成,無上知覺?」既成無上知覺,哪需要第六識才有見聞覺知呢?而且,看清楚些!是「想相、識情」二俱遠離,才成無上知覺!!
楞嚴經雲「若離前塵 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所謂的「分別」又是什麼呢?

1 有人又說:禪師是明眼人,何待呈偈 才能明瞭行者的功夫呢?此人再說:也非悟了,即能明達、確認一切公案的玄意。
如此說來,達摩祖師是明眼人,也早就知道 梁武帝的根器,為什麼還要去見梁武帝呢?
而且,行者不呈偈、不說話都能明白「行者的功夫」,而祖師公案,又是偈子,又是普通對話,卻是「非悟了,即能明達、確認一切公案的玄意」。
都悟了,已是明眼人了,卻還不知祖師玄意,這不是很奇怪、很矛盾嗎?
這不就是孟子所說:「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嗎?
●真正的智慧 是覺悟本有的根本智,而不是由外面給予刺激,或是從心外的現象得到。也不是去見「心外的現象」───緣起法的無常,或無常性!

2 有人又說:真正的智慧,乃刻骨銘心,永不忘失!
我們來看什麼是「刻骨銘心」?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幸容甯越之辜,深荷三公之德,銘刻心骨」
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磨障套•三煞》:「‥‥‥,發政施仁有激昂,‥‥‥萬萬人感恩知德,刻骨銘心,‥‥‥。」
《水滸傳.第八O回》:「萬望太尉慈憫,‥‥‥,刻骨銘心,誓圖死報。」
《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感佩不忘,曰刻骨銘心。」
由上面幾則古代文章片斷,我們可以知道,「刻骨銘心」就是「記憶深刻,永不忘記」。
由字面的意思,刻:刻劃;銘:在金屬上刻寫。
刻劃在骨頭上,刻寫在心頭上。也就是說「永記不忘」、「永誌不忘」。
所以「刻骨銘心」可以解釋為: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
但記憶是第六識的作用,是妄想執著,那裡是「真正的智慧」呢?

◎◎有人雖然說「真正的智慧,乃刻骨銘心,永不忘失!」但卻發現有一段時間不修行、不打坐,就退回沒修行的狀態。也就是說自認為「真正的智慧」,其實是「第六識記憶的作用」而已,所以才會退失。因此,這不是「真正的智慧」。
顯然有些人自認悟了,其實未悟。

◆楞嚴經:「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傳燈錄:馬祖道一云:「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
◎所以如果不打坐、不修行就退失的話,那決不是悟。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華嚴經:「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指月錄:(百)丈曰:「經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外得。」
所以,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由外面給予刺激,或是從心外的現象得到。見「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空」,那是「心外面」的現象,不是智慧。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公案是智慧而不是用思維
看起來很簡單
沒有幾人,能夠遣送妄想
妄想如同空氣啊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老農夫

離四句絕百非 是指什麼呢?
圓悟克勤又云:「離四句者,有、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離此四句、絕其百非。」 (大乘入楞伽經:「觀察智者,謂觀一切法,離四句不可得。四句者,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 」)
圓悟克勤說,如果僧問的是他,他會怎麼做:「若是山僧,待馬祖道了,也便與展坐具,禮三拜,看他作麼生道。當時馬祖,若見這僧來,問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就)以拄杖劈脊便棒趕出,看他省不省。」
◎這個公案是有僧不懂來問「離四句絕百非,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不是在印證誰有沒有開悟!只要觀看文章前後意思,便可了解。

又云:「若以解路卜度,却謂之相瞞。有者道(有的人說):『只是相推過』(只是相推諉帶過);有者道:『三箇總識他問頭,所以不答。』
總是拍盲地(都是沒見到、盲目的),一時將古人醍醐上味,著毒藥在裏許。所以馬祖道:『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與此公案一般。
若會得藏頭白,海頭黑,便會西江水話。」……,「若論此事,如當門按一口劍相似,擬議則喪身失命。」
圓悟克勤說得很清楚:「若會得藏頭白、海頭黑,便會西江水話。」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老農夫

◎大慧宗杲用另一個公案,來說明「西江水」這個公案。
他說「僧問:『如何是佛?』
曰:『即心是佛。』

◎「若論此事,如當門按一口劍相似,擬議則喪身失命。」要說祖師西來意這件事,就像有人拿著劍當面逼問相似,若稍微遲疑思考,劍立即劈下,喪身失命。
這件事到底如何,要「當下立判,黑白立分」,這個與口才、急智、對機靈敏等等,是沒有關係的,因為這個不是在「說法、開示或演講」,
這只是要回答 或表示「當下所見的、當下所體驗的、當下本有的」,
所以不需要口才、急智、思考或對機靈敏的!
也不需要「會說法」,只需要切實「見到或體驗到」,
如果因為口才不好,而沒辦法把「見到或體驗到」『表示』出來,那算什麼開悟呢?
譬如一個人,連自己有幾根手指 都不知道,那麼他還能知道什麼?

:mrgreen:當下所見的、所體驗的、本有的
西江水
藏頭白,海頭黑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尺童

一僧入室參請,問德寶禪師:“承聞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請問和尚,如何是大事因緣?”
  德寶禪師道:“著衣吃飯,屙屎放尿。”
  那僧對德寶禪師的回答 非常不滿意,連禮都沒有行,就徑直走了。
  德寶禪師於是將那僧喚回,作偈示之,雲:
   “諸佛出於世,唯為大因緣。
   屙屎並放尿,饑餐困打眠。
   目前緊急事,人只欲上天。
   談玄共說妙,遭罪又輸錢。”
  那僧一聽,便慚愧作禮而去。
尺童——那個“為一大事因緣”,其實是“唯一”,平等大事。

:mrgreen:唯一
新老怪
文章: 503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尺童

一天,德宝禅师偶游讲肆,听至《十地品》——“世尊因中,曾作金转轮王。时有乞者,来化国城妻子,头目手足,内外布施。王作念言:“我今若不施与,向后百年,一旦空废,全无少益,反招悭吝过失,不若施与,空我所有,益我功德’”——这一段时,恍然如大梦初醒,慨然叹曰:“千古犹今,同一幻梦。富贵功名,纵得奚益?”于是,德宝禅师便决志离俗,投广慧院大寂能禅师座下落发。
  初礼正聪禅师,德宝禅师便问:“十圣三贤,已全圣智,如何道不明斯旨?”
  正聪禅师一听,便厉声道:“十圣三贤汝已知,如何是斯旨(撕纸、破执著)?速道!速道!”
  德宝禅师于是连下数十转语,皆不契旨。德宝禅师深感伎俩已尽,心路俱绝,然而又不甘心 就此失败,于是奋志用功,以至寝食俱忘。

一日,德宝禅师提着菜篮子,在溪涧边洗菜。忽然有一根菜 掉进水中,随着水流打转。德宝禅师捉了几次,未能抓住。就在这个时候,他豁然大悟。于是他欢喜踊跃,提着篮子,跑回寺院。
  正聪禅师站在檐下,看到他喜不自胜的样子,便问:“是甚么?”
  德宝禅师道:“一篮菜。”
  正聪禅师道:“何不别道一句?”(提示“别道”,别说。)
  德宝禅师道:“请和尚别道来!”
  正聪禅师 便转身回丈室去了。
到了晚上,德宝禅师来到丈室请益。正聪禅师便举灵云睹桃花而悟道、赵州庭前柏树子等公案,诘问德宝禅师。德宝禅师皆一一应答无滞。
  接着,正聪禅师 又举玄沙师备禅师“敢保老兄未彻”之公案,诘问德宝禅师。
  [玄沙师备禅师“敢保老史未彻”之公案:福州灵云志勤禅师,初在沩山灵祐禅师座下,因见桃华而悟道,遂作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沩山禅师览偈后,遂勘验他,志勤禅师所答皆一一符契宗旨。沩山禅师于是给予印可,并嘱咐道:“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后有一位僧人将此事告诉了玄沙师备禅师,玄沙禅师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众人皆疑此语。因为沩山禅师是一代宗师,他是不随便印可人的。他既印可志勤禅师,志勤禅师必定是开悟无疑。但是玄沙师备禅师却不肯。]
(尺童提示:另起炉灶。)
  德宝禅师道:“贼入空室。”(指空城计。)
  正聪禅师道:“者(这)则人案不草草。”(不是指妄想空。双关两则草案。)
  德宝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拂袖而出。(喝那个二,现在这个话头三也离了。)
第二天早晨,德宝禅师又入室问讯,然后侍立一旁。
  正聪禅师旁顾侍僧,故意道:“汝等欲解作活计,这上座便是活样子也。”
(这个正聪就是知解宗徒活榜样。)
  德宝禅师于是又震威一喝,拂袖而出。(和尚太讨厌。)

后来,德宝禅师又前往襄阳,参礼大觉圆禅师。
一日,德宝禅师入室参礼。大觉禅师先举数则公案诘问德宝禅师,德宝禅师皆能应对无滞。
  大觉禅师于是说道:“若以今时诸方,子当绝类,为不可测人。今则不然,老僧将以一则烂熟底因缘问你——昔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大悟。——既不涉有无,良久亦是闲名,正恁么时,外道悟个甚么?”
(本来此公案指 离无情瓦石、有情众生,佛不是二者,所以无言沉默。)
  德宝禅师正要开口答话,大觉禅师 急忙用手 悟住他的嘴,说道:“止!止!犹更挂唇齿在!”
  德宝禅师终于言下释然,说道:“可谓东土衲僧,不及西天外道。”遂作偈曰:
   “自笑当年画模则,几番红了几番黑。
   如今谢主老还乡,那管平生得未得。”(归心,佛觉。)
  大觉禅师一听,便赞叹道:“奇哉,斯人!是从上果地中语也!”

一日,天气寒冷。正聪禅师令德宝禅师生炉子。
  其间,正聪禅师趁机便问:“人人有个本来父母,子之父母今在何处?”
  德宝禅师道:“一火焚之。”(“焚”字火林双亡。暗示父母相空。)
  正聪禅师道:“恁么则子无父母耶?”
  德宝禅师道:“有则有,只是佛觑不见。”
  正聪禅师道:“子还见么?”
  德宝禅师道:“某亦不见。”
  正聪禅师道:“子何不见?”
  德宝禅师道:“若见,则非真父母。”(起见解时,平等父母难存。)
  正聪禅师一听,大喜。
  德宝禅师于是又呈偈曰:
   “本来真父母,历劫不曾离。
   起坐承他力,寒温亦共和。
   相逢不相见,相见不相识。
   为问今何在,分明呈似师。”
  正聪禅师阅偈后,遂印可道:“如是如是!只此一偈,堪绍吾宗。”说完,便作偈相赠云:
  “汝心即我心,我心本无心。
   无心同佛心,佛心同我心。”
  “佛如转轮王,佛法如王命。
   佛子竖法幢,能令邪作正。”(两偈皆暗示平等一味。)
  说完偈子,正聪禅师又咐嘱道:“汝谛受持,遇缘熟者,智愚皆度。续佛慧命,须待其人。”

德宝禅师接众期间,曾有人入室请益《金刚经》中“为人所轻贱”之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德宝禅师于是问那僧:“汝有疑否?”
  那僧回答道:“有疑。”
  德宝禅师道:“有疑则为人轻贱,无疑则应随恶道。”
(疑人不合道,无“一(平等心)”则随恶道。)
  那僧一听,便沉吟,茫然不知所以。
  德宝禅师又问:“会么?”
  那僧道:“不会。”
  德宝禅师道:“把出你不会底来看。”
  那僧道:“不会,教某甲把出个什么?”
  德宝禅师道:“汝之罪业划然消矣!”(就是那个“不会”底。)
  那僧于是欢喜礼谢而去。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