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20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長清僧


公案的成分比較複雜,有比參公案之三(公案的成分)喻,有說理,有直接用,有誘導,有隨俗而言!但都是古德智慧的結晶,洗練透徹。
比喻、說理的公案,佛家稱為比量,這是可以解的,初心學人往往比較喜歡,因為未證入之前,這類公案容易接受!
其實最好的公案,是體用不分的,是大機大用,無軌跡可尋,佛家稱為現量。
這類公案不可解,只可悟入。初心學人 遇到此類公案,往往如咬到個鐵水餃一般,無下口處,吞嚥不下,煩惱頓生!因為思維習慣的問題,如一人背丈木 而欲入斗室,橫豎是卡在門口,除非卸下所負,則能輕鬆而入,無限歡喜!這類公案,徹底入得,則所有公案 確實是不解而自破。
若以思維心,以比喻說理解,雖會得個別公案義理,其實未能徹底而入,不能全部破解。
更有一般學人,於不可解處強解,牽強附會,穿鑿義理,實在是用地球上 行走的方式 到太空去學步,讓人笑也讓人警醒!

拙無:
有些公案非常奇特。比如,慈明禪師禪室案上 常置一水盆,其中盛滿清水,水盆上橫置一劍。木案之下放一雙草鞋,無有鞋帶兒。
又如:禪師不答話。伸手在案上 擺放一隻碗,將其注滿水,放進七個米粒。碗上橫放一支箸。
答案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弟子不明白,祖師真的是這個意思嗎?直下無心,直下無事,不就完了,怎麼搞得那麼複雜?

長清僧
祖師是放了個膠盆子,粘住俗人手腳,也可勘驗出得盆的人。若於此東解西會,正是捏怪;若於此視而不見,雖有若無,顧左右而言它,也正是被粘住的表現。
新老怪
文章: 520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趙宇威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佛法的修正 首先重在明理,道理明白之後,才能在事相上修行,將自己所悟到的真理 確實地運用在 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一切動用之中。例如,待人處事、迎賓送客,在一切進退應對之中,如何做才能 不失禮儀,恰到好處!

佛法有事、有理。修行必須理事圓融,不可著於事 或昧於理。同理,也不能執於理 而廢於事。如果,理事不能相應,則偏於一邊。結果,所作的事 若非顛三倒四,不合於情理,就是所說的理,陳義太高,在事相上做不到,成了空談,淪為玄說。兩者皆不符合佛法的要義,不能取信於人,讓人信服。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知行」必須「合一」。否則,即成了空談,不契於理,亦不切實際,令人無法適從。

有人說,學佛不一定 要受持三皈儀式。三皈只是一種形式,而佛法重實質 不重形式。如果只作形式上的三皈,卻不能力行 實踐佛陀的教誨,也是枉然。因此,只要實質上信佛,去力行佛法的教義,不見得一定要受持三皈。形式,可有可無,能實質地信受,才是真正的重點。

這句話聽起來,似是而非。為什麼說似是而非呢?因為佛法是「不二」之法,講的是「理事圓融」,事就是理,理即是事,所謂「事無理不成事,理無事則不圓」;理與事兩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執一即非。同理,形式與實質不二,實質不能沒有形式,形式也不能沒有實質,若執於一邊,有所偏著,即不是佛法。
新老怪
文章: 520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趙宇威

王陽明被貶到貴州 當龍場譯的時候,開始檢討人生。覺得宦海浮沉,無非夢幻一場,於是他開始悟道。王陽明的住處旁 有一叢竹子,他研究竹子為什麼是一節一節的,而且中間是空的,這是什麼道理?他每天沒日沒夜地參,廢寢忘食。幾個月參下來,突然有一天他悟了,悟了什麼?他悟到了「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發覺以前自己走錯了方向,所以不能開解。所謂的「格物」,不是向外攀緣,而是從內心反省檢討起,要把自己心中的私慾除去了,這一念心 才能清淨無染;心清淨無染,即與道相應。這一念心清淨與道相應了,就能照見一切事物的真相,而無所不知。

所以,道在哪裡?道不在別處,就在煩惱當中。只要能沉澱自己的煩惱與妄想,清淨心就浮現出來了。清淨心一現前,就如同一潭清水 能照天照地,無所不照,了了常知,許多的事情 就自然明白了,無形中就開啟了 我們般若的智慧。

王陽明起「心」觀照,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當隨緣遇境時,觀察自己起的是善念?還是惡念、妄念?當妄念一起,馬上照破,立刻對治它,令它不起。開始的時候,工夫不濟。發覺自己有一個毛病,不能克服,因為他喜歡瓷器。當他看到景德鎮的瓷碗時,特別的喜愛,非常珍惜。他發現自己這個貪愛的毛病時,他想:「我己經淪落到這個地步了,一貧如洗,怎麼還貪戀這個瓷碗呢?」於是,他決定要克服這個毛病,但他做不到。每次吃飯時,都不免生起貪愛的心。時間一天地過去,還是戒不掉這個習氣。後來,他乾脆將瓷碗打破,不再留戀。他突破了這一關,繼續地返觀覺照,終於他開悟了。

王陽明開悟的時候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一念心不起善念,不起惡念,保持清淨無念,就是心之「體」。若這一念心起心動念,有了善惡的分別,那就是心的「作用」。然而,心有善用、有惡用,也有不作用的時候;能起善用、去除惡念就是「格物」,起了觀照的作用。當然,這只是他開悟的一個階段,並非究竟。

修行人所要悟的 就是這一念心,修的也是這一念心,我們要在這一念心上 得到安逸自在。欲使這一念心 能安逸自在,首先必須淨化這一念心,讓心中的雜念、妄想與惡想沉澱下來;心淨了,才能逐漸地定下來,由定生慧,才能明心。心明之後,才能起智慧的觀照。若我們的這一念心 能唸唸慈悲,心懷眾生,時時為眾生服務,而不起我見,無私無欲。這一念心清淨、慈悲,就能安住在正定之中,如如不動,而達無我無人的境界
新老怪
文章: 520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信堅
「法身之見不忘。心注眼,眼注空,為一切要中要。」

時時處處警覺,不要忘記法身。作功夫,心要警覺,心看著眼睛,眼睛看著空,即心眼觀空。把一切空掉,一切都不可得。看到任何東西都不掛在心上,等於沒有看到。儘管見而無所見,「不是不見,不是不聞,了了覺之,不著見聞。」這是一切心要中的心要。

大手印 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不修不整不散亂」,當下認識真心,保護真心,使真心不跟境界跑,這是密宗最上乘的法門。

妙明真心,就是本覺智慧,它本來無相,本來無住,本來不動。它遍虛空、滿法界,本來沒有散亂,常恆不變的。因此,我們在做保任功夫,即守護自心時,不要起任何對治、取捨、修正之心,時時處處放下一切,空靈無住,方與真心契合。這樣才能證成大道。

我們要時時處處無住、無緣、任運,與自性心淨本體 不相違越,就像手執明燈,照破黑暗一樣。無住者,沒有執著;無緣者,沒有攀緣;任運者,隨順環境。一切都是應因緣而起,不要隨著緣起而動心。我們面對境界不要動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新老怪
文章: 520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尺童——會痛就會飛,即此用,離此用!獅子不亂吼,即此用,離此用!!!

野鴨子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飛去哪?)”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馬祖這個氣呀:我本來想聽到的是你 覺悟 ,結果你用“飛過去了”這麼不著調的渾話敷衍我?
那麼——野鴨子的歸宿,在哪裡?會痛就會飛,妄想的歸宿在哪裡?
懷海初得消息,馬祖似乎無法確認,於是拿起拂子,高高擎起。
懷海禪師問:“即此用,離此用?”
馬祖於是將拂子放回原處。
過了一會兒,馬祖問:“你今後僅靠嘴皮子(又無神通之類),怎麼能教人呢?”實際上是感嘆懷海太軟弱了,難以使人生信。
於是懷海禪師 也擎起繩床邊的拂子,示意無言之教,
馬祖道:“即此用,離此用?”(學懷海,你怎麼這麼不確定的口氣?)
懷海禪師聽了,也將拂子放回原地。
這時,馬祖忽然振威一喝。
這一喝如此厲害,直震得懷海禪師三日耳聾!
馬祖其實是看懷海性情太老實,提示他要猛利——本來知道消息,還唯唯喏喏的“即此用,離此用?(問號是關鍵)”所以再吼他一聲,勢如驚雷!
把他那點 怯懦心也震碎,從此做個頂天立地 大丈夫……

:mrgreen:將拂子放回原處。
新老怪
文章: 520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著作者:趙宇威

凡一切相,如鏡中相、水中月,因緣和合,幻妄而有;因緣離別,幻妄而無。既然,因緣生法,生而無生,無生而生,皆是虛妄,則無所謂有什麼「作與不作」與「受與不受」的問題存在!造作善惡業的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心,至於所受的是善報?或是惡報?亦是這一念心的感受罷了。 既然,「作」與「受」都出於當下一念,心尚且是虛妄不實,剎那不住, 故不可以強作分別、執著,要保持這一念心 清明在躬,如如不動,以免徒增煩惱,作繭自縛。

佛在大乘經典中 一再開示我們:性空緣起,能生萬法;一切的萬相 都是現前的這一念心 隨緣而生起的虛妄之相;既然有了種種的差別現相,就必須建立不同的「名相」來作分別。一切法,因假而施設,然其本質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若能徹底通達 這種現相的真實性,皆是「相因」而生,就明白「空不礙色,色不妨空」的道理。一切法本來空寂,都是因人設置而有;既然是因人設置,隨人不同,並非絕對,沒有定法可說,所以說是虛妄,故說「有而非有」。

法性也是如此。法性湛然,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但不妨萬物成長,有生有滅、有增有減的現象。宇宙現象界的發生即是如此,性空不礙緣起,緣起不妨性空,無論是世間的眾生及生死,或者是出世間的佛菩薩及 道果,皆是相因而生,相互成就。   
宇宙萬有,無非緣起空性,非空、非有;緣,尚且生滅無常,剎那不住,那麼由緣所產生的現相,當然是有而非有,只是「空有相成」、「相有體空」的一種現相而已。所以說,諸法同虛空。如果,不見眼前的現象,就認為這些境界相是空無的 如同瞎子看不見東西,故說沒有東西。類似這種「有說沒有,沒有而說有」的講法,就是妄見顛倒。

古德云:「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可見得,著空比著有更為嚴重。佛法講的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兩者不能偏廢,必須兼備。若實在不得已,必須有所取捨的話,寧可著有,而萬萬不可著空。
新老怪
文章: 520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為使大家明辨是非、邪正,余先將齊先生編撰的《鋸解秤砣》敲擊在前。
公案原文:
師因見老宿上堂云:“我在老師會中,得個末後句,不免佈施大眾。”良久云:“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便下座。
師云:“山僧即不然。‘我在老師會中,得個末後句,不免舉似大眾。’便下座。”
鋸解秤砣:
 有一位老禪師上堂說法禪,他是這麼說的:“我在老師會中,得個末後句,不免佈施大眾。”良久,又說:“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說完就下座了。
 哈哈!號稱“末後句”,奈後邊拖泥帶水何!
 大慧宗杲禪師說:“要是我就不那麼說。”那怎麼說呀?這麼說:
 “我在老師會中,得個末後句,不免舉似大眾。”便下座。
 大慧禪師活脫脫地 演示出——末後無句。
 並非無句便不能說,我們不是已經看到了麼,大慧禪師就如是說。
 (評:其實,大慧禪師之舉與老宿之舉 屬同一義理。汝“鋸解”文卻厚此非彼,實屬錯謬!豈不也屬在瞎擺惑麼!?非他即自非。這豈不也在顯示汝與佛法並未搭邊的明證麼!)

 下面,以余之淺見,試參此則公案。
       
 師因見老宿上堂云:“我在老師會中,得個末後句,不免佈施大眾。”良久云:“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便下座。
(議:此公案中的“良久”和“下座”之舉,皆謂:以無說之說 示現空性!此“良久”與“維摩詰默然”之舉可謂同一義理!不見宗下有“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之示乎?!體即喻佛性。即:師以此“良久”和“下座”之舉 示現空性——佛法究竟之理。)
 師云:“山僧即不然。‘我在老師會中,得個末後句,不免舉似大眾。’便下座。”
(議:此舉亦謂:以用顯體!此“下座”之舉,亦謂:以“無說之說”示現“末後句”!所以說,無說之說謂真說,無得之得謂真得,無相之相即實相,無法之法即佛法。師與老宿之舉措,可謂不分伯仲。即:皆屬明眼禪師之施為。大慧禪師以此機緣度生,實屬自覺覺他時時不錯用心之菩薩行。)

                       後學:曹文賢  法名:明賢
新老怪
文章: 520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作者:本光法師

趁便在這裡聲明一例:本文依據的公案,老樣子;雪竇頌子,無改動;唯佛果評唱則大有刪節,僅取意便。刪掉的一槪不用省略號,節出的自然聯綴一氣,這當中取捨很大。餘下就是我的評述。

  (一)趙州至道無難(卷一第八頁)
  舉:趙州示眾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裡,是汝還護惜也無?時有僧問:旣不在明白裡,護惜個什麼?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旣不知,為什麼卻道不在明白裡?[佛果云:看走向什麼處去,逐教上樹去。]州云:問事即得,禮拜了退![佛果云:賴有這一著。這老賊。]


  佛果云:趙州和尚(名從諗,住趙州覌音院)尋常舉此話頭,只是“惟嫌揀擇”。此是三祖僧粲信心銘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才有是非,是揀擇,是明白,才恁麼會,錯過了也。
鉄釘膠粘堪作何用。
州雲“是揀擇,是明白”,如今參禪問道,不在揀擇中,便在明白裡。
“老僧不在明白裡,汝等還護惜也無?”汝諸人,旣不在明白裡,且道趙州在什麼處?為什麼卻教人護惜?
這僧出來也不妨奇特,捉趙州空處便去拶他:“旣不在明白裡,還護惜個什麼?”
趙州更不行棒行喝只道“我亦不知”。
若不是這老漢,被他拶著往往忘前失後。賴是這老漢,會轉身自在處,所以如此答他。
如今禪和子問著,也道“我亦不知”,怎奈同途不同轍。
這僧有奇特處,方始會問“和尚旣不知,為什麼卻道 不在明白裡?”更好一拶。
若是別人,往往分疏不下。趙州是作家,只向他道“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這僧依舊無奈這老漢何,只得飲氣吞聲。
此是大手眼宗師 一向以本分事接人。
蓋為他平生 無許多般計較,所以橫拈倒用 逆行順行得大自在。
如今人理會不得,只管道趙州不答話,不為人說,殊不知當面錯過。


  [雪竇頌]:“至道無難”,言端語端。一有多種,二無兩般。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乾。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佛果云:瞎!將謂由別人,賴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佛果云:雪竇知他落處,所以如此頌“至道無難”,便隨後道,“言端語端”。你且道什麼處是言端語端處?為什麼“一卻有多種二卻無兩般”呢?若不具眼向什麼處摸索。若透得這兩句,風來樹動,浪起船高,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信心銘語),別此四句頌頓絕了也。
雪竇有餘才,所以分開,結果算來 也只是頭上安頭道“至道無難,言端語端。一有多種,二無兩般”。雖然無許多事,“天際日上時月便下,檻前山深時水便寒”,到這裡 言也端語也端。
雪竇頭上大孤峻生,末後也漏逗不少。若見得透,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情解未忘,便見七花八裂決定不會如此說話。
“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乾”,這是什麼物事?只這便是交加處。
這僧恁麼問,趙州恁麼答,雪竇拽來一串穿卻,用頌“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如今人不會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 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辨得這般說話。
不見僧問香嚴(智閒):如何是道?嚴云:枯木裡龍吟。
僧:如何是道中人?嚴云:髑髏裡眼睛。
僧後問石霜(慶諸):如何是枯木裡龍吟?霜云:猶帶喜在。
如何是髑髏裡眼睛?霜云:猶帶識在。
僧又問曹山(本寂):如何是枯木裡龍吟?山云:血脈不斷。
如何是髑髏裡眼睛?山云:幹不盡。
什麼人得聞?山云: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
僧云:未審是何章句?山云: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
山復有頌云:“枯木龍吟豈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雪竇可謂大有手眼,一時與你交加頌出。雖然如是,都無兩般。
他末後有為人處,更道“難,難”!只這難,難,也須透過始得。
雪竇凡是一拈一提 到末後須歸自己。且道什麼處是雪竇為人處?
“揀擇明白君自看”。旣是打葛藤頌了,因何卻道君自看?好彩,教你自看。
且道意落在什麼處?莫道諸人理會不得,設使山僧到這裡 也只是理會不得。

  上來舉的趙州“至道無難”公案,佛果評唱極為細密有致,反覆推勘直是八字打開了也。
雪竇頌著實透得公案,盤礴得熟,但頌中引用僧問香嚴,後問石霜,又問曹山,一絡索骨董極是難會。
他只恁麼道“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乾”;請問個中 哪裡是頌出“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佛果關於頌子的評唱 比較也好,從容說來理路甚明,也有情急為人處。
但對雪竇這句 極難穿鑿的淆訛句子卻也在躲閃,他只說“雪竇可謂大有手眼,一時與你交加頌出”。
何故這樣吝嗇?可惜佛果累了,手長卻短,眼明卻盲,果然再添一句“雖然如是,都無兩般”。
這樣說話透得頌子嗎?能將頌子透得公案嗎?
須知,佛果早已搬出了 雪竇引用的一絡索骨董底子來,叫人自尋。
這正是他好處,切莫錯會。此處若需疏通香嚴、石霜、曹山三個老漢的言句,可惜我也在說禪 並非講書。總之,那僧東家一問 西家一問 心頭著實情然不下,這正是“至道無難”落在“唯嫌揀擇處”。
三個老漢答的頌的 都是“言語直教燒不著”,真乃“言端語端”也。
豈僅各各有出身之路,亦且各各有殺人之刀,俊哉!
可是百餘年後的雪竇 也不放過,竟將三個老漢一一按驗,說道“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乾”。——這即正頌出公案“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語了也。
“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此事大不易,故又下兩個“難”字。這樣說禪,也是貧兒數寶。
請問參學人 究竟理會得“至道無難 言端語端”處麼?理會得“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也麼?
“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看了這段公案,借雪竇佛果方便,盤礴得熟,許具一隻參學眼。
參千七百則公案也可,參一句話頭也可,處處著一參,覌行純熟 定有透關時節。
新老怪
文章: 520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二)臨濟佛法大意(卷四第八頁)
作者:本光法師

  舉:定上座問臨濟,如何是佛法大意?[佛果云:猶有這個在。]濟下禪床擒住。與一掌,便托開。[佛果云:天下衲僧跳不出。]定佇立。[佛果云:已落鬼窟裡,錯過了也。]旁僧云:定上座何不禮拜?[佛果云:冶地裡有人覷破,全得他力]。定方禮拜,忽然大悟。[佛果云:且道定上座見個什麼?]


  佛果云:看他恁麼直出直入直往直來乃是臨濟正宗有恁麼作用。若透得去,便可翻天復地自得受用。定上座是這般漢,被臨濟一掌,禮拜起來便知落處。

  [雪竇頌]:斷際全機繼後蹤,持來何必在從容。巨靈抬手無多子,分破華山千萬重。



  佛果云:
“斷際全機繼後蹤,持來何必在從容。”
黃檗大機大用,唯臨濟獨繼其蹤,拈來時不容擬議,若躊躇便落陰界。
“巨靈抬手無多子,分破華山千萬重”。
巨靈神有大威力,以手擘開太華,放水流入黃河。
定上座疑情 如山堆岳積,被臨濟一掌,直得瓦解冰消。



  這段公案直是嚇懷人!機用上顯,事緣上悟,要見便見,真好痛快。
佛果評語雪竇頌,甚為簡切最便參看。
新老怪
文章: 5202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作者:本光法師

現在為了方便起見,將碧岩集中 依據的公案和雪竇的頌古、佛果的評唱 最為直下醒豁的,選出幾段,加以評述。即此便是碧岩集一書的 主要內容和悟入要旨。佛果亦說:
“古人事不獲己,對機垂示後人,喚作公案。(見卷十第三十一頁)

  這些公案中的對話當然是法語,另外當然也還有法語。公案,就是學人致問,師家接引,彼此對揚,各自就現實覌行 露了些子見地而已。這其中看得出“事緣上悟,機用上顯”的覌行功力,也看得出今禪自達磨六祖以至雲門的宗趣所在。要參禪,當從這裡入。
浮山遠錄公云:“未透的人,參句不如參意;透得的人,參意不如參句。”句,就是法語,參句就是以後的看話頭。什麼叫“參意”呢?意即指公案的含意。
一則則公案 各有它的特點,也各有它的下落。依傍的是什麼事緣?發明的是什麼機用?語脈針線在哪裡?一一都要透得。
直言之,參意即是看公案。“透得公案,盤礴得熟”,對於覌行卻是好也。
這裡引遠錄公的話,卻要活看。前一語並不是說未透的人參不得句(看話頭),不過還是參意的好些;見地未熟,看公案較為得力之故。
後一語並不是說透得的人 參不得意(看公案),不過還是參句的好些;見地已熟,看話頭正爾得力之故。還須知道,參句的人應該在定境中起覌行,即是在靜坐時 提起話頭 直下照了之意。
至於參意的人 多分在散心位中,卻應該看得公案深遠些、全面些。
看頌古看評唱 都是為了幫助看透公案的方便施為。
最吃緊處,是要把頌古評唱 對公案扣得緊些,才有個入處。
能夠抓緊公案 直下看透,自然丟了頌古評唱直窮得宗趣也。
到了這步,已是個具有初步覌行資糧的行者了。
再進拼一句話頭參,包管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回頭一看,公案、頌古、評唱、乃至話頭,都是敲門磚。

  趁便在這裡 聲明一例:本文依據的公案,老樣子;雪竇頌子,無改動;唯佛果評唱 則大有刪節,僅取意便。刪掉的一槪不用省略號,節出的自然聯綴一氣,這當中取捨很大。餘下就是我的評述。
回覆文章