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著作者:趙宇威

佛法講的是「心法」。
眾生的心,妄念不息,唸唸遷流,剎那不住, 若不是追念過去 如何的意氣風發,或懊悔一些 不如意的事,就是思念現在,要不然就是忙著計劃未來。
這一念心始終起伏不停,如同波浪,時憂、時喜,時好、時壞,妄念顛倒、煩惱不止。
修行就是要化除妄想、消除煩惱;有了妄想顛倒,心就不自在。
而修行在於修心,心要靠自己來調治,現在人稱之為「情緒管理」。
如何地管理?
淨土宗就是唸佛,共用的是「以念止念」的方法,以佛念來止萬念;
禪宗用「覺照」的方式,先起覺察,由覺察再入覺照,由覺照而達覺悟。
無論用哪一種方法,目的都在求 這一念心能定,由定才能開慧,智慧開了就能化除煩惱。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不喝也不喝」了
不吃也不吃
難道說是要吃嗎?
應該說甚麼會嗎?
喝,不喝,表二分法
心經說色空之不二
同樣地
故所謂 聞而不聞
食而不食
是不住也
喝,不喝
聞性恒在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趙宇威

陶淵明有一首詩:「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雖然外面的環境吵雜凌亂,只要能夠靜下心來,進一步好好地思 維一下,外塵的境緣,都是緣起性空,無非虛妄之相。能作如此地思維,則外在一切是是非非、善善惡惡的環境 與我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一念心, 由聞而思,由思而生智慧;能使這一念心 寧靜下來,就不受外塵境緣的干擾,進而能得自在解脫。這種境界的達成,靠的就是聞思修的功夫。

所有一切境界的轉化,都要在「聞思修」上下用功。能瞭解這個道理,才知道思維的重要;唯有明白了「心」的作用,知道萬法唯心,這念心本無生滅,只是隨緣而起妄動而已。
只要「用而無用」,歸於「無念」,能堅住「正念」,任心自在,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趙宇威

修行的目的 在於開悟見性,見性成佛,如此才能永脫生死輪迴的桎梏,離苦得樂,徹證菩提涅槃的果覺。然而佛法的修證以「悟心」為本,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旨在幫助迷苦顛倒的眾生 皆能破迷開悟,瞭解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的現象,沒有自性,了不可得;不但世間法不可得, 出世間法 也不可得。宇宙的森羅萬相 皆是一念無明妄動 所產生的虛妄之相,無非陽焰空花,海市唇樓而已,如何可以真實地擁有!

一般佛法的修證有大小、權實、偏圓、頓漸之別,這些皆是 曲順眾生機宜,隨緣而說,實無有定法可說。出世法中的漸修法門 必須修戒定慧,以誦經、持咒、唸佛、禮拜等作為平日修行的功課;而頓悟的法門 在於悟道,悟得這一念心 無一法可得,不但染法不可得、善法不可得,連清淨法、出世間法 也不可得。
若執著了善法、清淨的境界,還是屬於「我」執、「法」執。
真正的菩提涅槃,是湛然寂靜,一法不立、一塵也不染的,沒有善法、惡法,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分別,是虛靈洞徹,本來無一物的。
誠如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一念不生,是超越三際,當下即是,所謂「動念乖真」。
這念心體,是無相、無念、無住,沒有階級的。
悟到了心之體,就好像找到了水的源頭一樣,於是無量的光明、智慧、德能、神通、道力就源源不絕地流露出來!

有了心之「體」,就有現「相」,有現相就有作「用」。所謂「體相用」是「即一即三」,「即三即一」,一體三身,不可分離,這些只是吾人一念心性的作用而已。
世間的萬事萬相,都是隨緣而生,皆有它的作用,彼此相互關聯,動一髮而牽全身,猶如大樹的枝葉,雖然繁多,皆從它的枝幹所生,無非一體,哪有差別!
可惜,世人愚迷,從無分別中,強作分別,所以產生了 許許多多無謂的煩惱。學佛就是要幫助我們 去除煩惱的惑障,讓我們去蕪存菁,從煩惱的痛苦中 解脫出來,其方法 就是教導我們 斷惡修善、誦經唸佛、持戒佈施,幫助我們 去除心中的雜質、妄想、分別與執著。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趙宇威

禪宗有一折公案,香嚴智閒禪師,開始在百丈懷海禪師座下參學。參了很久,一直到百丈禪師圓寂時,都還沒有開悟。於是,他又到六祖的法嗣溈山靈佑祖師那裡參悟。靈佑祖師問他:「聽說你在百丈懷海禪師處學道,能聞一知十,問十答百,頗有智慧。那麼,現在我來考你,你要馬上回答,不能加以思索。」頓教的法門,是不假思索,當悟了這一念心,就能「答在問處,問在答處」,無需思維,就像古德所說的:「即便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因為這一念心是現成的,不是想出來的。若能如此,才是真正的悟道。

靈佑祖師問智閒禪師:「如何是你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智閒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只好請教靈佑禪師。祖師說:「我的答案,是我所體悟的道理,不是你自己悟出來的;不是自己悟出來的道理,是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意趣與妙義。所以,我的解答對你來說,毫無用處,必須靠你自己 去悟才行。」智閒禪師心想:「學了幾十年的佛法,連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過去所學都白費了!」故而非常沮喪。從此,再也不看經教,不作筆記了。後來,乾脆出去行腳,作個行腳僧,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免得勞役身心,白白浪費時間,消耗體力。

於是,他離開了溈山老人,行腳到了南陽慧忠國師的遺址,就在哪裡住了下來,自食其力,自己種菜、煮飯,過著清閒的日子。有一天,智閒禪師在菜園裡縟草鋤土的時候,無意中扔掉土裡的一顆小石子,恰巧這顆石子打在竹子上,發出「啪!」的一聲。剎那間,他就開悟了。開悟後, 他說了一首偈: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意思是說,當石頭打到了竹子,發出「啪!」的一聲,就在那個剎那際,這念心聽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絲毫的雜念;也就是沒有攀緣心,沒有「能」聽 的我,及「所」聽的聲音存在。若有了「能、所」的存在,就是「知見」的分別。那麼,這念心就不清淨了,立即有了分別、執著的妄知妄見,就像釋迦牟尼佛 夜睹明星悟道時一樣。當時,他老人家的一念心 是清淨無染的,心裡面沒有半點的分別:想著這一顆星到底距離我們有多遠?或者有多明亮 等種種的雜念妄想。

佛法所說的「悟」,是悟到了這一念心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也就是說,這一念心是清淨無染的,沒有分別、執著,而且是現成的,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若有修,則必定有一個所修的東西;若有成,則必定有壞。於是,又落到「能所」,「成壞」兩邊的知見上去了。能悟到這念心 是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就是此處所說的「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如果真的悟了道,則當下這一念心是清清淨淨,沒有分別、執著,一律平等,猶如古德所說的「見境不生貪愛,於理不生分別。」到了那個境界,則舉手、投足、穿衣、吃飯、喝茶、吃餅,無非是「道」;這一念心 清淨寂然,又能隨緣而作,不墮於空。既沒有動相,也沒有靜相,也就是 所謂的「用而非有,空而非無」,做到了動靜一如的境界;換句話說,能「於相而離相,不著有;於空而離空,不著無」,亦即禪家所說的「不落階級」。這一念心清淨寂然,能隨緣而常不變,不變而常隨緣,就像明鏡一樣,物來即照,物去不留,不生執著,心無掛礙,自在解脫。這就是「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悟了這念心以後,只是在理上明白了道理而已,在事相上 還須不斷地求證;換句話說,證悟必須在事相上淬煉、磨礪,去蕪存菁才行,否則煩惱習氣 仍然還是無法消除。如果悟了空性之體,而不能從體起用,就成了「斷滅」空,那不是真悟。真的開悟,是瞭解這一念心有體、有用;體是空寂的,但能隨緣而起「大用」。雖用而不執著用相,知道一切相皆是「緣起空性」,而且善能利用眼前的境界相 為我所用,起一些教化的功能,幫助眾生 皆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雖修一切善法,但不執著所修的 善法,
這就是「處處無蹤跡」;也就是「修而無修」,猶如鳥去長空,不 著一點痕跡。
恆不住
文章: 1915
註冊時間: 週三 2月 02, 2022 7:09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恆不住 »

新老怪 寫: 週四 1月 12, 2023 10:59 am
「不喝也不喝」了
不吃也不吃
難道說是要吃嗎?
應該說甚麼會嗎?
喝,不喝,表二分法
心經說色空之不二
同樣地
故所謂 聞而不聞
食而不食
是不住也
喝,不喝
聞性恒在
哈哈
非也非也
參禪自有真理在啊!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次草 »

這喝不喝的公案出自那裏
我找不到
河中雨
文章: 541
註冊時間: 週四 12月 30, 2021 1:38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河中雨 »

草兄 這個不是公案

是某個人的感語,想學古人對個機
老怪愛貼這類網路文章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次草 »

了解,謝了
新老怪
文章: 503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現將老人於海口講法時留下的禪公案——《冷也不喝,熱也不喝,不喝就是不喝,不喝也不喝!》之法語推薦給朋友
曹文賢 2017-05-19


老人在此是在顯露 吾人實相之性體。對此,先說說通常知解 佛性的解法:
*、一、答:因佛性是無形無相的空性,這它不會吃喝,所以如此之說,即謂實相。

駁一、如此說法不妥,因其悖離性相不二之說,且否定經中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示。”
後學曹文賢於此說幾句,看看是否契機?
首先,其答“因佛性 是無形無相的空性,這它不會吃喝,所以如此之說,即謂實相”之語不符“體用不二”之旨。
其二、不見古德 曾有“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常年穿衣,未曾掛著一縷絲”之示乎!?若離開不二之法來詮釋佛法即謂妄說。
其三、老人之“冷也不喝,熱也不喝,不喝就是不喝,不喝也不喝!”之語,是藉此在示現空性妙體!若將老人這句法語依文解義,則大錯特錯矣!
其四、老人“冷也不喝,熱也不喝,不喝就是不喝,不喝也不喝!”之法語,自度度他報恩有份!

後學:聞無鼎、曹文賢
後學:聞無鼎、曹文賢
由 次草 » 週四 1月 12, 2023 1:15 pm
這喝不喝的公案出自那裡
我找不到
終南山觀音古洞..苦老人.老和尚:法語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