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童
普慈禪師少時即投破山出家,後至慧日寺聽法師宣講《楞嚴經》。當他聽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一句經文時,遂慨然歎曰:“今日愈多矣!”
於是,普慈禪師便回到破山,日夜誦經,思維實義,以至形象枯槁,面容憔悴。
一天,有位居士見到他,說道:“師顏色有病。”
普慈禪師道:“佛法不明故爾,非病也。”
那位居士於是建議普慈禪師道:“佛法不明,何不往府中鄧尉山,問取萬峰蔚和尚去?”
普慈禪師一聽,便欣然前往鄧尉山,參禮萬峰時蔚禪師。
時蔚禪師一見普慈禪師,便問:“沙彌何來?”
普慈禪師禮拜完畢,回答道:“常熟。”
時蔚禪師又問:“到此何為?”
普慈禪師於是再次禮拜,請求時蔚禪師開示佛法實義。
時蔚禪師突然拈起拄杖,照著普慈禪師的腦袋 敲了兩下,接著又用腳踩踏他的後背,並踢了兩腳,說道:“只者(這)是實義。”(提示平等不二。)
普慈禪師終於言下有省。
於是從地上站起來,說道:“好只好,大費和尚心力!”(平等好好。)
時蔚禪師一聽,便微笑許可,並作偈相贈,偈云:
“龜毛付囑與兒孫,兔角拈來要問津。
一喝耳聾三日去,個中消息許誰親?”(不二不三,一個最親。)
說完偈,又咐囑雲:“子當匿跡護持,莫輕為人師範。”
普慈禪師於是在洞庭山塢舊庵而居,時間長達二十九年,其間,更不遊方請益。
一日,有一位行腳僧人來至庵中。
普慈禪師問:“上座何處來?”
行腳僧道:“安溪。”
普慈禪師又問:“安溪有人麼?”
行腳僧道:“虛白和尚(慧旵禪師)說法不異高峰。”
普慈禪師道:“是誰弟子?”
行腳僧道:“寶藏(蘇州寶藏持禪師)。”
普慈禪師道:“有甚言句?”
行腳僧於是舉虛白和尚室中勘驗學人之法語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三藏不是法,是甚麼?下語者皆不契。”
(三不是,其實答案是那個“不是(不示)”,沉默 就是正確的回答方式。)
舉畢,行腳僧復問普慈禪師:“參寶藏否?”
普慈禪師道:“我與寶藏同參萬峰(時蔚禪師)。”
行腳僧於是便問:“當日有何所見,遂隱於此,就不再參人去?”
普慈禪師道:“問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峰(萬峰禪師)便打我,從此得悟。”
行腳僧道:“請言得之所以。”(請教悟了什麼了?)
普慈禪師道:“但要人知痛癢的是實義,是妙心。言說盡屬皮毛。”
行腳僧一聽,便笑道:“若據此見解,生死尚未了,何得云悟?未在!未在!不見道'心不是佛,智不是道'耶?”
普慈禪師於是疑情大起,便問:“彼處眾中,有真大徹者麼?”
行腳僧道:“無。”
經行腳僧的點破,普慈禪師於是棄庵渡湖,前往安溪,參禮東明虛白慧旵禪師。當時正好趕上有人設齋。
普慈慧旵禪師於是走到關前,問慧旵禪師:“今日齋是甚麼滋味?”
慧旵禪師道:“到口方知,說即遠矣!”
普慈慧旵禪師又問:“如何是到口味?”
慧旵禪師當即便將燈打滅,說道:“識得燈光何處著落,味即到口。”
普慈禪師遂默然無語。
第二天黎明,慧旵禪師派侍者 將普慈禪師喚進丈室。
慧旵禪師問普慈禪師:“曾見人否?”
普慈禪師笑道:“見只見一人,說出恐驚人。”
慧旵禪師道:“假使親見釋迦,依然是個俗漢,但說何妨?”
普慈禪師道:“萬峰。”
慧旵禪師道:“為敘先後耶,為佛法耶?若敘先後,萬峰會下有千人。若論佛法,老阇梨佛法未夢見在。何驚之有?若親見萬峰,萬峰即今在甚麼處?”
(其實提示萬山法身相。)
普慈禪師一聽,羞得面紅耳赤,茫然無對。
慧旵禪師道:“若如此,不曾見萬峰。”
普慈禪師於是退回客寮,奮志參究,連續三晝夜,寢食俱忘。
一日,普慈禪師正在座上用功,忽然香燈的繩子斷了,掉在地上,砰然有聲。普慈禪師終於豁然大悟。
尺童——其實不是聲,不是斷,而是燈滅時 萬相隨之熄滅。
緣起性空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8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尺童
在一次升座說法的時候,普慈禪師曾特地提到,在他悟道過程中 三個主要得力人物——
普慈禪師先舉
興化存獎禪師問克賓維那:“你不久為唱導之師。”克賓維那道:“不入者(這)保社。”興化禪師便問:“會來不入?不會不入?”克賓維那道:“沒交涉。”興化禪師一聽,拈拄杖便打,說道:“克賓維那,法戰不勝,罰錢五貫。”克賓維那隻好受罰,設堂飯供眾。到了供齋的那一天,興化禪師親自白椎(平時白椎,由維那執行)雲:“克賓維那,法戰不勝,不得吃飯。”說完,便將克賓維那 趕出寺院。
(此公案,其實是克賓 未透無我一關,老師一片苦心,希望他能明白,自己某天能把那個“我”趕盡殺絕。)
舉完此公案,普慈禪師便提唱道:“若為濟宗兒孫,必要明他家裡事。予昔蒙萬峰老人付我偈,便以為得,直至今日始知我錯(“我錯”是關鍵暗示),萬峰不錯。
一遇東明和尚,乃明棒頭賞罰,言句亦然。果然悟在己,而法藉師,豈曰一悟即為了當?如以一悟靈通,不求師法,正謂威音已前,無師可也,威音以後,師師相受者,此也。所以克賓 識得父師苦心策發,已明向上關捩子,洞達閨閾中事,不在言宣,失錢吃棒,受罰出院,骨碎粉身,也難酬報興化萬一,況打罰出院乎?
海長老今日 所以不嗣萬峰而東明者,亦此也。古諺云:'養女方知娘受苦,生子乃識父辛勤。'誠哉,是言也。實有個中大事,豈容草草。若與人抽釘拔楔,坐獅子座,為人天師,抉人眼翳,紹佛祖位者,必須一一透過。切莫以悟為是,將宗綱抹殺。置而勿究,何異天魔外道,莽盪招殃悔乎?”
萬峰禪師忌日,普慈禪師一邊拈香,一邊指著萬峰禪師的真像,說道“我幾(再次暗示無我關)淹殺你甕裡,幸是普慈,若是別人,不可救也。□此瓣香,堪酬接引。”然後大喝一聲,繼續說道:“只笑你護短,沒投師,佛法當人情”說完,便展坐具禮拜。接著,普慈禪師又拈香雲:“此一瓣香,供養東明長老,一片赤心鞭策,令餘洞達宗源。”然後連喝兩聲,說道:“一言豈盡普慈心,千古兒孫贊報恩。”接著,普慈禪師又拈香雲:“此瓣香,供養昔日師僧(指前面那位行腳僧)指南之力,若不蒙師,何有今日?他日到來,拄杖三十吃有分,堪報不報之恩。”然後大喝一聲,說道:“受恩深處便為家,有乳方知是阿娘。”普慈禪師禮拜完畢,遂說偈云:
“源頭只在喝中存,三要三玄四主賓。
五棒當人言下會,四料還須句裡明。
末後真機死活句,個中消息在師承。
碎形粉骨酬師德,將此身心報佛恩。”
說完,普慈禪師便慟哭,歸方丈。無我關
普慈禪師臨終時,有辭世偈云:
“九十六年於世,七十四載為僧。
中間多少誵訛,一見東明消殞。”
在一次升座說法的時候,普慈禪師曾特地提到,在他悟道過程中 三個主要得力人物——
普慈禪師先舉
興化存獎禪師問克賓維那:“你不久為唱導之師。”克賓維那道:“不入者(這)保社。”興化禪師便問:“會來不入?不會不入?”克賓維那道:“沒交涉。”興化禪師一聽,拈拄杖便打,說道:“克賓維那,法戰不勝,罰錢五貫。”克賓維那隻好受罰,設堂飯供眾。到了供齋的那一天,興化禪師親自白椎(平時白椎,由維那執行)雲:“克賓維那,法戰不勝,不得吃飯。”說完,便將克賓維那 趕出寺院。
(此公案,其實是克賓 未透無我一關,老師一片苦心,希望他能明白,自己某天能把那個“我”趕盡殺絕。)
舉完此公案,普慈禪師便提唱道:“若為濟宗兒孫,必要明他家裡事。予昔蒙萬峰老人付我偈,便以為得,直至今日始知我錯(“我錯”是關鍵暗示),萬峰不錯。
一遇東明和尚,乃明棒頭賞罰,言句亦然。果然悟在己,而法藉師,豈曰一悟即為了當?如以一悟靈通,不求師法,正謂威音已前,無師可也,威音以後,師師相受者,此也。所以克賓 識得父師苦心策發,已明向上關捩子,洞達閨閾中事,不在言宣,失錢吃棒,受罰出院,骨碎粉身,也難酬報興化萬一,況打罰出院乎?
海長老今日 所以不嗣萬峰而東明者,亦此也。古諺云:'養女方知娘受苦,生子乃識父辛勤。'誠哉,是言也。實有個中大事,豈容草草。若與人抽釘拔楔,坐獅子座,為人天師,抉人眼翳,紹佛祖位者,必須一一透過。切莫以悟為是,將宗綱抹殺。置而勿究,何異天魔外道,莽盪招殃悔乎?”
萬峰禪師忌日,普慈禪師一邊拈香,一邊指著萬峰禪師的真像,說道“我幾(再次暗示無我關)淹殺你甕裡,幸是普慈,若是別人,不可救也。□此瓣香,堪酬接引。”然後大喝一聲,繼續說道:“只笑你護短,沒投師,佛法當人情”說完,便展坐具禮拜。接著,普慈禪師又拈香雲:“此一瓣香,供養東明長老,一片赤心鞭策,令餘洞達宗源。”然後連喝兩聲,說道:“一言豈盡普慈心,千古兒孫贊報恩。”接著,普慈禪師又拈香雲:“此瓣香,供養昔日師僧(指前面那位行腳僧)指南之力,若不蒙師,何有今日?他日到來,拄杖三十吃有分,堪報不報之恩。”然後大喝一聲,說道:“受恩深處便為家,有乳方知是阿娘。”普慈禪師禮拜完畢,遂說偈云:
“源頭只在喝中存,三要三玄四主賓。
五棒當人言下會,四料還須句裡明。
末後真機死活句,個中消息在師承。
碎形粉骨酬師德,將此身心報佛恩。”
說完,普慈禪師便慟哭,歸方丈。無我關
普慈禪師臨終時,有辭世偈云:
“九十六年於世,七十四載為僧。
中間多少誵訛,一見東明消殞。”
-
- 文章: 528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尺童
涼峰洞淵禪師泉州涼峰洞淵禪師,
僧問:“如何是槃?”
師曰:“刀斫斧劈。”
曰:“如何是解脫。”
師曰:“衫長褲短。”
問:“諸聖不到處,師還知也無?”
師曰:“老來無力下禪床。”
問:“離四句,絕百非時如何?”
師曰:“柴門草自深。”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松直棘曲。”
問:“如何是佛?”
師曰:“金沙照影。”
曰:“如何是道?”
師曰:“玉女拋梭。”
曰:“佛與道相去幾何?”
師曰:“龜毛長一丈,兔角長八尺。”
尺童——
問:什麼是槃?
答:劈去涅。
問:什麼是解脫?
答:赤裸裸。
問:聖佛達不到的水平,老師知道不?
答:聖佛老了也下不來炕。(不執著凡聖的分別妄想)
問:離一切妄時如何?
答:任其自然。
問:狗子還有佛性麼?
答:松樹直,荊棘曲。(松樹、荊棘也有佛性)
問:什麼是佛?
答:金沙子照鏡子。(看見金光、金性。指自覺的眾生即是佛)
問:如何是道?
答:玉女織錦繡。(機關巧妙、巧妙機關。只是讚一下,並沒說明白(老子都沒說清楚),由人自悟去。)
問:佛與道高下、區別?
答:無理的問題。龜無毛,兔無角,如果妄言:佛長一丈、道長八尺(短二尺)。
——這個段子,透射出一些禪的智慧,問者刀刀致命,答者行雲流水。但道是什麼?佛與道的高下?這兩刀擋的不太通透……
什麼是道?風笑云不笑。
佛道相去幾何?一個孩兒兩個抱。
涼峰洞淵禪師泉州涼峰洞淵禪師,
僧問:“如何是槃?”
師曰:“刀斫斧劈。”
曰:“如何是解脫。”
師曰:“衫長褲短。”
問:“諸聖不到處,師還知也無?”
師曰:“老來無力下禪床。”
問:“離四句,絕百非時如何?”
師曰:“柴門草自深。”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松直棘曲。”
問:“如何是佛?”
師曰:“金沙照影。”
曰:“如何是道?”
師曰:“玉女拋梭。”
曰:“佛與道相去幾何?”
師曰:“龜毛長一丈,兔角長八尺。”
尺童——
問:什麼是槃?
答:劈去涅。
問:什麼是解脫?
答:赤裸裸。
問:聖佛達不到的水平,老師知道不?
答:聖佛老了也下不來炕。(不執著凡聖的分別妄想)
問:離一切妄時如何?
答:任其自然。
問:狗子還有佛性麼?
答:松樹直,荊棘曲。(松樹、荊棘也有佛性)
問:什麼是佛?
答:金沙子照鏡子。(看見金光、金性。指自覺的眾生即是佛)
問:如何是道?
答:玉女織錦繡。(機關巧妙、巧妙機關。只是讚一下,並沒說明白(老子都沒說清楚),由人自悟去。)
問:佛與道高下、區別?
答:無理的問題。龜無毛,兔無角,如果妄言:佛長一丈、道長八尺(短二尺)。
——這個段子,透射出一些禪的智慧,問者刀刀致命,答者行雲流水。但道是什麼?佛與道的高下?這兩刀擋的不太通透……
什麼是道?風笑云不笑。
佛道相去幾何?一個孩兒兩個抱。
-
- 文章: 528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尺童
永慈禪師參禮太初和尚。太初和尚令他參究“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之話頭。永慈禪師於是謹遵師教,奮志用功,曾無懈怠。
過了很久,有一天,太初和尚見到永慈禪師,便問:“父母未生前,那個是本來面目?”
永慈禪師當即從東邊走到西邊,叉手而立。(離開話題。)
太初和尚道:“未在,更道!”
永慈禪師便道:“兩眼相對,有甚相瞞?”(平等相。)
太初和尚一聽,非常滿意。
不久,永慈禪師往參東明慧旵禪師。
初禮慧旵禪師,永慈禪師便問:“無相福田衣,甚麼人得披?”(什麼人赤裸裸?皇帝新裝……)
慧旵禪師沒有接話,卻從禪床上走下來,打了永慈禪師一掌。
(其實是打去“人”,沒人就不用穿什麼衣了。)
永慈禪師道:“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汝作么生掌?”(你做馬生(打)掌。)
慧旵禪師又打了他一巴掌。(欠揍。)
永慈禪師道:“一掌不作一掌用,速道!”(這類“速道”的話頭 其實大多是放“疑(一)”。)
慧旵禪師再次打了他一巴掌。(這招萬能,幾乎百發百中。)
永慈禪師挨了三掌之後,神情自若,說道“老和尚名不虛播!”
說完,便大展三拜。(服!)
慧旵禪師終於開口道:“我居古道山三十載,今日只見得者(這)僧。”
(“古道(谷道,馬屁生產地)”,“見得這聲”指聽到聲了,點破永慈詭計。)
於是便邀請永慈禪師留住旬日。
一日,慧旵禪師準備將衣法傳付給永慈禪師。
永慈禪師卻堅決不接受,說道:“某甲不為衣來。”
說完便辭別慧旵禪師下山。
後來慧旵禪師囑咐白庵禪師道:“吾有衣法二物,待十年後,送至金陵東山,海舟(永慈)和尚受衲。”並說偈云:
“字付慈海舟,訪我我無酬。(無我平等)
明年之明日,西風笑點頭。”(應繼承傳揚佛意,“笑點頭”指孝道是首位。)
第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慧旵禪師果然示寂。
慧旵禪師圓寂後,白庵禪師不違其遺旨,十年後,果然請首座和尚法薦禪師,如期持衣前往東山,將它交給永慈禪師。永慈禪師遂祝香而受。
永慈禪師參禮太初和尚。太初和尚令他參究“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之話頭。永慈禪師於是謹遵師教,奮志用功,曾無懈怠。
過了很久,有一天,太初和尚見到永慈禪師,便問:“父母未生前,那個是本來面目?”
永慈禪師當即從東邊走到西邊,叉手而立。(離開話題。)
太初和尚道:“未在,更道!”
永慈禪師便道:“兩眼相對,有甚相瞞?”(平等相。)
太初和尚一聽,非常滿意。
不久,永慈禪師往參東明慧旵禪師。
初禮慧旵禪師,永慈禪師便問:“無相福田衣,甚麼人得披?”(什麼人赤裸裸?皇帝新裝……)
慧旵禪師沒有接話,卻從禪床上走下來,打了永慈禪師一掌。
(其實是打去“人”,沒人就不用穿什麼衣了。)
永慈禪師道:“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汝作么生掌?”(你做馬生(打)掌。)
慧旵禪師又打了他一巴掌。(欠揍。)
永慈禪師道:“一掌不作一掌用,速道!”(這類“速道”的話頭 其實大多是放“疑(一)”。)
慧旵禪師再次打了他一巴掌。(這招萬能,幾乎百發百中。)
永慈禪師挨了三掌之後,神情自若,說道“老和尚名不虛播!”
說完,便大展三拜。(服!)
慧旵禪師終於開口道:“我居古道山三十載,今日只見得者(這)僧。”
(“古道(谷道,馬屁生產地)”,“見得這聲”指聽到聲了,點破永慈詭計。)
於是便邀請永慈禪師留住旬日。
一日,慧旵禪師準備將衣法傳付給永慈禪師。
永慈禪師卻堅決不接受,說道:“某甲不為衣來。”
說完便辭別慧旵禪師下山。
後來慧旵禪師囑咐白庵禪師道:“吾有衣法二物,待十年後,送至金陵東山,海舟(永慈)和尚受衲。”並說偈云:
“字付慈海舟,訪我我無酬。(無我平等)
明年之明日,西風笑點頭。”(應繼承傳揚佛意,“笑點頭”指孝道是首位。)
第二年六月二十九日,慧旵禪師果然示寂。
慧旵禪師圓寂後,白庵禪師不違其遺旨,十年後,果然請首座和尚法薦禪師,如期持衣前往東山,將它交給永慈禪師。永慈禪師遂祝香而受。
-
- 文章: 528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尺童
庵禪師令時蔚禪師 參究南泉禪師“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話頭。時蔚禪師雖然用功精勤,參究了一段時間,最終卻迷悶無所入。於是他便前往明州達蓬山,於佛趾寺側,卓庵隱修,奮志參究“三不是”公案,以至於廢寢忘食,目不交睫。
一日,時蔚禪師入室禮謁寺主宗律師,宗律師遂為他舉 溈山踢倒淨瓶之因緣——
靈祐禪師悟道不久,恰逢司馬頭陀從湖南來。司馬頭陀告訴百丈禪師道:“頃(前不久)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
百丈禪師道:“老僧住得否?”
司馬頭陀道:“非和尚所居。”
百丈禪師問:“何也?”
司馬頭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
百丈禪師道:“吾眾中 莫有人住得否?”
司馬頭陀道:“待曆觀之(待我一一觀察)。”
當時,華林覺禪師為百丈手下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禪師於是讓侍者把他請來。
百丈禪師問司馬頭陀:“此人如何?”
司馬頭陀請華林覺禪師謦欬(qingkai,咳嗽)一聲,然後走幾步,說道:“不可。”
於是百丈禪師又令侍者 把靈祐禪師請來,當時靈祐禪師為典座(負責寺院伙食)。
司馬頭陀一見就說:“此正是溈山主人也。”
當天晚上,百丈禪師便召靈祐入丈室,囑咐道:“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
後來華林覺禪師 聽說了這件事,心中頗為不平。
於是,他找到百丈禪師,問道:“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
百丈禪師道:“若能對眾 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如果你能當眾 對我的問題下得一出格的轉語,我當把溈山的住持位子交給你)。”
說完,便指著淨瓶問道:“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
華林覺禪師道:“不可喚作木□(tu,樹兜子)也。”
百丈禪師於是問靈祐禪師,靈祐禪師便一腳 將淨瓶踢倒,徑直走了出去。
百丈禪師笑道:“第一座輸卻山子也。”
時蔚禪師一聽,當下便恍然大悟,遂作偈雲:
“顛顛倒倒老南泉,累我功夫卻半年。
當下若還親薦得,如何不進劈胸拳。”
尺童——說被南泉的“三不是”騙了半年功夫,如果是現在,上去就三個通天炮,把他牙打飛。
庵禪師令時蔚禪師 參究南泉禪師“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話頭。時蔚禪師雖然用功精勤,參究了一段時間,最終卻迷悶無所入。於是他便前往明州達蓬山,於佛趾寺側,卓庵隱修,奮志參究“三不是”公案,以至於廢寢忘食,目不交睫。
一日,時蔚禪師入室禮謁寺主宗律師,宗律師遂為他舉 溈山踢倒淨瓶之因緣——
靈祐禪師悟道不久,恰逢司馬頭陀從湖南來。司馬頭陀告訴百丈禪師道:“頃(前不久)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
百丈禪師道:“老僧住得否?”
司馬頭陀道:“非和尚所居。”
百丈禪師問:“何也?”
司馬頭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
百丈禪師道:“吾眾中 莫有人住得否?”
司馬頭陀道:“待曆觀之(待我一一觀察)。”
當時,華林覺禪師為百丈手下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禪師於是讓侍者把他請來。
百丈禪師問司馬頭陀:“此人如何?”
司馬頭陀請華林覺禪師謦欬(qingkai,咳嗽)一聲,然後走幾步,說道:“不可。”
於是百丈禪師又令侍者 把靈祐禪師請來,當時靈祐禪師為典座(負責寺院伙食)。
司馬頭陀一見就說:“此正是溈山主人也。”
當天晚上,百丈禪師便召靈祐入丈室,囑咐道:“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
後來華林覺禪師 聽說了這件事,心中頗為不平。
於是,他找到百丈禪師,問道:“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
百丈禪師道:“若能對眾 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如果你能當眾 對我的問題下得一出格的轉語,我當把溈山的住持位子交給你)。”
說完,便指著淨瓶問道:“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
華林覺禪師道:“不可喚作木□(tu,樹兜子)也。”
百丈禪師於是問靈祐禪師,靈祐禪師便一腳 將淨瓶踢倒,徑直走了出去。
百丈禪師笑道:“第一座輸卻山子也。”
時蔚禪師一聽,當下便恍然大悟,遂作偈雲:
“顛顛倒倒老南泉,累我功夫卻半年。
當下若還親薦得,如何不進劈胸拳。”
尺童——說被南泉的“三不是”騙了半年功夫,如果是現在,上去就三個通天炮,把他牙打飛。
-
- 文章: 528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尺童
於是時蔚禪師 便前往台州華頂,參禮無見先睹禪師,請求印證。
無見禪師看了他寫的悟道偈,遂予印可,並囑咐道:“爾年小,且居山去!”
時蔚禪師於是 又重新回到達蓬山,孤身一人,隱居了十年。
後前往參禮千岩元長禪師。
元長禪師一見時蔚禪師,如同舊識,問道:“將甚麼來與老僧相見?”
時蔚禪師便舉起拳頭,回答道:“者(這)裡與和尚相見。”(心相裡見。)
元長禪師又問:“死了燒了,向何處安身立命?”
時蔚禪師道:“漚生漚滅水還在,風息波平月印潭。”(平等心。)
元長禪師道:“莫要請益受戒麼?”
時蔚禪師一聽,便掩耳而出。(請“受戒”?你這是要打我。)
第二天,時蔚禪師隨眾參加普請(全寺大眾一起參加勞動)。
見到元長禪師,時蔚禪師便從地上 拈起一塊圓石頭,作獻珠狀,說道“請和尚酬價。”
(“價”是二人分。)
元長禪師道:“不值半文錢。”(一分為二。)
時蔚禪師便道:“瞎!”(暗示不見一味、一相。)
元長禪師道:“我也瞎,你也瞎。”(你暗示平等嘛。)
時蔚禪師又道:“瞎!瞎!”(是、對。)
說完,便呈偈雲:
“龍宮女子將珠獻,價值三千與大千。
卻被旁觀人決破,誰知不值半文錢。”
元長禪師一聽,非常高興,回頭告訴左右侍者道:“蔚山主頗有衲僧氣息!”於是令時蔚禪師 于席下充當第一座。
一日,元長禪師升座說法,舉“無風荷葉動,決定有魚行”之話頭,詰問大眾。
(不許說話,來表達悟性。)
元長禪師話音未落,時蔚禪師便從大眾中走出,震威一喝,然後拂袖而出。
(喝 是破“不許說話”的人為障礙。然後再離“破”法。)
於是,元長禪師便作偈印可。偈雲:
“鬱鬱黃花滿目秋,白雲端坐碧峰頭。
無賓主句輕拈出,一喝千江水逆流。”
尺童——千江水逆流:回心、歸心。
千江水逆流
於是時蔚禪師 便前往台州華頂,參禮無見先睹禪師,請求印證。
無見禪師看了他寫的悟道偈,遂予印可,並囑咐道:“爾年小,且居山去!”
時蔚禪師於是 又重新回到達蓬山,孤身一人,隱居了十年。
後前往參禮千岩元長禪師。
元長禪師一見時蔚禪師,如同舊識,問道:“將甚麼來與老僧相見?”
時蔚禪師便舉起拳頭,回答道:“者(這)裡與和尚相見。”(心相裡見。)
元長禪師又問:“死了燒了,向何處安身立命?”
時蔚禪師道:“漚生漚滅水還在,風息波平月印潭。”(平等心。)
元長禪師道:“莫要請益受戒麼?”
時蔚禪師一聽,便掩耳而出。(請“受戒”?你這是要打我。)
第二天,時蔚禪師隨眾參加普請(全寺大眾一起參加勞動)。
見到元長禪師,時蔚禪師便從地上 拈起一塊圓石頭,作獻珠狀,說道“請和尚酬價。”
(“價”是二人分。)
元長禪師道:“不值半文錢。”(一分為二。)
時蔚禪師便道:“瞎!”(暗示不見一味、一相。)
元長禪師道:“我也瞎,你也瞎。”(你暗示平等嘛。)
時蔚禪師又道:“瞎!瞎!”(是、對。)
說完,便呈偈雲:
“龍宮女子將珠獻,價值三千與大千。
卻被旁觀人決破,誰知不值半文錢。”
元長禪師一聽,非常高興,回頭告訴左右侍者道:“蔚山主頗有衲僧氣息!”於是令時蔚禪師 于席下充當第一座。
一日,元長禪師升座說法,舉“無風荷葉動,決定有魚行”之話頭,詰問大眾。
(不許說話,來表達悟性。)
元長禪師話音未落,時蔚禪師便從大眾中走出,震威一喝,然後拂袖而出。
(喝 是破“不許說話”的人為障礙。然後再離“破”法。)
於是,元長禪師便作偈印可。偈雲:
“鬱鬱黃花滿目秋,白雲端坐碧峰頭。
無賓主句輕拈出,一喝千江水逆流。”
尺童——千江水逆流:回心、歸心。
千江水逆流
-
- 文章: 528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希遷禪師,把自己所悟證到的 “湛然圓滿,凡聖齊同”的“回互” 禪境,借用前人道家的 “參同” 的名稱,公之於世。此偈名《參同契》,是借用東漢魏伯陽,依內外丹理論所作《周易參同契》為題。
其旨在於調和 禪宗南北兩派間的爭議,促進禪宗的弘揚發展。同時也大力闡揚,華嚴理事無礙之理念。
萬法皆含六相,性相、理事、因果。六而一,一而六。因此於此文,大力宣揚 心與物具有本末、顯隱、互動流注的關係。是講真如佛性 與萬法、理與事、本與末 以及物與我的相互融會的思想。
參,是指參差不齊的萬事萬法,即森羅萬象,各守其位,互不相犯,是事。
「同」,意為萬法雖殊,同歸真如、本性、本體,是理。
契,是指現象眾事 與本性之理之間,相互契合,圓融無礙,也就是理事無礙。
具體說來,心、物有別,內、外有別,理、事有別,但這些分別,歸根究底,不過是真如本性的 體相用,從本質上看 是一體的。
因此,雖然宇宙萬物 千差萬別,不管怎樣交錯參會,都要在絕對宇宙本體中 默契歸宗。
故參同契者,匯萬法而歸宗也。
石頭希遷大師的《參同契》,就是對宇宙森羅萬相,既要分辨出它們的不同,又要辨明它們的契同,達到理事圓融。《參同契》全偈只二百二十字,但它囊括了希遷大師 禪學思想的精華。
希遷禪師,把自己所悟證到的 “湛然圓滿,凡聖齊同”的“回互” 禪境,借用前人道家的 “參同” 的名稱,公之於世。此偈名《參同契》,是借用東漢魏伯陽,依內外丹理論所作《周易參同契》為題。
其旨在於調和 禪宗南北兩派間的爭議,促進禪宗的弘揚發展。同時也大力闡揚,華嚴理事無礙之理念。
萬法皆含六相,性相、理事、因果。六而一,一而六。因此於此文,大力宣揚 心與物具有本末、顯隱、互動流注的關係。是講真如佛性 與萬法、理與事、本與末 以及物與我的相互融會的思想。
參,是指參差不齊的萬事萬法,即森羅萬象,各守其位,互不相犯,是事。
「同」,意為萬法雖殊,同歸真如、本性、本體,是理。
契,是指現象眾事 與本性之理之間,相互契合,圓融無礙,也就是理事無礙。
具體說來,心、物有別,內、外有別,理、事有別,但這些分別,歸根究底,不過是真如本性的 體相用,從本質上看 是一體的。
因此,雖然宇宙萬物 千差萬別,不管怎樣交錯參會,都要在絕對宇宙本體中 默契歸宗。
故參同契者,匯萬法而歸宗也。
石頭希遷大師的《參同契》,就是對宇宙森羅萬相,既要分辨出它們的不同,又要辨明它們的契同,達到理事圓融。《參同契》全偈只二百二十字,但它囊括了希遷大師 禪學思想的精華。
-
- 文章: 528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自心自性,即是宇宙萬法之本源,周遍法界,光明皎潔,清暉無所不照,無時不在,無處不貫。
但它並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顯現在一物一事之中,猶如樹木有千百條枝幹,河流有千萬條支流,但樹木的根部只有一個,河流的源頭只有一個。
「靈源」正像樹木的枝幹、河流的枝派一樣,流注在萬事萬物之中。
雖然物、事只是個別,只是殊相,雖然物相千差萬別,但其本體是一。
真如本性,卻暗暗流注於萬法之中。萬物是靈源所衍生,是靈源所顯現的。
因此心與萬物是一體,心與物是貫通的。
然而物猶如暗地裡流注的水流一樣,心物一體的這種貫通關係 又不是豁然明朗看見的。
自心自性,即是宇宙萬法之本源,周遍法界,光明皎潔,清暉無所不照,無時不在,無處不貫。
但它並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顯現在一物一事之中,猶如樹木有千百條枝幹,河流有千萬條支流,但樹木的根部只有一個,河流的源頭只有一個。
「靈源」正像樹木的枝幹、河流的枝派一樣,流注在萬事萬物之中。
雖然物、事只是個別,只是殊相,雖然物相千差萬別,但其本體是一。
真如本性,卻暗暗流注於萬法之中。萬物是靈源所衍生,是靈源所顯現的。
因此心與萬物是一體,心與物是貫通的。
然而物猶如暗地裡流注的水流一樣,心物一體的這種貫通關係 又不是豁然明朗看見的。
-
- 文章: 5284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信堅
如果執著於千差萬別的某一現象界事物,這是迷誤;另一方面僅僅體會了 寓於事物中的理體也是迷誤,也並非是證悟了實相。換言之,執著於事相,而求法、求道是迷妄,執著於契理 而不識事相差別,同樣也是迷妄。只有理事融通,才能無所執著,圓融無礙。
只落在事相上面,被各種外表的現象所纏繞,不懂得現象背後的本質,不瞭解事物的本性,本身就是迷惑。偏於理,或偏於事,都是背離了實相的關係。執著差別事相,就背離平等之理,本來都是『法性、靈源』圓融無礙的顯現,本是一家。但是太主張『自我』意見的緣故,因此偏 離出本來的融洽與和諧。
『契理亦非悟』:
你以為契合、懂了諸法實相,其實只是道理上懂了,只是理悟,而不是證悟。道理上雖然通了,但是,你沒有把這個心源打開,還沒有跟靈源接通,融合在一起,仍然不是悟。
執理是執著在佛學的道理,只契合平等的道理 而不顧事實。契理:僅僅認識了道理。
悟:指真正的覺悟。如果只是執著於理,從抽象層面、觀念層面 掌握一個義理,不能有針對性地,落實在具體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之中,不能有效地 指導人生和事業,一到具體 的行事,就不知道怎麼落實,要麼教條主義地 理解這個理,不懂時節因緣,要麼機械主義地一刀切,不能具體事物具體分析,這樣的人,雖然號稱掌握了理,也能把 這個理 說得頭頭是道,實在得了“理障”。落入理障的修行人,其實是“理呆子”,也不是開悟的境界。
見性是法的現量,表露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心靈狀態,那是“五蘊皆空”的生命圓相。覺是心靈狀態、境界,有如東升的太陽,剎那“豁然開朗”,頓照萬物。
如果只以概念、道理,根塵等心意識 來對應來對應事物,是凡夫禪、比量禪、文字禪。
因為他們只悟到了 一篇完美的道理,完整的邏輯,而沒有見到、證悟事物的本體。
把佛法當著學識研究,當著哲學建構,認為佛法是學問,一門完美高深的學問,有邏輯的路徑可尋,這都是佛學,不是學佛。
如果執著於千差萬別的某一現象界事物,這是迷誤;另一方面僅僅體會了 寓於事物中的理體也是迷誤,也並非是證悟了實相。換言之,執著於事相,而求法、求道是迷妄,執著於契理 而不識事相差別,同樣也是迷妄。只有理事融通,才能無所執著,圓融無礙。
只落在事相上面,被各種外表的現象所纏繞,不懂得現象背後的本質,不瞭解事物的本性,本身就是迷惑。偏於理,或偏於事,都是背離了實相的關係。執著差別事相,就背離平等之理,本來都是『法性、靈源』圓融無礙的顯現,本是一家。但是太主張『自我』意見的緣故,因此偏 離出本來的融洽與和諧。
『契理亦非悟』:
你以為契合、懂了諸法實相,其實只是道理上懂了,只是理悟,而不是證悟。道理上雖然通了,但是,你沒有把這個心源打開,還沒有跟靈源接通,融合在一起,仍然不是悟。
執理是執著在佛學的道理,只契合平等的道理 而不顧事實。契理:僅僅認識了道理。
悟:指真正的覺悟。如果只是執著於理,從抽象層面、觀念層面 掌握一個義理,不能有針對性地,落實在具體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之中,不能有效地 指導人生和事業,一到具體 的行事,就不知道怎麼落實,要麼教條主義地 理解這個理,不懂時節因緣,要麼機械主義地一刀切,不能具體事物具體分析,這樣的人,雖然號稱掌握了理,也能把 這個理 說得頭頭是道,實在得了“理障”。落入理障的修行人,其實是“理呆子”,也不是開悟的境界。
見性是法的現量,表露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心靈狀態,那是“五蘊皆空”的生命圓相。覺是心靈狀態、境界,有如東升的太陽,剎那“豁然開朗”,頓照萬物。
如果只以概念、道理,根塵等心意識 來對應來對應事物,是凡夫禪、比量禪、文字禪。
因為他們只悟到了 一篇完美的道理,完整的邏輯,而沒有見到、證悟事物的本體。
把佛法當著學識研究,當著哲學建構,認為佛法是學問,一門完美高深的學問,有邏輯的路徑可尋,這都是佛學,不是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