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羅的生命狀態與投胎業因
阿修羅瞋心很重,我慢心強,性格好鬥,佛經中關於阿修羅與天人之間進行戰爭的記載很多。茲舉數例。
(一)惱恨天人行走於頭頂,與之交戰
《長阿含經》記載,阿修羅王很有威力,一想到忉利天王和日月諸天神居然行走在自己的頭上,心生不忿,發誓一定要取日月來作耳璫。於是命令諸臣帶著七寶刀劍、矛槊、弓矢、鉞斧等兵器,前去與天神戰鬥。後帝釋天現身,頭上有千眼,手執金剛杵,頭上出煙焰。阿修羅見此情景,驚慌而退。
(二)阿修羅王因女兒失寵於帝釋,遂與之戰
《觀佛三昧海經》記載,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娶香山乾闥婆的女兒為妻,生下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兒。後帝釋天隆重迎娶此阿修羅女,並給她立字為「悅意」。有一次,帝釋天到歡喜園,和一群宮女在水池裡嬉戲。悅意看到以後,生起了嫉妒心,於是派五夜叉去報告給她的父親。阿修羅王聽後非常憤怒,立即帶兵攻打帝釋天。
阿修羅王站在大海水中,雄踞須彌山頂,九百九十九隻手同時發力,撼動喜見城和須彌山,四大海水波浪滔天。帝釋天非常恐懼,不知如何應對。有一位天神提醒帝釋天誦《般若波羅蜜》,因而帝釋天坐善法堂,燒眾名香,發大誓願云,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真實不虛,我持此法當成佛道,令阿修羅自然退散。這時虛空中出現四刀輪,由於帝釋天誦咒功德的緣故,刀輪自然飛下,落到阿修羅身上。阿修羅的耳鼻手足都被砍掉,把大海水都染紅了。阿修羅驚恐萬分,無處可逃,只好躲進藕絲孔裡。
(三)天人欲奪修羅女而發起戰爭
也有的戰爭是天人先挑起的。《經律異相》(卷四十六)中言,過去世時,羅睺羅阿修羅王生有一女,非常美麗。帝釋天想率眾將此女搶來,雙方因此發生戰爭。帝釋天誦咒,阿修羅眾遂漸漸敗退,藏入拘郗羅池藕莖孔中。其時帝釋天集諸天眾把阿修羅女及其眷屬全部押到忉利天宮。時諸阿修羅等言,我等愚惑無知,不識得佛弟子的神力,我們的先祖也信奉如來之教,聽聞佛教中有不取他物之戒,今天主所為,非佛弟子所應為。帝釋天認為自己不能犯偷盜之戒,於是將其送還。阿修羅王把女兒獻給帝釋天,帝釋天用甘露作為回報。從此雙方和好,共同修持佛法,同持如來三皈八戒。
無論戰爭是哪一方先挑起,都能看出阿修羅帶有強烈的我慢心、瞋恨心和嫉妒心,而且他們眷屬眾多,破壞力很大。《正法念處經》云:「毗摩質多羅缽呵娑欲伐諸天,一切大海擾亂不定,百千眾山皆悉動搖,阿修羅眾奮武遊戲,出大怖聲,大海魚鱉及小龍子皆失身力,小羅剎鬼、毘舍遮鬼、無量眾生喪失身命。」因此常常造作很多惡業。
http://www.fodizi.tw/fojiaozhishi/22244.html
神探物語🧐
Re: 神探物語
{推薦序4}
從奈特.席佛看新公民媒體崛起
許毓仁
奈特.席佛是一個統計學家、數學家,也是一位知名部落客,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在會計師事務所安侯建業(KPMG)服務,之後創辦了 PECOTA系統,用統計數字追蹤大聯盟棒球員表現。隨後他的興趣轉向政治,二○○七年他創辦了FiveThirthyEight.com, 準確地預測了二○○八年的美國大選,二○○九年他更被《時代》雜誌選為最有影響力百大人物之一。二○一二年奈特再度準確地預測了總統大選結果。他善長分析海量數據,並且準確預估出選舉的結果。他經營的FiveThirtyEight.com網站在選舉的時候擁有全美數一數二的流量,硬是超越大型新聞入口網站CNN、福斯新聞和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與AC尼爾森(ACNielsen)。他根據自己準備的民調數字,無誤地預測了歐巴馬的勝率。這位奉數字為上,不與說客、競選助理、民嘴、公關公司打交道的數學天才,到底憑藉什麼能力讓所有大型民調機構跌破眼鏡,臣服於下?
奈特的勝利背後涵義實為廣大。
第一,它代表了新公民媒體的崛起。過去的政治媒體圈被說客、名嘴、大型民調公司控制,這三個角色形成了利害共同體,用種種不透明的方式控制結果。然而,社群媒體 (social media) 的興起讓每一個人都變成了媒體,都有發聲管道。當這些個人媒體 (individual media) 能夠準確預測結果時,舊有的勢力即將面臨挑戰,也在快速崩壞的過程中。這樣的新公民媒體 (new citizen media) 崛起也將不斷衝撞傳統的新聞傳播。
這也代表著,第二,開放數據有助於促進政策透明化。奈特的成功有絕大的因素在於開放數據的運用。過去這些數據取得困難,讓選舉操作上有機可乘,在社群媒體的年代,開放數據 (open data) 是一項施政透明度 (policy transparency) 的指標。歐巴馬也大力提倡開放政府 (open government) 運動,而開放數據的取得也讓更多個人民調分析師更能合理的彙整、分析、解讀數據。未來,希望這些開放數據分析能讓議題的討論更趨向公評、公正,政策的透明化也將受到更多的監督。
台灣長久以來受到媒體民嘴影響,許多議題、政策的討論過於激情、非理性。一般民眾取得資訊也過於片斷、不完整,整個資訊流缺乏一個完整的過濾過程,結果也都不能縱觀全局,常常在討論一個議題,追一個新聞時,不斷爭辯,失去焦點。舊媒體為了收視率,製作出的新聞也僅是最低標準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然而在這個社群媒體崛起、新公民媒體出現的年代,奈特的《精準預測》更提供了我們在觀察事件的另一種新思維模式。而這樣個人新聞品牌 (individual journalism brand) 正是建立在信任、互動之上,而這也象徵了新聞將走到下一個階段。
(本文作者為TEDxTaipei策展人&共同創辦人、TED 亞洲大使)
從奈特.席佛看新公民媒體崛起
許毓仁
奈特.席佛是一個統計學家、數學家,也是一位知名部落客,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在會計師事務所安侯建業(KPMG)服務,之後創辦了 PECOTA系統,用統計數字追蹤大聯盟棒球員表現。隨後他的興趣轉向政治,二○○七年他創辦了FiveThirthyEight.com, 準確地預測了二○○八年的美國大選,二○○九年他更被《時代》雜誌選為最有影響力百大人物之一。二○一二年奈特再度準確地預測了總統大選結果。他善長分析海量數據,並且準確預估出選舉的結果。他經營的FiveThirtyEight.com網站在選舉的時候擁有全美數一數二的流量,硬是超越大型新聞入口網站CNN、福斯新聞和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與AC尼爾森(ACNielsen)。他根據自己準備的民調數字,無誤地預測了歐巴馬的勝率。這位奉數字為上,不與說客、競選助理、民嘴、公關公司打交道的數學天才,到底憑藉什麼能力讓所有大型民調機構跌破眼鏡,臣服於下?
奈特的勝利背後涵義實為廣大。
第一,它代表了新公民媒體的崛起。過去的政治媒體圈被說客、名嘴、大型民調公司控制,這三個角色形成了利害共同體,用種種不透明的方式控制結果。然而,社群媒體 (social media) 的興起讓每一個人都變成了媒體,都有發聲管道。當這些個人媒體 (individual media) 能夠準確預測結果時,舊有的勢力即將面臨挑戰,也在快速崩壞的過程中。這樣的新公民媒體 (new citizen media) 崛起也將不斷衝撞傳統的新聞傳播。
這也代表著,第二,開放數據有助於促進政策透明化。奈特的成功有絕大的因素在於開放數據的運用。過去這些數據取得困難,讓選舉操作上有機可乘,在社群媒體的年代,開放數據 (open data) 是一項施政透明度 (policy transparency) 的指標。歐巴馬也大力提倡開放政府 (open government) 運動,而開放數據的取得也讓更多個人民調分析師更能合理的彙整、分析、解讀數據。未來,希望這些開放數據分析能讓議題的討論更趨向公評、公正,政策的透明化也將受到更多的監督。
台灣長久以來受到媒體民嘴影響,許多議題、政策的討論過於激情、非理性。一般民眾取得資訊也過於片斷、不完整,整個資訊流缺乏一個完整的過濾過程,結果也都不能縱觀全局,常常在討論一個議題,追一個新聞時,不斷爭辯,失去焦點。舊媒體為了收視率,製作出的新聞也僅是最低標準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然而在這個社群媒體崛起、新公民媒體出現的年代,奈特的《精準預測》更提供了我們在觀察事件的另一種新思維模式。而這樣個人新聞品牌 (individual journalism brand) 正是建立在信任、互動之上,而這也象徵了新聞將走到下一個階段。
(本文作者為TEDxTaipei策展人&共同創辦人、TED 亞洲大使)
Re: 神探物語
{推薦序5}
將海量資料轉化為商業競爭的力量
蔡恩全
全球建立及複製的資料量連年翻倍成長,二○一二年已突破二.八ZB(Zetta Byte,十 的二十一次方,約為二百億張藍光光碟的存量),預計二○二○年將達到四十ZB。倍速成長的動能不僅僅來自網路,還有包含用戶端設備如個人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在內,形形色色的機器設備所產出的數據。
「資料淘金」儼然成為一門新顯學, 無論是成熟多元的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或正蓄勢待發的海量資料(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都展現了強勁的需求成長力道。Gartner調查公司估計,商業智慧軟體的全球巿值在二○一二年達到一百二十五億美元,七.二%的成長率傲視其他IT應用;IDC則預測,海量資料在亞太區(不含日本)的巿場規模將於二○一三年達到六.○三億美元,相對於二○一二年年成長四二.六%。
本書作者奈特.席佛善長分析海量數據,在二○○八年,他準確預測了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勝選,二○一二年又再度預測成功,讓民嘴、仰賴數據為生的市調公司嘖嘖稱奇,他是怎麼辦到的呢?在分秒必爭的商場競賽之中,什麼事情都需要直接切入核心,才能贏得市場先機。本書涵蓋金融財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運動和比賽的實例,從淺顯的案例出發,讓您去思考預測難題之下一些最基本的問題,該如何將我們的判斷運用到資料上?該如何預見市場的變化?運用過去的經驗當指引,又明白未來將有所不同,兩者之間應該如何調解?
IDC也分析:海量資料在亞太區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在於區域內的企業力求尋找競爭優勢,海量資料的應用正能投其所好;但要找到合適的應用方向、選擇最佳平台,以及突破部署障礙,則是最需注意的課題。
早在海量資料的概念成型且備受矚目之前,微軟就有深厚的海量資料應用經驗,以微軟的Bing搜尋服務為例,要分析超過一百PB(Peta Byte,十的十五次方)的資料,以提供高品質的搜尋結果。因此,更能解決企業對海量資料解決方案的期望。目前多家知名網路公司,利用微軟的海量資料解決方案來提升服務的品質。Yahoo!每天以每小時超過三十五萬億筆廣告曝光數處理重新整理的速度,藉此改善宣傳活動成效,提升廣告收益。顯然,企業能從大量的資料中,獲得即時商業洞察力,應用在複雜的事件處理和分析,改善業務與流程, 再加上名列全球CIO頭號要務的商業智慧分析,企業的資料淘金熱勢必將持續看漲, 協助企業發掘全新的成長契機與競爭優勢。
本書適合所有從事資訊、科學、數據分析的相關工作者,只要擁有這本武功祕笈,讓您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預測背後的真相,引領您邁向未來。
(本文作者為台灣微軟總經理)
將海量資料轉化為商業競爭的力量
蔡恩全
全球建立及複製的資料量連年翻倍成長,二○一二年已突破二.八ZB(Zetta Byte,十 的二十一次方,約為二百億張藍光光碟的存量),預計二○二○年將達到四十ZB。倍速成長的動能不僅僅來自網路,還有包含用戶端設備如個人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在內,形形色色的機器設備所產出的數據。
「資料淘金」儼然成為一門新顯學, 無論是成熟多元的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或正蓄勢待發的海量資料(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都展現了強勁的需求成長力道。Gartner調查公司估計,商業智慧軟體的全球巿值在二○一二年達到一百二十五億美元,七.二%的成長率傲視其他IT應用;IDC則預測,海量資料在亞太區(不含日本)的巿場規模將於二○一三年達到六.○三億美元,相對於二○一二年年成長四二.六%。
本書作者奈特.席佛善長分析海量數據,在二○○八年,他準確預測了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勝選,二○一二年又再度預測成功,讓民嘴、仰賴數據為生的市調公司嘖嘖稱奇,他是怎麼辦到的呢?在分秒必爭的商場競賽之中,什麼事情都需要直接切入核心,才能贏得市場先機。本書涵蓋金融財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運動和比賽的實例,從淺顯的案例出發,讓您去思考預測難題之下一些最基本的問題,該如何將我們的判斷運用到資料上?該如何預見市場的變化?運用過去的經驗當指引,又明白未來將有所不同,兩者之間應該如何調解?
IDC也分析:海量資料在亞太區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在於區域內的企業力求尋找競爭優勢,海量資料的應用正能投其所好;但要找到合適的應用方向、選擇最佳平台,以及突破部署障礙,則是最需注意的課題。
早在海量資料的概念成型且備受矚目之前,微軟就有深厚的海量資料應用經驗,以微軟的Bing搜尋服務為例,要分析超過一百PB(Peta Byte,十的十五次方)的資料,以提供高品質的搜尋結果。因此,更能解決企業對海量資料解決方案的期望。目前多家知名網路公司,利用微軟的海量資料解決方案來提升服務的品質。Yahoo!每天以每小時超過三十五萬億筆廣告曝光數處理重新整理的速度,藉此改善宣傳活動成效,提升廣告收益。顯然,企業能從大量的資料中,獲得即時商業洞察力,應用在複雜的事件處理和分析,改善業務與流程, 再加上名列全球CIO頭號要務的商業智慧分析,企業的資料淘金熱勢必將持續看漲, 協助企業發掘全新的成長契機與競爭優勢。
本書適合所有從事資訊、科學、數據分析的相關工作者,只要擁有這本武功祕笈,讓您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預測背後的真相,引領您邁向未來。
(本文作者為台灣微軟總經理)
Re: 神探物語
{推薦序6}
用機率思考,才能避免憑運氣創造
戴季全
我在學統計的時候,毫無激情可言,貝式定理更是讓我冷感到極點。
當時貝式定理對正值青春的我來說,好比三歲的安心亞。我懷疑她以後會很正,但現在實在跟我無關。在思考工具上,貝式定理不大能派得上用場,不是因為這個定理本身沒用,是因為這個定理需要的資料不是那麼充足。但在資訊取得成本越來越低的時代,貝式定理越來越炙手可熱。
越多的資料,在一定的條件下,越能幫助我們預測,正如邱吉爾說過的:「你越回顧,就越前瞻。」在邱吉爾的決策邏輯裡,他盡可能地保留所有想像上的可能性。看起來像極了使用貝式定理建立預測模型,然後才依據歷史事實,從最不可能發生的劇本開始刪去(或是給予一個期望值)。邱吉爾並不是以一種「歷史總會重演」的角度來說明回顧與前瞻的因果邏輯。而是用統計資料鎖定「不會」發生的事,並讓可能發生的事留在既有「統計事實」之外。
這種「out of sample」(樣本外)的觀念,正是賈伯斯在創新的時候「沒有」說出的事實。他只說我們不可能依靠統計來發明新的產品,但更貼近事實的描述,是賈伯斯所創造的產品,是「Out of the Sample」的。在iPhone被創造出來後,才有iPhone的統計數據(市場)。
這裡是統計與創新的交界處。
一方面,我越來越懷疑統計與機率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新九九乘法,會變成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礎教育。但另一方面,這些跟數據、分析、預測相關的理論與工具,一次一次間接又無可避免地衝擊我們的自由意志。我們到底是出於自由意志做出的選擇,還是越來越落入自以為在選擇的毫無選擇。韓寒曾經有句名言:「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在這裡,選擇也變成了兩種。
如果《快思慢想》確實地讓我們成為一個心理準備好要理性的思考者,《精準預測》可能讓我們在實務上真的更接近一名理性的思考者。直覺上,我認為我們必須(必須,就是一種毫無選擇)快速提升統計與機率的理解,才能保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奈特‧席佛更直接點明:「只要我們對資訊的理解程度跟不上資訊的成長速度,我們就會面臨危險。」他直接用危險二字,描述我們正在迎接的世界,大概是因為知識就是力量。如果真的是因為這個力量的重新分配,造成這樣的危險。那麼我們面臨的危險,可能不只有一種。
(本文作者為Richi里斯特、TechOrange流線傳媒創辦人)
用機率思考,才能避免憑運氣創造
戴季全
我在學統計的時候,毫無激情可言,貝式定理更是讓我冷感到極點。
當時貝式定理對正值青春的我來說,好比三歲的安心亞。我懷疑她以後會很正,但現在實在跟我無關。在思考工具上,貝式定理不大能派得上用場,不是因為這個定理本身沒用,是因為這個定理需要的資料不是那麼充足。但在資訊取得成本越來越低的時代,貝式定理越來越炙手可熱。
越多的資料,在一定的條件下,越能幫助我們預測,正如邱吉爾說過的:「你越回顧,就越前瞻。」在邱吉爾的決策邏輯裡,他盡可能地保留所有想像上的可能性。看起來像極了使用貝式定理建立預測模型,然後才依據歷史事實,從最不可能發生的劇本開始刪去(或是給予一個期望值)。邱吉爾並不是以一種「歷史總會重演」的角度來說明回顧與前瞻的因果邏輯。而是用統計資料鎖定「不會」發生的事,並讓可能發生的事留在既有「統計事實」之外。
這種「out of sample」(樣本外)的觀念,正是賈伯斯在創新的時候「沒有」說出的事實。他只說我們不可能依靠統計來發明新的產品,但更貼近事實的描述,是賈伯斯所創造的產品,是「Out of the Sample」的。在iPhone被創造出來後,才有iPhone的統計數據(市場)。
這裡是統計與創新的交界處。
一方面,我越來越懷疑統計與機率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新九九乘法,會變成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礎教育。但另一方面,這些跟數據、分析、預測相關的理論與工具,一次一次間接又無可避免地衝擊我們的自由意志。我們到底是出於自由意志做出的選擇,還是越來越落入自以為在選擇的毫無選擇。韓寒曾經有句名言:「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在這裡,選擇也變成了兩種。
如果《快思慢想》確實地讓我們成為一個心理準備好要理性的思考者,《精準預測》可能讓我們在實務上真的更接近一名理性的思考者。直覺上,我認為我們必須(必須,就是一種毫無選擇)快速提升統計與機率的理解,才能保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奈特‧席佛更直接點明:「只要我們對資訊的理解程度跟不上資訊的成長速度,我們就會面臨危險。」他直接用危險二字,描述我們正在迎接的世界,大概是因為知識就是力量。如果真的是因為這個力量的重新分配,造成這樣的危險。那麼我們面臨的危險,可能不只有一種。
(本文作者為Richi里斯特、TechOrange流線傳媒創辦人)
-
- 文章: 2550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神探物語
大般若經要解 - 九十波羅蜜(斷)
這個單元要介紹的是九十波羅蜜──第三十七個“斷波羅蜜”。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8期 2008年8月刊
再看下一個“無二邊波羅蜜”。千萬記得“無二邊”的“無”不是“沒有”。因為世間法都有兩個邊,譬如有好就有不好,有壞就有不壞,有美就有醜,都是相對的呈現,所以相對性的就稱為“二邊”或是“二分法”,而佛法是“無二邊法”。但無二邊不是說沒有二邊,而是要怎樣從二邊去突破?還有人誤解“無二”是獨一的、唯一的,這也不對!因為講“邊”,好比講左邊、右邊,一定有所謂的範圍,因此如果把“無二邊”當作“離於二邊,取之中道”那就錯了,“中道”不是這麼解釋的!若離於二邊,取之中道,左邊與右邊都不要,那其中的“中道”究竟在哪裡?不就變成左邊與右邊之間好像有一條線?這條“線”又以什麼為準呢?所以這是說不通的。舉“煩惱與菩提”來看,煩惱屬於邊,其實菩提還是邊,怎麼說?因為煩惱屬於世間這一邊,菩提屬於出世間那一邊;為什麼說菩提還是邊呢?因為菩提不是究竟的,以覺悟而言,要圓滿覺悟了才算,既然圓滿的覺悟並不叫菩提,可見菩提還是有邊。
再以人為例,可不可以說“男人是一邊、女人是一邊”?不可以!因為人的邊是依人的能力、人所公認的情況而定,因此畜牲也有畜牲的邊。就以兩隻眼睛為例,如果說“左邊一個、右邊一個”,那會把一個整體分成兩部分,而它又不是一個可以二分的東西;可見以眼睛而言,眼睛的邊一定是你能看得到的距離,在這範圍之內的叫做邊。比如:湖有湖的邊際,你站在湖的這一邊看湖對面那一邊是邊;如果捨兩邊不顧,究竟湖的中間叫什麼?難道稱作“湖中”?那湖的東邊就叫湖東?這是用什麼方式來取法?所以,“無二邊波羅蜜”告訴我們不一定要在什麼樣的範圍內,單一的去“取”或“捨”,因為單一的去取就執著於“取”;“捨”的話又會變成不在乎,必須從取捨中突破。假設以“到彼岸”來看,娑婆世界是“此岸”,是苦的這一邊,樂的一邊在哪?如果彼岸是樂,難道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是樂嗎?其實,東方琉璃世界也是樂的世界,還有南方、北方都是樂的一邊;可見苦只有一邊,樂反而變成更多邊了!所以,不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看“邊”。而是在世間法上,談“邊”要依你的立足點或以你的自我來看,如果你的“自我”是依業這一邊來認定問題,那麼業的另外一邊就是道了,設若“業”是煩惱,“道”是菩提,你說:「好!那我就捨業取道」,如此道與業成為對立了,何況“業”是捨不掉的,有業一定要受報,那“道”究竟是什麼樣子?
如果認為煩惱這一邊是苦,菩提那一邊是樂;煩惱這一邊是不自在,菩提那一邊就是自在;煩惱這一邊是不善,菩提那一邊就是善了,就會永遠在相對的兩邊打轉,最後還是無法突破“業”與“道”的兩邊;一定要突破兩邊,從煩惱中顯現菩提,最後連煩惱與菩提都不存在了,兩邊都不存在了,才是“無二邊波羅蜜”的清淨境界。因此,只要還有任何一邊都會有兩邊,因為有煩惱表示還需要菩提;如果還需要菩提,表示還有煩惱。所以,“無二邊波羅蜜”,最後的境界一定是清淨的,什麼都不存在了,千萬不要以為本來就有兩邊,或者乾脆兩邊都不要,好比肚子餓了是一邊,吃飽了是另外一邊,飽餓都不要,那你要什麼?不吃飯的結果只有自取死亡之路。
大般若經為什麼要講“無二邊”呢?以飽餓來看,餓了需要吃飯才會飽,感覺飽一定是你曾經有餓的經驗,而吃飽了又會慢慢消化,還會餓,所以都在有邊的現象裡,那要怎樣突破飽與餓的兩邊?其實有業、有道,就像“飽與餓”一樣,還需要吃飯,哪天飽餓都不存在了,飯都不用吃了,就只有一個機會,就是已成就了佛菩薩的修養,證得佛菩薩的果位,才可以說是“無二邊”了。但是“無二邊波羅蜜”並沒有告訴你是什麼樣的方法,那得看你的問題是什麼而定。舉例來說:如果“業的我”是造作形成的,那還有一個“道的我”,至於“道的我”是怎麼形成的?還是靠修養而來。可見,造作、修養都是一種行為,並不表示造作是行為,修養就不是行為,既然造作、修養都是行為,究竟你要造作成業還是要修養成道?其實站在任何一邊都不可信,如果造作成業,當然是一個帶業之身,將來一定要受果報;如果想專門修養成道,那你修什麼、養什麼?一定是因為有業才會有業的感報,其中有因果與因緣的內涵,所以唯有靠修養才能顯現道,突破二邊的“有”才能到達“無二邊”,一個清淨與圓滿的境界。
可見,任取一邊都屬於二邊,“有二邊”是一個現象,必須經過修養、突破之後才能完成一種境界,或者說是結果;依“無二邊波羅蜜法”來看,大體上是如此,但有一個問題:不能只依文字的解釋,把“無二邊”當成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任何事有一就有二,甚至還有三、四、五,不可能只呈現單獨的一個“一”,好比:以人而言,你有一個“我”,難道別人沒有一個“我”?所以,有一個這邊的“我”,就會有那邊的另一個“我”,結果還是二邊,那要怎樣突破成為“無二邊”呢?如果是一個成就了的佛菩薩,他絕沒有這種分別心,他表現的一定是眾生平等之心。所以會起分別,那是凡夫心,如果有這一邊的這個我,自然還有那一邊的他我,其實能突破的話,人我、他我是平等的,“眾生”是相同的。所以,當我們談到眾生與我時,其實你自己不就是在眾生之中嗎?你的這個“我”並沒有離開眾生啊!絕不是說“我是我,你們是你們”,但一般人總會這麼看,當然就是兩邊了。因此,要怎樣去突破相對二邊的分法,顯現絕對,那才是佛法所要的,如果能以這種道理方法去突破世間法的二邊,到達清淨的境地,那就是“無二邊波羅蜜”的諦義了。
這個單元要介紹的是九十波羅蜜──第三十七個“斷波羅蜜”。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8期 2008年8月刊
再看下一個“無二邊波羅蜜”。千萬記得“無二邊”的“無”不是“沒有”。因為世間法都有兩個邊,譬如有好就有不好,有壞就有不壞,有美就有醜,都是相對的呈現,所以相對性的就稱為“二邊”或是“二分法”,而佛法是“無二邊法”。但無二邊不是說沒有二邊,而是要怎樣從二邊去突破?還有人誤解“無二”是獨一的、唯一的,這也不對!因為講“邊”,好比講左邊、右邊,一定有所謂的範圍,因此如果把“無二邊”當作“離於二邊,取之中道”那就錯了,“中道”不是這麼解釋的!若離於二邊,取之中道,左邊與右邊都不要,那其中的“中道”究竟在哪裡?不就變成左邊與右邊之間好像有一條線?這條“線”又以什麼為準呢?所以這是說不通的。舉“煩惱與菩提”來看,煩惱屬於邊,其實菩提還是邊,怎麼說?因為煩惱屬於世間這一邊,菩提屬於出世間那一邊;為什麼說菩提還是邊呢?因為菩提不是究竟的,以覺悟而言,要圓滿覺悟了才算,既然圓滿的覺悟並不叫菩提,可見菩提還是有邊。
再以人為例,可不可以說“男人是一邊、女人是一邊”?不可以!因為人的邊是依人的能力、人所公認的情況而定,因此畜牲也有畜牲的邊。就以兩隻眼睛為例,如果說“左邊一個、右邊一個”,那會把一個整體分成兩部分,而它又不是一個可以二分的東西;可見以眼睛而言,眼睛的邊一定是你能看得到的距離,在這範圍之內的叫做邊。比如:湖有湖的邊際,你站在湖的這一邊看湖對面那一邊是邊;如果捨兩邊不顧,究竟湖的中間叫什麼?難道稱作“湖中”?那湖的東邊就叫湖東?這是用什麼方式來取法?所以,“無二邊波羅蜜”告訴我們不一定要在什麼樣的範圍內,單一的去“取”或“捨”,因為單一的去取就執著於“取”;“捨”的話又會變成不在乎,必須從取捨中突破。假設以“到彼岸”來看,娑婆世界是“此岸”,是苦的這一邊,樂的一邊在哪?如果彼岸是樂,難道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是樂嗎?其實,東方琉璃世界也是樂的世界,還有南方、北方都是樂的一邊;可見苦只有一邊,樂反而變成更多邊了!所以,不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看“邊”。而是在世間法上,談“邊”要依你的立足點或以你的自我來看,如果你的“自我”是依業這一邊來認定問題,那麼業的另外一邊就是道了,設若“業”是煩惱,“道”是菩提,你說:「好!那我就捨業取道」,如此道與業成為對立了,何況“業”是捨不掉的,有業一定要受報,那“道”究竟是什麼樣子?
如果認為煩惱這一邊是苦,菩提那一邊是樂;煩惱這一邊是不自在,菩提那一邊就是自在;煩惱這一邊是不善,菩提那一邊就是善了,就會永遠在相對的兩邊打轉,最後還是無法突破“業”與“道”的兩邊;一定要突破兩邊,從煩惱中顯現菩提,最後連煩惱與菩提都不存在了,兩邊都不存在了,才是“無二邊波羅蜜”的清淨境界。因此,只要還有任何一邊都會有兩邊,因為有煩惱表示還需要菩提;如果還需要菩提,表示還有煩惱。所以,“無二邊波羅蜜”,最後的境界一定是清淨的,什麼都不存在了,千萬不要以為本來就有兩邊,或者乾脆兩邊都不要,好比肚子餓了是一邊,吃飽了是另外一邊,飽餓都不要,那你要什麼?不吃飯的結果只有自取死亡之路。
大般若經為什麼要講“無二邊”呢?以飽餓來看,餓了需要吃飯才會飽,感覺飽一定是你曾經有餓的經驗,而吃飽了又會慢慢消化,還會餓,所以都在有邊的現象裡,那要怎樣突破飽與餓的兩邊?其實有業、有道,就像“飽與餓”一樣,還需要吃飯,哪天飽餓都不存在了,飯都不用吃了,就只有一個機會,就是已成就了佛菩薩的修養,證得佛菩薩的果位,才可以說是“無二邊”了。但是“無二邊波羅蜜”並沒有告訴你是什麼樣的方法,那得看你的問題是什麼而定。舉例來說:如果“業的我”是造作形成的,那還有一個“道的我”,至於“道的我”是怎麼形成的?還是靠修養而來。可見,造作、修養都是一種行為,並不表示造作是行為,修養就不是行為,既然造作、修養都是行為,究竟你要造作成業還是要修養成道?其實站在任何一邊都不可信,如果造作成業,當然是一個帶業之身,將來一定要受果報;如果想專門修養成道,那你修什麼、養什麼?一定是因為有業才會有業的感報,其中有因果與因緣的內涵,所以唯有靠修養才能顯現道,突破二邊的“有”才能到達“無二邊”,一個清淨與圓滿的境界。
可見,任取一邊都屬於二邊,“有二邊”是一個現象,必須經過修養、突破之後才能完成一種境界,或者說是結果;依“無二邊波羅蜜法”來看,大體上是如此,但有一個問題:不能只依文字的解釋,把“無二邊”當成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任何事有一就有二,甚至還有三、四、五,不可能只呈現單獨的一個“一”,好比:以人而言,你有一個“我”,難道別人沒有一個“我”?所以,有一個這邊的“我”,就會有那邊的另一個“我”,結果還是二邊,那要怎樣突破成為“無二邊”呢?如果是一個成就了的佛菩薩,他絕沒有這種分別心,他表現的一定是眾生平等之心。所以會起分別,那是凡夫心,如果有這一邊的這個我,自然還有那一邊的他我,其實能突破的話,人我、他我是平等的,“眾生”是相同的。所以,當我們談到眾生與我時,其實你自己不就是在眾生之中嗎?你的這個“我”並沒有離開眾生啊!絕不是說“我是我,你們是你們”,但一般人總會這麼看,當然就是兩邊了。因此,要怎樣去突破相對二邊的分法,顯現絕對,那才是佛法所要的,如果能以這種道理方法去突破世間法的二邊,到達清淨的境地,那就是“無二邊波羅蜜”的諦義了。
Re: 神探物語
三界六道十二類眾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煩惱是菩提:轉煩惱(識)成菩提(智)、火中生紅蓮
煩惱是菩提,菩提是煩惱:煩惱與菩提本質皆為空性、無二邊
菩提是煩惱:錯誤の命題⁉...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煩惱是菩提:轉煩惱(識)成菩提(智)、火中生紅蓮
煩惱是菩提,菩提是煩惱:煩惱與菩提本質皆為空性、無二邊
菩提是煩惱:錯誤の命題⁉...
Re: 神探物語
六祖壇經:
明與不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佛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如如不動),名之曰道(緣起中道)。
12因緣法的生起(不明):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12因緣法的還滅(明):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
禪宗頓悟法門 - 林中治先生講述
「不來不去」,我們以水波來作比喻,當風平浪靜時,如果我們拿一塊石頭往水裡丟,在石頭落入水中的那一點,會開始慢慢產生一圈圈的漣漪往外散開,對不對?我試問大家:當水坡往外擴散開來的時候,有沒有帶著水移動?沒有!對不對?水只是上下振動,但是卻有一股橫向的推力產生,導致波的移動,波並沒有離開水,而且只是顯現當下的水。如果各位懂得這個道理,「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來不去」的道理就應該不難體會了!
從真心本性來看,所有的作用、現象,都是當處發生,又隨處滅盡,那有來去?它更不在中間及其內外,那有生、那有滅?不管是真心本性也好,作用也罷,它們亙古以來就是這樣,持續不斷的在運行、持續不斷的在顯現,常住而沒有遷動,這就名之為「道」。
明與不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佛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如如不動),名之曰道(緣起中道)。
12因緣法的生起(不明):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12因緣法的還滅(明):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
禪宗頓悟法門 - 林中治先生講述
「不來不去」,我們以水波來作比喻,當風平浪靜時,如果我們拿一塊石頭往水裡丟,在石頭落入水中的那一點,會開始慢慢產生一圈圈的漣漪往外散開,對不對?我試問大家:當水坡往外擴散開來的時候,有沒有帶著水移動?沒有!對不對?水只是上下振動,但是卻有一股橫向的推力產生,導致波的移動,波並沒有離開水,而且只是顯現當下的水。如果各位懂得這個道理,「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來不去」的道理就應該不難體會了!
從真心本性來看,所有的作用、現象,都是當處發生,又隨處滅盡,那有來去?它更不在中間及其內外,那有生、那有滅?不管是真心本性也好,作用也罷,它們亙古以來就是這樣,持續不斷的在運行、持續不斷的在顯現,常住而沒有遷動,這就名之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