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外道須深盜法經

貢巴
文章: 772
註冊時間: 週六 1月 01, 2022 7:53 am

Re: 也談外道須深盜法經

文章 貢巴 »

.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1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也談外道須深盜法經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靜明 寫: 週五 12月 30, 2022 6:35 pm 依據順正理論卷七十八之說,其餘七種近分定由於在自地之時並無厭背之心,故不通於無漏等至;唯有未至定尚鄰近多災多患之界,故於自地之時能起厭背之心,由是遂通於無漏等至。
呵呵,現在才看到妳樓上妳貼出的這一帖!!
很好,以上論述講到實修佛法的重點機密了!!
請問靜明,妳既然轉貼了,能不能註解來聽聽!?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1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也談外道須深盜法經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貢巴 寫: 週五 12月 30, 2022 11:02 pm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65(第四卷)
唐中天竺沙門 般剌密諦 譯。美國妙覺山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弟子方果悟 記錄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 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佛即開示阿難,及在會諸大眾,你們既然決定發菩提心,要知道佛法中的不可思議妙三摩提,即楞嚴大定,立志勤 求,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但首先應該明白,發菩提心的基本初心,和二點決定性的義理。什么是二點基本初心,決定性的義理呢?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 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
第一義者,
如果你們決定捨棄聲聞緣覺小乘法,
不願再沉滯於空寂,
而欲修菩薩大乘,進入佛的正知正見,

首先應該仔細觀察,
發心的動機,和證果時候,得到正覺的真心
是相同呢?
還是不相同呢?
(果地即菩薩境界。)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 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假若在因地最初發心的時候,用生滅心,即第六識攀緣心,作為修行的基礎,而想證入不生不減,常樂我淨,佛的境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 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
因為這個道理,你應該用智慧來觀察,在這個器世間,一切可以造作的物件,都會變遷壞滅。你再詳細觀察,在這器 世間上,凡是有為有相的物質,那一種是不會變壞呢?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 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所有有形有相的事物,無論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都會變遷爛壞。但從來不曾聽說虛空會爛壞的,為什么呢?因為 虛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的,所以從始至終,都不會變壞而消滅。這裏以虛空比喻根性,是常住不生不滅。

:P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 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
第一義者,
如果你們決定捨棄聲聞緣覺小乘法,
不願再沉滯於空寂,
而欲修菩薩大乘,進入佛的正知正見,

首先應該仔細觀察,
發心的動機,和證果時候,得到正覺的真心
是相同呢?
還是不相同呢?(果地即菩薩境界。

~~~~~~~~~~
果地覺,指佛果,無上正等正覺。非指菩薩境界。
發動的心機?????這是甚麼意思!?
以上註解重點都搞錯了,其他部分含含糊糊,沒給出正確答案!!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1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也談外道須深盜法經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靜明 寫: 週五 12月 30, 2022 10:42 pm 世出世間不二,皆是真如大涅槃。
全體皆是法身王。
妄盡還源,獨露法王身。
風一樣吹,花一樣開,何者不是圓滿的真如呢。
呵呵,唱歌仔戲吧!?對佛子入門起修佛法有意義嗎!?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Viirya
文章: 2896
註冊時間: 週日 7月 25, 2021 10:36 pm

Re: 也談外道須深盜法經

文章 Viirya »

心經云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湼槃。

要全然證得自性涅槃.須遠離顛倒夢想
要遠離顛倒夢想.須心無罣礙
那要心無罣礙.須????
貢巴
文章: 772
註冊時間: 週六 1月 01, 2022 7:53 am

Re: 也談外道須深盜法經

文章 貢巴 »

.
漫步的犀牛
文章: 778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也談外道須深盜法經

文章 漫步的犀牛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五 12月 30, 2022 11:19 pm
靜明 寫: 週五 12月 30, 2022 6:35 pm 依據順正理論卷七十八之說,其餘七種近分定由於在自地之時並無厭背之心,故不通於無漏等至;唯有未至定尚鄰近多災多患之界,故於自地之時能起厭背之心,由是遂通於無漏等至。
呵呵,現在才看到妳樓上妳貼出的這一帖!!
很好,以上論述講到實修佛法的重點機密了!!
請問靜明,妳既然轉貼了,能不能註解來聽聽!?
歲末路過,隨筆隨解。

四種色界禪、四種無色界禪,這八種禪定之中,


原因是 :初禪的未到地定,禪修者的心境,是最接近欲界地的、也是最動盪不安,因此禪修者在此地,容易能升起厭、離之智,

所以,初禪的未到地定(未至定/近分定/近行定),能證得無漏定

其他,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7種禪定的未到地定,

則不一樣,因為,這2~7禪中,禪修者的心境,較為遠離欲界的喧鬧動盪,而且,2~7禪,都是依靠捨棄前一個禪定的作意而進階,並沒有真正升起厭、離之智;而且,2~7禪的禪修者的心境,容易雜染 (比如:慢心。)
所以,不通無漏定

==== 以上隨筆解釋====

個人觀點 :

若能策生厭離智、克服雜染,1~4禪,應該皆能通於無漏定。

5~8禪,因為過於澄靜、容易導致沉滯等問題, 則確實不容易證悟無漏定。


歲末平安

法喜充滿
cyc320
文章: 2459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也談外道須深盜法經

文章 cyc320 »

空者一切生死(講正報),不空者謂大涅槃(講依報);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講無自性、無相),我者謂大涅槃(講實際)。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見有為、無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實相),不見我者(不見實性),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於無情眾生可稱為法性)。以是義故(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佛性常恒、無有變易(實性常住),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 (由於無明、顛倒使眾生不得現前?!)
恆不住
文章: 1915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也談外道須深盜法經

文章 恆不住 »

恆不住 寫: 週三 12月 28, 2022 2:02 pm 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三四七)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此經就是紀錄外道須深盜法的經過與佛的開示。
這裡不論須深究竟是誰?也不談大小乘問題。只是探討佛說的真理有二:
一、 這一部經到底對後世我們起了甚麼作用?
此雜阿含經對後世起了:「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的作用。
若你說是大乘經的根據也可以,因為此經是佛說先知法住智,
甚麼叫做:法住智呢?
答:一切法本來(按: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法本來涅槃‧‧‧。
怎說呢?
二、 佛與須深對話的內容淺解。
1. 看妙吉兄去文請問莊春江老師說:「他從沒有看出此經與心經有關係」,卻被妙兄發現有,我也贊同妙兄對這一點的看法,至於說法‧‧‧。
從此經文何處看出呢?
[自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
云:「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白話淺譯:「佛告訴須深:先不要問你現在知不知道,現在你且自己先知道法住智(、法性、法界性的智慧)後,你就知道涅槃智慧了。怎說呢?
你所問他們這些比丘都是獨自處於一個清靜地方,專心精進思維,心無旁貸意不放逸,遠離一切法的我執邪見,心善寂滅清靜解脫」
2. 為什麼知道佛說的[法住智]是指法性的智慧呢?
答:如下依經文簡答:

待續...........
大家要相信一切法有法性、依他起自性,緣起性,這樣才能說下去。
這裡舉原始雜阿含經文來證明法性確實有而且是常住法,
來供有興趣的大家先參考看看。

譬如:
1.無明,其實是無明明,在十二因緣中也就是說無明與明。
有無明體即是明體。
這個明體就是法性,法住,大乘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就是源於此。
2.緣無明生無明行,反之,緣明生明行,乃至明觸集起。
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這些都是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

大乘云「言明觸者即八正道」


雜阿含經(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6]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愚癡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捨;以不捨故,諸根增長;諸根[7]長已,增諸觸;六觸入處所觸故,愚癡無聞凡夫起苦樂覺,從觸入處起。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觸故,起有覺、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8]覺。如是知、如是見覺,皆由六觸入故。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六三)

「復次,比丘!多聞聖弟子住六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勝、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二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也談外道須深盜法經

文章 寂照世間 »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五 12月 30, 2022 10:30 pm
由 貢巴 » 週五 12月 30, 2022 10:23 pm
選自白雲老禪師著作《解惑篇》

學佛修行就是怎麼從不好的實相,改變調適成好的、善的實相,
那麼原來的不好就會消失成為「無」。

就像我們從小學進入到國中階段,
小學就成了「無」,國中就成為「實相」,就成為「有」。

如果一直往前進,進入到大學、研究所,
前面的都成為「無」了,後面還是「有」。

可見要一直突破,突破到究竟就是「佛性」的顯現,
究竟空性會顯現出來。
................................................................
解決了就是一種「無」的現象,可是它還是「有」,

另一種層次的「有」,那種「有」要到最後,
真的完全是滅受想了,到達一種圓覺,

也就是佛性的完全的顯現,那是最高的境界,
沒有這種修養就很難瞭解。
樓上在講甚麼碗糕!?好像跟佛法無關吧!?

🙄🙄
這與五乘佛法有關

以五乘佛法,人乘善法、天乘善法、聲聞法、緣覺法、大乘般若法來說
,先學人乘善法,然後一直進步,進步到最後,人乘善法已經不能再讓
此人進步,已經『無』有幫助了。。
而後面的天乘善法、聲聞法、緣覺法、般若法,是可以讓此人繼續進步
的,還是很『有』幫助的。

法師以國小國中為例:
國小讀到最後,已經無有幫助,所以,要轉換為下一階段國中的修學了。
國小已經『無』有幫助,國中仍然『有』幫助。

而國中讀到最後,也會變成『無』有幫助,於是,要轉換為高中的修學了。

國小國中、大學研究所
法師所說,跟我是相同的
.................................
另一種講法
國小學久了,對於國小課程,已經沒有疑惑了,『無』疑惑。
但於後面的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課程,還會『有』疑惑。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